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求:2015中国股市危机的6大成因警示与反思
2015年中国股市灾难的分析与思考

2015年中国股市灾难的分析与思考作者:周星妤来源:《财经界·学术版》2016年第04期摘要:本文立足于对2015年中国股市的研究,分析了2015年中国股灾形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之上,阐述了几点应对措施,营造稳定有序的股票市场。
关键词:中国股市灾难原因思考2016年1月16日,中国证监会召开2016年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
在会上,证监会主席肖钢说到:“这次股市异常波动充分反映了我国股市不成熟,不成熟的交易者、不完备的交易制度、不完善的市场体系、不适应的监管制度。
一系列的“不”,让2015年的中国股市异常波动,犹如“灾难”一般盘旋在中国股市的上空。
回顾2015年的中国股市,跌宕起伏,一次次的灾难降临,让中国的股市风雨交加。
从“疯牛”到“股灾”的演绎,2015年的中国股市到底怎么了?从2015年年初起,2015年股市延续了2014年下半年大幅上涨的良好势头,股价一路上涨,达至5100多点。
而进入6月份,股市瞬息万变,在短短的一个月期间,股市出现断崖式下降,下降至3300多点。
下降幅度之大、之快在中国股市从未出现。
面对这一情况,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政府相关部门,都相应出台了救市措施,在一段时间,股市基本稳定在4000点左右。
但是,股市的波动并未由此而平息,股市的异常波动仍扑朔迷离,股市异常跌停、涨停的情况时有发生。
在2016年的第一个交易日,熔断机制的实施,让中国股市在2015年余波未平的状态下,迎来了2016年的当头一棒。
处于困境中的股市,深受2015股灾侵袭的中国股市,实难承受“熔断机制”,于2016年1月8日暂停。
因此,2015年的中国股灾已成定局,2016年的中国股市让人拭目以待。
对于2015年中国股市灾害,有些人认为:“股价快速的大幅度下降,是股指期货做空机制所致。
”但细而分析,这一看法显然很肤浅,并未抓住问题的关键。
这是因为,纵观世界资本市场的发展,股指期货一直伴随着资本市场,做空机制并非股市剧烈波动的重要诱因,且在一定层面上,对于股市的相对稳定起到一定的作用。
2015年中国股灾的成因及影响对策分析

2015年中国股灾的成因及影响对策分析作者:滕译阳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7年第36期摘要:2015年中国资本市场发生剧烈波动,上证指数出现断崖式下跌,股票市场多次出现千股跌停,多股停牌现象,引起各界关注和极度担忧。
导致此次股灾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制度存在缺陷及被动去杠杆而引发。
文章回顾了此次股灾发生的原因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以及对消费、投资和金融体系造成的不利影响,然后针对原因提出建议,如深化金融改革,稳定市场预期,严控金融杠杆,进一步加强建立健全符合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监管体系。
关键词:股灾;配资;去杠杆;反思;建议一、股灾阶段性回顾2015年6月至2016年1月,中国股市发生了异常剧烈的动荡。
(一)股灾1.0回顾自2015年6月12日上证综指达到最高点跌落到7月9日第一阶段的最低点为止,这段时期被定义为股灾1.0版。
此时市场进入了第一个暴跌阶段,仅仅18个交易日,上证综指就从峰值5178.19点跌到了3373.54点,其实相比历次大的股灾,跌幅倒不算大,但下跌速度之快的确是创下历史新高。
(二)股灾2.0回顾从2015年8月18日到8月26日这期间被称为股灾的2.0版。
在这期间上证综指跌幅达29%,创业板指跌幅达32%。
个股更是遭遇了一场浩劫,最多时有2186只个股跌停,几乎全军覆没。
(三)股灾3.0回顾经过两次阶段性股灾后,各种救市措施开始生效,大盘也一度回升至3600点以上。
但熔断机制的实行又引发了新的踩踏出逃,升级到股灾3.0版。
从2016年1月4日大盘大跌,到2016年1月27日上证指数创下历史新低,这一时期上证指数由3538.69点下跌至2638.30点,跌幅达25.44%。
仅在2016年1月4日至7日4个交易日中,市值蒸发超过8万亿,教训惨痛。
本次股灾呈现出如下特点:1.在2015年6月12日7月9日到期间,深沪两市总市值约蒸发19.45万亿。
2.股灾期间“千股跌停”现象频现,市场的大面积跌停将会导致市场流动性危机。
吴晓求:2015中国股市危机的6大成因(警示与反思)

吴晓求:2015中国股市危机的6大成因(警示与反思) 20年的历史虽然短暂,但是也是一个代人的历史。
对于一个人或者一个团队来说,甚至是一个漫长的历史。
因为20年来,要坚持在每年的这个时候举办这个论坛,每年都要根据当年的国家经济发展情况做一个研究报告。
虽然辛苦,但是非常快乐的。
岁月如梭,中国的发展也日新月异。
在经济发展方面,我们走过了一些弯路,尤其是近一年,股市的大起大落,引起了人们对中国经济发展信心的动摇。
所以今天,根据我对股市危机的研究,从其逻辑结构等方面为大家进行多因素分析,并提出一些政策方面的建议。
关于大国金融的设想,是我们今年主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当然这并不是在做论坛之初的想法,但是慢慢地发现,中国需要这样一个发展方向。
这个想法在2005年成形,到了2006年开始明确,我们把它叫做中国的大国金融发展战略。
尽管有这样一个理想,一切还得从经济问题着手,所以我们始终关注中国资本市场在金融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复杂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到中国大国金融战略的实施。
所以,今年我们认为,还是要着重研究金融危机。
尤其是2016年,中国股票市场出现了一次严重的危机,根据学界的标准,在10个交易日连续累计下跌超过20%,一般认为这个市场出现了危机,这是一般的学术概念和标准。
而我们的这次危机,以上证指数为例,有两个时间段在10个交易日连续下跌超过20%,分别从5170点附近跌至4000点左右,和从4000点左右跌至2800点。
虽然以前也有过大幅度的下跌,但是因为以前股市的市场化不明显,并且也没有达到这么严重的程度,并不算是真正的危机,所以说,这是自1990年股市建立以来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危机。
在这次危机以后,我们引入了很多制度、办法,所以说这也是第一次市场化的危机。
中国的资本市场全面开放的时间非常短,样本不是特别充分,缺乏特别典型例证。
要通过这样一个案例得出未来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改革方案和设想,我想还是有所欠缺,得出的结论不具有代表性。
2015年中国股灾的形成原因、救市政策及经验教训

11舆论的误导来自12救市政策:没有赢家
13
感谢央妈的爱
14
经验教训
15
避免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就是一种非理性行为,源于人们的乐观主义。 De Bondt和Thaler(1995)认为,人们在做决策时,对不确定性事件发生概 率的估计过于自信。而且,由于自我强化的归因偏差,人们常常将好的结果 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将差的结果归罪于外部因素。而这种过度自信会导致 投资者主动承担更大风险,从而偏离行为理性的轨道(Alpert(1982)。 Odean(1998)认为,过度自信是投资者将投资成功归结为自身的能力而不 是运气。而且,随着成功次数的增加投资者会变得更加自信。牛市往往会导 致更多的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对投资者处理信息有很大影响。一方面,投资者会过分依赖自己的 信息而忽视公司基本面的变化或其他投资者的信息;另一方面,投资者在审 视信息的时候,会故意注重那些能够增强他们自信心的信息,而忽略那些明 显伤害他们自信的信息。尤其是投资者不愿卖出已经发生亏损的股票,因为 卖出的话,等于承认自己决策失误,会损害到自己的自信心。
19
20
以退为进,获取主动
索罗斯说“错误并不可耻,可耻的是错误已经显而易见了还不去 修正。承担风险,无可指责。但同时记住千万不能孤注一掷。”
21
做个悲观者
"Livermore的交易系统的精华,是以 研究大盘趋势为基础。一定要等到 大盘上涨时,才开始买进,或者在 大盘下跌时,才开始放空。 Livermore说世界上最强、最真实的 朋友,那就是大盘趋势。当市场犹 疑不决或是上下振荡的时候, Livermore总是呆在场外。Livermore 不遗余力地一再重复这些原则:一 厢情愿的想法必须彻底消除;假如 你不放过每一个交易日,天天投机 ,你就不可能成功;每年仅有廖廖 可数的几次机会,可能只有四五次 ,只有这些时机,才可以允许自己 下场开立头寸;在上述时机之外的 空当里,你应该让市场逐步酝酿下 一场大幅运动。"
2015年股灾基本情况、原因、解决方法

2015年股灾的基本情况:从2014年11月份开始,我国股市迎来了“大爆发”,在持续期间内,股市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高潮,然而今年下半开始,这种趋势急转而下,最终形成了“股灾”。
截止2015年7月2日,A股这波下跌,跌幅超过50%的股票有450只,除去停牌的股票,占比19.23%;跌幅超过40%的股票有1511只,占比64.6%;跌幅超过30%的股票有1932只,占比82.6%。
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沪指连续下挫近1500点,给市场和投资者以重重一击。
这是一波群体性灾难,惨烈的下跌让市场几乎到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程度。
2015年中国“股灾”形成的原因分析:造成本次股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因素、又有经济因素,具体来看,总结如下:(一)客观原因1、经济运行规律(1)技术分析层面如下图所示,是截止到今年8月27日,上证指数的K线图,图形的形状与著名的艾略特波段理论十分吻合。
图中,第5浪代表了今年大牛市的过程,当股市达到一定高度后,必然会开始下跌,且下跌的幅度要和之前的涨幅大致相当,这就是图中的a浪,也就是6月份股市的第一次暴跌。
然而由于一些特殊原因,导致这次下跌超出了本来的下跌幅度,从而形成了“股灾”。
理论来讲,股市的这次下跌属于正常现象,然而由于某些原因,它却超出了正常范围,这就需要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以控制股票的超跌幅度,使经济恢复正常的运行规律。
(2015年2月----8月上证指数K线图)(2)中国经济的走势在2014年以来的“房地产化”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越来越大,政府不得不通过倾向性的政策推动中国股市的繁荣来摆脱当时经济的困境。
但是如果股市暴跌,其作用是反方向的,这种反向的作用会使得股市大幅震荡,甚至对我国的实体经济产生相当大的影响,而这也正是这次“股灾”形成的原因之一。
2、环境因素(1)中国股市的过度杠杆化无论对于外资还是内资来说,抓住机会做空市场,以获得超额的利润,是投资者的“本职工作”。
2015股市暴跌的改革启示录

36 ■ 2015.082015年6月末、7月初A 股高达32%的暴跌,牵动着国内外经济决策者的神经,更让亿万股民焦虑万分。
通过积极的救市,截至7月中下旬,股指已经从低谷回升,并基本企稳。
从积极的方面来讲,此轮市场的调整相比2007年的那次来得更加及时。
2007年,中国股市的平均市盈率已经高达70倍,而根据我们的计算,考虑到企业盈利的下降以及未来利率的下降,本轮暴跌前A 股的历史可比市盈率则在30倍左右,因此可以说,这轮股市的调整比上一轮来得更早,这避免了股市的泡沫化,也使得股市的调整变得更加有效率。
如今,当尘埃基本落定之后,我们有必要盘点,这一轮股市的暴涨暴跌到底有哪些方面值得反思,救市的措施有哪些值得推敲,如何避免股市出现新一轮大起大落的波动。
这是当前中国经济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来看,这一轮股市的大起大落至少有三个方面值得总结。
第一,杆杠机制必须严格监管我们必须看到,此轮股市调整带有相当程度的破坏性。
一方面,大量经验不足的股民由于高杠杆而遭受了重大的损失。
其中损失最为惨重的,是在股市上涨之后才入市的小股民。
另一方面,这种在杠杆压力之下的调整有一种自我预期实现的能力。
由于相关借款机构平仓的压力,导致股市一泻千里。
当上证综指下跌到3500点时,股市完全有可能以预期自我实现的形式持续下滑。
因此,救市成为必然。
在中国股票市场上,杠杆机制的意义有多大?仔细分析中国经济的基本情况,毫无争议的要点之一是,中国经济体系本身并不缺流动性。
中国的M 2大约为股市可流通市值的4倍以上,而美国等经济体的M 2却不到股市流通市值的一半。
在中国,对小股民开放融资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会放大股民的风险,这就好比允许未成年公民过早地领取驾照,所以,对融资业务必须严加监管。
融券以及股指期货的情况则不完全一样。
融券和股指期货的确有校正股市过高或过低、帮助股市更好地回归价值发现的功能,因此,这两项业务不应该因为这次股市的暴涨暴跌而停止。
2015年中国股市大跌的原因是什么

2015年中国股市大跌的原因是什么2015年支撑上涨的基本因素没变,中国仍处于向好的长期发展通道。
你知道2015年股市的暴跌有什么原因呢?下面店铺给大家分析2015年中国股市大跌的原因,一起来看看。
2015年中国股市大跌的原因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中国政府施压: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表报告,要中国政府尽快停止救市措施。
2、中国证监会表态:证金公司今后一般不入市,也不会马上退出救市。
让投资者担忧近期证金公司对市场会观望、暂停救市。
3、昨日四大证券类报纸联手发文,要求停止救市措施,让市场自由决定股市涨跌。
4、、部分券商恢复融券业务:部分券商已经开始恢复融券交易业务,市场担心大力做空可能,对投资者情绪有影响。
5、人民银行迟迟不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中国经济衰退加剧,人民币暴跌,大宗商品暴跌,国内资金外逃加剧,资金价格高企,市场迫切需要人民银行下调3—5个百分点存款准备金率,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人民币融资成本,提升实体经济竞争力。
但是,人民银行正在贻误时机,迟迟不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今日进行1200亿元逆回购操作,彻底打消了投资者希望降准希望。
6、8月21日为交割日。
由于本周面临期指交割,而下月合约仍然深度贴水,不排除空头通过打压期指引导现货下跌的情况,也就是所谓的“交割日效应”。
7、中国股市资金流出增大。
2015年7月底,中国开放式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总份额为25,843亿份,比6月底份额缩水达21.29%;没有增量资金支持,股指反弹难以为继,7月A股100万元以上账户合计减少55万户,令市场信心难于修复。
最近1周,股市保证金净流出1200亿元,中国股市资金连续两周净流出。
8、大机构联手砸盘。
前期借助证金公司救市、托底和国企改革、重组舆论,券商、上市公司和其他大型投资机构,爆炒洛阳玻璃、梅雁吉祥等证金公司概念股和国企改革概念股。
获利翻倍,需要洗盘或换筹码,近期制造舆论,要求政府停止救市,恢复市场自由调节功能,内外勾结,制造市场恐慌,今日联手巨量做空砸盘,做空中字头国企改革股票。
2015年中国“股灾”原因分析及反思

2015年中国“股灾”原因分析及反思作者:王一先来源:《中国市场》2017年第07期[摘要]从2015年6月起,中国股市爆发危机,给中国金融市场带来巨大冲击。
文章重点分析了“股灾”前高企的“杠杆率”与股市崩盘的内在联系,并着眼于马克思主义新市场理论,剖析此次“股灾”发生的原因。
研究2015年中国“股灾”爆发原因对于稳定股票市场、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和社会安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股灾”;“杠杆率”;市场失灵[DOI]1013939/jcnkizgsc2017070972014年下半年,中国股市步入了增长“快车道”。
2015年上半年,股市延续了2014年的良好势头,股价一路攀升,到6月12日,上证综指达到了七年以来的最高位——5178点。
然而,从六月下旬开始,股市风云突变。
从6月15日到7月8日,上证股指从5166点下跌至3507点。
在经历了短暂反弹后,股市自7月24日起迎来第二轮下跌。
到8月26日,股指由4124点下跌至2927点。
在此次“股灾”中,股指在53个交易日里下跌超45%,对个体投资者及金融市场造成了灾难性影响。
此次“股灾”不仅冲击了中国金融市场,也导致了全球金融市场震动,引发了各国广泛关注与担忧。
8月24日,中国股市几乎全线跌停,引发美欧等多处交易市场触发熔断机制,当日世界各主要股指中,超过6成跌幅逾4%。
毫不夸张地说,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股灾”的影响已经超越国界,成为危及全球金融稳定的因素。
因此,剖析此次“股灾”发生的原因、反思中国金融市场不稳定因素,对于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促进国内国际股票市场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文献综述(1)金融杠杆内涵及范围。
“杠杆”是内涵广泛的经济学名词,简单而言,使用“杠杆”是一种在本金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借贷等方式获得更多资金进行投资,以获得更高回报的方式。
使用“杠杆”可以以固定比例放大投资结果。
当投资盈利时,使用杠杆的投资者会获得更高回报;一旦投资发生亏损,“杠杆”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损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危机有四种形态:货币危机、债务违约危机、银行流动性危机和股市危机。这四种危机在亚洲金融危机时期的所有国家几乎都同时发生了,以韩国最为严重,后来波及到俄罗斯。俄罗斯危机是亚洲危机的一个“支部”,它和前面的那些危机又有区别。
美国互联网泡沫(2000年前后互联网泡沫引发股市大震荡)
又过了两年,在亚洲金融危机和俄罗斯金融危机的阴霾还未散尽的时候,一场由互联网泡沫引发的结构性危机又在美国悄然而至。也就是2000年前后美国出现的纳斯达克的股市危机。这次危机也比较单一,主要是新兴市场的危机,并没有对整个美国的金融体系带来什么影响,反而通过这次危机,美国的股票市场呈现出非理性的繁荣,一些高科技企业、互联网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所以有时候股市危机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会造成财富的损失,另一方面也会孵化出一些伟大的企业,甚至成为一种竞争型机制。
尽管有这样一个理想,一切还得从经济问题着手,所以我们始终关注中国资本市场在金融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复杂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到中国大国金融战略的实施。所以,今年我们认为,还是要着重研究金融危机。尤其是2016年,中国股票市场出现了一次严重的危机,根据学界的标准,在10个交易日连续累计下跌超过20%,一般认为这个市场出现了危机,这是一般的学术概念和标准。而我们的这次危机,以上证指数为例,有两个时间段在10个交易日连续下跌超过20%,分别从5170点附近跌至4000点左右,和从4000点左右跌至2800点。虽然以前也有过大幅度的下跌,但是因为以前股市的市场化不明显,并且也没有达到这么严重的程度,并不算是真正的危机,所以说,这是自1990年股市建立以来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危机。在这次危机以后,我们引入了很多制度、办法,所以说这也是第一次市场化的危机。
可以看到,在“黑色星期一”的时候,美国还仅仅是单纯的股市危机,而日本并不是单一的市场危机,除了股市出现危机以外,它的银行也出现了某种程度上的危机,虽然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又不同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后面我们会找资料。
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前后)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就更加复杂了,亚洲金融危机先是从整个东南亚扩大到韩国,后来又扩大到俄罗斯,俄罗斯金融危机实际上也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延续。这个时候你会发现,这些被金融危机所波及到的国家全是发展中国家。他们的金融危机是比较复杂的,各种危机交织在一起。而且他们都是资本的依赖国,主要依靠国际资本的输入发展经济,所以他们的危机是从货币大幅度贬值开始的。
吴晓求:2015中国股市危机的6大成因(警示与反思)
————————————————————————————————作者:
————————————————————————————————日期:
吴晓求:2015中国股市危机的6大成因(警示与反思)
20年的历史虽然短暂,但是也是一个代人的历史。对于一个人或者一个团队来说,甚至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因为20年来,要坚持在每年的这个时候举办这个论坛,每年都要根据当年的国家经济发展情况做一个研究报告。虽然辛苦,但是非常快乐的。
沿着这个思路,我的报告分为四个部分:
一、全球若干次重大股灾及金融危机
美国“黑色星期一”(1987年10月19日)
自1987年美国的“黑色星期一”以来,我们对中国有价值的若干金融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对股市危机发生的轨迹,它的逻辑线索,它产生的原因以及后来各国政府如何治理做为研究的重点。
我们参考了四个案例。第一个案例是1987年10月19日,美国的“黑色星期一”。这次危机发生的时间虽然不太长,但是它对后来建立现代资本市场的一系列规则产生了重大影响。那一天,美国资本市场道琼斯指数下跌了22.6%,符合学界的标准,是一次真正的危机。按照这个标准,全球至今大概出现了七到八次这样的情况,也包括中国2015年的股市危机。
岁月如梭,中国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在经济发展方面,我们走过了一些弯路,尤其是近一年,股市的大起大落,引起了人们对中国经济发展信心的动摇。所以今天,根据我对股市危机的研究,从其逻辑结构等方面为大家进行多因素分析,并提出一些政策方面的建议。
关于大国金融的设想,是我们今年主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当然这并不是在做论坛之初的想法,但是慢慢地发现,中国需要这样一个发展方向。这个想法在2005年成形,到了2006年开始明确,我们把它叫做中国的大国金融发展战略。
日本泡沫经济(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引发股市危机)
第二个案例是日本的泡沫经济。在1990年,日本泡沫经济引发了日本的股市危机,出现了大幅度下跌。从1989年到12月30日最高位的日均股价38915日元的开始迅速下跌到了10000点之内,下跌的速度非常之快。虽然期间有一些反弹,但下跌是基本趋势。到1992年8月18日下跌到14309日元的低位,基本上回到了1985年的水平。
从上图可以看出,股指在迅速地下跌。之所以选择1987年这次金融危机,因为在这次事件发生以后的第二年,即1988年,“熔断机制”出现了。
自1988年熔断机制推出以后,真正触发“熔断”的只有一次。这实际上在告诉我们,熔断机制是具有巨大的能量的,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机制。但是熔断机制绝对不是“戴帽子”,它不是一个单一的机制,而是要有一整套配套的措施。美国的熔断机制的实施是有效的,20多年来只触发了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