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分类题库:知识点10-遗传的基本规律

合集下载

遗传的基本规律

遗传的基本规律
遗 传 的 基 本 规 律
一、基本概念
1 . 交配类
杂交:不同基因型的交配方式,后代有杂合子的出现 过程:去雄——授粉——套袋
自交(互交):相同基因型的交配方式,是获得纯合 子的有效方法
测交:杂种第一代与隐性个体交配,是检验基因型的 有效方法

F1 YyRr
×
配子
♀♂
YR
Yr
yR
yr
YR
Yr
yR
yr
问题:请写出四种表 现型的基因型 极其比例
F2基因型
F2的表现型及其比例
9黄色圆粒 : 3黄色皱粒 : 3绿色圆粒 : 1绿色皱粒
(Y__R__)
(Y__rr)
特点(1) F1 只表现显性亲本的性状 (2)F2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为显性 : 隐性 = 3 : 1
2 . 对实验的解释
P 高茎 DD Ⅹ dd矮茎 ↓ 配子 D d ↘ ↙ F1 Dd ↓⊗ 配子
解法一、分枝相乘法
①按分离定律分别求出每一对等位基因交配后代的基因型 (或表现型)的种类数或某种基因型(或表现型)的概率
②将不同对等位基因杂交后代的基因型(或表现型)相关 的种类数(或基因型、表现型的概率)相乘
6 4
解法二、配子概率相乘法:
将组成某基因型的全部配子的概率相乘
02
4 .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3 . 验证实验——测交
育种
优良性状为显性性状:后代需连续自交,直到不 发生性状分离为止
优良性状为隐性性状:选出后直接利用
医学实践:推断某些遗传病的基因型和发病概率
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都是建立在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基础上,因此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只适用于有性生殖过程中的细胞核遗传

遗传的基本规律知识点

遗传的基本规律知识点

遗传的基本规律知识点
以下是遗传学中的基本规律:
孟德尔遗传定律: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遗传性状是由两个基因决定的,且一个基因会表现出优势或隐性的特征。

他总结了两个基因互相独立地遗传给下一代的规律,即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染色体遗传规律:染色体是遗传信息的主要携带者。

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染色体会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配对、分离和重组,从而保证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其中最重要的是孟德尔第一定律和孟德尔第二定律,它们指出了染色体在有性生殖中的分离和随机组合规律。

突变和遗传变异规律:突变是指基因发生突然而非逐渐的改变,是遗传变异的一种常见形式。

突变可以是有害的、有利的或中性的,但是它们都对个体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起着重要作用。

DNA复制和基因表达规律:DNA复制是指DNA分子在细胞分裂或有性生殖中的复制过程。

基因表达是指基因转录和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

这些过程都是生物遗传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们决定了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实现,是遗传学的基础。

遗传学是生物学的重要分支,研究遗传信息的传递、变异和表达规律。

以上是遗传学中的基本规律,了解这些规律对于理解生命进化和人类健康等方面都非常重要。

遗传的基本规律

遗传的基本规律

遗传的基本规律遗传是生物界中一种通过基因传递信息以决定个体性状的现象。

自孟德尔以来,科学家们对遗传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发现了一些基本规律。

本文将介绍遗传的基本规律,包括孟德尔遗传规律、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的关系以及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孟德尔遗传规律19世纪,奥地利的修道士孟德尔通过对豌豆植物进行长期实验,发现了遗传的基本规律。

他总结出了两个重要的定律:显性与隐性遗传、随机分离与自由组合。

根据孟德尔的第一定律,每个个体都有两个基因,一个来自母亲,一个来自父亲。

如果两个基因不同,则表达显性遗传特征的基因将支配隐性遗传特征的基因。

只有当两个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遗传特征才会表现出来。

而根据孟德尔的第二定律,基因会在生殖过程中随机分离和自由组合。

这意味着在基因的组合过程中,每个基因的组合都具有独立性,不受其他基因的影响。

基因型与表现型基因是决定个体特征的基本单位,而基因型则是个体所拥有的基因的组合。

基因型会决定个体的表现型,即个体所呈现出的观测特征。

基因型通常由两个字母表示,分别代表从父母继承的两个基因。

如果两个基因相同,则个体被称为纯合子;如果两个基因不同,则个体被称为杂合子。

纯合子通常会呈现出与其基因相对应的特征,而杂合子则会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特征。

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除了基因决定的遗传因素外,环境也对个体的表现起着重要的作用。

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

首先,基因会影响个体对环境的敏感性。

不同个体对同样环境刺激的反应可能会有所不同,这是因为它们携带了不同的基因。

例如,一些基因可能会使个体对某种药物更敏感,而另一些基因可能使个体对环境中的压力更为脆弱。

其次,环境也会影响基因的表达。

环境刺激可能会调节基因的活性,从而改变个体的表现型。

例如,环境中的营养状况和温度变化都可以影响基因的表达,从而导致个体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结论遗传是生物界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它遵循一些基本的规律。

孟德尔的遗传规律揭示了基因组合和分离的规律。

高考生物遗传与进化知识点

高考生物遗传与进化知识点

高考生物遗传与进化知识点遗传与进化是生物学中重要的概念和领域,也是高考生物科目中的重要考点。

本文将详细介绍高考生物遗传与进化的知识点,包括遗传的基本规律、遗传的分子基础、进化的概念和证据等内容。

一、遗传的基本规律遗传的基本规律包括孟德尔遗传规律(简称孟德尔定律)和多基因遗传规律。

1. 孟德尔遗传规律孟德尔遗传规律是指通过对豌豆杂交实验的观察总结出来的遗传定律,包括:(1)单因素性状的遗传:对于单一性状,在杂交中,表现优势的称为显性性状,被掩盖的称为隐性性状;后代的表现符合1:2:1的分离比例。

(2)自由组合和独立遗传:不同基因在杂交中的组合遵循自由组合和独立遗传规律,互相之间相互独立。

(3)性状的分离和重新组合:通过自交或杂交,性状进行分离和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组合。

2. 多基因遗传规律多基因遗传规律是指多基因控制一个性状的遗传现象。

在多基因遗传中,表型呈连续变化的性状称为连续性状,如身高、体重等;表型呈几个离散类别的性状称为离散性状,如血型、眼睛颜色等。

二、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分子基础主要是指DNA和基因的相关知识。

1. DNA的结构和功能DNA(脱氧核糖核酸)是生物体内携带遗传信息的分子,具有双螺旋结构。

其功能主要包括:储存遗传信息、复制遗传信息、转录生成mRNA和调控基因表达等。

2. 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基因是DNA上的一个编码区段,负责编码特定的蛋白质或RNA。

基因由外显子(编码区)和内含子(不编码区)组成。

基因的功能包括:决定遗传特征、调控生物体发育和代谢活动等。

三、进化的概念和证据进化是生物种群和物种遗传特征逐渐改变的过程,是生物多样性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1. 进化的概念和驱动因素进化的概念包括:物种起源和多样性的形成。

进化的驱动因素主要有自然选择、突变、基因流和遗传漂变等。

2. 进化的证据进化的证据包括:化石记录、生物地理分布、细胞结构和生物化学、生态位和类似结构等方面的证据。

这些证据表明物种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通过进化而形成的。

高中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知识点总结

遗传的基本规律在自然界中,生物体的性状是如何从父母传递给后代的?这一问题自古以来就困扰着人类。

直到19世纪,奥地利科学家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提出了遗传的三大基本定律,即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连锁与交换定律,为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孟德尔的三大定律孟德尔的分离定律表明,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成对的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时会分离,每个配子只携带一个遗传因子。

例如,豌豆的花色和豆荚形状这两个性状,分别由不同的遗传因子控制,它们在生殖细胞形成时会分离,使得不同的配子携带不同的花色和豆荚形状基因。

自由组合定律进一步阐释了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时是独立分离的,除非它们位于同一染色体上。

这意味着一个生物体的多个性状可以独立地遗传给后代。

例如,豌豆的花色和豆荚形状可以自由组合,产生多种不同的后代。

连锁与交换定律则描述了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过程中的连锁和交换现象。

这一定律的发现,为理解染色体上的基因如何相互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例如,某些遗传疾病,如血友病和色盲,常常发现在同一家族中,这是因为这些疾病的基因与性别决定基因连锁在一起。

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遗传信息改变的一种方式,它可以是单个碱基的改变,也可以是基因片段的插入、缺失或重排。

突变是生物多样性的来源之一,也是许多遗传性疾病的基础。

例如,镰状细胞贫血症就是由于血红蛋白基因的单个碱基突变导致的。

这种突变虽然导致了疾病,但在某些环境中,如疟疾高发区,它却能提供一定的保护作用,减少疟疾的感染率。

基因重组基因重组是指在有性生殖过程中,亲本的基因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基因型。

这个过程在杂交育种中尤为重要,可以产生新的遗传变异,增加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例如,通过将不同品种的水稻进行杂交,可以培育出既高产又抗稻瘟病的新品种。

基因工程技术中的基因重组则可以按照人们的意愿,将不同来源的基因组合在一起,创造出具有特定性状的生物体。

例如,通过将乙肝病毒的表面抗原基因插入酵母的基因组中,可以制造出乙肝疫苗;将人类胰岛素基因插入大肠杆菌的基因组中,可以生产出治疗糖尿病的人胰岛素。

十年(2010—2019)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解析版): 遗传的基本规律

十年(2010—2019)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解析版): 遗传的基本规律
【解析】基因型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可能会由于营养等环境因素的差异导致身高不同,反之,基因型相不 同的两个人,也可能因为环境因素导致身高相同,A 正确;在缺光的环境中,绿色幼苗由于叶绿素合成受 影响而变黄,B 正确;O 型血夫妇的基因型均为 ii,两者均为纯合子,所以后代基因型仍然为 ii,表现为 O 型血,这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C 正确;高茎豌豆的子代出现高茎和矮茎,是由于亲代是杂合子,子代出现 了性状分离,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D 错误。 11.(2017•海南卷•T20)遗传学上的平衡种群是指在理想状态下,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不再改变的大种 群。某哺乳动物的平衡种群中,栗色毛和黑色毛由常染色体上的 1 对等位基因控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多对黑色个体交配,每对的子代均为黑色,则说明黑色为显性 B.观察该种群,若新生的栗色个体多于黑色个体,则说明栗色为显性 C.若该种群栗色与黑色个体的数目相等,则说明显隐性基因频率不等 D.选择 1 对栗色个体交配,若子代全部表现为栗色,则说明栗色为隐性 【答案】C 【解析】多对黑色个体交配,每对的子代均为黑色,可能黑色为显性或隐性,A 错。新生的栗色个体多于 黑色个体,不能说明显隐性,B 错。显隐性基因频率相等,则显性个体数量大于隐性个体数量,故若该种群 栗色与黑色个体的数目相等,则说明隐性基因频率大于显性基因频率,C 正确。1 对栗色个体交配,若子代 全部表现为栗色,栗色可能为显性也可能为隐性,D 错。 12.(2016•全国卷 III•T6)用某种高等植物的纯合红花植株与纯合白花植株进行杂交,F1 全部表现为红花。 若 F1 自交,得到的 F2 植株中,红花为 272 株,白花为 212 株;若用纯合白花植株的花粉给 F1 红花植株授粉, 得到的子代植株中,红花为 101 株,白花为 302 株。根据上述杂交实验结果推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遗传的基本规律》知识点整理

《遗传的基本规律》知识点整理

《遗传的基本规律》知识点整理一、基因的分离规律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

显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

隐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

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做~。

一般用大写字母表示,豌豆高茎基因用D表示。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做~。

一般用小写字母表示,豌豆矮茎基因用d表示。

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

的豌豆是高茎。

等位基因分离:D与d一对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最终产生两种雄配子。

D∶d=1∶1;两种雌配子D∶d=1∶1。

)非等位基因:存在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源染色体不同位置上的控制不同性状的不同基因。

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0、基因型:是指与表现型有关系的基因组成。

1、纯合体: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可稳定遗传。

杂合体:由含有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不能稳定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3、测交:让杂种子一代与隐性类型杂交,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

测交是检验生物体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的有效方法。

基因的分离规律:在进行减数分裂的时候,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这就是~。

携带者:在遗传学上,含有一个隐性致病基因的杂合体。

隐性遗传病:由于控制患病的基因是隐性基因,所以又叫隐性遗传病。

17、显性遗传病:由于控制患病的基因是显性基因,所以叫显性遗传病。

遗传图解中常用的符号:P—亲本♀一母本♂—父本×—杂交自交F1—杂种代F2—杂种第二代。

在体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成单存在。

3、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①试验现象:P:高茎×矮茎→F1:高茎→F2:高茎∶矮茎=3∶1②解释:3∶1的结果:两种雄配子D与d;两种雌配子D与d,受精就有四种结合方式,因此F2的基因构成情况是DD∶Dd∶dd=1∶2∶1,性状表现为:高茎∶矮茎=3∶1。

《遗传的基本规律》知识点整理

《遗传的基本规律》知识点整理

《遗传的基本规律》知识点整理遗传是生命延续和物种进化的基础,而遗传的基本规律则是解释遗传现象的关键。

以下是对遗传基本规律的详细整理。

一、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的分离定律。

1、实验过程孟德尔选用纯种的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进行杂交,得到的子一代(F1)全部是高茎。

然后让 F1 自交,得到的子二代(F2)中既有高茎又有矮茎,且高茎与矮茎的比例约为 3:1。

2、对实验的解释孟德尔提出,生物体的遗传因子(基因)成对存在。

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3、分离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4、分离定律的应用(1)用于解释生物的性状分离现象,如杂种后代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比例。

(2)在农业生产中,用于选育优良品种,通过连续自交筛选纯合子。

二、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孟德尔在研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时,发现了自由组合定律。

1、实验过程孟德尔用纯种的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杂交,F1 全为黄色圆粒。

F1 自交得到 F2,表现型出现了四种: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比例约为 9:3:3:1。

2、对实验的解释孟德尔认为,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时是自由组合的。

3、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4、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1)解释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不同基因的组合产生了丰富的表现型。

(2)在杂交育种中,可以通过有目的地组合优良性状的基因,培育出具有多种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三、基因的连锁和交换定律1、连锁遗传现象有些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较近,它们在遗传过程中常常连锁在一起传递,这称为连锁遗传。

2、交换在减数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能会发生片段的交换,从而导致连锁基因之间发生重新组合。

3、基因的连锁和交换定律的应用在动植物的育种工作中,需要考虑基因的连锁和交换情况,以更准确地预测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知识点10 遗传的基本规律1.(2018·海南高考·T22)基因型为AaBbDdEeGgHhKk的个体自交,假定这7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则下列有关其子代的叙述,正确的是( )A.1对等位基因杂合、6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5/64B.3对等位基因杂合、4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35/128C.5对等位基因杂合、2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67/256D.7对等位基因纯合个体出现的概率与7对等位基因杂合个体出现的概率不同【解题指南】(1)题干关键词:“个体自交”“7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关键知识: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3)隐含知识:应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定律的问题。

【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遗传基本规律的相关知识。

A项中,1对等位基因杂合、6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C=7/128,故A项现的概率=2/4×(1/4+1/4)×(1/4+1/4)×(1/4+1/4)×(1/4+1/4)×(1/4+1/4)×(1/4+1/4)×17错。

B项中,3对等位基因杂合、4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2/4×2/4×2/4×(1/4+1/4)×(1/4+1/4)C=35/128,故B项正确。

C项中,5对等位基因杂合、2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1/4+1/4)×(1/4+1/4)×37C=21/128,故C项错。

D项中,7对等位基因纯的概率为=2/4×2/4×2/4×2/4×2/4×(1/4+1/4)×(1/4+1/4)×57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与7对等位基因杂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相同,D项错误。

2.(2018·海南高考·T23)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基因型的个体依次占25%、50%、25%。

若该种群中的aa 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他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理论上,下一代中AA∶Aa∶aa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为( ) A.3∶3∶1 B.4∶4∶1 C.1∶2∶0 D.1∶2∶1【解题指南】(1)题干关键词:“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

(2)关键知识:基因分离定律,一对相对性状的亲子代基因型、表现型及相关概率的计算。

【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

若该种群中的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他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就是AA、Aa这两种基因型的雌雄个体间的交配,AA占1/3,Aa占2/3,采用棋盘法。

理论上,3.(2018·海南高考·T25)某二倍体植物中,抗病和感病这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要确定这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应该选用的杂交组合是( )A.抗病株×感病株B.抗病纯合体×感病纯合体C.抗病株×抗病株,或感病株×感病株D.抗病纯合体×抗病纯合体,或感病纯合体×感病纯合体【解题指南】(1)题干关键词:“这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确定这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

(2)关键知识: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显隐性和纯合体(子)、杂合体(子)的判断。

(3)隐含知识:判断性状显隐性关系的方法。

【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根据基因分离定律判断性状显隐性关系的相关知识。

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个体进行正反交,子代表现出来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对应的为隐性性状,故B项正确。

4.(2018·安徽高考·T5)鸟类的性别决定为ZW型。

某种鸟类的眼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

甲、乙是两个纯合品种,均为红色眼。

根据下列杂交结果,推测杂交1的亲本基因型是( )杂交1 ♂甲×乙♀↓雌雄均为褐色眼杂交2 ♀甲×乙♂↓雄性为褐色眼、雌性为红色眼A.甲为AAbb,乙为aaBBB.甲为aaZ B Z B,乙为AAZ b WC.甲为AAZ b Z b,乙为aaZ B WD.甲为AAZ b W,乙为aaZ B Z B【解题指南】(1)关键知识:明确鸟类的性别决定方式,充分利用同型隐性个体与异型显性个体杂交,后代性状与性别相关。

(2)隐含信息:鸟类雄性个体为ZZ,雌性个体为ZW;B、b基因只位于Z染色体上。

【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伴性遗传与性别决定的相关知识。

根据其表现型特点可知,当存在一个显性基因时为红色眼,当存在两个显性基因时为褐色眼,由杂交2中后代的表现型可知,甲的基因型为aaZ B W,乙的基因型为AAZ b Z b,因此后代的基因型为AaZ B Z b和AaZ b W,杂交1中后代的基因型必为AaZ B Z b和AaZ B W。

因此杂交1的亲本基因型为aaZ B Z B和AAZ b W,因此B项正确。

5.(2018·福建高考·T28)人类对遗传的认知逐步深入:(1)在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纯合的黄色圆粒(YYRR)与绿色皱粒(yyrr)的豌豆杂交,若将F2中黄色皱粒豌豆自交,其子代中表现型为绿色皱粒的个体占。

进一步研究发现r基因的碱基序列比R基因多了800个碱基对,但r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无酶活性)比R基因编码的淀粉支酶少了末端61个氨基酸,推测r基因转录的mRNA 提前出现。

试从基因表达的角度,解释在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所观察的7种性状的F1中显性性状得以体现,隐性性状不体现的原因是。

(2)摩尔根用灰身长翅(BBVV)与黑身残翅(bbvv)的果蝇杂交,将F1中雌果蝇与黑身残翅雄果蝇进行测交,子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不为1∶1∶1∶1,说明F1中雌果蝇产生了种配子。

实验结果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原因是这两对等位基因不满足该定律“”这一基本条件。

(3)格里菲思用于转化实验的肺炎双球菌中,S型菌有SⅠ、SⅡ、SⅢ等多种类型,R型菌是由SⅡ型突变产生。

利用加热杀死的SⅢ与R型菌混合培养,出现了S型菌。

有人认为S型菌出现是由于R型菌突变产生,但该实验中出现的S型菌全为,否定了这种说法。

(4)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该模型用解释DNA分子的多样性,此外, 的高度精确性保证了DNA遗传信息稳定传递。

【解题指南】(1)关键信息:r基因的碱基序列比R基因的碱基对多;r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无酶活性)比R基因编码的淀粉支酶的氨基酸少。

(2)关键知识: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显性性状得以体现,隐性性状不体现的原因。

从基因表达的角度分析,隐性性状不体现的原因可以是显性基因表达,隐性基因不转录,或隐性基因不翻译,或隐性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无活性或活性低。

【解析】本题考查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DNA的分子结构的相关知识。

(1)在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纯合的黄色圆粒(YYRR)与绿色皱粒(yyrr)的豌豆杂交,则其F2中的黄色皱粒豌豆的基因型为1/3 YYrr和2/3 Yyrr,则它们自交,其子代中表现型为绿色皱粒(yyrr)的个体所占比例为yy(2/3×1/4)×rr(1)=1/6。

r基因的碱基对数比R基因多,但r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无酶活性)比R基因编码的淀粉支酶少61个氨基酸,由此可以推测r基因转录的mRNA一定提前出现了终止密码(子)。

从基因表达的角度,隐性性状不体现的原因可以是显性基因表达,隐性基因不转录,或隐性基因不翻译,或隐性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无活性或活性低。

(2)摩尔根用灰身长翅(BBVV)与黑身残翅(bbvv)的果蝇杂交,将F1中雌果蝇测交,子代有4种表现型,可以肯定F1中的雌果蝇产生了4种配子,但结果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原因是这两对等位基因不满足该定律“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这一基本条件。

(3)由于突变存在不定向性,所以该实验中出现的S型菌全为SⅢ,就说明不是突变产生的,这样否定了前面的说法。

(4)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该模型用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多样性解释DNA分子的多样性,此外碱基互补配对的高度精确性保证了DNA遗传信息稳定传递。

答案:(1)1/6 终止密码(子) 显性基因表达,隐性基因不转录,或隐性基因不翻译,或隐性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无活性或活性低(2)4 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3)SⅢ(4)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多样性碱基互补配对6.(2018·安徽高考·T31)香味性状是优质水稻品种的重要特性之一。

(1)香稻品种甲的香味性状受隐性基因(a)控制,其香味性状的表现是因为,导致香味物质积累。

(2)水稻香味性状与抗病性状独立遗传。

抗病(B)对感病(b)为显性。

为选育抗病香稻新品种,进行了一系列杂交实验。

其中,无香味感病与无香味抗病植株杂交的统计结果如图所示,则两个亲代的基因型是。

上述杂交的子代自交,后代群体中能稳定遗传的有香味抗病植株所占比例为。

(3)用纯合无香味植株作母本与香稻品种甲进行杂交,在F1中偶尔发现某一植株具有香味性状。

请对此现象给出两种合理的解释:① ;②。

(4)单倍体育种可缩短育种年限。

离体培养的花粉经脱分化形成,最终发育成单倍体植株,这表明花粉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所需的。

若要获得二倍体植株,应在时期用秋水仙素进行诱导处理。

【解题指南】(1)题干关键信息:“稳定遗传的有香味抗病植株”“偶尔”“秋水仙素进行诱导处理”。

(2)图示信息:性状分离比:抗病∶感病=1∶1,无香味∶有香味=3∶1。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及杂交育种、基因突变和单倍体育种等有关知识。

(1)由题意可知,A基因存在无香味物质积累,可能A基因控制合成的酶促进了香味物质分解,而a基因不能控制合成分解香味物质的酶。

(2)根据杂交结果:抗病∶感病=1∶1,无香味∶有香味=3∶1,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AaBb,则F1为1/8AABb、1/8AAbb、1/4AaBb、1/4Aabb、1/8aaBb、1/8aabb,其中只有1/4AaBb、1/8aaBb自交,才能获得能稳定遗传的有香味抗病植株(aaBB),所占比例为1/4×1/4×1/4+1/8×1×1/4=3/64。

(3)正常情况下AA与aa杂交,所得子代为Aa(无香味),偶尔出现的有香味植株有可能是发生了基因突变,可能是某一雌配子形成时A基因突变为a基因,或某一雌配子形成时,含A基因的染色体片段缺失;还可能是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