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触角足翅的类型及代表
昆虫的分类

(1)鳃金龟亚科Melolonthinae
• 后足跗节一对爪大小相等, 均 2 分叉;
•
金龟 幼虫叫蛴螬grubs
• 成虫常夜间活动,危害作物、果树、林 木的叶、花或果实;幼虫取食幼根。 • 全世界已记载9000种,我国已知约500种, 有很多重要害虫。
•华北大黑鳃金龟 Holotrichia oblita (Fald.)
1、蝽科Pentatomidae :
体中-大型 触角多5节,少数4节,喙
4节;
单眼一对。中胸小盾片发
达,三角形。
前翅膜区上有多数纵脉,
从一基横脉上伸出。
菜蝽
岱蝽 Dalpada oculata
斑须蝽 Dolycoris baccarum
浩蝽 Okeanos quelpartensis
5、长蝽科 Lygaeoidea 小至中形,体狭长。
大多数种类植食性。
6、黾蝽科
体小型至大型,长形或椭圆形。背面多为暗色而无光泽。头 平伸,单眼无。触角4节,明显伸出。喙4节,粗壮,直,但 不紧贴于头部腹面。前胸背板极为发达,向后延伸,将中胸 背板全部遮盖,外观不能看见;在无翅类型中尤其如此。前 胸背板前端不具领圈。中胸小盾片不发达。中、后足极细长 向侧方伸开,腿节与胫节约等长
• 7.吉丁甲科Buprestidae
•
• 体形与叩头甲相似,但前胸后侧角 无刺,前胸与鞘翅相接处不凹入, 前胸腹板突扁平状,嵌入中胸腹板, 不能活动。体常有鲜艳的金属光泽。 触角锯齿状。
7、锹甲科(Lucanidae)
体多为黑色或褐色的大形甲虫,有光泽,体壁坚硬,头 大而强。触角膝状,11节,末端3节呈叶状。雄虫上颚特别 发达,而突出成鹿角状。跗节5节。以第5节最长。一般生 活在朽木或腐植质中。
昆虫分类

编者:Cheni
16. 鳞翅目-蛾类
5) 夜蛾科: 前翅M2与M3出自中室后角 ,翅色 多为灰褐色。为动物最大科。
编者:Cheni
16. 鳞翅目-蛾类
6) 天蛾科: 前触角杆 状,口器较长。 前翅窄长,后 翅小。幼虫具 有臀刺。
编者:Cheni
16. 鳞翅目-蛾类
7) 枯叶蛾科: 前翅R5与M1连有短柄, M2出自Cu。 后翅具有肩区。
编者:Cheni
9. 同翅目
头式为后口式, 触角刚毛状或线状, 刺吸式口器。两翅 膜质或前翅革质, 前翅较大,后翅较 小。渐变态或半变 态发育。
编者:Cheni
9. 同翅目
1) 蝉科: 体型较大, 触角刚毛状,雄 性腹部具发声器, 两翅膜质。
编者:Cheni
9. 同翅目
2) 角蝉科: 体型较小,前胸背 板发达而扩展,通常具 有角突。
8. 竹节虫目
1) 叶虫脩科: 身体极扁平, 模仿绿叶。触角长 或短。胸足扁平突 出,模拟叶子。雌 性前翅较大,有叶 脉纹,后翅退化。 雄性前翅相对较小, 后翅发达。
编者:Cheni
8. 竹节虫目
1) 枝虫脩科: 身体极细长,模仿枝条。触角较长。胸 足细长。前翅较小,后翅较大,臀区发达, 部分种类无翅。
编者:Cheni
5. 襀翅目
触角线状,咀嚼式口器退化。前胸 能活动。翅膜质,翅脉较少,后翅臀区 较发达。尾须较长。幼体水生,半变态 发育。
编者:Cheni
6. 直翅目
触角线状,典 型的咀嚼式口器。 前胸背板两侧下延 呈马鞍状。前翅革 质,后翅膜质,后 翅臀区较发达,后 足跳跃式。尾须长 或短。渐变态发育。
编者:Cheni
14. 脉翅目
昆虫学基本知识

(二)侧腹板之间。基部由膜与体相连。形成膜 质的基节窝。
1.基本结构 基节、转节、腿节、胫节、附节、前附节。
2.基本类型 原是行走器官,由于适应生环境及方式不同变化
(1)步行足——步行虫。
(2)跳跃足——蝗虫(后)
(3)捕捉虫——螳螂(前)
(4)开掘足——蝼蛄(前)
(5)游泳足——龙虱
(6)抱握足——龙虱前足吸盘状
昆虫学基本知识
第一章
昆虫是动物界中无脊椎动物中最大类群, 已知100万种占动物种类的80%,为节肢动 物门昆虫纲。
其特点为
体分头胸腹; 生有六条足; 外加两对翅; 皮韧不生骨; 具变态。
第1节 昆虫的外部形态
一. 昆虫的头部及附器 二. 昆虫的胸部 三. 昆虫的腹部及其附器 四. 昆虫体壁及其衍生物
或物理性状。 ⑵ 抗生性:植物不能全面满足营养或含有毒物质。 ⑶ 耐害性:危害后,补偿能力强。
(二) 昆虫的天敌
1.病原生物: 细菌 真菌 病毒
2.天敌昆虫: 捕食性 例:螳螂、蜻蜓等 寄生性 例:赤眼蜂、姬蜂、
3.有益动物: 鸟、蜘蛛、青蛙等
茧蜂等
三、土壤因素
▪ 特殊生态环境,与昆虫关系密切,如越冬, 有的终生生活在土壤中,因此土壤的理化 性状,如土温、土湿、机械组织、有机质 含量、酸碱性等影响昆虫的生命活动,如 蛴螬,小地老虎夏季于夜间或清晨升入土 表,中午则下降。
(二)体壁的衍生物 衍生物:指由皮细胞和表皮发生特化构造 1.非细胞性突起:小刺、脊纹、翅面上的微毛 2.细胞性突起:单细胞(刚毛、毒毛、感觉毛、鳞片)
多细胞(刺、距)
课堂小结 本次授课内容
胸部及附器 足、翅为重点 腹部及附器 体壁及衍生物
作业:
昆虫的形态和功能特征

昆虫的形态和功能特征昆虫是地球上数量最为庞大的动物类群之一,拥有各种各样的形态和功能特征。
它们的身体结构适应了生存和繁殖的需求,让它们能够在各种环境中生存下来。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昆虫的形态和功能特征。
一、昆虫的身体结构昆虫的身体由头部、胸部和腹部组成,具有以下特点:头部:昆虫的头部包含有一对复眼和一对触角。
复眼可以帮助昆虫感知周围的环境,触角用于触觉和嗅觉。
在头部的正中央,有一对复杂的口器,用于进食和采集食物。
胸部:昆虫的胸部有三节,每节上都有一对足和一对翅膀(有些昆虫没有翅膀)。
足是昆虫的运动器官,翅膀则用于飞行。
不同种类的昆虫的翅膀形状和结构各异,有些翅膀展开后非常华丽,起到吸引异性的作用。
腹部:昆虫的腹部包含有内脏器官,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生殖系统等。
腹部的末端有一对触角状的结构,被称为“尾角”,用于感知环境和传达信息。
二、昆虫的功能特征1. 昆虫的食性多样:昆虫的食性十分广泛,有肉食性、植食性和腐食性等。
不同种类的昆虫根据其口器的特点和喜好,选择不同的食物来源。
2. 昆虫的运动能力强:昆虫的足具有强大的运动能力,它们可以行走、跳跃和攀爬。
一些昆虫还可以飞行,利用翅膀在空中自由穿梭。
3. 昆虫的繁殖方式多样:昆虫的繁殖方式多种多样,有交配繁殖和孤雌生殖等。
有些昆虫会在特定的季节进行大规模的交配,以增加下一代的数量。
4. 昆虫的社会行为:部分昆虫具有复杂的社会行为,例如蚁群和蜂群。
它们会分工合作,每个个体承担不同的职责,共同为整个群体的生存和繁衍做出贡献。
5. 昆虫的保护机制:昆虫拥有各种自我保护的机制,如模仿其他动物、释放有毒物质和利用伪装等。
这些机制帮助昆虫在面对威胁时保持安全。
三、昆虫的重要性昆虫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作为食物链的一环,既是捕食者又是被捕食者,维持着生物多样性的平衡。
昆虫还可以进行传粉,帮助植物进行繁殖。
此外,昆虫还能清除腐败的有机物,起到环境净化的作用。
昆虫分类1

2、蚁蛉科 Myrmeleontidae
头胸一般具长毛,触角短,棒状 翅痣下方有1狭长的翅室
短,棒 状
痣下室
3、蝶角蛉科Ascalaphidae
外形似蜻蜓,触角长,几乎等于体长,棒状
复眼大,被一沟分为上下两部分 翅痣下室短
长,棒 状
4
二、鞘翅目
世界35万种;分属4-5个亚目(原鞘亚目、肉食亚目、菌食亚目、多食亚目);
26
▲前胸背板
▲ 前胸腹板突
16、芜菁科 Meloidae
体中型,体壁及鞘翅柔软 前胸小 两鞘翅末端分开 爪纵裂成2叉
27
17、拟步甲科 Tenebrionidae
鞘翅常在中部以后 愈合
异节类,5-5-4 前足基节窝闭式
前3可见腹节愈合
28
步甲科和拟步甲科
步甲科 体型 小-大型 拟步甲科 小-大型
水龟虫科
椭圆形,扁平而光滑具 似龙虱,但背面较隆 光泽 起 长,丝状 短于触角 短,锤状 长于触角
♂前足为抱握足,后足 三对足均细长,胫节 基节大并固定在腹板上 上具长的端距 无中脊突 6节 有中脊突 5节
10
5、犀金龟科 Dynastidae
雄虫头顶、前胸背板生发达突起
雌虫体型略小,头胸上可见低矮
鲜艳,具蓝、绿、 色泽鲜艳,多 多暗,黑色或棕色 黄等金属光泽 具星状花斑 成对相等,或1枚 外缘不凹入 6对位于腹板侧上 方 不等,大爪端部 常分裂 外缘不凹入 前3对位于侧膜上 后3对位于腹板上 成对相等 外缘凹入 同前
19
12、萤科 Lampyridae
♂
发光器
♀
20
小-中型,长而扁,体壁柔软 前胸背板发达,盖及头部 雄虫一般有翅,雌虫常无翅 腹部6、7节具发光器
昆虫触角、足、翅的类型及代表

①步行足:在地下跑的步行虫,虽然有翅但已不善于飞翔,为了适应其生活上的需要,经过长时期的演变,六条腿变得又细又长,跑起路来十分快速,这种足叫做步行足。
当然昆虫中最基本的也是最常见的还是步行足,它们的外形细长;各节也没发生显著的变化,最适于担负行走的功用,如瓢虫、步行虫、天牛等。
②跳跃足:蝗虫、蟋蟀、蚤蝼、跳甲等昆虫十分善跳;它们的后足腿节膨大,内有发达的肌肉,可以控制胫节的屈伸,产生跳跃行为。
捕捉这些昆虫时特别需要手疾眼快,否则它们会在一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昆虫中的跳高冠军非跳蚤莫属,它们跳跃的高度,可超过其体长100多倍,可以想象,假如人类能够跳过自身身高的100倍,那么,现存的世界跳高记录简直就不足挂齿了。
③捕捉足:螳螂、猎蝽等捕食性昆虫是一类益虫,不吃庄稼,专门靠捕食小动物生活,它们从卵里孵出来就有一对刀状的前足。
这种前足的基节延长,腿节腹面有槽,胫节可以折嵌到腿节的槽中,腿节和肠节上还常装备着锐刺,是捕捉猎物的有力武器。
当它捕获猎物时,可以利用腿节和胫节把要吃的东西夹住,再利用胫节内侧和腿节外侧锐利的刺将猎物撕碎吃掉,这种足叫捕捉足。
④开掘足:蝼蛄要在土里生活,挖筑隧道,偷吃庄稼的根、茎,那么它们是怎样钻到地里的呢?原来它们的前足又粗又壮,上面还有几个大齿,象是专门挖土的铲子,掘起土来十分方便,这种足叫做开倔足。
⑤携粉足:蜜蜂每天忙忙碌碌,来回穿梭在花丛中采集花粉和花蜜。
它们用什么携带呢?经过长期的适应,它们的后足胫节特化得又宽又扁,上面有长毛相对环抱,专门用来携带花粉,被称作花粉篮。
它的基节也有了专门的用处,比一般昆虫的基节要大,内面有10~12排横列的硬毛,用来梳刮在身体上的花粉。
当辛勤的采集劳动结束后。
一群群小蜜蜂满载花粉而归。
这种足叫做携粉足。
⑥游泳足:龙虱、仰蝽等生活在水中的昆虫,能捕捉鱼苗作为食料,是养渔业的大害。
鱼在水中游得够快了,它们怎么能追上鱼呢?原来龙虱、仰蝽的身体接近流线型,很象只快速潜艇,中足和后足又长又扁,向里的一面还长着一排整齐的长毛,这四条腿就象四只划船用的桨,这样游起来就很快了。
九大类昆虫分目特征表

3对
体内发育
2对
无特化(伪产 卵器)
无
缨翅目
锉吸式
步行足
3对
前:缨翅 后:缨翅
前:毛质 后:膜质
体外发育
2对
锯状
无
过渐变 态
2014/6/16
直翅目
双翅目
刺吸式 舐吸式
栉齿状 丝状 锯齿状 丝状
步行足
步行足
步行足
3对
前:膜翅 后:平衡棒
前:膜质 后:平衡 棒 前:半鞘 翅 后:膜质 前:膜质 后:膜质
体内发育
2对
无
完全变 态
刺吸式 半翅目
步行足 捕捉足 开掘足 步行足 跳跃足
步行足 捕捉足 开掘足 步行足 跳跃足
步行足 捕捉足 开掘足 步行足 跳跃足
针状
1对 较短 无
不完全 变态 完全变 态 完全变 态
白蚁
膜翅目
咀嚼式 嚼吸式 咀嚼式
丝状 棒状 栉状 丝状 锯齿状 念珠状 丝状 念珠状
步行足
步行足
步行足
3对
体内发育
2对
针状、锯状
蚂蚁 蜂 天牛、金 龟子、瓢 虫 蓟马
鞘翅目
步行足 开掘足
步行足 游泳足 跳跃足 步行足
步行足 游泳足 跳跃足 步行足
九大类昆虫分目特征表:
分目 口器 咀嚼式 单复眼 复眼发达 单眼 2—3 个 少数缺单眼 复眼大 单眼 3 或无 蟓科、蝇科 复眼发达 单眼 2,少数 无单眼 复眼发达 单眼 2—3 个 触角 剑状 丝状 足 前 开掘足 中 开掘足 后 跳跃足 数量 3对 类型 前:覆翅 后:扇形翅 翅 质地 前:革质 后:膜质 发育形式 体外发育 数量 2对 外生殖器 产卵器形状 剑状、刀状 锥状、针状 瓣状(蝗虫) 无特化(伪产 卵器) 尾须 1对 变态 类型 不完全 变态 常见 昆虫 蝗虫 蝼蛄 蟋蟀 蚊 虻 蝇 蝽蟓
实验三 昆虫的形态特征与分类1

双翅目 口器刺吸式或舐吸式,后翅为棒翅。
膜翅目 口器咀嚼式,前后翅均膜质。
将上述7目昆虫制作成双项式检索表:
1.口器咀嚼式………………………………………………………..2
检 索 表 的 制 作
口器吸收式………………………………………………………..4
2.前、后翅均为膜质………………………………………….膜翅目 前翅加厚,后翅膜质……………………………………………..3 3.前翅鞘质,翅脉不可见;前足非捕捉足………………….鞘翅目 前翅半透明(复翅),翅脉隐约可见;前足捕捉足…….螳螂目 4.前翅膜质,正常发达,后翅退化为平衡棒……………….双翅目 前、后翅均正常发达(后翅无退化现象)………………………5
3)触角的类型
触角的类型多种多样,大致可归纳成以下类型:
刚毛状:触角很短,基部1、2节较粗大,其余 各节突然缩小,细似刚毛。如蜻蜓、蝉等。
线状或丝状: 触角细长,圆筒形。除基部1、2 节较粗外,余节大小、形状相似,逐渐向端部 缩小。如蝗虫、蟋蟀及某些雌蛾等。
锯齿状:鞭节各亚节端部一角向一边突出似锯条。 如叩头虫,雌性绿豆象等甲虫。 双栉状或羽状:鞭节各亚节向两边突出成细枝状, 如雄蚕蛾、毒蛾。
检 索 表 的 制 作
3(2)前翅加厚,后翅膜质
4(5)前翅鞘质,翅脉不可见;前足非捕捉足………………鞘翅目 5(4)前翅为复翅,翅脉隐约可见;前足捕捉足……………螳螂目
6(1)口器吸收式
7(8)前翅膜质,正常发达,后翅退化为平衡棒……………双翅目 8(7)前、后翅均正常发达(后翅无退化现象) 9(10)前、后翅均鳞质,口器虹吸式……………………….鳞翅目 10(9)翅面上无鳞质覆盖物,口器刺吸式 11(12)前翅基半部革质,端半部膜质;多具臭腺………..半翅目 12(11)前翅质地相同,多为膜质,部分种类具蜡腺………同翅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在地下跑的,虽然有翅但已不善翔,为了适应其生活上的需要,经过长时期的演变,六条腿变得又细又长,跑起路来十分快速,这种足叫做。
当然昆虫中最基本的也是最常见的还是,它们的外形细长;各节也没发生显著的变化,最适于担负行走的功用,如、、等。
②:、、蚤蝼、跳甲等昆虫十分善跳;它们的后足腿节膨大,内有发达的肌肉,可以控制胫节的屈伸,产生跳跃行为。
捕捉这些昆虫时特别需要,否则它们会在一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昆虫中的跳高冠军非莫属,它们跳跃的高度,可超过其体长100多倍,可以想象,假如人类能够跳过自身身高的100倍,那么,现存的世界跳高记录简直就了。
③:、猎蝽等捕食性昆虫是一类,不吃庄稼,专门靠捕食小动物生活,它们从卵里孵出来就有一状的前足。
这种前足的延长,腿节腹面有槽,胫节可以折嵌到腿节的槽中,腿节和肠节上还常装备着锐刺,是捕捉猎物的有力武器。
当它捕获猎物时,可以利用腿节和胫节把要吃的东西夹住,再利用胫节内侧和腿节外侧锐利的刺将猎物撕碎吃掉,这种足叫。
④:要在土里生活,挖筑隧道,偷吃庄稼的根、茎,那么它们是怎样钻到地里的呢?原来它们的前足又粗又壮,上面还有几个大齿,象是专门挖土的铲子,掘起土来十分方便,这种足叫做开倔足。
⑤:蜜蜂每天忙忙碌碌,来回穿梭在花丛中采集和花蜜。
它们用什么携带呢?经过长期的适应,它们的后足胫节得又宽又扁,上面有长对环抱,专门用来携带,被称作。
它的也有了专门的用处,比一般昆虫的要大,内面有10~12排横列的硬毛,用来梳刮在身体上的。
当辛勤的采集劳动结束后。
一满载花粉而归。
这种足叫做。
⑥:、仰蝽等生活在水中的昆虫,能捕捉作为食料,是养的大害。
鱼在水中游得够快了,它们怎么能追上鱼呢?原来、仰蝽的身体接近,很象只快速潜艇,中足和后足又长又扁,向里的一面还长着一排整齐的长毛,这四条腿就象四只划船用的桨,这样游起来就很快了。
这种足叫做。
⑦:如雄性的前足附节特别膨大,上面还有状的构造,交配时用以挟持雌虫,这种足称为。
⑧:生活在毛发上的虱类,跗节只有1节,最末一节为一大型钩状的爪,胫节肥大,外缘有一指状的突起。
当爪向内弯曲时,尖端可与胫节端部的密接,构成钳状的构造,牢牢地夹住的毛发。
这种足叫做。
触角:
1.刚毛状:触角短,基节与梗节较粗大,其余各节细似刚毛。
如蝉、蜻蜓等的触角。
2.丝状、线状:触角细长,除基部第一、二节较粗外,其余各节的大小和形状相似,向端部渐细。
如蝗虫的触角。
3.念珠状:鞭节各亚节的形状和大小基本一致,近似圆球形,象一串念珠。
如白蚁的触角。
4.锯齿状:鞭节各亚节的端部向一侧突出如锯齿。
如芫青和叩头甲雄虫的触角。
5.栉齿状:鞭节各亚节向一侧突出很长,形如梳子。
如雄性绿豆象的触角。
6.双栉状、羽状:鞭节各亚节向两侧突出很长,似篦或鸟的羽毛。
如雄蚕蛾的触角。
7.膝状、肘状:柄节较长,梗节短小,鞭节由大小相似的亚节组成,在柄节和梗节之间成膝状弯曲。
如蜜蜂的触角。
8.具芒状:触角短,鞭节不分亚节,较柄节和梗节粗大,其上有一刚毛状或芒状构造,称触角芒。
如蝇类的触角。
9.环毛状:除基部两节外,大部分触角具有一圈细毛,越近基部的毛越长,渐向端部递减。
如雄蚊的触角。
10.棍棒状、球杆状:触角细长如杆,端部数节渐膨大。
如蝶类的触角。
11.锤状:类似棍棒状,但鞭节端部数节突然膨大似锤。
如瓢虫的触角。
12.鳃叶状:鞭节端部数节扩展成片状,可以开合,形状类似鱼鳃的结构。
如金龟子的触角。
翅:
膜翅:翅膜质,薄而透明,翅脉明显可见。
如蜂类、蝉和蜻蜓的前后翅,蝇类的前翅,甲虫、蝗虫和蝽的后翅等。
鞘翅:甲虫类的前翅全部骨化,见不到翅脉,坚硬如鞘,不用飞行,只用来保护背部和后翅。
半鞘翅:蝽的前翅,基半部较骨化,端半部仍为膜质,有翅脉。
复翅:蝗虫等直翅目昆虫,前翅质地坚韧如皮革,有翅脉,已不用于飞行,平时覆盖在体背侧面和后翅上。
鳞翅:翅的质地为膜质,但翅上有许多鳞片,如蝶、蛾类的翅。
毛翅:翅的质地为膜质,但翅面和翅脉上被有许多毛,如石蛾的翅。
缨翅:蓟马类昆虫的前后翅狭长如带,膜质透明,翅脉退化,在翅的周缘有很多缨状的长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