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反抗悲剧

合集下载

鲁迅笔下的女性

鲁迅笔下的女性

鲁迅笔下的女性鲁迅笔下的女性【内容摘要】鲁迅笔下的典型人物众多,其中不乏很多女性,本篇论文主要围绕《祝福》中的祥林嫂,《伤势》中的子君,以及《离婚》中的爱姑这三位典型的女主人公展开论述。

通过三位女主人公不同的思想却有着相似的命运,深刻地揭示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及腐朽,展现出妇女在封建制度下的被绞杀的过程,表达出作者的激愤,不平,以及无奈。

关键词:鲁迅,祥林嫂,子君,爱姑,封建社会,地位,无爱的社会,冷漠,束缚一.祥林嫂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一生命运多舛,逃婚去鲁镇打工,好不容易赚了钱,却被婆婆抓了回去卖到了山坳里,改嫁给贺老六,逼婚时想自尽却没有成功,之后生了个儿子总算是过上了好日子,结果死了丈夫,孩子也被狼叼走吃了,无奈之下又再次回到鲁镇的四叔家里打工,但是因为身上晦气,所以受到排挤和歧视,最后死在新年的“祝福”中。

可以说,祥林嫂的一生是悲惨的,她没有获得过春天的温暖。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祥林嫂有这样的结局呢?下面我们从她逃婚--再嫁—丧夫丧子--死去等几个发生在春天里的情节来剖析。

1.逃婚“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

在封建社会里妇女的地位非常低,更何况“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并且她没有子嗣,所以也就无法走“夫死从子“这条路了,那么如此晦气的一个人,她的婆婆是不会把她留在家中的,因此她只有“改嫁”这条受人唾弃的路。

由于“生为夫家人,死为夫家鬼”这种束缚,因此她只能听从婆婆的摆布。

为了自己不受到唾弃,她选择了逃婚这条路,“逃婚”在当时来说已经是妇女思想超前的一种表现,但是祥林嫂却不是因为有着超前的思想,而是她本身受到“禁锢”的影响。

由于程朱理学极力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在婚姻家庭制度方面,蔑视妇女的权益,甚至提出“饿死事小,失节是大”。

在《大明律》中,也曾提过“居丧嫁娶”为“杖八十”,并明确规定了:“若命妇夫亡,再嫁者,罪亦如之,追夺并离异。

因此,祥林嫂选择了逃婚这条路。

2.再嫁祥林嫂在生命和“名誉”之间选择了名誉,维护了她“烈女不嫁二夫”的名誉,于是她逃到鲁镇去打工,她在四叔家很勤快,有一天在河边洗米的时候,被婆家用极为粗鲁的手段给抢了回去,从卫婆子的口中得知“她婆婆来抓她回去的时候,是早已许给了贺老六”,回家之后,不几天就给装到了花轿里抬去了,不难看出,她是春天时被迫逼婚嫁给贺老六的,尽管她“喉咙哭哑了”,尽管她“头上碰了个大窟窿”,“拜不成天地”,可是结果还是被他们“七手八脚的将他和男人反关在新房里”,也就是说,在祥林死后的第一个春天,祥林嫂被迫改嫁了。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分析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作品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残酷。

在他的小说中,女性人物命运往往承载着社会的重压,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和悲惨的命运,呈现出了一种无助和悲凉的形象。

在鲁迅的小说中,女性人物呈现出多种形态,他们的命运各异,但都无法摆脱社会的束缚与压迫。

接下来将以《狂人日记》、《阿Q正传》和《药》为例,对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命运进行分析。

首先以《狂人日记》为例,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主要体现在疯人院的女护士和疯病少女,两位女性形象都是在整个社会秩序的束缚下所导致的不幸命运。

在小说中,女护士是一个身材高大、彪悍刚猛的女人,她具有一种凶悍的气质,给人以强烈的压迫感。

她在疯人院内担任着看护疯人的工作,平时对待病人严苛苦虐,整个疯人院的环境也十分恐怖。

女护士这一形象在小说中体现了整个社会对弱势群体的镇压和欺凌,她的命运同样也是受到整个社会秩序的束缚与操控。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她无法摆脱痛苦的命运,令人感到悲凉和无助。

小说中的疯病少女则是一个更为悲惨的形象,她是一个被囚禁在疯人院内的女孩,因为精神疾病而遭到家庭的抛弃和社会的冷漠。

在小说中,疯病少女的形象体现了整个社会对精神病患者的不公平对待和残酷压迫。

她被迫接受着疾病的折磨,面临着无尽的孤独和恐惧。

她的命运无法改变,没有任何希望。

她在疯人院中度过了整个青春年华,最终死在了那个恐怖的地方。

小说中的疯病少女形象同样展现了整个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冷漠和无情,她的命运也成为了整个社会黑暗的写照。

其次以《阿Q正传》为例,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体现为阿Q爱人,她的命运同样承载着社会的不公和压迫。

阿Q爱人是一个贫苦的乡村女子,她处在贫穷落后的社会环境下,面临着各种艰难困苦。

在小说中,阿Q爱人的形象被描绘得十分悲凉无助,她与阿Q的关系也是一种不幸的命运。

在小说中,阿Q爱人受到了阿Q的虐待和抛弃,她的命运一直受制于男权社会的压迫和束缚。

她没有任何的选择余地,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论鲁迅小说中妇女的悲剧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妇女的悲剧形象
在他成功地塑了旧中国被封建制度压迫 、封建礼教毒害的妇 女的典型形象。 本文拟对鲁迅小说 中妇女的形象予以探讨 。 福声 中, 祥林嫂怀着对地狱的恐惧 和疑惑 , 死于风雪的街头 。 祥林嫂在污蔑与屈辱 、压迫与损 害之 中走完 自己充满悲剧的
人 生 之路 。
祥林嫂是鲁迅先生小说《 祝福》 中一个勤劳、 良、 善 安分的
祥林嫂一生的遭遇 , 让人看到套在她脖子上的四大绳索 ,
神权 、 族权 、 夫权。 尽管她不断挣扎 、 反抗 , 表现了最大的 劳动妇女。她一生中最大的希望是用 自己的辛勤劳动换取最 政权 、 但依旧冲不破罗网 , 争不到一个普通人实际上也就是鲁 起码的生活。可吃人的封建势力不允许她这微薄 的希望得到 韧性 , 满足, 尽管她一次次 的挣扎, 但却一次次失败 。 最后沦为乞丐 ,
在 中国文学史上 , 鲁迅是以白话写小说 的第一人。 他小说
人跨” 的门槛 , 当作替身为 自己赎罪。 满以为赎 了罪 , 自己是个
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多来 自“ 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 描写 干净人 了, 。 祭祀时坦然地去摆福礼时 , 得到的仍然是禁止她沾 的对象主要是农 民和知识分子等。如闰土 、 孔乙 己等。 通过这 手 的呵斥。 这无情的呵斥, 对祥林嫂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 的 她 贺老六的死和儿子的被狼吃 , 就已经 足使祥 些描写 ,反映了处于经济剥削和精神奴役双重压迫下 的农 民 精神彻底崩溃 了, 而这一年 的祭祀 , 使她的 生活的面貌 和在激烈 的的社 会矛盾 中挣扎 的知识分 子的命 林嫂的生活充满无限的悲伤和凄凉, 运。鲁迅先生的小说选材广 , 主题开掘深 , 其突出成就还表现 人生道路发生 了由悲伤走 向死亡 的根本转折I ≈ 。在鲁镇 的祝
劣根 性 之 一 。

论鲁迅小说中女性的悲剧意义

论鲁迅小说中女性的悲剧意义

论鲁迅小说中女性的悲剧意义摘要:鲁迅小说中以女性为主角的作品并不多,但这些作品中的女性皆为悲剧人物,其原因有三:一是封建社会女性主体意识的缺失,鲁迅企图从灵魂深处对其进行理性的救赎;二是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女性深受其禁锢似的控制;三是他的悲剧观为我们提供了灵魂救赎的范式,意义深远。

关键词:鲁迅灵魂救赎文化视角悲剧意义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在鲁迅小说中,女性作为主角出现的作品并不多,但都是悲剧形象。

这些女性在特殊的文化氛围中哭泣、流血、呻吟,她们任人出卖、宰割、吞噬。

同时,她们也挣扎、抗争,但最终都是以失败告终。

她们即使做着奴隶,过着非人的生活,但还是不被男权社会所认可,最终“一律带有严重的灵魂病态,有的甚至根本就无灵魂”。

这些没有“灵魂”的女性的命运具有惊人的相似性,要么死了丈夫和儿子,要么在男权社会的逼迫下,走投无路,了此残生。

甚至还有个别女性在封建伦理的文化背景下,先是被人吃,而后转为吃人,如《祝福》中的柳妈等。

鲁迅笔下,每位女性的价值理性都得到了毁灭,最终酿成了悲剧。

所以,鲁迅利用文学的手段,对女性的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怜悯,对于封建伦理、封建礼教等传统文化对女性的不公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于女性在封建文化下而形成的落后、愚昧、无知和奴性意识具有独具只眼的理解和阐释,利用哲人思想从灵魂深处对她们进行理性的救赎,企盼她们觉醒,企盼她们价值理性的回归,企盼她们建立起自己独立的人格,恢复女性本来的人本精神和社会地位,从而实现女性彻底解放。

一在鲁迅笔下,旧中国女性均缺失主体意识。

中国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始终充当着服从与被服从的角色,这就注定她们的命运是悲惨的,人权是不独立的,在社会和家庭中处于弱势地位。

这种弱势,首先源于女性的生理特征,即女性缺乏健壮强悍的体魄,其体能与男性不可同日而语。

“女性自身纤弱柔美的体能就决定了她从事社会生产的地位和作用必然处于弱势和从属地位。

”其次,女性还背负着繁衍后代、相夫教子的重任,不可能也没有精力参与重大的社会和生产活动,这必然造成话语权的丧失。

鲁迅小说中女性知识分子形象命运

鲁迅小说中女性知识分子形象命运

鲁迅小说中女性知识分子的命运本文着重阐述《伤逝》中的子君形象,歌颂了她是一位具有反抗叛逆精神的新女性。

论述了子君在争得自由的婚姻以后,仍未摆脱悲剧命运。

但作品更深刻揭示了她作为中国知识女性的悲剧根源,分析了子君爱情悲剧的本质原因:(1)黑暗社会。

旧社会的恶势力压迫是制造悲剧的刽子手。

(2)经济压力。

经济上不独立,妇女解放必是空洞无力的口号。

(3)理想狭隘。

他们缺乏个性解放的远大理想信念和自由平等的共同奋斗思想。

(4)性格冲突。

涓生是语言中的巨人,行动里的矮子;子君存在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时代通病。

(5)爱情热量消退。

可见,造成《伤逝》爱情悲剧的原因是复杂的,是由多方面的矛盾交互作用造成的。

从客观上表明,民主青年必须去争取生存权,才能有个人的生路,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

关键词:鲁迅小说女性知识分子命运正文:鲁迅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塑造极为成功。

鲁迅先生塑造的是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中国女性,但他并没有一般地写中国女性的逆来顺受、任人宰割,也没有只是写她们所受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而是着重深刻揭示封建势力所形成的严酷的社会环境对她们似无形而又强大的威压,特别是着重剖析了她们灵魂深层的病苦,精神束缚、心灵障碍和思想局限。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鲁迅先生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家卓越的才华和创新精神,以及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高度的敏感和探索精神。

《伤逝》中的主人公子君,是鲁迅小说中唯一的一个女性知识分子形象,是受过“五四”精神洗礼的新女性,有着民主主义思想,要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

她敢纯真热烈而大胆地去爱自己所爱的人,她无畏于路人的“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无畏地、目不斜视地、骄傲镇静地缓缓前行,坦然如入无人之境,与她所生活在其中的那个社会现实环境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抗争。

并且分明地,紧决地,觉静地宣布:“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她为中国妇女喊出了几千年来未曾喊出的一句话!这是作为男子附属品的中国妇女的觉醒的呼声,闪着耀眼的思想信念光芒;这是五四时代的声音,具有震撼人的灵魂的伟力。

鲁迅的《女吊》解读

鲁迅的《女吊》解读

鲁迅的《女吊》解读
鲁迅的《女吊》是一篇小说,于1919年创作,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女子在生活中的压迫和绝望,以及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对她的影响。

以下是对《女吊》的简要解读:
女性处境的压抑:故事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受到严重压迫的女性形象,她受到了家庭、社会和文化的多层次的束缚。

作品通过描写她的生活状况,反映了当时女性在封建社会底层所遭受的压迫。

绝望的生存状态:故事中的女主人公面临着贫困、压迫、疾病等多重困境,她被迫陷入绝望的生存状态。

通过描写她的命运,鲁迅表达了对社会不公正的愤怒和对人性悲剧的深切关切。

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作品中通过女主人公的遭遇,对封建社会的种种不公正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批判。

鲁迅通过小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呼吁社会觉醒,推动变革。

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女吊》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体现在对女主人公生活的真实描写以及对女性角色的深刻思考。

通过这个女性形象,鲁迅展示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所承受的重压,并对女性权益的关切。

总的来说,鲁迅的《女吊》是一篇通过女性形象反映社会黑暗的小说,强烈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对人性悲剧的关切。

这个作品对于探讨封建社会问题以及关注女性命运具有重要的文学和社会意义。

鲁迅的《女吊》解读

鲁迅的《女吊》解读

鲁迅的《女吊》解读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常常展现着对社会现实的犀利批判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女吊》是他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女子吊死自杀的故事,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以及这种压迫导致的悲剧。

这个故事的背景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深重迷茫和黑暗。

小说中的女子苏离一生下来便注定了命运的不公。

她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没有过多的机会接受教育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她作为女性,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无法自由选择自己的婚姻对象和人生道路。

这种对女性的束缚和限制使得她被迫走上了不愿意的婚姻,过上了不幸的生活。

小说以苏离的自杀为结尾,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残酷压迫和她们无法逃脱困境的悲惨现实。

苏离吊死于一个大树上,她的剩余的生命里只有一片苍白的脸颊。

这个场景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力,使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封建社会的枷锁和对女性的不公。

通过这个故事,鲁迅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以及女性的无奈和悲剧。

他通过小说中对女性一生的描写,展示了女性在封建社会的依附性和无助感。

这反映了他对封建礼教的强烈不满和批评。

此外,小说中还融入了鲁迅对社会道德和伦理观念的质疑和反思。

他通过苏离的自杀,暗示了整个社会道。

论鲁迅笔下反抗的女性形象

论鲁迅笔下反抗的女性形象

试论鲁迅小说对“道具”的运用回顾一些不朽典型人物的形象,身边的物总是与其命运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缺少它们就会使这些形象暗然失色,光辉暗淡。

试看,《红楼梦》中的宝黛悲剧是靠“通灵宝玉”的得而复失,失而复得来贯穿其中;《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之所以神通广大,常常借助手中那根可大可小的金箍棒;《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那种从容不迫,指挥若定的神态又何曾不是通过轻拂鹅毛扇体现出来;《水浒》中的李达那种鲁莽、勇猛和嫉恶如仇,更是借助于双手所握的两把大斧来杀开血路……在外国的名著中,类似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契何夫笔下《变色龙》中的小狗会随那生着势利眼的警察而不断地改变身份;当我们谈起塞万提斯的《唐·吉河德》,又有谁能不忍俊不禁地想起主人公所乘坐的瘦马、所握的长予和被攻打的风车。

以上所列举中外名著的典型例子,都离不开对具体的物的选择和运用。

在鲁迅先生的小说中(本文是指《徬徨》和《呐喊》的部份小说)采用了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精炼、简朴地展现时代的风貌,构造故事情节,揭示人的灵魂,成功地塑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给我们描绘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阶段的真实画面,体现了入木三分的思想性,散发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

在小说的构成过程中,同样也借助了物,即对物具体的描写,与中外名著对物的运用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些物,就和戏剧中的“道具”一样(为了叙述上的方便,在正文中借用这个戏剧的专用名词,并略去双引号),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就是尝试地探讨: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对道具的如何运用,希望从中找出某种规律性的东西,并能对我们研究鲁迅的创作特色、繁荣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借助“道具”来塑造人物鲁迅先生谈到对阿Q形象的塑造时,曾经这样写到:“只要在头上戴上一顶瓜皮小帽,就失去了阿Q,我记得我给他戴的是毡帽。

”非常精辟地点明了选择具体的道具来塑造人物的作用和意义,因为它们是每个具体的人的性格,身份的外在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反抗悲剧
摘要:鲁迅先生的小说中,很多作品都反映了旧中国的妇女形象及其解放问题,塑造了一些妇女典型,她们从顺从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反抗,并且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是她们的牺牲是值得的。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几个典型形象的逐步反抗到斗争失败及其思想意义的深入分析,揭示束缚妇女进步反抗的深层原因,进一步探讨鲁迅先生对女性摆脱悲剧命运出路的思索。

关键词:鲁迅女性解放反抗悲剧

“五四”运动掀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这时期出现了大量反封建礼教,追求妇女解放的文学作品。

鲁迅是较早关注妇女解放问题的伟大作家之一。

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为我们留下了一个个鲜明生动的妇女反抗悲剧形象的典型,通过这些我们看到了鲁迅先生对旧中国劳动妇女命运的深切关注。


(一)逃避的反抗
在《呐喊》中,鲁迅通过《明天》创作了他小说中的第一个妇女形象——单四嫂子,一个在社会里受多重压迫并很符合封建规范的“节妇”,是广大妇女生活和命运的代表。

单四嫂子在丈夫死了之后,一直靠纺纱来养活自己和她年幼的
儿子宝儿。

她在精神上是很难顶住封建礼教及社会上的各种压迫的,但是因为宝儿的存在,使她觉得有了“明天”,有了希望,有了精神支柱。

但是即使是这样的苦日子也不长,宝儿的不幸夭亡,使她失去了自己的“明天”。

同时,等待她的还有来自社会上的各种各样的人的摧残和压迫,没有一个人是真正安慰她和关心她的,都是各有所图连她仅有的财物也随宝儿的死一并没了,她的“明天”也彻底的没有了。

单四嫂子一直处在封建礼教的规范里,这样的生活在她看来是正常的,合理的,面对凄苦的生活,她想到的是她唯一的希望——宝儿。

可是丈夫、儿子死后,她还要面对一连串的经济上的敲诈勒索和精神上的伤害侮辱。

她不可能知道去反抗各种压迫,那剩下的就只有逃避了,而且在当时对她这么一个农村妇女来说反抗是过分的期待,她只能在顺从、悲哀中惨淡地失去“明天”。

明天,应该是给人希望的,但是单四嫂子的“明天”却是沉重的的打击和失望。

鲁迅先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下层劳动妇女在封建各种压迫中不断受到摧残的境况,但是她没有反抗,这给我们心灵以沉重的震撼。

鲁迅就是要通过单四嫂子的不反抗,或者说是逃避的反抗,让世人警醒。

(二)被迫的反抗
《祝福》是《彷徨》的第一篇作品,主人公是祥林嫂,一个封建伦理制度下的牺牲品,她所受的压迫和摧残,不管是精神上还是肉体上,都比单四嫂子更为悲惨。

祥林嫂是一个温顺、善良、无知的普通农村妇女,是在封建伦理包围和影响下土生土长的,一直受到封建政权、皇权、族权、夫权和神权等等的“熏陶”。

因此在她受到压迫的
时候,她的反抗是浅层次的,被动的,当然也是势单力薄的。

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反抗的身影,虽然是被动,而且结局是失败的,但是这已经是一大进步了,让我们看到一丝希望的曙光。

祥林嫂的第一次反抗,是她的第一个丈夫刚死后,婆婆要将她像牲畜一样卖掉时,她被迫逃了出来,到鲁四老爷家做工。

这是一次突破,她反抗的是封建族权和婆婆的强大权威。

第二次反抗是祥林嫂被夫家人从鲁镇劫回,卖到贺家,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墺,喉咙已经全哑了”。

抬出轿来,几个大男人使劲擒住她也拜不成天地,一不小心,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个大窟窿,鲜血直流”。

这“异乎寻常”的反抗是祥林嫂对将她像牲畜般买卖的婚姻制度的反抗。

但她还是受封建思想影响太深,最终服从了这次婚姻,安心地呆在贺家了。

但是这次的拼命反抗使我们对女性的解放看到了希望。

她第三次的反抗,应该是更深入了,但也是最后的反抗了。

她开始质疑封建神权,鬼神和地狱的存在,这是从根本上怀疑封建社会所宣扬的思想,是一次精神层面上的深刻反叛,正如文中所说:这里的人照旧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

使得“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多”的“我”感到悚然。

祥林嫂是有一些反抗觉醒意识的,但却是被迫的,开始反抗也最多是为了能够在物质上过得去就行了,而不是为了自身的独立,再加上她的出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她的命运必然是惨淡的。

鲁迅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个受到强烈压迫的妇女悲剧典型形象,给我们揭示了广大农村妇女悲惨的命运及其社会根源,表现了鲁迅对妇女的深切关心,也从这里看到了进步和希望。

(三)一次主动的反抗
如果说祥林嫂的反抗是被迫的,那么爱姑的反抗则更主动,也更长久和猛烈,而且还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离婚》中的爱姑,是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出现的。

她也是普通的劳动妇女,却有着不错的家庭背景,正如文中说:“我们虽然是初会,木叔的名字却是早已知道的。

胖子恭敬地说。

”她的反抗不公也是在有了家庭背景的支持下才得以继续的,也使得抗争有了新的进步。

她十五岁嫁到施家,“低头进,低头出,一礼不缺”。

然而,当丈夫另觅新欢,要遗弃她时,她却变得异常的泼辣,勇敢,并进行了坚强和持久的抗争。

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在以往的妇女都没有敢如此的,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女性觉醒解放的希望。

但爱姑仍然是在处于被压迫的地位,受到不公的待遇后奋起反抗的,而且也是以悲剧结束。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政府,但是不可能一下子彻底推翻封建思想的影响和束缚。

在农村,辛亥革命的影响更是微弱,封建思想还是非常强大的。

爱姑是受到辛亥革命影响的具有一定平等意识的又被压迫的农村妇女的代表,在她身上体现出了敢于同封建伦理斗争的精神,这比起祥林嫂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鲁迅先生塑造的爱姑形象,是一次大的突破,是女性争取自身权利和平等的一大尝试,但也反映了农村妇女命运的悲惨和反抗的艰难。

(四)女性知识分子觉醒的反抗
《伤逝》中的女主人公子君,是一类不同于祥林嫂、爱姑等无知农村劳动妇女的形象,是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有知识的女
性,她的反抗和觉醒,是鲁迅在探索女性问题上的另一思考和探索发现,而且子君的觉醒有了更深入的表现,更具有主动意识和理论指导,是妇女解放的另一新台阶。

子君生活的时代,仍然是一个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社会。

在家有严厉的父亲,在城里上学又要受到胞叔的严厉管束,就连在她去找涓生的路上,也会受到监视。

但子君毕竟是一个知识女性,“五四”前后提倡的新思想、新道德在她身上得到了体现。

她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勇敢地走了出来,“目不斜视地骄傲地”来到会馆,听自己心爱的人“说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她“分明地,坚决地沉静地”宣布:“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为了争得彻底的恋爱自由,子君还毅然斩断亲情,与涓生在小胡同建立起了小家庭。

这时他们取得了小胜利,但悲剧也就开始上演。

青年自由恋爱是不能容于那个时代和社会的,在子君与涓生结合之初,他们就被迫斩断各种亲情,在社会上开始孤立。

之后局子里的一纸解职令导致涓生失去了唯一的经济来源,这客观上加剧了他们感情上的破裂。

经济上的拮据,使得涓生开始不满子君的把小家庭生活当作全部人生意义,他还觉得子君已成为他的拖累,只好被迫分离,而子君在随父回家后不久便凄惨死去。

子君开始走出来时,给我们莫大的希望,她有理想,有自己追求的目标,不是盲目的斗争,有武装自己的新理论,并知道拿起个性解放,恋爱自由与封建伦理进行坚决斗争。

可是,封建势力非常强大,他们被一步一步逼向绝路。

子君的失败给我们巨大的震撼,也使我们明白,面对封建势力,单个人的反抗最终都会以失败结束。

子君的可贵之处是她敢于反抗,并有强
烈自我觉醒的意识,积极接受进步思想,敢于朝着自己的理想抗争的精神。


鲁迅先生对旧社会妇女形象的描写是很深入而且也是非常生动真切的,表现了深刻的思想内涵,给人以震撼和警醒。

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妇女的关心和同情,通过对她们的描写探索女性解放的出路,深刻揭露了封建制度及其伦理道德对人的精神的摧残和虐杀,揭露和鞭挞了封建宗法制度的野蛮、残忍和虚伪,特别是表现了套在中国劳动妇女身上的精神枷锁的沉重,使她们无法从根本上走出封建的桎梏。

从单四嫂到子君,她们的反抗意识是一步一步增强的,觉醒意识也在悄然出现,让我们看到了女性的“明天”。

单四嫂、祥林嫂和爱姑都是农村无知、善良弱小的劳动妇女,几乎是完全被封建伦理道德吞噬了灵魂,她们的反抗基本上是被动的,而且都是因为无知、势单力薄、思想守旧等原因惨遭失败。

子君的出现,似乎给我们新的希望,但是她也不可能战胜势力强大的封建伦理。

鲁迅给我们揭示了要想战胜封建势力,就必须联合起来长期坚持斗争,前仆后继,不能单打独斗,必须要取得经济的独立权,还要从根本上摆脱封建反动思想的束缚。

参考文献:
[1]张秀枫.鲁迅小说全编.[z].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2]史志谨.鲁迅小说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李希凡.《呐喊》《彷徨》的思想与艺术.[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4]王富仁.呐喊·彷徨综论[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王瑶.鲁迅作品论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1]张秀枫. 鲁迅小水全编.[z].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220.
[2]史志谨. 鲁迅小说解读.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4.3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