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佛教宗派概述
唐朝的禅宗佛教在隋唐时期的传播

唐朝的禅宗佛教在隋唐时期的传播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繁荣的时期之一,同时也是佛教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禅宗佛教在唐朝得到了迅速传播和广泛发展。
本文将从教义特点、皇家支持、名僧活动以及文化交流几个方面来探讨唐朝禅宗佛教在隋唐时期的传播现象。
一、教义特点禅宗佛教是佛教中的一派,它强调通过坐禅修行来实现内心的觉悟。
这是一种直接面对内心自我觉察的修行方式,强调直接体验佛性。
在唐朝时期,禅宗佛教教义的特点得到了广泛传播。
其中,南北禅宗的兴起使禅宗教义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唐朝的禅宗注重体验直观,以心即佛、自性清净为核心信条。
这种教义特点与当时社会的繁荣相契合,深受民众的欢迎。
二、皇家支持唐朝皇室对禅宗佛教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隋唐时期,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加强了对文化和宗教的控制,皇帝的位高权重使得宗教信仰与政治权力紧密相连。
唐太宗时期,佛教被视为国教,并受到官方的大力支持。
唐太宗时,皇帝亲自参与了一些佛教建筑的修建工作,如麟趾、灵峰、栖云等。
唐太宗还将祈年殿改为佛寺,举行盛大的佛教仪式。
这种皇家支持使得禅宗佛教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三、名僧活动唐代是佛教繁荣的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名僧。
其中,大梵寺的法显、法道、法溫以及道璿等人都是禅宗佛教的重要代表。
这些名僧通过广泛传教活动,将禅宗佛教的理念传播至大江南北。
他们亲自著述、讲经说法,吸引了大量的信众。
他们对禅宗佛教的推广贡献良多,并为后世的禅宗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文化交流唐朝作为中国古代的黄金时代,吸引了许多外国人来华交流。
其中有不少来自印度和日本的僧侣,将自己国家的佛教文化带入中国。
这些外国僧侣与中国的禅宗佛教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禅宗佛教与其他宗教文化相互融合并发展。
隋唐时期,禅宗佛教吸收了印度密宗的一些要素,并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式禅宗。
这种文化交流为禅宗佛教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结:在隋唐时期,唐朝的禅宗佛教得到了迅速传播和广泛发展。
隋唐佛教

佛教的起源
佛教源于印度,而发扬光大却在中土。自东汉 时输入,经诸多朝代之努力,将原为梵文(或巴 利文)等古天竺文字的佛经译为汉语,并通过手 工抄写到印刷技术之运用,终于使佛法深入人心, 广大信众,同沾法益,此功德无量之善举前后持 续了千年有余。特别是我国国民与天竺人民早有 往来,其思想趋向也颇为接近,复经魏、晋、南 北朝数百年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相互激荡、磨 合,乃至酝酿、吸收,至隋唐而大成,创宗立派, 鼎盛繁荣,前所未有。影响所及,朝鲜、日本、 越南等邻邦亦多流行大乘佛法。以后,历经宋、 元、明、清各代,我国始终为大乘佛教之重镇, 有“佛教第二故乡”之誉。
佛教的教义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
• 菩萨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一大特色。所谓菩 萨,即指立下弘大誓愿,要救渡一切众生脱离 苦海,从而得到彻底解脱的佛教修行者。大乘 佛教徒把释迦牟尼成佛以前的修持阶段,即在 修习“菩萨行”的阶段作为自己修行的榜样, 因此大乘佛教徒主张可以在家修行,并不强调 一定要像小乘佛教徒那样需要出家修行,这也 是大乘和小乘的重要区别之一。大乘教徒把菩 萨的修行发放概括为“六度”、“四摄”。 “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 智慧,他们认为这六种方法是能够脱离生死苦 海,达到涅磐彼岸的通道。“四摄”是指大乘 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在与他人
唐朝佛教
在隋朝佛教宗派形成的基础上,入唐后又相继 建起许多新的宗派。虽然唐朝统治者因被说成与 老子(李耳)同姓,故特别推崇道教,有时甚至 把道教摆放在佛教之上,但实际上佛教仍在统治 阶级和广大社会群众的宗教信仰之中居于主要地 位。唐高祖武德七年大臣傅奕请求运用行政手段 取缔佛教。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九年五月,严令: “京城寺止留三所„„天下诸州各留一所,余悉 罢除”,然而,这一纸空文,作用甚微。唐武宗 会昌五年雷厉风行地一再下令废除佛教,但次年, 唐武宗死后,继位的唐宣宗立即改变了对佛教的 禁令。
中国文化概论之佛教的宗派剖析

菩萨 佛
• “一念三千,一心三观,三谛圆融”反映 的是天台宗的宇宙观、本体观、认识论。 一念三千是以主观吞没了客观,认为精神 产生了物质。三谛圆融看来折中,不偏于 一方,但实质上还是否定万事万物的客观 存在。一心三观强调神秘的直觉,可以把 握早创立的一个宗派。它 集合南北各家义学和禅观之说,加以整理和发 展而成一家之言,当时得到朝野的支持和信奉, 对隋唐以后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响。元明以后, 该宗学者往往兼倡并净土,形成“教在天台, 行归净土”之风。 • 9世纪初,日本僧人最澄将此宗传到日本, 在平安时代(784~1192),与真言宗并列发 展,史称“平安二宗”。13世纪由此宗分出日 莲宗。当今,日本天台本宗、日莲宗都很兴旺, 而日莲宗在20世纪又分出几个新兴教派。
• 止观是天台宗的根本“法门”。天台宗正 式提出“止观双修,定慧并重”作为这一 派最高的修养原则,从而把南义北禅统一 起来。所谓“止”,即定,是摄的意思, 要控制,止定自己的心,不可散乱,要专 注一境。所谓“观”,是观想佛教义理, 思考佛理佛法,获得佛教的智慧。两者相 辅相成,“因定发慧,由定入慧”。
专题 隋唐佛教宗派
天台宗(法华宗)
此宗名稱:
• 天台宗:智顗大師棲身天台山,创 立一宗之教觀,後世稱為天台大師。 • 法華宗:此宗教义以《法华经》为 依据 ,且最尊崇法華經。
此宗典籍
•
• 以《妙法蓮華經》為正依經典 以《大智度論》為指南 • 以《大般涅槃經》為扶疏 • 以《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 訶止觀》(天台三大部)為根本
• (2)三性说 • 三性说是唯识宗对宇宙万事万物 本性、本质、本体的看法,认为 一切事物的本相有三种:
• ①遍计所执性——一切众生都对各种现 象虚妄的加以分别,普遍地对万物加以 分别、比较、认识,把对事物的区别执 着于客观的真实存在,这就叫所执。实 际上事物的差别与不同并非真实,因而 是以无为有,这就叫遍计所执性,应该 否定。
《隋唐佛学》PPT课件

59
3、心为万法之根本
禅宗认为:“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思惟一切恶事,即行于恶行;思量一 切善事,便修于善行。……思量恶法化为地狱,思量善法化为天堂,毒害化为 畜生,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
60
“万法在自性”的命题
32
生苦 老苦 病苦 死苦 怨憎会苦 爱别离苦
求不得苦
五盛荫苦
33
集谛
“集”的本意是“招聚”或“ 集合”,集谛是指造成世间人生 苦痛的根本原因。
34
贪 嗔 痴
35
灭谛
灭谛的“灭”,是指人生苦难 的灭寂、解脱。灭谛是指断灭世 俗诸苦得以产生的一切原因,是 佛教一切修行所达到的最高目的。
36
道谛
行故不形现,,是世
”它是式象包世因间
。
、
43
暂因物自的世自事法 时缘,我、上性物, 的合一决自没、。指 。和切定我有实我世
、事的存单质,间
相物永在一和是存 对都恒的独实主在 和是事、立体宰的
。、
诸 法 无 我
44
• “人无我”:人与万物一样,也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和合而生的,会随五蕴 的离散而消失,不能自己主宰自己。
26
• 1、法相宗 • 法相宗又叫唯识宗。其创始人是唐代著名僧人玄奘(600—664年)。 • 2、华严宗 • 华严宗因经《华严经》为基本典据而得名,又称贤首宗、法界宗。该宗实际创始人为法蔵
(公元643—712年),世称“贤首大师”。
27
衰落期:宋元明清
• 隋唐时期形成我国的三教鼎立之势, 到宋明以后走向三教会同,形成以 儒家为中心的儒教,佛、道两教形 式上走向衰微,但其宗教精神渗透 到儒教内部,成为封建社会思想支 柱的一部分。
隋唐文化之宗教篇

• 3.隋朝大力倡导佛道 • ——公元574(建德三年)周武帝禁断佛道,但577年死 去,580年杨坚执政后,宣布恢复佛道二教,令旧时 沙门道士重入寺观传教。581年,杨坚即帝位,“诏
境内之民任听出家,仍令计口出钱,营造经像。”佛 教大行,民间流行佛经,比儒经多数十百倍。文帝晚 年,更崇尚佛道,压倒儒学。仁寿年间,“废天下之 学,唯存国子一所,弟子72人”。
• ④禅宗:
• 方式
• ——主张静坐沉思,修行打坐,所以又称坐禅。
• 衍传
• ——禅宗相传由天竺僧人达摩在北魏时创立,至唐 中期分为南北两派(均为五世祖弘忍法师徒弟),兴起较晚, 影响最大。
• 北派:渐悟成佛
• ——北派首领神秀,注重修行,认为要想成佛,必 须刻苦磨炼,认真修行,不断清除世俗杂念,才能 跳出红尘,渐悟成佛。
• ⑵武宗会昌灭佛 • ①财政危机 • ——佛教势力兴盛同时也带来一些消极后果, 那就是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积聚和耗 费大量社会财富,严重影响唐王朝的财政收入。 武宗即位后愤言“穷吾天下,佛也”。 • ②利益冲突
• ——封建统治者对佛教一向大加利用提倡, 但亦须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佛教与唐王朝 在经济利益上冲突日益尖锐,终于促成唐 武宗下决心 “毁佛”。
• ③礼佛:因为从整个社会来看,信佛者远远超 过信道者,因而太宗需要更多地利用佛教,尽 管他把道教排在佛教前面, 但他私下对佛徒们 说:实际上他最先重视的是佛教,建国最先修 的是佛寺,早于修建道观,把道教放前有特殊 原因,希望体谅其苦衷。 • ——太宗大力提倡佛教,如曾赏赐少林寺土地 四十顷,水碾一具;当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 太宗对他优礼备至,资助他译经,为他撰写 《大唐三藏圣教序》(现存大雁塔),并经常召他入 宫,抬高佛教身价,扩大其影响。
隋朝作为汉传佛教的鼎盛时期,整合了哪些佛教体系的建立?

隋朝作为汉传佛教的鼎盛时期,整合了哪些佛教体系的建立?历史上,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
隋朝虽然建立不久,但佛教整合了南北体系,新教、新教派纷纷建立。
发展历史隋文帝时期(581-604)隋文帝(581-604)继承了北周的统治。
他从一开始就改变了周武帝宇文邕灭佛的政策,将佛教作为巩固统治权力的政策之一。
这与他出生在凤仪(今陕西省大荔县)的般若寺,受知县倪的抚养,以及谭延闿即位时请他复兴佛教有关。
首先,他下令修复被毁的寺院,允许人们出家,并让每家每户出钱创作佛经。
都城(长安)和并州、襄州、洛州等其他大都市都是官家所撰,分别收藏在寺院和秘阁,以至于天下随波逐流,民间佛经比六经多了许多倍(见隋书经典)。
文帝一生致力于佛教的传播。
在出家方面,他听取了许多僧尼和皇帝在位十年(590年)自愿出家的人的意见,当时接受了50多万人(《松井传》卷十《续高僧传》);和第18卷“雾度迁移”)。
在寺庙建筑方面,他在登基初期,将周宣帝建造的女主人庙改为大繁荣庙。
他还下令在吴越各建一座佛寺,在各州县各建一座佛寺,在他所经历的四十五州各大兴各建一座佛寺,还有延行、光明、精营、圣光、禅修等寺庙。
据说他建的寺庙有3792座(《论辩》卷三)。
在建塔方面,文帝首先得到了天竺沙门给他的一包舍利子。
即位后,下令全国各州设立佛塔安置,前后三次。
第一次是在仁寿元年(601)。
6月13日,他60岁生日时,全国30个州塔被要求将舍利送去重新安置。
第二次是在仁寿二年(602)。
佛祖生日,名僧,智觉,明芬等。
,被邀请分发文物到全国53个州,并通过信件建立一个塔。
第三次是仁寿四年(604),也是佛祖生日,于是在三十州设佛塔,并请名僧法显、林静分发舍利。
前后有一百一十座塔。
所有建塔费用都可以给任何人,但限十条。
造像、佛经方面,相传自开帝始至仁寿末年(604年),共筑金、铜、檀、铜、牙、石等器16580具,修器1508940余具(《论辩》卷三)。
并在汉武帝在位二十年(600年),禁止破坏或偷盗佛像(高祖纪治下)。
自-第六章隋唐佛教的哲学思想

第六章隋唐佛教的哲学思想佛教在中国经过了4、5个世纪的流传,到了隋唐,就进入到大成时期。
此时,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发达,文化角楼融合,佛教也随着组织异说求同求通的趋势,走向综合,由南北朝的学派进而形成若干新的宗派: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和禅宗。
三论宗和法相唯识宗的基本理论分别搬自印度大乘中观学派和瑜伽学派,而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则是中国化的佛教宗派。
净土宗唐代善导创立。
以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故名净土宗,也成为莲宗。
此宗以《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往生论》为所依主要经典。
此宗主要宗旨是以修行者的念佛行业为内因,以阿弥陀佛的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净土。
其实践修行的法门是念佛。
念佛的方法有四种: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和实相念佛。
后世以持名念佛最为流行,因持此法者认为其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只要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就能往生净土。
天台宗天台宗是在隋代形成的,也是最早创立的佛教宗派。
得名于智顗在天台山所开创。
因为此宗以《法华经》为教义的根据,又称为法华宗。
此宗的重要先驱是慧文和慧思,实际创始人是智顗,智顗之后的重要代表人物是灌顶和湛然。
北齐禅师慧文根据印度中观学派的著作,发挥了“一心三观”的禅法,认为一心可以同时观事物的空、假和中,即既同时看到空无的一面,又看到假有的一面,还能将此两面统一起来而观察到非空非有的中道。
慧思结合《法华经》的义旨,提出“十如”实相学说。
他认为佛能穷尽的境界,即一切现象的真实相状,包括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十个方面。
慧文和慧思的思想对于智顗后来创立以《法华经》位中心的天台宗学说,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智顗继承和发展了慧文的一心三观的思想,进一步以空、假、中为一切事物的真实相状,称空、假、中为三谛。
三谛并不存在于认识的先后过程之中,而是于心中同时存在的,即空、假、中,彼此圆融,互不妨碍,完全统一,所以又称为“三谛圆融”。
第七章 隋唐

2、僧 肇
(1)《不真空论》
不有不无,非有非无-----空
“一切诸行虚妄相,故空。诸 行生灭不住,无自性,故空。”
(《中论·观行 篇》)
“有不能自有,待缘而后有者,故知 有非真有。有非真有,虽有不可谓之有矣。不 无者,夫则湛然不动,可谓之无。万物若无, 则不应起,起则非无,以明缘起,故不无也。”
(2)《物不迁论》
(2)四法界说
事法界:现象界。事:事物、现象 理法界:本体界。理:规律、本质。 理事无碍法界:
理和事融通无碍,事由理生,理在事中 事事无碍法界:
万事万物彼此都互相涵摄,融通无碍。
(三)华严宗(法界宗、贤首宗)
2、六相圆融
总相:整体 别相:部分
同相:同一性 异相:差异性(个别性)
成相:事物整体的完成。 坏相:事物整体的毁坏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自性即佛与顿悟成佛
“一切诸法,尽在自身心中。何不从 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
“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 即世佛。”
“前念迷即凡,后念迷即佛。”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心传心
第二节 韩 愈 李 翱
一、韩愈简介 二、反佛斗争与道统论 三、性三品说 四、李翱的复性说
(二)唯识宗 (法相宗、慈恩宗)
1、“万法唯识”的本体论 (1)识产生万物
“识性识相,皆不离心。心所心王 以识为主。归心泯相,总言唯识。”
(2)诸法虚幻,唯识真实
2、八识说与转识成智
(1)八识说与种子说
眼耳鼻舌身意 末那识(思量识) 阿赖耶识(藏识) 见分:起认识作用,认识主体 相分:被认识的有形相部分,认识客体
三、性三品说
上品之情:动而处其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唐佛教宗派概述
——读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佛教产生于印度,经中亚盖至西汉传入中国内地。
魏晋时佛教发展迅速,致寺院经济盛行,寺院与官府争夺土地和人口,因此北周武帝下令毁经灭佛。
从南北朝末年到隋唐之际,佛法就出现了许多宗派。
所谓宗派者,其质有三:一、教理阐明,独辟蹊径;二、门户见深,入主出奴;三、时味说教,自夸承继道统。
用是标准来衡量,那么南北朝时确实未有完全之宗派确立,迨及隋唐而有宗派确定矣。
现分列诸宗,稍加叙述,主要有:三论宗、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禅宗、净土宗、真言宗即密宗、三阶教。
一、三论宗。
世谓三论之学,推文殊师利为印度始祖,鸠摩罗什为中国初祖,罗什传道生,生传昙济,济传河西道朗,道朗传摄山僧诠,诠传兴皇法朗。
一说僧诠之师僧朗,僧朗之师名法度,黄龙人。
又说周颙受学而作《三宗论》,此说有人考其为虚构。
僧朗重振三论并大弘《华严》,但其三论宗的影响也只是在中原,未及京邑地区,即说首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后南盛于浙江,北盛于关中。
三论宗兴盛于隋代及唐初,至贞观后渐衰。
二、天台宗。
自称定慧双修,其宗“文者北齐慧文,思者南岳慧思,者天台智一”,因此慧文、慧思、智一被称为天台宗三初祖。
盖在智一以前,慧文慧思以禅法著称,至智一而义学亦胜。
天台宗因智者大师住在天台山而得名,天台宗抱定由禅生禁
之旨,而谓其所得为大乘圆顿境界。
其教旨三满圆融,一念三千。
似流行于江汉一带,经安史之乱至会昌法难后日渐式微。
三、法相宗。
法相宗在唐初即大盛多半都是由于玄奘的影响。
玄奘受学十三师,俱当世名宿,但其偏重法相之学,因此法相盛大。
法相宗自玄奘开基业,其继承者最优秀者当推窥基、圆测。
后又有窥基之弟子慧诏,圆测之弟子道证。
据《僧传》言光、宝之后,晖公问世,两河间,二京道,江表燕齐楚蜀盛行晖疏。
四、华严宗。
其实际创始人为法藏,后其弟子慧苑、慧英、宗一,至澄观,宗密(圭峰大师)。
华严宗强调宗教灵异,说人人都能进入宗教幻想的幸福世界,以《华严经》为最高经典。
华严宗兴盛于武则天时期,至会昌法难后交断。
五、律宗。
其创始者为慧光,南山为戒律之宗,延续甚长。
而律宗又分为三派:即法砺律师之相部宗、怀素律师之东塔宗、道宗律师之南山宗是也。
六、禅宗。
原其公认创始人为六祖慧能,近多认为于五祖弘忍时禅宗之大体已构成。
禅宗自谓教外别传,盖谓灵山会中,如来拈花,迦叶微笑,即是付法。
迦叶遂为印度禅宗初祖,中国禅宗初祖为菩提达摩。
达摩传慧可,是为二祖;可传僧璨,是为三祖;璨传道信,是为四祖;信传弘忍,是为五祖;忍传慧能,是为六祖。
慧能与其同学神秀分为南北二宗。
慧能在岭南一带提倡顿悟见性,宣传诵《金刚经》,即以见性。
神秀受到武则天礼
遇,在两京影响很大。
至天宝初,慧能的弟子神会入洛大行禅法,神秀渐修之教开始衰落。
七、净土宗。
净土宗创始人昙鸾,昙鸾传道绰,道绰弟子出色者为慧日、怀玉。
白居易为太子少傅时,曾劝一百四十六人经上生会,行弥勒净土业。
晚年患风痹,曰“极乐世界洁净土,无诸恶道及众苦,愿如我身病苦者,同生无量寿佛所”。
盖当时信奉者皆将其作为来生之计,净土发达以至于几独占中华释氏信仰也。
八、真言宗即密宗。
创建者有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并称“开元三大士”。
一行和慧超均为他们的弟子。
密宗重视真言,重祈祷以得利益之教也,故特主礼拜供养。
其三密为:一、身密,即结印;二、语密,即念咒;三、意密,即入大日之三昧,以心观宗相。
其实玄宗时始真正流传,至唐末皆极,且日本沙门来学者众。
九、三阶教。
隋朝之信行为创立者。
三阶教认为佛灭后五百年内为一阶,五百年至一千年为二阶,一千年以后为末法即三阶。
第一阶戒见俱不破,第二阶破戒不破见,第三阶戒见俱破之。
信行认为当时之世为第三阶,颠倒众生,应行善法,不堕爱憎,于一乘三乘俱能信。
佛教各宗派的发展仍在继续,而流传至今者也多为隋唐时影响较大者,如:华严宗、禅宗、密宗、净土宗等。
以恬淡之心观世人之相,于佛法中领悟生命真谛,其值得借鉴之处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