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读书报告《活着》

合集下载

《活着》读后感(五篇)

《活着》读后感(五篇)

《活着》读后感活着或死亡都是一个年轻生命难以驾驭的题目。

同样是一本薄薄的让我只用了一个下午就读完了的书。

巧的是读了几页便发觉心这本书为背景的电视剧我竟看过,这让我更真切地体会到了这书的含义。

《活着》从一个旁听者的角度道出了一个普通人平凡而曲折的一生。

主人公福贵生活在那个纷乱特殊的年代,经历了战争,杀伐以及一系列动荡的生活,经历了家庭的兴富到衰落,身边人陆续的死去。

在他们一生中,不知失去的多少东西,失去金钱,失去亲人,最后只剩下一头瘦骨嶙峋又险些被人宰割的老牛与他为伴。

尽管是这样,他还是友好地面对世界,一切伤痛的往事在他口中都变得那样的平淡。

也许当我们的生命已将要走到尽头的时候,回望以前的一切,才会做到安下心去对待,才会做到清醒的重新认识所有的事。

我想起陆幼青的死亡日记,那不也是站在生命的边缘真正完全而清醒的对世人讲述一切。

读到家珍死去,这是我看到的所有生离死别中最宁静的一段,也是最真切的一段,想起阿朱死后乔峰抱着她的尸体的痛器失声,想起陈家洛听闻心上人香消玉殒后流下的懦弱眼泪,想起莎翁着作中男女主角一次一次的撕心裂肺和悲痛欲绝,我想人活一生,总要承受这样的击,而多年之后,当身边的人一个个全都被岁月带走了,那时的我们也许真的会选择一种平静,它是多年的感情磨合而成的,是沧桑的经历,浇铸而成的。

数十年后的我呢,我是否可以面对着一塘残荷将过去的伤痛记忆娓娓道来,我对自已的过去是否清楚地知道并且敢干面对,我不敢说。

这个世界的确不公平,有人可以享尽荣华,有人却要像富贵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洒着血汗过完一生。

面对这样的不公,憎恨逃避都是徒劳,甚至我也说不清到底该怎么做,我面对的是无法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无奈和内心与现实的强烈,盾,在这样一个状态下,我一面应付着现实中的琐碎,而在内心寻求思想上的解脱,但不管怎样,我始终希望自已能对世界友好,尽管天性中的倔强与后天形成的反叛也许会导致我走上叛逆的路。

生老病死,我们都得一样一样地过,生命只不过是个过程罢了。

经典小说《活着》读后感5篇

经典小说《活着》读后感5篇

经典小说《活着》读后感5篇《活着》体现了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人不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你读完有什么感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经典小说《活着》读后感,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经典小说《活着》读后感1前天在《朗读者》中认识了作家余华,他的生活经历和幽默的性格深深地吸引着我,妈妈说她之前在一次征文大赛中奖励的名著中有余华的《活着》,但她没看过,我爸爸看了说太悲惨,看了心难受,不让她看。

爸爸妈妈上班后好奇心促使我找到了书柜中的这本书。

怎么说呢?读完这本书,很是压抑。

但又感觉十分真实。

那个年代的人,心中所想所念想必就是“活着”吧。

看这本书的这几天,晚上很少入眠。

感觉一闭眼,徐有福一家的事,从富有到贫穷,从人丁兴旺到孤身一人,这中间发生的所有事,所有死去的人,都浮现在眼前。

徐有福他亲眼看着自己的亲人一个接一个的离去,却又顽强的活着,很不容易,不得不说他很坚强,在这本书中最让我感到难受的是徐有庆。

有庆这孩子十分懂事。

他家人即使有一两个月都没吃饱,却从来不会让羊饿着,他每天都去给羊割草。

他的体育老师说他长大了能当个运动员,出去和外国人比赛跑步。

这样一个能干懂事的孩子,任谁都会喜欢的很,可就是这样一个可爱的孩子,却在献血中丢掉了性命。

他的校长,在医院里生孩子时出了很多血,一只脚都跨到阴间去了,学校的老师马上组织五年级学生到操场上献血。

这些孩子一听是给校长献血,一个个高兴得像是要过节了,有庆也不例外,十多个孩子都没有对上校长的血型,轮到有庆血型才终于对上了。

医院里的人为了救县长女人——校长的命,这血就抽个不停了。

有庆的嘴唇白了,头晕,医院的人都置之不理。

有庆的嘴唇都青了,那抽血的人都不停手。

等到有庆脑袋一歪摔在地上,那抽血的人才慌了。

医生拿听诊器一听,说心跳都没了。

那医生只骂了一句抽血的人,便去救县长的女人了。

好狠的心啊,我真想知道那抽血的人的那颗心是不是肉长的,一条鲜活的生命硬生生被抽血抽死了。

余华《活着》读书报告

余华《活着》读书报告

余华《活着》读书报告读余华《活着》有感篇一无论现实变成什么样子,无论现实剥夺了我们什么权利,只要我们活着,只有我们活着,我们才有义务和权利去追求我们想要的,这叫做真正的生活。

我们不应该让现实决定我们如何生活,而应该决定我们应该以什么态度生活。

活着,我们必须处理选择,只有坚持理性,才能做出客观的决定,不会让自己后悔。

所以我们没有机会错过会错过机会。

当我们可以选择改变时,我们应该认真做一个完整的自己,以自己的态度看待活着。

之前对余华的作品的`作品有过一点接触。

他的杯子一直都是这样。

一般来说,它看起来既不谦虚也不傲慢。

当它们结合在一起时,人们无法忍受。

当你读完整个故事,回头整理这个完整的故事时,你会不情愿和无法应对。

当你单独分析任何故事时,你都能真正感受到令人心碎的痛苦和难以忍受的痛苦。

他不屑于写下里巴人,而是用一些看似荒诞的故事来讲述高度真实的生活。

文字中的安静和冷漠实际上渲染了一种压抑和沉闷的气氛。

持续的痛苦导致持续的期待。

如果你想发泄,你无能为力。

你只能完全阅读它。

你被这种简单的痛苦所摆布,甚至被玩弄在手掌中,这让你无法自拔,也不想自拔。

当你痛得麻木时,你可以看到现实,在简单的感情中看待和理解生活,过上美好的生活。

余华深深地讲述了生活的杯子,我对杯具也有一点自我看法。

人们喜欢看杯具和被这种杯具感动的原因是为了寻求自我安慰。

余华活着读后感篇二余华的活着前言中说到:“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看完活着,女主人公家珍的人生态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她出于富贵之家不但没有嫌弃自己的丈夫反而支撑起苦难的天空,没有一句怨言挽回丈夫迷途知返的心。

她觉得这样活着才是真正的活着。

在应对生活的不幸,她从未产生轻生的念头。

女儿的聋哑,儿子的意外死亡,之后女儿又因难产而死,应对这些她总是忍受着默默忍受着。

哭过仍旧坚强地活着。

她的人生观是豁达的,泪水流过便是坚强的活着。

孩子的死没有让她失去活下去的信心。

《活着》读后感12篇

《活着》读后感12篇

《活着》读后感12篇《活着》读后感篇1《活着》是一部小说,有十二万多字。

书名叫做《活着》可它却实实在在地写着关于死亡的故事。

主人公徐福贵,年轻时的他不学无术游手好闲,在赌场上心旌摇动体味快感——然而这一切都在一场彻底的赌注中,如海市蜃楼般轰然倒塌了,徐福贵在一夜之间由阔少爷变成一文不名的穷光蛋,而他的父亲,在亲手处理掉所有的田产之后,也死于由老宅迁到茅屋的当天。

这次家庭的重大变故就成了福贵人生的一次分水岭。

之前的他花天酒地,纸醉金迷、心灵荒芜、对家人也是冷酷无情。

而经历重重苦难后的他开始关心女儿凤霞,也开始关心妻子家珍因辛劳而倍受损坏的身体。

甚至也开始自食其力挑起生活重担。

然而命运的捉弄并没有因为他从迷途走上正路而就此打住。

厄运的阴影一直追随他的脚步,残暴地夺走他至亲的生命,毫不同情。

此后的日子里,他唯一的儿子在给县长女人生产时输血,因血被抽空而死;妻子家珍的了软骨病再无奈的凄然中死去;女儿凤霞生产时大出血惨死;女婿二喜被被水泥板压死;剩下唯一的亲人苦根因饿后贪食,竟被撑死;他先后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妻子、女儿,外孙。

最后陪在年迈的福贵身边的,是一头同样叫做福贵的老黄牛。

然而这是他的命运,我想一个人在挑足他应挑的担子之前,上天是不会让他的生命提前逃离的。

这是一种极致的人生经历,因为我们无法想象命运会对一个人如此残忍。

同时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命运是多么的难以捉摸,不知道什么时候它会伸出无形的手将你我抛入深渊。

当然现实往往是这样的当好运光顾,我们常常手舞足蹈,顾盼生辉。

当厄运降临,我们用血泪控诉,我们撕心裂肺的尖叫,我们愤怒地咒骂命运。

如果你还不是一个完全听命于命运的`人,或者你只是一个爱思考的人,你肯定追问过一个人究竟和自己的命运可以怎样的相处。

比如《活着》当中福贵在一连串的厄运降临,儿子、妻子、女儿甚至外孙在他生命中相继离开他却在生活中磨练出来的无边无际的忍耐,包容着一切,以致再大的苦难来临,福贵也能将它消解于自己的忍耐之中。

大学生《活着》读后感精选10篇

大学生《活着》读后感精选10篇

大学生《活着》读后感篇1花了两晚时间读完余华的作品《活着》,一个字一个字读下去,有些字拦在那里,像一根又一根刺,不仅硬,而且尖。

作者在第五次自序中写到:“我在阅读别人的作品时,有时候会影响自己的人生态度;而我自己写下的作品,有时候也同样会影响自己的人生态度。

”确实如此吧!我读得很认真,捧起书就一直一直读下去,中途两耳不闻身外事,我不敢分神,怕自己一个转身一次回头就会丢了什么,那感觉就像在吃一根长寿面,必须一口吃下去才心满意足,中途咬断,心是不甘的,而且晦气,最重要的是,再吃下去,便全然失去了之前的好味道。

读到后半部分,我越发心急,读得速度快起来,又时常把一大段文字反刍,这样,我的眼睛就跟着一会儿一目十行,一会儿一行十目,然后,落下眼泪,一滴接着一滴,有些落在字上,有些流到嘴里,还有些滑到了衣服上,湿了一片。

前后一共哭了五次,一次比一次更难过。

第一次,有庆死。

那个还在母亲肚子里就被父亲打,光着脚跑来跑去割草喂羊一天两次跑五十多里路的小男孩,他勇敢地伸出胳膊去献血,因为他们学校的女校长生孩子出了很多血,五年级的学生没一个对上校长的血,除了有庆。

有庆以此为荣,医生抽了一点又一点,抽个不停,有庆脸都白了,嘴唇也白了,他说我头晕,没人理会,后来,他失去了心跳。

第二次,凤霞死。

从小伶牙俐齿的凤霞在父亲不在家的那段时间,发了一次高烧就再也不会说话了。

她短暂的一生中,被送走过两次,第一次,因为家里穷,要供有庆上学,被迫寄养给一户人家做女儿,她过了些日子,哭着跑回了家;第二次,她风风光光嫁给了歪头女婿二喜,二喜心眼好,实心实意爱凤霞,凤霞难产时,医生问保大保小,他毫不犹豫地回答:“保大”,可惜,天不遂人意,留下了小的,大的产后出血不止,命没保住。

第三次,家珍死。

家珍家里阔,自小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娇生惯养,上学路上被富贵看上,三媒六聘娶回了家,这个家也阔,更阔,刚过门时有一百亩地,此前有两百亩,被富贵的爹败了一百亩,又被富贵败了一百亩,两代败家子,活活苦了两个苦命的女人,家珍的婆婆好日子没过过几天,家珍,没过过几天好日子。

《活着》的读后感及启示(7篇)

《活着》的读后感及启示(7篇)

《活着》的读后感及启示(7篇)《活着》以中国内战和新中国成立后为时代背景,通过男主人公福贵一生的坎坷经历,反映了一代中国人的命运。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关《活着》的读后感及启示,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活着》的读后感及启示篇1小人物的悲惨生活,充满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伤,历经中华民国、抗战和解放后土改以及至今的多个时代。

不管改革开放给一些人带来多大的改变和财富,可对于生活在底层的老百姓而言没有什么本质的改变。

地主少爷富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富贵的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来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据说,作者余华的拿手好戏是在冰冷中叙述残酷,。

《活着》用一种很平静,甚至很缓慢的方式,将人们在阅读可能存在的一个又一个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幻想逐个打碎。

读《活着》就是这种感觉,你不断的幻想书中的人物应该有个美满的生活了,可读下去作者会不断打碎你的幻想,阅读简直是在经历恐惧。

本质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任何意义。

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

作者余华想告诉读者的也许是: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

《活着》的读后感及启示篇2余华——一个看上去朴素无华的作者,却写出了最最朴实但震撼人心的故事。

富贵悲惨的一生让人觉的心酸,一个乐观的人面对亲人的不断离去,力不从心的他也只能被现实折服,值得庆幸的是他没有因此被打—倒和击溃,依然屹立在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与靠全部积蓄买来的老黄牛相依为命着在黄昏的余晖中作者看到的是一位满脸沧桑却精神矍铄的老人。

在他的一颦一笑中却蕴藏着如此巨大的能量,在人生的道路上给人以鼓舞,从而认识到命运的残酷所带来的种种无奈,但在古代人定胜天概念的怂恿下,让后人始终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2022年活着读后感(15篇)

2022年活着读后感(15篇)

2022年活着读后感(15篇)活着读后感1首先,一口气读完《活着》这本书,全程好像有一只手在按压着我的心脏。

生命总是这么无常,像有庆,像二喜,像苦根,像保大却还是没了大的凤霞。

温情总是片刻,苦难却一直如影随形。

生命却也如此的顽强。

富贵的双手,送走了自己所有的亲人,从死在粪坑边害怕被人看见的父亲,到被豆子撑死的苦根。

经历了三代人的离别,却仍然乐此不疲地与命运交着手,枕头下放10块给自己收尸的辛苦费,至死方休。

我的人生经历尚短,见识尚浅。

但《活着》之于我的意义,是在每一个自觉生活太苦,人生太难的夜晚和瞬间,想到那个裤裆像水袋一样耷拉着的老人,活着,就什么都有可能。

其次,这本书以一个青年的第一人称讲述开始,遇到福贵后,便由他接盘小说主体。

福贵一生毫无作为,只是在解放前后的大环境中颠沛流离,子孙后代尽数夭折。

如果以结果为导向,福贵一生毫无意义,但是这位青年却能耐下性子,听福贵讲完了自己的一生,并且听得饶有兴致。

我回头一想,才明白余华以这样的方式写下这部小说正是挑明了他的立场,生活的意义是以过程为导向的。

准确地说,活着的意义,于旁人来说是以结果为导向的,于自己来说是以过程为导向的。

主人公福贵从一个大富大贵的地主家的儿子到输光所有家产,变得一贫如洗。

这成为了他人生的第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

他的行为、思想都开始慢慢转变,正确认识到自己的现状,并且用尽全力去改变它。

他开始学习种田,开始为以前对待妻子的行为感到后悔。

他肩负起家庭的责任,开始一步步走向成熟。

但是,生活所迫,福贵一家为了让儿子有庆念书商量着把凤霞送出去。

看到这里,我心里一紧,想着要是我生在那个时代想必也是这样的遭遇。

这种情节太真实了,所以才感到特别痛心。

最后,这本书的作者余华用简洁质朴,冷静却并不冷漠的文笔讲述了老人富贵的一生,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由人间悲喜堆砌的故事,悲恸之后流转出温情,而后又骤然悲伤。

读完之后,仿佛是亲自在田埂上听完了富贵讲述自己饱经命运摧残的一生,有悲伤,有叹息,有无奈,只道是命运早已注定,多少人能如此千钧一发,而后从自己的生命里开出坚强的花。

《活着》读书报告(读后感)

《活着》读书报告(读后感)

大学语文·读书报告班级:姓名:学号:一、书名:《活着》二、作者:余华三、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四、字数:12万字五、内容概要:《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本充满血和泪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名叫富贵的纨绔子弟在那样一个动乱不安的年代历尽繁华、破落、战争、亲人一个个死去直至最后与他那叫做“富贵”的老牛相依为命的故事。

六、读后心得:《大学语文》课上老师给我们讲了中国近现代文学,特别给我们推荐了余华的作品。

在课下之余,我去图书馆借了他的《活着》、《兄弟》这两本书。

看完这两本书之后深深的震撼了我,主人公悲剧的产生不仅仅是个人的原因,也是那个时代造成的。

在那个时代,有着同样悲剧的绝不仅仅主人公一个人,他是中国千千万万个穷苦老百姓的缩写。

趁此,我特在此写下我个人关于看完《活着》这本书的感受以及所受的启发。

小说以一个游客的身份去倾听一个农村老翁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这个老翁名叫富贵。

正如他的名字一样,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富二代。

家中的财产虽然被父亲败了一半,但剩下的一半仍然可以让他过上富家公子的生活。

于是,年轻的富贵便每天流返于妓院和赌场之间。

仅仅如此也就罢了,他还打骂自己那懂事的妻子,甚至还辱骂自己的父亲,活脱脱的一个纨绔子弟形象。

读到这里,对于这样一个人物,心中会对他充满同情吗?答案是否定的,甚至我们会诅咒,这样一个丧尽天良的蛀虫为什么不早点死去。

如果故事就这样发展,整部小说我们也不用去看了,很显然余华的天才之处马上令故事出现一个极大的转折。

赌场新来的龙二设计使富贵输光了家里所有的财产,不仅仅家里的地还包括家里的祖宅。

差点将自己的老父亲气死,当然,在替他儿子还完债之后不久就掉到粪坑里死了。

说到粪坑在余华的另一部作品《兄弟》中,李光头的父亲因为偷看女人屁股掉入粪坑而死。

我不知道这是一种巧合呢,还是余华认为肮脏的人都应该和粪便在一起。

但不论怎样,父亲的死富贵是脱不了关系的,但这仅仅只是悲剧的开始。

此时,富贵的岳父在富贵败完家产之后也将自己的女儿接走,希望她与福贵不要再有往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修读书报告《活着》
“活着”的力量
——《活着》读后感
当你从家财万贯一夜之间变得一无所有,父亲去世,妻子离去,所有平时对你恭恭敬敬的人突然间把笑脸换成了冷嘲热讽,恶语相向。

家产败光,父亲猝死,自己只能向夺去你家产的仇人租田变成佃户,卑微地维持生活。

你是否感受到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漠、生活的绝望?
当你莫名其妙被强行抓去当壮丁,抛下无人照料的妻儿,之后历尽千辛万苦从战场上逃脱死神的魔掌归来,发现母亲病逝,女儿残疾,家里一穷二白,物是人非。

你是否感受到命运的强大,慨叹个人的渺小?
当妻子丧失劳动能力卧病在床,儿子因人为意外早逝;当女儿不幸难产,昔日生死与共的战友受到不公正的折磨后自杀;当家里的经济支柱女婿因工伤致死,留下一个孤苦伶仃的孙子;当你面对同一个医院同一个房间的同一张床上,三次躺着你亲人的尸体,三次独自一个人面对那冷冰冰的尸体,白发人送黑发人,而且只能无助地看着死神肆虐。

那种叠加的悲恸已经不足以用哭来表达,你是否也想过把这停尸房当作人生的最后驿站?
然而,《活着》的主人公福贵没有倒下,他默默承受这巨大的苦难,依然坚强地活着,讲述苦难,讲述悲伤,讲述
眼泪的丰富与宽广,讲述绝望的不存在,讲述,活着的力量。

苦难和死亡的威胁给了福贵沉重的打击,却使福贵的生命更加顽强。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只有看透了看明白了活着的全部意义的人,才不会随便死去。

哪怕只有一点机会,也不会放弃生命。

”福贵,他做到了,他没有动过死的念头,没有放弃生的希望,而是,“以笑的方式哭”,依然默默地活着,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做自己该做的事,用粗哑的嗓子唱着沧桑的歌。

随着时间飞逝,福贵老了,他的哀伤,痛苦已经趋于平淡,仿佛与己无关,都成了别人的事。

于是,他可以用平静的语调回顾自己的人生。

“活着”二字,总以静静的姿态出现,用一种漫不经心的论调涵盖曾经的酸楚,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韧度,在我们背后,托起生命的力量,闪耀人性的光芒。

在苦难面前,贝多芬顽强地活着,成为一个不朽的音乐家,扼住命运的咽喉;在绝望之中,海伦凯勒顽强地活着,积极上进,畅想三天光明;病魔把史蒂芬霍金按在轮椅上,但霍金顽强地活着,并让他的思想飞出自身,飞出地球,飞向宇宙。

“活着”这个信念的力量使一切貌似强大的苦难和挫折在顽强的人面前无计可施,俯首称臣。

“活着”,是人生下来就具有的本能。

“活着”在中国的语言里充满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
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与平庸。

20xx年5月的汶川地震,这触目惊心的国难之殇令我们不得不由得替那些死难者和他们的亲属感到伤心难过。

但是地震中的幸存者们没有被无情的灾难所击倒,他们正视亲人离去,家园被毁的事实,忍住悲伤与苦痛,在废墟上重建美好的家园。

这便是活着的力量!灾难可以摧毁建筑,可以吞噬生命,却无法摧毁人的精神,无法改变人活下去的决心。

司马迁含羞忍辱地活着,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在狱中奋笔疾书,留下了煌煌巨著《史记》;勾践在国破家亡,自己也沦为阶
下囚时顽强地活着,不惜受尽凌辱,最终成功复兴越国,并打败仇人,当上霸主。

如果司马迁,勾践无法忍受命运的作弄,如果他们的生命缺乏韧性,如果他们对于活着的信念没有那么坚固,他们又如何做出一番事业呢?他们在这种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中尚且坚持生命的希望,生活在和平幸福年代中的我们又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呢?
人最宝贵的财富莫过于生命,珍惜自己与他人的生命是每一个人的责任。

可是偏偏有人愿意将这来之不易的生命轻易挥霍糟蹋。

每天翻开报纸,打开电视,便看到一则则不幸的消息——醉酒驾车、跳楼轻生、吸毒卖淫等等,甚至持刀抢劫飙车乱撞殃及无辜生命。

他们没有看到生活的意义,没有重视生命的价值,在遭受挫折时没有运用“活着”的力量
武装自身,忍受苦难与挫折的考验,而是选择逃避,厌世,自暴自弃。

《活着》的主人公福贵在遭受贫穷,病患,战乱,亲人去世等等巨大的打击却仍然坚持生命的希望,这些把自己生命当儿戏的人们是不是应该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