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思修

合集下载

思修读书报告《活着》

思修读书报告《活着》

思修读书报告《活着》“活着”的力量——《活着》读后感当你从家财万贯一夜之间变得一无所有,父亲去世,妻子离去,所有平时对你恭恭敬敬的人突然间把笑脸换成了冷嘲热讽,恶语相向。

家产败光,父亲猝死,自己只能向夺去你家产的仇人租田变成佃户,卑微地维持生活。

你是否感受到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漠、生活的绝望?当你莫名其妙被强行抓去当壮丁,抛下无人照料的妻儿,之后历尽千辛万苦从战场上逃脱死神的魔掌归来,发现母亲病逝,女儿残疾,家里一穷二白,物是人非。

你是否感受到命运的强大,慨叹个人的渺小?当妻子丧失劳动能力卧病在床,儿子因人为意外早逝;当女儿不幸难产,昔日生死与共的战友受到不公正的折磨后自杀;当家里的经济支柱女婿因工伤致死,留下一个孤苦伶仃的孙子;当你面对同一个医院同一个房间的同一张床上,三次躺着你亲人的尸体,三次独自一个人面对那冷冰冰的尸体,白发人送黑发人,而且只能无助地看着死神肆虐。

那种叠加的悲恸已经不足以用哭来表达,你是否也想过把这停尸房当作人生的最后驿站?然而,《活着》的主人公福贵没有倒下,他默默承受这巨大的苦难,依然坚强地活着,讲述苦难,讲述悲伤,讲述眼泪的丰富与宽广,讲述绝望的不存在,讲述,活着的力量。

苦难和死亡的威胁给了福贵沉重的打击,却使福贵的生命更加顽强。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只有看透了看明白了活着的全部意义的人,才不会随便死去。

哪怕只有一点机会,也不会放弃生命。

”福贵,他做到了,他没有动过死的念头,没有放弃生的希望,而是,“以笑的方式哭”,依然默默地活着,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做自己该做的事,用粗哑的嗓子唱着沧桑的歌。

随着时间飞逝,福贵老了,他的哀伤,痛苦已经趋于平淡,仿佛与己无关,都成了别人的事。

于是,他可以用平静的语调回顾自己的人生。

“活着”二字,总以静静的姿态出现,用一种漫不经心的论调涵盖曾经的酸楚,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韧度,在我们背后,托起生命的力量,闪耀人性的光芒。

在苦难面前,贝多芬顽强地活着,成为一个不朽的音乐家,扼住命运的咽喉;在绝望之中,海伦凯勒顽强地活着,积极上进,畅想三天光明;病魔把史蒂芬霍金按在轮椅上,但霍金顽强地活着,并让他的思想飞出自身,飞出地球,飞向宇宙。

思修读书心得(1500字)

思修读书心得(1500字)

思修读书心得(1500字)读《追风筝的人》再次看到风筝时,已然是七月。

绿草如茵的空地上,几个人在放风筝,脸上的笑容宛若夏日雨后的天空。

我坐下,神思有些困倦。

不知是睁眼之时还是闭眼之时,我望见一片瑰丽的苍穹,灿烂的云朵中是成片的风筝,如同飞鸟。

远处,放风筝的人伫立,追风筝的人奔跑。

一切都如此熟悉。

为你,千千万万遍。

这句《追风筝的人》中的对白此刻突然出现在我的脑海中。

我意识到周围的一切都是一场梦境。

我在延续着一个梦,一个《追风筝的人》的梦。

那晚霞的移动荡漾着我的眼睛,那风筝的弧线激扬我的心神。

感动与欣慰,害怕与无助,心酸与悲凉,这本书字里行间带给我的是如人生百味般的悸动。

在他的陪伴下,我走进19xx年代的阿富汗。

故事的很平静的开始着,就像很平静的海面。

而平静的海面下埋下激流暗涌的伏笔。

在主人公童年时代的阿富汗温馨闲适。

却因不同种族之间的摩擦,阿富汗分崩离析。

书中充满令人回萦难忘的景象:一个为了喂饱孩子的男人在市场上出售他的义肢;足球赛中场休息时间,一对通奸的情侣在体育场上活活被石头砸死。

从漂亮豪华的一座座楼房到像被丢弃的玩具一样的一座座村落。

阿富汗不再是阿富汗!从在树上打弹弓男孩到涂脂抹粉被迫出卖身体的男孩,阿富汗的孩子再没有童年!不算是中东政治的故事,弥漫着哀伤的美丽国家,让那些在我心里沉静已久的声音再次在我们的耳边响起。

战争带来的灾难、和平的来之不易以及种族的平等。

也在他的陪伴下,我踏上了阿米尔和哈桑追风筝的路。

阿米尔和哈桑小时情同手足。

在一场风筝比赛中,哈桑为给阿米尔最风筝而遭受暴行,身在当场的阿米尔却选择了懦弱。

这是书中的一大转折。

尽管哈桑知道了事实,在人性扭曲的阿富汗,哈桑还是为了保护阿米尔一家的房子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而阿米尔,“风筝事件”之后一直内疚和自责。

到后来只身救出索拉博,他找回了当年的勇气。

在开导哈嗓之子时,他也对生命有了一番新的认识。

书中一开始大部分阿米尔的懦性的铺垫衬托了他后来的奋不顾身。

思修的感想与收获(5篇)

思修的感想与收获(5篇)

思修的感想与收获(5篇)第一篇:思修的感想与收获学习思修的心得体会这学期学习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通过这半年对思修的学习,让我了解到了有关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许多知识,使我的思想水平有所提高。

对于刚进大学的新生来说,未来的大学生活是迷茫的,不知如何去读好大学,更不知未来在何方。

正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本上说的,学习这门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

思修这门课告诉我们如何在大学生活中做的更好,如何不虚度大学时光。

在生活中不走错路,我们应该清楚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

而要想有一番大作为,我们得有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思修这门课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引导着我们去认识自己和正确处理周边的事,能帮助大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的大量素材和生动事例中,汲取有益的精神养料,获得真、善、美的心理启迪,正确掌握思想道德修养的理论和方法,提高综合素质,从而为社会培养有用的栋梁之才。

不仅如此,老师还让同学分成几个家庭小组,培养我们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步入社会和别人和谐相处打下良好基础。

知法,懂法,守法.法律是国家的根本,也是人们行为处事的根本.作为21 世纪的大学生,法律知识已成为常识。

思修这门课不仅培养我们的思想道德而且教会我们增强法律意识,作一个懂法的大学生。

做事光有干劲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有法律来为我们导航,让我们不至于误入歧途,而终生后悔。

思修这门课是一门贴近大学生心里以及思想健康的课,它对大学生的心理塑造和自我认识有着重要的意义,就我个人而言,通过学习此课程,让我对未来生活有了总体的把握,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动力,知道了应该如何为人处事,也认识到守法的重要性,这将有利于我实现自己的目标与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让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我相信有了这学期学习思修的收获,我们必能做一个摆脱低俗,气质高尚,无愧于国家栋梁之才的优秀大学生。

思修心得体会5篇

思修心得体会5篇

思修心得体会优秀5篇大一思修课程总结[定稿篇一大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业报告在大学里,我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把思想道德修养提高和增强法律知识。

所以,我们都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

一直以来,我都知道这门学科对现在乃至以后的学习生活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因此,我很是期待学习这门课程。

尽管我在高中是一名理科生,没怎么接触这方面的知识。

但是,我很憧憬。

记得,第一节课时杨老师给我们介绍了这门科目所要学习的,当时的自己是迫不及待的想要“吞下”所有的知识。

但是,知道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我开始担心这门课学着会不会很枯燥。

但是,后来证明不是的。

杨老师用她独特的方法(尽量多的看视频)来使我们轻松地学习。

这不仅使我们对课程感到兴趣,同时又让我们学到了知识。

在众多的视频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有关诚信的——《失信背后》。

那个视频讲的是专门为农民工打官司的律师周立太先生和他曾经帮过的那些欠他律师费的农民工们。

在那个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好心的律师常年为那些权利得不到帮助的农民工打官司。

他考虑到农民工是一个受害群体,所以他帮助的前提是先打官司,打赢了再付律师费,若是失败了,则不用付律师费。

他很好心的站在农民工角度思考,然而却得到对方的辱骂之类的。

为别人打赢官司后再上门要债,却得到对方尿液的撒泼和辱骂。

这不得不让人深思:我们的诚信到底达到一个怎样的程度。

在打官司前不顾一切的求人家帮忙,可是在获得帮助后却得到这样的对待。

这值得吗??这不得不让人气愤不已。

在这个社会上,我们不就是要讲究一个诚信吗遇到了杨頔老师。

他的教学方法好独特,让我们都对这门科目很是感兴趣。

老师能够很好的抓住我们的心思,给我们放了好多视频,再通过视频的讲解让我们在愉快的情景下思修心得体会篇二思修这门课教导我们做个智慧的人。

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知识积存得再多,若没有智慧加以应用,知识就失掉了价值。

学习了思修,我知道了什么时候"为',什么时候"不为'。

2023年思修心得体会5篇

2023年思修心得体会5篇

2023年思修心得体会5篇2023年思修心得体会篇1一学期的思修课马上就结束了,回首总结,尽管最终沉淀在脑中的知识并不多,但我却感觉这门课让我明白了许多。

我觉着它给了我多少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思想,它使我感受到了思想的价值、道德的魅力以及法律的圣洁。

它真切地告诉我:这个时代需要的不是只有专业文化知识的人才,而是一个兼道德修养、法律意识与专业知识于一体的全面的高素质人才。

失去道德与法律,在当今的时代下,你将寸步难行。

尤其作为当代大学生,祖国的接班人,修德明法,实现价值,对我们就显得异常重要了。

第一,修德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更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一个没有道德的社会,将混乱不堪。

对于道德的追求是一个漫长且逐渐积累的过程,需要我们不仅在思想上明辨是非、区分善恶,更要在行动上践行社会主义道德,发扬继承我国的传统美德,在日常生活中,遵守道德规范,并努力做好模范带头作用。

当面临道德与利益、金钱甚至生命的冲突时,我们必须坚守道德至上的原则,绝不能抛弃道德。

我认为正是人类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对道德的崇尚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所以,修德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做的,只有高尚的道德,才能立社会于不败,也只有形成美好的道德风尚,整个社会才能和谐、健康地发展。

第二,明法法律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它在稳定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说,道德是我们的拐杖,支撑着我们的身体,那么,法律就是我们的衣服,保护着我们的身体。

可见,作为社会中的人,必须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才能在社会中保护自己,帮助他人。

对大学生而言,法律更是重中之重,不仅要保护自己的利益,更要保护国家的利益,在国际竞争中,必须学会用法律维护祖国人民的利益。

可以想象,一个不懂法律的大学生,就如同一个赤身裸体的人闯入社会,不知所措,必将遭受人们的嘲讽,甚至有损国家的形象,更不用说在社会中为国家做贡献了。

培养出没有法律的大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失败,更是民族的不幸。

思修读书报告 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思修读书报告 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在这本书中,呼应书名的文章位于第一编的第四篇,题为《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关于马伯利诉麦迪逊案的故事》,这篇文章也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其中一篇。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讲述美国联邦法院首席大法官马歇尔如何处理由当时联邦党与共和党之间的权力斗争所引发的诉讼案的故事,介绍了美国司法审查制度的建立,阐释了制度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过程与特点。马歇尔巧妙地抨击了杰弗逊政府,同时否定了马伯利的诉求,令杰弗逊政府无法还手,并且主张了司法审查的权利,创立了审查国会立法的先例。作者的论述使我认识到了不同政治势力之间斗争的激烈,也认识到了一些制度往往是在权力争夺与利益纷争之中形成。这篇文章加深了我对政治的认识与理解,因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么,这个世界上有哪些制度的确是有着“纯洁而崇高的起源”呢?这样的例子本文中并没有举出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从占我国大多数人口的无产阶级的利益出发的。社会主义消灭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将来共产主义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然,我国的各项制度依然存在需要改革与完善的地方。由于起步晚、地区发展不均衡等原因,中国农村的司法现状仍有待改善。随着中国整体的社会转型,中国农村对法治和司法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包括对司法知识和技术、对法官的特殊需求。中国的法治应当兼顾城市人口以及农村和底层人民的司法需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我喜欢这篇文章,是因为作者的观点比我们普通人更加深入、透彻,并且他逐步地、由浅入深地阐释他的观点,从而不断地引导读者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作者关注社会现实与热点,并对其深入剖析,容易引发读者共鸣与联想。从英国王妃身上,我们可以联想到当今中国的演艺圈、娱乐圈。很多明星通过媒体的炒作赚取名利,但反过来,他们的私事又不断地被曝光,隐私权受到侵犯。这些例子能够使我们更加看清楚当今社会的面貌与内在。

思修绪论读后感

思修绪论读后感

思修绪论读后感《思修绪论》是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的代表作之一,它是王阳明哲学思想的总纲,系统地阐述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人生、道德、修养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王阳明强调“心即理”,即心灵中蕴含着天赋的道德观念和智慧。

他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直觉的道德认知能力,只要倾听内心的声音,就能找到正确的道德准则。

这种观点使我深受启发,让我意识到每个人内心都蕴藏着丰富的智慧和道德观念,只要用心去感知,就能找到真理。

其次,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的概念,即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良知,只要顺应良知的指引,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他认为,良知是人与天地之间的纽带,是人类行为的准则。

这种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良知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准则,只有顺应良知的指引,才能做出符合道德规范的选择。

此外,王阳明还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将知识转化为行动,才能真正实现道德修养。

他反对空谈理论,主张实践,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道德的内涵。

这种观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意识到知识和行动的统一是实现道德修养的关键。

最后,王阳明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观点,即通过观察外部世界来认识内在的道德规律。

他认为,通过观察外部世界的变化,可以认识到内在的道德规律,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这种观点让我深受启发,让我意识到外部世界的变化是认识内在道德规律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思修绪论》,我对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他的思想给了我极大的启发,让我认识到每个人内心都蕴藏着丰富的智慧和道德观念,只要用心去感知,就能找到真理;良知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准则,只有顺应良知的指引,才能做出符合道德规范的选择;知识和行动的统一是实现道德修养的关键;外部世界的变化是认识内在道德规律的重要途径。

这些观点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在道德修养和人生观念上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思考,我能够更好地践行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实现自我修养和道德提升。

大学生课外阅读读书报告(思修)

大学生课外阅读读书报告(思修)

大学生课外阅读读书报告(思修)大学生课外阅读读书报告(思修)——险夷不变应尝胆作者简介曹应旺,安徽怀宁人。

1988年获武汉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同年到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

先后担任《周恩来经济文选》《周恩来大辞典》等书副主编;担任《陈云传》副主编(撰写1949年1976年部分);参加《李富春传》撰写;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瞭望》《党的文献》《当代中国史研究》《中国水利》等报刊发表作品百余篇。

其主要著作有《周恩来与治水》《邓小平的智慧》《万水千山连着中南海》《开国财头陈云》。

现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安庆师范学院教授。

书目信息索书号:k827题名:中国外交第一人周恩来作者:曹应旺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06年1月价格:定价30.00元报告题名:险夷不变应尝胆关键词: 周恩来外交摘要:本篇读书报告摘自《中国外交第一人周恩来》,主要介绍世界各国人民对周恩来赞美与敬佩。

从内容概要、表达方式、作者在书中所传递的信息、以及所获启发等当面介绍了周恩来的伟大的一生,着重介绍他在外交上面的业绩。

读后感这是一本研究周恩来外交历史地位的一本书,突出的研究了周恩来的外交业绩和外交智慧。

他一如既往的将中华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将和平发展作为基本宗旨,用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深厚的文学修养、高瞻远瞩的目光、异于常人的机智胆魄等对中国对外交流乃至世界外交留下了深远影响。

亚非会议,万隆会议等会议上,他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以及以大事小、修睦四邻等重要思想和理论观点令他和中国走向世界。

他的逝世是举世瞩目的事情,对此中外各界人士对他的丰功伟绩做出了高度评说。

本书脉络结构十分清晰,一目了然。

以周恩来的逝世为线索贯穿全文,首先是对周恩来及其外交做出了总的评说,其次是追溯周恩来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来源,再次是介绍周恩来在外交上作出的业绩,最后是介绍周恩来在一次次会议上提出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观点。

在表达上多采用引语的方式,包括毛泽东,邓小平老一辈国家领导人、外国国家领导人、海外华人以及国内外传媒对他的评说,而且作者在本书中言语直白,直接歌颂了周恩来的丰功伟绩,这样就更加直接亲切的表现出了世界各国人民对周恩来的敬佩与赞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读书报告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报告题目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姓名郑聪学号 9151010F0535指导教师马千2016 年 4 月 18 日南京理工大学马研部读书报告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诗圣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我看完《曾国藩上/中/下》后,在如何看书,如何修身养性砥砺德行,如何成就伟业,如何光芒永存四个方面略有启发,趁热打铁,写下这篇读后感,以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提升自我境界,少走弯路。

虽说成功是失败之母,但真正的强者必是那些善于总结自己和别人的经验教训然后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道路的人!首先说如何看书。

曾国藩的读书方法是:看、读、写、记四位一体。

所谓看就是细读或浏览,所谓读就是诵读,所谓记就是摘抄好句子好段落,所谓写就是写读后感。

后来又有人总结出读书要四到——眼到,口到,手到,新道,也正是这个意思。

然后说如何修身养性砥砺德行。

曾国藩算是一个传统的儒家弟子,对于一些封建纲常,仍是恪死不渝。

曾国藩很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儒家思想发展路线。

他关于为人处事的“八本主义”总结得很好: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修身以不妄语为本,养性以戒恼怒为本,居家以不宴起为本,当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这八条对为人处事的总结可谓全面精辟。

读书以训诂为本。

所谓训诂就是指对古文的解释。

很多人可能会说,读书的目的关键在于明白其中的义理。

这话从大的方面来飞无可非议。

但是读文言文则有不同:现代人接触的是白话文,对于文言文不少人感到头疼甚至厌恶,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连古文中的基本内容都不明白他如何让去参透其中的义理?在我看来这里的解释有两个层次:一是字面意思的解释;二是由字面意思,经过联想,反思,参悟衍生出的更高层次的义理阐释。

就古文而言,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升华。

记得07年寒假读《史记》时居然也“放起了电影”并没有很认真地训诂以致一个寒假下来并没有吸收多少知识,真是苦不堪言啊!作诗文以声调为本。

中国古代作品讲究简洁,匀称,美观,尤其是古诗词,更讲究对仗工整或押韵。

对于七言句尤其是七律,古人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平起”以及“仄起平收”等要求,这样一来,我们欣赏古文时常有美感,匀称感。

诗圣杜甫的诗文讲究声韵,我很喜欢。

平时自己作七律诗也常注意对仗与押韵,每作完一篇古诗常有心旷神怡,自我陶醉之感。

事亲以得欢心为本。

绝大部分的人喜欢听好话,尤其是老年人或有一定功绩的人。

我虽然一向厌恶那些阿谀奉迎的人,但是有一点咱并不排斥:讨父母欢心。

我认为一个人的快乐并不应该建立在一己之私乐而应该建立在万民之乐,尤其是那些身处高位的人更应该这样做。

让不同的人快乐应用不同的方法。

对于一般人,恰如其分地赞扬是可以的,而且这种赞扬应该是发自内心,并无很强的利益目的;对于亲人,为了讨其欢心,稍有奉承也是无可厚非,当然更多地应该是实际行动来让亲人欢心,尤其是父母。

修身以不妄语为本。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是真正懂的人很少。

当曾国藩的湘军攻下江陵,朝廷封他一等勇毅候,这是多名高的荣誉啊!可曾国藩却在这时洞察细微,明智地裁撤湘军,减少朝廷的猜忌,并没有拥兵自重,妄自尊大,最终留得忠臣名声。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

不妄语指的是不说大话,不骄傲,不喜形于色。

古往今来多少人因为骄傲而导致好景急转直下啊。

就我个人而言,高二第一学期连续两次拿了年级第一,于是我开始沾沾自喜,喜形于色,最终导致第三学月考试名落年级第七!这次惨败深深地教训了我,让我知道什么叫做骄兵必败。

有人常说骄傲是需要资本的,但是真正的高手往往是非常谦卑的。

养性以戒恼怒为本。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成败,这话确实有道理。

人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轻易生气,躁动。

恼怒一方面上自己,另一方面伤别人。

真正的强者往往不把喜怒哀乐留在表情上,这样对方或对手便猜不透你的心里,这样以来你就能“拒敌于国门之外”。

曾国藩前辈很多时候都是板着脸,即使心里不高兴也不表现出来,这样便能不战而屈人之兵。

居家以不宴起为本。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

早晨是一天的开始,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曾国藩为官数十年始终坚持起床,并以此告诫子孙。

你很难想象一个经常睡懒觉的人以后会有多大的出息。

一个人连新的开始都不注重,他还有心思投入到过程中去吗?有句话说得很好——早晨叫人起床的不是闹钟而是理想。

一个早晨经常不愿起床的人无疑会是一个没理想或信念不坚定的人。

当官以不要钱为本。

曾国藩为官清廉,不贪财好货,在当时那个混乱不堪的年代,做到一点,难能可贵啊!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曾国藩做到了这一点,而且他还要求部下也这么做。

为商不可奸,为官不可贪。

曾国藩简直做到了极致。

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军民关系犹如鱼水关系,有水才能有鱼。

刚刚创办湘军时,曾国藩对湘军严格要求,不准部队扰民。

后来湘军暮气沉重,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最终找来祸患。

不管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党总能秉承不扰民的政策。

制定并沿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策略。

所谓得民心者的天下,古往今来,优秀的部队总能抓住人心,其共同点都是不扰民或少扰民,为民解忧。

再说如何成就伟业。

晚清重臣胡林翼总结成大事的三要素也即“三如”——杀人如麻,挥金如土,爱才如命。

杀人如麻:在封建“人治时代”,当官的往往掌控着百姓的命运。

成大事者大多杀人如麻。

曾国藩有“曾剃头”之称,他坚信乱世需用重典,不论是在湖南办团练还是在平叛湘军暴乱,曾国藩杀人不眨眼,甚至为了裁撤湘军,不惜背信弃义,诱杀太平军降臣韦俊。

这需要多大的魄力啊,正因此,曾国藩才能成就一番大事。

杀人如麻的另一层意思是心狠手辣。

旧时如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夺皇位,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巩固皇权,再如袁世凯阴谋盗取辛亥革命果实等等这些都下得了毒手,并不投鼠忌器,前怕狼后怕虎。

的确,成大事者,没有敢作敢为的气魄,何以立大事呢?挥金如土:古人云:金银散,人心聚。

谋大事者,如果在小利上斤斤计较,如果不予人利益,那么其大事恐难成。

人活着就必须有一定的物资保证,谁能给大众这些物资保证或更好的保证,谁就是历史的赢家。

所以成大事者,必须敢于舍弃一己之利。

但这里必须说明:挥金如土不是要谋大事者过骄奢淫逸的生活而大肆花钱而是指谋大事者为了达成其终极目标善于用钱财敛聚人心。

爱才如命: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机遇往往被少数人抓住。

适时的人才在什么时候都是必需品。

战争年代,有勇有谋的潜在将才是必需品,闹革命者需要重视这些人;和平年代,有经济头脑,敢打敢拼的就是人才,企业老总须重视这些人。

各行各业都需要能在这些领域领衔的人才,没有这些人才,那么这些领域将面临毁灭的危险。

古往今来,不论是贤明的统治者还是官员身边总有一群为之出谋划策,南征北战的人才。

这些贤明的统治者或达官贵人往往优待这些人才,最终成就伟业。

曾国藩身边武将先后有罗泽南、塔齐布、鲍超、彭玉麟、李鸿章等人,谋士有赵烈文、吴汝伦等人,这些人或能征善战或满腹锦纶,都是不可多得人才。

最后浅谈如何光芒永存。

湘军攻下江陵后,曾国藩被封为一等勇毅候,太子太保,后来在新年宴会上,又作为汉臣之首参拜皇上、两宫太后,且替代满臣为皇上敬酒,荣誉达到顶峰,最后还能得到善终,这自有其中的原因:一是功成身退,谦虚谨慎,收敛锋芒;二是洞察细微,找准靠山,明哲保身;三是恩威并重,笼络人心。

功成身退,谦虚谨慎,收敛锋芒:湘军攻下江陵后,曾国藩和曾国荃集万千荣誉于一身,但是曾国藩并没有因此而飞横跋扈,沾沾自喜。

他的做法是:打听皇宫反应后,首先提出裁撤湘军并表示愿意不留一个,继而又让弟弟曾国荃请求开缺回家,最后自己三辞江督,这样一来曾国藩有效减少了因自己功高盖主而引起的猜忌。

洞察细微,找准靠山,明哲保身:曾国藩之所以多次逢凶化吉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能够洞察细微,找准靠山,善于利用靠山。

曾国藩先后依靠过穆章阿,肃顺,恭亲王等人,但是依靠的方式有不同。

对于肃顺,曾国藩留了个心眼,避免与之私交过密。

肃顺是一个飞扬跋扈,权倾朝野,树敌颇多但显赫一时的朝廷重臣,注意到这一点,曾国藩不像其他地方大员那样一个劲地巴结肃顺。

曾国藩一方面依赖肃顺,毕竟肃顺是一个汉臣;另一方面,曾国藩也与肃顺保持距离,即使当肃顺帮了自己大忙也不写信表示感谢。

这一点果然做得很好!肃顺被攻倒后,很多与之私交过密的大臣都受到朝廷猜忌或不被重用,曾国藩则被破格提拔!因为曾国藩早就见微知著,知道肃顺迟早会被击倒。

对于恭亲王,曾国藩则是全力依靠,甚至是推心置腹。

因为曾国藩看得出恭亲王是一个干事精炼的满人,朝廷不会怎么猜忌他,而且外号“鬼子六”的恭亲王还和洋人关系好,朝廷离不开他。

看到这一点,曾国藩便极力依靠恭亲王,这样,曾国藩便有一个强悍的靠山,稳居要职。

恩威并重,笼络人心:对待属下,曾国藩一方面注重树立自己的威信;另一方面,也以诚待人:对待年仿的曾国藩私下甚至以兄弟相称,对待年幼的,予以慈父般关怀,这样使得上下一心,共图大事。

攻下江陵后,曾国藩为笼络士子,费力赶建江南贡院,使得因战乱而许久未参加乡试的士子得以在考场大展身手,这也使得自己多得人心,有利于自己保持奉公形象。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慢慢吞吞写下这篇读后感,寄希望于自己从中收获前任为人处事的经验教训,在追逐梦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