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梁惠王下全文及解释

孟子梁惠王下全文及解释【原文】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遵海而南,放于琅邪。
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
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
睊睊胥谗,民乃作慝。
方命虐民,饮食若流。
流连荒亡,为诸侯忧。
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
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
惟君所行也。
”景公悦,大戒于国,出舍于郊。
于是始兴发补不足。
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徴招》、《角招》是也。
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译文】齐宣王在雪宫里接见孟子。
宣王说:“贤人也有在这样的别墅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吗?”孟子回答说:“有。
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
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是作为老百姓的领导人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
国君以老百姓的忧愁为忧愁,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有愁为忧愁。
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
”从前齐景公问晏子说:“我想到转附、朝舞两座山去观光游览,然后沿着海岸向南行,一直到琅邪。
我该怎样做才能够和古代圣贤君王的巡游相比呢?”晏子回答说:“问得好呀!天子到诸侯国家去叫做巡狩。
巡狩就是巡视各诸侯所守疆土的意思。
诸侯去朝见天子叫述职。
述职就是报告在他职责内的工作的意思。
没有不和工作有关系的。
春天里巡视耕种情况,对粮食不够吃的给予补助;秋天里巡视收获情况,对歉收的给予补助。
孟子的智慧_第二章 梁惠王下

【原文】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对曰:“有。
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①,文王事昆夷②;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③,勾践事吴④。
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
《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⑤。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
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王请大之!”“《诗》云⑥:‘王赫斯⑦怒,爰⑧整其旅,以遏徂莒⑨,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
’此文王之勇也。
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
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
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
此武王之勇也。
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注释】①汤事葛:汤:商汤,商朝的创建人;葛:葛伯,葛国的国君。
葛国是商紧邻的小国,故城在今河南宁陵北十五里处。
②文王事昆夷:文王,周文王。
昆夷,也写作“混夷”,周朝初年的西戎国名。
③大王事獯(xūn)鬻(yù):大王,周文王的祖父,即古公父。
獯鬻:又称猃狁,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
④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公元前497年至前465年在位)。
吴:指春秋时吴国国君夫差。
⑤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引自《诗经·周颂·我将》。
⑥《诗》云:以下诗句引自《诗经·大雅·皇矣》。
⑦赫斯:发怒的样子。
⑧爰:语首助词,无义。
⑨遏:止;徂(cú):往,到;莒:古国名,在今山东莒县,公元前431年被楚国消灭。
⑩笃:厚;祜:福。
《书》曰:书,《尚书》,以下引文见伪《古文尚书·周书·泰誓》。
厥:用法同“其”。
衡行:即“横行”。
【评析】本章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为外交策略;二为匹夫之勇和大勇的内容。
以前我们见到孟子的言论,大都集中在内政方面,而本章中齐宣王开口就问:“交邻国有道乎?”径直将问题引向了外交方面。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的意思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的意思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下》,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文献中的一部分。
这句话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反映了孟子关于君王道德修养与国家治理的理念。
本文将详细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这句话的原文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其大致意思如下:
如果一个君王非常喜欢音乐,那么他的百姓也差不多都能过上安定的生活。
具体来说,这句话包含了以下几个层面的意思:
1.君王的喜好与国家治理:孟子认为,一个君王的道德品质和喜好会直接影响到国家治理。
在这里,“好乐”不仅仅是指对音乐的喜好,更是一种道德品质的体现。
一个有道德修养的君王,会使国家政治清明、社会和谐。
2.“齐其庶几乎”的含义:这里的“齐”是指国家治理得当,百姓安居乐业;“庶几”是指差不多、接近。
孟子认为,当一个君王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时,他的国家治理也会趋于完善,从而使百姓过上相对安定的生活。
3.儒家的道德观:孟子主张“仁政”,认为君王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
在这句话中,孟子通过强调君王的喜好与国家治理的关系,再次强调了儒家道德观的重要性。
4.社会和谐与个体幸福:孟子认为,君王的道德修养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繁荣昌盛,还关系到每一个百姓的福祉。
当一个君王喜好音乐时,意味着他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有助于实现社会和谐与个体幸福。
总之,“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这句话表达了孟子关于君王道德修养与国家治理的理念。
他认为,君王的喜好和道德品质对国家治理具有深远的影响,只有当一个君王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时,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和百姓的幸福安康。
《孟子见梁惠王》原文和翻译

《孟子见梁惠王》原文和翻译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原文: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译文: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
原文: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译文: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
在拥有万辆兵
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
原文: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译文: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
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
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作文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原文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王无亲臣矣。
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
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
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
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书曰:‘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
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词语注释: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与解析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与解析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尊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思想深受后世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中,孟子梁惠王下是孟子的一篇重要文章,下面将对其原文进行解析。
【原文】梁惠王曰:“孟子!寡人昔者曾与庄子之徒论仁义而未得其要。
”孟子对曰:“王何为求短?”王曰:“寡人欲使民不杀生,亦欲仁义而未得其要。
”孟子曰:“王循仁义,则民奚杀生?请举其所欲为仁义者而后我言之。
”孟子曰:“王欲仁义,然民夺其一牛,王焉得仁义?”王曰:“寡人得之。
”孟子曰:“王之所得者,民夺之;民夺之,犹有不得者焉。
”王曰:“寡人未之有闻也。
”孟子曰:“王之宫中有神道者,终朝而不省,王焉得闻?所以道者不可闻矣。
王欲闻之与?”王曰:“寡人之宫中有神道者,朝夕而听焉。
所以道者,必由闻之,不闻则不知。
”孟子曰:“王之所以道者,莫乎其宫中不闻也!王之臣有过于道者,必闻之;不闻则不知。
臣闻之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解析】在这篇文章中,梁惠王向孟子请教仁义的问题。
梁惠王说自己曾与庄子之徒讨论仁义,但未能理解其真正含义。
孟子则反问王为何要求短,梁惠王回答说他希望使人民不再杀生,同时也希望实现仁义但尚未找到方法。
接着,孟子要求梁惠王举出他所认为的仁义的例子。
梁惠王回答说他希望民众不要夺取他的一头牛。
然而,孟子指出,即使梁惠王得到了他所希望的,民众仍然可能会夺取其他东西。
梁惠王对此表示惊讶,孟子进一步解释说,就像梁惠王的宫中有神道却无法亲身体验一样,真正的道理是无法通过听来了解的。
孟子认为,梁惠王只能依靠闻知来了解仁义。
最后,孟子告诉梁惠王,他要通过了解自己的宫中及听闻他臣子的行为来判断他们是否符合仁义的标准。
他引用了一句名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意思是人们应当知足不贪婪,知道适可而止,这样才能长久地保持和平与稳定。
这篇文章通过对话的方式展开,孟子以问答的形式引导梁惠王思考仁义问题的真正含义。
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原文

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王顾左右而言他(.梁惠王下)原文及原文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比其反也,则冻馁(něi )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注释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战国邹人(位于东省西南部,古称邹鲁圣地)。
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记录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
谓:对说。
(王之臣)之:的。
托:寄,托付。
妻子:妻子和儿女。
(有托其妻子与其友而之楚游者)之:到去。
比:等到。
反:通返,回来。
冻:使冻,受冻。
馁[něi],使.......饥饿,挨饿。
如之何:对他怎么办?弃:抛弃,此指绝交。
士师句:士师,古代的司法官。
士师之下有乡士、遂士等官。
后一个士当指士师的下属。
治,管理。
已:止,这里指罢免。
四境:国家。
顾:环顾四周。
译文孟子对齐宣王说:如果有一位大王的臣子,将妻子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而自己到楚国去游历。
等他回来时,却发现他的妻子儿女却在挨饿受冻,对这样的朋友应该怎么办?齐宣王回答说:和他绝交。
孟子说:如果司法官不能管理好下属,那该对他怎么办?齐宣王说:罢免他。
孟子说:假如一个国家没有治理好,那该对王怎么办?齐宣王环顾左右,把话说题扯到其它地方去了。
这是一段非常精彩的。
《孟子·梁惠王下》读后感

《孟子·梁惠王下》读后感《孟子·梁惠王下》读后感孟子的一生可以说相当精彩了,他是个极其有理想的人,也曾周游列国门人弟子前呼后拥,怒斥国君,虽然很喧闹,声势浩大,但终究是被时代所限制,最终放下执念回家乡教书育人。
梁惠王下不同于其他晦涩的思想论述,他更倾向于通过谈话的艺术引导对方得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以及该如何去做。
孟子听说齐王爱好音乐,见到了齐王后并没有想象中的开使批判,说喜爱音乐玩物丧志是不对的,而是提出"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的问题来问,齐王想了想还是与人乐与众乐,问题就引导至了如何才能与众乐,孟子表示"与民同乐者,推好乐之心以行仁政,使民各得其所也。
'你喜爱音乐没事,但你别让你的子民一听到奏乐就想到你是个增添他们疾苦的人,你要做到让你的子民听到音乐知道你身体没事觉得欣然欢乐。
那么你就是与民同乐了。
没有剑拔弩张的激烈,中正平和,就是在聊天,让听的人简单接受,确实假如一个上位者不能让自己的子民国泰民安,沉溺于个人的享受,那么百姓疾苦,再好的音乐对人们来说也弃之如敝履,艺术的需求建立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上,上位者懂了知道去亲民爱民了那么人民还会可怕艺术吗。
孟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但也有许多的道理夹杂在一责责故事中,浅显易懂,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孟子·梁惠王下》读后感今日我读到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我顿感心门大开。
孟子说:"通达的人说话不肯定句句守信,做事不肯定非有结果不行,只要合乎道义就行。
'孟子认为,说话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谓的守信,行为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谓的有始有终,最重要的是以道德的大义所在来引领自己的言行。
大义所在,其言必信,其行必果。
我这段时间有时候为这个事情苦恼,因为我前段时间被一个朋友说我不信守自己曾经说过的话,做事半途而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梁惠王下
篇一:《孟子·梁惠王下》:“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的意思是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
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
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二:《孟子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
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渗透到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
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三:文言文阅读孟子梁惠王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共12分,每小题3分)齐人伐燕,取之。
诸侯将谋救燕。
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始。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①也。
归市者②不止,耕者不变。
诛其君而弔其民,若时雨降。
民大悦。
《书》曰:‘徯③我后,后来其苏④。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兄父,系累⑤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⑥,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⑦,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
(《梁惠王下·进也民心,退也民心》)
【注】
①云霓:霓,虹霓。
虹霓在清晨出现于西方是下雨的征兆。
②归市者:指做生意的人。
③徯:等待。
④后来其苏:君王来了就会有起色。
苏:恢复,苏醒,复活。
⑤系累:束缚,捆绑。
⑥ 重器:指贵重的祭器。
⑦ 旄(mào)倪:旄,通“耄”,八十、九十岁的人叫做耄,这里通指老年人。
倪,指小孩子。
12.下列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天下信之,东面而征东面:面向东..
B.徯我后,后来其苏后:后面.
C.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伐:攻打.
D.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倍:动词,扩充一倍.
1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②唯才是举..
B.①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②夫晋,何厌之有..
C.①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②王好战,请以战喻..
D.①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14.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他主张如果进行战争也应“解民倒悬(倒悬:头朝上脚朝下吊着或挂着,比喻处境非常困苦危急)”。
文中能体现这种思想的一组是 ()
①东面而征,西夷怨②南面而征,北狄怨
③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④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
⑤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⑥是动天下之兵也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④⑤⑥
D.③④⑥
1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
B.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C.孟子认为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诸侯的反应。
D.文章中把齐国占领燕国比作一场及时雨,肯定了它是“谋于燕众”的正义之举。
16.翻译画线的句子
译文
齐国人攻打燕国,占领了它。
一些诸侯国在谋划着要救助燕国。
齐宣王说:“不少诸侯在谋划着要来攻打我,该怎么办呢?”
孟子回答说:“我听说过,有凭借着方圆七十里的国土就统一天下的,商汤(就是)这样。
却没有听说过拥有方圆千里的国土而害怕别国的。
《尚书》说:‘商汤征伐,从葛国开始。
’天下人都相信了。
所以,当他向东方进军时,西边国家的老百姓便
抱怨;当他向南方进军时,北边国家的老百姓便抱怨。
都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到后面呢?’老百姓盼望他,就像久旱盼乌云和虹霓一样。
这是因为汤的征伐一点也不惊扰百姓。
做生意的照常做生意,种地的照常种地。
(只是)诛杀那些暴虐的国君来抚慰那些受害的老百姓,就像天上下了及时雨一样,老百姓非常高兴。
《尚书》说:‘等待我们的王,他来了,我们也就复活了。
’如今,燕国的国君虐待老百姓,大王您的军队去征伐他,燕国的老百姓以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饭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来欢迎您的军队。
可您却杀死他们的父兄,抓走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抢走他们宝器,这怎么能够使他们容忍呢(或“像这样怎么可以呢”) ?天下各........
国本来就害怕齐国强大,现在齐国的土地又扩大了一倍,而且还不施行仁政,这就必然会激起天下各国兴兵。
大王您赶快发出命令,放回燕国老老小小的俘虏,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再和燕国的各界人士商议,为他们选立一位国君,然后从燕国撤回齐国的军队。
这样做,还可以来得及制止各国兴兵。
”
12.B(“后”在文中指“君王、帝王”)
13.C(“以”均为介词,凭借,用)
14.A(①②③④从不同侧面写出正义战争是人民渴望并拥护的;⑤齐宣王伐燕的本意并不是救民于水火,而是想称霸天下;
⑥这是孟子对这次战争后果的分析)
15.A(B文中“民以为”说明老百姓误以为齐王是来拯救自己的,因而表示欢迎,实际并非如此;C孟子认为天下的人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暴,如今地盘扩大而不施仁政,会激怒天下兴兵问罪;D文中“及时雨”是比喻商汤伐纣,“谋于燕众”是孟子为齐王指出的解决眼前危机的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