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笔记(佛教的鼎盛与隋唐佛教哲学)【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复习笔记(第四编)【圣才出品】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复习笔记(第四编)【圣才出品】

第四编明中叶至鸦片战争时期的哲学绪论一、市民阶层的崛起与泰州学派1.封建社会后期到末期特征(1)从王朝的更替来看,它经历了宋、元、明三个朝代。

(2)从政治体制上看,它从加强中央集权起始,守内虚外以至于积贫积弱,最后败于金、亡于元;从明代开始,又由废除宰相制度,导致普遍的腐败与宦官专权,最后陷于内外交困,终于败亡于清。

(3)从经济上看,新的经济成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这种新的经济成分不但给社会以巨大影响,而且给思想界以很大的冲击。

2.市民阶层的崛起(1)明中叶以后,社会的最大变化是市民阶层的崛起,而市民阶层又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2)随着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出现许多工商业城市,又由于农村土地兼并,大量流民涌入城市,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3.泰州学派(1)泰州学派对阴阳乃至整个理学作出了新的解读,成为新崛起的市民意识的代表,其虽以阳明的后继者出现,实际上却包含着对阳明乃至整个理学的革命性变革。

(2)泰州学派冲决了理学的理欲之防,表达了新崛起的平民阶层的呼声,其“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精神、认欲为理的自然人性论,表达了平民阶层的愿望。

(3)泰州学派与平民阶层并无直接关系,但泰州学派在对阳明的继承中对天理、良知作了新的解读,使天理成为“天然自有之理”,良知成为“现成的知觉”。

这样一来,存天理、致良知便是顺自然之理、依本能之觉,正代表了平民阶层的思想愿望,反映了他们求生存、争平等的呼声。

二、心学的平民化与世俗化——王艮、罗汝芳1.心学的“日用常行”王阳明为了落实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任务,重视“愚夫愚妇”,强调“日用常行”,使其存理灭欲的任务落实于愚夫愚妇心头,落实于日用常行之间。

2.王艮(1)简介王艮(原名银,后阳明为其更名为艮),字汝止,号心斋,江苏泰州人。

作为王阳明的门人,一度使王学风行天下。

(2)思想王艮将安身的问题提到了修齐治平之首,成为治国平天下的基本出发点。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汉唐的哲学思想(东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哲学思想)【圣才出品】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汉唐的哲学思想(东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哲学思想)【圣才出品】

第9章东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哲学思想一、佛教的传入和盛行1.佛教的诞生佛教是古印度的宗教。

佛教的创始人是悉达多,族姓乔达摩,他一生的传教活动在古印度的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

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

“佛”是“觉悟”的意思,指觉悟了“绝对真理”。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与其他一切宗教一样,都是当时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尚不能作出正确说明,还不能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情况下的产物。

2.基本教义佛教创造了一套相当精致的宗教思想体系。

它把现实生活看作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并以此为出发点提出了“三世轮回”“因果报应”等宗教思想,它以“佛”为最高教主,以超脱轮回、投身净土为最高目的,宣扬极乐净土(天堂)、地狱等宗教世界。

3.佛教哲学的贡献佛教哲学理论,归根到底是为其宗教说教作论证的。

佛教哲学中富有深刻的哲理,有着丰富的辩证法和合理的认识论、逻辑学方面的思想。

对于这些深刻的哲学思想,我们应当充分的肯定,这些思想在历史上曾经对我国的哲学和文化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佛教在中国的传入历程(1)据中国文献记载,佛教于公元一世纪时传入中国。

佛教刚传入中国时,东汉王朝规定不允许汉人出家当和尚,少数寺院也只是为西域来华经商的商人设立的。

(2)到了东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处于战乱与分裂的时代,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这时的人们需要用宗教思想来慰藉自己的心灵;同时上层统治阶级也需要宗教思想来加强对社会的思想统治,因此他们大力地提倡佛教,希望用佛教的思想来和缓社会的矛盾,稳定社会的秩序。

自东晋开始至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空前发展。

二、慧远的佛教因果报应论和神不灭论1.“本无”论慧远发展了道安的“本无”理论。

他认为,万物的生成、变化都根源于精神感情活动,如果不使感情发生,也就没有万物的发生、变化。

而要使感情不发生,就必须认识万物以至人的本性都是虚幻而不真实的,也即“本无”的。

慧远用佛教的“缘起”说来解释他的本体论。

2.“涅槃”慧远认为,佛教最高实体和超脱一切现实变化的最高精神修养境界,实际上是一个东西,佛教的最高实体也即一种超脱现实世界的永恒不变的最高精神境界,即“涅槃”。

最新《新编中国哲学史》笔记 冯达文 郭齐勇资料

最新《新编中国哲学史》笔记 冯达文 郭齐勇资料

第一编第一章孔子创立的儒家哲学在孔子看来,周礼是夏商周“三代之治”的总结,是国家与社会管理的典范,人们只有奉行周礼,才能得以成就有教养的君子;国家只有按照周礼去做,才能得以永享太平。

由此,孔子创造性的提出“仁”的范畴,并借“仁”与“命”的分立,凸显了人的价值的主体性;进而把“仁”同“德”相联系,建立起自己的道德学说;再把“德”与“治”相联系,阐发了自己的治国理念。

“命”——“仁”——“德”——“治”四者的特征联系,构成孔子哲学的基本进路。

第一节“与命与仁”的观念结构一、从“天”到“命”的观念变化天:1、指天帝,人们想象中的万物主宰着2、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家所说的世界的精神本原3、泛指物质的客观的自然命:一、天命:1、上天的意志和命令,能致命于人,决定命运2、自然的必要性3、先天自然的禀赋二、指凶吉祸福,寿夭贵贱等命运“命”、“天命”、不同于“时命”:“时命”是盲目的,“天命”却是有目的指向性的;“时命”构成人的一种外在限制,“天命”却成为人的价值信念的终极根源。

在孔子看来,生活在时命不济的年代,是不可以不承认的,不接受外在条件的限制的,这是一种理智的态度,就是君子的态度,孔子称“不知命,不足以为君子也”,就是这个意思。

自己的主张(“道”)与“命”的关系?1、命对确当的主张没有同情感、认同感。

显见,它只是一种盲目的客观必然性,即“时命”,由时势、时运决定的“命”2、然而,孔子认为这种状况的出现是暂时的,偶然的。

他坚信天道是公正的,具有终极支配意义的。

而且,暂时的、偶然的变化,刚好使人从中得到磨炼,因而,它还是成就人的,而非坑害人的。

3、“天道”即被赋予了道德的价值的品格;作为公正的“天道”,其终极的支配地位不可逆转,这也是“命”、“天命”。

二、“仁”的凸显与“仁学”体系从“爱人”角度看,孔子的“仁”有如下特征:其一是“仁”的情感性,爱作为一种价值信念,在孔子这被赋予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类本质”的意义;其二是“仁”的普遍性,从爱父母兄弟到爱天下大众,“爱”的对象从近到远推升,仁获得普遍意义;其三是“仁”的群族本位性,个人生存的意义只有依托于特定的族群关系才可以实现。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北宋至明叶时期的哲学(道学初创)【圣才出品】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北宋至明叶时期的哲学(道学初创)【圣才出品】

第1章道学初创一、北宋三先生1.北宋三先生宋仁宗庆历前后,胡瑗(公元993~1059年)、孙复(公元992~1057年)、石介(公元1005~1045年)被称为北宋三先生。

他们教书授徒、著述立说,提倡廓清政治、重整纲常,明显具有为庆历新政制造舆论的学术思想倾向。

2.北宋三生生在学术思想上的特征(1)在经学方面,特别注重《春秋》和《周易》;(2)对韩愈的道统说大加推崇,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董仲舒、扬雄、韩愈等的治国安民之道和人生哲学为儒学道统前后相续的深刻教理;(3)提出重整伦理纲常,弘扬道德名教。

二、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与《易通》1.周敦颐周敦颐(公元1017~1073年),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

著有《太极图》《太极图说》(即《易说》)、《通书》(即《易通》)、《养心亭记》《姤说》以及《同人说》《爱莲说》之类诗文等。

他建构了一个包括宇宙论(自然哲学)、人性论(伦理哲学)、政治论(含法哲学在内的政治哲学)三位一体的哲学体系。

由于文辞简约而意蕴深厚,因此被后世尊为理学开山。

2.“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衍化论周敦颐“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衍化论,基本次序为太极生阴阳,阴阳生五行,五行生万物与人类。

通过这个宇宙衍化秩序,周敦颐提出了“万”与“一”的关系问题以及“立人极”的思想。

(1)第一图一个圆圈。

周敦颐认为《周易》的“太极”与老子的“道”或“无极”同义,只绘了一个圆圈,义为“无极即是太极”,象征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的无象无形的状态。

(2)第二图坎离互含之象。

认为太极在动中会生出阳气,动到极点便会静下来,生出阴气。

因而周敦颐取此二卦象征太极初分之状况,其意似为阴阳初分即为互含,阴阳不可能独立孤存。

(3)第三图五行交错之象。

不取五行相克次序,而取此五行数次序,意在说明“阳变阴合”而生五行的先后过程。

由五行引申出“万”与“一”的关系,即“万”指事物的多样性,是“一”的自身拓展与扩充;“一”指多样性的统一,是“万”的潜在形态。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第一部分 复习笔记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绪 论第1章 孔子创立的儒家哲学第2章 老子奠基的道家哲学第3章 墨子建构的墨家哲学第4章 早期儒家的性命说与孟子对儒学的深化第5章 道家思想的弘扬与庄子的精神追求第6章 阴阳五行说的发展与《易传》的气化流行论第7章 名辩思潮与后期墨家第8章 荀子对儒家“外王学”的拓展第9章 法家集成者韩非子的哲学第二编 汉唐时期的哲学绪 论第1章 秦汉之际的“黄老”思潮第2章 董仲舒的“天人相与”说与儒学的神学化第3章 王充的自然哲学第4章 道家的新发展与魏晋玄学第5章 早期道教的神仙思想与丹道理论第6章 佛教的传入与两晋南北朝的佛学源流第7章 佛教的鼎盛与隋唐佛教哲学第8章 道教的国教化与隋唐道教哲学第9章 经学的重整与唐代儒家哲学第二部分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第二编 汉唐时期的哲学第一部分 复习笔记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哲学绪 论一、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1“三皇”传说提供的文化意蕴(1)“三皇”传说①三皇a.有巢氏有巢氏是指发明巢居并被推戴为王的领袖,体现出巢居的文明。

b.燧人氏燧人氏是指发明钻木取火并被推戴为王的领袖,体现出食用熟食的文明。

c.神农氏神农氏是农耕始祖。

②文化意蕴a.人类文明是人类通过努力开拓出来的,不是神创的。

b.“三皇”故事的传颂使这些事件与行为人格化,而不是神格化。

c.“三皇”传说的影响是人文的。

(2)伏羲氏传说①伏羲氏又称庖牺氏,以“始作八卦”而闻名,有时也被认为是三皇之一。

②意义a.伏羲创设八卦的智慧来自于其对天与地、身与物的“观”。

b.伏羲创设八卦的目的在于把握万物生生不息、奇妙变化的真实情况。

c.伏羲氏的故事透露出浓郁的人间性、知识理性。

2“五帝”故事显示的人文价值(1)五帝学界普遍认为五帝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2)人文价值①大规模战争凸显出部族之间大规模整合的趋势,预示着统一国家与同一文化的诞生。

②禅让制度禅让制度表明部族联盟的权力还没有完全私有化。

冯达文版中国哲学史笔记最新版

冯达文版中国哲学史笔记最新版

1、蓝田人2、北京人3、元谋人—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虽然想尽办法企图克服自然力带来的灾祸,但人类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产生了对捉摸不定的自然力和自身构造的各种错误、幻想的观念。

灵魂不死的观念或灵魂崇拜是最原始的哲学唯心论的萌芽。

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和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也逐渐地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对自然界的一些简单规律、物质现象也有一些朴素的了解,对客观世界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现实的态度。

----无神论、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萌芽。

1、经济上奴隶主贵族占有土地奴隶;;通过井田制和分封制分给各亲族和同盟的民族或部落2、政治上(周朝)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世袭制度,实行奴隶主贵族世卿世实禄的等级制◎夏朝----“有夏服(受)天命”◎商朝----抬出至高无上的神,形成一种与巫术密切结合的早期宗教◎周朝----发展原始宗教,用统治者的德行作为补充,以说明上帝不断更换统治者的理由,总之,这时的宗教已成为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了。

——农、商、手工业及科学的发展进步及社会、阶级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提出“仁”“礼”的学说及“中庸”的观念——提出“道”与“无为”学说—提出“兼爱”“非命”—总结我国作战经验,包含有丰富的古代朴素军事辩证法—经济上,剥夺奴隶主政权,废除分封制度政治上,主张用暴力、战争推翻奴隶主的统治,忘了世卿制,提出以军功论爵位世界观上,注重客观实际,朴素的唯物主义——经济上,承认封建地主经济的合法性政治上,用“仁义”感化奴隶主,笼络劳动人民实现封建制过渡,反对暴力世界观上,片面强调主观精神的作用,鼓吹主观唯心论的先验论和英雄史观。

—对社会作消极反抗或潜心思考寻找精神上的寄托面对阶级地位大变动,社会财富再分配,传统观念遭破坏,感觉到“世道”“无常”祸福、是非一切变动不定。

反映一些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但又对转化又厌恶无能----相对主义,怀疑论政治思维水平提高-进一步制造更为精致的哲学体系,如老子的“道”,企图建立新的哲学体系孟子唯心论---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鼓吹“良知”“良能”的主观唯心主义认识方面庄子---走向根本否定人的认识能力、取消认识的怀疑论和不可知论唯物主义--—在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中,坚持了客观物质世界第一性和无神论的原则,在认识论上则进一步发展了反映论后期墨家----克服了墨子的狭隘经验论倾向,对理性认识以恰当的地位苟况 ----是先秦哲学的总结者,他在承认自然界有自身固有的运动秩序的前提下,提出了人定胜天的思想,达到了先秦哲学的最高峰后期墨家、苟况等在与公孙龙、惠施等人的辩论中,建立起中国最早的在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上的逻辑理论辩证法思想也得到了发展,惠施、公孙龙的学说中有一定辩证法的因素。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汉唐的哲学思想(隋唐时期佛教哲学思想的发展)【圣才出品】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汉唐的哲学思想(隋唐时期佛教哲学思想的发展)【圣才出品】

第12章隋唐时期佛教哲学思想的发展一、隋唐佛教概况与儒、佛、道三教的纷争和融合1.隋唐佛教发展概况唐代佛教的兴盛,不仅表现在佛教徒政治地位的提高,还表现为寺院经济的空前发展。

唐代寺院经济的空前发达为佛教的流行提供了物质基础,佛学研究空前繁荣。

唐代佛教在南北朝众多佛教学派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许多不同的佛教宗派,各宗派之间具有强烈的排它性,互相纷争又互相吸取,共同促进佛学的昌盛繁荣。

2.三论宗三论宗以主要研究印度的佛教论著《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三论而得名,创宗人为隋代的安息国侨民吉藏,基本思想是“二谛八不中道”说。

“二谛八不中道”认为宇宙万有皆是因缘和合而生,虚妄不实,但在世俗人看来它们是真实的存在,此为“俗谛”,而从佛教的“真谛”看来,皆虚幻不实,诸法为空。

然而真俗二谛又是“二而不二”不可分离的,空不离有,有不离空,应是假有性空,非有非无,即“中道”。

万法既为“非有非无”,那么生非真生灭非真灭,而应是不生不灭不常不断的,这就称作“八不中道”。

3.天台宗天台宗的创宗人为陈隋之际的智颐,因他常住浙江天台山,故名天台宗。

又因该宗以印度《法华经》为主要的教义根据,故又称“法华宗”。

该宗倡导“止观双修”,止即禅定,观即智慧。

在佛教基本教义基础上,天台宗提出了“性具说”“一心三观”“一念三千”等著名的佛学思想。

(1)“性具说”“性具说”,性即是法性、真如,一切诸法皆为真如法性之体所本具,因此他们提出众生本性即具一切善法和恶法,佛与众生本无根本差别。

(2)“一心三观”“一心三观”,一心能观空、假、中三谛。

“一法一切法”即指真如随缘形成一切现象,皆不实在,故为假,观此即为假观;“一切法即一法”指一切现象皆真如显现,无有自体,故为空,观此即为空观;“非一非一切”指同时包含有以上两个方面即假即空,故为中道,观此则为中道观,此三者圆融不分举一即三,虽三而常一,观假即观空、中,观空即观假、中,观中即观空、假,是“一心三观”。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笔记(王充的自然哲学)【圣才出品】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笔记(王充的自然哲学)【圣才出品】

第3章王充的自然哲学一、“元气自然”的宇宙演化学说1.王充(1)简介王充(公元27~100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

出身于“细族孤门”,年轻时到京师洛阳上大学,师事扶风班彪,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著有《论衡》《政务》《讥俗》《养性》等书,除《论衡》一书外,余均不存。

(2)思想王充发展了传统的天道自然的哲学思想,对神学进行了全面批判。

他的宇宙观以黄老道家的自然主义为出发点。

不同的是,黄老道家的“自然”主要指主体顺适外界的一种行为意识与价值观念,王充的“自然”,则拓展为对客观世界的自然本性的直接肯定。

2.“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的元气观(1)对宇宙的认识①殷周时期流行“天生万物”的神学解释。

②春秋战国时期a.老子:“道”是宇宙万物统一的本源,阴阳二气“冲和”生成万物。

b.《管子》:“道”“气”同一,用以加强本源的“实在性”,混同了“是什么”和“为什么”。

③西汉时期a.《淮南鸿烈》:认为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元气,元气生天地,未能跳出老子的窠臼。

b.董仲舒:天意主宰一切,元气、阴、阳、五行都存在于他的神学体系之中。

④东汉时期王充提出元气自然的宇宙生成论,继承道家的自然主义传统,摒弃以往的先验立场而回到经验事实本身。

(2)元气观①主要观点a.元气是细微的物质元素,它是万物的统一本源,万物由它产生。

b.万物由于它们“禀性受气”的不同而形态各异。

c.“气”是自足自为和永恒的,它化生万物的过程,也是自然而然的过程。

②主要特点a.排斥神的创造和主宰作用。

b.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禀受天地之气而生。

c.宇宙世界具有自然本性。

3.“天道无为”“天意人心”的无神论(1)破除“天”的神秘性①王充称道:“儒者论曰:天地故生人。

此言妄也。

夫天地合气,人偶自生也;犹夫妇合气,子则自生也。

”他依据的是经验类比的方法,从地没有感觉器官来推天也没有感觉器官,又从天没有感觉器官来断定它没有观念欲望。

②王充的批判锋芒便亦及于“天地故生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章佛教的鼎盛与隋唐佛教哲学
一、天台宗的圆融观
1.魏晋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1)两晋南北朝时期,为佛教得到广泛传播与更好释读的时期,形成了不同的学风、学统。

学风有南北之别:南方与玄学结合,重义理;北方以信实为尚,重践行。

学派则如上述,体现为不同经论师的不同承传系统。

(2)隋唐时期,国家由分裂走向一统,佛教南北的不同学风与不同经论师的不同学统逐渐走向了融合,佛教与儒、道二学亦已在抗争中日渐互渗。

另一些有影响的有经济支撑的寺院,不仅形成了对佛学各具特色的新的诠释与判教系统,而且发展出更加稳定的传法关系。

2.圆融三谛
(1)天台宗
天台宗为释智顗(公元538~597年)所创。

天台宗因智顗长期住持的修禅寺位于天台山而得名,又因该宗根本经典为《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而被称为法华宗。

(2)主要经典
①三大部
《妙法莲华经玄义》《妙法莲华经文句》和《摩诃止观》。

②五小部
《金光明经玄义》《金光明经文句》《观音玄义》《观音义疏》和《观无量寿佛经疏》。

(3)教派
天台宗依证见实相的偏圆而将整个佛陀教法判分为“藏”“通”“别”“圆”四教,而自称“圆教”。

(4)圆融三谛
①性质
天台宗的实相观,属于本体论。

②主要思想
a.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有“空谛”“假谛”“中谛”三种义谛。

b.三谛不是浅深不同的等级关系,而是平等的相互互融关系。

③目的
展现“十界互具”和“一念三千”的境界。

a.十界互具
“十界”是指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罗、天、声闻、缘觉、菩萨、佛。

“互具”是指十界相入相即,并非隔绝不通。

b.“一念三千”
“一念”是指众生当下的任何心念。

“三千”是从十界互具思想引申而来的。

一念是一法,通过十界互具,一念中已具足一百法界,一百法界有三百世间,三百世间有三千如是。

3.性具善恶
(1)强调“具”字。

“具”是相对于“现”“生”“含”诸义而言的。

①“现”“生”是指时间先后,有宇宙论色彩,它确认本无后有。

②“含”是指空间大小定主次,有本质论色彩,它确认孰本孰末。

(2)“具”的含义
①三千事法一起即起,一灭即灭,平等一如。

②任一事法都具有相等意义,在修证上可在任一事法、任一心念证入理体。

4.圆顿止观
(1)“止观”是佛教修行方法的两大支柱,是天台宗的根本教法。

①“止”是指心念专注一境,达到无念无想的寂静状态。

②“观”是指以智慧思维观察某一特定的对象或道理。

(2)止观法门
①含义
a.“三止”是指“体真止”“方便随缘止”“息二边分别止”。

b.“三观”是指“二谛观”“平等观”“中道第一义观”。

②修行方式
a.渐次;
b.不定;
c.圆顿。

(3)圆顿止观
①“圆”是圆融三谛的法界实相,是相摄相入、圆融无别的。

②“顿”是止观显相,止观不起则已,一旦发起,则不历渐次而齐发三止三观。

(4)圆断三惑。

①三惑是指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②圆断三惑,是指一心同时圆证三智。

(5)圆证三智
①三智是指“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②“圆教”所修是不思议一心三观,所断是三惑齐断的圆断,所证是三智一心得的圆证。

5.圆显三德
(1)含义
依天台宗的看法,修行者圆证三智,则“圆显三德”而圆满成佛。

“三德”即“法身德”“般若德”和“解脱德”,又分别称为“恩德”“智德”和“断德”。

(2)三德特点
①圆教三德是一时圆显,不是次第别显。

②三德与四德汇归一体。

a.三德是大般涅槃之体,称为“德体”。

b.四德是指常德、乐德、我德、净德,是大般涅槃之相,称为“德相”。

c.三德与四德是体与相的关系,四德依本于三德,三德体现为四德。

二、唯识宗的转识成智论
1.唯识宗
(1)简介
唯识宗,又称慈恩宗、法相宗。

肇始于无著、世亲所创立的唯识学。

唯识学传入中国后,早期接受者有真谛昙无谶、菩提流支等,后经玄奘与窥基的弘扬成为隋唐时期的第二大佛教义学宗派。

(2)唯识宗经典
①六经
《解深密经》《大方广佛华严经》《楞伽经》《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阿昆达摩经》《厚严经》。

②十一论
《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显扬圣教论》《大乘庄严经论》《集量论》《十地经论》《分别瑜伽论》《辩中边论》《二十唯识论》《观所缘缘论》《阿昆达磨杂集论》。

(3)唯识宗理论
①唯识宗的教理特色是十分注重对各种现象(法相)的分析,有人称之为法相宗。

唯识宗以“八识”理论为中心,通过分析各种现象的来源和性质,证明万法唯识所现的道理。

②万法既不离心识而存在,则此存在便是虚幻而非真实的存在,不能执著;一旦远离对虚幻存在的执著,则生起此虚幻存在的心识亦随之消亡。

2.八识与赖耶缘起
(1)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为“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人”,“六人”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十二因缘涉及三世二重因果报应,构成为佛教的基本信仰。

(2)八识
“识”是十二因缘中由前世转入今世的承续体,有“灵魂”的意味。

八识是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3)赖耶
①阿赖耶识,又称藏识,有“能藏”“所藏”“执藏”诸义。

②第七识末那识是一个内在的、深沉的、无间的自我中心,被视为恶的根源。

③第八识阿赖耶识是摄藏一切种子的根本识。

a.从宗教信仰层面看,阿赖耶识是生死轮回报应的主体。

b.从哲学学理层面看,阿赖耶识具有宇宙本根的意义。

3.种子与现行
阿赖耶识通过“种子”与现行的转换关系来实现宇宙万有的缘起。

(1)种子
①含义
贮存在阿赖耶识中的能够生起不同事法的潜在能力。

②来源
a.本有,名为本性住种,是指众生由过去的业中积聚而来的种子。

b.始起,名为习所成种,是指众生现世前七识的种种活动产生的业力反馈到阿赖耶识中贮存起来的种子。

③分类
a.唯识宗从境相与心识相对待的角度,将阿赖耶识中的种子分为“心”与“色”两类。

第一,心种是指阿赖耶识中被第七识执著为能知的主体的种子。

第二,色种是指阿赖耶识中被第七识执著为所知的客体的种子。

b.唯识宗将纳入佛教修行动态历程中的“心”“色”种子分为“有漏”和“无漏”两类。

第一,有漏种子是指导致众生陷入愚痴和烦恼、为众生带来痛苦的种子,是阿赖耶识所生。

第二,无漏种子是指能断除众生愚痴和烦恼、引导众生走向解脱的种子,不是阿赖耶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