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脉内瘘发生血栓的应急预案

合集下载

动静脉内瘘发生血栓的应急预案

动静脉内瘘发生血栓的应急预案

动静脉内瘘发生血栓的应急预案1、发生原因:患者高凝、动脉硬化、内瘘肢体受压或感染,透析中发生低血压。

2、临床表现:内瘘部位疼痛,塌陷或硬包块,触摸无震颤,听诊无杂音。

3、应急预案:⑴血栓发生在6h之内者,用尿激酶溶栓。

(护士操作)方法:尿激酶25万u/支,用生理盐水12.5ml稀释(2万u/ml),用7号套管针在瘘口轻微搏动处向心方向穿刺,每隔15-20min缓慢注射尿激酶4万u,并用手指间断压迫吻合口上方静脉,同时根据血压情况适当给予低分子右旋糖苷扩容。

(具体剂量及操作方法需遵循医嘱)⑵侵入性血管内溶栓术,即在X线下将导管插入血栓部位,灌注溶栓剂。

(医生操作)⑶用带气囊的导管取栓。

(医生操作)4、预防措施:⑴内瘘需术后6—12周后使用,不可过早穿刺。

首次穿刺需要科室穿刺技术优秀者穿刺,保证一次穿刺成功。

⑵动静脉内瘘要采用绳梯式穿刺法及扣眼穿刺法,避免纽扣式穿刺法,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内瘘感染。

⑶避免内瘘侧肢体受压或过紧包扎,透析结束后压迫针孔15—20min,压力适中,以免内瘘堵塞。

⑷透析中,后期防止低血压。

⑸根据患者凝血情况调整肝素用量,必要时给予潘生丁、阿司匹林等药物。

⑹不能在内瘘侧体输液、采血、测血压或悬挂重物,内瘘侧肢体发痒时不能用手抓,保持局部清洁卫生。

⑺经常听内瘘有无杂音,触摸有无震颤,观察有无疼痛、红肿、渗出,发现异常立即应诊。

⑻经常活动有瘘肢体,如握拳运动、握握力球。

⑼皮下有淤血、肿胀时可进行冷热敷,24h内冷敷24h后可热敷可同时擦喜辽妥软膏。

⑽控制好病人透析间期体重,透析间期体重增长不可以超过3%--5%。

⑾穿刺前一定要评估内瘘强弱,如果内瘘震颤减弱及时通知大夫切勿穿刺内瘘。

动静脉内瘘早期血栓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动静脉内瘘早期血栓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动静脉内瘘早期血栓的预防及处理措施目的:探讨早期发现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的预防及处理措施;方法分析内瘘血栓形成诱因,规范使用、加强监测、结合患者自我保健,及时预防、早期发现血栓形成,适时选择治疗措施;结果5年中发生内瘘血栓17例,经过早期溶栓处理后再通12例,吻合口切口取栓后再通4例,血栓形成时间>24H 择期行内瘘成型术1例。

结论采取综合护理措施预防内瘘血栓形成,早期发现血栓并积极处理,是内瘘功能得以恢复的关键。

标签:动静脉内瘘;血栓;预防通畅的血管通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对保证血液透析效果,提高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自体动静脉内瘘(A VF)是指通过手术方法将动脉、静脉在皮下吻合、建立安全并可长期使用的永久性血管通路,是目前最理想的一种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具有创伤小、不限制活动、使用方便且维持时间长等优点。

但血栓形成是导致自体动静脉内瘘阻塞最重要的原因[1]。

因此,采取预防措施,加强内瘘功能的监测,早期发现血栓形成的征象,适时选择溶栓、外科手术治疗取栓等措施,可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对患者有重要意义。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我院自2006年起开展血液透析以来,至2010年12月,以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者占90%,采取积极预防、加强监测与自我维护等措施,只有17例发生内瘘血栓,其中男11例,女6例,内瘘建立后使用时间2~58个月,发生血栓时间为使用后3~43个月,经过早期溶栓处理后,12例患者内瘘再通,4例行吻合口切口取栓后再通,内瘘功能恢复正常,1例血栓形成时间>24H需要行第二次内瘘成形术。

2. 监测与预防2.1避免血栓形成诱因:内瘘血栓多发生于血管狭窄处,常见诱因有①患者全身状态,如血液高凝、休克、糖尿病;②血管条件差,如糖尿病血管病变、血管硬化或内径过细,静脉炎、上段血管已有血栓;③透析中过度超滤,低血压状态、低温等;④反复定点穿刺损伤血管内膜;⑤局部压迫止血不当,内瘘血管长时间受压等。

动静脉内瘘的常见问题及处理

动静脉内瘘的常见问题及处理

内瘘出血 护理干预
使用新的动静脉内瘘应得到护士长或高年资护士的认可,选择合适的穿刺点和穿 刺方法,并做好记录
提高穿刺水平,避免定点穿刺,建议绳梯样或扣眼穿刺,每次穿刺后记录穿刺点, 以便更好的选择适当的穿刺点
因尿毒症患者常有贫血和凝血功能障碍,应密切观察伤口渗血情况;局部动静脉 瘤、瘘口周围感染等应医护评估后再进行穿刺;穿刺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穿刺处有 无渗血、穿刺针固定有无松动,发现情况及时处理
内瘘出血 护理干预
透析结束穿刺针拔除后,用无菌纱布和弹性绷带压迫止血10-30min(建议有一定 自理能力的患者自行指压),可减少因弹性绷带压迫而造成的血管损伤
如出现皮下血肿应充分止血、局部冷敷,24小时后热敷或50%硫酸镁湿敷 指导患者对动静脉内瘘进行自我护理,提高患者对血管维护的信心 神志不清或配合较差的患者,加强安全护理干预
常见 问题
1内瘘Biblioteka 血2 内瘘感染3 血栓形成
4 动脉瘤
内瘘出血
内瘘出血 常见原因
技术原因:手术血管结扎不全;内瘘穿刺失败;拔除
穿刺针时未准确压到止血点;长期区域或定点穿刺, 皮肤松弛,造成穿刺处出血、渗血、皮下血肿
治疗原因:抗凝剂应用后,患者凝血功能障碍 其它原因:动脉瘤破裂、内瘘感染及外伤引起的出血
内瘘出血 穿刺针拔除后出血的护理流程

动脉穿刺点渗血
压迫吻合口上方 血管,阻断血流
暴露穿刺点,更 换纱布


可继续指压或弹力绷带压迫
指压5min

原 因
静脉穿刺点渗血
暴露穿刺点,更 换纱布
指压或弹力绷带压迫





穿刺点周围皮下渗血

血液透析者动静脉内瘘堵塞再通的紧急处理及护理技巧

血液透析者动静脉内瘘堵塞再通的紧急处理及护理技巧

血液透析者动静脉内瘘堵塞再通的紧急处理及护理技巧发表时间:2013-05-23T16:41:52.56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4期供稿作者:王和平孙艮[导读] 如能及时疏通堵塞内瘘,有利于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王和平孙艮(南通大学附属建湖医院<江苏省建湖县血透中心> 224700)【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4-0304-02【摘要】目的疏通透析者堵塞的动静脉内瘘,保护有限的血管资源,利于缓解病人心理压力和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方法我院血透中心3年来为使维持性血液透析者内瘘堵塞再通,首选尿激酶5~60万单位稀释后,通过注射泵输至堵塞内瘘的动脉端,持续泵入15分钟或至2~7小时。

结果 36例内瘘疏通;对溶栓后内瘘仍有高度狭窄者行介入法,结果4例次内瘘全部畅通。

结论要维持内瘘功能,实施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至关重要。

【关键词】内瘘堵塞尿激酶介入护理随着透析者透龄增加,血管通路相关并发症也大量增加。

据美国USRD报告[1],用于监测和修复永久性血管通路的费用正逐年上升,特别是血管条件差,反复内瘘修补或移植血管者,花费可达血透治疗费用的14-25%。

如能及时疏通堵塞内瘘,有利于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我院血透中心近3年来,有36例患者内瘘堵塞,首选尿激酶溶栓,对溶栓成功后仍高度狭窄者,行介入法,结果所有堵塞内瘘正常使用。

1 资料、方法与结果1.1临床资料收集2008年8月至2012年7月,发生的36例内瘘堵塞者,年龄在17-79岁之间,平均39.4岁,其中男性26例,女性10例。

2例为多发性肾囊肿及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病PTFE血管移植者,8例为糖尿病肾病,12例为高血压肾病,14例为慢性肾炎性肾病。

本组患者内瘘堵塞在透析时3例。

堵塞在透析间期,时间2小时以内者9例;堵塞时间2~6小时者15例;6~12小时者4例;12~24小时者2例;24~48小时者2例;48小时以上者1例。

内瘘闭塞应急预案

内瘘闭塞应急预案

一、背景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进行透析治疗的主要血管通路,一旦发生内瘘闭塞,将严重影响患者的透析质量和生活质量。

因此,制定一套完善的内瘘闭塞应急预案,对于保障患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二、应急预案目标1. 及时发现并处理内瘘闭塞,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患者的影响。

2. 确保患者在发生内瘘闭塞时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3. 提高医护人员对内瘘闭塞的应对能力,降低内瘘闭塞的发生率。

三、应急预案内容1. 早期发现与报告(1)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内瘘情况,特别是透析前后,观察内瘘搏动、血管杂音、穿刺点出血等情况。

(2)患者如有以下症状,应立即报告医护人员:内瘘搏动消失、血管杂音减弱或消失、穿刺点出血等。

(3)医护人员应立即进行相关检查,如听诊、触摸内瘘等,以确定内瘘是否闭塞。

2. 紧急处理(1)如确认内瘘闭塞,应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并启动应急预案。

(2)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溶栓治疗、手术开通等。

(3)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治疗方案(1)溶栓治疗:适用于内瘘闭塞时间较短、患者一般情况较好的情况。

常用药物有尿激酶、链激酶等。

(2)手术开通:适用于溶栓治疗无效、内瘘闭塞时间较长、患者一般情况较差的情况。

手术方式包括内瘘成形术、内瘘重建术等。

4. 术后护理(1)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伤口愈合情况等。

(2)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预防感染。

(3)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锻炼,促进血液循环。

5. 预防措施(1)加强内瘘护理,避免内瘘穿刺不当、感染等。

(2)定期复查内瘘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内瘘问题。

(3)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内瘘护理的认识。

四、应急预案的实施与评估1. 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内瘘闭塞应急预案培训,提高应对能力。

2. 定期评估应急预案的实施效果,及时调整和完善应急预案。

通过以上措施,我们相信能够有效地应对内瘘闭塞,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透析质量。

急性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置管溶栓治疗

急性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置管溶栓治疗
宋进 华 , 顾 建平 , 楼 文胜 , 何 旭 , 陈 亮 , 陈 国平 , 苏浩 波 , 汪 涛 , 徐 克
【 要 】 目的 摘
探讨 透 析用 动 静脉 内瘘急 性血 栓 形成 的置 管溶 栓治 疗 的方 法及 临床 价值 。 方法 2 0 08
年 1月 至 2 1 年 1 治 疗 5 01 月 0例 患 者 发 生 的 6 7例 次 急 性 动 静 脉 内瘘 血栓 形 成 。经 股 动 脉插 管行 上肢 动 脉 造 影 明确 诊 断 , 用 泥 鳅 导 丝 行 血 栓 闭塞 段 导 丝 穿 通 术 , 先 然后 经 导 管 团 注尿 激 酶 2 5万 u 如 果 血 栓 不 , 能 完 全 清 除 则 保 留导 管 持 续 泵 人 尿 激 酶 1—3d 置 管 溶 栓 治疗 后 2 、8 7 , 4 4 、2h行 造 影 复 查 , 血 管造 影 如
h mo ilssp t n s T e d a n sswa o f me y a g o r p i n i g . is t e g i e wi a n e t d e d ay i a i t . h i g o i e s c n i d b n i g a h c f d n s F rt h u d — r w s i s re r i e
【 b tat Obet e o ass tecii l a eo t nctee trmbls n t aigaue A src】 jci T s s h l c l f r sa t ho o i i r t ct v e n av u a h r ys e n
a e o e o s f t l h o o i i e d ay i p t n sa d t ic s t tc n c lp i t. e h d D r g ti r f v n u s a t r mb ss n h mo il ss a i t n o d s u si e h ia o n s M t o s i u e s ui n

动静脉内瘘的护理管理

动静脉内瘘的护理管理

动静脉内瘘的护理管理发表时间:2016-07-15T13:22:58.193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10期作者:张朝霞张灵芝连伟[导读] 动静脉内瘘是用手术的方法将患者自身肢体的动脉与相邻的静脉吻合,使部分动脉血液流入吻合后的静脉,使静脉发生动脉化.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山东威海 264400动静脉内瘘是用手术的方法将患者自身肢体的动脉与相邻的静脉吻合,使部分动脉血液流入吻合后的静脉,使静脉发生动脉化,在患者的肢端皮下建立一种安全并能长期使用的永久性血管通路。

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为了维持患者内瘘的功能,达到长期使用的目的,我们对每一例患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与护理,效果满意。

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我院自2014年~2015年共完成动静脉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1324人次,男患者 12人,女患者7人,年龄42~81岁。

经过细致的观察与护理,以上患者的内瘘功能良好,使用时间均超过2年,透析效果满意。

2观察与护理2.1动静脉内瘘手术后的护理①术后卧床休息12~24小时。

②保持室温18~22℃,避免造瘘肢体暴露于过热或过冷环境影响血液循环。

③抬高患肢30°高于心脏水平,促进静脉回流,减轻造瘘肢体的水肿,并观察敷料有无出血情况。

④避免绷带或外固定物过紧而限制肢体活动、影响血液循环。

⑤造瘘肢体不能用于测血压、静脉穿刺、不能持重物。

⑥入睡时不可偏向造瘘侧,防止造瘘肢体受压时间过长,造成瘘内血液瘀滞发生栓赛。

⑦洗漱时应该保持患肢纱布敷料的清洁干燥,防止感染的发生。

⑧术后3日换药一次以防止感染,注意观察刀口情况。

⑨术后3天指导患者进行手的握拳运动,并逐渐进行上肢功能锻炼,促进内瘘成熟。

⑩因个体差异不同术后10~14 日酌情拆线。

2.2动静脉内瘘的穿刺技巧:2.2.1动静脉内瘘的评估:观察皮肤是否清洁完整,有无破溃、红疹、疮疖等感染灶;认真触摸清楚血管走向、深浅度、血管弹性,选择合适的进针点、进针角度、进针长短。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治疗措施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治疗措施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治疗措施动静脉内瘘血栓临床表现为瘘管杂音消失,动静脉吻合口血管震颤减弱,血液透析中血流量降低,达不到有效透析血流量标准。

其形成原因多,需及时处理方可溶栓成功。

近年来本院通过尿激酶溶栓治疗进行临床观察,共28例,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28例患者中,年龄范围30~83岁,使用时间2个月~8年。

其中糖尿病肾病8例,慢性肾小球肾炎15例,高血压肾病3例,痛风肾2例。

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1)自身血管条件差。

全身营养状况较差,伴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致血管硬化(2)止血不当或压迫内瘘。

拔针后压迫不当,包扎止血时间过长(3)血液粘稠度增加。

大量出汗,血容量减低(4)低血压。

如超滤量大,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心功能不全者或血管硬化(5)穿刺方法不当。

反复穿刺,穿刺过于集中,致血管腔变窄、硬结。

2措施2.1改善血管条件可建立临时血管通路行血透治疗,条件改善后,行内瘘手术或长期留置导管。

2.2改善血液高凝状态观察有无脱水情况,出汗后适当饮水。

观察血色素的改变,指导患者合理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维持在适当的水平;对于高凝患者,积极治疗原发病。

2.3预防和治疗低血压严格控制透析间期体重增加,以免透析过程中超滤过多。

发生低血压时迅速补充血容量,同时减低超滤率或暂停超滤。

积极寻找诱发低血压的原因,加以解除。

2.4选择最佳的穿刺方式,提高穿刺技术穿刺内瘘时要计划穿刺,尽量一次穿刺成功,防止穿刺时发生血肿压迫内瘘而形成血栓。

3治疗早期发现内瘘血栓并及时应用尿激酶是内瘘再通的关键。

经临床诊断或超声定位后确诊内瘘血栓形成,且患者无高危出血倾向,立即予以溶栓治疗。

治疗组首先选择近心端动脉为穿刺,见到动脉搏动性回血后将尿激酶缓慢注入,边操作边观察有无杂音再通情况。

30分钟后无再通者再选择静脉近心端穿刺,经以上治疗仍无再通者于24小时以后重复接受上述治疗。

如出现出血倾向,应立即停用。

使用尿激酶溶栓最致命的因素是引起肺栓塞,但是比较罕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静脉内瘘发生血栓 的应急预案
一、什么是动静脉内瘘血栓

临床表现为瘘管杂音消失,动静脉吻合口血管震颤减弱, 血液透析中血流量降低,达不到有效透析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量标准。
二、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原因与症状
1、内瘘血栓形成前期症状
内瘘血管处疼痛、触及博动震颤及杂音减弱 ,抽出血液为暗
红色 , 血流量不足为内瘘血管部分阻塞 , 完全阻塞血管时 , 博 动震颤及杂音完全消失,
尿激酶通过血栓形成部位的动、静脉端血管内注入溶栓效 果显著。
1、溶栓治疗: 经临床诊断或超声定位后确诊内瘘血栓形成, 且患者无高危出血倾向,立即予以溶栓治疗。治疗组首先选 择距内瘘血栓形成处2 cm的近心端动脉为穿刺点,用10 ml 注射器抽取溶有尿激酶50万U的生理盐水10 ml,针尖指向 血栓处穿刺,见到动脉搏动性回血后将尿激酶缓慢注入,使 得药物随动脉血流冲击与血栓充分接触,边操作边观察有无 杂音再通情况。 30 min 后无再通者再选择距血栓形成处 2 cm的静脉近心端穿刺,针尖仍指向血栓处用尿激酶50万U溶 于10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入,30 min滴完。经以上治疗仍 无再通者于24 h以后重复接受上述治疗。连续3 d上述治疗 内瘘不能再通者接受手术取栓治疗或重新造瘘
血栓图
谢谢!
2、血栓形成的早期原因

所选血管条件差,如静脉太细、静脉炎、动脉硬化、糖 尿病血管病管,手术技术因素,手术中动作粗暴,血管内 膜损伤,吻合时动静脉对位不良,血管扭曲成角,术后漏 血补针缝合,高凝状态,术后未及时应用抗凝药或用量不 足。患者脱水,低血压,低血容量,血流量速度缓慢。透 析后连续低血压状态 3-5 次,每次≥ 1.5 小时,高载脂蛋白 与高甘油三酯血症对血管通路血栓形成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2、溶栓后的护理:静脉内瘘的维护本组患者溶栓后均发生
穿刺部位皮下淤血,给予5O 硫酸镁溶液热敷每日 1~2次, 3 ~ 5d 皮下淤血吸收。为了有效预防血栓形成的发生,穿 刺时要有计划,动脉穿刺点距吻合口至少 3cm,避免定点 反复穿刺造成局部血管瘤。透析结束后穿刺点压迫 5 ~ 20min,压力适度。
正确设定干体重。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控制透析间期的体重增加,避免过多超滤,由于超滤过多 使血液粘滞度增高,血压下降,吻合口血流量减少。可引 起内瘘吻合口产生血栓。
指导患者及家属听诊内瘘杂音,扪测震颠每日1~2
次,如 发现杂音、震颤减弱或消失,提示有血栓形成,应立刻到 医院处理,以免延误溶栓治疗的虽佳时机 。一般推荐时间 在6h以内,治疗时机不宜超过24h。
3、血栓形成的晚期原因

由于长期定点反复穿刺使血管内膜损伤引起纤维化 ,压 迫止血不当,内瘘形成后,高压动脉血流刺激,损伤静脉内 皮,印记静脉内皮肥厚,纤维化而导致血管阻塞,血液动 力学因素,吻合口部分形成涡流,促使纤维蛋白和血小板沉 积,引起血栓形成、血肿形成和局部感染使局部损伤后修复 困难 , 对血管通畅产生影响,研究发现 p 内瘘阻塞发生于距 内瘘吻合部5厘米内血管,提示可能因为反复穿刺引起主要 原因。药物原因,如促红素应用后,使红细胞压积增加, 从而增加了血栓形成的危险性。
国内一般采用25-50U尿激酶。每小时5-10U溶于10ml生 理盐水。最大剂量25-150U,泵入最长时间24h. 使用尿激酶溶栓缺点: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外周局部穿刺部 位肿胀,治疗过程中可能引起牙龈出血,口腔粘膜及内脏器 官出血,如肠胃道。但其最致命的因素是血栓脱落引起肺栓 塞,但是肺栓塞比较罕见。国内外发生概率不一。据笔者参 考文献材料因尿激酶溶栓引起肺栓塞的概率为%6以上。
2、手术治疗
四、预防血栓形成及溶栓后的护理
1、预防血栓形成:内瘘术肢不可负重,睡觉时不要压迫术
肢,可将软枕垫于术肢,促进静脉血流,以减轻肿胀程度, 注意对内瘘术肢的保护,避免碰撞,防止受伤,衣袖要松 大,术肢避免佩带饰物,内瘘术肢不能量血压,一切静脉 治疗以及抽血,每日监测血压,按时服用降压药,防止高 血压避免低血压的发生,保持内瘘术肢的清洁,每天清洗 局部,预防感染,坚持每天做健瘘操,自我监测内瘘吻合 口有无震颤以及听诊血管杂音。
三、动静脉内瘘血栓治疗
内瘘血栓的治疗 动静脉内瘘是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而内瘘
血栓形成是其失去功能的主要原因。既往内瘘血栓形成的 治疗方法多为外科切开取栓或重新制作内瘘,不仅创伤大, 而且并发症较多,首选的是用尿激酶缓慢泵入治疗方法。
早期发现内瘘血栓并及时应用尿激酶是内瘘再通的关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