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归隐图(8幅)
精神的归路——陈洪绶两幅归隐图分析

老 莲 在这 幅 画 中 着 重刻 画 阮 修 作 为 隐 ± 的 种 逸 的 表达 长 袖飘 飘 的 _丧 善 培 画 面 产 生动 感 在 动 感 之 中 体 现 逸 气 头 上 的 白 花 杖 上 的 红 果 铜 钱 又 给 ^ 产 生 一 种 逸 趣 。生活 的 退 想
方 之 笔 刚劲挺 健 .充满 勃 勃之 气 人物 造 型强 调郁
芷
更
一
生
我们 分 别选 取 陈 洪 缓 中 年 时 期 作 品 《阮 修 占酒 图 轴 》 c1630年 )和 老 年 时期 的 册贫 《隐 居 十 六 观 》{1 651年 )来 分 析一 下他 的画 风
《阮 修 沽 酒 囤 轴 * 绢车 设 色 78 3crn x玎 1 cm 现 德
迹 有 一 点是 必 须 注 意 的 即是 逮 幅 作 品 体 现 出 的 文 ^ 气 质 洪 缓 以其 卓 绝 的 绘 画 技 巧 浑 厚 的 文 哲 修 养 以 及 对 传 统 深 刻 的 把 握 刻 画 出 高 古奇 骇 一的 人物 画风 。这 种 画风 是 建 立在 作 为 文 k审 美 基 点 之 上 的 ’自必 然 流 耀 出 文 人 内 涵 陈 洪 缍 以 谨 严 而 旅 选 的 作 风 塑 造 的 形 象 反 而生 发 出 传 统 文 ^ 画 所 少 有 的 气 局 和 张 力 翦 嗣 说 他
态 遮 幅 作 品 的 创 作 正 是 老 莲 多 攻 求 取 功 名 而 屡 试 不 第 的 时候 在 多 发 的 打 击 之 下 心 中 产 了 归隐 z 心 但 又
历代名家书画作品《归去来辞图》

历代名家书画作品《归去来辞图》传南朝宋陆探微归去来辞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东晋陶渊明不欲為五斗米折腰,离开宦场,作〈归去来辞〉抒发己志。
本幅即描绘〈归去来辞〉起首「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至「叁径就荒,松菊犹存」一段。
画中陶渊明载菊乘舟,家人欢欣迎接,融入辞中「舟遥遥以轻颺」、「僮僕欢呼,稚子候门」所述。
陆探微為南朝宋(西元四二○—四七九年)画家,以善画人物故实得名。
唯本幅以画风论,可能是十叁世纪以后的作品。
宋李唐(传)归去来兮图卷 34.6×566.4厘米美国克利夫兰艺术馆藏元佚名(旧传赵孟頫)画渊明归去来辞图台北故宫博物馆藏陶渊明的「归去来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著,也是中国绘画最受欢迎的题材之一。
此图在手卷上,以单景构图的方式表现陶渊明「返家」的情节,画中陶渊明策杖漫步,有两位僕人随行,一人携带古琴,一人背负著酒罈,前方则是种植有五株柳树的家园,象徵他「五柳先生」的自号。
历代画「归去来辞」的画家,以北宋文人李公麟最为著名,他以「白描」人物的技法来詮释这个故事,影响了后代的画家。
此幅画的作者,虽然旧传为赵孟頫,不过画人物的衣纹用笔快速、转折劲利,可能是出自元代其他追随李公麟风格的画家笔下。
本幅画也与明初宫廷和浙派画家之间有紧密关连,例如将主要人物活动置於画面前景的手法,以及带有书法趣味的用笔,都影响了戴进或李在的作品。
佚名归去来辞书画卷元钱选归去来辞图卷 31.1×411.5厘米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明马轼李在夏芷归去来辞图纸本水墨 27.7×643.9cm 辽宁博物馆藏明王世昌归去来辞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件为巨幅的诗意画作。
画面右上方题款为「嘉靖己丑(1529年)菊月望后(农历九月十五日后)。
王畴雍作。
」并钤盖朱文印「歷山」,标明本画出自王世昌手笔。
王世昌出身山东地区,虽然迄今难以证实是否担任过宫廷画家,不过,他的画风却十分接近于弘治朝宫廷画家钟礼、王谔等人,他们的风格主要以斧噼皴技法,来描绘巨石的质理,并用缓和疏朗的构图,营造画中诗意的气息。
陶渊明归隐的真相

陶渊明归隐的真相陶渊明归隐的真相【编者按】我们很有必要重温一下袁行先生对陶渊明的精彩论断:“他在政治斗争中当然不是一个风云人物,但在政治风云中却也不甘寂寞。
仅仅用亲老家贫解释他的出仕,显然是不够的;仅仅用生性恬淡解释它的归隐,也是不全面的。
他在政治漩涡里腾过,他的进退出处都有政治原因。
把他放到晋宋之际的政治风云之中,才能看到一个真实的立体的活生生的陶渊明的形象,并通过这个典型看到中国封建时代一类知识分子共同的幻想、彷徨和苦闷。
”陶渊明归隐的真相一般认为,陶渊明的辞官归隐,是诗人不能“适俗”的个性决定的。
真的是如此吗?陶渊明与此相关的自述都是真话吗?如果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了解陶渊明与东晋后期政治的关系。
《宋书》卷九十三《陶潜传》:躬耕自资,遂抱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公田悉令吏种稻,妻子固请种,乃使二顷五十亩种,五十亩种。
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
但束带面见上级长官,在晋宋时代是通例,为何陶公如此难堪?这能构成他辞官归隐的原因吗?因为无论何时何地,辞官归隐对每个知识分子来说都属于重大的人生选择。
我们试读《陶渊明集》卷五《归去来兮辞序》的相关自述: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无储粟一,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途。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为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岁十一月也。
这段序文意在表明:(一)做官是为了解决生活的困难,挣点钱花,因为他实在是太穷了;(二)出任彭泽令是自己主动求官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他托了族叔陶的关系向“诸侯”求情。
图像与志趣:陈洪绶《陶渊明故事图》与李公麟《渊明归 隐图》的长卷叙事图像分析

2021-06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艺术画廊图像与志趣:陈洪绶《陶渊明故事图》与李公麟《渊明归隐图》的长卷叙事图像分析陈蕴瑜(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广东汕头515000)摘要:中国古代绘画中,有不少“以诗入画”的例子,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作为隐居思想的代表,向来被古代文人墨客所推崇,也演绎出了不少的画作版本,皆被视为“归隐”思想的表达。
本文将陈洪绶的《渊明故事图》与李公麟的《渊明归隐图》作图像的分析,分析二人在绘画表现、叙事差异与社会背景上的不同,并以此探讨二人在个人志趣诉求上的区别。
关键词:陈洪绶;李公麟;《归去来兮辞》;空间叙事;志趣诉求中图分类号:K8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17-0032-03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17.015一、前言中国古代绘画中有不少“以诗入画”的例子。
古代文人将诗意、诗境转化为画意、画境,以传达自己的审美或志趣。
然不同的时代与不同的社会阶层对于同一诗词的表现可能截然不同。
在这其中,常隐含了不同社会背景下个人对于图画与文本的不同理解与转化。
这其中,社会关系、物质生活等错综复杂的元素皆有影响。
陶渊明作为“归隐”思想的代表,在绘画题材的选取上历来被文人雅士们所推崇。
如果说南北朝时期可初见文人墨客们对于陶渊明的喜爱,那么元代以后,陶渊明的“归隐”思想俨然已成为了文人墨客们的一种精神寄托。
当时的画家文人寄情此间,寻找自己梦中的“桃花源”。
《归去来兮辞》也属于“归隐”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前后经过了李公麟、赵孟頻、钱选、何澄等众多画家的创作,到明代,关于陶渊明的题材,无论从故事内容或是立意构图,都已经基本定格,后人难出新意。
但是陈洪绶将陶渊明演绎出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形式。
本文将陈洪绶的《渊明故事图》与李公麟的《渊明归隐图》两幅长卷进行图像与社会背景对比,分析它们在长卷叙事中有何不同,以此来探讨二人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是否将不同的志趣诉求通过画传达了出来。
陶渊明《归园田居》及其它

80多天
第1次,是为“亲老家贫”(他八岁父亲去世),他要奉养他的母亲;第5次,是因为他 “幼稚盈室”(5个儿子,还有女儿),“瓶无储粟”,他要抚养子女。中间三次,是因 他看到当时天下大乱,他想如果能平定这些叛乱,使国家有安定的日子,让人民安居
乐业,也是一种功劳。
归隐的原因:
1、嫁给姓程的人家的妹妹,“程氏妹”突然在武 昌死了,他要赶去奔丧。
陶渊明
《归田园居》及其它
主讲:杨 志 君
一、陶渊明的时代
陶渊明生在中国历史上充满战乱、黑暗、灾 荒的时代。
东晋:司马炎篡权,自己做皇帝,改自己国 家的称号为“晋”。
内战。“八王之乱”。 “五胡十六国”。五种不同的外族胡人,在中国建立十六个小国。匈奴种族建立的国家推翻了西晋。中
国北方全被外族占领。
王运熙先生之评价
乞食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 结发念善事,僶俛六九年。 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 炎火屡焚如,螟蜮(yù)恣中田。 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chán)。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 在己何怨天,离忧凄目前。 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 慷慨独悲歌,锺期信为贤。
归隐后的生活
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 免上门请求借贷(见《乞食》)。
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 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 陆续饮酒。
陶渊明人物生平 Microsoft Word 文档

陶渊明人物生平陶渊明画像(13张)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1]”(死后由朋友私下起的,并非朝廷颁布,故称私谥),浔阳柴桑(今九江市星子县)人,出身于没落仕宦家庭。
大约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年)。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有《陶渊明集》。
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都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
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逯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程连欧国画作品)[2]陶渊明少年时期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
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
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他也辞谢了。
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
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
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陶渊明辞官归隐新解

陶渊明辞官归隐新解东晋陶渊明在入仕和出仕之间参悟了人生真谛,弃官保本,返璞归真,通过矫正、解放自我,达成自我实现的崇高境界。
其诗作反映出低调的物质生活要求和高雅的精神文化层次,也表现了独特的艺术追求和审美情趣,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从内容到形式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文学乃至文化史上奠定了不朽的地位。
他不仅是第一流诗人,也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1] 。
然而,关于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学术界久有争论,至今未获统一认识[2] 。
从古至今有不少人说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厌恶官场黑暗”;在政治理想破灭后才选择了洁身守志、栖身田园的道路。
甚至有人以讹传讹,说他“向往田园生活”是“消极遁世”的表现,说他在官场上混不下去才故作清高选择退出,或是说他既缺乏政治才能又没有为民造福的使命感、责任感。
可见,关于陶渊明一生中几度隐而复仕、仕而复隐的缘由,以及学术界已有的相关评论,都有待于从根本上予以澄清。
一、“不为五斗米折腰”之说经不起推敲“五斗米”之说源于《晋书•陶潜传》,说是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有位上级领导(督邮)要到彭泽县视察,身边幕僚劝他整理衣冠出迎。
陶渊明不想曲意逢迎,于是愤而离职,还留下一句狠话:“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问题在于,陶渊明要是当真因为这点小事而辞职,也未免小题大做了!他实在不想曲意逢迎也没什么,难道督邮定会给县令穿小鞋不成?难道人家督邮就不能来彭泽县视察?这件事倘若真正发生过,也只能说明陶渊明厌倦了迎来送往的繁琐,希望有一个安静而不被打扰的环境,想让自己的心灵归于宁静。
而只有甩开世俗的一切纠缠,才能不说违心的话,不做违心的事。
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不是折腰不折腰的问题。
二、“厌恶官场黑暗”之说不合逻辑说陶渊明因为“厌恶官场黑暗”而归隐,大谬不然,因为这种说法根本不合逻辑。
古时候有哪一个朝代的官场不是黑暗的?所谓“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况且陶渊明本人在《饮酒(其五)》中也说“心远地自偏”。
文学论文 浅析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浅析陶渊明的归隐情结摘要:陶渊明追求的理想生活是符合人性自然状态的,那便是物质的富足与精神的自由闲适。
陶渊明决定彻底归隐时的心态很复杂,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并不那么美好,陶渊明只能以古圣先贤和委化任运来安慰自己了。
陶渊明辞官归隐,也是深知官场禁锢自由、戕害人性而厌弃功名的结果。
陶渊明心目中理想的社会是一种“自然”的社会。
陶渊明代表了隐逸文化的辉煌,陶渊明描写田园生活、表现隐逸情趣的诗文,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关键词:陶渊明;归隐;田园生活1.引言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
东晋末期南宋人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陶渊明是“我们中国赫赫有名的大隐”(鲁迅《隐士》),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诗品》)。
关于陶渊明的入仕与归隐,有人从政治方面入手,分析他入桓玄幕,任刘裕参军是为了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有人从当时的社会思潮着眼,看出他的归隐与六朝隐逸之风有关;也有人从儒道哲学思想对他的影响考虑,得出他儒道互补或内儒外道等多种多样的结论。
本文无意以某种理论框架来衡量陶渊明,仅想就陶渊明诗作的分析,探究一下他入仕与归隐时的心态。
魏晋隐逸文化中, 陶渊明无疑是一颗最璀璨的明星。
陶渊明自称“幽居士”, 出生于“浔阳洪族”, 是东晋名将、大司马长沙郡公陶侃的曾孙。
到陶渊明时, 家道虽已中落, 但他仍有较好的出仕为官条件。
然而他“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闲居三十载”, 直到而立之年才勉强“投耒去学仕”, 几经仕而隐、隐而仕在的反复, 最终选择了“终死归田里”。
因此他与“隐”有关, 留给后人一个风神飘逸的隐士形象。
他的亦耕亦读、饶有情趣的生活方式, 卓然独立、超迈流俗的文化精神, 独树一帜、出类拔萃的创作成就, 获得后世士人的认同和仰慕, 成为中国隐逸文化史上一座不可企及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