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上课)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案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案《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掌握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分析和探讨,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壮志豪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勇于追求理想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的上阕中写景与抒情的关系,品味精妙的语言。
(2)领会下阕中词人对“同学少年”的回忆所抒发的壮志豪情。
2、教学难点(1)理解词人通过对比手法所表达的深沉情感。
(2)体会词中意象的象征意义,把握词的主旨。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见解,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秋天景色的视频,然后提问学生:“在你们眼中,秋天是怎样的景象?”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秋天的感受。
接着,教师说:“在不同人的眼中,秋天有着不同的韵味。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看看他笔下的秋天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二)知识讲解1、介绍词的基本知识(1)词的定义: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
(2)词牌: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3)词的分类:词大致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58 字以内为小令,59—90 字为中调,91 字以上为长调。
2、介绍作者毛泽东毛泽东(1893 年 12 月 26 日-1976 年 9 月 9 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案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案《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分析、比较,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毛泽东的豪情壮志和博大胸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领会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掌握词的表现手法,如情景交融、对比等。
2、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通过对秋景的描绘所抒发的革命豪情。
(2)体会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音频和视频,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有关秋天的视频或展示一些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秋天的景色,营造秋天的氛围。
(2)提问学生:在古代诗词中,描写秋天的名句有哪些?让学生回忆并背诵相关诗句,如“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看看他笔下的秋天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毛泽东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让学生了解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2)介绍《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让学生明白这首词是毛泽东在 1925 年秋离开韶山去广州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
《沁园春·长沙》课件

《沁园春·长沙》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沁园春·长沙》这首诗。
该诗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诗词单元。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诗的背景,分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沁园春·长沙》。
2. 分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诗人的豪情壮志,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诗歌中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点:理解诗歌的背景,熟读成诵,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沁园春·长沙》的文本、图片及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笔、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沙的图片,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毛泽东及《沁园春·长沙》的背景。
3. 诗歌朗读:让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诗句解析:详细讲解诗句,分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5. 思想感情体会: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豪情壮志,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6. 随堂练习:针对诗歌内容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巩固。
六、板书设计1. 诗歌《沁园春·长沙》2. 诗人:毛泽东3. 诗句解析:形象、语言、表达技巧4. 思想感情:豪情壮志、爱国情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熟读并背诵《沁园春·长沙》,分析诗歌中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案:见课后附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沁园春·长沙》,让学生感受到了毛泽东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
课后可以让学生尝试写作类似的诗歌,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阅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作品,深入了解这位伟大的诗人。
课后拓展:了解毛泽东的生平事迹,阅读他的其他诗词作品。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解析: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 思想感情体会:诗人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3. 作业设计:熟读并背诵诗歌,分析诗歌中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4. 课后拓展:了解毛泽东的生平事迹,阅读他的其他诗词作品一、诗句解析1.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完整版课件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完整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大学国文》第二章“古典诗词”,具体内容为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通过学习这首词,学生将了解其创作背景,分析词的格律、意象和表达技巧,从而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毛泽东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沁园春·长沙》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3. 领悟作品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沁园春·长沙》的意象和表达技巧,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沁园春·长沙》的格律特点,学会鉴赏古典诗词的基本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大学国文》辅导书、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沙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词作中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背景介绍:介绍毛泽东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沁园春·长沙》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3. 诗词朗读:全班同学齐读《沁园春·长沙》,感受词的韵律美。
5.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词作中的意象,如“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等,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6. 例题讲解:选取词作中的典型例句,分析其表达技巧,如拟人、对仗等。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古典诗词的格律和意象。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沁园春·长沙》2. 板书内容:背景介绍:毛泽东生平、创作背景意象分析: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等表达技巧:拟人、对仗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欣赏一首古典诗词,分析其格律特点。
选取《沁园春·长沙》中的意象,写一篇鉴赏短文。
2. 答案:鉴赏短文答案:结合《沁园春·长沙》的意象,阐述其在词作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组织诗词朗诵比赛,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部编版教材《沁园春·长沙》课件(共22张)

部编版教材《沁园春·长沙》课件(共22 张)
部编版教材《沁园春·长沙》课件(共22 张)
万 山 红 遍
部编版教材《沁园春·长沙》课件(共22 张)
部编版教材《沁园春·长沙》课件(共22张)
会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李煜,晏殊,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晏几道、姜夔等。
☆ 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 (2)百舸争流
部编版教材《沁园春·长沙》课件(共22张)
⑵“漫江碧透”把“透”改为“绿”怎么样?
部编版 ☆教材参《沁园加春·长反沙》对课件(袁共22世张) 凯称帝,领导了驱
不好,“碧绿”只写出了颜色,而“碧透”不仅写了 颜色,而且写出秋水清澈见底的特征。且“绿”与“碧” 的意思重复。
(3)“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把“击”改为“翔”, 把“翔”改为“游”,怎么样? 不好,“击”字写出鹰在空中的矫健姿态,这样写 充满了战斗的激情;“翔”用了移就修辞格,(移就: 有意识地把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用来描写乙事物。 ) 精当的表现水中游鱼自由自在的情态,体现了作者对自 然景观的喜爱之情,神韵尽得。
部编版教材《沁园春·长沙》课件(共22 张)
“意象”简
释意
作者的思想、情感、
意念、感兴
象
作品中的所写之“景”、 所咏之“物”,所绘之 “人” 即为“象”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 观物象融合,形成意 象。意象是我们解读 诗歌,走近诗人主观 世界的一把钥匙。
部编版教材《沁园春·长沙》课件(共22 张)
部编版教材《沁园春·长沙》课件(共22 张)
沁园春长沙课件.

沁园春长沙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沁园春·长沙》这首诗歌。
该诗歌选自教材第二册第三章《诗歌的鉴赏》。
详细内容包括对诗歌的整体感知、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以及探讨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沁园春·长沙》,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通过对诗歌的深入分析,使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掌握诗歌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沁园春·长沙》诗歌文本、图片、相关背景资料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沙的美景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沁园春·长沙》。
2. 诗歌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整体感知诗歌。
3. 诗句解析:分析诗句的深层含义,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4. 艺术特色分析: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意象等方面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5. 思想感情探讨:结合时代背景,探讨诗人的思想感情。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其他相关诗歌。
六、板书设计1. 诗歌《沁园春·长沙》2. 诗句解析:关键诗句及含义3. 艺术特色:修辞手法、意象等4. 思想感情: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沁园春·长沙》的艺术特色及思想感情。
2. 课后练习:鉴赏其他毛泽东的诗歌,如《七律·长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沁园春·长沙》,使学生掌握了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了诗歌鉴赏能力。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是否能够充分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在拓展延伸方面,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更多毛泽东的诗歌,了解其艺术风格,提高文学素养。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优秀课件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具体章节为《诗词鉴赏·现代诗》。
详细内容为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这首诗的背景、意境及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沁园春·长沙》,掌握现代诗的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实践,学会品味诗歌语言,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沁园春·长沙》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沙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家乡的美丽,激发学习兴趣。
2. 背景介绍:介绍毛泽东及《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 诗词朗诵:全班同学齐声朗诵《沁园春·长沙》,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例题讲解:以诗歌中的重点句子为例,讲解如何鉴赏现代诗。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并品味诗歌中的语言,提高鉴赏能力。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9. 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学习感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沁园春·长沙》3. 重点词语:湘江北去、橘子洲头、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等4. 诗歌意境:赞美家乡、抒发豪情5. 艺术特色:形象生动、情感真挚、韵律和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沁园春·长沙》。
(2)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并赏析一首现代诗,不少于500字。
2. 答案:(1)略。
(2)示例:以《再别康桥》为例,从意象、情感、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赏析。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沁园春-长沙》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沁园春-长沙》的诗意、诗境和诗法。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使学生深入领会毛泽东诗词的艺术魅力。
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独立分析和评价诗词作品。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毛泽东及其诗词创作背景,揭示《沁园春-长沙》的历史意义。
2.2 诗词内容分析:分析诗词的结构、意象、意境、情感等,深入领会诗词的主题和内涵。
2.3 诗词鉴赏方法指导:教授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如品味词语、分析意象、感受情感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对《沁园春-长沙》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词内容,感知诗词意境。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词的主题、意象、情感等,共享学习成果。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解答学生疑问。
3.5 实践演练:学生尝试运用诗词鉴赏方法,分析其他毛泽东诗词或古代诗词作品。
3.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表现、问题回答等。
4.2 课后作业评价:评价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包括对诗词内容的理解、鉴赏方法的运用等。
4.3 学生自评与互评: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沁园春-长沙》及相关诗词选篇。
5.2 参考资料:有关毛泽东诗词的评论、赏析、背景资料等。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白板等。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遍、尽】:红得彻底 【透】绿得透彻 【争】:千帆竞发 【击】:矫健有力 【翔】:轻快自由
豪情壮志 昂扬向上
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为什么 “怅”?他想到了什么?
生机勃勃的大自然 大自然的盛衰
民生的凋敝
“谁主沉浮”
(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
(景——情——志)
1、词的下片转到“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是毛泽东求学 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一九二 五年二月他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 动,八月从韶山到长沙,九月前往广 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 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 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 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 首《沁园春》。
•
整体感知 品评
争百 先舸 恐争 后流 的: 热写 烈出 场了 面千 。帆 竞 发 、
鹰击长空:写出了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
鱼
翔浅底
鱼翔浅底:江水清澈,水天一色。鱼儿 在水中游,似在空中“飞翔”,故一个“翔” 字,便写活了这一景象,开拓了审美想象空 间。
湘江秋景图
山 远观
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湘江秋景图?
围绕同学少年,主要写了哪几个方面?表现了怎 样的思想感情?(峥嵘岁月图)
年龄气质
精神状态
战斗行动
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 世界的革命战斗精神。
下片主要回忆自己在长沙求学与革命时的豪情壮志。
①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 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②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 一带游览游泳; ③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 目标的新民学会; ④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 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⑤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⑥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相关资料
材料一: 毛泽东(1893-1976)政治家、革命家、诗人。1910年毛泽 东离开韶山投考湘乡县东山小学。在回答《言志》作文题时,他 写下了《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 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充分表达了17岁的少年的宏大抱 负。 材料二: 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就读时,毛泽东与蔡和森、何叔衡等人经 常在一起纵论天下大事、社会和人生问题,常引“国家兴亡,匹 夫有责”来激励自己,立志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与同学 约定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事、不谈家务琐事。 材料三: 在长沙求学时,毛泽东经常与同窗好友去湘江游泳,写下了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迈诗句。“五四时期” 毛泽东组织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 在全国反响极大。
学习方法:
诵读、品评、想象。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品味诗的 语言及意境。 2、学习毛泽东的伟大胸 襟和豪情壮志。
关于词的常识
词,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 不齐,又名“长短句” ,最初被称为“曲词”或 “曲子词” ,是配乐歌唱的,后来,词逐渐与音乐 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他称为“诗余” 还有人称之为“乐府诗”。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 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 “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有的 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 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 此而得名。
独立寒秋
沁 园 春 长 沙
上 阕 ( 景 ) 下 阕 ( 情 )
时间 地点 特定环境 绚丽多彩
问 谁 主 沉 浮 ? 答 同 学 少 年 !
——
湘江秋景
生机盎然
峥嵘岁月
景 中 寓 情 情 中 显 志
——
战斗风貌 英雄气概
中流击水
入境------审美感知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非独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
2 、上阕的“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 浮?”在下阕有没有得到回答?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 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实际上这是对上阕“谁主沉浮”的巧妙 回答。革命青年应以天下为己任,有肩负国 家兴亡、主宰民族命运的豪情壮志。
(叙事—抒情—言志)
峥嵘( zhēng róng ) 挥斥方遒( 橘子洲 ( qiú jú ) )
诵读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朗读,要注意节奏。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 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 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 /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 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 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 飞舟?
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看 到了什么?想(忆)到了什么?
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 忆:往昔岁月,祖国的命运。
上片:写眼前之景,绚烂多彩。
下片:追忆往事,抒壮志豪情。
立、看(景) 怅、问(自然) 忆、记(革命)
独立寒秋图
“ 寒秋(时节),(我)独 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 去。”展开想象,扩展语句, 进行形象而有诗意的描述。
主人公:立--看--问--忆
心情:昂扬之情 --忧思之情--意气风发 主题:作品通过对大好河山的描绘,对国家前 途命运的思,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抒发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天 下为已任的伟大抱负、昂扬的革命斗志和顽强 的革命精神。
合作探究
1、阅读下列诗句(提问:比较本词中的秋景,看 看在感情色彩上有何不同?)
①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辞》
②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③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
人泪。——《西厢记》
④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红楼梦》
2、在深秋季节里,作品为什么没有充满萧杀、 伤感的情调,而是如此的色彩绚丽,生机勃勃?
这与一个人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 作者不是普通的一介书生,而是叱咤风云的一 代伟人,是胸怀大志的杰出政治家,他有经天 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又博大的胸襟, 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 所以他的诗歌充满豪情壮志。(知人论世)
通过那些观察视角和写景顺序来描绘的? 红
林
江 舸
染
碧 争 击 翔
静
颜色对照
色彩斑斓 生机勃勃
近看
仰视 俯视
鹰 鱼 万类
动
动态对照
竞自由
品读· 炼字 3、试以上片为例,找出你认为最精妙、传神的 词语,并加以分析。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妙在哪里? 突出事物特点 表达情感
写作背景 一九二五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 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 震惊世界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也遍及 十几个省,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正风起 云涌地开展着。这时候,一方面是工农革命运 动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反动势力为了维护 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地镇压。那么 中华民族的命运将走向何方,是继续维护黑暗 衰退的反动统治,还是冲垮黑暗统治走向兴盛 进步,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面的力量,这些问 题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在一个深秋的季节, 橘 子洲头 , 伫 立 着 一 位 英 姿 勃勃的 年轻革命 家 , 他 正 深情地 注 视 着 滚 滚 北 去 的 湘江波 涛 , 凝 重 的 目 光 里 似乎折 射出心头 翻腾 的 无尽遐思……
层林尽染:
拟人,
枫林仿 佛人工 染成, 写出秋 色之深。
绿漫 清江 澈碧 。透 : 表 现 出 江 水 的 碧
词的分类
1、字数: 小令:58字以内;
中调:58~90个字;
长调:91个字以上。 2、片段: 单调:不分段,往往就是一首小令,篇幅较短; 双调:两段,也叫片或阕或遍,上片下片,前 阕后阕; 三叠、四叠:即三段或四段,较少见,尤其四
叠极少见。
预习检查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n 沁园春( qì ) 百舸( gě ) 寥廓( liáo kuò ) 浪遏飞舟( 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