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尔现象学的目标

合集下载

简谈胡塞尔的现象学及其现象学方法

简谈胡塞尔的现象学及其现象学方法

简谈胡塞尔的现象学及其现象学方法《如何理解胡塞尔的现象学》胡塞尔现象学——朝向自己本身现象学是对实证主义的一种反抗,它将“存在问题”转化为“意义问题”,从重视本体论到重视认识论和方法论,即从研究世界的根本到研究认识活动所依赖的最基本的理论。

胡塞尔对主体间性的生活世界的关注及其现象学方法对常人的方法论影响深远。

胡塞尔指出,科学家与普通人一开始便假定社会世界事实性的认识。

正是这种“朴素态度”形成现象学的主要议题。

胡塞尔现象学是在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f.布伦塔诺意向性心理哲学的影响下创立的,但布伦塔诺认为心理行为的意识与该行为对象的意识是同一现象。

胡塞尔则认为二者有分别,意识经验的内容既不是主体也不是客体,而是与二者相关的意向性结构,从而离开了主张主体内在性的传统唯心主义,返回到原始的“现象”,即各类经验的“本质”。

从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思路来看,“胡塞尔认为哲学从一开始就想要成为一门严格的科学,但不幸的是,一直到他那时为止,哲学还根本不是这样一门严格的学问。

虽然有过苏格拉底、柏拉图、笛卡尔和康德等人的努力,但哲学一直未找到一个真正严格的起点。

所以,“作为科学它还没有开始”。

为什么会这样呢?在胡塞尔看来,其原因在于哲学家们还未能真正摆脱根深蒂固的“自然主义”的思想方式。

采取这种思想态度的人将我们认识的对象和认识的可能性都视为现成给予的和不成问题的。

所以,这样的认识和思考从一开始就已经处在某种前提规定的框架中,而缺少一种体验的和反思的彻底性。

在这个意义上,这种思维和它所依据的经验不是一个真正的起点,也不可能有一个内在严格的构成机制。

因此,对于胡塞尔来说,找到一个“无前提的开端”就成为一切抱有严格科学“理念”的哲学探索的最重要的任务。

而这个“理念”或“观念”只有在一门“纯粹的现象学”或“现象学的哲学”中才能实现。

”现象学目标即研究这些假定如何由普通人和科学家创造并维持的,而这也正是常人方法论的目标所在。

它最重要的贡献是揭示出了一种新的哲学思考方法的可能,或一个看待哲学问题的更原初的视野。

【01胡塞尔人本主义现象学探析】胡塞尔现象学基本观点

【01胡塞尔人本主义现象学探析】胡塞尔现象学基本观点

【01胡塞尔人本主义现象学探析】胡塞尔现象学基本观点现代西方哲学有两大思潮: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前者以逻辑实证主义、分析哲学和结构主义为主要代表,后者以现象学、存在主义为主要代表。

现象学是人本主义思潮中比较早的学派,其创始人是德国著名哲学家胡塞尔(1859—1938)。

风行一时的存在主义就是从胡塞尔现象学那里得到其理论基础的。

目前我们理论界研究胡塞尔的现象学,大多集中于其现象学方法和意向性理论,很少有专文从总体上联系胡塞尔的人本主义来加以研究,因此,本文试图对此作一初步的尝试,以推进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深入研究。

一、‚欧洲危机‛的克服胡塞尔认为,真正的哲学应该是有人的意义的科学,而现象学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一种于人有意义的哲学,因为唯有当人具有绝对真理时,人才有意义。

哲学家应该是‚人类的公仆‛,他所肩负的人类历史责任就是寻找一种超时空的绝对真理,为各门科学提供依据,为重建人性准备基础。

因此,哲学应当是在自己的范围中独立地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而不应依靠其他科学。

然而近现代以来,欧洲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却造成了欧洲人性的危机,欧洲科学的危机和欧洲哲学的危机带来了欧洲的危机。

由于欧洲危机,西方文明越来越不关心人,把人当物看,脱离‚人的生活‛这一理性唯一正确的方向,从而导致对人生意义和人的价值的遗忘。

‚‘人的生活’在这里不是就生理物理的意义上而言,而是指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活动,一种在历史过程中的文化创造活动。

人总是不断地为自己提出任务和寻求完成任务的方法和途径。

人通过这种有目的的创造活动,不仅改造了周围世界,而且还改造了人本身。

由于人对他们在理论和活动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问题的不理解或所犯的错误而发生的危机,也将通过人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本身来解决。

人的有目的的生活是一个基础,危机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也将在这个基础上被人认识和克服。

‛[(1)]而现象学就是克服欧洲危机的唯一正确的途径,因为,它使哲学和科学彻底回到主体性上来了,而纯粹的主体性乃是一切意义和价值的真正赋予者。

第四章 现象学(教案)

第四章 现象学(教案)

第四章 现象学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以布伦塔诺的意向性理论和康德、笛卡尔哲学为主要思想渊源,他试图通过现象学方法来把哲学建立为一门严格的科学。

他的思想直接引起了一场现象学运动,形成一种以现象学方法为主要特征的广泛的哲学思潮,对整个现当代西方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章主要介绍胡塞尔的现象学以及它与存在主义的关系。

一、现象学概况和胡塞尔的哲学活动Edmund而是一场浪推浪的哲学运动。

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存在与意识的关系——比较关心,认为人的意识和实际的生活是比包括逻辑形式在内的语言形式更深的层次,非常重视意识分析和对生活世界的研究,认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人类历史的目的的问题是哲学探讨的永恒主题。

第四章 现象学德国哲学家胡塞尔(Edmund Hussel ,1859—1938)一、现象学概况和胡塞尔的哲学活动-1878年在莱比锡大学学习物理学、天文学和数学,接着去柏林继续学习,1881年在维也纳大学获数学博士学位。

1884-1886听过布伦塔诺心理学和哲学的讲座,并受其影响而决心献身哲学。

1887-1901任哈勒大学讲师。

后来应邀任哥廷根大学的副教授,1906年升正教授。

从1916-1928年退休止一直在弗莱堡大学()、《逻辑研究》(1900-1901)、《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1913)、《内在的时间意识的现象学的讲演》(1929)(1928)、《形式的和先验的逻辑》、《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1936)等。

1、心理主义阶段,以《算术哲学》为代表;2、作为“描述心理学”的现象学阶段,以《逻辑研究为代表》;3,先验唯心主义阶段,以《观念》I求建立一种可以用来这样的哲学的可靠方法。

他的兴趣开始时数学和逻辑的基础问题,试图用心理学规律来解释数学和逻辑规律。

不久后发现这将导致怀疑论和相对主义,于是起而批判心理主义。

这时他倾向于柏拉图式的理念论。

他那时所建立的本质直观方法主要是用于发现自在地存在的数学和逻辑的本质。

论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中的“超越之物”

论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中的“超越之物”

论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中的“超越之物”《现象学的观念》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的重要著作之一,该书是他对现象学理论进行深入阐述的产物。

在《现象学的观念》中,胡塞尔提出了许多远离常人思维的概念,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超越之物”这一概念。

本文将着重对这一概念进行详细的阐释和分析。

在胡塞尔看来,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往往是被表象所遮蔽的,我们所看到的只是表象,而掩藏在表象之后的“超越之物”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去探寻的。

所谓“超越之物”,指的是那些超越我们直接经验的事物,它们不是纯粹的由表象所构成,而是具有其自身的内在性质和本质。

在胡塞尔的哲学体系中,“超越之物”代表了我们认识世界的终极目标和意义所在。

在《现象学的观念》中,胡塞尔通过对“超越之物”的探讨,试图揭示现象学的关键问题,即我们如何认识世界,以及我们如何对待世界中的各种事物。

他认为,现象学的任务就在于揭示“超越之物”所具有的内在特性和意义,以及我们如何能够凭借现象学的方法来认识和理解这些“超越之物”。

对于“超越之物”,胡塞尔并不仅仅强调其存在的问题,更为关键的是,他试图揭示“超越之物”所蕴含的各种内在特性和意义。

他指出,“超越之物”既不是单纯的对象,也不是单纯的意识活动,而是一种具有自身内在性质和本质的实在存在。

在胡塞尔看来,通过对“超越之物”的思考和探讨,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世界的本质和意义,从而超越表象的限制,获得更为深刻的哲学启示。

在《现象学的观念》中,胡塞尔还强调了“超越之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他认为,世界上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超越之物”,它们既有共性之处,又各具特色和独特性。

这些“超越之物”不仅包括传统的物质对象,还包括各种各样的精神现象和象征符号等。

胡塞尔试图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的“超越之物”的思考和探讨,来实现对世界的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忽视了“超越之物”,而过于注重表面的现象和事物。

在这样的背景下,胡塞尔的《超越之物》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我们如何能够认识和理解那些超越表象的“超越之物”?胡塞尔试图回答这一问题,并提出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即通过对“超越之物”的直接思考和探讨,来达到对世界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现象学胡塞尔

现象学胡塞尔

布伦坦诺的价值哲学——“一件事情不是因为上帝命令它才是善的,而是因为它本身就是善的,上帝才命令它”现象学胡塞尔胡塞尔——海德格尔吸收现象学方法创立存在主义哲学——二战后期,流行存在主义——六十年代,解释学他的思想分四阶段:对数学和逻辑的研究创立现象学把现象学发展为先验唯心主义向生活世界的转化哲学负有崇高使命,以人类的永久性目标为己任。

现象学名词背后的要求:哲学应该搁置一切过于仓促的世界,毫无偏见地分析在意识中出现的现象。

胡塞尔的目标:借由现象学的方法建立一个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

经验科学是事实科学,无法达到此程度。

而数学作为一种推理逻辑,绝对严格,绝对无时间性的。

经验自然科学是一种“事实科学”。

原因在于:经验中获得的事实是在时间上被规定的东西。

经验科学不具有绝对的无可置疑性。

只能带来暂时的功利,不能提供造福于子孙万代的、超越其特殊的经验世界的知识。

什么是严格科学?科学是代表一种绝对的、无时间性的价值的称号。

严格科学的条件——必须是绝对正确的知识。

必须是无时间性、超时间的真理。

必须为子孙后代造福。

《逻辑研究》中,胡塞尔与当时流行的心理主义决裂。

心理主义宣称逻辑法则不外是心理性法则的表现,逻辑必须还原到心理基础上。

胡塞尔确证纯粹逻辑的理想性:它的法则独立于实际的思考行动里的具体内容之外。

胡塞尔反对科学主义和心理主义哲学要成为严格科学,必须与经验自然科学的事实科学划清界限,克服将哲学混同或归于事实科学旗下的科学主义。

心理主义将绝对的、无可置疑的逻辑规律,降低为以个人心理活动为转移的经验事实,这就陷入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

建立科学哲学的关键:回到事物本身不要像“科学主义”和“人生观哲学那样”,不关心真正的“客观真理”。

回到事物本身的方法:摆脱一切未经考察的偏见和假设,直接面对“事物”本身。

“事物”并非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而是泛指所有可能存在的对象,物质的或者精神的,存在的或不存在的。

现象学的特点:一旦哲学通过直觉描述到了意识到的现象,那就能描述意识活动的结构以及同这种意识活动相应的意识对象的本质结构。

第六章现象学(现象学概述、胡塞尔的现象学)

第六章现象学(现象学概述、胡塞尔的现象学)

第六章现象学(现象学概述、胡塞尔的现象学)第六章现象学(现象学概述、胡塞尔的现象学)[教学⽬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了解现象学哲学产⽣的理论背景和基本观点,把握现象学哲学的基本⽅法、理论内容、哲学⽬标及其演变过程;并通过对现象学基本思想观点的评析,使学⽣能够正确地把握现象学哲学的成就和局限,以及它对此后西⽅哲学发展的影响。

[教学⽅式]: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节现象学概论⼀、什么是现象学现象学(phenomenology)是20世纪初期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所开创的哲学运动,是20世纪最具影响的哲学思潮之⼀。

所谓“现象”就是呈现出来的东西。

传统西⽅哲学是在与“本质”、“本体”的对⽴中来使⽤现象⼀词,所以做了现象与本质的区分,认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才是对事物起决定作⽤的东西。

康德对现象和物⾃体的区分是其典型代表。

现象学虽然是把现象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和出发点,但它对现象却做出了完全不同的理解。

现象学所说的现象就是事物本⾝,没有现象之后的问题;现象作为“显现”,不仅是对感官⽽且是对意识的显现,⽽且正是在意识中事物本⾝被认识;同时,意识活动与事物的显现也不再是主客观关系,因为显现是通过意识活动在意识之中的显现、是意识的⾃我显现。

这⾥“意识”已经不是传统哲学所说的精神实体或主观的活动,⽽是⼀个揭⽰真理的过程。

“事物本⾝”也不是不依赖于意识⽽存在的精神实体,⽽是在意识活动或⼈的存在过程中显现出的内容。

现象学正是要通过意识的⾃我显现来揭⽰事物本⾝。

这种关于现象的概念,企图消除传统哲学中内在与外在、本质与现象、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灵与⾝体、⼈与物的对⽴,强调显现于我之物即事物本⾝。

⼆、现象学⽅法现象学不是⼀个统⼀的学派,⽽是⼀个由不同理论和学派组成的哲学思想运动。

各种理论和学派的⼀致性在于他们都采⽤了现象学⽅法。

斯⽪格尔伯格(H. Spiegelberg)在《现象学运动》⼀书中总结了现象学⽅法的七个要点。

《世界哲学源流史》现象学之二:胡塞尔1

《世界哲学源流史》现象学之二:胡塞尔1

《世界哲学源流史》现象学之二:胡塞尔1 现象学之二:胡塞尔1现象学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哲学流派之一。

它不仅对20世纪初的德国哲学和世纪中期以让——保罗.萨特(1905-1980)、莫里斯.梅洛- 庞蒂(1908-1961)等人为代表的法国思想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且其影响已远远越出德语和法语地区,演变成世界性的" 现象学哲学运动"。

这一运动的精神甚至越出哲学,渗透进文学、美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逻辑学、经济学等极其广阔的领域,程度不同地影响了它们探讨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现象学这个术语最早是由18世纪德国科学家和哲学家拉姆伯特(1728 -1777)在其《新工具》(1764)一书中提出的。

他主张建立一门叫做" 现象学" 的学科,并把它定义为关于幻觉的理论;认为现象是对实在的歪曲或掩盖,因此它只能把我们引入歧途。

与拉姆伯特同时代的哲学大师康德,通过区分现象与自在之物,赋予" 现象" 以极为广泛的意义。

不过,实际打开现象学研究之路的乃是德国哲学家哈特曼(1842-1906)和布伦坦诺(1838 -1917)。

哈特曼在《道德意识的现象学》(1878)一书中把现象学理解为对意识的一种纯描述性的研究。

布伦坦诺反对康德割裂现象与自在之物的做法,主张把一切关于现象的判断都还原成对存在自身的判断;他还把中世纪经院哲学中的" 意向性" 概念改造成心理学的记述概念,将其作为现象学的基本概念。

这些思想构成了现象学重要的理论渊源。

现象学的真正创始人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

自他于20世纪初使用" 现象学"这个术语以来,现象学就成了研究哲学的方法的一个名称。

现象学家们认为,现象学方法是研究哲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现象学是迄今为止最好的哲学概括。

但其他学派的哲学家则把现象学理解为现代哲学的一个流派或一种运动。

胡塞尔现象学总体范畴研究

胡塞尔现象学总体范畴研究

胡塞尔现象学总体范畴研究顾志龙本文简要分析胡塞尔现象学总体范畴:先验主观性、现象与本质、本质直观、给予与明证性和真理,这些范畴为胡塞尔的现象学和他的范畴学说划定范围、提供方法、确立目标。

胡塞尔现象学的总体范畴主要有先验主观性、现象与本质、理智直观(或者本质直观)、给予、明证性和真理等等,它们构成了胡塞尔现象学体系之网的网上纽结。

完整准确地理解这些概念是正确地把握胡塞尔现象学及其范畴学说总体特征的前提。

胡塞尔的上述概念都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我们无法逐个清楚地阐述其中的每一个概念,只有当我们谈完最后一个的时候,第一个概念才能得到最完整和准确的把握。

这大概也是胡塞尔现象学总体范畴的一个显著特点吧。

一、先验主观性范畴与现象学方法胡塞尔一生所执著追求的是严格科学哲学的理想,这样一种哲学“将只能满足一种绝对确定的认识,而且它将仅仅关注一种绝对必然的对象:……这种哲学将拒绝接受没有被证实为对所有人、所有时代都绝对有效的结论,因而,它希望成为与绝对存在直接接触的一种科学。

”[1](P4-5)胡塞尔认为,过往哲学迷失于客观主义思想和非哲学的自然主义态度,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外在的客观对象,因而主观性和客观性被分为两截,对立起来难以沟通,最终导向怀疑主义和对人类认识能力的限制,不能建立绝对真理性的认识。

胡塞尔认为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将“自我”范畴和“我思”活动强调出来,尤其是他突出强调了意识(我思)活动对自身的明证性,为现象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契机。

但由于笛卡尔进一步发展“我思故我在”的命题时,把上帝、物理世界乃至肉体的我重新建立起来,又陷入客观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泥淖,把自己的革命性完全否定了。

胡塞尔认为,哲学的研究必须完全立足于主观性的领域,以主观的观念为唯一可能的研究对象。

“我的任务作为现象学的任务,是研究纯粹主观性;而迈向主观性的方式就是现象学还原。

”“纯粹主观性在反省中是普遍的和彻底的,不接受以朴素的方式给予的自然的被给予物,或者说每一个东西都返回到意识,返回到真实的和可能的意识宇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塞尔现象学的目标胡塞爾現象學的目標張典在《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中,胡塞尔表达他非常怀念席勒—贝多芬的欢乐颂体现出来的古典人文主义精神,胡塞尔将这样的人文主义视作古希腊罗马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古典理性精神在十八世纪的复现,与这种古典人文精神的健康相比,当下社会的精神显得颓败,二者形成了鲜明对照。

[1]那么,欧洲已经遇到精神危机,胡塞尔的诊断:胡塞尔从欧洲科学精神的反思开始,欧洲科学的危机直接决定了欧洲哲学的千年王国的分解,普遍整体的哲学让位于经验性的实证哲学,普遍哲学瓦解,理性信仰崩溃,古典素朴的欧洲人性也崩溃了。

欧洲科学的危机表现在科学丧失了周围生活世界(Lebensumwelt)。

那么,胡塞尔为什么认为人性的危机来源于科学的危机?什么是周围生活世界?胡塞尔的分析,古希腊罗马的科学是一种生活的技艺(τ?χνη),那时的周围生活世界就是指自然和人的精神和谐一体的世界,人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中,人性没有分裂的,那时的数学和几何学来源于生活,是为了生活。

胡塞尔分析,欧洲科学的危机从伽利略开始,伽利略开始近代性,伽利略使自然精确数学化、纯几何学化、理念化,几何学实际上是数学的直观。

伽利略作为纯几何学的继承人,这种直观的概念化,已经不是古希腊罗马的几何学了,伽利略的几何学已经抽空了活生生的生活体验,此后人们对几何学的精确体系的来源、动机不作应有的反思。

自伽利略起,理念化的自然就开始不知不觉地取代了前科学直观的自然。

[2]笛卡尔进一步开始二元论:自然世界和心灵世界二分,笛卡尔开辟了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两条道路,一条道路,笛卡尔通向英国的经验论,到休谟那里达到高峰;另一条道追求先验超越论,到康德达到顶峰。

康德第一次建立了胡塞尔的现象学的方法,康德自己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前言说的,先验感性直观的建立是认识论的哥白尼式的革命,这个哥白尼式的革命其实就是现象学革命。

胡塞尔现象学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克服康德的现象学中的心理学残余,为哲学的前年王国建立牢固的根基。

近代欧洲科学的开创者伽俐略、笛卡尔为起点的科学方法中本来就隐藏着本真的方法的丧失的原因,而致使欧洲科学精神被技术化的功利主义而抽空,陷入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之中,这是欧洲科学精神危机的根本问题。

[3] 胡塞尔思考的科学精神分裂为二,近代性的独立的数学-物理模式成为科学精神的主流形态,一种纯观念的科学,这种科学其实不是关注自然实际的科学,明天是刮风下雨,或风和日丽,这种科学不关心。

那么,这种科学为什么力量这么大,爱因斯坦在书房想出来的质能方程式就能制造出原子弹,这就是说明了存在与思维的同一,什么原因决定了存在与思维的同一,除了归因于神,没有别的办法。

笛卡尔就是这样思考的。

那么,近代开始的科学,在纯粹数理的观念上寻求与自然平行,但还是仅仅了解了自然很少的一面。

自然的丰富和神秘,这种数理逻辑也仅仅揭示一个方面。

胡塞尔诊断欧洲科学的危机,主要为了说明科学精神的工具化,导致了人文精神的崩溃,看来这样的推理,应该反过来分析,科学的纯粹数理体系作为逻辑是理解自然的工具,对自然的生命的价值设定属于人文科学的范围,胡塞尔分析的数理体系的价值抽空的诊断是对的,但是什么样的价值抽空?胡塞尔认为的是古典的人文精神的价值抽空,这一点上胡塞尔回避了时代的精神的具体诊断,那个时代的精神就是物化,所以在科学精神中表现的物化,正好是人的精神的表现。

这样,胡塞尔提出的疗治欧洲精神的良方就遇到问题。

科学并没有失去周围生活世界,而是失去了古典人文主义那样的周围生活世界。

胡塞尔希望通过现象学的悬隔,为科学精神找到真正的稳定的基础,现象学同时为周围生活世界奠基,为周围生活世界找到永恒的根基,那么,这条道路实际上是远离欧洲的历史现状的,胡塞尔这样严谨的哲学家为什么思考这样一条道路?胡塞尔的现象学作为严格的科学,为自然科学的方法奠基。

通过对康德纯粹理性的进一步现象学方法的推进,最后将现象学的透视点落到纯粹先验自我,这样一个不可还原的极点上。

那么,胡塞尔的现象学解决欧洲科学的危机,胡塞尔情感中一定认定了有一个信仰的阿基米德点,科学在这个点中找到最终的永远不动的致动点。

那么,找到这个点,也就找到了不变的人性,科学在这种人性中奠基。

胡塞尔的人性理想古希腊罗马时代的科学与生活和谐一体的社会,欧洲十八世纪的启蒙时代就是这种理想的回归。

但更深的原因从胡塞尔的思考方式可以推演胡塞尔的情感热爱静止不动,胡塞尔的哲学风格不是古希腊式的,倒可看到胡塞尔与斯宾诺莎、后来的本雅明等人有相似的地方,这里的世界早已完成,现在是去修复,或将其看成流动的幻象,需要在本真的世界中得到拯救。

这样来看,现象学实际上是一种隐藏的神学,胡塞尔只有在心中才有一个上帝。

所以,胡塞尔的精神的取向是在欧洲主流精神之外的,胡塞尔除了从康德的纯粹理性这一条道路去拯救欧洲外,还能找到什么外在的道路呢?也许胡塞尔本人也没有意识到。

现在看来,胡塞尔的现象学的理想没有多少人去追随,胡塞尔解决欧洲科学的危机与人性的危机的方法,也没有多少人相信,现在的状况成了,现象学的生命力在于现象学是一种方法,透视的方法。

胡塞尔的视野投注在为严格的科学奠基,解决问题时选择的是从康德的纯粹理性的不彻底性入手。

康德的纯粹理性来自纯粹精神Geist,一个神学的概念。

康德的三大批判将世界分为纯粹理性解决知性问题,实践理性解决伦理问题,判断力批判讨论二者关系。

康德在目的论判断力批判中,知性的自然只属于自然的量化的结构体系,自然的丰富性的偶然应该有一个目的来解释,否则,自然是不可理解的。

自然必须有一个目的:至善。

否则这个世界是不可忍受的。

黑格尔直接从至善的理念出发,按目的论将无机自然到人的绝对精神作为宇宙的逐渐上升的等级模式来认识的,在黑格尔的认识中,没有什么无精神的自然,自然只是精神在自然中的反映,自然统摄于精神模式之中。

按黑格尔的神学目的论,从自然的无生命的矿物质到绝对精神的逐渐高级的观点,每一层面的被直观的认知的工具都是同一个逻辑体系,但随着层级的升高,逻辑原子命题的质在改变,矿物最接近量的测量,植物有生命,植物增加了生命的自由,最后到人的绝对精神,绝对自在自为的自由。

[4]胡塞尔在纯粹先验自我这个不可还原的概念中继续了康德的模式,但胡塞尔对精神的概念与康德应是不同的。

康德的三大批判的结构在胡塞尔这里没有,胡塞尔没有如康德那样从认识论外去思考最后目的,没有从道德和宗教去整合纯粹理性,胡塞尔思考从纯粹理性直接现象学反向直观推到一个不动的永恒的阿基米德的先验自我的极点,因为康德借外在反思也是要找这个点。

康德的所有出发点就在这个先验自我的精神的极点,胡塞尔也是这个极点出发直观世界。

胡塞尔现象学的根本的特点在于现象学是描述性的,但描述的视点的背后有价值设定,有结构的设定,现象学的直观的动力来自现象学背后的力量,历史等等,要理解现象学的整合生活世界的力量,就要分析胡塞尔的发出直观透视视线的这个极点在什么样的历史的起点之中。

胡塞尔持有的是反当下欧洲的当下性,胡塞尔现象学作为一种人文的力量就要看胡塞尔背后的极点的综合功能。

从历史文化的演变的维柯传统来看胡塞尔是很容易看到胡塞尔的特点的。

阿多诺说的,胡塞尔是最静止的哲学家。

[5]胡塞尔力图遏止住整个十八世纪后的欧洲历史的主潮,胡塞尔很不想去了解面对这样的历史。

胡塞尔并没有从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整体出发,而只是从康德建立的先验感性直观的一条道往前延伸,建立了自己的理想王国,胡塞尔的绝对先验自我比康德的先验自我更像是对莱布尼兹的单子论的回归,在本雅明意义上的神学精神的回归。

伽达默尔认为胡塞尔现象学为新康德派的极端发展。

新康德派思考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问题,新康德派实际上得出人文科学也与自然科学一样,分人文科学的纯粹逻辑层面和人文的自然状态的现实样态层面,就如同自然的数理逻辑是纯客观的,而自然的现状是丰富的。

这样,人文科学的逻辑与自然的数理逻辑实际上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然,这是在康德说的先验观念论意义上是客观的,人文精神的现实和自然的现实的本体,实际上人是无法把握的,康德早就完成了这个反思过程。

新康德派的智性直观的模式深陷在主体的认知之中,在胡塞尔看来,新康德派无法摆脱历史的相对主义,因为新康德派虽然要认识人文科学的所有形态,但这只是站在一定的历史语境之中,新康德派没有一个对自身透视点的客观的现象学还原的奠基工作。

新康德派从数理逻辑体系中寻求方法论的启发,但这也只能在现象界适用,新康德派的人文科学的逻辑的历史起点是德国古典人文主义与德国浪漫派,也是回避了欧洲的虚无主义的问题,所以没有面队欧洲最深的危机。

胡塞尔的思考的基本框架是新康德派的,是在这样的意义上,胡塞尔对新康德派的观念论有一个现象学还原的奠基工作,更根本的在于,胡塞尔希望以自己的绝对先验自我去为新康德派的价值形态和中立的立场立极。

胡塞尔反狄尔泰的世界观类型的相对性。

[6]狄尔泰的生命哲学也植根于德国古典人文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精神氛围中,狄尔泰用生命体验的概念代替了新康德派的认知的认识论模式,但二者的意向预设的理智很相似。

胡塞尔的现象学的直观也是从特定的价值出发,这一点现象学绝对先验自我不能自我直观到。

胡塞尔在克服狄尔泰和新康德派的主要一点,胡塞尔试图走出欧洲的虚无主义,这样强烈的意识是狄尔泰和新康德派没有的。

卡西尔与海德格尔在瑞士达沃斯就康德哲学进行的对话,用于对比胡塞尔与尼采的关系,有一定的意义。

[7]卡西尔是位典型的人文主义者,卡西尔对歌德这样的古典人文主义有深厚情感。

卡西尔的人文科学的逻辑谈的是历史上形成的人格符号形式,每个时代都有最典型的人格符号Symbolisch,符号是人文科学的原型逻辑,康德的情感与象征Symbolisch 符号的关系论述是卡西尔思考的出发点。

一个时代自然逻辑与人文逻辑的来自同一个系统的基本的逻辑原子概念和公理体系的前设。

海德格尔理解的欧洲的虚无主义是一个物化技术化的统治世界,社会以马克斯?韦伯的工具理性的物化形象出现,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同构性。

狄尔泰的人文科学的世界观思考与卡西尔有相似性。

卡西尔的人文主义理想在德国古典时代的歌德,狄尔泰的根基在德国浪漫派,海德格尔的起点在于尼采。

那么,海德格尔比卡西尔更加表达出那个时代的根本精神状态,根本性的一点在于海德格尔深刻理解了尼采的这几句话:那客人中最可怕的客人来临了,虚无主义已站在门口,未来的两个世纪,我们将处于虚无主义症候之中。

海德格尔后来研究尼采,也是由于海德格尔思考的问题摆脱不了尼采的思考,海德格尔离开胡塞尔的现象学,思考尼采,回到荷尔德林,就是要为欧洲找到走出虚无主义的道路。

在这样的意义上,卡西尔在这个贫乏的时代没有成为时代的思想家,而更象这个时代的一位修养深厚的学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