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中考复习课

合集下载

6.中考文言文复习基础与拔高精品 《答谢中书书》

6.中考文言文复习基础与拔高精品 《答谢中书书》

★第6篇 答谢中书书南朝齐梁·陶弘景知识梳理 一、重点字词 1.古今异义 (1)晓雾将歇.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休息。

(2)夕日欲颓.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消沉,萎靡。

2.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五色交辉.原意为:光辉,活用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形容词作名词未复有能与其奇.【F】者原意为:奇丽,活用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词多义欲⎩⎪⎨⎪⎧夕日欲.颓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4.重点实词(1)山川之美.【F】美:______________ (2)晓雾将.【F 】歇 将:______________ (3)猿鸟乱.【F 】鸣乱:______________ (4)沉鳞..竞跃 沉鳞:____________ (5)实.【F 】是欲界之仙都 实:______________ (6)自.【F 】康乐以来自:______________ (7)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______________5.文言虚词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_____________ 二、句子翻译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三、文意理解1.《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统编课后题)2.文中的作者在写景的同时,都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第6篇答谢中书书知识梳理一、1.(1)消散(2)坠落 2.(1)辉映(2)奇丽的景色 3.将要;欲望;想要,打算 4.(1)美丽(2)将要(3)此起彼伏(4)指水中潜游的鱼(5)确实,实在(6)自从(7)参与。

广东中考语文复习课件文言文13《答谢中书书》(共11张PPT)

广东中考语文复习课件文言文13《答谢中书书》(共11张PPT)
压抑的心情。
Exit
课下注释字词
(1)四.时.俱备
四时:____四_季_____
(2)晓雾将歇. 歇:____消_散_____
(3)夕日欲颓. 颓:____坠_落_____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欣_赏_”_“__领_悟_”__的_意_思_______
与:_____参_与_。_这__里_有____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
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 夕士阳比欲 肩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描绘了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活动,“乱”“颓”“沉”则体现了作者悲伤、
压夕抑阳的 欲心颓情,。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描绘了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活动,“乱”“颓”“沉”则体现了作者悲伤、 (压这抑四的句心表情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没有体现“悲伤、压抑”。
着。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 打“×”。
1.文中可以“古来共谈”者,指的是那些有高
雅情趣的人,作者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
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比
肩。( )

2.文章开头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美”
【结构脉络】
5.“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第13篇 答谢中书书(十年未考) 2.文章开头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直抒胸臆的审美感受——愉悦。 “欣赏”“领悟”的意思 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描绘了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活动,“乱”“颓”“沉”则体现了作者悲伤、 压抑的心情。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欣赏”“领悟”的意思 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以及白云、高山、流水三 重风物,境界清新。 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以及白云、高山、流水三 重风物,境界清新。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以及白云、高山、流水三 重风物,境界清新。 4.“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答谢中书书》文常、实词、翻译及课外拓展-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课内篇目梳理与课外拓展阅读复习

《答谢中书书》文常、实词、翻译及课外拓展-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课内篇目梳理与课外拓展阅读复习

【主旨概括】 作者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 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 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 爱自然、长伴林泉的志趣。
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问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
(选自《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南朝齐梁】)
5、《答谢中书书》《与顾章书》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 处?其作用是什么?
答: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如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彩、 形态、声音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 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强烈的热爱之情。 (若答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等其它写法及其作用,符合要求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自号 ______。南朝____时思想家,被称为“山 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是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 居。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被称为“山中宰 相”。著有《陶隐居集》。
默写句子
1、《答谢中书书》中,统领全文的句子是:---------,--------------。 2、《答谢中书书》中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 风物的对偶句是:----------,-----------------。 3、文中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 的景象的句子:-----------,-------------。-------,------。 4、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 5、《答谢中书书》中"--------。------,----------。"的议论句, 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答谢中书书》(解析版)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答谢中书书》(解析版)

专题07课内重点文言文篇——《答谢中书书》(解析版)陶弘景(456一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有《陶隐居集》。

(1)风烟俱净:都。

(2)从流飘荡:跟、随。

(3)一百许里:表示约数。

(4)水皆缥碧:都。

(5)直视无碍:障碍。

(6)急湍甚箭:超过。

(7)负势竞上:凭借。

(8)互相轩邈:高;远。

这里均作动词用。

(9)横柯上蔽:树木的枝干。

(10)在昼犹昏:好像。

(11)疏条交映:掩映。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答案】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答案】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答案】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答案】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答案】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6)实是欲界之仙都。

【答案】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7)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案】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8)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省略句,“甚”的后面省略介词“于”)【答案】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9)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答案】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就平息下来;那些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答案】《答谢中书书》中的景物非常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生机。

结尾一句,含有三层言外之意: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答谢中书书》中考复习课件

《答谢中书书》中考复习课件

2024《答谢中书书》中考复习课件一、文章背景《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古文,选自《全梁文》。

作者陶弘景生于丹阳,就是现在的江苏南京哦。

陶弘景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画家、医药家哦。

他还是当时的茅山派的掌门,对医药、炼丹、天文、地理、气象、农业等都有所贡献哦。

此文为六朝山水小品的代表作之一。

二、文章结构本文共四句,共两节,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首先描写山川秀美,神明异彩,作者笔下的山水景色就是一幅画哦。

接着,作者目光转向一天的不同时间,写出了黎明时的静景与黄昏时的动景,对仗工整,各具风采。

最后,作者写出了山川自然之中的竹林与猿鸟,以及人类的活动,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与向往。

三、重点字词1、答谢中书:此指谢征,谢灵运族弟,官至中书郎。

2、共:一起。

3、交映:交相掩映。

4、晓雾将歇:将要消散的晨雾。

5、夕日欲颓:夕阳将要落下。

颓:坠落。

6、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7、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

欲界,佛经称欲界为有七情六欲、有生死福祸之所者。

此指有生命处所、为佛家所禁忌的世俗世界。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8、复:又。

9、与其奇者:参与、欣赏它的奇丽。

四、中心思想《答谢中书书》这篇文章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抒发作者本人的感慨,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与向往,同时也隐含着对官场的厌倦之情和归隐山水的情怀。

五、写作特点1、对仗工整:文章中采用了许多对仗工整的句子,如“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使得文章具有一种音韵之美。

2、描写生动:作者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描写手法,如“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形象地描绘出山川的秀美景色。

3、文字精炼:文章用字简练而不失含义,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简单描绘,传达出作者对山水的热爱与向往。

六、重点句子解析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解析:这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即山川景色之美,是人们自古以来就共同赞叹的。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与向往。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仆去月①谢病,还觅薜萝②。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③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山谷所资,于斯已亦。

仁智之乐,岂徒语哉!(选自吴均《与顾章书》)【注释】①去月:上个月。

①还觅薜萝:寻找一种山中生长的藤本植物,这里是指准备隐居。

①葺宇:修建房子。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沉鳞.竞跃(líng)B.与.其奇者(yù)C.葺.宇其上(róng)D.偏饶.竹实(rào)2.给下列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义项。

(1)①晓雾将歇.( )①孤峰限.日( )A.休息B.遮挡C.消散D.限制(2)①夕日欲颓.( )①岂徒.语哉( )A.坠落B.颓废,自甘堕落C.徒弟,学徒D.白白,空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4.【甲】【乙】两文都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歌,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节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下山二里,循旧路,向五老峰。

汉阳、五老,俱庐南面之山,如两角相向,而犁头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山川之.美俱庐南面之.山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览不能.兼收C.实是.欲界之仙都始知是.山之阴D.自.康乐以来则五峰排列自.掩7.文中划曲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B.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C.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D.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中考一轮文言文复习《答谢中书书》课件(共25张ppt)

中考一轮文言文复习《答谢中书书》课件(共25张ppt)

(二)选择题
5.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中“美”字既是山川的客 观形态,也体现作者愉悦的心情。 B.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运用平远的视角,远近角 度表现山之高、水之清。 C.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是 指竹木与山石相映衬,呈现绚烂气象。 D.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在夕阳余晖里,鱼儿争 相【嬉解戏析,】传“达高出峰蓬入勃云的,生清命流气见息底。”运用仰观、俯察两种 视角以及远近视角表现山之高、水之清。故选B项。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平远的视角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极目远眺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晨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昏
静景 动景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 话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① 对前贤的钦佩和追慕。 ② 惋惜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 ③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绮丽,
一、分类积累 1. 重点实词
(1)四时俱备 四季
(2)晓雾将歇 消散
(3)夕日欲颓 坠落
(4)沉鳞竞跃 指水中潜游的鱼
(5)实是欲界之仙都
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 的境界,这里指人间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 的意思
(7)答谢中书书 (8)古来共谈 (9)高峰入云 (10)五色交辉 (11)四时俱备 (12)夕日欲颓 (13)沉鳞竞跃
3. 山川之美的“美”体现在三个方面:山川相映
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 × )
【解析】山川之美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山川相映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与动静相衬之美。
4. “猿鸟乱鸣”中的“乱”字极写动态,猿鸣鸟
叫打破清晨的宁静,突出环境的嘈杂。( × )

2014届中考语文《答谢中书书》复习ppt课件(11页)

2014届中考语文《答谢中书书》复习ppt课件(11页)

6、“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乱鸣”在整个描写场景中有何作用?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 起伏的群山和青林翠竹中传来猿、 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渲染山林中万物清晨醒来的 欢欣热闹,为幽静秀美的山川增 添了勃勃生机。
练习
4、写出文中具体描绘山川之美的句子?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 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 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 日欲颓,沉鳞竞跃。
5、把“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改成“晓雾将 散”“夕日欲坠”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 原句的“歇”“颓”把晓雾和夕 日拟人化 了,赋予自然景色以 生命力,表现作者对山川心驰神 往并完全融入的情感。
1、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多 记事陈情 。 2、文章作者 陶弘景 ,字通明,号花阳隐居。 南北朝时文学家,又被称为 山中宰相 。 3、选出划线词语意思不同的两项:( A C ) A: 夕日欲颓 颓然乎其间者 B: 负势竞上 沉鳞竞跃 C: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 四时俱备 百废具兴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 奇者。
自从谢灵运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能欣赏这奇丽 的景色了。
文章评价
1、文章内容。
Zxx```k
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 又平看“两岸石壁”“清林翠竹”,最后分写 “晨昏”,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 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最后 抒发感想。 2、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 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文言词语
夕日欲颓 (坠落)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消散)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动词,参与,指欣赏)
夕日欲颓 (将要) 欲界之仙都 (欲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 种奇丽景色了。
借代是一种修辞手法,指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
找出七下和八上课本,复习《 答谢中书书》和《木兰诗》
《答谢中书书》复习课
• 《答谢中书书》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
书的一封谈山水的信。书,即书信,古人
作 的书信又叫“尺牍 dú”或“信札zhá”,是
品 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本文是作
简 介
者给谢中书复信中的一部分内容,描绘山 川秀美,清新简淡,是写景的名篇。谢中
明确文章中心
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 语句是什么?
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和古今山 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隐含着什么感情?
带有自豪之感,也有与谢灵运比肩之意。
奇者。
请背诵全文,并能填写重点语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 晓雾将歇 , 猿鸟乱鸣 ; 夕日欲颓 , 沉鳞竞跃 。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结构助词,的
四季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 俱备。
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借代,顾名思义便是借一物来 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借代词为名词。 1.特征代本体 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以“黄发”代指老人、以“垂髫”代指小孩。) 2.局部代整体。 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帆”是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3.专用名称代本体。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4.具体代抽象 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书即谢征,字玄度d舍人,故称“谢中书”。
古文常见文体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可以叙述事情,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
论,属于议论性文体。如韩愈的《马说》、周敦颐的《爱莲说》。
表: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动之以情”是该文本的基本特征。
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习题链接
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 确的一项是( C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以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
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
文中的一个字)。
1.解释划线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
消散
②月色入户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院子
④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只是 。
2.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B )
A.之:山川之美 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
寻病终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分。赠序内容多是对所赠亲友的赞许、推崇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 阳马生序》。
作者简介
陶弘景,字通明,丹 阳秣mò陵(今江苏南京) 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 家。有《陶隐居集》。 因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 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 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读课文,明节奏,识生字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 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 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实 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
重点句分析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运用了什么修辞? 对偶、拟人、借代。
对偶:晓雾将歇——夕日欲颓;猿鸟乱鸣——沉鳞竞跃
拟人:沉鳞竞跃——“竞”字
借代:沉鳞竞跃(用鱼的特征鳞片代指鱼,是部分代整体)
这几句作者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 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 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 了生命气息。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陈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这
种文体一般用韵,形式短小。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记: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兼以议论、抒情。如范
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魏学洢的《核舟记》。
序: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一般用以陈述创作主旨。有书序和赠序之
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 其四:俯仰结合之美。 其五:动静相衬之美。
高峰入云 山水相映
清澈见底。 之美

两岸石壁 色彩相配 境
青林翠竹, 之美

晓雾将歇 晨昏变化 夕日欲颓, 之美
品味探究 作者怎样描绘景物的?
观察角度:有 仰视(高峰入云),有 俯视(清流见底) ; 时间跨度:有 早晨(晓雾将歇),有 黄昏(夕日欲颓) ; 景物状态:有静景(高峰……俱备),有 动景(晓雾……竞跃); 感官冲击:有 视觉(高峰入云),有 听觉(猿鸟乱鸣) 。
动人的景象。
C(“乱”在文中应该是“此起彼伏”,不是“繁多杂乱”。晨雾将要 消散,猿鸟的鸣叫此起彼伏,渲染的是一种欢欣热闹的气氛,增添了 勃勃生机。)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给

此起彼伏 造反
使动用法,使……扰乱 扰乱
坠落
倒下,倒塌 衰败
理解性背诵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②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4.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描写、议论 。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 轼
是受到贬谪的“ 闲 ”人, 《答谢中书书》 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仙 ”人 (均填摘自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 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 样,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抒发了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
中考原题:《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
【甲】略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里形容石壁色彩

斑斓,交相辉映 坠落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消散 此起彼伏 指水中潜游的鱼。
跳跃,这里 指跳出水面。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实在、确实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巍峨的 高峰插入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 俱备。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和翠绿的竹子, 四季长存。
(“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 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借代不同于借喻
相同点:都是用乙代替甲; 也就是说,都不出现本 体,而用借体说话。 不同点:构成借喻的基础是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 它是借中有喻,重点在喻; 构成借代的基础是借体和本体的相关性,它们中间 没有比喻关系,重点在指代。 如何鉴别借代与借喻? 把本体找了来,如果能加“像”构成明喻的,是借 喻,反之,是借代。
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
句子是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
3、文中的静景是: ,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文中的动景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文中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画的赞美之句 是: 实是欲界之仙都 。 5、文中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 的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