多普勒无线电引信

多普勒无线电引信
多普勒无线电引信

摘要

多普勒无线电引信是无线电引信的一种,它利用弹目接近过程中电磁波的多普勒效应工作的无线电引信。这种引信是最早使用的一种无线电引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开始使用。由于这种音信结构简单、体积小、成本低,所以至今在各国仍广泛使用。

多普勒效应是为纪念奥地利物理学家及数学家克里斯琴·约翰·多普勒而命名的,他于1842年首先提出了这一理论。主要内容为:物体辐射的波长因为波源和观测者的相对运动而产生变化。在运动的波源前面,波被压缩,波长变得较短,频率变得较高;当运动在波源后面时,会产生相反的效应。波长变得较长,频率变得较低。波源的速度越高,所产生的效应越大。根据波移的程度,可以计算出波源循着观测方向运动的速度。

无线电引信是通过无线电波形成的物理场,感受目标出现时物理场特性的变化,并在预定位置适时起爆的一种引信,其中多普勒无线电引信由于技术简单可靠,应用十分广泛.多普勒无线电引信是利用弹丸与目标接近过程中无线电波的多普勒效应获得目标信息,控制最佳炸点的连续波无线电引信。

弹丸对目标的射击过程中,引信在复杂电磁环境和恶劣气象条件下受到了各种干扰的影响.因此对引信的抗干扰性能进行试验,检验引信的作用可靠性,是实现引信战术技术要求的关键.而采用传统的实物射击试验,要受到环境、设备及经费等条件的影响,发射精度不易控制、试验可重复性差、成本太高且不一定达到理想的效果.本文中利用MATLAB 软件的强大仿真功能,实现对多普勒无线电引信的系统仿真,仿真过程完整灵活,仿真结果对于分析引信参考价值高.针对复杂作战环境对引信产生的干扰,分析了多普勒无线电引信的工作原理,采用MATLAB 仿真软件建立了引信的整体仿真模型.模拟弹目交会的过程,实现对引信系统的仿真,通过仿真结果分析了引信的工作特性、优化了引信的系统结构.

关键词:作战环境;无线电引信;仿真模型;弹目交会

目录

摘要 .................................................................... I 目录............................................................................................................................................................. II 1.多普勒无线电引信的工作原理. (1)

1.1多普勒效应 (1)

1.2多普勒无线电引信的组成 (3)

1.2.1发射机 (3)

1.2.2接收机 (3)

1.3多普勒无线电引信作用原理 (4)

1.4地对空中射击目标原理分析 (5)

2.多普勒无线电引信的Matlab仿真 (8)

2.1引信与目标地空交汇分析 (8)

2.2地空交汇Matlab仿真模型 (8)

2.3多普勒无线电引信的Simulink仿真模型 (9)

2.4仿真结果分析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附录 (17)

1.多普勒无线电引信的工作原理

多普勒无线电引信是无线电引信的一种,它是弹目接近过程中电磁波的多普勒效应工作的无线电引信。这种引信是最早使用的一种无线电引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使用。由于这种引信结构简单、体积小、成本低、所以至今世界各国仍广泛使用。

1.1多普勒效应

多普勒效应的实质:在振荡源与接收机之间存在相对运动时,接收机接收到的振荡频率与振源的振荡频率不同。这一现象首先在光学上有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与1842年发现。

假设声源S 以V S 的速度运动与接收机间R 的相对速度V R 接近(如图1-1(a))所示,与接收机距离r 的波源在时间t 1发出的波到达接收机的时间为

R

W V V r

t ++

=11θ (1.1)

在时间t 2=t 1+τ,波源发出的波到达接收机的瞬时为

R

W R V V V t +++

=)(V -r S 22θ (1.2)

如果波源的振荡频率为f 0 ,则在τ时间内发射出的波数为

τ0f N = (1.3) 而接收机接收的频率是

τττ

R W R S V V V V f f ++-=

0 (1.4)

τ

R

W R

S R W V V V V V V f +--+=

(1.5)

f V V V V S

W R

W -+=

(1.6)

011f

V V V V W

S W

R -+

= (1.7)

同理我们也可得到声源远离目标时接收机接收到的频率

011f

V V V V f W S W

R

-

-

= (1.8)

从式(1.7)和式(1.8)可以看出,当波源和接收机存在相对运动时,接收机接收到的振荡频率与振源频率不同,这就是多普勒效应。

W

V

S

V

R V

r

图1.1(a) 声源相对接收机接近的多普勒效应

W

V

S

V

R V

r

图1.1(b) 声源相对接收机远离的多普勒效应

如果发射机与接收机间的相对速度远远小于光速,即c V R <<,则式(1.7)与式(1.8)可以完全的近似表示成下式(正号表示接收机接近发射源,负号表示接收机远离发射源) 00/λR V f f ±= (1.9)

在无线电系统中发射机与发射源处于同一弹体中,式 (1-9)表示与引信有相对运动的目标处振荡频率。那么接收机接收到的由目标反射信号之多普勒频率将增大一倍,有

00/2λR V f f ±= (1.10)

02λR

d V f =

(1.11)

1.2多普勒无线电引信的组成

多普勒无线电引信的组成可以用图1-2所示的方框图表示。从图可知,它具有两个通道。每个通道有一副发射天线和一副接收天线,一个高频振荡器,一个高频滤波器,一个平衡混频器和一个低频放大器。两个通道具有公共的检波负载、执行机构、保险机构和电源。发射天线是定向发射电磁波的装置。接收天线是定向接收由目标反射回来的电磁波的装置。高频振荡器是产生高频振荡信号的装置。功率分配器是将高频振荡器产生的高频功率分配给发射天线,并将一小部分功率作为本振信号耦合到混频器的装置。高频滤波器的保证目标反射信号通过的装置。平衡混频器是使反射信号和本振信号混频,输出多普勒信号的装置。低频放大器是用来放大多普勒信号,并对其进行振幅、频率和时间选择的装置。 1.2.1发射机 1.高频振荡器

简单地说就是一个频率源,一般用在锁相环中。详细说就是一个不需要外信号激励、自身就可以将直流电能转化为交流电能的装置。一般分为正反馈和负阻型两种。所谓“振荡”,其涵义就暗指交流,高频振荡器包含了一个从不振荡到振荡的过程和功能。能够完成从直流到交流电能的转化,产生高频振荡信号。 2.功率分配器

功率分配器就是一个同轴线式多路接头。当由一个超高频能源供给两个以上负载时,必须使用功率分配器。它是按给定的关系分配高频能量,通常具有固定的分配系数。该引信上采用的功率分配器实质上是发射系统中的一个高频分流器。他可以依靠结构的高度对称来保证将高频功率按照各自支路已有的固定分配系数加以分配。 1.2.2接收机 1.高频滤波器

高频滤波器的功用时去除通带以外的干扰信号而让接收到的目标反射信号通过。这样就可以保护无线电引信接收机不受导弹制导系统发射信号的影响,同时可以防止敌人用滤波器通带以外频率的信号进行干扰。 2.平衡混频器

平衡混频器时功用是从被目标反射回来并为天线所接收的高频信号中分离多普勒信号。它可以抑制由高频振荡器加到混频器的噪声。平衡混频器具有同轴线式结构,有两个输入端,一个是从接收天线引来的目标反射信号输入端,另一个是从功率分配器引来的本振信号输入端。在厘米波段混频时,为了减少损耗降低并降低噪声,必须采用专用微波混频晶体二极管。在平衡混频器中有另个二极管并联地接在主同轴线内、外导体上。从结构设计上保证本振信号反向的加到两个二极管上,而反射信号同相地加到两个二极管上。同时本振信号能量不能进入接收机反射信号的同轴线,反射能量信号能量也不能进入接收本振信号的同轴线。

图1.2 多普勒无线电引信的组成框图调制

1.3多普勒无线电引信作用原理

多普勒无线电引信利用差频信号频谱分析而进行设计的一种引信,从信号的频谱分

析可知,在弹目之间存在相对运动时,差频信号的频谱发生了变化,在调制频率为0w 调制的情况下,差频为d w ,多普勒无线电引信的基本方法就是利用从目标返回的多普勒差频信号d w 利用信号含有的距离信息,或速度信息引信起爆。 发射信号

)s i n (00φ+=t w

U u A t 发射天线

接收天线

功率分配器

高频振荡器

平衡混频器

高频滤波器

低频放大器

执行电路

本振信号

)s i n (00φ+=t w

U u L l 接受目标反射信号 ))s i n ((0r d R r t w w

U u φ++= 经混频器混频输出

)s i n (*))s i n ((000φφ+++=t w t w w U U k u r d L R c rl

))](s i n ()()2[s i n (20000φφφφ-+++++=

r d r d L

R t w t w w U U k 经低频放大器,得

))]([sin(200φφ-+=

r d L

R t w U U k

式中——k 0,k 1为放大系数

式中——d w w ,0分别为为载波角频率和多普勒角频率

式中——r φ,r φ为初始相位

式中——L R A U U U ,,分别为发射信号,回波信号,本振信号幅值 式中——rl r l t u u u u ,,,分别为发射信号,回波信号,本振信号和混频信号 经上面推倒,可得到只要通过测量多普勒角频率d w 可以控制引信起爆。

1.4地对空中射击目标原理分析

多普勒频率随引信与目标的接近速度V R 的变化而变化。而V R 取决于设计条件和弹目交会条件。因此多普勒频率的变化可以反映弹目接近速度信息。

设目标为点目标,弹道与目标飞行轨迹共面,交汇情况如下图1-1所示。 在图1-2中,V T 是弹目速度;V M 是弹速;V r 为弹对目标的相对速度;V R 为弹目接近速度(径向速度);ρ为目标到相对弹道的距离(通常称为脱靶量);θ为弹目连线与相对弹道之间的夹角;β为弹速矢量与目标速度矢量之间的夹角(称为但目交会角);R 为弹目间距离。 由图1-2可以得到

V R =V r cos θ

V r =β

cos 222T M T M V V V V -+ (1.12)

cos θ=R

R 2

2ρ-=2)(1R ρ- (1.13)

得 222

01cos 22)

ρ(βλR

V V V V f T M T M d --+=

(1.14) 在一次具体射击中,(1.14)中的0、λ、T M V V 和β都是一定的,d f 仅取决于弹目距离R 和脱靶量ρ。当弹目距离很远时,即R >>ρ时 max 22

cos 22d T M T M d f V V V V f =-+=

βλ

(1.15)

于是可以把 (1.14)写成

2

max )(1R f f d d ρ

-= (1.16)

从(1.16)可知,对空中目标射击时,多普勒频率d f 与引信工作频率0f 、弹及目标速度V M 和V T 、交会角β以及ρ/R 有关。

Vr

图 1.3 低空射击时VR 与交汇条件的关系

ρ

-V T

R

V T

θ V R

V M

β

从式(1.16)可知,对空中目标射击时,多普勒频率f d 与引信工作频率、弹及目标速度V M 和V T 、交汇角β以及ρ/R 有关。从∣f d ∣与ρ/R 的关系曲线可知R >2ρ时,f d 变化很小,并趋于f d max ;当R <2ρ时,f d 很快下降;当R=ρ时f d =0。当弹目之间距离由最近(R=ρ)继续增大时,f d 也由零开始增高。因此在R=ρ附近f d 有急剧变化,变化最大区间在R <2ρ范围内。

利用上述多普勒变化规律通过选择多普勒频率可以控制引信起爆时弹目距离。 应该指出,在引信工作条件下,目标不能视为点目标,因此得到的多普勒信号时具有一定宽度的频谱而不是单一频率信号。多普勒信号的频谱特性取决于天线参数、目标类型及交会条件等。

2.多普勒无线电引信的Matlab 仿真

2.1引信与目标地空交汇分析

引信与目标交会满足地空条件,已知弹速s m v M /160= ,目标速度s m v T /220= 弹

目水平距离m l 30000= ,弹目相对高度m h 14000=,弹目交会角 120=β。 引信发射信号的载波频率MHz f 200= ,幅值10t U v = ,初始相位 10=? 。

2.2地空交汇Matlab 仿真模型

运行弹目地空交汇仿真模型,获得弹目距离及多普勒频率,模拟系统回波信号弹目地空交汇过程中弹目距离如图2.1所示:

图2.1 弹目地空交汇过程中弹目距离

多普勒频率如图2.2所示:

图2.2 弹目地空交汇过程中的多普勒频率

2.3多普勒无线电引信的Simulink仿真模型

根据多普勒无线电引信工作原理,设计引信系统结构,引信系统主要由高频振荡器、功率分配器、混频器、低通滤波器、放大器、执行级等组成。在Matlab仿真环境下应用Simulink功能模块作为引信系统组成部分的仿真模型,建立多普勒无线电引信系统的整体Simulink仿真模型,如图2.8所示,弹目交汇仿真模型模拟的引信回波信号作为系统仿真模型的输入信号,对但目交汇过程进行仿真试验,观察引信系统的信号工作特性。

图2.3 弹目地空交汇过程中弹目距离

引信发射信号波形图如图2.4所示:

图2.4 引信发射信号波形图引信发射信号频谱图如图2.5所示:

图2.5 引信发射信号频谱

引信回波信号波形图如图2.6所示:

图2.6 引信回波信号波形图

引信回波信号频谱图如图2.7所示:

图2.7 引信回波信号频谱图

在引信系统仿真试验中观察引信工作信号的特性,得到引信工作信号的波形图,及频谱。

引信系统混频后信号波形图如图2.8所示:

图2.8混频后信号的波形图

引信系统混频后信号频谱图如图2.9所示:

图2.9 引信系统混频后信号频谱图引信系统经过滤波器的信号波形图如图2.10所示:

图2.10 经过滤波器的信号波形

引信系统经过滤波器的信号频谱图如图2.11所示

图2.11 引信系统经过滤波器的信号频谱图

2.4仿真结果分析

对多普勒无线电引信系统的发射信号与回波信号进行混频,经过混频后的信号频谱图2.9具有两个峰值,反映了混频器输出信号既有高频又有低频的正弦信号。混频器输出信号进入低通滤波器,高频信号被滤掉,低频信号就是多普勒信号。由于存在多普勒效应,存在多普勒频率。多普勒频率信号包含弹目距离信息,信号幅值与弹目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当弹目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时,多普勒频率信号的幅值会逐渐增加,推动执行级工作,引爆战斗部。

通过无线电技术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根据多普勒无线电引信的工作原理,对引信系统工作过程进行模拟仿真,仿真结果分析反应引信系统仿真模型,满足多普勒无线电引信的工作原理,实现引信功能,达到了设计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崔占忠,宋世和.近炸引信原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08.01

[2] 陈桂明.应用MATLAB建模与仿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07.03

[3] 邓华.MATLAB通信仿真及应用实例详解[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09.10

致谢

三周的时间过去了,我完成了本次课程设计,在课设的过程中,我感受到老师的细心指导和热心帮助给我完成这次设计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我深刻体会到科技工作之严谨,真可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只要算错一个数据、一个模块就可能导致设计的失败,这使我知道了做事认真仔细的重要性。

通过本次课设,我对我们所学习的近感引信原理和计算机仿真等课程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对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有了一定了解,更进一步巩固和加深了所学的MATLAB编程和Simulink建模知识,把所学到的专业课程理论知识充分和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实践的能力。此外,对于我们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来说,本次对引信进行的课程设计无疑是我们对本专业所研究产品进一步认识的机会。设计关键是它的过程,在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课本中所没有的东西,它为下学期的毕业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问题也犯了很多错误,可是蒋威老师能够耐心的对我的疑问进行了解答而且及时纠正错误,才使我能顺利完成本次课设。在此,我向我的课设老师蒋威老师及给我帮助的同学们表示我最衷心的感谢。

附录

此程序是根据前面地对空中射击目标原理分析部分列出的运算方程和课程设计任务书给出的设计指标建立Matlab仿真程序如下:

t=0:10^-4:10;%采样时间

l0=3000;%弹目水平初始距离

h0=1400;弹目垂直初始距离

c=3*10^8;%光速

vt=220;%弹速

vm=160;%目标速度

beta=120*pi/180;%弹目交汇角

f0=2*10^8;%引信发射无线电信号工作频率

vr=sqrt(vm^2+vt^2-2*vm*vt*cos(beta));%弹目相对速度

alf=acos((vm^2+vr^2-vt^2)/(2*vm*vr));

v1=vm*cos(pi-beta);%弹目水平速度

v2=vm*sin(pi-beta);%弹目垂直速度

l=l0-(vt+v1).*t;%弹目水平距离

h=h0-v2.*t;%弹目相对高度

R=sqrt(l.^2+h.^2);%弹目间距离

gama=atan(h./l);

sita=60*pi/180-alf-gama;%弹目连线与相对弹道之间的夹角

p=R.*sin(sita);%脱靶量

VR=vr*cos(sita);

fd=2.*VR.*f0/c;%多普勒频率

subplot(2,2,1);

plot(t,R,'r');

xlabel('t');

ylabel('R');

subplot(2,2,2);

plot(t,p,'g');

xlabel('t');

ylabel('p');

subplot(2,2,3);

plot(t,fd);

xlabel('t');

ylabel('fd');

ti=0:1e-9:1e-4;

ur=sin(2*pi*f0.*ti+2*pi.*fd.*ti+10*pi/180)./R.^2;%回波信号subplot(2,2,4);

plot(ti,ur)

ut=sin(2*pi*f0.*ti+10*pi/180);%发射波信号

无线电测向原理

无线电测向原理 一、无线电波的发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与“无线电”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播送广播节目和电视节目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是通过发射到空间的无线电波把声音和图象神奇地传诵到千家万户的,这个道理已成为人们的常识。让我们再来简单地回顾一下发射和接收过程:广播电台(电视台)首先把需要向外发射声音和图象变为随声音和图象变化的电信号,然后用一中频率很高、功率很强的交流电做为“运载工具”,将这种电信号带到发射天线上去。再通过天线的辐射作用,把载有电信号的高频交流电转变为同频率的无线电波(或称电磁波),推向空间,并象水波一样,不断向四周扩散传播,其传播的速度在大气中为每秒30 万公里。在电波所能到达的范围内,只要我们将收音机、电视机打开,通过接收天线将这种无线电波接收下来,再经过接收机大放大、解调等各种处理,把原来的电信号从“运载工具”中分离出来,逼真地还原成发射时的声音和图像,我们就能在远隔千里的地方收听(收看)到广播电台(电视台)播出的节目。 无线电测向也是利用类似的途径和方式实现的,只是它所发射的仅仅是一组固定重复的莫尔斯电报信号。电台的发射功率小,信号能到达的距离也极为有限。一般在10公里以内。下面,我们紧密结合无线电测向,介绍一些有关的无线电波的基础知识。 1. 无线电波的传播途径 无线电波按传播途径可分为以下四种:天波——由空间电离层反射而传播;地波——沿地球表面传播;直射波——由发射台到接收台直线传播;地面反射波——经地面反射而传播。 无线电测向竞赛的距离通常都在10公里以内,所以,除用于远距离通信的天波外,其它传播方式都与测向有关,160米和80米波段测向,主要使用地波;2米波段测向,主要使用直射波和地面发射波。 2. 无线电波在传播中的主要特性 无线电波离开天线后,既在媒介质中传播,也沿各种媒介质的交界面(如地面)传播,其传播的情况是非常复杂的。它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对它产生影响的因素却很多。无线电波在传播中的主要特性如下:(1)直线传播均匀媒介质(如空气)中,电波沿直线传播。无线电测向就是利用这一特性来确定电台方位的。 (2)反射与折射电波由一种媒介质传导另一种媒介质时,在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传播方向要发生变化。图2-1所示的射线由第一种介质射向第二中介质,在分界面上出现两种现象。一种是射线返回第一种介质,叫做反射;另一种现象是射线进入第二种介质,但方向发生了偏折,叫做折射。一般情况下反射和折射是同时发生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但不一定等于折射角。反射和折射给测向准确性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反射严重是,测向机误指反射体,给接近电台造成极大困难。 (3)绕射电波在传播途中,有力图饶过难以穿透的障碍物的能力。绕射能力的强弱与电波的频率有关,又和障碍物大小有关。频率越低的电波,绕射能力越弱;障碍物越大,绕射越困难。工作于80米波段的电波,绕射能力是较强的,除陡峭高山(相对高度在200米以上)外,一般丘陵均可逾越。2米波段的电波绕射能力就很差了,一座楼房,或一个小山丘,都可能使信号难以绕过去。因此,测向点的选择就成为测向爱好者随时都要考虑的一大问题。 (4)干涉直射波与地面反射波或其它物体的反射波在某处相遇时,测向机收到的信号为两个电波合成后的信号,其信号强度有可能增强(两个信号跌叠加)也可能减弱(两个信号相互抵消)。这种现象称为波的干涉。产生干涉的结果,使得测向机在某些接收点收到的信号强,而某些接收点收到的信号弱,甚至收不到信号,给判断电台距离造成错觉。2米波段测向中,这种现象比较常见。 另外,如图2-2所示,天线发射到空间的电波的能量是一定的,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不仅在传播途中能量要损耗,而且能量的分布也越来越广,单位面积上获得的能量越来越小。反之,距电台愈近,单位面积上获得的能量愈大。在距电台数十米以内,电场强度的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测向机耳机中的音量变化也格外明显。这一特点有助于测向运动员在接近电台后判断电台的距离及其位置。 3.天线的架设与电波传播形式的关系 当发射天线垂直于地面时,天线辐射电磁波的电场也垂直于地面,我们称它“垂直极化波”;当天线平行于地面时,天线辐射电磁波的电场也平行于地面,我们叫它“水平极化波”。160米波段和80米波段,规定发射垂直极化波,因而要求发射天线必须垂直架设;2米波段规定发射水平极化波,因而要求发射天线必须水平架设。 二、无线电测向机的组成与特点 无线电测向机是测向运动员在训练与比赛中赖以测向隐蔽电台方位的工具,根据工作波段的不同,测向机的电路和外形结构也不尽相同。但一部测向机,无论是简是繁,是大是小,都是由测向天线、收信机和指示器三部分组成的。其方框图如图2-3所示。 1.测向天线 测向天线接收被测电台发出的无线电信号,并对来自不同方向的电波产生不同的感应电势。这是测向机不同于一般收音机的主要区别。目前测向运动中,160米波段测向机使用磁性天线以及与它相配合的直立天线;80米波段测向机多数也用磁性天线加直立天线(过去也有用环形天线加直立天线的,但因环形天线体积大,不易看准方向线,已很少使用);2米波段测向机使用八木天线。 2.收信机 收信机对测向天线送来的感应电势进行放大解调等一系列处理,最后把所需信号送入指示器。一般测向机的收信部分与普通收音机基本相似,但根据测向的特殊需要,它还应具备以下特点:

常识业余无线电常用术语

业余无线电常用术语 (版本:2011-0703) 业余无线电的活动和管理离不开接触一些常用的术语,正确了解这些“行话”的含义是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和管理者的基本功。为了便于初学者学习,下面列出一些术语的正式定义及其来源供参考。 我们以后将可能不断补充有关内容,请注意本文件的修改日期。 什么是各国无线电“主管部门(administration)”? ITU《无线电规则》第1.2条: 主管部门:负责履行《国际电信联盟组织法》、《国际电信联盟公约》和行政规则内所规定的义务的任何政府部门或机关(《组织法》第1002款)。 什么是“电信(telecommunication)”? ITU《无线电规则》第1.3条: 电信:利用导线、无线电、光学或其他电磁系统进行的对符号、信号、文字、图像、声音或任何性质信息的传输、发射或接收(《组织法》)。 什么是“无线电(radio)”? ITU《无线电规则》第1.42条: 无线电:对无线电波的使用的通称。 什么是“无线电波(radio waves)”? ITU《无线电规则》第1.5条: 无线电波或赫兹波:不用人工波导而在空间传播的、频率规定在3000GHz以下的电磁波。 讨论:几十年以前由于探测能力限制的影响,无线电技术界常常把频率在数十千赫以上的电磁波才称为无线电波,现在在某些专门领域中也可能沿用一些比较狭义的关于无线电频率的定义。 但是随着器件的改进和数字处理技术的进步,可利用于通信的电磁波频率越来越低,例如军事、矿业和业余无线电通信所用的频率已经向低端延伸到数千赫甚至更低。按照ITU的这一定义,无线电波的频率没有设置下限。根据麦克斯韦理论,只要不是零频率的交变电场或者磁场,空间就会有电磁波存在,也就有无线电波。 什么是“无线电通信(radiocommunication)”? ITU《无线电规则》第1.6条: 无线电通信:利用无线电波的电信(《组织法》)(《公约》)。 无线电频谱细分为那些频段(Frequency bands)和波段(wavelength bands)? ITU《无线电规则》第2.1条: 无线电频谱应细分为九个频段,按照下表以递增的整数列示。因频率单位为赫兹(Hz),所以频率的表达方式应为: – 3 000 kHz以下(包括3 000 kHz),以千赫(kHz)表示; – 3 MHz以上至3 000 MHz(包括3 000 MHz),以兆赫(MHz)表示; – 3 GHz以上至3 000 GHz(包括3 000 GHz),以吉赫(GHz)表示。

多普勒无线电引信

摘要 多普勒无线电引信是无线电引信的一种,它利用弹目接近过程中电磁波的多普勒效应工作的无线电引信。这种引信是最早使用的一种无线电引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开始使用。由于这种音信结构简单、体积小、成本低,所以至今在各国仍广泛使用。 多普勒效应是为纪念奥地利物理学家及数学家克里斯琴·约翰·多普勒而命名的,他于1842年首先提出了这一理论。主要内容为:物体辐射的波长因为波源和观测者的相对运动而产生变化。在运动的波源前面,波被压缩,波长变得较短,频率变得较高;当运动在波源后面时,会产生相反的效应。波长变得较长,频率变得较低。波源的速度越高,所产生的效应越大。根据波移的程度,可以计算出波源循着观测方向运动的速度。 无线电引信是通过无线电波形成的物理场,感受目标出现时物理场特性的变化,并在预定位置适时起爆的一种引信,其中多普勒无线电引信由于技术简单可靠,应用十分广泛.多普勒无线电引信是利用弹丸与目标接近过程中无线电波的多普勒效应获得目标信息,控制最佳炸点的连续波无线电引信。 弹丸对目标的射击过程中,引信在复杂电磁环境和恶劣气象条件下受到了各种干扰的影响.因此对引信的抗干扰性能进行试验,检验引信的作用可靠性,是实现引信战术技术要求的关键.而采用传统的实物射击试验,要受到环境、设备及经费等条件的影响,发射精度不易控制、试验可重复性差、成本太高且不一定达到理想的效果.本文中利用MATLAB 软件的强大仿真功能,实现对多普勒无线电引信的系统仿真,仿真过程完整灵活,仿真结果对于分析引信参考价值高.针对复杂作战环境对引信产生的干扰,分析了多普勒无线电引信的工作原理,采用MATLAB 仿真软件建立了引信的整体仿真模型.模拟弹目交会的过程,实现对引信系统的仿真,通过仿真结果分析了引信的工作特性、优化了引信的系统结构. 关键词:作战环境;无线电引信;仿真模型;弹目交会

软件无线电(个人整理)

1. 软件无线电是什么
无线通信在现代通信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几乎任何领域都使用无线通信, 包括有 商业、气象、金融、军事、工业、民用等。我们可从通信系统、调制方式、多址方式等几方 面可看到无线通信系统种类的繁多。 类 别 通信系统 调制方式 多址方式 种 类
卫星通信系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无线寻呼系统、短波通信系统、 微波通信系统等 AM、FM、LSB、USB、ISB、FSK、PSK、MSK、GMSK、QAM 等 时分多址(TDMA) 、频分多址( FDMA)和码分多址(CDMA)等
各种通信系统由于自身的特点而适用于各种特定的场合,例如: 短波电台适合远距离,其所需的发射功率不大,传输的“中继系统” —电离层不会被 摧毁;卫星通信能传播高质量的信息,所能提供的频带很宽 微波通信抗干扰能力强,适合大量的数据传输,但只能在点与点之间传输,传输距离 又有一定的限制 由于无线通信的设备简单、便于携带、易于操作、架设方便等特点,在军事和民用通信领域 中都是不可缺的重要通信手段。 然而, 电台往往是根据某种特定的用途而设计的, 功能单一, 有些电台的基本结构相似,而信号特征差异很大。比如,工作的频段不同,调制方式不同, 波形结构不同,通信协议不同,数字信息的编码方式、加密方式不同等等。电台之间的这些 差异极大地限制了不同电台之间的互通互连。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无线通信已有很大的发展, 通信系统由模拟体制不断向数字化体制过渡, 因此是否可能在数字化体制础上一个电台能满足多调制方式和多址方式, 从而根椐需要构成 多种通信系统呢。 我们先看一下一个数字蜂窝网接收站, 显示在图 1 中。 (注意: 为了说明软件无线电的概念, 这里给出了无线电的接收装置部分) 。
图 1:窄带无线接收装置

UWB的特点及在短距离无线通信中的应用前景

摘要:uwb是一种高速、低成本和低功耗新兴无线通信技术,本文介绍uwb的主要特点及相关应用,详细比较了uwb通信与ieee802.11、bluetooth和homerf等现有短距离无线通信的异同,并对uwb在家庭无线通信网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关键词:uwb ieee802.11 bluetooth homerf超宽带(ultra-wideband,uwb)技术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此前主要作为军事技术在雷达等通信设备中使用。随着无线通信的飞速发展,人们对高速无线通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超宛带技术又被重新提出,并倍受关注。uwb是指信号带宽大于500mhz或者是信号带宽与中心频率之比大于25%。与常见的通信方式使用连续的载波不同,uwb采用极短的脉冲信号来传送信息,通常每个脉冲持续的时间只有几十皮秒到几纳秒的时间。这些脉冲所占用的带宽甚至高达几ghz,因此最大数据传输速率可以达到几百mbps。在高速通信的同时,uwb设备的发射功率却很小,仅仅是现有设备的几百分之一,对于普通的非uwb接收机来说近似于噪声,因此从理论上讲,uwb可以与现有无线电设备共享带宽。所以,uwb是一种高速而又低功耗的数据通信方式,它有望在无线通信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intel、motorola、sony等知名大公司正在进行uwb无线设备的开发和推广。1 uwb 的主要特点及其应用鉴于uwb信号是持续时间非常短的脉冲串,占用带宽大,因此它有一些十分独特的优点和用途。在通信领域,uwb可以提供高速率的无线通信。在雷达方面,uwb 雷达具有高分辨力(ns级)。当前的隐身技术采用的是隐射涂料和隐身特殊结构,但都只能在一个不大的频带内有效,在超宽频带内,目标就会原形毕露。uwb雷达还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uwb信号能穿透树叶、土地、混凝土、水体等介质,因此军事上uwb雷达可用来探测地雷,民用上可以查找地下金属管道、探测高速公路地基等。在定位方面,uwb可以提供很高的定位精度。uwb使用极微弱的同步脉冲可以辨别出隐藏的物体或墙体后运动着的物体,定位误差只有一两厘米。也就是说,同一个uwb设备可以实现通信、雷达和定位三大功能。uwb无线通信除了带宽大,通信速率高之外,还有更多的优点。首先,uwb通信的保密性强。uwb系统的发射功率谱密度非常低,有用信息完全淹没在噪声中,被截获概率很小,被检测的概率也很低,这一点在军事通信上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其次,uwb通信采用调时序列,能够抗多径衰落。多径衰落是指反射波和直射波叠加后造成的接收点信号幅度随机变化,而uwb 系统每次的脉冲发射时间很短,在反射波到达之前,直射波的发射和接收已经完成。因此,uwb系统特点适合于高速移动环境下使用。更重要的是,uwb通信又被称为是无载波的基带通信,uwb通信系统几乎是全数字通信系统,所需要的射频和微波器件很少,这样可以减小系统的复杂性,降低成本。可以说,低成本、低功耗、高速率、简单有效的uwb通信正是人类所期望的梦幻般的无线通信方式。当然,uwb通信也存在不足,主要问题是uwb系统占用的带宽很大,uwb系统可能会干扰现其他无线通信系统,因此uwb系统的频率许可问题一直在争论之中;另外,还有学者认为,尽管uwb系统发射的平均功率很低,但是由于它的脉冲持续时间很短,它的瞬时功率峰值可能会很大,这甚至会影响到民航等许多系统的正常工作。但是学术界的种种争论并不影响uwb的开发和使用,2002年2月美国通信协会(fcc)批准了uwb用于短距离无线通信的申请。uwb的用途有很少,主要分为军事和民用两个方面。在军事上uwb可以用于低截获率(lpi/d)的内部无线通信系统、lpi/d地波通信、lpi/d高度计、战场手持和网络lpi/d电台、uwb雷达、防撞雷达、警戒雷达、无线标签、接近引信、高精度定位系统、无人驾驶飞行器和地面战车及其通信链路、探测地雷、检测地址目标等等。在民用方面,uwb可用于20mbps以上的高速无线局域网、高度计、民航防撞雷达、汽车防撞感应器、高精度定位、无线标签和工业射频监控等。2 uwb通信与其它短距离无线通信的比较uwb技术与现有其它无线通信技术有着很大的不同,它将会为无线局域网(lan)和个人局域网(pan)的接入带来低功耗、高带宽并且相对简单的解决方案。超宽带技术解决了困扰传统无线电技术多年的诸如信道衰落、高速率时系统复杂、成本高和功耗大等重大难题,但是uwb通信不会很快取代现有的其它无线通信技术。虽然uwb通信中所须的频带宽度相当大,

软件无线电发展现状

<<移动通信>.>>2002年第 4期 软件无线电发展现状 罗序梅信息产业部电子七所 1 前言 — 软件无线电是实现无线通信新体系结构的一种技术,在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之后,其重要性和可 行性正逐步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软件无线电技术的重要价值体现在:硬件只是作为 无线通信的基本平台,而许多的通信功能则是通过软件来实现的,这就打破了长期以来设备的 通信功能实现仅仅依赖于硬件的发展格局。所以有人称,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出现是通信领域继 固定到移动,模拟到数字之后的第三次革命。本文主要介绍全球软件无线电技术研究动态、对 实现软件无线电台至关重要的器件技术的发展以及软件无线电台商用前景。 2 全球软件无线电技术研究动态 软件无线电技术具有结构的开放性、软件的可编程性、硬件的可重构性以及功能和频段的… 多样性等特点,无论在军事还是在商用通信中都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也正是因为这些独特的 优势,引发了全球对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关注和研发热潮。除美国在 90年代初开始实施易通话计 划并成功地研制出多功能多频段电台外,欧洲、日本、中国等全球其它地区也纷纷开展了各自 的软件无线电技术项目。 欧洲委员会已将软件无线电技术列为重要的研发项目,大量与软件无线电技术相关的研究项目正在其 ACTS计划中进行。受潜在的商业利益所驱动,其研究重点集中在第三代标准上, 这包括 FIRST(灵活的综合无线电系统和技术)、FRAMES(未来无线电宽频段多址系统)和 · SORT等项目。前两个项目利用软件无线电台样机研究开发下一代无线接口。其中

FIRST项目 主要是评估实现软件重构空中接口的问题。目前最公开的工作集中在 RF结构最佳划分方法及 数字处理的实现上。 SORT主要是开展有关第三代系统( UMTS)在地面和卫星接入方面的硬件 重构问题的研究,演示灵活而有效的软件可编程电台,实施该项目的目标是:

无线电测向长80米知识

3.5MHz无线电测向技术 一、测向机各旋钮的功能 1.频率旋钮:用来寻找电台的信号。寻找电台时旋钮应调至被收测信号的音调清晰、悦耳(如小鸟叫)、而其它电台信号尽可能小的位置。 2、音量旋钮:用来控制音量大小。此旋钮在快速接近电台的途中,随着信号强度的不断增加而需经常旋动,每次旋转时,应放置在音量适中并略微偏小的位置,以获得较好的方向性。 3、单向开关:用来判断电台的方位。当需要判断单向时,按下此开关,将拉杆天线接入电路,其输出电势与磁性天线所感应的电势复合,克服了磁性天线的双向性,从而判断出单一正确的方向。当松开此开关,便会自动切断直立天线电路。 4、远近程开关:用来调整音量。距电台远时,接收信号强度不大,此时用远程则所接受信号的音量将得到放大,方便判断电台方位;近处电台声音会很大,小音线容易变得不明显,此时改用近程则方便继续利用小音线确定电台方位。 二、正确的持机方法 右手持机,拇指靠近单向开关,其它四指握测向机,掌心一面为大音面(天线所在面),松肩、垂肘,将测向机举起至胸前约25厘米,尽量保持测向机与地面垂直。 三、熟悉测向机的性能 1、电台信号:每一部隐蔽电台(或称信号源)均有自己的编号和呼号,并且有连续自动发出电报的功能,其电码是: MO号台 -- --- 1号台 -- --- 。 2号台 -- --- 。。 3号台 -- --- 。。。 4号台 -- --- 。。。。 5号台 -- --- 。。。。。 判断电台编号时,只需注意分辨长音后的短音数目或长短音数目的不同比例即可。电台发信时,重复循环上述电码符号。在语言中,通常用“嗒”表示长音,用“嘀”表示短音。以1号台为例,信号为“嗒嗒,嗒嗒嗒,嘀”。 长距离无线电测向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可归纳为下列几个方面: 1、收听电台信号 将音量旋至最大,边转动测向机,边调整频率旋钮,听到信号后,首先辨认台号是不是你现在需要寻找的电台呼号,然后缓慢的左右细调,使声音最大,音调悦耳。最后,将音量旋钮旋至适当位置,进行下一步。 2、测出电台方向线的基本方法 双向_单向法:先不按单向开关,用磁性天线收到电台信号后,水平旋转测向机,找出哑点线(即不调节音量的情况下,某一方向所在直线上电台声音最弱),获得电台所在直线,然后按住单向开关(不要松手)并转动测向机90度,在此

无线电频率管理及业务划分

无线电频率管理及业务划分 无线电频谱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是现代社会得以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它为人类所共有,为人类所共享。《条例》第四条明确:无线电频谱资源属国家所有。这是我国首次在法律上确认了无线电频谱资源作为一种自然资源的性质和地位。 无线电频谱具有一般自然资源共有的属性,也具有独特的个性。如同土地、矿产、水资源一样,无线电频谱是有限的,我国将3赫兹-3000吉赫范围内的频率列为无线电频谱,这是基于人们对无线电波的认识水平而定的。实际上,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仅仅在几十吉赫以下的频谱得到了应用。这就是说,人们目前能够使用的无线电频谱仅仅是划分的总量的十分之一而己。在已用的频谱范围内,尽管可以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手段对其充分利用,但在一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其利用毕竟是有限的。不同于土地、矿产等资源,无线电频谱具有非耗竭性,它可以被使用,但不会消耗掉。因此,不使用就是一种浪费。另外,由于无线电频谱具有传播固有性,使用不当也会造成浪费,甚至会带来危害。为此,我们必须加强频谱的管理,使其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 国家无线电管理部门代表国家对整个无线电频率从宏观上作出统一部署和长远计划,这种部署和规划主要是根据各种无线电业务的特点和需要,在国际电联总的要求下,划分频段,分配频率,使各种无线电业务在指定的频段内充分合理利用。 国际上负责无线电频谱管理的机构是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ITU)下设的无线电通信部门。各国无线电管理机构先将本国的无线电业务所用的频率报该部门,经审查后对这些频率进行登记。国际电信联盟一般每二年召开一次各成员国参加的世界无线电行政大会,也就是现改称为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共同协商重大的频谱分配和使用方面的问题,各国又根据其决议对本国的无线电业务的频段进行划分或调整。因此,不管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无线电业务的分类和所划分的频段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业务的需要、技术水平的发展会有所变动或调整。

无线电测向机的制作

无线电测向机的制作 一、无线电原理 时间:9月3日上午9:00—11:30 无线电波是电磁波的一种,是由交变的电场与磁场交替产生并以有限速度向空间传输的过程。无线电波是电磁波中波长最长,频率最小的,频率在103MHz—1013MHz之间,通常用于通信、广播、电视、雷达等。无线电波的传输方式包括天波、地波、直接波、反射波和卫星传输。地波传输稳定,但可传输距离短,能量损耗大;天波可以传输超远距离,但不稳定。现在广泛使用的是直接波的传输方式。 天线是一种能量转换器,可以实现电能与电磁能的相互转换,并且具有可逆性,既可以做发射器,也可以做信号的接收器。天线具有很强的方向性,直立天线接收垂直极化波,磁性天线接收水平极化波。磁性天线由磁体、线圈和引线组成,其中磁体是软磁铁氧体。 无线电测向机是具有强方向性的无线接收机,由天线系统、电路系统和终端指示器组成。天线系统包括直立天线和磁性天线,磁性天线用于确定磁场方向,再由直立天线确定电场方向,组合起来就可以确定信号源的位置。天线系统的接收方式是超外差式,既通过接收到的输入信号减去本机振荡,得到所需要的信号。我们所要制作和使用的测向机是PJ-80型无线测向机,它具有工作稳定、调试方便、结构简单、性价比高等特点。 二、实验目的 本次电子实习的目的,是进行无线电测向机的制作、调试,用调

试好的测向机进行信号的搜寻以及对所收到的信号进行分析处理。从中掌握测向机的基本制作和调试过程,并感受实地侧向的过程。 三、焊接过程 时间:9月3日下午2:00—3:45,9月4日上午9:00—10:00 在电路板的焊接之前,首先要了解电路的工作原理。电路包括高频放大电路、差拍检波电路、可调差拍振荡电路、低频放大电路、功放芯片以及天线和耳机七部分组成。耳机作为终端指示器,振荡电路则是在做信号“减法”的时候十分关键的一步。电路中,三个三极管的作用也十分重要,是保证电路正常运行的关键。电路的核心是芯片LM386。 焊接中也有许多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应该将烙铁先接触焊盘,然后放上焊锡,焊锡的用量不能太多,会造成焊锡的浪费,也不能太少,会造成虚焊,虚焊将对以后的调试过程带来很大的麻烦。要先取下焊锡,再放开烙铁。标准的焊接形状应该是光亮的圆锥形。 正式开始焊接时,首先要对对应的电阻进行测量,确定阻值是否正确,再将其焊接在电路板的对应位置。刚开始焊接有一些不适应,经过一段时间渐渐进入了状态。我们先将所有的电阻焊在了电路板上,之后又完成了部分电容的焊接。在焊二极管的时候要格外小心,黑色的部分对应二极管的负极,因为二极管是有方向性的,如果焊反,电路将无法导通。三个二极管外形极其相似,如果不注意,很容易搞错位置,这样电路也是无法工作的。然后,我们两个人配合,从之前已经焊接好的电路板上取下我们所需要的对应元件(电容),重新焊接在我们自己的电路板上。焊接的整个过程比较顺利,很快我们就将所

无线电业务与系统

通信业务/系统填写说明和表格选择 在“无线电频率使用申请表”和“无线电台(站)设置申请表”中,“通信业务/系统类型”栏,由无线电管理机构填写,其填写规则如下: ×× - ×× - ×× (1)(2)(3) 其中: 第(1)项表示无线电业务类型,由两个字母组成。 第(2)项表示无线电通信系统,由两个数字组成。 第(3)项表示实际使用的技术体制或更细分的无线电通信子系统,由两个数字组成。 在填写“通信业务/系统类型”时,应按照下表尽量填写全部,对于表中无线电通信系统为空的业务,只填写无线电业务即可。 例1:用户申请设置模拟微波接力站,则“通信业务/系统类型”栏填写“GD-01-02”,这里“GD”表示固定业务;“01”表示微波接力通信系统;“02”表示模拟微波。 例2:用户申请设置固定卫星地球站,则“通信业务/系统类型”栏填写“WG”。 表1 通信业务/系统分类和表格选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频率划分规定》,上表中各种无线电业务的定义如下:固定业务:指定的固定地点之间的无线电通信业务。 陆地移动业务:基地电台和陆地移动电台之间,或陆地移动电台之间的移动业务。 卫星固定业务:利用一个或多个卫星在处于给定位置的地球站之间的无线电通信业务。该给定位置可以是一个指定的固定地点或指定区域内的任何一个固定地点;在某些情况下,这种业务也可包括卫星间业务的卫星至卫星的链路;也可包括其它空间无线电通信

业务的馈线链路。 卫星移动业务:在移动地球站和一个或多个空间电台之间的一种无线电通信业务,或该业务所利用的各空间电台之间的无线电通信业务;或利用一个或多个空间电台在移动地球站之间的无线电通信业务。包括卫星陆地移动业务、卫星水上移动业务和卫星航空移动业务。 卫星陆地移动业务:其移动地球站位于陆地上的一种卫星移动业务。 卫星水上移动业务:其移动地球站位于船舶上的一种卫星移动业务。营救器电台和应急示位无线电信标电台也可参与此种业务。 卫星航空移动业务:移动地球站位于航空器上的卫星移动业务;营救器电台与应急示位无线电信标电台也可参与此种业务。 该业务也可以包括其运营所必需的馈线链路。 水上移动业务:海岸电台和船舶电台之间、各船舶电台之间或相关的船载通信电台之间的一种移动业务;营救器电台和应急示位无线电信标电台也可参与此种业务。 航空移动业务:在航空电台和航空器电台之间,或航空器电台之间的一种移动业务。营救器电台可参与此种业务;应急示位无线电信标电台使用指定的遇险与应急频率也可参与此种业务。 卫星无线电导航业务:使用于无线电导航的卫星无线电测定业务。 航空无线电导航业务:用于航空器飞行和航空器的安全运行的无线电导航业务。 水上无线电导航业务:用于船舶航行和船舶的安全运行的无线电导航业务。 无线电定位业务:用于无线电定位的无线电测定业务。 广播业务:供公众直接接收而进行发射的无线电通信业务,包括声音、电视或其它方式。 卫星广播业务:利用空间电台发射或转发信号,以供公众直接接收的无线电通信业务(包括个体接收和集体接收)。 气象辅助业务:用于气象及水文的观察与探测的无线电通信业务。 卫星地球探测业务:地球站与一个或多个空间电台之间的无线电通信业务,并可包括各空间电台之间的链路。 在这种业务中: ---由地球卫星上的有源遥感器或无源遥感器获得有关地球特性以及其自然现象的信

现代引信技术发展趋势

现代引信技术发展趋势 1 引言 自公元10 世纪末、11世纪初到公元19世纪初800多年的黑火药技术时代, 至少前500年一直由中国引领引信及其技术的发展, 自1846年机械触发引信在法国问世开始, 引信及其技术进入以机械工业为主要标志的工业化技术时代。1943 年美国研制成功无线电近炸引信, 引信进入电子技术时代。1958 年美国研制成功半导体三极管和集成电路, 1963年集成电路首次用于导弹制导计算机, 由此推动引信进入微电子技术时代, 采用半导体元件和集成电路的各种原理的近炸引信和电子时间引信相继出现。纵观1 000多年来引信及其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两个基本规律: 一是随着战争的需求和相关技术的发展, 引信不仅性能不断提高, 且其功能也在不断拓展, 引信的概念及其内涵从来没有固化和停滞在某个阶段和水平上; 二是由于引信处于战争生与死对抗的最前沿, 因此每个时代的先进技术, 总是优先用于引信。“需求牵引、技术推动”是引信及其技术千年发展的不竭源泉。 面向21世纪网络技术时代的引信, 有必要对引信的定义、功能和组成进行深入的研究, 加深对引信特征的再认识, 以便正确认识和把握引信及其技术新的发展机遇, 推动中国引信装备和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 现代引信定义及其组成 现代引信可以定义为: 利用目标信息、环境信息、平台信息和网络信息, 按预定策略引爆或引燃战斗部装药, 并可选择攻击点、给出续航或增程发动机点火指令以及毁伤效果信息的控制系统。 在引信新的定义中, 涵盖了上世纪80年代引信定义的内涵, 它是引信赖以存在的基础, 是引信核心功能所在。新的定义较上世纪80 年代定义增加的内涵有以下四点: (1)在引信输入即引信所利用的信息方面, 增加了平台信息和网络信息这两大类信息;

软件无线电系统综述

软件无线电系统综述 [摘要] 软件无线电的基本思想是以一个通用、标准、模块化的硬件平台为依托,通过软件编程来实现无线电台的各种功能。本文介绍了其系统的软硬件组成和发展情况。 [关键词]软件无线电GNU Radio USRP 一、引言 由于无线电系统,特别是移动通信系统的领域的扩大和技术复杂度的不断提高,投入的成本越来越大,硬件系统也越来越庞大。为了克服技术复杂度带来的问题和满足应用多样性的需求,特别是军事通信对宽带技术的需求,提出在通用硬件基础上利用不同软件编程的方法。软件无线电将把无线电的功能和业务从硬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二、软件无线电系统简介 软件无线电的基本思想是以一个通用、标准、模块化的硬件平台为依托,通过软件编程来实现无线电台的各种功能,从基于硬件、面向用途的设计方法中解放出来。功能的软件化实现势必要求减少功能单一、灵活性差的硬件电路,尤其是减少模拟环节,把数字化处理(A/D和D/A变换)尽量靠近天线。软件无线电强调体系结构的开放性和全面可编程性,通过软件更新改变硬件配置结构,实现新的功能。软件无线电采用标准的、高性能的开放式总线结构,以利于硬件模块的不断升级和扩展。 上图表示一个典型的软件无线电处理流程图。为了理解无线电的软件模块,首先需要理解和其关联的硬件。在这个图中的接收路径上,能够看到一个天线,一个RF前端,一个模拟数字转换器ADC和一堆代码。ADC是一个连接连续模拟的自然世界和离散的数字世界的桥梁。 三、软件无线电软件平台GNU Radio GNU Radio是一种运行于普通PC上的开放的软件无线电平台,其软件代码设计完全公开。基于该平台,用户能够以软件编程的方式灵活地构建各种无线应用。 GNU Radio是一个对学习,构建和部署软件定义无线电系统的免费软件工具包。GNU Radio是一个无线电信号处理方案。它的目的是给普通的软件编制者提供探索电磁波的机会,并激发他们聪明的利用射频电波的能力。 它提供信号运行和处理模块,用它可以在易制作的低成本的射频(RF)硬件和通用微处理器上实现软件定义无线电。这套套件广泛用于业余爱好者,学术机构

信息对抗技术专业培养方案(教学内容)

信息对抗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面向电子信息及其对抗技术、现代国防和信息化建设等领域的研究开发和工程应用技术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可继续攻读电路与系统、信息对抗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专业的硕士学位,或能够到军事电子、航空、航天、航海等国防科研院所、企业、政府部门等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 二、基本要求 (一)素质结构要求 思想道德素质:具有坚定和正确的政治立场、观点和信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国家利益至上;具有为国家强盛,民族振兴和人们富饶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具有勤劳好学,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和热爱劳动,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团结共事,乐于助人的良好思想品德、社会功德和职业道德。 文化素质:具有一定的人文科学知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人类文明和科学发展史,了解西方文化的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美术和社会科学修养;具有良好的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意识和创新意识;具有正确、理性处理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复杂事件的能力;具有文明、民主的意识,善于交流、合作,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专业素质:具有坚实的数理理论基础知识、宽厚扎实的电子信息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以及良好的自学、知识更新、终身学习的能力;掌握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解决科学和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创新意识,以及质量、效益和保密观念。能主动适应国防现代化和飞速发展的电子技术对人才能力和素质的新要求。 身心素质:了解体育运动知识,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具有健康的身体;正确认识自身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具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自我完善的能力,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成就;积极参加社会集体活动,具有快乐学习、快乐工作、快乐生活的健康心理和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奋发向上的精神。 (二)能力结构要求 1.获取知识的能力 具有良好的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能力,具备自我知识更新的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有准确地应用母语和外语等多种语言进行文字、语言交流和论文写作的能力。 2.应用知识的能力 能熟练使用常用实验仪器,具有综合运用本专业知识、实验仪器和应用工具软件,进行仿真和实验的能力;具有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绘图、设计、测试、集成以及计算机仿真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新产品研制、开发能力和综合应用本专业知识分析、解决专业实际问题和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创新能力 具有开阔的思路,较好的创新、探索和实践意识;主动了解和跟踪本领域发展趋势和研

调频无线电引信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调频无线电引信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摘要 本次课程设计的题目是《调频无线电引信系统设计与仿真》,是在《近感引信原理》和《目标探测与识别》等专业课基础上进行的一次综合课程设计。 调频无线电引信是一种发射信号频率按调制信号规律变化的等幅连续波无线电引信。从引信发射到遇目标后返回这段传播时间内,发射信号发生了变化,于是导致回波信号频率与发射信号频率不同,两者之间差值的大小包含了引信与目标之间的距离关系。 根据对弹目地空交会状态的分析,通过MATLAB建立仿真模型,获得弹目距离及多普勒频率,模拟引信系统的回波信号。根据调频无线电引信的工作原理,设计引信系统结构,通过Simulink建立仿真模型,以弹目交会仿真模型模拟的引信回波信号作为引信系统仿真模型的输入信号,对弹目交会过程中引信系统的工作过程进行仿真实验,观察引信系统的信号工作特性,分析引信系统的特性。 关键词:调频;无线电;引信;MATLAB;Simulink

目录 1 调频无线电引信原理 (1) 1.1调频无线电引信概述 (1) 1.2调频系统信号的分析 (2) 1.2.1 差频信号的频谱分析 (2) 1.2.2 调频无线电引信作用原理 (6) 1.2.3 调频无线电引信参数的选择 (6) 2 调频无线电引信的MATLAB仿真 (8) 2.1引信与目标地空交会分析 (8) 2.2地空交会M ATLAB仿真模型 (9) 2.3调频无线电引信系统的S IMULINK仿真模型 (13) 2.4仿真结果分析 (18) 3 结论 (19)

1 调频无线电引信原理 1.1 调频无线电引信概述 调频无线电引信是一种发射信号频率按调制信号规律变化的等幅连续波无线电引信。调频无线电引信原理方框图如图1.1所示: 图1.1调频无线电引信原理方框图 该调频系统发射信号的频率是时间的函数,在无线电信号从引信发射到遇目标后返回这段传播时间内,发射信号已经发生了变化,于是导致回波信号频率与接收到回波信号时的发射信号频率不同。两者之间差值的大小与引信到目标间的距离有关,测定其频率差,便可得到引信到目标的距离。它在连续波雷达和无线电调频高度表等领域内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对无线电引信来说,应用这种原理时,还要考虑到引信本身的特点,这些特点是: (1)弹目之间存在着高速的相对运动,由于多普勒效应使目标的回波信号产生多普勒频移,这将严重影响引信的测距精度。因此,在选择引信参数时,必须尽可能降低多普勒频率的影响。 (2)目标的轮廓尺寸可以与引信作用距离相比拟时,目标上不同的部位到引信的距离相对的说相差很大,从而使引信接收机混频器输出的差频有一个散布。在设计接收机的放大器通带时,必须考虑差频的这种散布。 调频无线电引信是在差频信号频谱分析基础上进行设计的一种引信。根据对差频信号的频谱分析可知,在弹目之间存在相对运动时,差频信号的频谱发生了变化。调频无线电引信与前述调频测距引信根本不同之处就是要设法取出差频信号中的多普勒信号,利用多普勒信号中所含有的距离信息或速度信息使引信作用。

无线电测向校本教材

青少年无线电测向 主编:罗庆丰

目录 前言 第一讲介绍无线电测向活动...............................第二讲无线电测向技术的发展应用及活动现状.................第三讲无线电测向活动的特点和比赛方法...................第四讲PJ-80测向机的介绍...........................第五讲PJ-80测向机装配和调试.......................第六讲无线电测向的基本原理..............................第七讲训练和竞赛....................................... 附录1:无线电测向竞赛规程 附录2:我校学生获奖统计

序言 《无线电测向》是集电子、科技、健身、国防教育于一体的科技体育项目。科技性、体育性、趣味性、竞技性是无线电测向的突出特点。参加本课程的学习,除了学习无线电方面的科技知识,了解无线电波的传播特点、测向机原理、电子制作、调试、维修等知识以外,还要进行身体素质训练、结合“军事地形学”学习野外运动技术。是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动手与动脑、室内与户外、体能与智力的结合,是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有机地将电子、科技、健身、休闲、娱乐融为一体。在学校素质教育课中开展这项活动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强身健体、磨练意志,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判断能力,它既丰富了学校实践课的内容,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其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判断事物的能力、提高野外生存能力、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最终提高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及综合素质,以适应现实生活和今后科技领域竞争的需要。

软件无线电(software radio)

概要 软件无线电的基本思想是以一个通用、标准、模块化的硬件平台为依托,通过软件编程来实现无线电台的各种功能,从基于硬件、面向用途的电台设计方法中解放出来。功能的软件化实现势必要求减少功能单一、灵活性差的硬件电路,尤其是减少模拟环节,把数字化处理(A/D和D/A变换)尽量靠近天线。软件无线电强调体系结构的开放性和全面可编程性,通过软件更新改变硬件配置结构,实现新的功能。软件无线电采用标准的、高性能的开放式总线结构,以利于硬件模块的不断升级和扩展。 软件无线电(software radio)在一个开放的公共硬件平台上利用不同可编程的软件方法实现所需要的无线电系统。简称SWR。理想的软件无线电应当是一种全部可软件编程的无线电,并以无线电平台具有最大的灵活性为特征。全部可编程包括可编程射频(RF)波段、信道接入方式和信道调制。 一般说来,SWR就是宽带模数及数模变换器(A/D及D/A)、大量专用/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icesser,DSP)构成尽可能靠近射频天线的一个硬件平台。在硬件平台上尽量利用软件技术来实现无线电的各种功能模块并将功能模块按需要组合成无线电系统。例如:利用宽带模数变换器(Analog Digital Converter,ADC),通过可编程数字滤波器对信道进行分离;利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上通过软件编程实现频段(如短波、超短波等)的选择,完成信息的抽样、量化、编码/解码、运算处理和变换,实现不同的信道调制方式及选择(如调幅、调频、单边带、跳频和扩频等),实现不同的保密结构、网络协议和控制终端功能等。 在目前的条件下可实现的软件无线电,称做软件定义的无线电(Software Defin ed Radio,SDR)。SDR被认为仅具有中频可编程数字接入能力。 发展历史无线电的技术演化过程是:由模拟电路发展到数字电路;由分立器件发展到集成器件;由小规模集成到超大规模集成器件;由固定集成器件到可编程器件;由单模式、单波段、单功能发展到多模式、多波段、多功能;由各自独立的专用硬件的实现发展到利用通用的硬件平台和个性的编程软件的实现。 20世纪70~80年代,无线电由模拟向数字全面发展,从无编程向可编程发展,由少可编程向中等可编程发展,出现了可编程数字无线电(PDR)。由于无线电系统,特别是移动通信系统的领域的扩大和技术复杂度的不断提高,投入的成本越来越大,硬件系统也越来越庞大。为了克服技术复杂度带来的问题和满足应用多样性的需求,特别是军事通信对宽带技术的需求,提出在通用硬件基础上利用不同软件编程的方法。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软件无线电的革命,将把无线电的功能和业务从硬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1992年5月在美国通信系统会议上,Jeseph Mitola(约瑟夫·米托拉)首次提出了“软件无线电”(Software Radio,SWR)的概念。1995年IEEE通信杂志(Comm unication Magazine)出版了软件无线电专集。当时,涉及软件无线电的计划有军用的SPEAKEASY(易通话),以及为第三代移动通信(3G)开发基于软件的空中接口计划,即灵活可互操作无线电系统与技术(FIRS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