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冲突的由来

合集下载

论巴以冲突的历史渊源及根本原因

论巴以冲突的历史渊源及根本原因

论巴以冲突的历史渊源及根本原因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巴以冲突一直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地区性热点问题。

该问题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同时与各种民族、宗教矛盾以及国际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都密不可分。

标签:巴以冲突;历史渊源;根本原因一说到国际热点,人们都不由得想到巴以冲突,作为中东问题的核心,它可以说是一桩亘古未决的历史公案。

《圣经》里曾将巴基斯坦描述为“流着奶和蜜的地方”,而今这个一度富饶的地区却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战火硝烟。

国家利益、民族恩怨、宗教矛盾、领土争端等错综复杂的问题,使得巴以冲突的成功解决绝非易事。

一、巴以冲突的基本情况回顾据相关资料记载,早在1947年11月,第二届联大通过的第181号决议,已经就巴勒斯坦分治计划问题作出了相关裁决。

但这份决议明显受到大国政治的影响,诸多条款都有利于犹太人,有失偏颇。

因而阿拉伯各国人都十分愤慨,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也是极力反对,因此巴以冲突愈演愈烈,进而升级到一系列战争的爆发。

1.五次中东战争中东地区从1948年至1982年间,先后历经了五次大规模战争,这些战争对巴以关系,甚至可以说对阿以关系都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第一次中东战争发生于1948年,即是巴勒斯坦战争。

以色列国于1948年5月14日成立,15日,随即爆发了第一次中东战争。

通过这场战争,联合国181号决议规定的阿拉伯国家的大部分领土,都悉数被以色列占领。

除此之外,以色列还强行攻占了西耶路撒冷。

1956年10月29日晚至1957年3月期间,中东地区爆发了第二次战争,即苏伊士运河战争。

本场战争以在英法唆使下,以色列入侵埃及领土西奈半岛为开端,最终以以色列军队及英法军队全部撤出埃及领土为结束。

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于1967年6月5日,即“六五战争”。

本场战争以以色列向叙利亚、埃及和约旦发动了突然袭击为标志。

在这场战争中,以色列大获全胜,总计侵占的阿拉伯土地面积约为6.57万平方公里,其中便包括巴勒斯坦的加沙地区以及约旦河西岸地区。

第三次中东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第三次中东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第三次中东战争的起因是什么1967年6月5日清晨,以色列的空军袭击了埃及、叙利亚和约旦等阿拉伯国家的25个军事基地,对阿拉伯国家的空军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第三次中东战争就此拉开序幕。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第三次中东战争的起因是什么,希望大家喜欢!第三次中东战争的原因第三次中东战争的原因是以埃及和以色列之间的国际关系为依托,虽然时间仅为6天,但造成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1958年初,黎巴嫩内部发生战争,因此黎巴嫩向美国政府作了紧急求援。

美国方面答应了黎巴嫩的要求,出兵黎巴嫩。

同时,约旦国内也发生了同样的情况,但他们是向英国求援。

内战持续将近半年。

半年后,英美两国的军队撤出两国境内,但两国国内的形势依然不稳定。

1960年8月,约旦首相在安曼被炸死,约旦国王侯赛因认为这是埃及和叙利亚干的,因此派遣军队在叙利亚边境集结,打算对此进行报复。

叙利亚方面似乎为了澄清事实,和埃及解除了盟约。

1964年,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在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会议上他们达成共识,对进行制裁。

其中一项制裁手段为改变约旦河的上游流向,使之不被以色列利用。

而约旦河相当于以色列的母亲河,一旦断流,以色列将面临灭顶之灾。

因此以色列派遣空军,对约旦河上游进行了轰炸。

阿拉伯联合国方面认为此时进行反击,或许将导致战争,因此关于约旦河截流的事情,就暂时搁浅。

实际上,这也是第三次中东战争的原因之一。

尽管如此,约旦和黎巴嫩依然不停地袭击以色列的边境。

因此以色列向联合国提出仲裁,但并无效果。

1966年11月3日,以色列军队开始进行了反击,他们袭击了位于了约旦的萨穆村游击队基地,造成约旦方面18人死亡,多人受伤。

但是这并不能制止叙利亚等国依旧对以色列边境的袭击,因此,以色列方面认为,除了向诉诸武力,已经没有其他办法了。

1967年,埃及方面也作出了反应,他们派遣军队在以色列的边境集结。

以色列方面认为既然难免一战,就下定决心和阿拉伯国家开展。

由此,第三次中东战争拉开了序幕。

巴以冲突中的关键事件年巴以战争

巴以冲突中的关键事件年巴以战争

巴以冲突中的关键事件年巴以战争巴以冲突中的关键事件:1948年巴以战争巴以冲突自20世纪初以来一直是中东地区的重要议题之一。

冲突的起因可以追溯到犹太复国主义的崛起和巴勒斯坦人的抗议,而1948年则是冲突中的一个关键时刻,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其中包括着名的巴以战争。

本文将介绍这些关键事件,并探讨它们对中东地区的影响。

巴以冲突在1948年达到了高潮,当时犹太复国主义者(以色列犹太人)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之间的紧张局势不断升级。

1947年,联合国通过了将巴勒斯坦地区分割为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两个国家的方案,但这一决议遭到了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强烈反对。

这导致了巴以战争的爆发。

巴以战争在1948年5月开始,持续了大约一年的时间。

这场战争造成了大量的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也改变了中东地区的政治格局。

在这场战争中,以色列获得了重要的胜利,扩大了自己的领土,并宣布成立以色列国。

然而,对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次重大的失败和灾难,导致数以十万计的阿拉伯人流离失所,成为难民。

除了1948年的巴以战争外,当时还发生了一系列与巴以冲突有关的事件。

其中一个重要事件是1947年至1949年期间发生的“大屠杀”。

在这些事件中,数以百计的巴勒斯坦阿拉伯村庄被以色列士兵摧毁,成千上万的阿拉伯人被杀害。

这些事件加剧了阿拉伯世界对以色列的敌意,并为之后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此外,在1948年的巴以战争中,国际社会的角色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尽管当时许多国家对以色列持有支持态度,但也有一些国家对以色列的存在和扩张表示担忧。

这导致了巴以战争期间的政治压力和外交纷争,并在政治和军事上干预了战争的结果。

总的来说,1948年的巴以战争是中东地区冲突中的一个关键事件,对该地区的政治和地理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争造成的大规模流离失所和阿拉伯人的屠杀引发了对以色列的持续敌意,使巴以冲突延续至今。

此外,国际社会在战争中的角色也证明中东冲突的全球性影响。

巴以冲突的由来

巴以冲突的由来
巴以冲突的由来
巴以冲突
巴以冲突
9.11
• 美国受到阿拉伯恐怖份子的攻击,使阿拉伯回 教极端势力与美国结怨的以巴冲突成为新闻的焦 点之一。很多人不明白美国为何要「偏袒」以色 列,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冲突又由何而来? • 这要由犹太人的复国运动(也称锡安山运动 Zionism:锡安山位于耶路撒冷,相传古犹太国 王大卫在锡安山建犹太教圣殿,现遗址只有一段 哭墙。锡安山被犹太人视为圣山,因此成为犹太 人复国的象征。)说起。

不过,即使我们理解了以色列人的感情, 事分两造,我们还要理解阿拉伯人的感情。 圣殿山是犹太人三千年的圣地,却也是阿拉 伯人一千三百年的圣地。公元638年,阿 拉伯人征服耶路撒冷。据说伊斯兰的开教祖 师穆罕默德是从圣殿山升天的,691年这 里建造了阿克萨清真寺(ElAksaMo sque)。从此圣殿山成为继麦加和麦地 那之后的伊斯兰第三圣地。
中东和平进程

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前后共打了 五次中东战争,三次由以色列发动, 两次由阿拉伯国家发动。每次战争都 是以色列胜利,占领更多的土地,制 造更多的难民,双方的你不仁我不义 也产生了更多仇恨。
二、巴以冲突的关键
• 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和谈中的主要问题是耶路撒冷地位、 边界划分、巴勒斯坦难民回归、犹太人定 居点和水资源等关键问题。 • 耶路撒冷:被信仰挤爆的圣地 • 有一幅古地图。一个圆城耶路撒冷是 世界中心,亚洲、非洲和欧洲是三片叶子, 对称地从中心伸展开去。这幅地图,很形 象地说明了中世纪时耶路撒冷在欧洲和中 东的地位——这是世界的圣地。
3、犹太复国运动的兴起
• 而在东欧犹太人处境始终未获改善,在十九 世纪上半叶,俄国掀起一场德国纳粹之前最大规 模的反犹屠犹狂潮,犹太人血流成河。历史学家 指出这场「屠犹运动」共杀害了数以万计的犹太 人。 • 正是这一场大屠杀促成犹太人复国主义的兴 起。当时一批俄国犹太知识份子著书立说,指出 犹太人要获得彻底解放,不能再寄人篱下等待寄 居国的统治者施予解放,要实行自我拯救,必须 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犹太人的唯一出路只有返 回巴勒斯坦,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

巴以冲突的历史背景与起因

巴以冲突的历史背景与起因

巴以冲突的历史背景与起因巴以冲突是指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之间长期存在的争端和武力冲突。

这场冲突的历史背景根植于上个世纪初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移民浪潮和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兴起。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巴以冲突的历史背景,以及导致冲突爆发的起因。

第一部分:历史背景巴以冲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在这个时期,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开始在巴勒斯坦地区提出建立犹太国家的设想。

随着犹太人移民的增加,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占比也逐渐增长。

20世纪初,巴勒斯坦地区处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奥斯曼帝国瓦解,巴勒斯坦地区成为英国的托管地。

英国主要是通过1917年的巴尔福尔宣言来支持犹太复国主义,并试图平衡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利益。

然而,随着犹太人移民的增加和巴勒斯坦人口的增长,两个群体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

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冲突让巴以之间的紧张关系陷入困境。

第二部分:起因巴以冲突的起因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以下是导致冲突爆发的一些关键事件。

1. 犹太人移民增加:在20世纪初,犹太人移民激增,他们大量涌入巴勒斯坦地区。

犹太人的移民浪潮引起了阿拉伯人的不满和恐慌,认为犹太人的到来会对他们的利益产生威胁。

2. 巴尔福尔宣言:1917年,英国发表了巴尔福尔宣言,承诺支持建立犹太国家的设想。

这一宣言引发了巴以之间的紧张关系,阿拉伯人认为这是对他们权益的背叛。

3. 犹太复国主义的崛起:20世纪初,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巴勒斯坦地区兴起,并开始组织建立犹太社区和农场。

这些犹太人的活动再次引发了阿拉伯人的不满和抵抗。

4. 地区政治动荡:巴勒斯坦地区的政治动荡也对巴以冲突造成了影响。

例如,1947年,联合国通过了一个决议,将巴勒斯坦地区划分为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两个国家。

然而,这一决议引发了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的武装抵抗,导致战争爆发。

总结:巴以冲突的历史背景和起因相互交织,涉及到犹太人的移民、阿拉伯人的民族主义、地区政治动荡等多个方面。

巴以冲突介绍

巴以冲突介绍

影响和后果
3
影响和后果

巴以冲突的影响和后果非常严重。首先,这场冲突导致了数百万的难民和流离失所者,他们中的许多人至今仍然生活在贫困和困境中。其次,巴以冲突也导致了中东地区的动荡和不安全,使得该地区成为了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的温床。此外,巴以冲突还对全球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因为该地区的局势不稳定会导致石油价格波动和其他贸易中断等问题
另一个争议焦点是水资源分配。以色列是一个缺水的国家,而巴勒斯坦人也需要大量的水资源。然而,以色列在分配水资源方面采取了一些歧视性政策,使得巴勒斯坦人无法获得足够的饮用水和农业用水。这种做法引起了巴勒斯坦人的强烈不满和抗议
此外,宗教和民族认同也是巴以冲突的争议焦点之一。以色列是一个犹太人国家,而巴勒斯坦人主要是穆斯林。这种宗教差异导致了双方之间的隔阂和矛盾。同时,民族认同也是巴以冲突的一个重要问题。巴勒斯坦人认为自己是这片土地的主人,而以色列人则认为自己是回归者。这种民族认同的差异也加剧了双方的矛盾
争议焦点
2
争议焦点
巴以冲突的争议焦点主要是领土问题、水资源分配、宗教和民族认同等。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领土问题,因为以色列在1967年的六日战争中占领了东耶路撒冷、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等地区,使得巴勒斯坦人无法实现自己的建国梦想。此外,以色列还在这些地区建立了大量的犹太人定居点,进一步加剧了领土争端
9
结论
4
结论
2024/3/7
11
综上所述,巴以冲突是当今中东地区最为复杂和棘手的问题之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际社会需要采取更加积极和有效的措施来促进双方之间的对话和合作
同时,以色列也需要采取更加公正和包容的政策来缓解巴勒斯坦人的困境和矛盾
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巴以冲突

巴以冲突

巴以(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冲突(The Israeli Palestinian Conflict)是中东地区冲突的热点之一,巴以冲突是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之间的冲突,由于巴勒斯坦属于阿拉伯国家,且以色列与其他阿拉伯国家如埃及、黎巴嫩、叙利亚都有争端,所以巴以冲突或者说巴以矛盾也可以称为阿以矛盾或阿以冲突。

巴以冲突不能够简单地概括为所有以色列犹太人与所有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之间的双边冲突。

在争端双方的族群里,有些个人和团体呼吁完全消灭对方;现时国际的共识是支持两国方案;亦有些支持一国方案——建立一个包括现在的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和东耶路撒冷在内、种族及宗教地位平等的世俗国家。

冲突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历史根源,既有宗教的、文化的、民族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大国干预等外部因素,各种因素互相影响、激化,使得巴以冲突的复杂性非同一般。

其中,两个民族对同一块土地提出了排他性的主权要求是根本原因。

犹太移民定居点问题和耶路撒冷地位问题则是巴以和平之路上的严重障碍。

这些问题若不解决,巴以冲突就不会停止,中东也难以实现真正的和平。

巴以冲突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早在公元前13世纪,以色列人的祖先(希伯来人)从阿拉伯沙漠地区来到巴勒斯坦地区,(注意:这里我们说的巴勒斯坦是“地区”,与今天所说的巴勒斯坦“国家”有所不同),在这里建立了国家,后来这个地区先后遭受过亚述、巴比伦、波斯和罗马的侵占和破坏,其中公元1世纪罗马人的侵占导致了大批以色列人(即犹太人)流亡外地,大部分迁徙到了西欧地区,后来又遭受着西欧封建势力和宗教势力的迫害,再次迁徙,来到东欧等地,19世纪末,流亡在东欧的犹太人又遭受当地民族的压迫和排挤,到了二战时期,这种歧视和迫害更是被纳粹德国发展到了极致。

可见,犹太人漂泊他乡长达千年,且饱受压迫和欺凌,到了19世纪末,犹太人中出现了“复国主义”思潮,英美等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支持并利用了这一思潮,于是,大批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纷纷返回了早已离开几千年的故土,巴勒斯坦地区。

中东战争

中东战争

中东战争,或称阿以战争、以阿战争,是指以色列与埃及、叙利亚等周围阿拉伯国家所进行的5次大规模战争(1948年、1956年、1967年、1973年、1982年)。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称迦南,包括以色列、加沙、约旦河西岸和约旦。

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过。

中东,是西方国家对地中海东部与南部的称呼。

“中东战争”,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由于巴勒斯坦土地极度不公平的分割,导致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交战,阿拉伯国家在战争初期占优势,但是停火后以色列接受来自美国的大笔援助,以及阿拉伯军团的英国指挥官指挥部队撤离战场,导致阿拉伯国家战败。

第二次中东战争:埃及国内革命后国有化苏伊士运河引发利益冲突,最终英法以撤军。

第三次中东战争:戈兰高地的叙军向以色列定居点开火,由此爆发冲突。

以色列全面获胜。

第四次中东战争:埃及和叙利亚企图收复失地,对以色列发动进攻,阿拉伯国家先胜后败。

第五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因为其驻英国大使被巴勒斯坦武装暗杀,对黎巴嫩境内巴勒斯坦武装发起进攻,这次战争是巴勒斯坦问题的延续,以色列最终单方面撤军,第五次中东战争告终。

一、中东问题产生的历史背景1、内因:⑴历史原因:民族矛盾与宗教矛盾突出(耶路撒冷三教圣地)⑵战略位置重要,石油资源丰富2、外因:大国力量的干涉(战略利益的需要)①第二次中东战争前:英法②第二次中东战争后:美苏3、现实原因:分治没有解决巴勒斯坦建国等问题(“贝尔福宣言”、“联大181号决议”)4、冲突关键:两个民族对同一块土地提出的排他性主权要求(中东问题的核心是巴勒斯坦问题)二、五次中东战争时间名称起因参战国结果第一次1948 巴勒斯坦战争以色列建国埃等国VS 以以获胜第二次1956 苏伊士运河战争埃及收回运河埃及VS 英法以埃及胜利第三次1967 六日战争以色列袭击埃叙VS以以占埃叙领土第四次1973 十月战争埃叙收复失地埃叙VS 以埃叙夺回部分土地第五次1982 黎巴嫩战争以打击巴解总部巴解黎叙VS 以以胜利1、第一次中东战争(巴勒斯坦战争)⑴起因:1948年5月14日, 以色列国宣告成立⑵时间:1948年5月------1949年7 月⑶双方:阿拉伯联盟国家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以色列⑷经过:第一个阶段:阿拉伯联军兵力,装备占优势,迅速掌握主动,以色列暂时处于劣势第二个阶段:以色列利用停火之机,抢运武器,招募兵力,迅速强大,利用阿拉伯国家内部分歧,没有统一的军事计划,采用灵活机动战术,各个地区击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冲突的由来由来:1948年英国结束对巴勒斯坦的统治,巴以分置,以色列建国,冲突从这时候开始。

未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个人认为,从长远来说,和平还是大趋势,从近处来说,只要美国主导中东,美国的所谓“反恐战争”不结束,中东绝无宁日,而美国的反恐战争决不可能在短期内有结果,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所以阿义和平进程短期内不可能有重大进展。

中东问题一般指阿拉伯与以色列之间的争端,是自二次大战结束以后延续至今时间最长的一个地区热点问题。

中东地区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战略资源牵动着许多国家的利益。

“9·11”事件后,因肇事者多为伊斯兰教信仰者,有人将它与“文明冲突”相联系。

因此,中东问题更加为世人所关注。

这里从历史角度提供一些背景情况,并对此作一些分析和思考。

一、历史回顾关于中东问题的历史沿革,不妨以“一、二、三、四”概而言之,那就是:一个祖先,两个民族,三次流散,四次战争。

一个祖先,两个民族巴勒斯坦古称迦南,其居民称迦南人,原是阿拉伯半岛闪族的一支。

约公元前11世纪,爱琴海沿岸的腓力斯丁人移居迦南。

公元前5世纪,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首次称该地区为“巴勒斯坦”,即希腊语“腓力斯丁人的土地”之意,一直沿用至今。

约公元前1900年,闪族的另一支在族长亚伯拉罕率领下,由两河流域的乌尔迁徙到迦南。

据《圣经》所说,亚伯拉罕与其妻撒拉生子以撒,他们便是犹太人的祖先。

后犹太人逃亡埃及,摩西率众出埃及返迦南,一直到二战后建立以色列国,都是源于这一支系。

亚伯拉罕与其妾埃及人夏甲生子易司马仪,因被撒拉所不容,被赶至半岛,繁衍生息,他们便是半岛北阿拉伯人的祖先,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即是其后裔。

2002年11月,阿拉法特在会见中国中东特使后,针对以色列外长内塔尼亚胡威胁要把他赶走,激动地对记者说:“我是阿拉法特,我也是亚伯拉罕的子孙。

”三次流散——公元前1025年第一个希伯来人国家——希伯来王国在迦南建立。

公元前930年王国一分为二,北方称以色列王国,南方称犹太王国。

公元前722年亚述国灭以色列国,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国灭犹太王国,两国数万臣民连同君主都被掳往战胜国,史称“失踪的10个以色列部落”和“巴比伦之囚”。

这是犹太人的第一次大流散。

公元前334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再灭受波斯帝国支持的犹太国家,犹太人流散到南欧、地中海诸岛、北非及中亚地区,这是第二次大流散。

从公元66年始,巴勒斯坦犹太人多次发动反对罗马统治者的大起义,均遭失败。

公元135年,罗马皇帝下令将耶路撒冷犁耕为田,犹太人几乎全部逃离或被逐出巴勒斯坦。

这是犹太人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大流散。

三次大流散后,犹太人在巴勒斯坦所剩无几。

四次战争1947年11月,第二届联大通过了关于巴勒斯坦的分治决议,要求英国尽快结束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撤走其军队,然后在巴勒斯坦成立阿拉伯国面积1.1万平方公里和以色列国面积1.4万平方公里。

当时犹太人只占总人口的1/3,却得到了58%的土地。

决议还规定耶路撒冷市作为一个“独立主体”由联合国管理。

1948年5月14日,英国宣布结束对巴的委任统治,犹太人根据分治决议当日即宣布成立以色列国。

次日,即5月15日,阿拉伯国家对以宣战,约旦、伊拉克、埃及、叙利亚、黎巴嫩、沙特均派军队参战,战争持续到1949年7月,阿方失败,以色列占领了按“分治决议”划给阿方的5000多平方公里土地,约70万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沦为难民。

这是第一次中东战争。

1956年7月,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英、法资本收归国有。

10月29 日,英、法、以联合进攻埃及,在埃及人民的奋勇抵抗下,在包括苏、美在内的国际社会强烈反对下,入侵者于11月7日停火。

此为第二次中东战争。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对埃及、约旦、叙利亚发动突然袭击,占领了埃及的西奈半岛万平方公里、约旦控制的约旦河西岸平方公里和耶路撒冷及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平方公里,所占领土面积数倍于以色列本土面积。

战争于6月11日结束,故又称“六天战争”。

这次战争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著名的第242号决议,要求以方撤出其在这次战争中占领的土地。

此为第三次中东战争。

1973年10月6日,为了收复失地并重振阿拉伯军队的士气,埃、叙军队同时向以色列突然发起进攻,埃及收回了纵深约10一15公里的西奈半岛土地,叙则收复了大部分戈兰高地。

以军于10日展开反击后,不但收回了失去的戈兰高地,又占领了叙方770平方公里的土地;并越过苏伊士运河,包围了埃及的苏伊士城,切断了埃军前后方联系;,双方达成了停火协议。

这是中东的第四次战争,史称“十月战争”;因发生于伊斯兰教的斋月和犹太教的赎罪日,故又称”斋月战争“或”赎罪日战争”。

二、四次战争后的中东态势从军事上说,以强阿弱态势明显四次战争两次由以方发动,两次由阿方发动。

但最终结果都是以方占了上风。

即使是在阿方发动的“十月战争”中,埃、叙等阿拉伯国家军队伤亡2.7-5万人,被俘和失踪约8550人;以军则伤亡约1.16万人,被俘和失踪500余人。

四次战争的结果是:处于弹丸之地的小国以色列屡败阿军,无疑使其士气占了上风,从而使他们在四面包围下能有勇气生存下去。

从政治上讲,中东地区冲突由阿以矛盾转变为巴以矛盾纵观四次战争,基本上都是阿拉伯国家联合一起同以色列作战。

再看今日之中东,巴以冲突真正成了中东问题的焦点、核心。

在西岸街头,手无寸铁的巴勒斯坦青年用石头袭击以色列的坦克和装甲车,无异以卵击石,是一场绝对不平等的战争。

阿拉特在拉姆安拉官邸被围困,守在一幢大楼里,并表示绝不屈服,宁愿为巴事业献身,其志可嘉;但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受此对待,则实属罕见。

在这些事件中,阿拉伯国家对巴方表示了很大的支持和同情,声援者有之,财政支持者有之,但在战场上则是巴方孤军战斗,持续进行战斗的是巴勒斯坦人,死伤的是巴勒斯坦人,巴勒斯坦人成了这场冲突的主角。

这是中东问题当前的一个明显特点。

中东问题通过战争解决的时代已过去,和平解决应是一致的选择在四次战争之后,阿以双方都意识到,通过战争,你吃不了我,我也吃不了你,受损的是双方,不论胜负,两败俱伤。

1973年战争后,有识之士开始探索和平解决的方法。

埃及总统萨达特1977年11月应以色列总理贝京的邀请,突然访问耶路撒冷并在议会发表演说。

萨达特此举震动了整个阿拉伯世界,因为1967年9月召开的第四次阿拉伯首脑会议曾作出了对以色列实行“三不”政策的决定;即不承认以色列,不同它和解,不同它举行谈判。

萨达特访以显然有悖此决议规定。

故1978年埃以签署“戴维营协议”后,阿拉伯国家纷纷与埃及断交。

埃以谈判几经挫折,最终埃及没发一枪一弹,收回了失去的全部领土。

当然,萨达特的行动也令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1981年检阅部队时被刺杀。

约旦和以色列于1994年10月签署了《和平协议》,同年11月建立了外交关系,表明双方的领土争端已解决,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以色列军队于2000年5月全部撤出黎巴嫩,仅留有“谢巴农场”未解决,以方说这块土地属于叙利亚,待同叙方谈判解决,叙、黎则一致表示“谢巴”系黎领土。

1991年10月30日,中东和会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召开,这次会议有三个重要突破:一是实现了阿以双方直接面对面的接触,叙、巴、约、黎均与会,埃及以观察员身份参加;二是实现了巴、以的相互承认;三是会议在联合国第242和338号决议基础上产生了“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

自此以后,中东摆脱了战争的阴云,走上了布满荆棘的和平解决之路。

大国介入令人注目。

早在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后,中东的战略地位日显重要。

1882年英国占领了埃及,也就占领了运河。

之后,取得对巴勒斯坦的控制,是英国的战路考虑,所以当流亡在外的犹太人决定重返巴勒斯坦建立自己的家园时,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于1917年11月2日致函犹太锡安组织领导人,支持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家园,“并将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

这就是著名的“贝尔福宣言”。

此后,大国对这一地区的介入有增无减。

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时,美苏都支持以色列。

苏联之所以支持以,因为当时从苏联、东欧移居以的犹太人多,苏认为以的社会进步于其周边国家的社会。

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时,美苏支持埃及,反对英法以,因为一是正义的确在埃一方,二是不希望英再重返其在本地区的传统势力范围。

在以后的冷战岁月里,美支持以色列,苏支持阿拉伯一方,泾渭分明。

一直到现在,美每年向以色列提供30亿美元的军援,在安理会上为以说话。

冷战时期美苏两霸争夺,在中东各支持一方有其战略利益考虑;冷战后虽态势已变,但美支持以色列以维护其在中东地区利益的做法未变。

协议繁多,作用不大,冲突不断,恶性循环自马德里中东和会后,巴以双方签署了多项协议,据此巴以双方相互承认,巴方在加沙成立了民族权力机构,阿拉法特返回加沙当选为主席。

但是以方并未按协议完成从西岸撤军,关于耶路撒冷以色列人定居点等永久地位的谈判也时断时续,至今没有结果。

2000年9月28日,以色列利库德集团领导人沙龙突然“造访”耶路撒冷东区的阿克萨清真寺,从而引发了一场长时间的巴以流血冲突。

双方以暴制暴,怨怨相报,恶性循环不断,至今不见尽头,恢复和谈更是渺茫。

三、几点思考中东问题长期未获解决,给国际社会带来很大不稳定因素。

我们深信,这一问题总有解决的一天。

在这一过程中,关注以下几个问题是必要的。

(一)巴以双方都在为土地和生存而斗争宗教因素并非巴以冲突的根源。

伊斯兰教在公元610年创立时,犹太人正流散世界各地,没有反对这一新教的诞生。

伊斯兰教是本地区三大神教最后的一个宗教,开始时朝拜的方向还是耶路撒冷,以后才改为朝麦加方向。

伊斯兰教的主要信仰准则是:信真主,古兰经承认耶和华、上帝、安拉是同一个神明;信经典,包括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经典;信使者,包括亚当、亚伯拉罕、摩西、耶稣等人,穆罕默德是封印使者。

由此来看,宗教信仰问题并不是巴以冲突的主要因素。

而双方争土地的斗争从一开始即存在。

1903年8月在锡安主义者代表大会上,曾讨论在乌干达建立犹太人家园的方案,遭到与会者多数的反对,他们坚持返回巴勒斯坦,因为这是耶和华应允赐给犹太民族永远居住的地方,被称为“应许之地”。

《旧约》中对此有记述,反映了当时犹太民族对土地的渴望。

回顾四次中东战争,土地的争夺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内容。

当前巴方仍在为收复被占领土,恢复合法的民族权利而斗争。

(二)解决巴以冲突的钥匙在巴以双方手中仅就冲突而论,只要双方都有和平诚意,政策对头、处理具体问题得当,和平是能够实现的。

一个成功的例子就是埃以问题的解决。

反观现在之巴以,两国内部都有两派,每前进一步都会受到另一派的掣肘,拉宾为此付出了生命。

阿拉法特在同以方达成协议后,也遭到反对派的反对,一起爆炸事件就足以毁掉一个协议的执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