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理工大学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综述

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综述

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综述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理解不同结构类型的特点与应用;学会运用力学知识分析简单结构受力情况,掌握结构稳定性、强度和刚度的概念。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结构设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结构设计与计算;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结构设计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建筑结构的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工程专业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结构设计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特点:学生为初中毕业生,具有一定的物理和数学基础,对实际工程问题充满好奇,喜欢动手实践。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强调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以下具体学习成果:1. 理解并掌握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2. 能够分析简单结构受力情况,并进行设计与计算;3. 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4. 提高对结构设计的兴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结构设计基本概念:介绍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如结构类型、受力分析、材料性能等;结合教材第一章内容,让学生了解结构设计的基本知识。

2. 结构力学分析:讲解结构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包括静力平衡、内力计算、应力与应变分析等;参照教材第二章,使学生掌握力学分析的基本技能。

3. 结构设计方法:介绍不同结构类型的设计方法,如梁、板、柱、框架等;结合教材第三章,让学生学会运用设计原理进行结构设计。

4. 结构稳定性、强度与刚度:讲解结构稳定性、强度和刚度的概念,分析影响结构安全性的因素;参照教材第四章,使学生了解结构安全性的重要性。

5. 结构设计与计算实例: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动手实践结构设计与计算;结合教材第五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

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

结构设计原理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理解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概念。

2.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常见建筑和工程结构的设计方法。

3. 培养学生对结构设计规范和标准的认识,了解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CAD软件绘制简单结构图纸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运用计算工具进行结构分析和计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进行结构设计创意实践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结构设计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培养学生关注工程安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3. 培养学生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工程技术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结构设计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课程内容以实践操作为主,理论讲授为辅。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处于高年级阶段,已具备一定的力学基础和工程知识。

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要求分析: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重视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结构设计基本原理:介绍结构设计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功能,重点讲解稳定性、强度、刚度的基本原理。

教材章节:第一章 结构设计概述2. 结构设计方法:分析梁、板、柱、框架等常见结构的设计方法,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教材章节:第二章至第四章 结构设计方法与实例3. 结构设计规范与标准:讲解我国现行的结构设计规范和标准,以及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五章 结构设计规范与标准4. 结构设计实践:组织学生进行结构设计创意实践,运用CAD软件绘制结构图纸,进行结构分析与计算。

教材章节:第六章 结构设计实践5. 结构设计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结构设计案例,使学生了解工程实际中的结构设计方法和技巧。

(完整word版)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

(完整word版)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

《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一、设计题目预应力混凝土简支 T 梁设计二、设计资料1.桥梁跨径与桥宽标准跨径:40m(墩中心距离)主梁全长:39.96m 计算跨径:39.0m桥面净空:净 14+2×1.75m=17.5m。

2.设计荷载:公路 I 级车辆荷载,人群荷载3.0kN/m,结构重要性指数γ0=1.1。

3.材料性能参数(1)混凝土强度等级为 C50,主要强度指标为:强度标准值£ck=32.4M Pa,£tk=2.65M Pa强度设计值£c d=22.4M Pa,£td=1.83M Pa弹性模量E c=3.45×104 M Pa(2)预应力钢筋采用 l×7 标准型-15.2-1860-II-GB/T5224-1995 钢绞线,其强度指标为:抗拉强度标准值抗拉强度设计值弹性模量 Ep=1.95×105 MPa 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 b=0.4, pu=0.2563(3)预应力锚具采用 OVM 锚具相关尺寸参见附图(4)普通钢筋1)纵向抗拉普通钢筋采用 HRB400 钢筋,其强度指标为抗拉强度标准值£sk=400MPa 抗拉强度设计值£sd=330MPa弹性模量 Es=2.0×l05 M Pa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 b=0.53, pu=0.1985 2)箍筋及构造钢筋采用 HRB335 钢筋,其强度指标为抗拉强度标准值£sk=335MPa 抗拉强度设计值£sd=280M Pa弹性模量 E s=2.0×105 M Pa4.主要结构构造尺寸主梁高度 h=2300mm,主梁间距 S=2500mm,其中主梁上翼缘预制部分宽为1600mm,现浇段宽为900mm,全桥由7片梁组成,设7道横隔梁。

桥梁结构尺寸参见附图。

5.内力计算结果摘录(1)恒载内力1)预制主梁(包括横隔梁)的自重 g1p=24.46kN/m2)主梁现浇部分的自重 g1m=4.14kN/m3)二期恒载(包括桥面铺装、人行道及栏杆) g2p=8.16kN/m(2)活载内力车辆荷载按密集运营状态A级车道荷载计算,冲击系数1+u=1.2。

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1

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1
实际起弯点:
一方面为了保证斜截面抗弯强度,纵筋弯起点应设在按正截面抗弯承载
力计算充分利用该强度的截面(纵筋的充分利用点)以外(弯矩减小方向)不
小于 h0/2处。 另一方面为了保证正截面抗弯强度,纵筋弯起后与梁轴线的交点应位于 该纵筋不需要点以外(弯矩减小方向)。
土木与建筑学院
金霞飞
制作
设计计算项目及要求-抵抗弯矩图的绘制
绘制步骤 实际截断点: 应从按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充分利用该钢筋强度的截面至少延 伸(la+h0)长度。(la为受拉钢筋最小锚固长度) 同时应考虑从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不需要该钢筋的截面至少延
伸20d(d为钢筋直径,环氧树脂涂层钢筋25d)。
土木与建筑学院
金霞飞
制作
设计计算项目及要求-抵抗弯矩图的绘制
设计基本资料
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简支T梁 主梁跨径:分10、13、16、20m四种 荷载效应: 12组 T梁尺寸:四种见任务书 材料:C25,C30,C35,R235,HRB335,HRB400 结构重要性系数:0.9,1.0,1.1 主梁截面形式:采用“T”梁
土木与建筑学院
h
用下列三
12h 'f
翼板
承托 边梁梁肋 土木与建筑学院
金霞飞
内梁梁肋 制作
设计计算项目及要求-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2.求h0
假设as,得到有效高度h0=h–as。 可假设as=30mm+(0.07~0.1)h 3.判定T形截面类型
/ h f / / 0 M f cd b f h f h0 2
n
m
n
Sld SGik 2 j M Qjk
i 1 j 1

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范例

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范例

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范例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掌握结构稳定性和强度的概念。

2. 学生能够描述不同类型的结构元件,并解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3.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和科学知识分析简单结构问题,计算出结构的受力情况。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模型材料设计并构建小型结构模型,展示对结构原理的理解。

2. 学生通过实验和模拟,能够掌握测量和记录数据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团队合作,有效沟通,解决结构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将对工程学和结构设计产生兴趣,培养未来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志向。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3.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对技术工作的尊重,理解工程师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结合物理、数学和工程技术原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通过动手操作和问题解决,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考虑到学生处于中学阶段,具备一定的物理和数学基础,好奇心强,喜欢探索和动手实践,因此课程设计需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

教学要求:教学应注重启发式和探究式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课程中取得进步。

通过对具体学习成果的分解,教师可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和学习成果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结构设计基本概念:包括结构的定义、分类和功能,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如稳定性、强度和耐久性。

- 教材章节:第一章 结构设计概述2. 结构元件与受力分析:介绍梁、柱、板等常见结构元件,及其在承受不同类型力时的响应。

- 教材章节:第二章 结构元件与受力分析3. 结构设计方法与步骤:讲解结构设计的流程,包括需求分析、方案设计、计算分析、施工图绘制等。

- 教材章节:第三章 结构设计方法与步骤4. 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设计并制作小型结构模型,分析实际工程案例。

结构设计原理下篇课程设计

结构设计原理下篇课程设计

结构设计原理下篇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掌握结构稳定性和强度的计算方法。

2. 使学生能够运用力学知识分析简单工程结构的问题,并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材料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并能进行材料选择和评估。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结构设计与分析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和力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在小组项目中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完成结构设计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工程技术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创新实践的热情。

2.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使他们认识到结构设计在工程中的重要性。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在设计过程中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和特长,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程目标的设定旨在使学生在掌握结构设计原理的基础上,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结构设计基本原理:介绍结构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包括结构稳定性、强度、刚度的计算与分析。

2. 材料力学性质:讲解不同材料的力学性质,如弹性模量、屈服强度等,以及材料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和选择。

3. 结构分析:教授结构受力分析的方法,如截面力法、节点力法等,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在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4. 结构设计实例:分析典型工程结构的设计过程,包括梁、板、柱等结构的设计计算。

5. 结构设计规范:介绍我国现行的结构设计规范,让学生了解规范在工程实践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的安排如下:1. 第1周:结构设计基本原理及稳定性分析;2. 第2周:强度计算及材料力学性质;3. 第3周:结构分析方法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应用;4. 第4周:结构设计实例及规范解读。

结构设计原理的课程设计

结构设计原理的课程设计

结构设计原理的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结构设计原理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结构设计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结构设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结构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熟悉常见结构设计方法和技巧。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结构设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进行简单的结构设计计算和分析;–能够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结构设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持续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结构设计原理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结构设计原理的基本概念:包括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结构设计的分类和方法等;2.结构设计的基本方法:包括结构分析方法、结构设计方法、结构优化方法等;3.常见结构设计方法和技巧:包括梁的设计、柱的设计、板的设计等;4.结构设计原理的应用:包括结构设计实例解析、结构设计软件应用等。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结构设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结构设计问题;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掌握结构设计方法和技巧;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结构设计的过程和结果。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具体资源如下:1.教材:选用权威的结构设计原理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知识学习;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3.多媒体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视频,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4.实验设备:提供实验设备和材料,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体验。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结构设计原理》设计任务书(路桥专业)(dajianli)(1)

《结构设计原理》设计任务书(路桥专业)(dajianli)(1)

《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与指导书力学教研室2010.10《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设计目的运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本知识,通过一根主梁的设计计算,进一步掌握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受弯构件的构造、受力特点和设计要点,为以后桥梁施工中布置受弯构件的钢筋和进行中小桥涵设计计算及一般构件设计计算奠定基础。

二、设计内容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全梁承载能力校核水平纵向钢筋和架立钢筋设计裂缝宽度及变形(挠度)验算钢筋长度计算三、课程设计题目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简支T梁设计(一)设计资料1.桥面净空:净-7m+2×1.5m2.设计荷载:公路-Ⅱ级汽车荷载人群3.5KN/m2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内力计算结果见(二)3.材料规格:钢筋:主筋采用HRB400钢筋箍筋采用HRB335钢筋Ⅰ类环境混凝土:采用C30混凝土4.结构尺寸:T形主梁:标准跨径L b=20.00m计算跨径L j=19.50m主梁全长L=19.96m横断面及尺寸如图所示:(二)内力计算(结果摘抄)弯矩标准值M汇总表: kN·m四、设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五、提交成果及要求1.设计说明书一份要求:内容完整,设计合理,引用公式正确,计算准确,书写工整;2.一片主梁配筋图一张内容:主梁配筋图、钢筋大样图、钢筋长度明细表及材料数量要求:用白绘图纸,绘3号图(可加长),作图规范,有图框、有标题栏,用铅笔绘图,写工程字;3.必须自己独立完成设计,不得抄袭,一经发现抄袭者按零分处理。

六、参考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孙元桃主编.结构设计原理第二版.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张树仁主编.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结构设计原理.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叶见曙主编.结构设计原理.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公路桥涵设计标准图七、设计时间要求一周内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设计用纸课程设计用纸2.3 作用长期效应组合不计冲击系数的汽车荷载弯矩标准值k Q 1M =808.60m kN ⋅,汽车荷载作用效应的准永久值系数21ψ=0.4,人群荷载作用效应的准永久值系数22ψ=0.4课 程 设 计 用 纸课程设计用纸图3-1(尺寸单位:mm)课程设计用纸现选择钢筋256326Φ+Φ,截面面积27771mm A s =钢筋叠层数为6层,受拉区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取C=35mm 〉32mm 及30mm 钢筋间横向净距为mm d mm mm S n 403225.125.140588.352200=⨯=〉=⨯-=及,故满足构造要求。

钢筋布置图3-2如下课 程 设 计 用 纸图3-2(尺寸单位:mm )3.2 承载力复核已设计的受拉钢筋中,326Φ的面积为48262mm ,256Φ的面积为29452mm ,MPa f sd 280=。

由图3-2钢筋布置图,可求得s a ,即29454826)4.285.18.35335(2945)8.355.135(4826+⨯+⨯++⨯+=s a=125mm则实际有效高度 mm h 137512515000=-= (1)判定T 形截面类型由式 s sd f f cd A f h b f ≥'',计算mm N h b f f f cd ⋅⨯=⨯⨯=6''1017.312016401.16 =3.17m kN ⋅mm N A f s sd ⋅⨯=⨯+=61018.2280)29454826(=2.18m kN ⋅由于s sd f f cd A f h b f >'',故为第一类T 形截面 (2)求受压区高度x课 程 设 计 用 纸(3)正截面抗弯承载力由式)2(0'0xh x b f M M f cd u d -=≤γ,求得正截面抗弯承载力u M 为=-=)2(0'x h x b f M f cd u )2821375(8216401.16-⨯⨯⨯=mm N ⋅⨯61028.2888=m kN ⋅28.2888)214.2864(m kN M ⋅=>又 %2.0%83.213752007771min 0=>=⨯==ρρbh A s 故截面复核满足要求3.3 水平纵向钢筋的计算因为m m h 0.15.1>=故梁肋两侧需设水平纵向钢筋2600002.0mm bh A s ==,取)503(8102mm A s =Φ,5层钢筋 ,间距S=200mm ,符合规范要求。

课程设计用纸=⨯-03)105.0(bh f td kN 94.219144720052.1)105.0(3=⨯⨯⨯⨯- 用)25.489()105.0()81.131(0,0032/,0kN V bh f kN V d td l d =〈⨯<=-γγ 故可在梁跨中的某长度范围内按构造配置箍筋,其余区段应按计算配置腹筋。

课 程 设 计 用 纸22图4-1(尺寸单位:mm)在图4-1所示的剪力包络图中,支点处剪力计算值kN V 25.4890=,跨中处剪力计算值kN V l 81.1312/=, (3) 计算剪力图分配=⨯==-03,0)105.0(bh f V V td x d x γkN 209137520052.1)105.0(3=⨯⨯⨯⨯-处的截面距跨中截面的距离可由剪力包络图按比例求得为 =--⨯=2/02/12l l x V V V V L l mm 211681.13125.48981.1312099800=--⨯ 在1l 长度内可按构造要求布置箍筋。

同时,根据《公路桥规》规定,在制作中心线向跨径长度方向不小于1倍梁高h=1500mm 范围内,箍筋的间距最大为100mm距支座中心线为h/2处的计算剪力值('V )由剪力包络图按比例求得,为设计箍筋间距S=100mm;尔后至跨中截面统一的箍筋间距取vS=200mmv课程设计用纸mm h 1325)]5.08.351.2543()5.18.3535[(15001=⨯+++⨯+-=∆第一排弯筋(2N5)的弯起点1距支座中心距离为1325mm 。

弯筋与梁纵轴线交点'1距支座中心距离为='1x 1325-[1500/2-(35+35.8⨯1.5)]=664mm课 程 设 计 用 纸所需要提供的弯起钢筋截面积)(2sb A 为45sin )(33.133322sd sb sb f V A ==707.028079.16333.1333⨯⨯=1103mm 2第二排弯起钢筋与梁轴线交点'2距支座中心距离为='2x 2614-[1500/2-(35+35.8⨯2.5)]=1989mm 同理mm h 1261)]5.04.281.2543()5.04.2838.3535[(15003=⨯+++⨯+⨯+-=∆mm h x x 3875323=∆+= 76.184********75050663⨯-+=sb V =116.78kN=⨯⨯=707.028078.11633.13333sb A 787mm 2mm x 3282)]5.04.2838.3535(2/1500[3875'3=⨯+⨯+--=mm h 1233)]5.04.281.2543()5.14.2838.3535[(15004=⨯+++⨯+⨯+-=∆mm h x x 5108434=∆+=课 程 设 计 用 纸mm h x x 6312545=∆+= 76.184********75050665⨯-+=sb V =kN 82.25=⨯⨯=707.028082.2533.13335sb A 2174mmmm x 5775)]5.24.2838.3535(2/1500[6312'5=⨯+⨯+--=由表4-1可见,原拟定弯起1N 钢筋的弯起点距支座中心距离为6312mm ,已大于5066+1500/2=5816mm ,即在欲设置弯筋区域长度之外,保留此钢筋仍做弯起处理,以加强钢筋骨架施工时的刚度。

按照计算剪力初步布置弯起钢筋如图4-2课程设计用纸课程设计用纸1点~2点 s A =32172mm ,0h =mm 1429)0.18.3535(1500=⨯+- x =16401.163217280⨯⨯=34mm ,)2341429(3217280-⨯=ui M =1271.9m kN ⋅2点~3点 s A =48262mm ,0h =mm 1411)5.18.3535(1500=⨯+- x =16401.164826280⨯⨯=51mm ,)2511411(4826280-⨯=ui M =1872.2m kN ⋅3点~4点 s A =58082mm课 程 设 计 用 纸将表4-2的正截面抗弯承载力ui M 在图4-2上用各平行直线表示出来,它们与弯矩包络图4-2的交点分别为q j i 、、、⋯⋯,以各ui M 值代入式)41(222/,,Lx M M l d xd -=,可得q j i 、、、⋯⋯到跨中截面距离值。

现以图4-2中所示弯起钢筋弯起点初步位置来逐个检查是否满足《公路桥规》的要求第一排弯起钢筋(2N5);其充分利用点“m ”的横坐标x =7307mm ,而2N5的弯起点1的横坐标1x =9800-1325=8475mm ,说明1点位于m 点左边,且x x -1(=8475-7307=1168mm )>2/0h =(1429/2=714.5mm )满足要求。

课 程 设 计 用 纸要求。

其不需要点m 的横坐标mm x 7307=,而2N4钢筋与梁中轴线交点'2的横坐标)7307()781119899800('2mm x mm x =>=-=,亦满足要求。

第三排弯起钢筋(2N3);其充分利用点“k ”的横坐标x =4625mm ,而2N3的弯起点3的横坐标2x (=9800-3875=5925mm )>x (=4625mm ),且x x -3(=5925-4625=1300mm )>2/0h =(1400/2=700mm )满足要求。

其不需要点l 的横坐标mm x 5767=,而2N3钢筋与梁中轴线交点'3的横坐标)5767()654632549800('3mm x mm x =>=-=,亦满足要求。

第四排弯起钢筋(2N2);其充分利用点“j ”的横坐标x =3139mm ,而2N2的弯起点4的横坐标4x (=9800-5108=4692mm )>x (=3139mm ),且x x -4(=4692-3139=1553mm )>2/0h =(1388/2=694mm )满足要求。

其不需要点k 的横坐标mm x 4625=,而2N2钢筋与梁中轴线交点'4的横坐标)4625()525745439800('4mm x mm x =>=-=,亦满足要求。

课程设计用纸课程设计用纸==06.0mh c 142995.16.0⨯⨯=1.672m>1.447m斜角为==-)/(tan 01c h β≈-)1672/1429(tan 140.5斜截面内纵向受拉钢筋有)62(322N Φ,相应的主筋配筋率ρ为课 程 设 计 用 纸课程设计用纸由图4-3和表3可知,各排弯起钢筋的弯起点位置距该排钢筋充分利用点的距离大于2/h,且各排弯起钢筋与梁中轴线交点均位于该排钢筋不需要点外,即均能保证正截面和斜截面的抗弯强度,满足《公路桥规》的要求。

此外,梁底有322Φ的主钢筋不弯起直接通过支点截面,而这两根主钢筋的截面面积为16082mm,与跨中截面主筋25+Φ的总截面积6Φ326为77712mm之比为20.7%,大于20%,满足《公路桥规》的要求。

课程设计用纸=0.197mm mm W f 2.0][=≤ 满足要求课程设计用纸411202'''13''2301054.1)()1()2()()(121)2(121mm x h As h x h b b h b b x h bh bh I Es f f f f f ⨯=--+--+-+-+=α 课 程 设 计 用 纸(3) 受弯构件跨中截面的长期挠度值短期荷载效应组合下跨中截面矩标准值m kN M s ⋅=1.1838,对C35混凝土,挠度长期增长系数60.1=θη课 程 设 计 用 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