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带你快速认识脑电图
脑电图的基本知识

脑电图的基本知识、录像脑电图和24小时脑电图脑电活动的性质和电磁波一样有四个基本因素即频率、波幅、波形和位相(极性)。
除此之外脑电活动又有其本身的特殊性,脑电图不是记录某一点的电位,而是在头皮上记录大脑两半球各个部位的电活动,因此还存在各个部位之间的差异及特殊性的问题。
脑电活动是随机非线性电信号,因此还有出现方式的不同。
人脑功能与外界和本身内在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性也是应该注意的问题。
这些都是判断脑电图是否正常以及何种程度异常的基础。
频率频率(Freguency)是每秒种以基线为准波动的次数。
其单位为C/S(次/秒),亦即Hz (Hertz)。
每一次波动的起点和止点在基线上的跨度叫时限(Duration)其单位为毫秒(ms,1ms=1/1000秒)。
频率与时限互为倒数。
如某一脑电活动的时限为100ms即1/10秒,其频率为10Hz;亦即一个5Hz的波,其时限为200ms。
在脑电图的描述中常用频率而少用时限。
在Hans Berger首次描述脑电活动时使用频率的概念延续至今。
用频率的不同划分脑电活动为若干段,仅在形容非常慢的脑电活动时才使用时限。
脑电活动的测量应从一个波的起点量到终点即“从谷到谷”。
可以用公尺测量,测出波的宽度的毫米数,然后可用下列公式换算为频率:频率=30/波宽(mm)或用时限(ms)数除1000ms即为频率。
但用公尺测量常不够精确,如不易区分8Hz及7Hz 的波,因8Hz相当于3.75mm,7Hz相当于4.26mm。
但区分这两者是有实际意义的。
最好用专用尺测量。
这种尺的刻试以纸速30mm为1秒作标准。
按频率数每一长方格分为3等份,4等份以至于30等份,代表每秒3次,4次以至30次的频率。
测量时将尺在脑电图纸上移动,直到某一波的起止点正好在某一频率刻度之间。
此频率就是个波的频率数。
人类脑电活动的频率在0.5-30Hz间。
分为若干频率组叫频带(Frequency band)。
脑电图基础知识总结和入门

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一:原理脑电图的基本原理(一)基本概念将大脑细胞群的自发性、节律性电活动所产生与临近部位的5—100微伏电位差用电极加以引导接入放大和记录装置,放大100-200万倍,以脑细胞电活动的电位为纵轴,时间为横轴,记录或显示的电位一时间关系曲线,就是脑电图。
不管是哪一类型的脑电图仪,至少包括有输入、放大、调节、记录/显示、电源等五大部分.脑电图的基本特征有周期、频率、振幅(波幅)、波形和位相。
周期:一个波从它离开基线到返回基线所需的时间称为周期或称为1周波,其计算单位为毫秒(1秒以内为短程;1-3秒为中程;3-10秒为长程)。
频率:每秒出现的周波数,分为4个频率带(δ频率带:3.5/s以下;θ频率带:4~7.5/s;α频率带:8~13/s;β频率带:13/s 以上)。
以周/秒(c/s)表示。
振幅:一个波由波顶到波基底线的垂直距离,其计算单位为微伏(25微伏以下为低波幅;25-75微伏为中波幅;75-100微伏为高波幅;100微伏以上为极高波幅)。
波形:即波的形状(安静、闭目和清醒状态下的波形:正弦波或类正弦波、半弧状波、锯齿波、后头部孤立性慢波、复合波与多形波;睡眠状态时的脑波:驼峰波:又称顶尖波。
在浅睡期出现;睡眠纺锤波:又称σ节律,12-14Hz 的波。
在中睡期出现)。
位相:一个波由基线向上、下偏转便产生位相,向上为负相,向下为正相(正常人中除额部与顶枕之间位相常相反外,在同侧半球其他部位前后(或左右)两个导联之间出现位相倒置是应属于异常)。
脑电图的频率,从0.5~30Hz是为目前普遍使用于临床的频率范围(脑电图仪常用的有16导、24导、32导;滤除高于30Hz或60Hz以上的高频信号,因一般的脑电图有用信号在30Hz以下;滤除低频信号,降低低频干扰(呼吸、动作等)的影响,通过选择时间常数来限定和滤除低频信号。
常用0.1秒和0.3秒)。
脑电图的原理

脑电图的原理
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 EEG)是一种记录大脑电活动
的技术。
它通过在头皮上放置多个电极,测量脑电信号的电势差,并将这些信号转化为图形或数字显示。
脑电图的原理基于大脑神经元的电活动。
当神经元兴奋传导时,会在细胞膜上产生短暂的电流,这些电流通过周围组织传播,最终到达头皮。
这些电流的聚集形成了可以被电极捕捉到的微弱电势差。
脑电图通过将不同电极之间的电势差放大并记录下来,来呈现大脑的电活动模式。
在实际操作中,脑电图通常使用多个电极,这些电极按照国际10-20系统的标准位置放置在头皮上。
这些电极会测量相对于
特定参考电极的电势差。
电势差的幅度和频率可以反映出大脑中不同脑区的活动情况。
脑电图记录的电势差通常以波形图的形式展示。
常见的波形包括α波、β波、θ波和δ波等。
这些不同频率的波形反映出大
脑处于不同的活跃状态,如放松、专注、入睡等。
脑电图在临床和科研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临床上,脑电图可以用于诊断癫痫、睡眠障碍等疾病。
在科研领域,脑电图可以用于研究大脑的功能连接、认知过程、情绪状态等。
总之,脑电图是一种通过记录脑电信号的电势差来展示大脑电活动的技术。
它通过测量不同脑区的电势差,来呈现大脑的电活动模式,从而对大脑的功能状态进行分析和研究。
脑电图基础知识科普(简单易懂)脑电波睡眠快波脑电图

脑电图基础知识科普(简单易懂)脑电波睡眠快波脑电图一、国际 10-20 系统二、导联设置单极导联:各记录电极与参考电极之间的电位差(理论上参考电极为零电位)。
双极导联:两个记录电极之间的电位差。
三、诱发试验睁闭眼试验:诱发某些枕叶癫痫或全面性癫痫的放电;过度换气:诱发癫痫样放电和(或)发作,特别是失神发作;闪光刺激:诱发光敏现象或诊断光敏性癫痫;睡眠诱发:对各种癫癎样放电都有较好的诱发效果;四、脑波分类比α 波快的叫做快波,比α 波慢的叫做慢波。
δ(delta)波:0.5~3 Hz(不足 4 Hz);Θ(theta)波:4~7 Hz(不足 8 Hz);α(alpha)波:8~13 Hz(不足 14 Hz);中间快波:14~17 Hz(不足 18 Hz);β(beta)波:13~34 Hz(不足 35 Hz);γ(gamma)波:35 Hz~。
五、波幅从一个波的波顶引一条垂直于基线的直线,此线与波的起点与终点连线相交,其交叉点至波顶的距离为该波的波幅,通常1 mm 高度表示10μv六、波形根据脑波沿基线偏转的次数分为:单相波、双相波和三相波;根据波形分为:正弦样波、多形性波、弓形波(梳状波)、棘波、尖波;由2个或2个以上相连续的波组成复合波:棘慢复合波、尖慢复合波、多棘波、多棘慢复合波。
七、极性和位相八、脑波的空间分布全面性(generalization):脑波活动出现在双侧半球的各个脑区,左右半球相应区域频率及波幅基本对称,但前后脑区的波幅可有差别;弥漫性(diffuse):脑波活动出现在双侧半球的各个脑区,但波形、波幅或频率有不固定、非持续性的不对称及不同步现象;局灶性(location or focus):限局在某一局部的特殊脑电活动,可涉及不同的范围。
一侧性(unilateral):出现于一侧半球或以一侧半球为主的异常电活动;对称性 (symmetry):双侧大脑半球各对应区域脑电活动的波形、波幅、位相和频率基本相同(反之为非对称性);九、脑波的出现方式散发 (random):单个无规则出现的脑波;阵发 (paroxysm):突出于背景并持续一段时间的脑波;节律(rhythm):三个或三个以上波形、频率、波幅相似的脑波连续出现;短程:小于 1 秒;中程:1~3 秒;长程:大于 3 秒;周期性(periodic):某种突出于背景的脑波或波群以相似的间隔重复出现十、睡眠与 EEG觉醒与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活动有关。
脑电图基础知识

利用先进的电磁成像技术,实现无创、高分辨率的脑电图监测,为临 床诊疗和康复领域提供更安全、舒适的解决方案。
脑电图在神经科学中的应用拓展
神经机制研究
脑电图在神经科学中广泛应用于研究神经机制和认知过程,未来将进一步揭示脑神经活动 的奥秘,为神经科学领域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脑疾病诊断
脑电图在脑疾病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未来随着脑电图技术的不断创新,其在帕金森病 、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目的
脑电图主要用于临床诊断、研究以及监测大脑功能状态。它 可以提供关于大脑在各种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功能状态和神 经元活动的信息。
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发展历程
自19世纪末以来,脑电图技术不断发展,从最初的静态脑电图到现在的动态 脑电图,以及多导联、高分辨率的脑电图技术。
应用领域
脑电图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神经科学、心理学、康复医学等领域。它可以 帮助诊断和治疗许多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脑炎、痴呆等,同时也是研究 大脑认知和情感等高级功能的重要工具。
THANKS
脑电图可以评估神经康复患者的预后情况,预测康 复治疗效果。
通过脑电图监测,可以了解患者大脑的电活动情 况,判断神经功能恢复的程度和速度,为制定康
复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神经疾病辅助诊断
一些神经疾病如帕金森病、多发性硬 化等,在临床诊断时需要借助其他辅 助检查手段。
脑电图可以辅助诊断这些神经疾病, 通过观察大脑电活动的变化,为临床 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06
脑电图未来发展趋势和前景
脑电图技术和设备的创新与进步
01
数字化和自动化程度更高
采用更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提高脑电图记录和
脑电图基础知识

在神经科学中的应用
癫痫诊断与治疗
脑电图是癫痫诊断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癫痫的类型、病灶位置等,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意识障碍评估
脑电图可以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对于昏迷、植物状态等意识障碍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参考价值。
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脑电图可以检测到与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相关的脑波活动,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α节律
β节律
γ节律
β节律是脑电图的另一种波形,频率为14-30Hz,通常在大脑皮层处于紧张活动状态时出现。
γ节律频率为30-100Hz,与大脑的高级功能如认知、记忆等有关。
03
脑电图的节律和波形
02
01
1
脑电图的各区段
2
3
清醒状态下脑电图主要表现为α节律和β节律,偶尔可见少量δ波和θ波。
觉醒脑电图
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辅助诊断
脑电图可以监测精神疾病治疗过程中的脑波变化,对于评估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治疗效果评估
在精神医学中的应用
脑电图的干扰和解读
04
远离电磁波、金属等干扰源,采用屏蔽室、滤波器等设备减小干扰。
常见干扰及排除
电磁干扰
清除面部和四肢的静电,避免肌肉活动,使用电极膏减少干扰。
新的技术进步
脑电图信号的解读
未来将进一步深入研究脑电图信号的解读,理解大脑活动的内在机制。
临床应用拓展
脑电图在精神疾病、认知障碍等临床领域的应用将得到进一步拓展,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相脑机接口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实现人与机器的直接交互。
脑机接口
脑电图信号在模式识别领域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用于身份识别、情绪识别等。
肌肉电活动
脑电图简介介绍

03
脑电图的分析与解读
脑电图的分析与解读
• 脑电图(EEG)是一种通过记录大脑电活动的非侵入性检查方 法,用于诊断和监测各种脑部疾病。脑电图的应用范围广泛, 包括癫痫、脑肿瘤、脑炎、脑外伤等。
04
脑电图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脑电图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 脑电图(EEG)是一种通过记录大脑电活动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它通过放置在头皮上的电极,捕捉大脑神经元产生的微弱 电信号,并转化为可视化的波形图。脑电图在临床诊断、科研和教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脑电图简介介绍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2-25
目录
• 脑电图的基本概念 • 脑电图的测量与记录 • 脑电图的分析与解读 • 脑电图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 脑电图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01
脑电图的基本概念
脑电图的定义
脑电图(EEG)是一种通过记录大脑 电活动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它通过 放置在头皮上的电极来检测大脑神经 元产生的微弱电信号。
脑电图的应用范围
脑电图主要用于癫痫的诊断和治疗监测。通过脑电图监测,医生可以了解癫痫的发 作类型、频率和严重程度,从而制定合适的治疗计划。
脑电图还用于评估大脑功能状态,如认知障碍、注意力缺陷、睡眠障碍等。通过脑 电图分析,医生可以了解大脑的功能状况,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脑电图在神经科学研究中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大脑的生理机 制和功能。
放大器用于放大头 皮上的微弱电位变 化,以便更好地记 录和分析。
记录器用于将放大 和滤波后的信号记 录在纸上或数字存 储介质上。
脑电图的记录设备 包括放大器、滤波 器、记录器和计算 机等。
滤波器用于消除噪 音和其他干扰信号 ,只保留与大脑电 活动相关的信号。
《脑电图基础知识》课件

脑电图的原理
大脑中的神经元通过电化学信号传递信息,这些信 号会产生微弱的电流。
脑电图通过放置在头皮上的电极收集这些微弱的电 流,并将其转化为可观察的图形。
脑电图的波形和频率可以反映大脑的不同状态和功 能。
脑电图的应用
01
02
03
04
癫痫诊断
脑电图是癫痫诊断的重要手段 ,有助于发现异常的脑电波活 动。
睡眠障碍的诊断与评估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质量、数量或时序上出现异常的疾病,如失眠、睡眠呼吸暂停 综合症等。脑电图可以检测到睡眠障碍患者的脑电波异常,帮助医生确诊病因和 制定治疗方案。
通过脑电图监测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结构、睡眠周期和睡眠深度等指标,医生可 以评估患者的睡眠质量,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脑电图在心理学研究中被广泛 应用于认知过程、情绪调节、 学习与记忆等领域,有助于深 入了解大脑的认知机制。
对未来脑电图发展的展望
02
01
03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脑电图技术将更加精准和便捷 ,能够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和科研领域。
脑电图与其他神经影像学技术的结合将有助于更全面 地揭示大脑的功能部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慢性疾病,脑电图是诊断 癫痫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脑电图可以检测到癫痫发作时脑 电活动的异常变化,帮助医生确诊癫痫的类型和病灶位置。
在治疗癫痫时,脑电图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医生可以根据脑 电图的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如药物种类、剂量和服用 时间等,以提高治疗效果。
《脑电图基础知识》ppt课件
目
CONTENCT
录
• 脑电图简介 • 脑电图的记录与解读 • 脑电图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 脑电图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 结论
0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普」带你快速认识脑电图
脑电图根据电极放置于颅内或颅外,可分为头皮电极脑电图、颅内电极脑电图。
这里讲的是大家经常接触到的头皮电极脑电图。
脑电图跟心电图、肌电图一样,是利用仪器来记录电活动。
头皮电极脑电图是从头皮上将脑部的自发性电活动加以放大记录而获得的图形。
脑电信号经过放大器(因为脑电信号非常微弱,为 mv 或 uv 级别,而且得经过颅骨和头皮的衰减,所以需要经过数百万倍的放大才能显示出来)、滤波器(减少干扰)最后形成我们所看到的图形。
基本脑电图的波形
脑电图与心电图不一样,一般没有格子,走纸速度和敏感性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正规的脑电图右下角都会有标尺(类似地图上的比例尺),标尺是为了说明其走纸速度及敏感性,通过标尺告诉你横轴多长是 1s,纵轴多长是多少 uv。
脑电图一般采用的走纸速度为(走纸速度对应的是横轴)30 mm/s,也就是说30 mm = 1s。
脑电图的敏感性(纵轴)单位为uv/mm,敏感性一般采用的是 10uv/mm,也就是说 1 mm = 10uv。
在正常情况下,脑电图的基本波形有α波、β波、θ波、δ波4种:
α波:频率为8~13Hz,波幅为20~100LV,在成年人清醒、安静、闭眼时出现,睁开眼睛或接受其他刺激时,α波立即消失转而出现β波,这一现象称为α波阻断(a-block)。
此时被试者再安静闭眼,则α波又重现。
β波:频率为14~30Hz,波幅为5~20uV,当受试者睁眼视物或接受其他刺激时出现,是大脑皮层处于紧张激动状态的标志。
θ波:频率为4~7Hz,波幅为100~150uV,在成人困倦时可以出现。
在幼儿时期,脑电波频率比成人慢,常见到θ波,青春期开始时才出现成人型心波。
δ波:频率为0.5~3Hz,波幅为20~200uV。
成人在清醒状态下,几乎没有δ波,但在睡眠期间、极度疲劳或麻醉时可出现。
在婴儿时期,脑电频率比幼儿更慢,常可见到δ波。
一般认为,高振幅的慢波(θ波或δ波)可能是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时电活动的主要表现。
脑电波随大脑皮层活动状态的不同而变化。
当有许多皮层神经元的电活动趋于一致时,就出现低频率高振幅的波形,称为同步化;当皮层神经元的电活动不一致时,就出现高频率低振幅的波形,称为去同步化。
癫痫或颅内占位性病变(如肿瘤等)的患者可出现异常的高频高幅脑电波,或在高频高幅波后跟随一个慢波的综合波形。
临床上
可根据脑电波的改变特征,帮助诊断癫痫或探索肿瘤所在的部位。
脑电波的形成机制
脑电波是由大量神经元同步发生的突触后电位经总和后形成的。
锥体细胞在皮层排列整齐,其顶树突相互平行并垂直于皮层表面,因此其同步电活动易总和而形成强大电场,从而改变皮层表面电位。
大量皮层神经元的同步电活动可能与丘脑非特异投射核的同步化EPSP和IPSP交替出现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