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学前儿童的性格——学习材料

性格是个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代表个体个性的本质。心理学上将性格界定为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一、学前儿童性格的特点

如上节所述,气质在很大程度上是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从出生就具备的,而性格则主要是在先天气质的基础上,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两岁左右,随着各种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儿童出现了最初性格的萌芽。

幼儿期的典型性格最突出的特点是:

(一)活泼好动

幼儿喜欢做各种动作,不停地变换活动方式。一般情况下,幼儿往往会因为活动单调、枯燥而感到疲倦,但不会因为自己不断变换活动而疲倦。研究发现,幼儿的好动对教育有重要意义,他在不断的活动中能增加与事物的接触,得到各种刺激,从而满足其认知、情感等各种心理发展的需求。

(二)好奇好问

幼儿对新事物都会有一种新鲜

感,他们会很有兴趣去了解它,但是

儿童的好奇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

是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这种变

化主要表现在儿童问句的改变上。

好问是好奇心的一种重要表现。儿童的问句经历了从“是什么”到“怎么样”到“为什么”的发展过程,在三四岁是“为什么”的问题格外多。好问是儿童好奇心的正常表象,若对其正确引导,会很容易形成勤奋好学、进取心强的良好性格。(图7-2)

(三)易冲动

幼儿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或者他人的影响,情绪易激动,行为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抗拒诱惑和延迟满足被认为是幼儿自制的两种形式。抗拒诱惑是指抑制自己,不从事能够得到满足,但不被社会允许的行为。延迟满足是指为了满足长远利益自愿延缓当前的享受。

与易冲动这一特征相联系的是缺乏深思熟虑。如有的幼儿做事时急于完成任务,常常比较马虎、粗心大意。又如有的幼儿喜欢提问题,但常常从自己的情绪出发,为提问题而提问题,并没有认真思考。

(四)易受暗示,好模仿

幼儿往往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意见,受暗示性强。陈鹤琴指出暗示分为内外两种,外暗示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内暗示是由自己内部引起的。他还指出“消极暗示”的作用。如孩子跌了跤,母亲把他抱起来说:“不要哭”,孩子可能会立即哭起来。

模仿是低龄儿童最重要的学习方式,言语、技能等可以通过模仿习得。但是儿童的模仿是毫无选择的,儿童的善恶观念、是非观念都很浅薄,所以他们在模仿时很难分辨哪些是不好的,不应被模仿的,所以这要求成人既要给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又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榜样

二、学前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性格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通过气质影响儿童性格,为其形成提供了生物前提;而环境则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在性格的发展上起决定作用。

(一)遗传因素

林崇德(1982)通过对双生子的研究,说明了遗传对性格的态度和情感特征影响显著,而对性格的意志特征影响并不明显。由此可知,遗传通过气质为性格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但并不能够决定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二)环境因素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对儿童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起重要作用的主要是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和幼儿园。

1.家庭

家庭是儿童最初的生活环境,社会和时代的要求都通过家庭影响着儿童。出生到五六岁是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儿童主要的生活环境是家庭,与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共同生活。

(1)父母的教养方式。

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子女心

理,特别是性格特征有不同的影响。

溺爱型家庭的孩子往往缺乏

对现实生活的正确认识,缺乏社会

性和竞争性,容易形成怯懦、盲从、

依赖等性格弱点

专制型家庭的孩子常常情绪起伏较大,缺乏安全感,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难以建立自尊和自制;放任型家庭的孩子容易变得冷漠、自制力差、易冲动、不遵守纪律和社会规范,情绪不安定,攻击性强民主型家庭的孩子更易具有独立性、自信心,情绪稳定,对人亲切,有较强的进取精神和自制力。

(2)家庭结构。

核心家庭、大家庭和破裂家庭是家庭的三种主要

结构。

核心家庭是指一对夫妇和一个孩子组成的家庭。

这种家庭没有传统的隔代溺爱,孩子可能会形成独立、

自主等良好的性格。但由于年轻父母一般都是双职工,

没有教育和爱抚孩子的时间,也缺乏必要的教育经验

和方法,可能有的娇宠,有的管教过严。

大家庭是几代同堂的家庭,在大家庭中长大的孩

子长期受家风、家规的影响,可能会形成谦让、自制等良好的性格,但是可能会存在隔代溺爱和教育态度不一致的问题,从而使孩子无所适从,形成焦虑、恐惧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破裂家庭是父母中可能有一人死亡或被判刑监禁,也可能是父母离异。研究表明,破裂家庭的孩子由于不能得到正常的家庭温暖和教育,更容易形成孤僻、悲观等不良的性格特征。(图7-4)

2.幼儿园

幼儿园是幼儿教育的专门机构。在幼儿园这个集体环境中,集体的意志与要求制约着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培养他们遵守纪律、尊重集体的意识,并纠正已形成的不良性格特征。幼儿在同伴中所处的地位、教师与同伴对待幼儿的态度等都能影响到幼儿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此外,在幼儿园中是以活动为主要的教学形式的。在活动中良好的性格特征可以用赞扬、鼓励等加以稳固,不良的性格特征也可以通过批评、惩罚等方式得以纠正。同时,在新的活动中,幼儿还能形成新的态度和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从而使性格不断得到完善。

三、学前儿童良好性

格的养成

性格主要是在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逐步发展起来的,良好的性格是一个长期教育的结果,因此良好性格的培养要从小抓起。

(一)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与孩子接触最早,时间最长,家长对孩子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孩子良好性格的培养是一项十分持久的工作,父母必须为之付出心血,持之以恒。具体来说:

首先,父母对孩子的爱要把握尺度。现在很多孩子都成为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父母对他们关怀备至,百般溺爱,千方百计满足他们各种合理、不合理的要求。过分的爱护和关怀,往往会导致孩子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的性格。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应该多使用一些赞扬、鼓励的手段,慎用惩罚。

其次,父母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父母的言传身教时心灵的声和形,孩子会在耳濡目染中得到共鸣。

(二)优化幼儿园教育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性格”,这说明了学校教育对儿童良好性格塑造的重要意义。

1、重视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园环境是培养幼儿良好性格的外在条件。良好的环

境给幼儿整洁、清新的感觉,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积极向上的性格。

人际环境也是环境的一种。个性在健康的、安全的环境中得到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良好性格的表现,也是良好性格形成的必要条件。

2、组织积极的实践活动

人的性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游戏对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模仿成人从而反映社会生活,表现出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各种规范。

另外,幼儿园中各领域的教育活动都对幼儿提出一定的要求和任务,以此培养幼儿的坚持性、独立性以及责任感等。综上所述,幼儿能够在各种积极的实践活动中促进自身良好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中职职高幼儿教师专业必修课学前儿童心理学第十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教案教学设计

第十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第一节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对其心理和行为发展的意义 一、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及特点 (一)先天气质差异(出生-----1岁)一一孩子一出生就表现出个人特点的差别,这种先天气质类型的差别作为孩子间的差别而存在,同时又影响着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并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成为孩子个人的特 点。b5E2RGbCAP (二)个性特征的萌芽(1----3岁)一一在儿童先天气质类型差异的基础上,在3岁左右,,在与父母及周围人的相互作用中,孩子出现了较明显的个性特征的差异。plEanqFDPw (三)个性初步形成(3---6岁)一一幼儿期,儿童心理水平逐渐向高级发展,孩子个性的完整性、稳定性、独特性及倾向性各方面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标志着儿童个性的初步形成。DXDiTa9E3d 二、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对其心理和行为的意义 (一)学前期儿童的一些个性特点对他们后来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成为儿童以后个性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二)学前期儿童个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需要、动机、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几个方面。这些方面在下面 各节逐一论述。RTCrpUDGiT 第二节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及其基本特征: (一)界定: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及其周围人、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 (二)两个基本特征: 1 、分离感一一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身体和心理各方面都与他人不同; 2 、稳定的同一感一一知道自己是长期的持续的存在的,不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二、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一)自我感觉的发展(1岁前)一一1岁前儿童不能把自己作为一个主体同周围的客体区分开, 甚至不知道手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逐渐德知道手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这是自我意识的初级形态; 5PCzVD7HxA (二)自我认识的发展(1---2岁)一一随着孩子会叫“妈妈”,说明孩子已经开始把自己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儿童对自己的认识更重要的方面是对自己形象地认识。“镜像试验”说明, 15个月以后的孩子,他们能对着镜子直接指岀自己鼻子上的红点,说明他们已经明确地认岀了自己。jLBHrnAlLg (三)自我意识的萌芽(2---3岁)自我意识的真正出现是和儿童语言的发展相联系的,2---3岁掌握代名词“我”是儿童自我意识萌芽的主要标志,经常会使用“我的”这个词,并逐渐地使用“我”这 个词表达自己的愿望。XHAQX74J0X

简述学前儿童性格发展的特点

简述学前儿童性格发展的特点 简述学前儿童性格发展的特点1 1、活泼好动。 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期个体性格的最明显特征之一,不论是何种类型的幼儿都有此共性。 2、喜欢交往。 儿童进入学龄幼儿期后,在行为方面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是喜欢和同龄或年龄相近的小伙伴交往。 3、好奇好问。 幼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主要表现在积极探索和好奇好问。好问是幼儿好奇心的一种突出表现。 4、模仿性强。 小班幼儿的表现尤为突出。幼儿模仿的对象可以是成人,也可以是同伴,又分为即时模仿和延迟模仿。 5、好冲动。 情绪不稳定是幼儿性格在情绪方面的表现。 什么是性格 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行为方式方面的心理特征。人的性格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如诚实、谦虚、善良、勇敢、自豪、果断、虚伪、自负、自卑、怯懦、优柔寡断等,以及对于事业的轻率态度或负责态度,在决定中匆忙或镇静,善于使自己的行为服从于社会的心理或是想成为一个利已主义者,对待人们抱着体贴的态度或漠不关心等。 所有这些特点都具有一定的固定性,这都是他的性格的特点,这些性格的特点表现出对待劳动、对待自己的基本态度。

简述学前儿童性格发展的特点2 一、3~4岁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幼儿3岁以后,在生活和活动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进入了幼儿园这个新的环境,这对于多数幼儿来讲是个重大的变化,3岁是他们生活上的一个转折年龄。正是从3岁起,幼儿才开始离开父母进入幼儿园,过起了集体生活。对幼儿来讲,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如何使幼儿更快地适应集体生活?其中最关键因素是师生之间建立感情。因为这一时期幼儿突出的特点是情绪性强。 1、行为受情绪支配 在幼儿期,情绪对幼儿的作用比较大。对3~4岁的.幼儿作用更大。他们的行动常常受情绪的支配,而不像成人那样受理智支配。 3岁幼儿情绪性强的特点表现在多方面。 2、爱模仿 3岁幼儿的独立性差,模仿性很强。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就玩什么,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就要什么。家长不要因孩子想要什么就满足他的要求。要因势利导,还可以教育孩子和别的孩子交换玩具玩,既能使孩子玩到他喜欢的玩具,也能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3、思维带有直觉行动性 依靠动作和视觉进行思维,是3岁前孩子的典型特点。3岁幼儿仍保留着这个特点。例如让他们说穿手中小汽车的个数,他们只会用手指点着小汽车才能数,而不能心理默数。 二、4~5岁幼儿发展的特点 4、5岁幼儿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加上身心各方面的发展,显得非常活跃好动。 1、爱玩、会玩

7.2学前儿童的性格——学习材料

性格是个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代表个体个性的本质。心理学上将性格界定为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一、学前儿童性格的特点 如上节所述,气质在很大程度上是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从出生就具备的,而性格则主要是在先天气质的基础上,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两岁左右,随着各种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儿童出现了最初性格的萌芽。 幼儿期的典型性格最突出的特点是: (一)活泼好动 幼儿喜欢做各种动作,不停地变换活动方式。一般情况下,幼儿往往会因为活动单调、枯燥而感到疲倦,但不会因为自己不断变换活动而疲倦。研究发现,幼儿的好动对教育有重要意义,他在不断的活动中能增加与事物的接触,得到各种刺激,从而满足其认知、情感等各种心理发展的需求。 (二)好奇好问

幼儿对新事物都会有一种新鲜 感,他们会很有兴趣去了解它,但是 儿童的好奇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 是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这种变 化主要表现在儿童问句的改变上。 好问是好奇心的一种重要表现。儿童的问句经历了从“是什么”到“怎么样”到“为什么”的发展过程,在三四岁是“为什么”的问题格外多。好问是儿童好奇心的正常表象,若对其正确引导,会很容易形成勤奋好学、进取心强的良好性格。(图7-2) (三)易冲动 幼儿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或者他人的影响,情绪易激动,行为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抗拒诱惑和延迟满足被认为是幼儿自制的两种形式。抗拒诱惑是指抑制自己,不从事能够得到满足,但不被社会允许的行为。延迟满足是指为了满足长远利益自愿延缓当前的享受。 与易冲动这一特征相联系的是缺乏深思熟虑。如有的幼儿做事时急于完成任务,常常比较马虎、粗心大意。又如有的幼儿喜欢提问题,但常常从自己的情绪出发,为提问题而提问题,并没有认真思考。 (四)易受暗示,好模仿

学前儿童的认知心理学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学前儿童的认知心理学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启 示 对于许多家长来说,他们对子女的教育始于孩子进入学校的那 一刻。但是实际上,孩子在学前阶段的教育同样至关重要。学前 儿童的认知心理学特点不仅涉及到孩子智力和思维的发展,也影 响了他们今后的生活和学习能力。因此,对于孩子的学前教育, 我们需要了解并充分利用这些特点,以提高孩子的学习效果。 一、学前儿童的思维方式 学前儿童是非常活跃好奇的,他们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这种好奇心常常推动了他们去主动探索事物的本质和性质。同时,学前儿童的思维方式还不成熟,他们常常采取单一的思维方式, 如静态思维或先验思维。 静态思维是指孩子在面对事物变化时,往往无法想象事物的发 展和演变。而先验思维则是孩子从自己的经验中来推断问题的答案,而不是通过逻辑推理。因此,我们需要关注孩子的思维方式,支持孩子探索事物的本质,以及采用合适的方式教导孩子学习。

二、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他们个体发展的核心。在这个阶段,他们正处于自我概念的建构过程中。此时,他们的自我,是通过与周围的事物和人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因此,学前教育应该促进孩子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帮助他们形成正向的自我概念。同时,也需要注重孩子的情感和情绪的培养,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将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学前儿童的语言能力 正如前文所述,学前儿童对事物的认知方式较为零散和静态,但同时,他们的语言表述能力也是极强的。他们能够听懂语言,也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因此,在学前教育中,我们需要以语言为纽带,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让他们通过语言来创造和表达自己。 四、学前儿童的视觉特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辅导3(第五-六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辅导3(第五、六章) 第五章活动中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学习目标 1.理解学前儿童音乐能力(感知能力、表现能力和欣赏能力)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 2.理解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美术欣赏能力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 3.理解学前儿童在游戏活动中的心理特点。 4.理解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 一、音乐活动中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在音乐活动中,儿童通过参与不同形式的活动,在音乐的世界里主要扮演着三种角色:音乐的感知者、表现者和欣赏者。 学前儿童的音乐感知能力是学前儿童音乐表现能力、欣赏能力的基础和前提。音乐感知能力包括旋律感、节奏感以及音高辨别能力等。 学前儿童在音乐活动中,作为一个音乐的表现者,可以通过歌唱的形式来表现音乐,另外他们也可以通过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 学前儿童的音乐欣赏能力是指儿童将音乐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感受、理解和初步鉴赏的能力。音乐欣赏能力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能力,建立在学前儿童对音乐感知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学前儿童的音乐欣赏能力包括分辨音乐音响效果的能力,体会乐曲表现的情绪情感的能力,通过想象和联想理解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等。 二、美术活动中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 儿童美术活动包括绘画、手工、造型、美术欣赏等方面,其中儿童绘画史最有代表性的活动。 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涂鸦期(1-2岁);象征期(2-3岁);定型期(3-7岁)。 学前儿童美术欣赏能力的发展分为本能直觉期(0-2岁)和直接感知美术形象时期(2-7岁)两个阶段。其中直接感知美术形象期的特点是:儿童更关注美术作品的内容,而忽视作品的形式;喜欢的物体和颜色是儿童评判作品好坏的两个标准。 三、游戏中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 (一)游戏活动中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 1.兴趣指引:是学前儿童游戏的最主要原因。 2.注意力集中: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游戏上,没有什么外在的干扰可以阻碍他们,

学前儿童心理学复习资料

1、思维:思维是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态。儿童的思维是 人类思维发展的低级阶段。它具有思维的本质特点——反映的概括性和间接性,但是抽象概括水平低,还不是典型的人类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是依靠表象,即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思维 的具体形象性是在直观行动性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 3、转导推理:转导推理是从一些特殊的事例到另一些特殊事例的推理,属于前概念的推理。 转导推理是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其中没有类的包涵,没有类的层次关系,没有可逆性。 儿童最初的推理是转导推理。 4、电报句:电报句又称双词句,是由2个单词组成的不完整句,有时也由3个词组成,一 般出现于一岁半至两岁左右。 5、情境语言:对话语言常常带有情境性,情境语言只有在结合具体情境时,才能使听者理 解说话者的思想内容,并且往往还要用手势或面部表情甚至身段动作辅助和补充。 6、说出声音的自言自语:是内部语言发生过程中的一种过渡形态,它既有外部语言的特点, 又有内部语言的特点,自言自语出现在4岁左右。 7、原始情绪反应:儿童出生后,立即可以产生情绪表现,头几天的新生儿或哭或安静或四 肢划动等等,可以称为原始情绪反应。原始情绪反应特点是:它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直接关联着。 8、道德感: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形成 道德感是比较复杂的过程。比如自豪感、羞愧感和委屈感、友谊感和同情感以及妒忌的情感等。 9、理智感:理智感是人所特有的情感,这是由于是否满足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儿童 理智感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环境的影响和成人的培养。比如求知欲和好奇心。 10、意志:意志在认知过程的基础上形成人的意识活动是受目的支配的,目的不是凭空出现 的,而是人认识活动的结果。 11、直接动机:根据动机和目的关系的不同,可以把动机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和目的 直接联系的称为直接动机。 12、坚持性:行动过程中的坚持性,是学前儿童意志发展的主要指标。坚持性是指在较长时 间内连续地自觉按照既定目的去行动。4—5岁是坚持性发展的关键年龄。 13、抗拒诱惑:抗拒诱惑是指抑制自己,不去利用机会从事能够得到满足但是社会禁止的行 为,它表现为无论在有人或没有人在场的情况下,都拒绝具有诱惑力但被禁止的愿望和行为。 14、延迟满足:延迟满足是为了长远的利益而自愿延缓目前的享受。儿童为了更好的结果或 得到更大的满足,而去选择并忍受当前的挫折或不安,这种能力的形成,是自制发展的一种表现。 15、依恋: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即狭义的亲子关系,称为依恋,它是婴儿寻求并企 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 16、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别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具体包 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 17、攻击性行为:指的是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幼儿出现的身体 上的进攻,言语上的攻击等侵犯性行为。主要表现为:打,大声叫嚷,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等。 18、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存在以及自己对 周围的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个体是把认识的目光对着自己,这时的个体既是认识者,又是被认识者。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十章个性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十章个性 个性是人类的核心特征之一,它是指个体在情绪、认知和行为等方面 存在的稳定和一致的差异。个体的个性是基于其遗传背景、环境刺激和个 人经验等因素的综合表现。 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中,个性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开始于婴 幼儿期并持续至成年。个性发展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过程,但也会受到外界 环境的影响。下面将从个性形成的影响因素、个性特点和个性发展的重要 性等方面详细讨论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 首先,个性的形成主要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成。遗传因素是 个体个性发展的基础,它通过基因的遗传方式决定了个体的基本性格特点。环境因素则是个性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包括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社会 交往等。家庭环境是影响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家庭中的教养方式、家庭 氛围和家庭成员的亲子关系等都会对个性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其次,学前儿童的个性具有一系列特点。学前儿童的个性较为初级和 单一,他们的个性特点主要表现在情绪、意识、动机和行为等方面。例如,一些学前儿童情绪比较稳定,容易适应新环境;而另一些学前儿童情绪波 动较大,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此外,学前儿童的个性特点也包括兴 趣爱好、社交能力和自主意识等方面。不同的个性特点对学前儿童的发展 和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 最后,个性发展对学前儿童的成长和学习非常重要。个性特点会影响 学前儿童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成效。个性发展也 会对学前儿童的社会交往产生重要影响,不同的个性特点会决定学前儿童 在社交中的角色和表现。此外,个性发展还会影响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和

自尊心发展。因此,家庭和学校应重视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和培养方式,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中个性的发展是一个相对稳定且长期的过程,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学前儿童的个性具有一系列特点,包括情绪、意识、动机和行为等方面的差异。个性发展对学前儿童的成长和学习具有重要影响,家庭和学校应注重个性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和培养方式,帮助他们健康发展。因此,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教师和家长关注的焦点。

学前儿童性格特点

学前儿童性格特点 在简单分析学前教育儿童特点的基础上,进而提出儿童歌曲的创编灵感需要来源于生活,选材需要符合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以及歌曲创编需要展现出儿童的童心等歌曲创编策略,以期能够不断提升学前儿童歌曲创编的质量,为学前儿童带来全新的音乐学习体验。 学前儿童歌曲创编的质量将会直接影响学前儿童歌曲学习的兴趣以及未来歌曲学习习惯的培养。当前学前儿童歌曲学习中,普遍存在着学习兴趣较低、学习质量较差的问题,学前儿童没有实际感受到音乐学习的乐趣,创新学前儿童歌曲创编活动,能够带给学前儿童更多的音乐学习情感体验,促进学前儿童音乐智能的发展。文章将结合学前儿童的实际特点,分析歌曲创编的具体方式,希望能够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 幼儿教育儿童主要具备性格开朗开朗,思维具备轻易行动性以及钟爱恶搞等方面的特点。 (一)性格活泼好动 幼儿教育儿童性格比较开朗、开朗,比较讨厌游戏等活动,游戏类活动能快速调动幼儿教育儿童的参予兴趣。所以在幼儿教育儿童音乐编创的过程中,也须要融合幼儿性格开朗开朗的特点,编创一些跳动性较强的音符,并使幼儿教育儿童能伴着音乐积极开展游戏活动,真正同时实现在“学”中“玩玩”,在“玩玩”中“学”[1]。 (二)思维具有直接行动性 幼儿教育儿童思维具备一定的轻易行动性特点,按照动作和视觉展开思索,他们通常在搞之前没特定的见解,而在搞之后可以融合自身的活动展开总结,幼儿教育儿童活动参予中通常没明晰的目标、计划[2]。 (三)喜爱模仿 幼儿教育儿童比较讨厌恶搞,他们讨厌恶搞老师的动作,恶搞各类卡通形象的动作等等。在音乐编创过程中,可以带入更多卡通形象或者动物形象,比如说小羊的声音就是“咩”,小狗的声音就是“汪”,小猫的声音就是“喵”等等,将更多动物的声音带入至音乐编创中,并使幼儿教育儿童能跟著声音展开恶搞,平添幼儿教育音乐自学的趣味性元素。 二、学前儿童歌曲创新策略 幼儿教育儿童歌曲的编创,可以通过儿童歌曲的编创启发须要源于生活,选材须要合乎幼儿教育儿童的心理特点以及歌曲编创须要展示出儿童的童心等方式深入细致实行。 (一)儿童歌曲的创编灵感需要来源于生活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密云社区教育中心 第一章绪论 本章主要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发展心理学的几个主要理论流派,以及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什么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儿童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发生、发展规律。 (一)发展阶段 参照我国的学制对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学前儿童是指正式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前的儿童的统称。该阶段又可分为三个分阶段:出生前的发展、婴儿阶段和幼儿阶段。 出生前的发展:从受精卵形成到出生。胚胎前9个月是发展最快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有机体有一个受精卵转变为一个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周围环境的婴儿。 婴儿阶段:身体和大脑都出现巨大的变化:能够独立行走;有较成熟的感知运动能力;基本掌握了母语的口语表达系统;与他人建立了最初的亲密关系。本书将婴儿期定义为0-3岁。 幼儿阶段:幼儿的身体变长、变瘦,运动技巧更精细,更具自我控制性和自信。游戏促进和支持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思维和语言得到惊人的发展,道德感开始发展并开始与同伴建立关系。本书将该阶段定义为3-6岁。 (二)发展的领域 学前儿童的发展是一个系统整体,我们对其生理、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时会初步划分为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三大领域:生理发展主要包括:身体的发展、脑的发展、感知觉的发展和运动能力的发展; 认知发展主要包括:记忆、思维、问题解决、语言等; 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情绪那里的发展、气质、自我的发展、对他人的认知、同伴关系、以及品德心理的发展及性别角色的获得等。 遗传和环境那一个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更大

学前儿童心理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在出生至入学阶段的心理发展和行为特征的科学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学前教育开始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了解学前儿童的心理需求和特点,对于提供优质的学前教育、培养健康的儿童个体以及促进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帮助教育者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在学前阶段,儿童的大脑发育迅猛,他们正处于知觉与认知的重要阶段。他们通过感知和认知来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教育者了解儿童对环境的感知、记忆、注意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他们提供适合的学习材料和方法,促进儿童在认知能力方面的成长。 其次,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还揭示了儿童的情绪发展。情绪是人类发展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儿童的健康和幸福至关重要。学前儿童经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情绪体验,例如愤怒、喜悦、恐惧和悲伤。了解儿童的情绪特点和情绪调节能力,有助于教育者更好地应对和疏导儿童的情绪,提供一个稳定而温暖的学习环境,促进他们积极情绪的培养和发展。 此外,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还关注儿童的社会发展。在学前阶段,儿童开始与同伴接触,学会与他人交往,并逐渐形成自我认同和性别角色意识。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教育者了解儿童在社交互动中的行为和表达方式,培养他们的友谊观念和社交技能,促进他们与他人的良好沟通和合作,并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最后,学前儿童心理学对于教育者和家长提供教育儿童的指导具有 重要意义。通过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教育者和家长可以了解到儿 童的心理需求和特点,制定有效的教育计划和方法。他们可以根据儿 童的年龄和发展阶段提供合适的学习材料和活动,为儿童提供安全和 积极的学习环境,并与家长合作,共同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深 入了解和科学指导。通过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情绪发展和社会发展,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方式,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教育者和家长应该注重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教 育中,为孩子们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考前突击 第一章 1.学前儿童的概念: 正式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前的儿童统称为学前儿童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届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从胎儿到入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成长、变化规律 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1)生理发展:包括身体,感觉,运动 (2)认知发展:包括记忆,思维,语言 (3)社会性发展:包括自我,他人 4.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任务在于描述、解释、预测和十预学前儿童的行为,可以用三个W系表示,即 (1)what:揭示或描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共同特征和模式 (2)when:揭示或描述这些特征与模式发展变化的时间顺序 (3)why:对该发展变化的过程进行解释,分析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内在机制

5.如何看待有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三个问题? (1)天性和教养之争:天性是指人们通过生物遗传而天生具备的禀赋或特质。教养是指从胎儿 期到出生后的环境影响,包括家庭,同伴,托幼机构,社区,社会,乃至文化。环境和遗传都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2)发展的主动性和被动性: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机械模型和机体模型。 (3)机械模型认为个体是被动的接受外部经验,不能主动选择外界资源,要用强化和反馈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4)机体模型认为儿童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很强的主动性和开放性。该观点主张父母、教师给予孩子们更多的自由,让他们按自己的模式探索、发展。 以上不同观点说明发展是主动性和被动性统一的过程。 (5)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问题:连续论者认为人类的发展是一个累加的过程,发展是一条平滑的成长曲线,发展是量的改变;非连续论者则认为,发展是一连申的突变,每一次突变后,儿童都将进入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发展是质的改变,是本质的变化。 6.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学派有哪些?如何评价各派的观点? (一)精神分析学派: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2)弗洛伊德根据不同阶段儿童的集中活动能力,把心理和行为发展划分为由高到低的五个渐次阶段,分别是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 和生殖期(宵春期以后)。

儿童性格教育心得体会5篇

儿童性格教育心得体会5篇 儿童性格教育心得体会篇1 交往能力对人的一生是很重要的,现在的孩子没有兄弟姐妹,是家庭的中心。因此容易养成任性,自我为中心等缺点,也不擅长于与同伴交往,作为父母要多带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接触、交往、多观察、少干涉,让他在逐渐的交往中学会适应、积累经验、学会交往。 活泼开朗的性格对于孩子的一生都是有利的,孩子在学习、生活中会遇到一些挫折。这时,父母不应用指责、批评的语言,而是多用鼓励的口吻引导他们,让他们始终保持活泼、开朗。 特别对于孩子爱玩、好动的天性,不要一味地去压抑,要让孩子保持天真、活泼的天性,留有一个快乐、无忧的童年。 孩子健康性格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家长长期坚持才能过到。 儿童性格教育心得体会篇2 家庭环境,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对孩子健康性格发展作用是巨大的。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有助于儿童生活态度积极、主动,他们能自觉地参与到家庭活动中。 父母之间的互相爱护、关心、体谅;父母对长辈的体贴、尊重、照顾;父母对孩子严爱适度,有要求,有疼爱,能够使孩子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形成自尊、自信、自主、自控、亲切、责任感等积极情感。 然而,如果生活在充满不和睦、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中,如家庭成员关系不和,经常吵架,不关心孩子。在这种环境生活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对人不信任,有的甚至会有攻击性行为或暴力倾向。 父母首先要做到自己有健康性格,才能去影响孩子。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中,家长不仅要努力地为生活而忙碌、工作,回家之后还要面对活泼、好问、好动的孩子,这里请家长无论如何也要打起精神随时随地做幼儿的表率,以耐心的态度引导他们,不要以粗暴缺乏耐心的态度对待他们,让孩子在自由、宽松、平等的家庭氛围中尽情表现自己。 儿童性格教育心得体会篇3

学前儿童学习心理

学前儿童学习心理 第一节学前儿童学习心理的概述 “学习”是:“学习是学习者在某种特定情境中行为的改变,它源于在这一情境中反复的练习与实践经验。这种改变不是自然发生的,不是因成熟或某种因素所导致的个体状态暂时的改变(如劳累、服药等)”( Hilgard,1975)。对这一定义,我们可从几方面理解。 第一,学习是由练习带来的经验而产生。因经验而产生学习的情况,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有计划的练习或训练;另一类来自事先没有计划的活动,在生活中偶然获得的经验。 第二,学习需要过程。学习所发生的变化有时直接见诸行为,有时未必立刻反映到行动中,可能需要一段较长时间才能体现。因此,有些心理学家把它视为行为潜能的变化。 第三,儿童行为的变化并非必然意味着学习的发生。学习是由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但不能简单认为,凡是行为的变化都表明学习的存在。个体行为变化不仅可以由学习引起,也可以由本能、疲劳、适应和成熟等引起, 第四,学习不仅指有组织的知识、技能、策略等的学习,也包括态度、情感、行为准则等的学习,这类学习通常为人们所忽视。 在学前教育界,关于学前儿童的学习存在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学习是指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包括态度、情感)等持久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或是某种原因,如服药、生理短暂变化,导致的暂时性改变(陈帼眉,2007),狭义上的学习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探索,掌握粗浅的知识技能,积累生活经验,获得智力和体力的发展,井形成良好个性和社会性的活动。 第二节学前儿童的学习方式 一、观察学习 (一)观察学习的概念 观察学习是指个体不必直接参与学习活动,仅仅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及其后果,就可以获得学习经验的一种学习方式,又称替代学习、模仿学习。观察学习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幼儿观察学习的特点 1.观察学习不一定具有外显的行为反应 2.观察学习并不依赖直接强化 3.观察学习具有认知性 4.观察学习不等同于模仿 (三)观察学习的对象 观察学习的对象是榜样,凡是能够成为幼儿观察学习对象的,就可以称之为样或示范者, 1.活的榜样 2.符号榜样 3.诫例性榜样 即以语言描绘或形象化方式表现某个带有典型特点的榜样,以告减幼儿学习或借鉴这个榜样的行为方式。 理想的榜样应具备五个条件;榜样的行为对于幼儿要具有可行性,即幼儿能够做得到,这是最基本的条件:榜样的示范要特点突出、生动鲜明;榜样的示范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榜样的行为要具有可信任性,即相信榜样做出某种行为是出自自身的要求,而不是具有另外的目的;榜样的行为要感人, (四)观察学习的类型 1.直接的观察学习

7.1学前儿童的气质——学习材料

气质是人的三大个性心理特征之一,是指一个人心理活动动力方面所特有的稳定特征。“脾气”、“性情”、“秉性”等都是气质的通俗说法。 一、学前儿童气质的类型 (一)传统的气质类型 传统的气质类型以古希腊医生希波克利特的体液说为代表。他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其分布的多寡造成了个体气质的差异。因此根据不同的体液在人体内所占的优势不同,他将人的气质分为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以及抑郁质四种类型。 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巴甫洛夫通过实验研究发现高级神经系统有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三个基本特点。这三个基本特点的不同结合形成了四种最典型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这四种神经活动类型与希波克利特所划分的四种气质类型相对应。具体如下表所示:(表7-1) 表7-1 神经活动类型与传统气质类型 神经类型气质类型心理表现 弱抑郁质敏感、畏缩、孤僻 强、不平衡胆汁质反应快、易冲动、难约束 强、平衡、不灵活粘液质安静、迟缓、有耐性 强、平衡、灵活多血质活泼、灵活、好交际 1.兴奋型。即强而不平衡型,与胆汁质的气质类型相对应,其特点是兴奋占优势,易怒,难以抑制。 2.活泼型。即强、平衡且灵活型,与多血质的气质类型相对应,其特点是条件反射形成或改变均迅速,且动作灵敏。

3.安静型。即强、平衡、不灵活型,与粘液质的气质类型相对应,其特点是条件反射易形成但难以改变,迟缓有惰性。 4.弱型。与抑郁质的气质类型相对应,兴奋和抑制都很弱,难以承受强刺激,胆小并显神经质。 研究发现婴儿就已存在气质上的个别差异,如有的活泼好动、易接近陌生人;有的易烦躁、易激动;而有的婴儿则较为安静和平稳。 托马斯(A.Thomas )和切斯(S.Chess )等人通过对大量婴儿的考察和追踪,提出活动水平、生理机能的规律性、反应强度等九项指标,并根据这九项指标将婴儿的气质类型划分为以下三种: 1.容易照看型 2.难以照看型 3.行为缓慢型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儿童并不属于典型的容易照看型、难以照看型或者行为迟缓型,他们属于中间型或者混合型,即其气质是属于上述两种或者三种气质类型的混合。 容易照看型 40% 难以照看型10%行为缓慢型15%混合型 35%不同气质类型儿童所占比例 容易照看型难以照看型行为缓慢型混合型(二)根据活动模式划分的气质类型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精)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学前儿童心理学 4 是研究0-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纵向研究11 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或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3.实证研究法 研究者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应变化,最后冲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 4.横向研究11 在同一个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 5.直觉行动思维 是指思维活动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 6.具体形象思维 是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介于直觉行动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思维方式。 7.记忆策略 是指我们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多动的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4.自传体记忆 是指到了学前期,幼儿能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比较复杂的具体事件的记忆。 8.记忆恢复 是指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后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之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9.自我中心语言 讲话者不考虑他在于谁说话,也不在乎对方是否在听他讲话,他或是对自己说话,或由于和一个偶然在身边的人共同活动感到愉快而说话。 10.同伴关系 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11.亲社会行为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 12.依恋 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 13.移情 是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 14.性别稳定性

幼儿性格特征描述多篇

幼儿性格特征描述多篇 特征,汉语词语,读音为tè zhēng,意思是一事物异于其他事物的特点。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部幼儿性格特征描述三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性格特征描述一篇 一、孩子性格特点 1:活泼好动。 有些家长常说,我的孩子争开眼睛就没有闲着的时候。对了,这就是幼儿的特点,他们总是不停的做各种的动作,不停的变换活动方式。在一般情况下,对于幼儿来说并不是活动引起他们的疲劳,而是单调而枯燥的活动引起了厌倦。正如上面的那位家长一样,一遍一遍的让幼儿重复那些古诗就让孩子学起来乏味了。孩子喜欢蹦蹦跳跳,走来走去,去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我们了解这一特点就可以指导幼儿做一些事情如扫地,擦桌子整理玩具,幼儿就会很高兴,并且会感到很自豪,但是承认过多的限制或干涉或经常包办代替,则幼儿期可能形成懒惰的性格倾向。 2:模仿性强,缺乏自信心幼儿模仿性强,很喜欢去模仿别人的动作和行为。 因此可以利用它作为教育的一种手段,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经验的孩子和老师特别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使幼儿在模仿中学习。例如上课时候老师说:“看,明明坐的多好啊。”马上就会有很多的幼儿腰杆挺直,不必逐个让幼儿坐好。有些家长为了培养孩子的良好习

惯,在日常生活中总是很注意的严格要求自己,时间一长孩子很自然的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这就是父母潜移默化的作用。 由于幼儿分辨是非能力较差,家长应该多以正面教育为主,千万不要讲反语,否则会引起不良的效果。 3:好奇,好问。 经常看到一些孩子跟父母出去玩,不断的问这问那,这是由于他们知识经验贫乏,对于许多事物都是新奇的,父母应该抓住这一点,因势利导。 另外,家长对于孩子的提问应当给予必要的满意的答复。千万不要置之不理,对于孩子的提问,家长如果也不能予以正确的答复,应当说妈妈给你去查查书,不要粗鲁的对待孩子或说孩子多嘴等。对于孩子的好奇好问,家长如果能以正确的指导,很容易使孩子养成勤奋好学勇于进取的良好品格。反之,如果过多约束,甚至对孩子的提问采取冷漠讽刺的态度,则会扼杀这种良好品格的萌芽。 作为家长如果能了解以上幼儿性格特征,并能根据其特点实施教育,则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孩子的性格分析: E型(表现型)——性格活泼、开朗、爱说好动的孩子,这种性格特点的孩子思维活跃、反应灵敏,自我表现欲和交往能力强,口语表达能力也很好;但是,自制力差,做事没耐性,容易东张西望。 方法:对这类性格的孩子要多点赞美和嘉奖,同时标准不要过高,否则不但无效果,反而适得其反。作为老师和父母需要做的是,告诉他不做这件事会有什么痛苦,做好了会有什么快乐。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全套资料【教材+笔记+题库】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全套资料【教材+笔记+陈帼眉著《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学前教育心理学权威教材。作为这本教材的配套辅导书,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每章的复习笔记以《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这一经典教材为主并结合国内其他著名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著作对各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 第1章绪论 1.1复习笔记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内容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 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是学前儿童的心理。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具有相同的实质,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1.学前儿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样,都是脑的机能 (1)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现象,都是大脑活动的结果。研究表明,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①大脑具有记忆的功能,过去的经历在刺激大脑皮层的有关部位后又重新呈现出来。 ②大脑前额叶与人的个性和情绪有密切的关系。 (2)研究证明,儿童的心理是儿童大脑活动的产物。 ①没有儿童的脑,即使有充分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也不能形成儿童的心理。 ②出生时大脑不正常的儿童,也不能产生正常儿童的心理。比如,脑性瘫痪,即出生前或产期发生脑部疾病的儿童,往往表现出智力低下、视觉障碍等症状。

2.学前儿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样,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人的心理现象都可以从客观现实中找到根源。儿童见过汽车,头脑中才有了汽车的形象;吃过苦药,才知道苦的滋味。 (2)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都是一种反映,是物质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就是形成心理的过程。 3.学前儿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样,都有能动性 学前儿童的心理不是对周围环境和教育的机械反映,它在反映过程中有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选择性。 总之,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都依赖着大脑和客观现实。他们的心理活动都是在这二者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1.学前儿童心理与成人心理的本质差别 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从本质上说,其差别主要在心理的发展。但并非任何心理变化都可以称为发展。 (1)成人心理机能的变化有些是暂时性的。例如,由疲劳、疾病等引起的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 (2)老年人的心理机能可能向衰退的方向变化,往往是消极的变化; (3)儿童心理机能的变化,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积极的、有次序的变化。 2.心理发展的特点 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心理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方向性和顺序性 心理发展是一个过程,是按照从低级向高级的方向、按照固定的顺序进行的。例如,儿童言语发展过程中,总是先会发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练习册》主题11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参考答案)

主题11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探寻1 个性概述 一、名词解释 1.个性是指一个人全部心理活动的总和或者说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的独特结合。 2.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与行为是各不相同的。 3.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是由各个密切联系的心理成分所构成的多层次的统一体。 二、单项选择题 1.A 2.B 3.C 4.D 5.A 6.D 7.C 8.B 9.B 三、填空题 1.个性 2.整体性 3.社会性 4. 个性倾向性和自我意识。 5. 2岁、3~6岁 6. 共同性 四、判断题 1.(×) 2.(√) 3.(×) 4.(×) 5.(×) 五、简答题 1. ①心理活动整体性的形成;②心理活动倾向性的形成;③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增长;④心理活动独特性的发展;⑤心理活动积极能动性的发展。 2.个性开始萌芽,是指心理结构的各成分已经开始组织起来,并有了某种倾向性的表现,但还没有形成有稳定倾向性的个性系统。 3.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结合。它是个性中的特征结构,是个体心理差异性的集中表征,表明一个人的典型心理活动和行为,它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4.个性的社会性是指人在自然属性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学习、教育与环境的作用逐渐形成的社会的属性。个性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是社会生活的产物。个性具有社会性,但个性的形成离不开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提供了整个个性发展的可能性,或者说生理基础,社会因素则使这种可能成为现实。因此,个性是社会性与生物性的统一。 六、论述题 (1)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突出问题如下: ①任性。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要什么家长就得给什么。如果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大哭大闹,直到达到目的为止,这样的孩子是家里的“小霸王”。 ②依赖性强。在家庭中,孩子完全依赖父母,独立性较差。主要表现为孩子的自理能力差,什么事都等着父母去操办,自己却坐享其成。 ③自私。孩子只考虑自己,不顾别人,有好吃的、好玩的只想一个人独占;不懂得体谅父母,也不懂得与其他人分享。 ④不合群。不愿意、也不会和小伙伴友好相处。即使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也会因为各种冲突而影响与其继续交往,不能很好地处理同伴关系。 ⑤胆小。孩子离开父母或离开家到外面时,不敢自己独立,做事情胆怯,退缩。 (2)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如下: ①独生子女所面临的特有情况,即“缺失”,由于没有兄弟姐妹,独生子女缺乏儿童玩伴,缺少彼此之间的相互学习机会;由于独生子女经历的特殊性,带来独生子女心理发展的特殊性;独生子女父母的高焦虑影响其孩子,而父母的过多关注则影响子女的心理品质。 ②形成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家庭的教养态度和方式,独生子女家庭中典型的教养方式是溺爱和过分保护。 探寻2 学前儿童的气质 一、名词解释 1.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倾向性等方面的动力特征 2.气质掩蔽是指一个人的气质类型并没有改变,但形成了一种新的行为模式,表现了一种不同于原来类型的气质外貌。 3.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

(2021年整理)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各章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各章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各章期末复习题及答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各章期末复习题及答案的全部内容。

电大《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专科)各章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C)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A.0-8.9岁 B.0-3岁 C。0—6岁 D。0-13.14岁 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A) A。横向研究 B。纵向研究 C.平行研究 D。实证研究 3.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B)A.横向研究 B。纵向研究 C.平行研究 D。实证研究 4.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5.学前儿童心理学是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及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对) 6.个体心理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反映的是心理发展的社会性特征。(对) 7.发展的连续性重点描述量的增减(对) 8.发展的阶段性揭示质的变化(对) 9.个体心理发展:指一个人作为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再从新生儿到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心理发展的全过程. 10.(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11.(发展的差异性),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