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陶渊明
大学语文陶渊明饮酒其五赏析及习题

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一、作者及出处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
二、重点词语及易错字1、结庐:建造房屋2、车马喧:指世俗往来的纷扰3、问君:这里是作者自问4、尓:这样5、悠然:悠闲自得的样子6、相与:共同,一起7、真意:指人生真正的意义8、辨:通“辩”,辩解,分说。
易错字:喧篱辨三、翻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我建造房屋在人群聚居的地方,却没有世俗往来的纷扰。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要问我为何能够这样,只要存心远离尘俗,所处的地方自然也就偏远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我在东篱下随手采几朵菊花,悠然之间望见美丽的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中云雾在傍晚显得更加美丽。
归巢的鸟儿结伴飞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此情此景包含着人生真正的意义,想说出来又没有更合适的语言。
四、内容及主题这首诗作者通过描绘自己生活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一种超脱于尘世的宁静平和;通过描写归隐生活的闲适,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憎恶。
五、赏析:1、理解“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的思想意蕴。
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表现了陶渊明弃官归田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强调归隐在心志不在形迹。
(“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2、“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一句怎么理解?诗人在自家的菊园里采菊以佐酒,悠闲地抬起头来欣赏南山美丽的景色。
此句展示出诗人悠闲自得、热爱自然的的情感和旷达的心胸,最有妙处。
▲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大学语文(诗歌鉴赏)

大学语文——诗歌鉴赏陶渊明《归园田居(一)》这首诗充满了逃离樊笼、获得自由的欣喜之情。
他终于从“尘网”中解脱,就象鸟归山林,鱼回深池一样快活地长嘘了一口气。
在他眼中,故园附近的景物都倍感亲切,就象阔别多年的老友再次相逢,不由得脱口而出地一一数其名字,以发泄无法遏制的激情。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似乎都张开双臂欢迎他,有了生命,而狗吠、鸡鸣都充满了诗意。
这与官场的令人室息、仕途的坎坷陷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归园田居(二)》可以看到,长期的田居生活和参加生产劳动,陶渊明已经与农民有了共通的语言,这对一个士大夫知识分子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农事歌咏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占据了极大的篇幅。
作为一个农业劳动的参与者,以怡然自得的心情,把农村生活如实地大量写入诗中,这是陶渊明在我国诗歌史上的创举。
除了反映农作的诗篇外,他还以喜悦的心情写下了许多优美的农村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
如前所引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完美的生活情趣和民俗特征。
总之,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田园生活经历,更广阔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生活状况,既是诗,又是史。
《归园田居(三)》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
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
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
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大学语文诗歌-陶渊明诗两首-PPT精选文档

出身于庶族地主家庭。从小受儒家思想教育, 希望通过仕途实现“大济苍生”的宏愿。自29岁 起,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 他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 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仅在职 80多天就辞官回家,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 志。从此“躬耕自资”,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 去世。
中气菊君庐
有日东何在
真夕篱能人
意佳下尔境
,,,?,
欲飞悠心而
—
︽ 辨鸟然远无
饮 酒
已相见地车
诗 忘与南自马
︾ 之
言还山偏喧
五 。。。。。
陶渊明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 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 阿的高尚节操;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 憎恶和彻底决裂;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 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 感情;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年能我肯千
内几身饮载
,,,,,
—
持倏岂但人
︽ 饮 酒
此如不顾人 欲流在世惜
诗 ︾ 之
何电一间其 成惊生名情
三 。。。。。
托劲因厉徘栖
身风值响徊栖
已无孤思无失
得荣生清定群
所木松远止鸟
,,,,,,
—
千此敛去夜日
︽ 饮
载荫翮来夜暮
酒 不独遥何声犹
诗 ︾
相不来依转独
之 四
违衰归依悲飞 。;。;。。
此山采问结
忽达寒邵哀
与人暑生荣
一解有瓜无殇其代田定酒会谢中在,,,,,
日逝人宁彼
—
︽
夕将道似此
饮
欢不每东更
酒 诗
相复如陵共
大学语文_3_试题卷

山东工商学院2020学年第一学期大学语文课程试题 A卷(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特别提醒:1、所有答案均须填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无效。
2、每份答卷上均须准确填写函授站、专业、年级、学号、姓名、课程名称。
一单选题 (共10题,总分值20分 )1. 陶渊明诗作内容丰富,包含各种题材,其中成就最高的是()(2 分)A. 赠别诗B. 哲理诗C. 田园诗D. 咏怀诗2. ()的小说属于“社会剖析派”,追求明晰的政治倾向,力图反映社会生活的整体性。
(2 分)A. 朱自清B. 茅盾C. 王小波D. 汪曾祺3. 下列诸子散文中属于著论体的是()(2 分)A. 《墨子》B. 《庄子》C. 《老子》D. 《韩非子》4. 南宋中期,爱国词作成为词坛主流,()是当之无愧的领袖人物,将豪放词推向顶峰。
(2 分)A. 陆游B. 文天祥C. 陈亮D. 辛弃疾5. 下列作品中属于“左翼”小说的是()(2 分)A. 柔石《为奴隶的母亲》B. 刘呐鸥《都市风景线》C. 萧乾《篱下》D. 废名《桥》6. 清朝中叶以方苞、姚鼐为代表的()是清代最大、最有影响的文派。
(2 分)A. 唐宋派B. 阳湖派C. 桐城派D. 临川派7. 以下剧作,()不是属于曹禺创作的。
(2 分)A. 《日出》B. 《北京人》C. 《上海屋檐下》D. 《原野》8. 茅盾的散文()呈现出典型的连缀结构,全文主要内容由六幅画面组成。
(2 分)A. 《中年》B. 《湘行散记》C. 《海市》D. 《风景谈》9. 下列关于诗歌《致橡树》的表述中错误的是()(2 分)A. 作者是女诗人舒婷。
B. 诗中的木棉象征着男性,橡树则是抒情主题“自身”。
C. 本诗还运用了排比、对比等其他修辞手法。
D. 这首诗歌表现了一种以精神独立为诉求的新的爱情观。
10. “新月派”诗人()提出了著名的“三美”理论。
(2 分)A. 徐志摩B. 林徽因C. 闻一多D. 朱湘二多选题 (共10题,总分值20分 )11. 下列关于徐志摩的表述中错误的有()(2 分)A. 他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
大学语文陶渊明的故事

陶渊明的故事
陶渊明辞去彭泽令退居田园后过着自耕自种,饮酒赋诗的恬淡的生活。
相传,一天,有个少年前来向他求教,说:“陶先生,我十分敬佩你渊博的学识,很想知道你少年时读书的妙法,敬请传授,晚辈不胜感激。
”陶渊明听后,大笑道:“天下哪有学习妙法?只有笨法,全靠下苦功夫,勤学则进,辍学则退!”陶渊明见少年并不懂他的意思,便拉着他的手来到种的稻田旁,指着一根苗说:“你蹲在这儿,仔细看看,告诉我它是否在长高?”那少年尊嘱注视了很久,仍不见禾苗往上长,便站起来对陶渊明说:“没见长啊!”陶渊明反问到:“真的没见长吗?那么,矮小的禾苗是怎样变得这么高的呢?”陶渊明见少年低头不语,便进一步引导说:“其实,它时刻都在生长,只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罢了。
读书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的,有时连自己也不易觉察到,但只要勤学不辍,就会积少成多。
”接着,陶渊明又指着溪边的一块磨刀石问少年:“那块磨刀石为何像马鞍一样的凹面呢?’”那是磨成这样的。
”少年随口答道。
“那它究竟是哪一天磨成这样的呢?”少年摇摇头。
陶渊明说:“这是我们大家天天在上面磨刀,磨镰,日积月累,年复一年,才成为这样的,学习也是如此。
如果不坚持读书,每天都会有所亏欠啊!”少年恍然大悟,连忙再向陶渊明行了个大礼说:“多谢先生指教,学生再也不去求什么妙法了。
请先生为我留几句话,我当时时刻刻记在心上。
”陶渊明欣然命笔,写道:“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
大学语文陶渊明知识点总结

大学语文陶渊明知识点总结一、陶渊明简介陶渊明(约公元365年—427年),字元亮,号鲁山,晋陵郡(今江苏扬州)人。
东晋末年至南朝宋初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他的诗文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田园生活、悲悯时事,极富魅力。
陶渊明被后人誉为“田园诗人”,他的作品被称为“陶诗”,并且对中国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陶渊明的文学特点1. 田园诗风陶渊明以其独特的田园诗风而著称。
他的诗歌以山水自然、喜好田园生活为主题,主张归山隐居、逍遥自在,抨击封建社会的腐败和黑暗。
他把农民描绘成勤劳、朴实、快乐的形象,用《归园田居》等诗歌称颂田园生活的美好。
2. 忧国忧民陶渊明不仅是田园诗人,更是一位忧国忧民的志士。
他广泛关注国家政治形势,对当时统治者的腐败和民生疾苦深感不安。
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朕以方不得替百姓谋忠,不如去为一家奴,寄赤贫处,与之同利害。
”表达了内心对社会的担忧和对民众的同情。
3. 诗歌表达陶渊明的诗歌表现手法独特,运用自然景色、物品和人物形象等材料描绘自然景物,寄情物象,抒发自己的感情。
他的诗歌不仅充满了对自然世界的热爱,更展现了对悲愤的抒发,具有浓郁的个人色彩。
三、陶渊明的代表作品1. 《归园田居》这是陶渊明最著名的诗篇之一。
他用田园生活为主题,描绘了田园生活宁静美好、自然愉快的一面。
表现了他向往自然、与世无争的心态。
2. 《饮酒诗》这是陶渊明的一首表达豪情和悲愤的作品。
诗中陶渊明借酒浇愁,发泄胸中的痛苦和感慨,表现出了他对时局的不满和对人生的热爱。
3. 《五柳先生传》这是陶渊明的一部散文作品,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著名的田园散文。
文章通过描绘五柳先生的隐居生活和追求真理的志向,展现了作者对社会不公和人心险恶的深刻认识,表现出了对孤独与忧伤的思考。
四、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陶渊明的文学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诗歌作品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
他对中国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陶渊明田园诗的再解读

】 5— 9
光, 时寄托 的是作者之感情 。 有
陶渊明喜欢率真 , 欢 自然 。所 以他 的诗歌 中也 充满 喜
三 渊田诗艺风 、 明园的术格 陶
( ) 一 陶渊明田园诗 的 自然之 美 陶渊 明的 田同诗在 艺术 风格方 面的最大 的特点是平 淡 自然 。这 四个字 既是陶渊明隐居 田园之后的人生追求 , 也是 他所有 田同诗歌 的总体特征 。正如苏东坡所言 , 陶渊明所 作 的诗 歌不多 , 但是其 诗歌外表朴 实实际非 常美丽 , 这一点 是 曹操 、 白 、 甫等著名诗 人所无可 比拟的 。内容平淡而 含 李 杜 凡之中蕴含着不平凡 , 这
V 1 5 No9 o. 2 . S p2 1 e .0 2
陶渊 明 田园诗 的再 解 读
林 芬
( 泉州 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福建泉州 ,3 20 ) 6 0 0 [ 摘 要 ] 陶渊明的诗 以 自然淳朴 的风格和崭新 的内容开创 了我国古代 的田园诗歌领域。他 的田园诗歌通过描述幽静美好 的 田园 自然风 光和朴 实 自然的 田园生活 ,展现 了 自己在 诗歌领域 的艺术造 诣,表达 了自己热爱 田园、淡 泊名利 的思想感
诗歌 中的意象有关。陶渊 明擅长使用多种意象 , 中最吸引 其
人 的 有 秋 菊 、 松 、 鸟 和 孤 云 等 。这 些 意 象 和 田 园 生 活 关 孤 归
无尘杂 , 室有余 闲。久在樊笼里 , 虚 复得返 自然。 ”
系密切 , 陶渊 明的诗 与田园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这些意象 把
阅读 完这段内容后 , 幅描写农家院落 的中国水墨 画展 一
一
满热 爱才会流露 出这种感情 。 ( ) 二 对农村风光的描写
对 农 村 风光 的描写 也 是 陶渊 明 田园诗 的重 要 组 成部 分。陶渊明以平和 冲淡 的笔触 , 为世人描绘 出一 幅幅幽静魅
大学语文第8讲:陶渊明《归园田居》及《饮酒》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大学语文第9讲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及《饮酒》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陶渊明为东晋名臣之后(其曾祖父陶侃曾做过大司马[最高法院院长],祖父陶茂、父亲陶逸均做过州太守和县令一类的官),他自己年轻时也有辅佐君王干一番事业的政治抱负。
他从29岁起开始出仕,先后做过州祭酒、镇军参军和彭泽县令等小官。
他是抱着理想出仕的,但不久就碰了壁并因此而退隐。
他不死心,仍抱着希望出仕,却又再次碰壁,再退隐。
如此反复数次。
直到41岁,在丑恶现实的强烈刺激下(其时,有一位督邮官来彭泽,要县令陶渊明去迎接并招待,渊明叹息道:“吾岂能为五斗米折腰!”遂交出官印、摘掉官帽,辞掉了刚任八十几天的县令职务),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 “冬曝其日,夏濯其泉,勤靡余劳,心有常闲”
新编大学语文讲义——2011
三、自由、自然、和 谐——陶诗作品分析
2、自然:一种全 新的艺术境界
陶渊明
时代背景 陶渊明的生平 自由、自然、和谐——陶诗的精神境界
一、时代背景
1. 战争多,政权更迭快 2. 士族与庶族之间界限分明 3. 民族融合,汉族南下开发江南 4. 礼教式微,大分裂时代的思想解放
二、陶渊明生平
1、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
皇族与士族之间的权力角逐 家道衰落的成长环境 29岁出仕做官
3、和谐:人与自 然、人与人的和谐
(2)人与人的和谐:
——上下级之间的平等关系 ——朋友间的友爱关系:《答庞参军》“人之所宝,尚或未珍。不有同爱,云 胡以亲?我求良友,实觏怀人。……我有旨酒,与汝乐之。乃陈好言,乃 著新诗。一日不见,如何不思。 《停云并序》”良朋悠邈,搔首延伫。停云霭霭,时雨濛濛。…有酒有酒,闲 饮东窗。愿言怀人,舟车靡从。东园之树,枝条再荣。竞用新好,以怡余 情。人亦有言,日月于征。安得促席,说彼平生。翩翩飞鸟,息我庭柯。 敛翮闲止,好声相和。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三、自由、自然、和 谐——陶诗作品分析
3、和谐:人与自 然、人与人的和谐
(2)人与人的和谐:
——上下级之间的平等关系 ——朋友间的友爱关系 ——与农民邻居之间的和谐关系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 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用平白浅近的语言表达朴素真淳的情感,闲适
自然的感觉油然而生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 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新编大学语文讲义——2011
三、自由、自然、和 谐——陶诗作品分析
3、和谐:人与自 然、人与人的和谐
(1)人与自然的和谐:
自然界本身是和谐的,人在自然的环境中,自觉融入,
成为和谐景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在这和谐 之景中,破坏了自然的平和与宁静。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知还。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遐观。 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
三、自由、自然、和 谐——陶诗作品分析
新编大学语文讲义——2011
三、自由、自然、和 谐——陶诗作品分析
3、和谐:人与自 然、人与人的和谐
(2)人与人的和谐: ——上下级之间的平等关系 ——朋友间的友爱关系:另外一个典故,《和刘柴桑》、《酬刘柴桑》,刘遗民,狂热的佛教徒。 “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 “命室携童稚,良辰登远游。”“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童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三、自由、自然、和 谐——陶诗作品分析
3、和谐:人与自 然、人与人的和谐
(2)人与人的和谐:
——上下级之间的平等关系 ——朋友间的友爱关系 ——与农民邻居之间的和谐关系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三、自由、自然、和 谐——陶诗作品分析
3、和谐:人与自 然、人与人的和谐
(2)人与人的和谐:
——上下级之间的平等关系 ——朋友间的友爱关系 ——与农民邻居之间的和谐关系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
出仕与归隐的矛盾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 始得反自然。
二、陶渊明生平
2、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远离官场,与农民“把酒话桑麻” 读书人的三种出路:游山玩水;吃 喝嫖赌;躬耕田园。 陶渊明塑造的精神家园
三、自由、自然、和 谐——陶诗作品分析
1、自由:消极退 让、与世无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