阈下启动的心理机制初探_王沛
阈下知觉和隐性广告的作用及启动效应研究_石文典

阈下知觉和隐性广告的作用及启动效应研究石文典钟高峰(宁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银川,750002)鲁 直(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433)摘 要 采用2(组别) 2(有无指导语) 2(是否学习)的3因素实验设计对80名大学生进行施测,以研究阈下知觉和隐性广告的作用。
结果表明:阈下知觉和隐性广告不能单独起作用,阈上知觉作用非常显著;阈上和阈下启动效应明显。
关键词:阈下知觉 阈上知觉 启动效应 隐性广告1 引言外界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人意识到,人们才能听清楚、看明白,这一强度就是意识阈限(t he threshold ofaw ar eness)。
低于意识阈限的刺激,人们不能清楚地意识到,但仍然会有反应,这种情形叫做阈下知觉。
刺激强度在意识阈限以下的广告,叫做隐性广告。
20世纪50年代,某些广告主开始考察隐性广告对消费者的影响,在新泽西的一家电影院里,在电影放映期间,把可口可乐和炒玉米的广告快速地闪现在银幕上,以至于观察者不能清楚地看到它们。
据说,在6个星期内,炒玉米的销售量提高了58%,可口可乐的销售量提高了18%。
此后,越来越多的人对隐性广告感兴趣,美国已有30多家 隐性广告 公司,为各厂家在电影中作 隐性广告。
然而,研究者不能重复这种结果。
尽管有一些证据证明阈下刺激可以影响情绪反应,却没有迹象证明阈下刺激可以影响消费动机或消费行为。
[1]最近有些证据显示,阈下知觉的作用是通过持续的长期的重复累积过程来实现的,而且要和阈上知觉结合起来。
实际上,阈下知觉只是起到了对阈上知觉的启动效应。
实验中很难把阈下知觉和阈上知觉分离开来,因为阈下知觉是无法直接测量的,只能通过行为反应来间接推测。
M erikle 与他的同事(2001)发现,阈下启动中能观察到典型的Stroop 效应,而阈上启动则观察到的是反转的Stroop 效应[2]。
Stroop 效应是指,在阈下启动中,被试对启动刺激的知觉是无意识的,由此所引起的对靶刺激的反应是自动的、不受控制的;而在阈上启动中,由于启动刺激被有意识地知觉到,使得被试可以根据启动刺激预期即将到来的靶刺激,因此,被试的反应是有目的的[3]。
阈下情绪面孔对注意的自动调节

化 位 置 , 有 期 的 易 化 效 应 然 后 才 有 晚 先
兰 _ 鱼: 旦
S ci enc an T ech e d n0I gy I ovaton o nn i H er l ad
学 术 论 坛
阈下 情 绪 面 孔 对 注 意 的 自动 调 节
邓 晓红 ’ 熊亚 萍 黄承柱 ’ 屈塬 邢 晨岚 ’ (. 1 湖北 大学 教育学 院心理 系 湖 北武 汉 4 0 6 ; 2 湖 北潜 江市 中心医院 法医司 法鉴定所 湖 北潜江 30 2 . 摘 要: 本研 究 用返 回抑 制范 式 , 通过 阈下 呈现 情绪 线索证 明 了情绪 面孔能 自动捕 获注意并 调 节注意定 向。 关键词 : 回抑制 闲下情绪线索 自动加工 返 中 图分类号 : 4 B 2 8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4 0 8 ( 0 0 0 () 0 2 -0 1 7 — 9 X 2 1 ) 2c- 2 3 1 6
务 中对 情 绪 面 孔 注 意 定 向的 增 强 。 】本研 究
用 返 回抑 制 范 式 , 过 闽 下呈 现 情 绪 线 索 通 ( 暂 呈 现 2 ms 加 掩 蔽 刺 激 使 情 绪 线 索 短 0 并
Hale Waihona Puke 可 能 快 而 准 地 按 键 反 应 。 半 被 试 看 见 M 绪 面 孔的 呈 现 时 问定 为 2 ms 并加 后 掩 蔽 , 一 0 , 则 相 反 。 键 反 应 后 背景 消 失 , 按 间隔 1 O ms O 5
每个 试 次 开 始 时 , 呈 现注 视 点 5 0 ; 先 0 ms 脑成 像 研 究 表 明 , 中 性 面 孔 相 比 , 绪 面 行 。 与 情 增 强 , 映 _对 情 绪 面 孔 注 意 定 向 的 增 强 。 反 r 但 这 些 脑 区 的激 活 并 不 总 伴 随 着行 为学 任 绪 面 孔 2 ms 可 为 高 兴 、 惧 或 中性 面 孔 ; 0 , 恐 然 后 在 注 视 点 的 两 侧 同 时 呈 现 掩 蔽 刺 激 l 0 ; 呈现 注视 点3 0 后 , 注 视 点 的 8 ms 再 0 ms 在 两 侧 随 机 出现 靶 子 “ ” “ , 求 被试 尽 M 或 N” 要
示意性符号的阈下情绪启动效应

煮. f 生 符号则会引起人们的负性情绪 , 给予人们对 危 险 环境 的预警 作 用 。 随着 示意 } 生 符 号在社 会 生
活 中应 用越来 越 广 , 深 入探 讨示 意 『 生符号 的情 绪 唤起 的 作用就 更 加 的必要 , 虽然 情绪 启动 的已有 研究 证 实 了具 有 情绪 效价 的 图片 、 词语 、 表情 面
示 意性符号 的 阈下情绪启 动效应
李 静 ,任 亚军 2 , 盛柳柳 ,徐钟庚
( 1 .宁波 大 学 教 师 教 育 学院 ,浙 江 宁 波 3 1 5 2 1 1 ;2 浙江师范大学 教师教 育学院 ,浙江 金华 3 2 1 0 0 4)
摘 要 :本研 究 旨在研 究示意性 符号 的阈下情 绪启 动效应 。采用 三明 治掩 蔽技 术记 录 了不 同时间 间隔 ( 8 3 m s和 5 8 3 ms )下示意性符 号启 动的情绪反应及反 应时 ,结果表 明 :( 1 )正 、负性 示意性符 号都 产生 了阂下情绪启动效应 ;( 2)时间间隔 ( s 0 A)会影响 示意性符号 的情绪启动 效果 ,较短的 s 0A 水平下 , 示意性符号的正性情绪启动效果较差 ; ( 3) 启靶刺激 效价 一致相 比于不一致时 , 更容 易启动相对应 的情绪 。 关键词 :示意性符号 ;情绪启动 ;阈下 ;S OA 中图分类号 :B 8 4 2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8 — 0 6 2 7( 2 0 1 5 )0 6 一 o 0 l 2 — 0 5
蒙上了与启动刺激相同的情绪色彩 。I 4 ' 5 J 而基于
启 动刺 激呈 现 时间 长短 的不 同 , 又 将情 绪启 动分
为 了 阈上 和阈下 启 动 , 情 绪启 动刺 激在 被 试意识
阈下情绪启动对人际判断的影响

发 阈下情绪反应后, 立即进行情绪体验的评定 , 因此 这 些 实验结果 不 能归 因 于情 绪记 忆 的失 败 。
13 问题 提 出 .
回顾无 意识 情 绪领 域 的研 究 , 然 取得 了一些 虽 成果 , 但也存 在 着一些 问题 。 首先 , 无意 识情 绪 的 存 在 问题 还 受 到一 些 心 理
摘
要: 通过 3个 实验探 讨 了阈下情绪启动对人 际判 断的影响作 用。实验 1 的结果显 示。 在阈
下呈现 快乐面孔 的条件下 , 被试 对随后 中性 面孔的喜好判断显著 高于 阁下呈现 中性 面孔和 阈下呈 现 恐惧 面孔 的条件。 实验 2的结果显示 , 阁下呈现快 乐面孔 的条件下 。 在 被试 对随后 中性 面孔的 趋 向反应显著 高于阈下呈现 恐惧面孔的条件。 实验 3的结果显示 , 阈下呈现 的情绪人物 面孔 引发
景或蛇 的 图片 、 电影 , 结果 发现 被试 自我报 告 的焦虑 水平上 升 , 就是说 负性 情绪也 可 以在 阈下引 发 _ 也 3。 3 _
Wi im n 人 (05 用 两个 实 验 检 验 了在 给 n e a等 kl 20 ) 被试 阈下 呈现 面孔 刺激 ( 乐 , 快 中性 , 怒 ) 愤 以后 , 被 试对 一种新 鲜 饮 料 的 消 费 行 为L 。其 研 究 过 程 如 7 J 下: 首先 , 被 试 评 定 他 们 的 动 机 状 态 ( 渴 和 饥 让 饥 饿)其次 , ; 给被试阈下呈现一系列面孔 图片( 快乐、 中性 、 怒 )然后 , 阈上呈 现 的中性 面孔对前 面 阈 愤 ; 用 下 呈现 的面孔 加 以掩 蔽 , 同时 让被 试 对 这 一 中性 面 孔 进行性 别分 类 。 阈下 情 绪 引发 以后 , 即将 这 些 立 被 试分 为两组 : 组被 试让他 们评 定 自己 的体 验 ( 一 心 境和唤醒)而另一组被试先消费 、 ; 评价饮料 , 再评定 他 们 的感受体 验 。实 验 结 果 表 明 , 下情 绪 面孔 引 阈 发 的情 绪反应 , 变 了被 试 对 饮 料 的 消 费行 为 和评 改 价, 但有 意识 的体 验 并 没 有 改变 。由 于被 试 在被 引
阈下情绪启动对认知任务转换的影响

・
应 用研 究 ・
社会心理科学 第 2 卷 总第 17 5 0 期 21 年第 1 00 期 总第 04 5页
一
般而言 ,实验性情绪的诱发按呈现方式来 极 程 度 ,以测 查是 否诱 发 出 了与情 绪 刺激 一致 的
21 ‘ .3 .实验设 计
区分 ,可分为阈上启动和阈下启动两种。在阈上 情 绪反应 。 情绪启动研究 中,实验 的刺激材料是 比较丰富的, 有词汇 、简单线 图 、生活情景 图片等等。虽然 单因素组内设计 ,自变量为阈上情绪启动 ,3
标 的左 右键 反应 。
转换 阶段 经 过一 定数 目 (0 ) 的单 元 ,被 试对 靶数 1个
情绪测查材料 :在每一种情绪水平处理完成 字 习惯化之后 ,将靶数字的颜色改变为一种新的 后 ,让被 试填写7 量表 ,报 告 出图片 的积极 或消 颜色 ,此时 的分心数字的颜色为上一个单元中靶 点
J hn uc曾经提出,情绪启动效应并不依赖于 个水平 ( o e s c M h 积极、消极 、中性) 。因变量为任务转换 对启动刺激的有意感知。但有研究表明 ,阈下启 损失 的时间 。 动与阈上启动对被试的影响并不一致 。程九清和 高湘萍 (04 20)研究发现无意识情绪启动是个体 21 实验任务 .4 . 采用数字分类任务作为实验任务 ,让被试排
图 1 数 字 任 务
华 中师范大学本 科生 2 名 ,年 龄2— 2 。 8 02岁
无任何 智力障碍 ;正常视力或矫正视力 为0 以 . 6
上;非色盲。 21 材料和仪器 .2 . 启动刺激材料 :积极情绪 、中性情绪 消极
“ ”
保持阶段 要求被 试对某种颜色的靶数字作奇偶分类任
1引言 .
成人阈下情绪启动效应实验研究_蒋重清

被试 启动刺 启动刺 性别 激性别 激表情
靶刺激评为哭的 比率均值 ± 标准误
启动刺 激表情
靶刺激评为笑的 比率均值 ± 标准误
男男
哭
0. 550 ± 0. 044
笑
0. 563 ± 0. 031
中
0. 457 ± 0. 037
对于情绪启动 , 采用以反应时为指标(情绪启动的第一种 含义)的研究较多 。 这种 研究中有人 指出刺激 的情绪效价 即 为一种特殊语义 , 启动刺激与靶刺 激存在情绪效价上 的联系 即相当于存在语义 上的联系 , 因而 情绪启动与语义启 动的作 用机制是一致的[ 5] 。 但是对于情绪启动的第二种含义 即情绪
启动刺激的筛选 是由 40 名 大学生 对一 批表情 为笑(45 张) /哭(65 张) /中性(148 张)的面孔图 片之效价进 行 7 点 评 定(1 代表最 消极 , 7 代表 最积 极)。 对 该结 果采 用 o ne-sample , t-test (test v alue =4) , 笑 的图片 保留效价 显著高 于 4 的 (p =0. 000) , 哭 的图片 保留效 价显著 低于 4 的(p =0. 000) , 中性图片保留效价与 4 没 有显 著差异 的(p >0. 05) ;并且 由 另外 40 人对每 张图片 的吸引注 意程度 进行 7 点评定 , 保 留 吸引注意程度在 1. 96 个标准 差之 内的 图片 。 经 筛选 , 符 合 条件的图片中 , 笑有 40 张 , 哭有 39 张 , 中性有 37 张 , 再从 中 选出效价更符合所 在表情 类别 要求的 所需 数目 的图片 。 这 样 , 3 种 表 情 图片 之 效 价 两 两 差 异 显 著 。“ 中 性” 与“ 哭” : t =26. 62 , p <0. 001 ;“ 中 性” 与“ 笑” :t = - 25. 22 , p < 0. 001 ;“ 哭”与“ 笑” :t = - 44. 28 , p <0. 001 。 这种 选择方 法 类似于 A DRIA A N SP RU Y T 等 人所用过 的方法 。 3 种表 情 图片中性别构成为笑 :男 17 人 , 女 15 人 , 哭 :男 13 人 , 女 19 人 , 中性 :男 23 人 , 女 9 人 。
情绪面孔唤醒度的阈下情绪启动研究

实验 一 在 200m s、300m s、500m s. 700m s 四种 IS I 条 件 下 , 以高 、 中 、低 唤 醒 度 的情 绪 面 孔 作 为 阈下 启 动 刺 激 ,以马 赛 克 处 理 过 的 中唤 醒 度 的情 绪 面 孔 作 为 靶 刺 激 ,通 过 让 被 试 判 断 靶 刺 激 的 唤 醒度 来 考 察 情 绪 面 孔 唤 醒 度 的 阈 下 情 绪 启 动 效应 。结 果 发 现 ,IS I 为 2 00m s、3 00m s. 500m s 时 ,出现 了 阈 下 情 绪 启 动 效 应 , 700m s 条 件 下 ,启 动 效 应 消 失 。表 明 阈 下 情 绪 启 动 效 应 可 在 唤 醒 度 维 度 上 实 现 ; 此 效 应 只 能 持 续 较 短 时 间 , 当 启 动 刺 激 与 靶 刺 激 间 隔 (IS I) 500m s 或 更 长 时 间 时 ,启动作用趋 于减 弱或 消 失 。
启动效应及其在我国特殊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度和 是否具 有直觉 特异性 可 分为知 觉启 动和 语 义启动 。知 自启 动效 应被 提 出 以来 , 研 究 者们 在 通过 实验 验 证启 觉 启动指 识别 目标 刺激 提取 的线 索与启 动刺 激在 知觉 特性 动效 应 存 在 的基 础 上 对启 动 效应 的产 生 机 制做 出 了多种 上相 关 , 主要反 映对刺激形 式 的优 先加工 。 语 义启动 与之不 理 论 假 设 , 提 出 了各种 理 论模 型 , 为人 们 认 识 启 动 效 应 的 同, 主要反 映 的是 对刺激 意义 的加 工 , 也称概 念启动 2 1 。 产生过 程和 了解 启 动效应 的产 生原 因提供 了丰 富的思 路 。
一
目前 公认 的启 动效应 可 以表述 为 :启 动效应 就是指 先前 呈 ( T 0, T 1 ) 与 分心物 ( D 0 , D 1 ) 。其 中一个 需 要被注 意并 作 出反 现 出来的刺 激对后续 刺激 加工 产生 的一系列 影 响 ,这种 影 应 。如 呈 现重 叠 的黑 色和 白色 字母 , 要 求被 试 说 出每 个 白 响 既可能是 正影 响 , 也 可能是 负影 响。 只 有 当启 动刺激 与 目 色 字母 的名 称 。结 果 发现 , 当前 次试 验 中 不被注 意的项 目 标 刺激间 存在一定 的正 向或 负向关 系 , 启动 效应 才会 出现。 在 下~ 试验 中变成被 注 意项 目时 , 被 试反 应 时间 变长 。 这 种关 系主要包含 含义层面 和形式 层面两 部分 内容 ” j 。 1 . 5 . 3 阈下 启动 范式 。 外界 刺 激必须 达 到一定 的强度 , 1 . 2 启 动 效 应 的 分 类 才 能被 人 意识 到 , 这一 强 度就 是 意 识 阈 限 , 低 于 意识 阈 限 根据 启动效 应作用 方 向的差异 ,我们 可 以将 其分 为正 的刺激 , 人 们 不能 清楚 地 意识 到 , 但仍 然会 有反 应 , 这 种反 启 动和 负启动两种 。 其 中, 启 动刺激 对 目标刺 激 的加工 起促 应 即是 阈 下知觉 。阈下启 动效 应 的产生 与 阈下知 觉 密切相 进作 用 为正启动效 应 , 反 之则为负 启动效应 。 根据 先后 呈现 关。有关研 究 结果显 示 , 在 进行 启 动实验 时 , 即使 启 动刺 激 的启 动 刺激 与 目标 刺激 的关 系 可分 为 重 复 启动 和 间接 启 呈现 时间 减 少 , 我 们依 然 可 以观察 到启 动 效应 。但 此时 由 动, 重复启 动指启 动刺 激与 目标刺激 完全相 同 , 后 者只 是对 于 刺激 呈 现时 间短 , 其刺激 无 法被 有意识 地察 觉 到。 前 者 的重复 ,间接 启动 则指 启动刺 激与 目标 刺 激不完 全相 2 启 动效应 的产 生机 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5, 28( 6) : 1344- 1346
阈下启动的心理机制初探
王 沛 鲁春晓
(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 兰州 , 730070)
摘 要
本研究以汉语双字名词为材料、 正确率和反应时为指标 , 进行了阈下启动的实验探索。揭示出 ( 1) 当启动词在前面的练习
以上结果证实了阈下启动主要通过无意识的范畴 产生 ( 词汇- 范畴模式) , 而不是词汇 - 反应模式的自 动化。
5 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 练习能产生显著阈下启动效应。 练习建立的不是简单的词汇 - 反应模式, 而是词汇 范畴模式, 即阈下语义启动主要通过无意识的范畴产 生, 而不是词汇- 反应模式的自动化。
表 2 不同按键组对知觉任务反应时的方差分析 变异来源 击中 虚报 df 1 1 MS 1503. 839 3713. 805 F . 089 . 104 sig. . 767 . 749
启动的大量研究发现至少对于单个词, 语义的无意识 分析的确存在[ 15] 。然而近来一些发现认为阈下语义 启动的分析机制复杂性程度不高。正如前文提到的若 没有在练习中对阈下启动词归类, 几乎不产生启动 , 显 示出对整个词的加工很弱 [ 6] 。而在练习后, 这些词能 产生显著阈下启动效应。这提出一个可能性即阈下启 动由阈下词控制, 这些阈下词激活的是与练习相关的 自动反应。这样一个假设似乎说明语义信息完全没有 起作用。但实验说明启动由练习词的效价控制, 即使 当这些效价再结合成完全相反的联接也是如此。无论 什么信息在产生阈下启动时激活的是语义范畴, 这印 证了对无意识分析的复杂性程度假设。
3 结果
3. 1 正确率 根据 Greenwald 等人提出的回归分析范式[ 10] 对正 确率进行回归分析。分析关注于结果的截距 , 这个截 距提出的统计检验是启动发生和启动零知觉有关这一 3, 11] 假说 [。为了达到比例零点的回归要求 , 各任务数据用
正如预期, 相同按键组和交换按键组在练习中的 按键任务相同, 所得数据的统计分析显示两组有显著 截距 ( 相同组: 截距 d = 0. 77, t 18= 3. 03, p < 0. 01; 交 换组: 截距 d = 0. 52, t 18= 2. 28, p < 0. 05) 。两个截 距大小在数据上不显著 ( t 36= 0. 08, p > 0. 05 ) 。这支 持了练习词引起显著阈下启动这一论断。 图 1 和 2 显示将启动任务数据回归到来自相同按 键组 ( 图 1) 和交换按键组( 图 2) 的知觉任务的数据上。 两组均显示了显著的阈下启动效应( 相同组: 截距 d = 0. 70, t 17= 2. 98, p < 0. 01; 交换组: 截距 d = 0. 50, t 17= 2. 57, p < 0. 05) 。两个截距数量上没有显著差异 ( t 34= 0. 76, p > 0. 5) 。这样, 交换按键任务对于启动 几乎没有影响。交换按键组的阈下词对有相应效价的 词起作用而不是对前面练习中和按键任务相同的效价 词起作用。结果与启动由词汇 - 语义模式控制的观点 一致。 3. 2 反应时 只以正确率为基础的回归分析对于阈下启动效应
图 1 按键任务 1( 积极词为 1, 消极词为 0) 的回归示意图
图 2 按键任务 2( 积极词为 0, 消极词为 1) 的回归示意图
2 知觉实验
被试完成启动测试后 , 将进行一个知觉测试 ( 两次 每次 50 组) , 他们试着对在与启动实验相同的条件下 被掩蔽的词进行归类。知觉实验中的任务与启动实验 相同, 仅仅是目标词呈现没有时间限制 , 被试有充分时 间对掩蔽的词归类。知觉任务中有相同按键任务、 目 标词、 启动词及测试组。
中被归类时, 阈下语义启动显著表现出来, 在练习中形成的阈下启动联接是词汇和语义范畴之 间的; ( 2) 练习 中被归类的词在后续 的不同按键反应任务中作为阈下启动词均发生作用, 阈下启动是启动的无意识归类 , 而不仅仅是自动化的刺激 - 反应模式。 关键词 : 阈下启动 语义范畴 刺激 - 反应模式 刺激 - 范畴模式
西北师范大学知识与科技创新工程资助项目 ( 编号 CX03- 01) 。 通讯作者 : 王沛 , 男。 E -mail: wpchxio@ sohu. com
启动 ) 和词汇- 范畴模式( 归类范畴控制启动 ) , 旨在证 明练习中形成的阈下启动联接2 类, 这些词在以后 反应任务中启动相应效价, 即相同范畴的目标词。如 若练习中归类积极词按 1 键, 消极词按 0 键, 在以后 有两种启动任务 , 一种与前面练习相同, 仍为积极词按 1 键, 消极词按 0 键; 另一种相反, 消极按 1 , 积极 按 0 。若是词汇- 反应模式, 用相同键练习的词将启 动同一键归类的目标, 即使目标词属于练习词的相反 范畴。但词汇- 范畴观认为即便颠倒反应任务, 练习 词也只对与它们有相应效价的词起作用。
4 讨论
实验通过正确率和反应时两个心理学实验的基本 指标, 说明只有先练习( 归类) 启动词, 这些词才会在以 后任务中作为阈下启动词产生显著效应[ 6] 。研究中我 们检验了练习作用的 2 个相对假设, 其一是练习联接 了词汇和将其归类的反应, 经过练习的阈下启动词只 [ 6] 激活自动化反应, 而非语义范畴 。另一个假设是练 习建立或加强了词汇与范畴的联接, 阈下启动词激活 的是它与目标词相同的语义范畴。实验结果清楚支持 了后一种假设, 实验中得到的阈下启动不受练习和启 动任务中相反指导语的影响。阈下词控制的启动主要 由词汇- 范畴模式驱动。 4. 1 回归分析效度与无意识加工 实验用回归曲线分析。很多阈下启动研究中均成 功应用了回归法[ 3- 4] , 其效度 也在很多文章中有细 述[ 12- 13] 。当 2 个知觉任务中的预测变量平均数显著 大于零点且回归斜率显著为正时 , 对变量的测量误差 可导致假性大截距。实验数据并没有这些特征, 2 组 知觉任务平均值不显著大于 0。说明启动加工在启动 任务中有显著效应 , 在知觉任务中没有。这就涉及到 无意识加工的标准, 该标准要求一个 0 假设, 即在知觉 任务中没有启动加工。数据结果说明启动是无意识加 工。 4. 2 阈下语义启动与无意识加工 阈下 知觉启 动的定 义说明 它是 一种 无意 识知 [ 14] 觉 。无意识加工一个重要问题是刺激物被分析的 [ 15- 16] 复杂性水平 。即词汇的无意识分析在整个词汇 意义水平上有效激活了吗? 过去 20 年关于阈下语义
1 启动实验
被试首先从具有两种不同词性的一套词( A 或 B) 中按词性积极和消极将其分类从而获得练习 ( 2 次每 次 50 组) 。在标准计算机键盘上用有利手按 1 、 0 键。接着做启动词被掩蔽的 2 次 50 组练习。指导试 被将目标词按意思积极或消极进行按键反应。这个任 务中, 目标词是在初期练习阶段( A 或 B 套 ) 进行过分 类的词, 并且启动词与目标词来自相同一套, 但启动词 和目标词在任何一次反应中均不是同一词。按键任务 与练习阶段相同。 随后是关键的正式测试阶段 , 被试做三次启动任 务, 每次 50 组反应 , 这个任务中目标词是来自先前未 出现的 A 或 B 套词, 启动词来自前面练习过的那套 词。一半被试进行的按键任务与前面练习 ( 相同键的 组) 相同, 另一半相反( 交换键的组) 。这样在这些任务 中, 掩蔽的启动词已在前面以或与目前任务相同或者 相反的形式练习过了。三次中第一次仍是被试练习, 数据不包括在分析中。 看到目标词要迅速按键 , 每组图片顺序为前掩蔽 图 200 毫秒+ A 套词 ( 启动词) 20 毫秒+ 后掩蔽 50 毫 秒+ B 套词( 目标词) 500 毫秒+ 空白+ 按键, 按键完后 下一组再开始。
1346
心
理
科
学
的检测不够敏感, 因此进一步用反应时指标分析。因 一名被试数据不足, 对剩下的 39 名两组被试进行重复 测量方差分析。见表 1、 表 2。与正确率相同, 方差分 析结果显示对不同按键任务, 反应时均无显著差异, 这 个结果同样与启动由词汇 - 语义范畴模式控制的观点 一致。
表 1 不同按键组对启动任务反应时的方差分析 变异来源 击中 虚报 df 1 1 MS 20652. 480 2404. 050 F 1. 359 . 056 sig. . 251 . 814
1 引言
阈下启动指个体没有有意识知觉到呈现的刺激, 却影响到随后对相关刺激加工的现象, 即人对一个词 最近的加工经验可以在该词下次出现时促进对其的加 工。以 Marce 的研究为先导,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研究 者对阈下启动现象进行了大量研究, 但关于启动效应 的内部心理机制问题仍存在很大争议 [ 1] 。 研究发现, 阈下启动过程中 , 对目标词归类受前面 出现的阈下启动词影响, 而这个启动词所以能产生作 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最近练习中该词以可见的形式 出现并对其进行了归类。若先练习分类阈下启动词, 随后的启动效应将会很强并能轻易复现[ 2- 4] , 而那些 没有练习的启动效应很弱且很难重[ 3, 5] 。有人认为这 种对启动词进行归类练习, 继而引起显著阈下语义启 动是练习连系起了词汇与反应, 使它们产生自动习得 联接[ 6] 。就有理论认为由练习词引起的阈下启动是种 自动化现象[ 7- 8] : 练习中人们建立了词与归类反应间 的关键联接( 单词- 反应模式) , 重复练习使得这一 模 式 自动化。当相同词以后作为阈下启动词出现时, 就 产生了无意识的自动反应。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练习建立的联接不是词汇- 反 [ 9] 应模式而是词汇- 范畴模式 , 即词汇与它们所属范 畴之间的联系。这些范畴具有一定稳定性 ( 如语义上 高兴与不高兴) , 可以长期存在。当然词汇- 范畴理论 与自动化理论并非绝对对立 , 它认为启动中不是没有 自动反应, 只不过练习不仅仅建立词汇- 反应这种特 殊自动化, 其本质心理机制乃是只有将练习词归类到 各个不同范畴, 再以这个范畴标定以后的目标词时, 才 产生阈下启动。若仅在练习中简单重复词汇却不进行 归类这种更高级加工, 这些词在语义归类任务中不会 起到阈下启动词作用[ 2] 。 本实验试图检验词汇- 反应模式 ( 反应任务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