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毒理学1 (3)
浙大885环境学考点背诵——第七章 生态毒理学

第八章环境污染生态效应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及转化一、环境污染物质的迁移污染物进入生态系统后的迁移,取决于污染物本身的理化性质及环境条件,概括起来,有以下途径:1 、污染物进入水体后被水生生物吸收或经微生物作用后被水生生物吸收。
吸收方式有食物链上各营养级直接吸收和食物链逐级传递富集,有的经陆生生物,人食用后逐步富集。
循着这一食物链系统受污染物作用的生物的尸体,肢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被返回水体进行再循环,有的则沉淀在江河、湖泊、海洋的底泥中。
2 、污染物进入水体,由水体灌溉土壤或直接进入土壤,再由陆生生物吸收进入生物体或是由植物吸收后依食物链逐级传递至食物链中顶级动物和人。
然后被污染生物由微生物分解又回到土壤、水、大气或沉积层。
3 、废气进入大气后被生物呼吸、吸附或沉降到土壤,水中再依 1 、 2 途径循环。
二、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排入环境的污染物质由于介质的影响及污染物本身的理化性质,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也将有所不同。
(一)生物性转化1 .生物体的积累、富集。
相当一部分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即被一些生物直接吸收,在生物体内积累起来。
有的则通过不同营养级的传递、运移使顶级生物的污染物富集达到严重程度,可使人体发生严重的疾病。
2 .生物作用。
有的物质进入环境后因生物的作用而发生物质形态、性质的变化。
3 .生物吸收、代谢、吸附作用。
相当多的污染物都能被生物吸收。
这些物质进入生物体内在各种酶系参与下发生氧化、还原、水解、络合等反应。
有的毒物经过这些过程转化成无毒物质,有的毒性反而增强。
(二)化学转化1 .中和置换反应。
污染物进入生态系在水溶液中稀释,溶解后多呈离子态,所以很容易和环境中酸、碱性物质起中和置换反应。
2 .氧化还原作用。
有的物质排入环境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3 .光化学反应。
许多农药化合物、氮氧化物、碳氢化物在太阳光作用下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产生异构化、水解、置换、分解、氧化等作用。
(三)物理变化毒物或污染物质在环境中可以发生渗透、凝聚、蒸发、吸附、稀释、扩散、沉降及放射性蜕变等一个或若干个物理变化。
生态毒理学——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影响

生态毒理学——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影响污染物指的是那些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而使环境中的各种化学物质和生物物质达到一定浓度和数量的物质。
这些物质的存在不仅会危害自然界的生态系统,还会对人类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
因此,对于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影响,生态毒理学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生态毒理学的概念与意义生态毒理学是一门研究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转化、传递、积累和对生态系统及其组成部分的影响的学科。
生态毒理学研究的对象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物质、生物和环境条件等,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包括环境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
深入研究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与影响,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生态毒理学的研究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为制定环保政策、开展环保行动提供参考。
二、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转化与传递环境中大量的污染物会在自然条件下分布、转化、迁移、转化和积累,形成复杂的环境污染过程。
其中,生态系统是污染物转移和积累的重要环节。
(一)污染物在生物体中的积累当污染物进入生态系统后,会进入各种生物体中,并经过食物链传递。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沉积并积累,成为了生物体组织中的有毒物质,这种现象被称为生物富集。
富集现象中,毒性物质从食物链的下层生物通过捕食被积累到食物链的高层生物中,这种过程被称为生物放大。
(二)水体中污染物的传递水体是大量污染物的传递和积累的重要载体。
污染物可以通过水生物体、水沉积物、水中微生物等途径进入水中并进行迁移和积累。
水体中的污染物可以通过水生生物进入陆地生态系统。
例如,鸟类食用各种水生生物,这些水生生物可能含有有机污染物,鸟类摄入含有污染物的水生生物后,这些污染物得以积累在鸟体内,从而对鸟类产生毒性影响。
(三)土壤中污染物的转化与传递土壤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污染物吸收器。
污染物可以通过大气气溶胶、降雨、尾气排放和地下水污染的方式进入土壤中。
在土壤中,污染物可以通过吸附、蒸腾、渗漏和挥发等途径进行迁移和转移。
《生态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毒理学Ecotoxicology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课程学分:2学分课程总学时:32学时,其中讲课:32学时课程性质:选修开课学期:第6学期先修课程:生态学基础、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适用专业:生态学教材:孟紫强主编,生态毒理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开课单位:应用气象学院生态系二、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研究环境压力对生态系统内的种群和群落的生态学和毒理学效应,以及物质或因素的迁移途径和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
生态毒理学是边缘学科,是由化学、生态学和毒理学等学科交叉而开展起来。
20世纪70年代化学品毒性生物测试得到快速开展,建立了单种生物个体、种群的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标准方法。
在单因素研究的基础上,对污染综合效应和多组分复合污染的环境效应及其机理进行了研究。
全面开展污染在生态系统水平乃至全球生态的影响的研究。
也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局部。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第1章绪论(2学时)(1)了解环境压力的概念(2)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3)掌握毒理学基本知识(4)了解生态毒理学的开展趋势重点:毒理学基村概念难点:毒理学基村概念第2章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3学时)(1)了解环境污染基本知识(2)理解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3)掌握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4)掌握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缩、积累与放大(5)了解毒物动力学的方程重点: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难点:毒物动力学的方程第3章环境化学物的毒性作用及其影响因素(4学时)(1)了解毒性作用基本知识(2)掌握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重点: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难点: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第4章环境化学物的一般毒性及其评价(4学时)(1)掌握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经典急性致死性毒性试验、急性毒性分级、急性毒性试验方法。
(2)理解化学物毒性评价的实验基础(3)掌握急性毒性及评价方法(4)掌握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的概念和目的、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方法。
生态毒理学考点整理

生态毒理学考点整理生态毒理学考点整理————————————————————————————————作者:————————————————————————————————日期:《生态毒理学》复习纲要第一章绪论1962年Rachel Carson (卡逊) 《寂静的春天》Ecotoxicology=Ecology +T oxicology生态毒理学=生态学+毒理学1969年法国Rene Truhaut (萨豪特)最早提出并使用生态毒理学。
生态毒理学的定义:研究环境毒物、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机理以及环境毒物、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运转、循环与归宿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科学。
生态毒理学主要研究内容1.毒物、污染物在物理环境中释放、分布和行为以及与物理、化学环境的相互作用;2.毒物、污染物进入生态系统的途径、变化及其归宿;3.毒物、污染物在生态系统各种水平上的有毒效应。
生态毒理学研究意义1.全面认识毒物、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2.查明毒物直接与间接对生物和人体健康的危害机制;3.为控制污染、制定环境标准和立法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毒理学发展趋势a深入探讨多种环境毒物作用于机体或生态系统的复合生态毒理效应及其机理以及新老污染联合胁迫生物学变化与反应;b 深入研究次生毒物的产生过程以及所导致的次生污染生态毒理效应;c 深入研究环境毒物低水平、长时间暴露的生态毒理效应;d 深入开展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的生态毒理效应研究;e 加强分子生态毒理学研究,提高生态毒理效应微观认识水平。
第二章生态毒物及其毒性与剂量效应关系原理毒物:相对较小的剂量,导致生物受害或严重的细胞功能损伤、或生态系统产生不良效应的物质。
污染物(pollutant):指对环境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害的物质。
一次污染物: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物理、化学性质没有发生变化的污染物质。
又称为原发性污染物或者“原生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排入环境中的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因素或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物理、化学性状与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污染物。
生态毒理学:第三章 生态毒理学常用实验方法GB格式

③人体观察(临床观察)中毒、事故、意外 等 ④流行病学研究:研究疾病的分布,探讨病 因,采取措施。
不同阶段的毒理学试验项目
第一阶段----急性毒性试验和局部毒性试 验
第二阶段----重复剂量毒性试验、遗传毒 性试验与发育毒性试验
3. 实验观察指标选择:
实验指标(观测指标)是指在实验观察中用于反 映研究对象中某些可被检测仪器或研究者感知的 特征或现象标志。 实验指标选择的基本条件: (1)特异性 (2)客观性 (3)灵敏度 (4)精确度 (5)可行性 (6)认可性
实验指标选择依据通常有: (1)根据实验的目的、任务和内容选择指标。 (2)根据化学物的种类和用途来选择国家标准、 部委和各级政府发布的法规、规定和行业规范 中相应的程序中的实验方法要求来选择指标。
3.成年的健康实验动物和人可能的暴露途径是 基本的选择
(1)成年的健康(雄性和雌性未孕)实验动物作 为一般人群的代表性实验模型。
幼年和老年动物、妊娠的雌性动物、疾病状态作 为特殊情况另作研究。
(2)毒理学试验中染毒途径的选择,应尽可能模 拟人接触该受试物的方式。
科研设计遵循的三原则
1.对照原则
➢对照的意义在于通过对照鉴别处理因素与非处理因 素的差异及处理因素的效应大小,消除和减少随机化 原则所不能控制的抽样误差及实验者操作熟练程度等 所造成的差异。 ➢在动物实验中,要求相比较的各组间动物的种类、 性别、年龄、体重等尽可能地一致。对照组与实验组 同等重要,两组的动物数应相等。 ➢毒理学实验中常用的对照形式有以下几种:
2.剂量-反应(效应)研究
Biological Response
FEL: Frank Effect Level
生态毒理学:第一章环境毒物与生态毒理效应

fine particle
particulate matter PM2.5
(1)易进
对健在康空的气危中害悬极浮大的。时间更长易入道。进深;入部(血呼2液)吸;
(3)易吸
附其他毒物。
空气污染带来的生态问题
影响小气候和太阳辐射
间接危害
产生温室效应 (Greenhouse effect)
臭氧层空洞(Ozone depletion)
包括液体、固体或者液体和固体结合 存在的,并悬浮在空气介质中的颗粒。
inhalabal particulates IP
可吸入颗粒物 Dp≤10um
particulate matter PM10
能进入人体呼吸道 ,且能长期漂浮于
空气中, 也称飘尘(suspended dusts)。
细粒子 Dp≤2.5um
蒸发加大,改变降水量及降水 分布格局,降水极端事件增加
蒸发增强
第一个因全球变暖 而将要消失的国家
大气污染:大气接纳有害污染物质的量超过大气的自净 能力,污染物浓度增高,甚至超出大气卫生标准的 要求,对居民的身心造成直接或间接的甚至是潜在 的影响和危害,这种大气质量恶化的状态称为大气 污染。
大气的正常组成
0.93% 20.93%
0.03%
78.10%
0.01%
氮 氧 氩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
大气结构
颗粒污染物
大气颗粒物有固体和液体两种形态。固体颗粒中较小 的有碳黑、碘化银、燃烧颗粒等,较大的有水泥粉尘 、土尘、铸造尘和煤尘等。液体颗粒物主要有雨滴、 雾和硫酸雾等。
粒径是颗粒物的最重要的性质。它反映了颗粒物来源 的本质,并可影响光散射性质和气候效应。
1. 粉尘 (dust) 2. 烟 (fume) 3. 飞灰 (fly ash) 4. 黑烟 (smoke) 5. 雾 (fog) 6. 煤烟尘 (soot) 7. 总悬浮微粒 (TSP)
生态毒理学及其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生态毒理学及其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随着现代化的进程,生活中各种化学物质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然而,这种联系常常伴随着各种不良后果,其中最严重的之一就是环境污染。
为了揭示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人们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其中最重要的之一就是生态毒理学。
生态毒理学是一门涉及环境化学、生态学和毒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科学。
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诸如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各种生命体,探究它们在自然界中遭受化学物质污染的后果,评估污染的危害程度以及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等。
同时,生态毒理学也为了解食物链传递、物质逆向迁移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从理论上来说,生态毒理学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
它涉及到的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多种多样,有基于数学模型的预测方案,也有基于实验的验证研究,还有基于监测和调查的实地考察等等。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在实践中也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取舍。
尽管如此,生态毒理学仍然为我们的环境保护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工具。
它可以提高我们对环境污染的认识和理解,可以评估不同环境化学物质对环境的危害程度,可以制定出相应的环保政策和法规等等。
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生态毒理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具体应用。
首先,生态毒理学可以识别和评估污染物的风险。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命体之间紧密地联系着,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化都可能造成连锁反应。
因此,对于环境中的化学污染物,我们需要对其毒性进行全面评估:了解它们在环境中的行为、代谢副产物的特性、对不同生命体的毒性以及毒害程度等等。
这些工作都需要生态毒理学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技术进行支撑。
其次,生态毒理学可以指导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
通过对环境化学物质的毒性评估,我们可以了解它们所造成的环境影响大小,并据此制定更加有效的环保政策和措施。
比如,如果某种化学物质对环境的危害非常大,我们就可以选择禁止其生产和使用;如果某种化学物质的危害较小,则可以考虑采取其他管理方式来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毒理学1 (3)

第一节常规毒性试验一、急性毒性试验急性毒性试验是研究化学物质大剂量一次染毒或24h内多次染毒生物所引起的毒性试验。
其目的是确定化学物质的毒性程度以及剂量—反应关系,确定此化学物质与其他化学物质的相对毒性,确定具体的急性毒作用以及提供毒作用模式方面资料,并为进一步开展其他毒性试验提供理论依据。
一项设计合理的急性毒性试验,可以得到用以计算LD50的资料。
(一)水生生物急性毒性试验1.鱼类毒性试验鱼类急性毒性试验,是水生生态毒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广泛应用于水域环境污染监测工作中,对控制工业废水的排放,保护水域环境,发展渔业生产,制定渔业水质指标,具有重要意义。
(1) 试验用鱼的选择应具有代表性,便于在实验室条件下饲养的当地经济鱼类,对毒物敏感,个体健康。
短期试验多采用我国的青鱼、草鱼、鲢鱼及鳙鱼四大养殖淡水鱼,一般体长在7cm以下为宜。
也可采用金鱼,一般在3cm以下。
选择行动活泼、体色光泽、鱼鳍舒展完整、逆水性强和食欲好的当年鱼种,在实验室内驯化培养7—10天使用(2) 试验条件试验容器采用玻璃缸或白搪瓷桶,其盛水量以每条鱼2—3L为宜,水的PH值为6.5—8.0,冷水温度为12—18℃,温水温度为20—28℃,一次试验中水温变化范围为±2℃。
水中溶解氧不能低于4mg/L,可用清洁的河水、湖水或放置3天以上的自来水。
(3)半数致死浓度(LC50)的测定先做预备试验,确定100%致死浓度和不引起死亡的最大浓度,然后以此浓度范围,按等对数间距确定5-6个浓度组,另加一空白对照组,每组10-20尾鱼,染毒48-96h。
染毒刚开始8h内经常观察,以后可作24h、48h、72h、96h的定期观察,记录中毒反应及死亡时间。
死亡鱼立即取出剖检。
试验期间保持溶解氧、pH值、水温等条件的稳定。
根据24h、48h、96h各组鱼的死亡数,按LC50计算方法,求出相应时间的LC50 。
一般采用直线内插法或对数-概率模式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常规毒性试验一、急性毒性试验急性毒性试验是研究化学物质大剂量一次染毒或24h内多次染毒生物所引起的毒性试验。
其目的是确定化学物质的毒性程度以及剂量—反应关系,确定此化学物质与其他化学物质的相对毒性,确定具体的急性毒作用以及提供毒作用模式方面资料,并为进一步开展其他毒性试验提供理论依据。
一项设计合理的急性毒性试验,可以得到用以计算LD50的资料。
(一)水生生物急性毒性试验1.鱼类毒性试验鱼类急性毒性试验,是水生生态毒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广泛应用于水域环境污染监测工作中,对控制工业废水的排放,保护水域环境,发展渔业生产,制定渔业水质指标,具有重要意义。
(1) 试验用鱼的选择应具有代表性,便于在实验室条件下饲养的当地经济鱼类,对毒物敏感,个体健康。
短期试验多采用我国的青鱼、草鱼、鲢鱼及鳙鱼四大养殖淡水鱼,一般体长在7cm以下为宜。
也可采用金鱼,一般在3cm以下。
选择行动活泼、体色光泽、鱼鳍舒展完整、逆水性强和食欲好的当年鱼种,在实验室内驯化培养7—10天使用(2) 试验条件试验容器采用玻璃缸或白搪瓷桶,其盛水量以每条鱼2—3L为宜,水的PH值为6.5—8.0,冷水温度为12—18℃,温水温度为20—28℃,一次试验中水温变化范围为±2℃。
水中溶解氧不能低于4mg/L,可用清洁的河水、湖水或放置3天以上的自来水。
(3)半数致死浓度(LC50)的测定先做预备试验,确定100%致死浓度和不引起死亡的最大浓度,然后以此浓度范围,按等对数间距确定5-6个浓度组,另加一空白对照组,每组10-20尾鱼,染毒48-96h。
染毒刚开始8h内经常观察,以后可作24h、48h、72h、96h的定期观察,记录中毒反应及死亡时间。
死亡鱼立即取出剖检。
试验期间保持溶解氧、pH值、水温等条件的稳定。
根据24h、48h、96h各组鱼的死亡数,按LC50计算方法,求出相应时间的LC50 。
一般采用直线内插法或对数-概率模式法。
2.水蚤类急性毒性试验水蚤类是淡水生物的重要类群,水蚤对许多毒物很敏感。
早在100多年前,就有人用它来检测药物的毒性。
水蚤类的世代周期短,实验室易培养,产仔量较多,是一类很好的试验生物。
由于该试验装置简单,省人力,故在水毒理学研究上广泛应用。
大型水蚤(Daphnia magna Straus)是水蚤属中个体最大的种类,系水蚤类毒性试验的标准生物,试验用水蚤一般为孤雌生殖新生蚤(<24h)。
详细试验方法可参照美国公共卫生协会等编著的《水和废水标准检验法》。
1.种子发芽和根伸长的急性毒性试验本方法可用于测定受试物对陆生植物种子萌发和根部伸长的抑制作用,以评定受试物对陆生植物胚胎发育的影响。
原理种子在含一定浓度受试物的基质中发芽,当对照组种子发芽率在65%以上,根长达2cm时,试验结束,测定不同处理浓度种子的发芽率和根伸长抑制率。
仪器和试验材料培养容器,受控环境生长箱,试验材料可选用小麦、水稻、大白菜、番茄、棉花等。
每一植物种子试验,至少应有6个不同的处理浓度。
浓度以几何级数选择。
每一处理浓度应设3次以上重复,每一重复至少15粒种子。
发芽试验期间温度控制在(25±1) ℃,保持黑暗。
对照组种子发芽率达到65%以上.根的长度达2cm,试验即可结束。
测定各处理浓度发芽和根伸长长度的平均值。
若得不出发芽率和根伸长的EC10和EC50,应重新进行试验。
注意事项本测试适用于水溶性化学物质,如果受试物不溶于水,可用水溶性有机溶剂,如丙酮、乙醇、丙醇等作载体,获得试验要求的浓度。
发芽是指胚重新开始活跃生长。
种子初生根的长度达0.5cm作为发芽的标准。
种子应大小一致,饱满度、等级相同。
所有试验用的玻璃器皿和基质应清洁,无污染。
试验中不准使用塑料培养皿。
对照种子发芽率应大于65%。
(三) 蚯蚓的急性毒性试型蚯蚓急性毒性试验的目标是评价环境中化学物质,如农药和有毒有机污染物对土壤中动物的急性伤害。
常用的蚯蚓品种是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因其生活周期短,繁殖能力强,易于饲养已被作为土壤环境污染生态毒理诊断的试验用物种。
尽管赤子爱胜蚓不是典型的土壤种类,但它存在于富含有机物质的土壤中,对化学物质的敏感性与栖息在一般土壤中的蚯蚓类似。
蚯蚓急性毒性试验可分为滤纸接触毒性试验和人工土壤试验。
滤纸接触毒性试验简单易行,可对受试生物毒性进行初筛。
将蚯蚓与湿润滤纸上的受试物接触,测定土壤中受试物对蚯蚓的潜在影响;人工土壤试验系将蚯蚓置于含不同浓度受试物的人工配制土壤中,饲养7天和14天,评价其死亡率。
应包括使生物无死亡急性毒性试验结果用美国国家环保局环境监测研究室进行生态监测时使用的TSK统计程序进行LC50计算。
(一)亚慢性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是研究试验动物在多次给以受试物时所引起的毒性作用,试验期通常为动物生命期的1/30~1/10,大鼠一般为3~6个月,狗为4~12个月。
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研究受试物有无蓄积作用,试验动物对该物质能否产少耐受性,初步估计出现毒性作用的最小剂量和不出现毒作用的最大剂量。
通过亚慢性试验确定是否要进行慢性毒性试验,并为慢性毒性试验选择剂量提供参考。
下面以哺乳动物为例介绍亚慢性毒性试验程序。
1.试验动物及分组亚慢性试验中试验动物的种属和品系,应当是急性毒性作用试验证明的对受试物敏感的动物种属和品系,同时还应考虑与慢性毒作用试验中预计使用的动物种属和品系相同。
一般要求选择两种试验动物,啮齿类和非啮齿类各一种,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受试物的毒效应。
试验时选用健康、年幼的动物,大鼠各处理组不少于20只;家兔,猫,狗等较大动物,每组不应少于4—6只,雌雄各半。
至少设3个剂量组和一个对照组。
2.染毒剂量及实验期限适宜的剂量为:高剂量组能够引起明显中毒反应,但不引起很多动物死亡;低剂量组不引起任何中毒反应;介于二者之间的为中间剂量组。
另设一组对照组。
一般用LD50(LC50)的1/80~1/50作为亚慢性试验剂量。
试验期限随目的和要求动物种类不同而异,大鼠可90天,较大的动物可4~6个月。
3.染毒途径亚慢性毒性试验中接触外来化合物的途径,应尽量模拟人类在环境中实际接触的方式或途径,此外还应与预期进行慢性毒作用试验的接触途径相一致。
亚慢性试验中动物接触外来化合物的途径,主要是经胃肠道(经口),呼吸道及皮肤接触。
4.观察指标(1)一般综合指标观察动物的一般活动、症状和死亡的情况,每周称重一次,记录饲料或饮水量,计算生长率(各组每周摄人食量与体重增加量之比),并计算脏器湿重与单位体重的比值(脏器系数)。
(2)血液及生化检验主要指血清和肝、肾功能的检验。
常规项目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数、白细胞数、血小板数、谷草转氨酶、血清尿素氮等。
(3) 病理组织学检查在外来化合物的亚慢性毒作用试验中应重视病理组织学检查,必要时还可进行组织化学和电镜检查。
试验过程中解剖死亡或濒死动物。
试验结束时,处死所有动物进行尸检。
如未见明显病变,可将高剂量组和对照组的主要脏器进行病理学检查,发现病变后再对较低剂量相应器官组织进行检查。
特别注意肝、肾、睾丸等器官。
(二)慢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是指以低剂量外来化合物,长期与试验动物接触,观察其对试验动物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试验。
所谓长期,是指试验动物整个生命期的大部分或终生,有时可包括若干代的试验。
通过慢性毒性试验,可确定最大无毒作用剂量,为制定人体每日允许摄入量和环境最高容许浓度提供毒理学依据。
三、蓄积毒性试验(一)蓄积系数法蓄积系数法是一种常用来评估环境污染物蓄积作用的方法。
所谓蓄积系数是分次给受试物后引起50%受试物出现某种毒效应的总剂量(以∑LD50(n)表示),与一次给受试物后引起50%受试动物出现同一毒效应的剂量(以LD50(1) 表示)的比值,即K= ∑LD50(n) /LD50(1)比值愈小,表示蓄积作用愈强。
根据蓄积系数大小,可将环境污染物的蓄积作用强度分为以下几级,如表3.2所示。
表3.2 蓄积作用强度分级测定蓄积系数有下列两种试验方法:固定剂量每天连续染毒法和剂量定期递增染毒法。
1.固定剂量每天连续染毒法对受试动物以l/10-1/20LD50的固定剂量,每天进行染毒一次,观察记录动物死亡情况,当染毒剂量累计达到5个LD50(1)以上时,若受试动物死亡数未超过半数,此时的蓄积系数已大5,表明该受试物的蓄积作用不明显。
如果染毒过程中动物相继死亡,记下受试物出现50%死亡时累计的染毒总剂量,按上述算式计算蓄积系数。
2.剂量定期递增染毒法取动物20只,每天染毒一次,4天为一期。
开始的第一期每天染毒的剂量为0.1LD50(1) ,以后染毒剂量按等比级数1.5倍逐期递增一次,计算得出定期给予的剂量数(表3.3)。
在试验过程中,逐日记录动物的死亡情况,若连续染毒已达20天.此时每天的染毒剂量达0.5LD50,累计总剂量达5.30 LD50,如果受试动物死亡未达50%,则表示该受试动物的蓄积作用不明显,试验终止。
如果受试动物出现死亡达50%时,此时的累计染毒总剂量就是所求的蓄积系数。
依据试验求得的蓄积系数值,与蓄积系数强度分级比较,即可对受试动物的蓄积作用作出评估。
(三)受试物生物半衰期测定法生物半衰期(T1/2)是指一种外来化合物在体内消除到原有浓度的50%所需要的时间。
因此,生物半衰期越长的物质,表示越不易由生物体内消除,其蓄积作用的可能性就越大。
因测定外来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半衰期过程较为复杂,所以在实际观测中常常仅以间接测定其在血液、尿液或器官组织中原有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以代表该物质的生物半衰期。
其方法是生物体接触受试物后,在一定间隔时间内分别测定血液或尿液、器官组织中该物质的浓度,依据所得结果按下式求出它的生物半衰期。
式中,y1和y2分别为给受试物后于t1和t2时间测得该物质的浓度或量。
根据测得的生物半衰期的长短,可以判定受试物的蓄积作用。
生物半衰期越长蓄积作用越大,反之则越小。
四、毒性试验的方式及其标准化(一)生物测试的定义生物测试(bioassay)指系统地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单独或联合存在条件下,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
所利用的生物反应包括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各级水平上的反映。
仅靠化学和物理的检测不能全面地评定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毒物或污染物的生物测试常被称为毒性试验。
生物测试方法简单,不需要特殊仪器设备,又能综合反映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或污染状况,因而被广泛采用。
毒性试验对于监测环境质量的变化,确定单一污染物的安全浓度,研究多种污染物联合作用的生物效应,制定污染物或废水的排放标准、环境质量标准以及污染物的生态风险评价等均有重要的价值。
(二)毒性试验的方式1.毒性试验的分类毒性试验的方式很多,根据毒性试验所经历的时间长短可以分为短期毒性试验,中期毒性试验和长期毒性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