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扎燕风筝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民间艺术之风筝

浅谈民间艺术之风筝摘要:风筝艺术作为我国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部分,不但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
本文试从风筝的起源、分类,制作技艺与不同地域的风筝流派出发,试浅谈风筝这一民间艺术的特征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风筝、起源制作、流派、审美价值、民族艺术特征、文化内涵风筝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发明,它集观赏、娱乐、竞技、健身等多项功能于一体,属于民间艺术品中扎糊工艺一类,充分体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魅力又极具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风筝在我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经过发展,它早已成为一门独特的民族艺术,也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风筝的起源和发展在古代中国,风筝被视为平常之物,对于风筝的记载是极为有限的。
要说风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
古书《韩非子》中记载,墨子曾“费时三年,以木制木鸢,飞升天空。
”这便是关于风筝起源的一说,又称“飞鸟说”。
传说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
根据历史记载和现已发现的古代风筝来看,以鸟的形状为多,加之古人对飞鸟的崇拜,因此“飞鸟说”广受推崇。
在历史上,风筝最初是用于军事目的,比如用于测量两军距离。
到了唐代中期,社会进入了繁荣稳定的发展阶段,风筝的功用开始从军事用途转向大众娱乐。
同时由于造纸的发展,风筝的制作材料也由丝绢转而开始使用纸张,因而又称“纸鸢”。
到了宋代风筝的流传更为广泛,类型更加的丰富。
明清时期风筝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无论是在大小、样式、扎制技术、装饰和放飞技艺上都有了巨大的进步。
各种民间工艺和风筝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木版年画、贴纸、纸塑浮雕、剪纸、描金银、加纸花等,使得风筝的装饰变得丰富多彩;风筝的音响装置也有所发展,用葫芦、白果壳做成的各种哨子,装在风筝上,发音雄浑响亮。
同时,风筝也在向世界各地流传。
二、风筝的制作分类与流派传统中国风筝的技艺概括起来只有四个字:扎、糊、绘、放。
简称“四艺”。
简单地理解这“四艺”即扎架子,糊纸面,绘花彩,放风筝。
但实际上这四字的内涵要广泛得多,几乎包含了全部传统中国风筝的技艺内容。
中国各地风筝特点归纳

中国各地风筝特点归纳第一篇:中国各地风筝特点归纳中国各地风筝特点归纳1、北京风筝北京风筝的艺术造型大体有七种:扎燕--又名京燕,是北京创制出来的。
它又分胖、瘦扎燕和雏燕三种。
硬翅--又叫米字,因骨架结构似米字而得名。
一般做成孙悟空、钟馗或者花篮。
软翅--大多是立体仿形的。
如蜓蜒、凤凰、鹰、蝴蝶、螃蟹、孔雀等。
对燕--又叫担子,一根竹担起两只风筝。
一般做的是燕子、蝴蝶、鸽子,放飞起来,双双追逐,初期如生。
拍子--分软、硬拍子,很像块平板。
做成八角、菱形或者瓢虫形象。
这类风筝必须拖个长长的尾巴或穗子,其它.几类风筝则不须带尾。
串儿--蜈蚣或龙形风筝。
筒儿--宫灯、水桶形状的风筝。
北京风筝至今保持着骨架精巧、彩绘严谨、雍容华贵、观赏价值较高的艺术特点和风格。
北京风筝的代表是:曹氏风筝、金氏风筝、哈氏风筝。
北京风筝近几年发展很快,新秀辈出。
2、潍坊风筝潍坊风筝在漫长岁月的发展过程中,以其独特的艺术个性,代代相传,和京式风筝、津式风筝交相辉映、鼎足而立,并在题材、造型、绘画等方面有所创新。
潍坊风筝具有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和生动的气韵,扎制博采众家之长,特别在风筝的造型结构和绘画色彩上,把制作木版年画的工艺移植到风筝上,把国画的传统技法,运用到风筝的绘制上,形成了造型优美、扎工精细、色彩艳丽的独特风格,成为中国风筝的一个重要流派。
潍坊风筝的艺术造型特点和风格:选材讲究、造型优美、扎糊精巧、形象生动、绘画艳丽、品种繁多、起飞灵活。
在中国的风筝家族中,潍坊风筝历史悠久,题材丰富、广博。
以其材料的奇特选用,设计的夸张变形,画工的年画技法,以及放飞的巧用力学原理,构成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神韵,蜚声古今中外。
3、天津风筝天津风筝的代表是魏元泰,人称风筝魏。
他以风筝造型、图案彩绘、放飞技巧的不断创新而著称。
他博采众长,技艺精湛,在风筝上打眼、扣挥、扎结,用锡焊铜箍衔接风筝骨架的首、身、翼、层,数丈长的风筝能折叠装进一尺大小的盒子或纸袋,携带方便。
2021-2023北京高考真题政治汇编:材料分析题

2021-2023北京高考真题政治汇编材料分析题(3)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识别材料中学生所运用的推理类型,并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更好地发挥该推理类型的思维功能。
4.(2023·北京·统考高考真题)“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北京扎燕风筝以燕子为造型,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创造出一个和谐的燕子家族——肥燕、瘦燕、比翼燕、半瘦燕、小燕、雏燕,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
许多人致力于扎燕风筝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其中王某独创的雏燕风筝广受欢迎。
◇在学校的劳动课上,有老师使用王某的作品讲解风筝的画法和扎法,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每个同学都制作了自己的“雏燕”。
◇一直致力于推广扎燕风筝文化的张某购买了王某最新版雏燕风筝,将其拆解后又重新组装,并将这一过程拍成视频在网络上发布,引发网友广泛关注,吸引了很多人加入到扎燕风筝的创作中来。
但有人指出,这样将别人独创的风等公开讲解,可能涉嫌侵犯著作权。
结合材料,运用《法律与生活》知识,谈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中,法律规定著作权并对其加以限制的意义。
5.(2023·北京·统考高考真题)诗歌,是诗题和诗句的统一体,“先赋诗”和“先立题”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创作路径。
有些诗歌是即兴而作,诗人有感而发,赋诗之后再为其立一标题,有的诗歌则是因题而起,诗人先定立诗题,然后围绕题目构思诗歌的格律和内容,无论是“先赋诗而后立题”,抑或“先立题而后赋诗”,最终都指向诗题与诗句的契合。
从哲学角度,分析“赋诗”和“立题”的关联。
6.(2022·北京·高考真题)材料一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日益完善。
不过也要看到,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不当行政干预等现象还部分存在。
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
材料二立法法的规定,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
北京风筝

返回
艺术造型
• 北京风筝癿艺术造型大体有七种: • 沙燕--又名京燕,是北京创制出杢癿。它又分胖、瘦沙燕和雏燕三种。 • 硬翅--又叫“米”字,因骨架结构似“米”字而得名。一般做成孙悟空、钟 馗戒者花篮。 • 软翅--大多是立体仿形癿。如蜓蜒、凤凰、鹰、蝴蝶、螃蟹、孔雀等。 • 对燕--又叫担子,一根竹担起两只风筝。一般做癿是燕子、蝴蝶、鸽 子,放飞起杢,双双追逐,初期如生。 • 拍子--分软、硬拍子,很像块平板。做成八角、菱形戒者瓢虫形象。 这类风筝必须拖个长长癿尾巴戒穗子,其它.几类风筝则不须带尾。 • 串儿--蜈蚣戒龙形风筝。 • 筒儿--宫灯、水桶形状癿风筝。
北京风筝
2012年11月3日
目录
1
简介
2
3 4
历史
艺术造型
风筝癿制作 连接:潍坊风筝
简介
我国现代风筝,有各具特色癿3大产地--北京风筝,天 津风筝,潍坊风筝。北京风筝癿代表作是沙燕风筝(又叫 京燕风筝)。其代表人物有两家:一是出生亍风筝十佳癿 金福忠兄妹,50年代中法合拍癿彩色影片《风筝》中癿精 美风筝,就出自他们手中。另一家是名誉中外癿“风筝 哈”,1983年在美国旧金山“国际风筝表演比赛大会”上 获特别奖癿瘦沙燕和串风筝,就是当时“风筝哈”癿传人 哈亦琦癿作品。近年杢北京风筝又有了新癿发展,出现了 不少名家新手,在风筝癿制作上各有千秋,有癿擅长扎制 巨型风筝,如长达90米、120节癿巨龙;有癿擅长扎制小 巧玲珑癿风筝,如仅几厘米癿小掌燕等等。
返回
历史
• 相传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清《帝京岁时记胜》记载了当 时倾城男女“各携纸鸢”,清明扫墓后施放较胜癿盛况。 近人沈太侔《春明采风志》载:“常行沙燕,一尺以至 丈二,折竹结架,作燕飞式,纸糊,绘青蓝色,中按提 线三根,大者背着风琴戒太平锣鼓,以索绕 ,顺风放起, 昼系线条,夜系红灯,儿童仰首追逐,以泄内之积热, 盖有所取意也。三尺以上,花样各别,哪咤、刘海、哈 哈三圣、两人闹戏、蜈蚣、鲇鱼、蝴蝶、蜻蜓、三阳开 泰、七鹊登枝之类。其最奇者,雕与鹰式,一根提线翔 空中,遥睹之,逼真也。”北京风筝基本形式有硬翅、 软翅、排子、长串和桶形五种。
关于北京沙燕风筝及沙燕风筝制作

关于北京沙燕风筝及沙燕风筝制作北京风筝品种很多,传说曹雪芹所著的“南鹞北鸢考工志”中就有40多种扎法,现存的一本“北平风筝谱”中收集了200余种北京风筝。
在众多的北京风筝中,有一种性能最好,对全国影响最大,也最具代表性的风筝,那就是外形像一个“大”字形的“沙燕儿”(或称“扎雁儿”、“沙雁儿”等)。
“沙燕儿”的头是燕子头的平面变形,它的眉梢上挑,两眼有神,被赋予了人的感情,再加上那对剪刀尾巴,使人看上去就会想到燕子。
它比真燕子更可爱,人们按照大家都喜欢的“大胖小子”,扎成了胖沙燕和雏燕;又按照亭亭玉立,苗条秀美的少女,扎成“瘦沙燕”。
按照恩爱夫妻扎成“比翼燕”。
人们在沙燕的膀窝、腰节和前胸、尾羽等处加上蝙幅、桃子、牡丹等吉祥图案,以寓意着幸福,长寿和富贵等美好的愿望……这样,人们把一个原来是黑色的燕子,变成了五彩缤纷,生动活泼,充满了人的精神的燕子。
它就是经过了这样一个由拟形到拟神,由拟神到拟人,又由拟人到超人的发展过程,而形成了现在的程式。
在这个程式里面,可以千变万化,容纳极其广阔丰富的内涵,但又万变不离其宗,使人一看就知道是北京沙燕儿而不是别的什么。
“沙燕儿”的结构简练,只由5根竹条组成主骨架,它的翅膀由上下两根竹条在端部弯曲而形成形状特殊的“膀兜”。
这能使沙燕儿在风小时能起,风大时也能稳,其飞行性能优于其他类型的风筝。
由“沙燕儿”演变成的风筝品种很多,遍及全国。
如山东潍坊北京风筝品种很多,传说曹雪芹所著的“南鹞北鸢考工志”中就有40多种扎法,现存的一本“北平风筝谱”中收集了200余种北京风筝。
在众多的北京风筝中,有一种性能最好,对全国影响最大,也最具代表性的风筝,那就是外形像一个“大”字形的“沙燕儿”(或称“扎雁儿”、“沙雁儿”等)。
“沙燕儿”的头是燕子头的平面变形,它的眉梢上挑,两眼有神,被赋予了人的感情,再加上那对剪刀尾巴,使人看上去就会想到燕子。
它比真燕子更可爱,人们按照大家都喜欢的“大胖小子”,扎成了胖沙燕和雏燕;又按照亭亭玉立,苗条秀美的少女,扎成“瘦沙燕”。
绿色中国风非遗系列之风筝制作技艺

第贰部分
KITE-MAKING SKILLS
风筝
工艺特征 制作
风筝制作技艺,山东省潍坊市、江苏省南通市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北京市、天津等地方 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工艺特征
风筝制作
地域特色
潍坊风筝
潍坊风筝具有起飞平稳、放飞高的特征。无论是软翅、硬翅还是串式、立体式的风筝,除了板子风筝 需要坠外,其他不需要任何辅助物都能平稳地直升蓝天。其扎制方法虽简单,少则竹条三根,多不超 过七根,但讲究竹条均匀、骨架周正、左右对称、重心拴线,形象简练,色彩鲜艳,对比强烈。
历史渊源
北京风筝
风筝制作
• 风筝哈是北京风筝制作世家哈氏家族的简称,其制作风筝的历史可追溯到清代末年。哈氏 家族祖籍河北省河间县果子洼村,因祖辈考中武状元进京。后来家道中落,为谋生在北京 琉璃厂开设两间铺面专卖风筝。
• 北京扎燕风筝以燕子为造型,具有浓厚的人文内涵,是北京风筝的一个重要流派。清代 《南鹞北鸢考工志》等风筝著作为北京扎燕风筝提供了丰富的意象美学,融入了文学特征, 深化了其内涵。费保龄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于20世纪60年代研究、整理《南鹞北鸢考工 志》,全面掌握了扎燕风筝制作技艺。
风
筝
制
作
技
艺
风筝制作
目录
风筝制作
壹
贰
叁
肆
伍
陆
历工工主传社 史艺艺要承会 渊特流流保影 源征程派护响
第壹部分
KITE-MAKING SKILLS
风筝
历史渊源 制作
风筝制作技艺,山东省潍坊市、江苏省南通市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北京市、天津等地方 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风筝制作
北京风筝简介

北京风筝简介春季三月,北京多晴朗之日,这正是北京放风筝的好时节。
根据我国古代文献记载,人们常把风筝列在“岁时风俗”的类别,不管当年的春天来的早或晚,人们只要看到空中飘飞的各式风筝就会知道春天的脚步已经逼近。
因此有诗云:“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放风筝其中的一个讲究是,甭管风筝飞得有多高多远,都不能收回来,要把风筝线剪断,这意味着把一切不好的运气全部送走。
所以老人们都知道,遇见被剪断的风筝,千万不能捡回家去。
老北京人爱放的风筝俗称“黑锅底”,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沙燕,这种图案的风筝多以黑色为底,它放到高空时,蓝色的天空衬托着风筝的黑色和白色,放飞空中格外惹人注目。
而且这种沙燕风筝相传还是曹雪芹当年为了救助许多受苦人,“若教会他们糊风筝,不也可以糊口吗?”由此而促使曹雪芹整理了一本简单易懂的风筝图谱教给身边的百姓。
于是香山脚下的穷苦人家,都有了一手糊风筝的手艺。
在老北京眼里,这天上飞的风筝就和嘴里吃的冰糖葫芦、手上抖的空竹一样齐名,是春节里必备的玩艺儿。
闲暇时候,遇到天空透明度良好、风力恰当的日子,老北京们总喜欢到空场儿上放上那么一两只,有带着孩子全家出动的,当然也有自己个儿放的。
放风筝其实就是牵着根线,让风把风筝吹上去,技术好的不出片刻,整盘的线就只剩下了线轱辘。
看着天上远远的一个一个小黑点儿,整颗心也跟着风筝飞上去,变得高远了。
北京风筝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记载。
清明时节出游放飞风筝是北京一带的民间习俗,《见闻杂志》说:“二三月高梁桥踏青,万柳堂明莺,弄箜篌。
”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也把放风筝写得活灵活现:“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盆,轮毂相望。
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京师纸鸢,极尽工巧,有价值数金者。
”清《帝京岁时记胜》记载了当时倾城男女“各携纸鸢”,清明扫墓后施放较胜的盛况。
近人沈太侔《春明采风志》载:“常行沙燕,一尺以至丈二,折竹结架,作燕飞式,纸糊,绘青蓝色,中按提线三根,大者背着风琴或太平锣鼓,以索绕,顺风放起,昼系线条,夜系红灯,儿童仰首追逐,以泄内之积热,盖有所取意也。
老字号风筝插上新翅膀

1 就 开 始 跟 父 亲 学做 风 筝 ,有 一 次 他 0岁
龙 突破 了风 筝 传 统 制作 手 法 。 比 被 将 圆形 图案 故 意 画 成 了方 形 图 案 , 亲 纠 金 山海边广场正在举行国际风筝 比赛 , 父 上 巨 制 “ ” 利 时 国 家博 物 馆 收 藏 。 此外 , 亦 琦 还 做 哈 正他 , 却 理直 气 壮 地 说 :我 就 是 想跟 别 万 名 观 众 观 看 了 中 国传 统 民 间 艺 术 哈 氏 他 “ 人 画得 不 一 样 !” 可 解 风 筝 的表 演 。 放飞 风 筝 的 中 国民 间艺 人就 出 了 可 折 叠 、 拆 装 的 风 筝 , 决 了 巨 型 风筝“ 出远 门 ” 难 题 。 的 沙燕是北京特有 的一种风筝 , 其他风 是哈亦琦 , 他是作为北 京风 筝艺人 唯一的
筝 的技 术 性 能 一般 都 以它 为 参 照 标 准 , 并 代 表 应 邀 到 美 国 主持 “ 国风 筝 展 览 ” 中 及
有 “ ”瘦 ” 胖 “ 之分 ,瘦 沙 燕 ” “ 的风 筝 标 准 就 “ 国风 筝 周 ” 活动 的。 中 等
更高 了。 京 风 大且 烈 , 度 又 快 , 北 速 翘起 翅
翅 膀抗 强风 。 因此 , 当别 的风 筝 在 六 级 左 外 国评 委和 观 众 大 大 赞 赏 。 于 许 多美 国 对 风筝 远销欧美 、 东南 亚等地 , 最贵 的一 只 右 的 风 袭 来 , 可避 免 地 掉 下来 时 , 氏 不 哈 观 众 来 说 , 们 只 在 旧金 山 自然 博 物 馆 馆 风 筝 卖 到 了 3 0 他 0 0美 元 。
艺 术 品 。 市 场 经 济 的 大 风 里 , 成 了 另 在小 屋 里 做 出 了一 件 五 鱼瘦 沙 燕 。 带 着 没 见 过 的风 筝 ,有 的 风 筝 看 上 去 还 不 成 在 完 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扎燕风筝的传承与发展曹氏风筝曹氏风筝是根据曹雪芹《南鹞北鸢考工志》复制出来的风筝工艺,起始于乾隆十九年左右。
《南鹞北鸢考工志》详细介绍了43种风筝的扎、糊、绘、放技艺,每种都绘有骨架图、彩图,并配有扎糊诀和画诀,图文并茂,实属罕见。
是对我国风筝的一个全面的、艺术的大总结,具有极高的思想意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2004年,北京奥组委将费保龄设计的“曹氏风筝雏燕”五件作为奥运会指定商品。
北京扎燕风筝这一民间艺术的挖掘、申报经历了八年的艰辛历程。
从区级非遗保护项目、市级非遗保护项目再到现在成功申请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北京扎燕风筝及费保龄一起经历了蜕变。
风筝在中国的起源,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人以鸟为形,以木为料,制成可在空中飞行的“木鸢”。
同为鲁国人的墨子与鲁班都制作过“木鸢”,由此推断,“木鸢”发源应在齐鲁。
后来人们在风筝上系上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故称“风筝”。
风筝艺术随着纺织业与造纸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北京沙燕风筝、天津软翅风筝、山东长串风筝、南通六角板鹞与广东灵芝风筝等中国风筝五大流派。
而居于五派之首的北京沙燕风筝,正是以曹(雪芹)氏风筝里的扎燕儿风筝为代表,其扎制的燕子图案化、拟人化,形神兼备,组成了充满个性与情感的燕子家族。
风筝分为四种技艺,扎、糊、绘、放。
扎是扎架子,首选毛竹,劈成二尺到一丈二不等的竹条,再烘干发汗,做热处理。
扎燕儿风筝拟人表达真善美曹氏风筝的拟人化以扎燕儿为代表,有肥燕、瘦燕、比翼燕、小燕、雏燕,每个风筝都有个典故,有雄的、有雌的、结婚的、订婚的、老年的、小孩的等这么一个美满大家族,共有77种画法,多表达的是真善美。
费保龄介绍:“‘比翼双飞’,是两个风筝前后叠在一起。
比翼双飞,同命相依,‘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把唐明皇和杨贵妃在长生殿里的情调,用画面表现出来了,多美啊!美国的迪斯尼把米老鼠、唐老鸭的拟人化也不过50多年,而我们的风筝拟人化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最早风筝谱为宋徽宗所著风筝不是仅供消遣的玩物,最早它还用于军事方面、传递信息、民间娱乐、表达爱情等,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世界上公认风筝最早是中国发明的,历史上有两次总结。
最早的风筝谱是宋徽宗所著的《宣和风筝谱》,再就是乾隆年间曹雪芹著的《南鹞北鸢考工志》,他把硬膀和软膀结合起来做成了复式的,结果效果很好啊。
我的《曹雪芹风筝图谱》等几本书不是我发明的,是收集了历史资料,主要是把流散了的一些东西集中起来,总结成册,留待启发后人。
只有曹氏风筝有独立文字记载不同地区的风筝做工、特色各有不同,分为不同流派。
早期中国风筝有五大产地:北京、天津、潍坊、南通、阳江。
北京风筝在汲取各地精华后,主要以文化内涵为主,具有北京特色。
有独立文字记载的只有曹氏风筝,也是主流。
而天津是港口城市,对于我国的风筝艺术向世界各地传送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像现在骨架可以折叠的风筝最早就是为了便于运输而发明的。
其制作风筝多以动物、飞禽图案为主,吸收中国画、版画的优点。
潍坊是风筝发明人之一墨子的故乡,有着悠久的风筝制作历史。
人物介绍:费保龄风筝作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深受北京市民的喜爱。
在2008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中,北京扎燕风筝的代表——福娃妮妮更是走进了千家万户。
北京扎燕已经溶入了世界文化的大舞台。
而提起扎燕风筝,就不能不提国家级风筝大师费保龄。
费保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曹氏风筝艺术家。
1928年生,籍贯天津,长于北京。
曾获首届北京工艺美术展“工美杯”金奖,1996年,鉴于费保龄在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和创作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他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费保龄多次出国参展、讲学,与孔祥泽同为曹氏风筝代表人物,是到目前为止惟一一位被国家命名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在做风筝的人中,费保龄占据了很多个第一:以个人制作的风筝进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的,他是第一人;在中国美术馆办个人风筝展的,他是第一人;由中国邮票公司出版风筝邮票的,他是第一人;以风筝制作技艺入选北京工艺美术大师的,费保龄是第一个;入选北京特级工艺美术大师的,费保龄是第一个;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费保龄是第一个,而且是到目前为止惟一的一个。
自学而成一代大师的费保龄,无疑已是北京风筝制作艺人中的翘楚。
2008年,以费保龄为代表的北京扎燕风筝被列入第二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又进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示名单。
费保龄也被授牌,正式命名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京扎燕风筝)代表性传承人”。
不是世家的风筝传人在1980年10月5日《北京日报》头版的显要位置上,登载了这样一条消息:“宣武区银行顾全局向风筝艺术公司输送人才,著名风筝艺人费保龄可以发挥专长了”在这条消息旁还配有短评:“用人也要扬长避短。
”一个人调动工作,竟然引起这般大的反响,可见此人不凡。
1980年以前,费保龄虽然不具有一个正式的风筝艺人身份,但他制作的风筝已经是名扬中外了。
这还要从1972年的全国工艺美术展览说起。
因为当时正处在“文革”当中,很多行业都在停产或半停产中,对外出口贸易不是很正常,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以外贸销售为主的工美行业更是雪上加霜。
七十年代初,一些外国团体可以到中国来参观、访问,他们想买具有中国特色的手工艺品、纪念品带回去,但是找不到,没有地方去买。
外国人向我们的接待部门提出来。
问题一层层向上反映。
周恩来总理知道了这个情况,提出搞一个全国工美展览,把全国的工艺美术品都组织起来。
对于征集参展作品,他讲了三条原则:一是黄色的不展,二是封建迷信的不展,三是丑的不展。
这实际上也就是中国工艺美术作品的特点:赏心悦目,雅俗共赏。
1972年9月3日,第二届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开幕。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届全国工美展,从开幕到结束,历时4个多月。
那个时候,各种展览都不公开卖票,而是通过组织渠道发放免费的参观劵。
一个行业内的展览,参观劵大部分都是经行业内部的单位发出去的,行业外的人如果在行业内没有熟人很难得到。
费保龄这时还在银行工作。
他通过朋友得到了一张参观劵,进到了民族文化宫的展厅里面。
这一看,他急了。
挺大的展厅中不只是没有北京的风筝参展,而且,那些外地参展的工作人员还说北京的好风筝已经见不到了,要买风筝得到他们那里去。
费保龄心说:那是你们没看见,北京的好风筝就在我这里!他找到展览组委会,要求参展。
展会的工作人员问他:你是干什么的?费保龄拿出自己的工作证。
工作人员看看工作证,看看费保龄,觉得不可理解。
“银行和风筝有什么关系?”费保龄说:“我会做风筝。
”工作人员当他是无理取闹。
“你要说会数钱我还信,别跟我们说做风筝的事啦。
”把他推出门去。
费保龄说:“我要见你们领导。
”人家把门一关,连理都不带理他的了。
费保龄心里憋了股劲。
这展会他还是非要进去不可了。
可那个年代跟现在不一样,到处都是高墙,想找个门路都不知道到哪里去找。
转来转去,最后找到了在王府井大街上的中国工艺美术服务部。
就是现在的工美大楼。
当时这里只是一家以接待外宾为主的出售工艺美术商品的小店铺。
费保龄至今仍清楚的记得当时工艺美术服务部里接待他的两位经理的名字。
他们一个叫苏立功,一个叫姚连生。
费保龄说:“我也不让你们太为难。
我把我做的风筝拿来,你们给专家看看。
他们要说行,我就展;要说不行,那我也就不费这心了。
”两位经理说:“好。
你拿来吧。
”费保龄转身回家就把风筝拿来了。
两位经理都是做工艺美术商品的买卖行家,清楚什么是好货。
看到费保龄拿来的风筝,两个人顿时眼睛一亮。
后来看到费保龄风筝的专家们一致的看法是:费保龄虽然是个业余做风筝的,但他做出来的风筝代表了北京风筝的传统,而且是北京风筝流派制作的最高水平。
费保龄由此顺利地进了民族文化宫的全国工艺美展的门。
展厅里专门为费保龄设了一个专柜,展出他的风筝。
全国工艺美术展览由于受到各方面的欢迎,在民族文化宫展出结束后,很多作品又被转到全国农业展览馆继续展出。
这一展就是三年。
三年中,费保龄的风筝一直是最受观众青睐的展出专柜。
很多国内外的顾客都来买费保龄的风筝。
这一下,费保龄名声大振。
1973年2月的《人民中国》画报上,特别介绍了费保龄和他的风筝。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张仃院长也对费保龄的风筝赞不绝口。
后来,在一些重要的展览和对外工美交流时,张院长总不忘了说一声:让老费参加。
带点老费的风筝。
1995年,湖北莲花山碑林特别为费保龄的风筝立了17块石碑,石碑每块高60厘米,17块全长共约20米。
碑上面的题字原文由孔祥泽提供,碑名题字既是出自张仃院长的手笔。
1980年,费保龄和哈家、孔家等风筝名家一起,由中国美术馆牵头,成立了北京风筝协会和北京风筝公司。
费保龄被推荐为北京风筝协会副会长。
费保龄要去专业做风筝了。
这成了引起《北京日报》关注的一件新闻。
到了风筝公司之后,费保龄真是如鱼得水。
风筝公司的产品大部分都用来出口,每年费保龄都会应邀到国外去进行表演,到外国院校进行讲座。
1980年5月10日,以费保龄绘制的北京扎燕风筝为版制作的风筝特种邮票上市了。
这是我国邮电部发行的第一套风筝特种邮票。
这套邮票上面一共出现了4种扎燕风筝:雏燕、瘦燕、半胖燕和比翼燕。
前三种雏燕、瘦燕和半瘦燕,面额是8分一张的,各印了1500万张;第四种比翼燕,面额是7角一张,发行了100万张。
扎燕情结:做出风筝中的诗情画意北京放风筝的人里面有一位叫孔祥泽的。
他的手中有一份传说是曹雪芹写的《南鹞北鸢考工志》的手抄本。
1963年的春天,刚做过胃部手术的费保龄有了两个月的病假,他天天到广场去放风筝。
这天,孔祥泽走到正仰头放线的费保龄身边,对他说:“您这个活真好。
”当时,费保龄放的是一个五尺长的半胖燕儿,是按照当年王四的风筝活做出来的。
费保龄一听有人夸他的风筝很高兴。
他抬头看看孔祥泽手中拉着的线,说:“您这活不是金老爷子的吗?”这是行家夸人,一下子就能说出对方的出处。
孔祥泽大喜。
他邀请费保龄和他一起来复制《南鹞北鸢考工志》手抄残本上的风筝。
两个人从此开始了一项历时30多年的伟大工程。
有过做手工活经验的人都知道,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一件活很容易,想怎么做都成。
但要按照别人给的样子做,那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了。
手工技艺是一个人思想和材料结合之后的形成体,你要实现的是人家的愿望,你知道人家出这个样子时是怎么想的吗?你了解这样子产生的前因后果吗?都说人心难测,手工艺人的心更是沟壑纵横。
要把只是简略写意的扎制歌诀和在30年前用铅笔拓描的图谱,还原成色彩绚丽、撒手就能上天的活物,谈何容易?孔祥泽的誊抄版本上面记有21种扎燕风筝的制作方法,其中分为扎糊法和画法。
这些扎法和画法都是用歌诀形式表现出来的。
这些画诀到了费保龄手里,他一开始并没有觉得有什么难以复制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