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实与虚构之间
文学作品中的虚构与真实

文学作品中的虚构与真实在文学作品中,虚构与真实是一对相互辉映的概念。
虚构是作家创造出的想象世界,而真实则是作品中所展现的与现实生活相契合的情感和人物。
这种虚构与真实的关系使得文学作品能够超越现实的局限,让读者在虚构的世界中寻找真实的存在。
虚构的世界常常是作家的想象空间,他们可以在其中构思出各种奇幻的情节和人物。
比如,诸如《红楼梦》、《水浒传》等经典之作中,作者通过虚构的手法,刻画出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故事情节。
这些虚构的元素使得作品更具有吸引力,读者们可以在其中尽情地沉浸,感受到作品中独特的魅力。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虚构并不等于与现实完全脱离。
在虚构的故事情节中,往往会出现与现实生活相呼应的情感和人物。
这些情感和人物在作品中的描写,往往是作家通过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与感悟而得到的。
比如,现代作家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里,描述了一系列反映农村现实的故事。
这些故事中的虚构元素虽然不真实存在,但通过作家的描写,读者们能够感受到其中的真实感情和思想。
这种虚构与真实的结合,使得作品更富有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虚构与真实之间的关系在文学作品中也常常是相互交织的。
作家可以通过虚构的形式刻画出真实世界中的情感和人物,同时也可以通过真实的情感和人物来连接虚构的故事情节。
这种交织,使得作品中的虚与实相互依存,相互映衬。
比如,《傲慢与偏见》这部经典小说中,简·奥斯汀通过虚构的方式展现了英国乡村庄园生活中的种种事物,然而这些虚构的场景却通过对人物内心情感的真实刻画,展现了现实中的社会现象和人性特点。
这种虚构与真实的交织,让读者产生了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和思想探索。
虚构与真实的关系不仅存在于故事情节中,也体现在语言表达上。
作家通过巧妙运用虚构与真实相结合的语言手法,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比如,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中,作家通过对主人公的内心感情的虚构描写,给人一种震撼心灵的感觉。
虽然故事情节本身并不真实存在,但读者却能够在其中找到与自己内心感受相关的共鸣。
真实与虚构的辩证

真实与虚构的辩证现实与虚构的辩证在人类的认知世界中,真实与虚构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有趣的辩题。
真实是指与存在于物质世界中的事物相符合的状态,而虚构则是人们在思维和想象中构建的一种非物质的状态。
虽然真实和虚构在本质上是相对的,但它们又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互依存。
如何理解真实与虚构之间的辩证关系?让我们深入探讨吧。
一、真实与虚构的相互影响真实与虚构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
虚构可以超越现实的局限,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创造出各种奇幻的世界和故事情节,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思考和想象空间。
文学、电影、艺术等艺术形式正是通过虚构来拓宽我们的认知能力,让我们能够超越自身的生活经验,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世界。
然而,虚构又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的。
艺术作品的虚构世界往往是通过真实生活中的元素进行创作的,虚构的故事情节和角色是作者对于真实世界的变形表达。
而且,虚构的世界和人物往往是通过真实世界的经验和认知来塑造的,虚构的情节也往往反映了真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
二、真实与虚构的争执虚构和真实之间的关系并非完美无缺,往往也有争执和矛盾。
有人认为虚构只是虚幻的幻觉,与真实世界没有关联,是一种谬误和迷误。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虚构对于人类认知的重要作用。
虚构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思辨和思考的方式,它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启迪我们的思维,使我们能够超越现实的局限,去思考更广阔的人生和社会问题。
另一方面,真实也并非无法被虚构所超越。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受到各种社会、经济、文化等的限制,无法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追求。
而虚构则给予了我们一个自由的空间,让我们可以在虚构的世界中寻找到更多可能性和自由。
三、真实与虚构的碰撞真实与虚构既相互影响,又有争执,但在某些时刻它们也会发生碰撞和交汇。
虚构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往往可以给予真实生活的启发和指引。
虚构的世界中的情节和人物往往具有普遍性和共鸣性,可以触动人们内心的共鸣和情感,让人们对于真实生活中的问题有更多的思考和洞察。
影视创作中“真实”与“虚构”的融合纪录剧情片”与“伪纪录片”的辨析与思考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在纪录片创作中,对于真实的追求和呈现一直是最为核心的问题。随着技术 的不断进步和媒体形态的多样化,纪录片的创作方式也在不断变化,真实始终是 纪录片存在的根本价值。然而,“虚构”真实纪录片这一概念的出现,对于传统 的真实观念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思考。
基本内容
“虚构”真实纪录片,是指在一些纪录片中,运用了虚构的手法来增强其真 实感。这种创作方式并不是为了欺骗观众,而是为了在保证真实的前提下,通过 虚构的元素来更好地呈现事实,增强观众的感知和理解。
四、新纪录电影的未来发展
总之,西方新纪录电影在当代电影界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通过创新 的手法和独特的影像风格,新纪录电影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 情感状态,同时也传递了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价值观念。未来,随着科技的不 断进步和观众审美水平的提高,新纪录电影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可能 性。
基本内容
这两种影片都试图在真实和虚构之间寻找平衡,但处理方式却大相径庭。本 次演示将深入探讨这两种影片形式的特点,以及它们在真实与虚构问题上的不同 处理方式。
基本内容
首先,我们来看纪录剧情片。这种影片形式通常以真实事件和人物为基础, 通过剧情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创作者会根据事件和人物的真实性进行一定的艺术 加工,包括人物塑造、情节设计等等。这些加工的目的在于使影片更加生动、有 趣,同时保持对真实事件的尊重。因此,尽管进行了艺术加工,但纪录剧情片仍 然保持了很高的真实度。
基本内容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两种影片形式在真实与虚构问题上的处理呢?首先, 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两种影片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魅力。纪录剧情片通过对真实事件 和人物的记录和展示,使观众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历史和现实。而伪纪录片则通过 虚构的故事和形式,为观众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观影体验。其次,我们也应该看到 这两种影片形式存在的问题。
真实与虚构之间的辩证关系

真实与虚构之间的辩证关系虚构作品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无论是文学、电影、艺术还是娱乐,都充斥着各种虚构元素。
这些虚构作品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乐趣和想象空间。
然而,在虚构的背后,真实与虚构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关系。
本文将探讨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首先,虚构作品往往植根于现实世界。
虽然虚构作品是创作者的想象和创造,但常常受到现实生活的启发。
作者通过对真实事件、人物和场景的观察和思考,将其重新编排、组合,形成新的虚构作品。
例如,大部分文学作品是基于作者对社会和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虚构出了各种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虚构作品不仅是对真实世界的再现,更是对现实的重新解读和理解。
其次,虚构作品可以提供一种新的认知和审视角度。
通过对真实世界的重新编排和虚构,作家可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角和体验。
这种虚构带来的新的视角,让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问题。
例如,科幻小说常常通过虚构的未来世界,探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挑战,引发读者对科技、道德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虚构作品的这种新的认知和审视角度,不仅满足了读者对乐趣的追求,更深化了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思考。
然而,虚构作品也常常产生一种失真和扭曲现实的作用。
虚构作品通常必须符合一定的逻辑和故事性,因此会对真实世界进行删减和修改。
这种删减和修改有时候会导致对真实世界的误解和误导。
例如,历史类小说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虚构和改编,往往对真实历史进行了篡改和混淆。
这使得读者对历史的认识产生误解和偏见。
虚构作品还可能通过夸张和夸大手法,造成对真实现象的误读和曲解。
因此,读者在接触虚构作品时,需要保持一种批判和理性的思维,不盲目接受虚构作品带来的观点和故事情节。
在虚构作品与现实之间的辩证关系中,读者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读者能力的不同,对虚构作品的理解和把握也会有所差异。
有些读者对虚构作品能够保持一种较为理性和批判的态度,能够区分虚构与真实。
但也有些读者对虚构作品的能力较弱,容易将虚构作品与真实混淆。
真实感与虚构如何在小说中找到平衡点

真实感与虚构如何在小说中找到平衡点小说作为一种虚构的艺术形式,常常被用来呈现作者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然而,好的小说并非完全脱离现实,而是在真实与虚构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本文将探讨真实感与虚构在小说中的作用,并论述如何找到二者的平衡。
一、真实感的重要性小说中的真实感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情节、人物和环境显得真实可信。
真实感的重要性在于它能使读者更容易投入故事情节,与其中的人物建立情感联系,进而增强阅读的吸引力。
真实感还可以提升读者对作品的信任度,让他们更容易接受作者所要传递的信息。
二、虚构的创造力虚构是指作者通过创作所创造出来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情节和事件。
虚构赋予了作者极大的创作空间,使得小说不再受限于现实世界的局限。
在虚构中,作者可以突破常规的观念框架,创造出独特而令人惊奇的情节,让读者们感受到一种别样的体验。
三、真实与虚构的平衡在小说创作中,真实感与虚构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
如何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每位作家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首先,真实感可以为小说提供坚实的基础。
作者可以通过观察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件和环境,获取灵感并将其融入到作品中。
真实的描写能够使作品更加有力地表达出现实世界的情感和主题。
通过细腻的描写身世背景、丰富的人物性格塑造和逼真的对话,作品具有更高的可信度。
然而,单纯的真实感常常无法满足读者的想象力和阅读的乐趣。
这时候,虚构的创造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虚构可以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让读者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通过巧妙地编织情节、创造新奇的人物和设定独特的环境,作者可以扩展故事的边界,令读者难以预料,更愿意投入其中。
在寻求真实与虚构平衡的过程中,作者可以运用多种创作手法。
比如,可以在真实的基础上加入一些细节的夸张和渲染,使作品更具戏剧性。
同时,作者还可以在虚构的世界中插入一些真实的情节和元素,增强读者的代入感。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交流,作者可以在真实与虚构之间建立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使作品更具吸引力。
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在哪里?

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在哪里?问题: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在哪里?回答:1.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真实和虚构的定义。
真实指的是与现实世界存在的事实、事件或情况相符合,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证据或共识来验证。
虚构则指的是创造的、想象的或虚构出来的事物,不一定与现实世界完全相符。
2. 真实和虚构之间的界限并不是非常明确,因为存在一些灰色地带。
这是因为虚构作品可能会借鉴真实世界的元素,而真实世界也可能存在一些虚构的成分。
3. 真实和虚构之间的界限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a. 客观性:真实事件可以通过客观的证据来证明,而虚构则是基于创作者的想象或主观意愿。
真实事件可以被多个人独立观察和验证,而虚构则是创作者的独立创作。
b. 可验证性:真实事件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证据或共识来验证,而虚构则无法通过这些方式进行验证。
c. 可重现性:真实事件可以在相同条件下被重复观察和验证,而虚构则是创作者的独立创作,无法被重复产生相同结果。
d. 目的和意图:真实事件通常有一定的目的和意图,而虚构则是为了娱乐、艺术或表达创作者的想法和情感。
4. 在某些情况下,真实和虚构之间的界限可能变得模糊。
例如,历史小说可能会将真实的历史事件与虚构的人物和情节结合起来,这就需要读者在阅读时区分哪些是真实的历史事实,哪些是作者的虚构。
5. 最后,真实和虚构之间的界限是主观的,因为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定义和理解。
某些人可能更倾向于接受事实和证据,而某些人可能更倾向于接受想象和创意。
总结起来,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在于真实事件可以通过客观的证据验证,可重现和可验证,而虚构则是基于创作者的想象和主观意愿,无法通过客观的证据来验证。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这个界限可能变得模糊,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个人观点来判断。
自传小说的真实性与虚构性之间的边界

自传小说的真实性与虚构性之间的边界
自传小说的真实性与虚构性之间的边界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自传小说是一种以作者自身经历和回忆为基础的虚构作品,它常常涉及到将真实事件和人物进行改编和创作的情节和角色。
在自传小说中,作者通常会借用自己的经历和情感来创造故事和人物,但并不意味着故事中的每个细节都是完全真实的。
作者可能会进行情节的编排和人物的塑造,以增强故事的可读性和表达效果。
边界的模糊性在于,读者往往很难准确判断自传小说中哪些内容是真实的,哪些是虚构的。
即使作者声称作品是基于真实故事,仍然存在着创作的自由度和艺术的表达需求,使得故事的真实性变得相对主观和模糊。
在一些自传小说中,作者可能会通过虚构的手法来探索自我、表达情感或传达特定的主题。
这种情况下,作者可能会有意识地改变事件的顺序、添加细节或创造对话,以达到文学创作的目的。
然而,也有一些自传小说更加追求真实性,力图准确还原作者的经历和感受,尽量避免虚构元素的加入。
这种情况下,作者可能会更加忠实地描述自己的经历,并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呈现。
总的来说,自传小说的真实性与虚构性之间的边界是模糊的,取决于作者的创作意图、文学风格和读者的解读。
读者在阅读自传小说时,应该保持辨识能力,理解其中的艺术表达和创作手法,并意识到故事中的真实性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虚构和改编。
真实历史与历史虚构之间的辩证关系

真实历史与历史虚构之间的辩证关系历史是人类的经验总结与文明积淀的记录,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历史的真实性与可信度常常备受人们质疑。
尤其是当历史与虚构相结合,人们往往难以辨别其中的真实与虚假。
然而,真实历史与历史虚构之间存在着复杂而互动的辩证关系。
历史虚构作品是指那些以历史事件、人物为背景,但在细节和情节上进行艺术加工和创造的文学、电影、电视等作品。
这些作品常常能够吸引人们的兴趣,不仅因为它们吸引人、娱乐人,还因为它们能够通过虚构的手法让人们对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虽然虚构作品与真实历史存在很大的区别,但它们也能够透过想象力和艺术手法,揭示历史的某些真相和本质。
虚构作品往往能够带给观众更加深入的历史认识,并传递出与真实历史相联系的情感和信息。
历史虚构作品并不是完全违背历史真实性的,它们往往以真实历史为基础,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幻想和创造,以更加生动、感性和吸引人的方式展现历史。
虚构作品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历史的兴趣,而且能够激发人们对历史的思考和研究。
比如,电影《罗马假日》虽然是一部浪漫爱情片,但片中以真实历史事件“奥杜那王室事件”为背景,反映了当时意大利社会的某些现象和环境。
通过虚构的故事,观众可以对历史事件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且对历史背景下的爱情遭遇产生共鸣。
然而,历史虚构作品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虽然虚构作品能够激发人们的历史兴趣,但一些人可能会过分依赖虚构作品,将其与真实历史混淆。
虚构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往往被加入了更多的戏剧性和情节设计,可能与真实历史存在较大区别。
一些人可能会根据虚构作品中的情节,误以为其中的人物和事件真实存在,从而形成错误的历史认知。
另外,一些虚构作品为了追求市场需求和商业利益,可能夸大、歪曲历史事件,甚至出现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这对于历史信仰和历史认知来说是有害的。
为了解决历史虚构作品的问题,我们需要在享受虚构作品的同时保持对真实历史的追求。
首先,我们应该在接触虚构作品之前,对真实历史有充分的了解与认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真实与虚构之间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发生以来,以某种名义组织系列丛书,即时推出作家作品,一直是一个有效的出版策略。
而在众多散文系列丛书中,由河南文艺出版社策划、编辑、出版、发行的“小说家的散文”系列丛书别具一格,尤其引人注目。
收入这套丛书的作家已有铁凝、何士光、阎连科、周大新等,几乎囊括了新时期以来各个阶段颇有影响的小说家,集中展示了他们的心灵境况,展示了他们的妙手与文心。
关键词:小说家的散文铁凝梁晓声
中国现代文学发生以来,以某种名义组织系列丛书,即时推出作家作品,一直是一个有效的出版策略。
这种做法一举多得,既可以突出某种创作上的共同性,又能够以量的优势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同时也是文学作品经典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典型如赵家璧主编、良友图书公司出版发行的《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其在文学组织、出版和传播等方面的示范效应延续至今,是为佳话。
当下,各大出版社依旧采用这一惯例,陆陆续续推出了各种各样的丛书,名目繁多,满足了不同阅读群体的文化需求。
从文类角度来看,这些丛书尤以散文为盛。
之所以如此,想来应该与散文所具有的轻便、灵活、亲切等特质有着密切
关系。
而在众多散文系列丛书中,由河南文艺出版社策划、编辑、出版、发行的“小说家的散文”系列丛书别具一格,尤其引人注目。
迄今为止,收入这套丛书的作家已有铁凝、何士光、阎连科、周大新、刘庆邦、鲁敏、史铁生、林白、乔叶、徐则臣、韩少功、梁晓声、残雪、刘醒龙、邱华栋、张炜、张宇、二月河、刘心武、叶兆言、墨白、南丁、陈希我、王祥夫等,几乎囊括了新时期以来各个阶段颇有影响的小说家。
据编辑所言,这个名单还将继续得到拓展,港台小说家的散文也将收入其中。
可以说,这套丛书以“散文”之名,集结了众多当代小说家,集中展示了他们的心灵境况,展示了他们的妙手与文心。
对于小说家而言,写散文并不是难事;对于读者而言,读小说家的散文却有别样的收获。
收入这套丛书的小说家创造了繁复多彩的小说世界,满足了不同读者对生活的想象,在虚构的天空中得到情感的宣泄,获得心灵的升华。
但“成也虚构,败也虚构”,读者正是在无数个被编织而成的故事中萌发了对真实客观的渴求。
同时,中国自古便有“知人论世”的文学解读传统,读者对作者抱有异乎寻常的好奇心。
这种好奇心既表现为对作者何以成为小说家(出身、知识构成、经历、个人趣味等方面),又表现为作者如何进行创作(灵感来源、创作过程、艺术技巧等方面)。
而满足读者对作者的好奇心,阅读作者的散文作品无疑是一个最为便利的、最好的途径。
因为散文的固有文类规范和精神,使写作者无论是描绘现实观感还是诉说心灵体验,都在不同层面上规定了“我”的必须在场,正如郁达夫所言“现代散文最大的一个特征即是处处有我”。
散文是属于个人的文体,融合着写作者的经验、情感、思想和才华等个性因素,因此说散文创作是对写作者本人的人格展示,而阅读散文也就成为进入作家心灵世界的有效途径。
如此来看,“小说家的散文”内在地表明了这套丛书的追求和特点:通过散文走进小说家,在真实与虚构的交相映照中更全面地呈现一个作家,呈现一颗开放的心灵、一个探索的灵魂。
可以说,“小说家的散文”丛书的出版实践再次突出了散文文类与写作者之间具有的精神联系。
“小说家的散文”,注意到了文类之间的复杂关系,集中展示了小说家的另一副笔墨,既是对他们小说创作的补充和说明,同时也是小说家本人的一种有效呈现,就像这套丛书的广告所言:“在散文里,小说家们是藏不住的。
在这里,他们把自己和盘托出,与最真实的灵魂照面。
”梁晓声的散文集《梦与醉》,既有他对自己家庭纷繁往事的追忆,也有他对社会、时代的思考,丰富立体地展示了这位小说家的精神姿态,读者则由此对这位以知青岁月为主要创作题材的小说家更多了一份认识与了解。
“小说家的散文”,既显示了文类之间的区分,也显示了文类之间的混杂。
不同的文类有不同的写作逻辑,规范着作者的写作和读者的阅读。
著名作家韩少功就说过“想明白的写成散文,想不明白的写成小说”,而我们在他的散文集中确实可以看到思辨说理的轻快明丽。
而小说家在写散文时,又不可避免地会将其一贯的创作惯性和思维方式渗透进去,这反而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散文在表达艺术层面上的出新,比如在收入这套丛书中的刘庆邦、阎连科等人的散文集里,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叙事的流畅感,因而读来清爽流利。
这套丛书不仅具有可读性,同时还有突出的研究价值和史料价值。
这些价值首先体现在散文自身所携带着的真实性、个人性之上,同时也更多地体现在具体篇章的写作内容之中。
现代著名散文家郁达夫对中国现代散文做出理论总结:“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点,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申明了现代散文的现代特质,即个人性。
著名文学理论家南帆从文类角度对散文特性做出了深刻有效的阐释:“散文对于文类的瓦解同时包含了心理模式的再塑造。
它使既有文类所携有的时间感觉和空间感觉开始失灵,经验和意识的秩序遭到了改组――总之,散文将拆除旧有文类的固定视域,从而使人们有机会得
到一套不同的立场、不同的眼界和不同的事物组织程序”,点明了散文的泛文类性特征。
这些认知在强化了散文的文类特质和精神,即自由灵活地表达个人对世界的独特发现,在散文中建构个人的心灵生活。
这就是说,散文必须表现出一个人的胸襟与情怀,并在文体上有自己的独特创造,把“我”的烙印深深嵌入其中,才能为人所称道。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论前提,我们才可以把身份与表达之间的曲折联系通过散文建立起来,也才能肯定“小说家的散文”蕴含着的深远立意。
从具体内容来看,收入这套丛书的各个散文集,不仅有最为常见的叙事抒情散文,还有个人自叙、文学创作谈、演?v 稿、会议发言、游记等各种应用性文体。
这种处理方式可能会使这套丛书在审美艺术呈现上有所减弱,但由此所展现而出的文类观念却更为可贵。
也就是说,这一出版实践突破了散文既有的固定框架,改变了人们对散文的既有认识,扩大了散文的表现视阈,更新了散文的呈现方式,从而更好地展示了散文这一文类所具有的包容性和宽泛性。
在这些不同文体的散文中,写作者的人生经历、心灵密语、履痕足迹、精神漫游等人生构成,都能够以恰当的方式予以呈现,由此展示了对象世界的多样性,而他们的“妙手著文章”更显示了散文的风格各异,即审美的多样性。
如收入于墨白散文集《鸟与梦飞行》中的《我的大哥孙方友》一文,从家庭情况、生活阅历、知识养成、创作经历、
兄弟交往等方面记叙了同为小说家的孙方友的若干人生片段,饱含真情,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使作家孙方友的形象呼之欲出,这对我们认识孙的文学创作及其作品无疑会起到有益的辅助作用;在刘心武的散文集《宽阔的台阶》中,也有作者与宗璞、从维熙、汪曾祺、王小波等人交往的叙述,让人侧目。
这些作家所记录的文友来往、文坛交往,既反映了作家在文坛的活动情况,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呈现了作家的另一种面向。
这些当然可以成为我们了解文坛的重要参考资料。
而在创作谈中,这些小说家不仅宣示了他们的文学观念,同时也透露了他们文学接受及影响,从而为研究这些作家小说创作的审美生成提供了丰富而有效的阐释资源。
比如徐则臣就在不同文章中交代了他的文学阅读情况,尤其强调外国文学对其创作上的影响,这为我们进入他的文学世界提供了有效的参照资源;刘庆邦的《小说创作的实与虚》《细节之美》等文,结合自己的创作过程和由此获得的文学经验,讲述了他对文学的理解以及他在创作层面上的尝试。
如此融入自家心得体会的创作谈,自然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
他的这些见解,当然可以视作进入刘庆邦文学作品的有效途径;作为著名小说家,同时也是文学官员的铁凝,在不同场合的发言,透露了她对文学的独特认知,同时也显示了文学之于人类沟通的重要性;在周大新、鲁敏等人的散文集中,都有
类似的创作谈,值得研究者关注和参考。
“小说家的散文”系列丛书的出版实践具有多重意味,可以从不同维度来对其进行探讨,比如写作者对世界的发现,身份与表达的关系,文类之问的对话等等。
或许,这正是“小说家的散文”这套丛书充满生机活力的源头所在。
上述种种,都再一次说明了散文所具有的文类特质,即摇曳多姿的文类姿态、多元共生的文类精神和从容悠闲的文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