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职高幼儿教师专业必修课学前儿童心理学第十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教案教学设计

第十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第一节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对其心理和行为发展的意义

一、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及特点

(一)先天气质差异(出生-----1岁)一一孩子一出生就表现出个人特点的差别,这种先天气质类型的差别作为孩子间的差别而存在,同时又影响着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并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成为孩子个人的特

点。b5E2RGbCAP

(二)个性特征的萌芽(1----3岁)一一在儿童先天气质类型差异的基础上,在3岁左右,,在与父母及周围人的相互作用中,孩子出现了较明显的个性特征的差异。plEanqFDPw

(三)个性初步形成(3---6岁)一一幼儿期,儿童心理水平逐渐向高级发展,孩子个性的完整性、稳定性、独特性及倾向性各方面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标志着儿童个性的初步形成。DXDiTa9E3d

二、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对其心理和行为的意义

(一)学前期儿童的一些个性特点对他们后来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成为儿童以后个性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二)学前期儿童个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需要、动机、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几个方面。这些方面在下面

各节逐一论述。RTCrpUDGiT

第二节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及其基本特征:

(一)界定: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及其周围人、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

(二)两个基本特征:

1 、分离感一一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身体和心理各方面都与他人不同;

2 、稳定的同一感一一知道自己是长期的持续的存在的,不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二、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一)自我感觉的发展(1岁前)一一1岁前儿童不能把自己作为一个主体同周围的客体区分开,

甚至不知道手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逐渐德知道手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这是自我意识的初级形态;

5PCzVD7HxA

(二)自我认识的发展(1---2岁)一一随着孩子会叫“妈妈”,说明孩子已经开始把自己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儿童对自己的认识更重要的方面是对自己形象地认识。“镜像试验”说明,

15个月以后的孩子,他们能对着镜子直接指岀自己鼻子上的红点,说明他们已经明确地认岀了自己。jLBHrnAlLg

(三)自我意识的萌芽(2---3岁)自我意识的真正出现是和儿童语言的发展相联系的,2---3岁掌握代名词“我”是儿童自我意识萌芽的主要标志,经常会使用“我的”这个词,并逐渐地使用“我”这

个词表达自己的愿望。XHAQX74J0X

(四)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3岁以后)一一3岁以后,孩子逐渐开始对自己进行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也发展起来。LDAYtRyKfE

二、幼儿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发展

(一)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1、从依从性评价自己独立评价:初期,还没有独立的自我评价,这时的评价只是简单的重复成人的评价,比如:“老师说我是好孩子" Zzz6ZB2Ltk

------- 2、从对个别方面的评价对多方面的评价:4岁左右的孩子主要从个别方面或局部来评价自己;6岁左右则能从多方面进行评价,比如,

“我是好孩子,我听老师的话、我有礼貌、我会帮助小朋友。”dvzfvkwMI1

------- 3、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对内心品质的评价:幼儿的自我评价基本上是对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还不能深入到对内部品质的评价。rqyn14ZNXI

------------ 4、从具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评价根据简单的行为规则理智的评价:初期的评价往往不从具体事实岀发,而是从情绪岀发进行评价,比如,评价自己的作品时,绝大多数孩子都会说自己的好,而事实并非如此。

EmxvxOtOco

(二)幼儿自我体验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 *1、从初步的内心体验较强烈的内心体验:3岁左右的孩子基本上不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体验,4岁以后,孩子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如“我不高兴"“我生气";到5---6岁时会用一些修饰词

如“很| ""太“来表达自己内心较强烈的体验。SixE2yXPq5

------ 2、从受暗示性的体验独立的体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自我体验的受暗示性会逐渐降低。

(三)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 1、从主要受他人控制到自己控制:3岁左右的孩子自我控制的水平是非常低的,当遇到外界诱惑时,主要受成人的控制,一旦成人离开,则难以控制自己,作出违反规则的行为来。6ewMyirQFL

-—— 2、从不会自我控制使用控制策略:控制策略是影响儿童控制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年龄小的儿童不会使用有效的控制策略,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学会使用简单的控制策略进行自我控制。kavU42VRUs

3、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受父母控制特征的影响:受父母严厉控制下的儿童有情绪压抑、盲目顺从等过渡自我

控制倾向。y6v3ALoS89

第三节学前儿童个性倾向性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的需要

(一)界定: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要求的反应,需要是人个性积极性的源泉,是人活动的动力。

(二)幼儿期儿童的社会性需要逐渐增强并表现岀明显的个性特点

1、开始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整体结构:既有生理与安全的需要,也有交往、游戏、尊重、学习等社会性需要

2、优势需要有所发展:3---6岁阶段,每个年龄儿童的需要排序都在发生变化。从5岁开始,求知的需要、劳动的

需要、及其他社会性需要都开始出现。M2ub6vSTnP

二、学前儿童的动机

幼儿活动动机的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动机互不相干形成动机之间的主从关系:在幼儿的行为中,遵守规则的动机起主导作用,而获得东西的动机是次要的。OYujCfmUCw

(二)---------- 从直接、近景动机占优势间接、远景动机占优势:比如小班的孩子做值日生的动机是值日生可以穿戴魏群、分发碗筷,是由于对活动本身感兴趣,中大班幼儿做值日,社会意义的动机逐渐占主要

地位,他们比较注意值日工作的成果和质量,明确做值日生是为别人做好事,并能互相帮助。eUts8ZQVRd

(三)-------k从外部动机占优势内部动机占优势:幼儿初期的行动动机主要是由外来影响所引起,是被动的,往往是为了获得成人的奖励;到了晚期,幼儿的行为动机中,兴趣的作用逐渐增强,成为左右孩子行为的一个主要因素。sQsAEJkW5T

三、学前儿童的兴趣

(一)兴趣发展的初级阶段(岀生---1岁)一一情绪心理学家孟昭兰将这一时期儿童的兴趣分为三个小阶段: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相似性物体再认知觉阶段和新异性探索阶段。GMslasNXkA

(二)多种兴趣开始发展阶段(1---3岁)一一1岁以后,孩子的兴趣逐渐丰富起来,他们对活动的、细小的物体、突然消失的物体、成人的动作或活动、因果关系等方面的事物发生兴趣;2岁以后,孩子对语音的兴

趣加强,并开始有意识的模仿。TlrRGchYzg

(三)兴趣的广泛发展并逐渐稳定阶段(3----6岁)

1、在兴趣的范围方面一一对任何新鲜的事物都感兴趣,对客观世界充满了好奇;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兴趣,孩子对游戏的兴趣始终不会改变;对因果关系的兴趣迅速发展,从问“是什么?干什么用?”

到“为什么?",这种兴趣不仅表现在语言中,同时也表现在幼儿的行动中。7EqZcWLZNX

2 、在兴趣的稳定性方面:幼儿的兴趣开始出现比较明显的个别差异,如有的孩子对什么都感兴趣,而有的孩子对什么都无所谓;有的孩子对汽车有兴趣,有的孩子对昆虫感兴趣。lzq7IGf02E

第四节学前儿童性格的初步形成

一、婴儿性格的萌芽——儿童性格的最初表现是在婴儿期, 3 岁左右,出现最初的性格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一)合群性:在与伙伴的关系方面可以看出明显的区别,有的孩子比较随和、富有同情心,发生争执时容易让步;而有的孩子明显的有攻击行为,这样的孩子不被同伴喜欢。zvpgeqJ1hk

(二)独立性:是婴儿期发展较快的一种性格特征,独立性的表现大约在2--3 岁变得明显,独立性强

的孩子可以做很多事情,自己吃饭、睡觉、不缠着大人陪伴。NrpoJac3v1

(三)自制力: 3 岁左右,在正确的教育下,有些儿童已经掌握了初步的行为规范,并学会了自我控制,如不随便要东西,不抢别人的玩具,当要求的不到满足时也不会无休止的哭闹。而有些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则很差。

1nowfTG4KI

(四)活动性:有的儿童活泼好动,手脚不停,对很多事情都表现出很强的兴趣,精力充沛;而有的孩子则好静,喜欢安静的游戏、看书。fjnFLDa5Zo

二.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

(一)活泼好动: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期儿童性格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无论何种类型的幼儿都有此共性。即使是性格内向、羞怯的幼儿,在家里或与熟悉的小伙伴玩耍时也会自然的流露出活泼好动的天性。tfnNhnE6e5

(二)喜欢交往:喜欢与同龄或者年龄相近的小伙伴交往,是幼儿行为方面最明显的特征之一,表现在他们的个体游戏减少,合作型游戏增多,所有的幼儿都希望与小伙伴共同游戏,并被别人接纳。HbmVN777sL

(三)好奇好问:幼儿对客观事物,特别是未见过的、新鲜事物非常感兴趣,什么都想看看、摸摸;

好问,是幼儿好奇心的一种突出表现,他们从问“是什么?”到问“为什么?”。V7l4jRB8Hs

(四)模仿性强:这是幼儿期的典型特点,小班幼儿表现尤为突出。对成人的模仿主要是对教师和父母的模仿;儿童之间的相互模仿更多,模仿的内容多是社会性行为,还有一部分是学习知识方面的模仿,可以即时模仿、也可以延迟模仿。83lcPA59W9

(五)好冲动:表现在情绪不稳定,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行为。

三、学前期是儿童性格的初步形成期

(一)儿童的性格表现出明显的个别差异;

(二)儿童性格的初步形成是针对那些较低级的性格因素而言,成为性格主要特征的高层次性格因素远未形成;

mZkklkzaaP

(三)儿童性格的发展具有明显受情景制约的特点,儿童的行为直接反映外界的环境影响。

第五节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能力发展的特点

(一)多种能力的显现与发展

1、操作能力最早表现,并逐步发展:孩子出生以后,在先天抓握反射的基础上,经过无意识抓握

的训练,逐渐学会有目的抓握动作。到6、7 个月,孩子双手协调能力开始发展,手的灵活性逐渐提高;从1岁开始,孩子操作物体的能力逐渐发展起来,开始进行各种游戏活动;同时,孩子走、跑、跳得能力逐渐完善,到幼儿期后,游戏活动在孩子的生活中占主要地位,使孩子的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和表现。AVktR43bpw

2、语言能力在婴儿期发展迅速,幼儿期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儿童的言语能力是在婴儿期发展起

来的,在短短的2、3 年时间里,从不会说话到能用单个字表达意愿,倒能用两个词、到能用简单的句子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期间经历了非常迅速的发展变化;进入幼儿期后,孩子的言语表达能力逐渐增强,特别是言语的连贯性、完整性和逻辑性迅速发展,为幼儿的学习和交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ORjBnOwcEd

3、模仿能力发展迅速,是幼儿学习的基础:模仿能力的发展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有重要意义:第

一,言语方面有意识的模仿对孩子学习语言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第二,动作方面的模仿对孩子活动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第三,模仿能力的发展为孩子游戏的发展提供前提;第四,模仿对个性形成的作用也不可忽视。2MiJTy0dTT

4、认识能力迅速发展,是幼儿学习的前提:从儿童出生到幼儿期末,我们可以看到人类个体认识

能力发生发展的过程。出生时只具备基本的感知能力,随后出现初步的记忆、注意能力;进入婴儿期,相继出现想象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进入幼儿期,儿童的各种认识能力都迅速发展起来,逐渐向比较高级的心理水平发展,为儿童学习、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gIiSpiue7A

5、特殊能力有所表现:在幼儿期,有些特殊能力已经开始有所表现,如音乐、绘画、舞蹈、数学、

语言能力等等;根据研究,音乐能力在学前期出现的比在以后的年龄出现的更多。uEh0U1Yfmh

6、创造能力萌芽:儿童的创造力不像成人的发明创造水平那么高,属于类创造;所谓类创造是对

个体而言的,这种创造的成果对个体来说是新的,对人类来说是已知的。比如,幼儿创作了一幅作品,对他自己来说是从未有过的,但对别人来说可能早已有了类似的作品或者水平更高的作品。学前儿童的创造性在其生活的各个领域随时随地表现出来,特别是在儿童的绘画作品中有明显的表现。IAg9qLsgBX

(二)智力结构随年龄增长而变化

1、智力分化论——该理论认为,儿童的智力最初是浑沌不分化的,儿童智力因素的数量随年龄的

增长而增加。这种理论将智力分为一般智力(决定一个人智力高低的主要因素)和特殊智力(完成某些特殊任务所必需的),这种分法比较适合于儿童智力发展的规律。WwghWvVhPE

2、智力复合论——该理论认为,儿童的智力最初已经是复合的、多维度发展的,其发展的趋势是

各种智力因素的比重和地位不断变化,复合性因素的比重越来越大。asfpsfpi4k

3、智力内容变化论——这种理论认为,同一智力因素本身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

4、多元智能理论——哈佛大学的加德纳教授提出

(1)多元智能理论的首要目标是拓宽对智力的认识,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程度的、至少是8 个领域的并且是相互独立的智力,即语言智能:指用语言思维、用语言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数学逻辑智能:指人能够计算、量化、思

考命题和假设,并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能力(科学家、数学家、电脑程序设计师等);空间智能:指人们利用三维空间的方式进行思维的能力(飞行员、画家、建筑师等);身体运动智能:指人能巧妙的操纵物体和调整身体的技能(运动员、舞蹈家、外科医生等);音乐智能:指能敏锐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音色的能力;人际关系智能: 指能够有效的理解别人和与人交往的能力(社会工作者、教师、政治家、演员等)内省智能:指建构正确自我知觉的能力。并善于用这种知识计划和指导自己的人生;

自然智能:指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辫认和分类的能力。ooeyYZTjj1

(2)多元智能理论不是单纯的说明儿童的智力水平有多高,而是试图显示每个儿童各自在哪个方面聪明,在哪个方面能够取得成功,该理论承认环境和教育影响对人的发展程度和发展方向有重要影响,承认智力及表现形式的多样性。BkeGuInkxI

(三)出现了主导能力的萌芽,开始出现明显的类型差异:学前期儿童已经出现主导能力的差异。主导能力也称优势能力。在一个人各种能力的有机结合种,往往有一种能力起主导作用,另一些能力处于从属地位。比如有的孩子在艺术方面有特殊才能,有的孩子擅长数理逻辑,有的孩子语言发展得好。这一理论与多元智能理论是相吻合的。PgdO0sRlMo

(三)智力发展迅速——布卢姆智力发展百分比

以17 岁为儿童智力发展的最高点,假定其智力为100%,儿童各年龄智力发展的百分比如下:

岁20%

1

岁50%

4

岁80%

8

岁92%

13

岁100%

17

思考

题:

1、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2、简述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3、学前儿童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有什么特点?

4、学前儿童的兴趣有什么特点?怎样根据这些特点进行教育?

5、幼儿的性格表现出哪些特点?怎样根据这些特点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

6、简述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这一理论对

学前儿童教育的启示是什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和概念。 2. 了解学前儿童各个发展阶段的心理特点和需求。 3. 掌握教学中运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方法和策略。 4. 培养教师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性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 3. 学前儿童的情绪发展。 4. 学前儿童的社交发展。 5. 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 三、教学重点 1.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 2. 学前儿童的情绪发展 四、教学方法 1. 阅读教材,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2. 分组讨论,讨论学前儿童各个发展阶段的心理特点和需求。 3. 观察实践,观察学前儿童的认知、情绪、社交和语言发展情况。 4. 教学演示,展示教师如何应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方法和策略。 5. 问答互动,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 导入(5分钟) 通过简短的故事或游戏引入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授(25分钟) 介绍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并逐个讲解学前儿童的各个发展领域(认知、情绪、社交、语言)的特点和特征。 3. 分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学前儿童在认知、情绪、社交和语言发展方面的特点和需求,并用给出实例进行说明。 4. 观察实践(20分钟) 组织学生前往幼儿园或家庭,观察学前儿童在各个发展领域的表现,记录下观察结果,并从中总结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关键点。 5. 教学演示(20分钟) 教师展示如何应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方法和策略进行教学活动,如游戏、故事、绘画等。 6. 问答互动(15分钟) 教师提问学生关于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问题,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周盼盼:《第十章--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教案

第十章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 第一节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一、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动机作用 情绪直接指导着学前儿童的行为。 愉快的情绪往往使他们愿意学习,不愉快则导致各种消极行为。 到学前晚期,情绪对行为的动机作用仍然相当明显。 【补充】动机是一种心理倾向性,踢易拉罐的孩子 二、情绪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情绪随认知的发展而分化。情绪对认知的发展起着激发、促进或抑制、延缓的作用。学前儿童认识过程的很大特点是“无意性”,无意性更多地受情绪的左右。 情绪对识记和保持的作用。美感情调色彩VS恶感情调色彩的词不同的识记和保持效果。 情绪态度对幼儿语言发展有重要影响。 幼儿最初的话语大多是表示情感和愿望的; 用情绪激动法可以促进儿童掌握某些难以掌握的词。 儿童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甚至改变词序。 【自学】孟昭兰的实验研究P287-288 孟昭兰有关婴幼儿情绪状态及其智力操作影响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情绪状态对婴幼儿智力操作有不同的影响。 在外界新异刺激作用下,婴幼儿的情绪可以在兴趣和恐惧之间游动。

愉快强度与操作效果之间呈现倒“u”字形关系。即适中的愉快情绪使智力操作达到最优,这时起核心作用的是兴趣。 恐惧和痛苦的程度与操作效果之间为直线关系,即惧怕和痛苦越大,操作效果越差。 强烈的情绪状态或淡漠无情,都不利于儿童的智力探究,兴趣和愉快的交替,是治理活动的最佳背景,惧怕和痛苦对儿童智力发展不利。 三、情绪对学前儿童意识发展的作用 伊扎德等研究者提出,意识的产生、发展及其复杂组织的形成是情绪的功能。可以说婴儿最初的情绪体验就是最初的意识。 四、情绪对学前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 (一)情绪的品质特征,是个性的性格特征的组成部分,当情绪和认知相互作用而形成一定倾向时,就形成了基本的个性结构,即所谓的内向和外向、主动和被动的个性等等。比如,一时的焦虑,成为焦虑状态,而经常出现稳定的焦虑状态,则形成焦虑品质。 【补充】心理咨询中的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 (二)婴儿的情绪发展影响到他早期的智力发展和个性特征的形成,甚至影响到以后乃至成人后的行为,早期的情绪损伤,则可能导致怪癖的性格和异常的行为。 五、情绪对学前儿童交往发展的作用 成人对新生儿的了解,几乎完全依靠观察婴儿的表情动作。儿童在掌握语言之前,主要以表情作为交 往的工具,直到幼儿期,表情仍然是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其作用不下于语言。幼儿常常用表情代替语言来回答成人的问题,或用表情辅助自己的语言表述。 第二节儿童情绪发生和分化的理论

儿童心理学教学设计

篇一:幼儿心理学教案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育与管理系《学前心理学》课程教案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前心理学》课程教案 绪论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人从出生到入学前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1、什么是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心理过程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如观察一个人,有人观察得很细,身高、肤色、体貌特征都能描绘,有的人则观察得很粗。又如学习,有人对公式记忆深刻,有人对年代记忆准确,有人则对事件印象很深,当然也有人对学习内容记不住,但对影视名星的一点一滴都了如指掌。对一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有人痛恨,有人可怜。对一交通事故现场,有人挤着凑热闹,有人远远躲开。男孩喜欢车,女孩喜欢娃娃,有人勇敢、有人文静等都是心理的外在表现。 2、什么是心理呢? 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前面提到的观察就是知觉,知觉与记忆都是认识过程;痛恨与可怜属于情感,男孩与女孩兴趣不同则属于个性,勇敢与文静则是气质。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是心理概念的外延,其内涵是三句话: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正常的人有正常心理,脑瘫孩子则会出现不正常心理。如发育迟缓,语言产生晚,行动慢,反应迟钝等等。这说明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但目前也有另一种说法,心脏也能产生心理,因为一名曾做过换心脏手术的人在术愈后常常光顾酒吧、大吼,这是他不曾有过的行为,后来经过了解才知是交通事故中捐赠心脏的人的嗜好。目前对此现象仍无法解释。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只有当客观现象作用于人脑时,才会产生心理。我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想象一种,属于认识过程。白天见到的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进入到了潜意识,到了夜里,潜意识升入到意识里,成为梦。同样所看所说所想都是客观现实在不同人脑的反映,只不过不同的人经历、环境、遗传素质不同,因此即使是同一客观现实不同人反映会有所不同。这也是说心理反映具有能动性。 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都是对客观现实反映,但反映程度、效果会有差异,这就是能动性。能动性是指人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现实或反作用于现实。 一次电台请一位商界奇才作嘉宾,主持人请他谈成功之道,他淡淡一笑,说:出题考考你们吧。某地发现了金矿,人们一窝蜂拥去,但一条大河挡住必经之路,你会怎么办。有人说绕道,有人说游过去,但商界奇才含笑不语,很久才说为什么非要淘金,为什么不买条船开始营运。他讲此故事的目的是成功在于想他人不曾想的。而此故事中不同人的想法则反映出每人能动性不同。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 1、个体心理的发生:在讲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言语、情绪、意志、个性、社会性等这些章节时都会提到它们是何时产生的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一般在每章会提到什么心理现象的发生或一般趋势。

中职职高幼儿教师专业必修课学前儿童心理学第十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教案教学设计

第十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第一节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对其心理和行为发展的意义 一、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及特点 (一)先天气质差异(出生-----1岁)一一孩子一出生就表现出个人特点的差别,这种先天气质类型的差别作为孩子间的差别而存在,同时又影响着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并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成为孩子个人的特 点。b5E2RGbCAP (二)个性特征的萌芽(1----3岁)一一在儿童先天气质类型差异的基础上,在3岁左右,,在与父母及周围人的相互作用中,孩子出现了较明显的个性特征的差异。plEanqFDPw (三)个性初步形成(3---6岁)一一幼儿期,儿童心理水平逐渐向高级发展,孩子个性的完整性、稳定性、独特性及倾向性各方面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标志着儿童个性的初步形成。DXDiTa9E3d 二、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对其心理和行为的意义 (一)学前期儿童的一些个性特点对他们后来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成为儿童以后个性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二)学前期儿童个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需要、动机、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几个方面。这些方面在下面 各节逐一论述。RTCrpUDGiT 第二节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及其基本特征: (一)界定: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及其周围人、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 (二)两个基本特征: 1 、分离感一一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身体和心理各方面都与他人不同; 2 、稳定的同一感一一知道自己是长期的持续的存在的,不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二、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一)自我感觉的发展(1岁前)一一1岁前儿童不能把自己作为一个主体同周围的客体区分开, 甚至不知道手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逐渐德知道手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这是自我意识的初级形态; 5PCzVD7HxA (二)自我认识的发展(1---2岁)一一随着孩子会叫“妈妈”,说明孩子已经开始把自己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儿童对自己的认识更重要的方面是对自己形象地认识。“镜像试验”说明, 15个月以后的孩子,他们能对着镜子直接指岀自己鼻子上的红点,说明他们已经明确地认岀了自己。jLBHrnAlLg (三)自我意识的萌芽(2---3岁)自我意识的真正出现是和儿童语言的发展相联系的,2---3岁掌握代名词“我”是儿童自我意识萌芽的主要标志,经常会使用“我的”这个词,并逐渐地使用“我”这 个词表达自己的愿望。XHAQX74J0X

《学前心理学》教学大纲-幼教专业-中职教育

《学前心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开设学期: 课程类型:必修开课单位: 一、课程内容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心理学与学前心理学 第二节学习学前心理学的方法 第三节学习学前心理学意义 第二章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第一节儿童发展 第二节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第三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第一节感知觉概述 第二节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 第三节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 第四节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 第四章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第一节注意概述 第二节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特点 第五章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第一节记忆概述 第二节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特点 第三节学前儿童记忆的培养 第六章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第一节想象概述 第二节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 第七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第一节思维概述 第二节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

第三节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第八章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第一节言语概述 第二节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学前儿童言语能力的培养 第九章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第一节情绪情感概述 第二节学前儿童基本情绪的发展 第三节学前儿童情绪的分化 第四节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 第五节学前儿童情绪的培养 第十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第一节个性概述 第二节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 第三节学前儿童性格的发展 第四节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 第五节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第十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第一节社会性发展概述 第二节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 第三节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第四节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二、教学目的 为了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基础知识,把我幼儿心理规律,明确幼儿感官的培养及个性的培养,使学生掌握记忆方式方法运用到教学中。 三、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熟悉记忆、想象、感觉、思维等方面的培养,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明确家庭教育和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20首页 【教学主要内容】 复习和背读章节重要内容 【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并运用本章节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 【教学准备】 教案、黑板、粉笔等 【教学后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 20 次课讲稿 【复习旧课】 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 一、记忆的保持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1.保持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是识记和恢复(再认和再现)的中间环节。 2.保持是一个动态过程。 在保持阶段.知识经验会发生“量”和“质”两方面变化.就“量”而言.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显著表现就是遗忘;就“质”而言.因知识经验、加工组织经验的方式不同,回忆的内容会变化。有的内容变得简略了、概括了.不重要的细节消失了;有的内容变得更加完整合理;而有的却变得更加具体、夸张、突出学前儿童年龄小.大脑神经发育不够成熟。知识经验缺乏.更容易变化,忘事。因而对学前儿童记忆保持的要求不能太高,而应实事求是,符合记忆的心理年龄特点,教孩子学习知识,要注意巩固率或识记后的保持率。 二、根据遗忘规律科学地组织复习 (一)遗忘 即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再现,或者再认或再现时发生错误。有几种情况:不完全遗忘,能再认不能再现;完全遗忘,既不能再现也不能再认;临时性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再现;永久性遗忘,永远不能再认或再现。(二)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的揭示了遗忘规律: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快,以后逐渐缓慢,简单说,就是“先快后慢”。 (三)科学地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方式多样化,多种感官综合运用; 3.利用记忆恢复的规律。幼儿有一种特殊的记忆恢复(回涨)现象。 这就要求我们指导孩子进行科学的分散复习,分散复习不是简单重复,而要使复习方式多样化,做到眼耳手脑并用。正确看待“回涨“现象,利用这一

第十章 学前儿童的个性因素及发展

第十章学前儿童的个性因素及发展 1.了解有关个性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2.掌握学前儿童气质、性格、能力及自我意识发展的基本特点。 3.初步懂得如何根据儿童的气质特点去进行教育,怎样去发展儿童的能力,提高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塑造儿童的良好性格。 4.知道学前教育要根据学前儿童的个性特点来进行,同时要以促进学前儿童个性良好形成和发展为目的。 欢欢和园园是一对双胞胎姐妹,长相一个样。刚入园时,老师们都分不清哪个是欢欢, 哪个是园园。阳阳是幼儿园中班的小朋友,在老师眼里,阳阳聪明可爱,活泼开朗,喜欢运 动,动手能力强,是个讨人喜欢的好孩子。可是,有一天,阳阳妈妈来接孩子时却说:“老 师,我家孩子就是好动,叫他弹琴时总是坐不住,缺乏自制力,还喜欢问东问西,不知道哪 有那么多问题,喜欢在家搞破坏,一个新玩具到他受里就被他拆开成了废品。邻居家的欢欢 可乖了,琴弹得不错,画也画得好,又文静,老师,我家阳阳是不是有问题?” 案例中,老师眼里的好孩子,家长却怀疑他是问题儿童。我想主要还是因为家长没有真正了解学前儿童的个性特点。什么是个性?学前儿童个性发展有什么特点?如何促进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的发展?本章将分别讲述这些问题,着重分析学前儿童的构成个性的有关因素,如气质,性格,能力,自我意识等因素的发展和培养。但是仔细观察,发现她们在活动中表现还是不一样的,欢欢活泼开朗,喜欢唱歌跳舞,自理能力强,胆子大,但是比较冲动,有脾气;园园文静,画画不错,喜欢安静的游戏,不爱说话,一遇到问题就哭着叫姐姐。双胞胎之间个性尚且有如此大的差异,更何况是其他人呢?

每个儿童都有他们自己的个性特点,作为将来的幼儿园老师应该如何去了解学前儿童的个性差异,如何根据儿童的个性特点去进行教育呢,这是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个性”这个词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用到,诸如“城市的个性”、“这个人很有个性”等,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个性指的是具有特别性,与众不同。心理学上的个性则指的是一个人总的心理面貌。 个性不是天生的,当儿童心理发展到一定水平,成熟到一定阶段,再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一种整体的、稳定的、独特的精神面貌时,个性就形成了。学前儿童是个性开始萌芽和形成的时期。 个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一般认为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个性倾向性是是个性的动力系统,包括需要、动机、兴趣、志向和世界观等要素。它是个性心理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直接影响个人的心理和行为,一个人喜欢什么,憎恶什么,趋向什么,回避什么,都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与别人不一样的、本质的、比较稳定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征。这是个体心理差异的集中表现,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要素,特别是性格,更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因素,小说家笔下的人物形象之所以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就是因为作家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加以描写。 自我意识系统是一系列自我完善的能动结构,这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动物没有意识,更没有自我意识,因此自我意识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大特征。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个性尚未真正形成。本章将着重分析影响学前儿童个性构成的有关因素的发展,如气质、性格、能力,以及自我意识等因素的发展。 第一节学前儿童的气质 一气质的概述 (一)什么是气质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见到有的人脾气暴躁,鲁莽;有的人沉静稳重,不露声色;有些人反映快,比较灵活;有些人则反映迟钝,比较呆板。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与人之间有着不尽相同的“脾气”和“禀性”,这在心理学上叫做各人气质不一。 气质是指心理活动动力方面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反应的大小)、速度(反应的快慢)、稳定性(维持时间的长短)和指向性(倾注外部世界还是内部世界)等方面。具有某种气质特点的人,在不同目的、不同内容的场合下,都会表现出相同方式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如一个脾气急躁的人处处都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易冲动;一个安静稳重的人在不同场合都能表现得心平气和,沉着冷静。 气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在人生的最初阶段就可以观察到儿童气质的差异。如我们可以观察到有的孩子出生时就活泼好动,哭声响亮,对外界刺激反应较快;有的孩子则比较安静,哭声微小,对外界刺激反应较慢,而且孩子一出生就有的这些特征在他以后的学习和活动中都有所表现。气质的先天性决定了它是个性中最为稳定的因素,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这里指的就是气质的相对稳定,不易改变。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修养的加强,社会环境的变化,气质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变,如一个抑郁质的孩子长期生活在充满朝气和活力的环境里也会变得比原来更开朗活泼,但这只是外部表现的改变,要使其内部产生质的变化是很困难的,总之,气质的稳定性和可塑性是统一的。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学前儿童的发展特点和心理发展阶段。 2.了解学前儿童的认知、语言、社会和情绪发展。 3.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评估方法和干预技巧。 二、教学内容: 1.学前儿童的发展特点 (1)身体发展:体格特点,大脑发育情况等。 (2)认知发展: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方面的特点。 (3)语言发展:语言习得、语言理解和表达的特点。 (4)社会发展:人际关系、社交技能、合作和竞争等方面的特点。 (5)情绪发展:情绪认同、情绪管理和表达的特点。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阶段 (1)0~1岁:感知和运动发展期。 (2)1~2岁:认知和语言发展期。 (3)2~3岁:批判性思考发展期。 (4)3~4岁:批判性思维发展期。 (5)4~6岁:逻辑思维发展期。 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评估方法

(1)观察法:观察学前儿童在日常活动中的表现和行为。 (2)测验法:使用合适的测试工具进行认知、语言和行为方面的测评。 4.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干预技巧 (1)启发思考: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前儿童的思维和创造力。 (2)培养语言:通过音乐、游戏和童谣等活动,培养学前儿童的语 言表达能力。 (3)培养社交技能:开展合作活动和角色扮演,培养学前儿童的社 交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绪管理:教导学前儿童正确识别和表达情绪,培养其情绪管 理能力。 三、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学前儿童的发展特点和心理发展阶段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讲解:教师讲解学前儿童的发展特点和心理发展阶段的知识点,引 导学生理解。 3.案例分析:教师给出一些学前儿童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发展特点 和心理发展阶段,并提出相应的教育方法。 4.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评估方法和 干预技巧,并汇报给全班。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十章个性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十章个性 个性是人类的核心特征之一,它是指个体在情绪、认知和行为等方面 存在的稳定和一致的差异。个体的个性是基于其遗传背景、环境刺激和个 人经验等因素的综合表现。 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中,个性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开始于婴 幼儿期并持续至成年。个性发展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过程,但也会受到外界 环境的影响。下面将从个性形成的影响因素、个性特点和个性发展的重要 性等方面详细讨论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 首先,个性的形成主要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成。遗传因素是 个体个性发展的基础,它通过基因的遗传方式决定了个体的基本性格特点。环境因素则是个性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包括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社会 交往等。家庭环境是影响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家庭中的教养方式、家庭 氛围和家庭成员的亲子关系等都会对个性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其次,学前儿童的个性具有一系列特点。学前儿童的个性较为初级和 单一,他们的个性特点主要表现在情绪、意识、动机和行为等方面。例如,一些学前儿童情绪比较稳定,容易适应新环境;而另一些学前儿童情绪波 动较大,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此外,学前儿童的个性特点也包括兴 趣爱好、社交能力和自主意识等方面。不同的个性特点对学前儿童的发展 和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 最后,个性发展对学前儿童的成长和学习非常重要。个性特点会影响 学前儿童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成效。个性发展也 会对学前儿童的社会交往产生重要影响,不同的个性特点会决定学前儿童 在社交中的角色和表现。此外,个性发展还会影响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和

自尊心发展。因此,家庭和学校应重视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和培养方式,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中个性的发展是一个相对稳定且长期的过程,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学前儿童的个性具有一系列特点,包括情绪、意识、动机和行为等方面的差异。个性发展对学前儿童的成长和学习具有重要影响,家庭和学校应注重个性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和培养方式,帮助他们健康发展。因此,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教师和家长关注的焦点。

学前儿童发展,讲义第十章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 (课程代码:12340) 第十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个性的形成及其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节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第三节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 第四节学前儿童性格的形成 第一节个性的形成及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一、个性及其内容 (一)个性的概念 个性,指的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 个性是一个复杂的、多侧面的、多层次的动力结构。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 1.个性的独特性 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个性特点,人的个性千差万别。但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斥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 2.个体的整体性 个性的整体性指的是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是由各个密切联系的成分所构成的多层次、多水平的统一体。 3.稳定性 个性具有稳定性的特点。个人的偶然的行为不能代表他真正的个性,只有比较稳定的、在行为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才能代表一个人的个性。 4.社会性 个性的社会性指的是,个体个性的本质是由人的社会关系决定的。个性特征的形成,和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及其所受的教育密切相关。 个性具有社会性,但个性的形成离不开生物因素。 (三)个性的结构

1.个性的调控系统 (1)个性的调节系统 个性调节系统是个性调控系统的组成部分之- ,它以自我意识为核心。自我意识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是个性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制约着个性的发展。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越高,其个性也就越成熟、越稳定。 (2)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是个性调节系统的又一个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志向、人生观和世界观等方面,它是以个体需要为基础的动机系统,是个体行为的推动力。 2.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指的是个体经常表现出的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点,是个体各种心理特点的系统结合,集中体现了个体个性及心理面貌的独特性。 二、个性的初步形成 (一)心理活动整体性的形成 3岁以前,儿童逐渐出现思维、想象和记忆等心理现象,但是,这这个阶段儿童的心理活动是混乱而零散的,他们的各种心理过程还在逐渐发生之中。到了幼儿期,调控能力逐步发展,逐渐成为儿童心理过程的协调者。幼儿末期,儿童开始能够按照一定的计划和目的进行活动,调控能力逐渐提升。此时的儿童能够按照一定的目的控制自己的行为,心理过程具有了整体性、系统性的特点。 (二)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增长 新生儿和婴儿的思维、记忆、注意等心理过程富于变化,其情绪情感也是如此。婴儿的无意想象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时期儿童的心理活动不稳定、受外界影响、无目的的特性。 (三)心理活动独特性的发展 新生儿即存在气质类型的差异。到了幼儿期,儿童个性特征的差异更为明显了。同时,在智力和能力方面,儿童的特殊能力和智力差异也开始表现出来。 (四)心理活动能动性的发展 能动性将对儿童的自我意识、兴趣和爱好等方面产生很大影响。在自我意识方面,儿童的学习、生活和发展直接受自我意识水平的影响。3-6岁的儿童已经在自我评价及自信心方面表现出了差异。 三、学前儿童个性形成与发展的意义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

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

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 一、个性形成的开始 (一)个性的概念 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人与人之间个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言行举止中。要了解一个人的个性,主要看他的言行表现,而在言语和行为两者中,行为表现更能反映一个人真实的个性。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 1.个性的独特性 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个性特点,人的个性千差万别,但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斥在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每个人的个性是不同于他人的,而对于同一个民族、同一性别、同一个年龄段的人来说,个性中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背景中的人,心理都有一些比较普遍的特点。因此,个性是独特性和共同性的统一。 4.个性的社会性 在人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中,个性的本质方面是由人的社会关系决定的。个性特征的形成,和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及其所受的教育密切相关。个性具有社会性,但个性的形成离不开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给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社会因素使这一可能变成现实。因此,个性是社会性和生物性的统一。 (三)个性的结构 1.个性倾向性系统 个性倾向性系统包括需要与动机、兴趣、志向、世界观等要素。它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动力因素,决定着一个人的活动倾向性、积极性,集中地体现了个性的社会实质。个性倾向性系统是构成个性的核心。 2、自我意识系统 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 3个性心理特征系统 个性心理特征系统是个性独特性的集中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心理成分。性格是个性最核心的特征,反映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性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的存在以及与周围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个体是把认识的目光对着自己,这时的个体既是认识者,又是被认识者。自我意识的成熟标志着幼儿个性的成熟。 自我意识有两个基本特征,即分离感和稳定的同一感。分离感是指一个人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身体和心理的各方面都是和他人不同的;稳定的同一感是指一个人知道自己是长期的持续存在的,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不管自己有了什么新的特点,都能认识到自己是同一个人。 (二)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1.自我感觉的发展(1岁前)。儿童由1岁前不能把自己作为一个主体同周围的客体区分开到知道手 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自我意识的最初级形式,即自我感觉阶段。 2.自我认识的发展(1~2岁)。孩子会叫妈妈,表明他已经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了。 更重要的是,孩子在15个月以后已开始知道自己的形象。 3.自我意识的萌芽(2~3岁)。自我意识的真正出现是和儿童言语的发展相联系的,掌握代词“我” 是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标志,能准确使用“我”来表达愿望时,这标志着儿童的自我意识产生。4.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3岁后)。婴幼儿在知道自己是独立个体的基础上,逐渐开始对自己的 简单的评价;进入幼儿期,孩子的自我评价逐渐发展起来,同时,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已开始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教案—内容和意义

第、课时

【学前儿童生活小电影】 □片段一:发明遥控厕所 口片段二:“我要把你打成照片” □片段三:我见过一种鱼叫“葡萄鱼” □片段四:“我・・我・・・我摆了一个…额…大楼房J 口片段五:“明明,你的手脏,不能弹琴J "妈妈, 我只谈黑键” □片段六:儿子:蜗牛能从唐山爬到美国吗?我正在考虑要不要跟他说说愚公移山坚持不懈的精神 时,儿子自言自语说:不能,蜗牛也不认识路啊, 也不认识红绿灯,肯定还没到美国就被踩死了。 【新授】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一、心理现象与心理 (-)什么是心理现象 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独立学科标志: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说一说】看着我、听着课,你在想什么? L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片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2.个性(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情境练习:了解学前儿童的心理现象】 1.把自己当成学前儿童,猜他会想什么、做什么? 2.尝试分析这种情境下学前儿童的心理现象。 二、心理的实质-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问题】心理从何而来? 灵魂说心脏说人脑说 > 心理活动由于大脑活动而产生。 >学前儿童正处于大脑发育阶段。(要保护、提供营养, 为心理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内容和源泉 客观现实:大自然、各种社会生活条件、人的各种活动【思考】离开客观现实能产生心理吗? 所有的心理都来源于客观现实吗? >良好的客观环境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重要条件 3.人的心理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 (物质反映)镜子--被动、原本 (心理反映)人脑--主动(主观色彩+调节改造)情境练习,学以致用活跃课堂气氛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专科) 本课程教学设计方案,主要依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本课程的教学大纲而编制。其主要内容包括本课程的基本情况说明、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学资源情况说明、教学组织与建议等。各试点电大可根据该方案的基本思路和内容,结合当地的教学实际,编制适合于当地使用的课程教学实施方案,以进一步明确教学活动的具体安排和教学过程管理的实际措施等,有效地指导基层的教学工作。 第一部分课程基本情况说明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科的一门必修课,课内学时为72,共4学分,开设一学期。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婴幼儿心理的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心理特点和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了解国内外儿童发展心理学学科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较全面地了解儿童发展理论并初步掌握有效的研究方法进行系统研究,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有助于改变以往不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传统习惯和看法,帮助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时能根据科学规律对婴幼儿进行保育和教育,有效地促进其身心发展。 该课程的先修课程为教育学、心理学等,后续课程为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特殊儿童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幼儿园管理等。 由于该课程的难度较大实用性也较强,为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密切结合教学案例,以问题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缓解学习难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以下七个方面:绪论(学科概述及研究方法介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学前儿童的心理过程、学前儿童的社会化、活动中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介绍。 该课程的基本教学要求:

中职幼儿心理学教案

中职幼儿心理学教案 【篇一:幼儿心理学教案】 1 2 3 【篇二:幼儿心理学教案】 1 2 3 【篇三:《幼儿心理学》教案】 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 开课专业: 主讲教师: 开课时间: 幼儿心理学学前教育阮洁 2014年3月 幼儿心理学课程基本情况 (一)授课专业:学前教育专业 学生人数:30人 (二)学时学分:总学时36,周学时2,学分2 (三)使用教材 李燕主编:《儿童心理学》 (四)教学参考书 [1] 周宗奎:《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 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3] 高月梅:《幼儿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 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 陈帼眉,冯晓霞,刘桂珍:《学前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6] 陶保平:《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7] 陈帼眉:《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 李燕:《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年版。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案例教学,提问式教学,学生 讲授,师生互动。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传统讲授,网络教学, vcd,录相。 (七)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加闭卷考试。 (八)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 通过案例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 讲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通过课堂 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与同学的沟通能力等; 通过幼儿园实地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九)学习规范要求: 严格考勤,注重学生课堂表现及课堂参与情况,课下作业的完成情 况等。 第一章绪论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的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幼儿心理学的对象和内容,理解 幼儿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区别和联系,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 教学重点:1.幼儿心理学的对象及内容 2.幼儿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 区别和联系教学难点:儿童期的年龄划分 教学方法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运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1. 陈帼眉,冯晓霞,刘桂珍:《学前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 李燕:《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8年版。 3. 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一节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学时) 讲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 24首页 【教学主要内容】 掌握幼儿期言语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幼儿语音、词汇、语法、口语表达与书面语的发展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幼儿语音、词汇、语法、口语表达与书面语的发展特点。 2、学前儿童语音的发展 【教学准备】 教案、黑板、粉笔等 【教学后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 24 次课讲稿 【复习旧课】 上章节主要讲了语言和言语的概念与区别,以及婴儿语言的发生和发展。婴儿语言的特点是我们训练儿童言语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应该掌握的重点。 【引入新课及讲授新课】 一、幼儿口头言语的发展 (先发展口头言语,后发展书面言语) (一)语音的发展 言语知觉精确化、发音能力迅速发展(3岁至4岁),但对于有些语音往往不能正确发出,如:g发成d,zh/ch/sh发成z/c/s等;语音发展受环境和教育条件的影响。 (二)词汇的发展 其发展可以从词汇的数量、词类、词义三方面的变化来分析,。幼儿期是一生中词汇量增加最快的时期。 词汇量的发展:3-4岁增长最快 各年龄阶段的词汇量:3岁,1000;6岁,3000;7岁,4000 词汇增长速度:每天2—3个词 词类的扩展:词类掌握从实词到虚词,幼儿掌握名词最多—动词—形容词;名词的抽象性、概括性逐步增加 词义的理解不断深化,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的都在增长 幼儿的词汇无论从数量上和质量上较之幼儿前期儿童都有了发展,但从整个儿童期的词汇发展来看,词汇还是贫乏的;词类的运用还偏重于动词、名词、代词、形容词等,词义的概括性还较低;词的理解和运用还常常发生错误,总之,词汇的发展还不够完善。 (三)语法的掌握 从简单句发展到复合句 简单句:妈妈抱我 复合句:妈妈抱我出去看大车车 从陈述句发展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妈妈不带我不去看大车车(双重否定表肯定)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标准教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标准教案 课程编码:103110022 课程类别:专业理论必修课程 教学对象:学前教育专业(高招) 学时学分:60学时 4学分(实践15学时) 编写单位:学前教育系 编写人: 审定人: 编写时间: 一、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思路 (一)课程性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本课程适当介绍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主要阐述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着重介绍各年龄儿童心理的整个面貌,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及其各个发展阶段的不同表现,对学生在将来的幼儿园实地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着十分突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 (二)课程任务 本课程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基础。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幼儿园教学工作必需的心理学知识和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特别是幼儿心理的年龄特点、发展趋势;幼儿认知、情感、个性和社会性等各个方面发展的规律和特征。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逐步树立热爱幼教事业的专业思想和提高自身素质的自觉性,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衔接 本课程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主干课,承担着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重任。本课程与本专业领域的其他课程相互衔接和配合,以幼儿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并为以下后续课程提供依据:包括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幼儿教育学》、《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幼儿游戏与指导》、《幼儿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等。因此,《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与学必须注重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知识的融会贯通。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19首页 【教学主要内容】 促进学前儿童记忆和想象发展的活动方案 【教学目的与要求】 能够根据训练思路制定发展儿童记忆和想象能力的活动方案。【教学重点与难点】 活动方案的制定 【教学准备】 教案、黑板、粉笔等 【教学后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 19 次课讲稿 【复习旧课】 前两节我们重点学习了学前儿童记忆和想象的发展和特点。基于之前的认识,我们也进一步对儿童进行这些能力发展进行了测评和评估。 【引入新课及讲授新课】 儿童记忆力训练 1.记忆习惯训练 记忆习惯训练分为:记忆行为习惯和时间效率习惯。 记忆行为习惯。可以给孩子每天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背诵某一类知识,如每天早晨背两句唐诗,这样形成习惯后,孩子就会自觉、主动地记忆学习。睡觉之前记忆材料,可以减少其他事物的干扰,利于大脑对信息的加下:。因此,可以让孩子在睡觉之前记忆一些内容,或听一则故事,第二天醒来后父母再引导孩子进行回忆,这样能够形成最佳时间的学习记忆行为习惯。 时间效率习惯。每次让孩子学习记忆的时候,父母可以规定学习的次数和时间,养成孩子的速度效率习惯。还可以进行形式多样的记忆竞赛,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幼儿良好记忆习惯的形成,主要是培养他们的毅力和耐性,关键在坚持。 2.培养兴趣促进记忆 孩子对感兴趣的东西能表现出很强的记忆力。兴趣是记忆的动力和强化剂,兴趣会使脑神经处于积极工作的状态,促进大脑皮层兴奋中心的形成。因此,父母要努力培养孩子对事物的广泛兴趣。如幼儿对新奇的东西都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所以,父母对要求孩子记住的东西,要设法把它变得有趣,引起孩子的注意。 3.不断鼓励,增强记忆信心 幼儿行动的动力主要是为了获得大人的赞赏。对孩子记忆的点滴进步,父母要变换着方式给予赞赏,以强化他们的记忆行为,增强记忆信心。 4.在游戏中训练记忆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充分利用游戏可以增强幼儿的记忆能力。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1(总 6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1首页 1、授课顺序:指《授课计划》中顺序次数 2、讲授课题:章/节题目,或实践教学课题等名称 【教学主要内容】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相关概念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意义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相关概念 2、熟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3、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相关概念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教学准备】 教案、黑板、粉笔等 【教学后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 1 次课讲稿 【复习旧课】 新年的第一堂课,我们首先总结上学期《幼儿教育学》的学习情况。

我们使用的是幼儿教师考证试题,在试卷中达到60分以上的同学,都是很优秀的成绩,如果继续加强学习,是很有希望通过资格考试的。我在考试前提供了部分题的复习,在考证的时候,就是全面复习,系统复习,才可能通过考试。 本学期,我们学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希望大家能够象上学期一样,平时一定要表现好,遵守纪律,按时出勤,取得好成绩。 【引入新课及讲授新课】 接触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这门课程,大家一定想知道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时研究什么内容的为什么要学习它学习的意义是什么要了解这些,我们需要先从相关概念了解和学习起。 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相关概念 (一)心理学的概念 1、什么是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心理过程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如观察一个人,有人观察得很细,身高、肤色、体貌特征都能描绘,有的人则观察得很粗。又如学习,有人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