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佛教对后世的影响

合集下载

隋唐时期佛教的传播和影响

隋唐时期佛教的传播和影响

隋唐时期佛教的传播和影响佛教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播和影响,而隋唐时期则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高峰期之一。

在此期间,佛教在中国社会、文化和艺术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当时社会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

一、佛教的传入和发展佛教是从西域传入中国,并在隋唐时期得到了快速发展。

佛教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印度、中亚、西域等地的传教士,他们通过汉语、波斯语等语言向中国人民传授佛教理论和实践,使佛教能够在中国迅速传播开来。

在隋唐时期,佛教受到了政治家、学者和僧侣的大力支持,社会各界纷纷涌现出了许多佛教寺庙和僧侣组织。

其中,唐代以大明寺、灵隐寺、法相寺、白马寺等寺庙最为著名。

这些寺庙中,又以大明寺的影响最为深远,成为唐代佛教的中心和发源地。

二、佛教对文化和社会的影响隋唐时期的佛教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佛教影响到了中国的人文思想,为中国文化注入了佛教的修行思想,如“菩提心”、“皈依三宝”等概念深入人心,人们在思想和道德上得到了提升。

其次,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艺术成为了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对绘画、雕塑、诗歌、音乐等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

佛教寺庙和佛像这些都成为了当时艺术发展的中心。

再次,佛教对社会生活方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随着佛教的发展,一些由僧侣创办的学校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史上重要的学府,促进了社会的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

三、佛教的社会作用和意义隋唐时期佛教的发展,不仅在文化、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还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极大的作用和意义。

对于隋唐时期的政治,佛教发挥了宣传和教育的作用,通过佛教的理论和实践,“放下成见”、“不杀生”等观念的普及,缓和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压力,降低了社会的暴力和冲突。

对于宗教,佛教对社会精神道德,亦产生了长久而深远的影响,佛教鼓舞人们追求和平、仁爱且发扬人本义,有助于增进人们的智慧和快乐感,从而达成社会苏醒、心灵抚慰、道德激励的同时,更加加强了人们的信仰,对隋唐时期社会的稳定,产生了重大意义。

隋唐思想文化总结归纳

隋唐思想文化总结归纳

隋唐思想文化总结归纳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不仅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且在思想文化上也有着卓越的发展。

下面将从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科技创新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对隋唐思想文化进行总结归纳。

隋唐时期的哲学思想,主要以儒家思想为主流,并吸收了道家、佛教等其他思想流派的精华。

在儒家思想方面,隋唐时期的政府高度重视儒家经典的教育和研究,推崇仁义道德的发展。

这一时期儒家学者提出了宽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重要思想,对国家政策和社会风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而在道家思想方面,注重个体修养和追求自然,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

佛教在隋唐时期也逐渐兴起,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式深深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强调救度众生和破除尘世的悲苦。

在文学艺术方面,隋唐时期可谓是一个辉煌的时代。

名家辈出,文艺繁荣。

在诗歌创作方面,李白、杜甫等诗人成为了后世至今仍然被广泛传诵的文学巨匠。

他们的作品描绘了当时社会的风貌,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除了诗歌,隋唐时期还发展了雕塑、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

隋唐时期的壁画艺术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绘画作品中充满着唐人的豪放和奔放的创作风格。

音乐方面,隋唐时期的乐府民歌成为了后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民间艺术的内涵。

隋唐时期的科技创新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在农业生产方面,隋朝推行均田制,实行土地平均分配,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和农民的收入水平。

在航海技术方面,隋唐时期的人们广泛探索海外,推动了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发展。

隋唐时期还出现了很多重要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如顾颉刚发明了零件,杨仆仁提出了行星运行的椭圆假设等。

这些科技创新对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宗教信仰方面,佛教成为了隋唐时期的主要宗教。

佛教进一步传播了外来文化和宗教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形成了具有独特特色的佛教文化。

佛教的到来也使得思想观念更加多元化,人们开始关注个体的修养和解脱。

综上所述,隋唐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极为丰富多元。

隋唐五代的佛教与文化交流

隋唐五代的佛教与文化交流

隋唐五代的佛教与文化交流隋唐五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集中了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也对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做出了贡献。

在这个时期,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和交流形式,在中国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隋唐五代的佛教与文化交流的问题,分别从佛教传入、佛教传播、佛教艺术和文化变迁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佛教传入佛教是一种起源于印度的宗教,由于与我国周边的国家接触,从汉代起逐渐传入中国。

到了隋唐五代时期,佛教在中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形成了以汉传佛教为主,兼容印度传教佛教、西域传教佛教和东域传教佛教等多种流派的局面。

佛教的传入离不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这与当时的丝绸之路和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密切相关。

祁逢生先生在其《隋唐时期的佛教艺术》一书中指出,佛教在中国传入之后,不断与中国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例如佛教所使用的语言,从最初的梵语和龟兹语,逐渐演化为以汉语为主的佛教语言。

而佛教艺术中的所有图像,也都会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

二、佛教传播佛教的传播要素有多个,除了文化交流之外,还有人才的引进和宣传活动等。

隋唐五代时期,许多有学问和修行经验的佛教高僧先后来到了中国,为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例如,传说中的羯摩腾、车摩等人,还有智者道信、真谛等人,都是早期佛教的拓荒者和创始人。

此外,佛教的传播与宣传活动也非常重要。

例如,唐代的云门寺就是因为当时的佛教宣传活动而得到了发展。

云门寺始建于唐初,由大乘宗高僧圆开智等发起。

他们在各地进行佛教传教、礼拜、问答等活动,使佛教信仰和生活方式更好地为普通人所接受。

三、佛教艺术佛教艺术是佛教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它集中了佛教的思想、宗教和信仰。

同时,佛教艺术也是中外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展现形式。

隋唐五代是我国佛教艺术最为发达的时期之一。

在佛教雕塑、壁画、石窟等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例如,大唐的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等,都是享誉世界的文化瑰宝,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和互动的重要平台。

中国古代佛教在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

中国古代佛教在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

中国古代佛教在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中国古代佛教曾经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佛教的传入、官方态度、社会地位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佛教的传入与官方态度佛教是在东汉时期自印度传入中国的,起初受到了汉朝统治者的支持和赞许。

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更多的官方支持,各个皇帝都对佛教抱有崇敬之情,并亲自修建寺庙。

例如,曹操建造的白马寺就成为了当时最为著名的佛教寺院之一。

然而,到了隋唐时期,随着佛教的兴盛,官方开始对佛教持更加复杂的态度。

二、佛教的社会地位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使得佛教逐渐融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佛教寺庙成为信众们寻求平静心灵、追求智慧的场所。

寺庙除了供信众修行外,也扮演了教育、医疗等社会功能。

佛教也逐渐形成了庙会文化,为人们提供娱乐和参与的机会。

佛教的发展也对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佛教强调慈悲、善良、忍让等美德,这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得益彰。

佛教也强调世俗生活与修行的统一,鼓励信众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的繁荣与和谐作出贡献。

三、佛教对社会的影响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看。

首先,佛教对中国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佛教艺术中的雕塑、壁画等精美作品,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佛教思想。

其次,佛教对于文学、诗歌、音乐等领域也有着积极的影响,许多古代文人墨客在佛教的启发下创作了许多名篇佳作。

此外,佛教的传播还带动了文化交流和区域发展,成为中印文化交流的桥梁。

对于社会层面而言,佛教对科学、医学、哲学等领域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佛教讲究观察和分析,这对科学方法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医学方面,佛教寺庙不仅提供了心理上的慰藉,同时也向信众提供了医疗服务,推动了医学知识的传播。

在哲学方面,佛教的思想观念为后来的中国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中国哲学更加开拓和宽广。

隋唐时期思想文化特征总结

隋唐时期思想文化特征总结

隋唐时期思想文化特征总结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文化繁荣时期之一。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的思想和文化发展取得了重要的进步。

本文将总结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特征。

一、儒家思想的复兴在隋唐时期,儒家思想得到充分的复兴和发展。

隋朝建立后,随着文化复兴,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国家的官方思想,皇帝大力推崇儒家经典,并将其作为教材进行教育。

隋炀帝更是将儒家思想的经典《大学》、《中庸》和《论语》定为科举考试的必考内容。

这种推崇使得儒家思想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影响了政治、伦理和教育等方面。

二、佛教的繁盛佛教在隋唐时期得到了空前的繁盛。

隋朝时期,佛教得到了皇帝的支持和推广,被列为国教,并修建了大量的佛寺。

唐朝时期,佛教进一步发展,成为当时社会上最为受到重视和信仰的宗教之一。

不仅寺庙众多,而且出现了许多杰出的禅宗高僧,佛教在社会思潮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三、道教的独特贡献隋唐时期,道教也取得了重要的发展,并对当时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在道家思想的基础上,融合了一些佛教、民间信仰和自然观念,并且提出重视人的健康、长寿和修身养性的理念。

隋唐时期,道教在药物、养生、修炼术等方面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对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诗词的繁荣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诗词的繁荣时期。

这个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和作品,如杜甫、李白、王维、白居易等。

他们以自由、豪放、诗情画意的作品风格而著称,表达了对自然、人情和社会现象的真实感受。

隋唐时期的诗词成为后世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科学技术的进步隋唐时期,科学技术得到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

隋朝时期,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科技创新,如造纸术、火药和航海技术等。

唐朝时期,继续发展了这些技术,并进一步推动了文化和经济的繁荣。

这些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世界的科技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的复兴、佛教的繁盛、道教的独特贡献、诗词的繁荣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等方面。

隋唐思想文化知识点总结

隋唐思想文化知识点总结

隋唐思想文化知识点总结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

本文将从思想和文化两个方面对隋唐时期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思想方面:1. 儒家思想的兴盛:隋唐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播。

儒家经典的研究和注释成为士人的主要任务,儒家学派也成为朝廷的官方学说。

2. 佛教的传入:佛教在隋唐时期传入中国,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佛教强调修行求解脱,满足人们对精神解放的需求,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3. 道家思想的复兴:道家思想在隋唐时期得到了复兴,成为士人和文人的追求。

道家思想强调返璞归真、自然无为,对中国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4. 墨家的思想影响:虽然隋唐时期墨家已经衰落,但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墨家强调兼爱、非攻,对社会和人际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5. 科举制度的建立:隋唐时期建立了科举制度,提倡文化教育,选拔人才。

这一制度的建立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也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文化方面:1. 文学成就:隋唐时期的文学成就丰富多样。

唐诗是其中的代表,诗人杜甫、李白等成为后世的文学巨匠。

隋唐时期的文人著书立说,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学流派。

2. 绘画艺术:隋唐时期绘画艺术取得了重大进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绘画风格。

绘画家王维、韩干等人的作品在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3. 音乐舞蹈:隋唐时期的音乐舞蹈非常丰富多样,宫廷音乐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形式。

唐代的舞蹈《秧歌》等在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4. 建筑艺术:隋唐时期建筑艺术兴盛,大量的宫殿、寺庙、陵墓等建筑物被修建。

隋唐建筑注重造型的雄伟壮观和装饰的丰富细腻。

5. 科技发展:隋唐时期科技发展迅速,出现了众多重要的发明和进步。

如造纸术、火药、印刷术等对中国古代文化和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隋唐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儒家思想、佛教思想、道家思想和墨家思想得到了深入传播和研究。

隋唐佛教文化发展与皇室的关系

隋唐佛教文化发展与皇室的关系

隋唐佛教文化发展与皇室的关系隋唐时期是佛教发展的高峰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已经十分兴盛,尤其是南朝的宋齐梁陈四朝皇帝对于佛教十分重视。

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

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大概数字。

其中尤一梁武帝萧衍最为突出,萧衍崇信佛教,修建佛家寺庙更是无数。

唐朝诗人杜牧所写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风雨中。

”很直白的写出来南朝佛寺众多的情况。

因为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影响广大,对于隋唐的佛教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隋唐时期,佛教更是抓住了发展的重要途径——皇帝。

隋文帝杨坚被当时的遣隋使小野妹子称作“海西菩萨天子”。

隋文帝自小在般若寺长大,小名为佛教护法的那罗延,所以不由得逐渐热心于佛教,在宫中受菩萨戒,晚年还在全国各地建造舍利塔。

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四年中,剃度僧尼达二十三万,建造佛寺达三千七百九十二所。

在北方地区,将北周的两次灭佛后对于佛教的恶劣影响基本消除。

受隋文帝的影响,隋炀帝在立为皇太子之前,曾负责统治江南,并随天台宗鼻祖智者大师受菩萨戒。

因此,对于佛教在隋代的继续发展又有了进一步的保障。

相对于在隋朝时期的一帆风顺来说,佛教在唐朝时期的发展比较坎坷。

唐初高祖时期,太史令傅奕崇信道教,因此主张废佛。

高祖估计到建国之初、朝中大臣多有反对,所以虽有心废佛但并没有立刻执行。

在接下来的十年间,佛道两家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和相互攻击。

道家以傅奕为首,佛家则以法琳为首。

武德九年,高祖采纳皇太子的建议,颁布了沙汰佛道两家的诏令:在长安保留佛寺三所和道观两所,此外天下诸州各留佛寺、道观一所。

这对于佛教的冲击十分巨大。

但这种形势并没有持续太久。

同年六月,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当日,高祖大赦天下,同时撤销了淘汰僧、尼和道士、女冠的诏令。

这是李世民为了收拢人心的政策。

对于佛教来说,李世民即位有很多优势。

当年李世民跟随高祖打江山时期曾遭遇险境,嵩岳少林寺僧兵帮助李世民脱险。

现在少林寺还有碑文记载此事和之后太宗对于少林寺的诸多封赏。

隋唐时期的佛教和禅宗

隋唐时期的佛教和禅宗

隋唐时期的佛教和禅宗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和禅宗发展的高峰期,这段时间,佛教的影响已经渗透进了政治、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

在隋唐时期,佛教和禅宗为人们提供了不同于传统文化的新思考方式,引领人们逐渐走出束缚、探索真理和完美的境界。

隋唐时期,在长安和洛阳等重要城市中修建了许多大型佛寺,这些寺庙不仅是举行佛教活动的场所,也是文化、学术交流的中心。

进入佛寺不仅可以接触佛经,还可以前往佛寺的经堂聆听讲经解脱,甚至可以在高僧的指导下进行禅修。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道场已成为人们权威的学识和修行的基地。

在这些寺庙中,禅宗渐渐成为佛教的重要派别,也极具影响力。

禅宗强调直接体验佛性,研究禅宗法门可以达到一种割爱附生的解脱境界,是中国佛教的独特贡献。

佛教传入中国已经有千百年的时代,千篇一律的诵经已经不足以满足更具现代理性的人们对于涵义的探究。

禅宗应运而生,成为了佛教的创新。

在文学方面,佛教思想也逐渐成为文学作品的主题和灵感来源。

经常在诗歌、散论、小说里可以看到佛教的思想,大家热衷于谈论涅槃不易也成为了自由派人士不可或缺的探讨领域。

为了进一步推广禅宗,禅宗还发展出了一些著名的学派。

其中代表性的有曹洞宗、净土宗等。

净土宗以念诵阿弥陀佛为中心,提倡用单纯的念诵来达到解脱。

曹洞宗则发展了一种改良之后的坐禅法,通过人体的姿势和呼吸控制来达到入定、断想之境。

在艺术方面,佛教和禅宗对于艺术创作也有不少的影响。

唐代以来,佛教故事成为了具备独特思想的绘画和雕塑元素,成为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的重要题材之一。

总而言之,隋唐时期的佛教和禅宗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还影响了历史的演变及世界上不同地域、国家文化的交流,对人们追求内心深处的安宁、追求真理和完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路径。

也让西方的佛教传入中国成为了一种非常有成就的道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唐佛教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文化的繁荣时期。

隋唐佛教文化的繁荣,表现在佛教发展的规模、佛教宗派的创立以及佛经、著述、思想学说、文学艺术等许多方面,它构成了整个隋唐时代思想学术繁荣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在中国经过五六百年的发展,到隋唐时,进入了创宗立派的新时期。

中国化佛教各宗派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佛教文化的鼎盛。

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既影响中国文化,又完成了和中国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佛教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外来宗教,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建筑等诸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佛教认为世界的本体是虚幻的,空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意思是说主体和客体都是虚幻的,虚幻就是世界的本源.禅宗创始人慧能流传甚广的四句偈,精辟地概括了世界的本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怪不得五祖弘忍认为他讲出了佛学的真谛,将衣钵传授给他,而成就了一代禅宗的伟业.同时佛教哲学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哲学的宝库.佛教哲学许多特有的范畴,如心,因果,中道,顿悟等,也为我国许多哲学流派所吸收.
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对宋明理学的深刻影响上.正如明黄绾所说,"宋儒之学,其入学皆由于禅".宋明理学和佛教哲学有着很深的渊源.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无不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从理学的本体论,知识论,方法论和人性论等方面都可以看出佛教的影响.在本体论方面,程朱以理为本体,陆王则以心为本体.尽管"理"是一个古老的哲学范畴,但将它提到作为宇宙本源或本体的高度,是从佛教影响下的宋明理学开始的.如二程,朱熹"理一分殊"的理论来自华严宗的理事说和"月映万川"之喻.陆九渊的有名命题"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王阳明讲的"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这些和禅宗的"心是道,心是理,则心外无理,理外无心",几乎一模一样.在认识论上,佛教的思想同样渗透其间.如朱熹认为"致知乃本心之知,如一面镜子,本全体通明,但被昏翳了,而今逐旋磨起去,使四边皆照见,其明无所不到";这和神秀的"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基本上就是一句话.认识论必然牵涉到方法论.理学所注重的治学与身心修养,就是脱胎于佛教禅定方法的静坐,居敬,慎独.程颐声称:"有人欲屏去思虑,患其纷乱则须是坐禅入定."所以他每见人静坐,便叹其善学.在人性论方面,禅宗的佛性学和宗教禁欲思想有着更大的影响.儒家在人性论上承认"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故只说节欲而不说禁欲.而从宋明理学开始,却倡导"存天理,灭人欲".这显然和佛教的教义是合拍的.
禅宗是中国化佛教的宗派代表,在唐代后期及其以后的封建社会中影响最大。

慧能创立的禅宗南宗,宣扬不立文字,见性成佛。

在佛性说上主张众生本有之心性(自性)即为佛性,提倡“即心即佛”说,从而把心性说与佛性说结合起来。

《菩萨戒经》云:“戒本源自性清净。

识心见性,自成佛道。

”禅宗强调人皆有佛性,人的自性本净,识心见性,即可成佛。

这为二程所继承,如程颢说:“道即性也。

若道外寻性性外寻道,便不是。

圣贤论天德,盖谓自家元是天然完全自足之物,若无所污坏,即当直而行之;若小有污坏,即当敬以治之,使复如旧。

所以能使如旧者,盖为自家本质元是完全之物。

若合修治而修治之,是义也;若不消修治而不修治,亦是义也;故常简易明白而易行。

”二程认为,人的本性是完善自足的,不但如此,他们还把这种本性给予具体化,认为完善之本性就是具体的仁义礼智信:“万物皆有性,此五常性也。

”“人性只有四端,无不底善事”,这比佛家的自性本然完善又向前发展了一步。

禅宗不仅在士大夫阶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渗透到平民老百姓的生活当中。

天下名山多有寺院,许多的历史建筑也凭借寺院的形式流传下来,成为人们休闲旅游,了解历史的一扇窗子,既丰富了旅游,也促进了文化。

在人们的生活中,孟兰盆会、吃腊八
粥等民俗活动也是渊源于佛教。

人们的日常用语中,也不知不觉地使用了很多佛教的观念,如烦恼、世界、因缘、报应。

而佛教的道德更对我们的人生有着相当的影响,如侍佛如父母,视父母如佛祖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说,就是我们沿用至今的生活准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