阈下情感启动范式下的性别面孔情绪刻板效应

合集下载

不同愉悦度面孔阈下情绪启动效应

不同愉悦度面孔阈下情绪启动效应

心理学报 2010, Vol. 42, No.9, 929−938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DOI: 10.3724/SP.J.1041.2010.00929收稿日期: 2009-10-0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5JJDXLX003)、全国高校优秀博士论文作者专项资金项目(200708)、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科国家重点课题(ABA060004)。

通讯作者: 吕勇, E-mail: ly6312@不同愉悦度面孔阈下情绪启动效应:来自ERP 的证据*吕 勇 张伟娜 沈德立(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 天津 300074)摘 要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研究阈下情绪启动效应。

实验中的因素是阈下呈现的情绪启动面孔的愉悦度, 分为高、低两个水平。

被试的任务是对中性靶刺激面孔进行情绪判断。

结果发现:被试在对靶刺激进行情绪判断时出现与启动刺激愉悦度趋于一致的启动效应; 低愉悦度面孔作启动刺激条件下N1和P2的波幅显著大于高愉悦度面孔作为启动刺激的条件; 不同愉悦度情绪面孔的阈下启动效应是由于启动刺激影响了对靶刺激的知觉加工所致。

关键词 阈下知觉; 情绪启动; 情绪愉悦度; 事件相关电位 分类号 B8421 问题的提出人对情绪信息的加工既可以是有意识的受控加工, 也可以是无意识的自动加工(姜春萍, 周晓林, 2004)。

大量研究证明, 对情绪信息的自动加工可以调节人们对事物的判断以及社会行为, 这一现象在情绪启动的研究中得到充分证明。

情绪启动效应(affective priming effect)指的是个体先行加工具有一定情绪意义的刺激后, 后继加工也易于蒙上相应的情绪色彩。

在情绪启动的实验中, 研究者们发现如果将启动刺激呈现时间减少到几十毫秒、十几毫秒、甚至几毫秒, 依然能观察到情绪启动效应。

由于启动刺激呈现的时间非常短, 人无法有意识地觉察, 故此时出现的情绪启动称为“阈下情绪启动”(subliminal affective priming)。

阈上阈下不同面孔表情下的注视线索提示效应

阈上阈下不同面孔表情下的注视线索提示效应
心理学报 2015, Vol. 47, No.11, 1309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DOI: 10.3724/SP.J.1041.2015.01309
阈上阈下不同面孔表情下的注视线索提示效应*
张美晨 魏 萍 张 钦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 , 北京市 “学习与认知 ”重点实验室 , 北京 100048)
Hale Waihona Puke 被试 35 名在校大学生或研究生 (23 名女生 , 12 名男 生 , 19~23 岁 , M = 22 岁 , SD = 1.37)参加了实验。被 试均为右利手 , 视力或者矫正视力正常 , 身体健康 , 无情绪障碍疾病史。 因实验程序错误剔除 1 名被试 , 另外 , 剔除错误率高于 5%的被试 3 名 , 最后选出 31 人 (21 名女生 , 10 名男生 )。所有被试均自愿参加 实验 , 实验后获得一定的报酬。 2.2 刺激与仪器
收稿日期 : 2014-11-27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31470979, 31470980);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拔尖人才资助。 通讯作者 : 张钦 , E-mail: zhqian@; 魏萍 , E-mail: weiping@
1309
1310
趣的重要指示器。人们可以利用他人眼神所传递的 信息去知觉面孔和识别情绪 , 也能依据他人的注视 方向获悉其注意焦点、行为意图、目的愿望 , 甚至 是知识和信念等信息 (Kleinke, 1986) 。在社会类型 的线索中 , 眼睛注视朝向是一种非常有力的线索。 近些年来 , 研究者发现他人的眼睛注视线索可诱导 观察者将注意转移到该线索所指向的方向上 (Driver et al., 1999; Friesen & Kingstone, 1998; Hood, Willen, & Driver, 1998; Schuller & Rossion, 2001, 2004)。当他人的注视方向与随后出现目标的 位置相一致时 , 检测该目标的速度会显著提高 ; 反 之 , 当注视方向与目标位置不一致时 , 对目标的检 测较慢。即使注视线索对目标位置没有任何预测作 用 , 它仍能诱导注意发生快速转移 , 这一现象被称 为 “ 眼 睛 注 视 线 索 提 示 效 应 ” (eyes gaze cueing 这种注 effect), 简称为 “注视线索提示效应 ” (GCE)。 意现象在高级社会认知能力 , 如心理理论、语言习 得 与 社 会 交 往 的 发 展 中 有 重 要 作 用 (Bayliss,

高低唤醒度情绪面孔的阈下情绪启动效应

高低唤醒度情绪面孔的阈下情绪启动效应

关键词 : 闽下情绪启动 ; 情绪唤醒度 ; 绪面孔 情
中 图分 类 号 : 8 14 B 4 . 文献标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3— 0 9 2 1 )3— 0 6— 3 17 8 3 (0 2 0 0 8 0
1 问题 提 出 .
对 在评 价上 处 于 两 极 ( 如正 性 或 负 性 ) 的靶 刺 激 而言 , 体对 其 做 出评 价 的 时 间与 准 确性 受 到 其 个 前 面 的启动 刺激性 质 的调节 。启 动刺激 与靶刺 激
的性质 一 致 时 ( : 光一母 爱 , 螂~ 死 亡 ) 如 阳 蟑 与
维度除了效价还包括 唤醒度。l我们假设 , _ 阈下 情绪 启 动效应 不仅 与启 动 刺 激 的效 价 有 关 , 与 也
收 稿 日期 :0 2— 3— 5 2 1 0 0
( A S 中的情 绪 面孔 。该 系 统提 供 了一 套 用 于 C P)
情绪研 究 的标准 化 刺 激 , 有 图 片均 来 自中 国成 所
基金项 目: 育部人 文社 会科 学研 究基地 重 大项 目( 5J X X 0 ) 教 0 JD L 03 和全 国高校 优 秀博 士论 文作 者专项 资金 项 目
气 的 面 孔 ,6恐 惧 的 情 绪 图 片 [ 等 作 为 启 动 刺 l
激 , 阈下情 绪启 动效 应 进 行 了研 究 。也 有 些研 对 究者 从情 绪 的维度论 出发 , 选取 了正 、 负效 价 的材
料作 为启 动刺 激 , 明 了情 绪 效 价 的 阈下 情 绪 启 证 动效 应 的存在 。 1 然 而情 绪 维度 论 指 出情 绪 的 一 ] 0
21 0 2年 5月 第 2 第 3期 9卷
鲁东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阈下情绪面孔及其脑机制

阈下情绪面孔及其脑机制
惧( f e a r ) 、 悲伤 s a d n e s s ) 、 厌恶 ( d i s g u s t ) 、 惊 讶( s u r p r i s e ) 和平静 ( 中性 ) 。 本 文 以情绪 面孑 L 为切入 点 , 对 阈下 视 觉实 验 n o r m a l 及 其脑 机制 进行 评述 。
来 识 别 他 人 的 心 理 状 态 进 而 调 整 自己 的 社 会 行 为。 对情 绪 面孔准 确 、 快 速 的觉 知是 人类 进行 正常 社 会交往 所必 须 的技能 。根据情 绪 的不 同 , 情 绪面
孔 主 要 分 为 七类 : 高 兴( h a p p i n e s s ) 、 愤怒( a n g e r ) 、 恐
研 究 项 目。 国家 自然 科 学 基金 项 目。
【 作者简介】 朱雪玲 ( 1 9 8 0 一 ) , 女, 讲师, 博士。主要研究方向 : 心理战理论与技术 。
朱雪玲等 : 阈 下 情 绪 情 绪 面: f L  ̄ J l 激 的加 工 ; 阈下情 绪 面孔 加 工 系统 究竟 由哪些 成 分 构成 :每 个成 分 的
类 对 面孔 的情绪 非 常敏感 。通 过观 察 面孔 的情 绪
感觉 不到 的事物 就不 会对 人产 生影 响吗Ⅲ ?心 理学 的研究 发 现 , 作 用于 各种 感受 器 ( 眼睛 、 耳朵、 皮肤 等 ) 的刺 激 , 必 须达 到一 定 的强 度才 能 引起 感
受 。那种 刚刚 引起感 受 的最小 刺激量 。 称 为绝对 感
料进 行 阈下呈 现 , 继而 诱发 无 意识 视 觉 , 对 比实验
阈下呈 现刺 激 是无 意识 知 觉领 域 中感 觉 无意
识( s u b l i m i n a l p r o c e s s i n g ) 的研究 范畴 。此 种无 意识

阈下启动自尊对女性相貌满意度和相貌改变愿望的影响

阈下启动自尊对女性相貌满意度和相貌改变愿望的影响
加 抑郁 、 孤 独 。
的研究 发 现 , 相貌 负 面身体 自我 与 自尊呈 正相关 , 对
自己相 貌越 不满 意 , 自尊越 低 L 1 。有研 究 者 对 大学 生身体 自我与 自我 价值 感 的关 系 进行 研 究 , 发 现 大
学生 的身体 自我 与 其 自我 价 值 感 有 显著 的正 相 关 , 其 中相 貌特 征与 自我 价值 感 的关 系最 紧密 , 高、 低自 我价值 感 的大学 生身 体 自我满 意度有 非常 显著 的差 异口 。有研 究者通 过 相关 分 析 得 出 , 相貌 的关 心度
第 1 1卷 第 9期 2 0 1 3年 9月
西 南 农 业 大学 学 报 ( 社会科学版)
J o ur na l o f So u t h we s t Ag r i c u l t u r a l U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1 S c i e n c e Edi t i o n)
度 和 相貌 改 变愿 望 的 影 响 。方 法 : 将 6 5名 相 貌 负 面 身 体 自我 女 性 随 机 分 为 两 组 , 一 组 阈 下 积 极 启 动 自尊 , 一组 阈下 消极启 动 自 尊; 将 6 5 名 非相 貌 负 面 身 体 自我 女性 随 机 分 为 两组 , 一 组 阈 下 积 极启 动 自尊 , 一 组 阈下 消 极 启 动 自尊 ; 采 用 VA S问 卷 考 察 阈 下 启 动 自尊对 相 貌 满 意 度 、 相 貌 改 变愿 望 的 影 响 。结 果 : ( 1 ) 在 阈 下 启 动 自尊 后 , 不管 是 积 极 还 是 消 极 , 再激活 负面图式 , 女 性 相 貌 满 意 度 没 有显 著 差 异 ; ( 2 ) 相 貌 负 面 身 体 自我 女 性 的 相 貌 改 变 愿 望 在 激 活 负 面相 貌 图式 后 显 著 高 于 激 活 图 式 前 ; ( 3 ) 非相貌负面身 体 自 我 女性 的相 貌 改 变 愿 望 在 消极 启 动 自尊 、 激 活 图 式 后 显 著 高 于 启 动 前 。结 论 : 启 动 自尊 对 女 性 相 貌 满 意 度 不 会 产 生 影 响 , 但 在 激 活 负 面相 貌 图式 后 , 相 貌 负 面 身体 自我 女 性 改 变 自己 相 貌 的 愿 望 会更 强 烈 。 关键 词: 相貌 负 面 身体 自我 ; 女性 ; 自尊 ; 相貌满意度 ; 相 貌 改 变 的 愿 望

阈下情绪启动对人际判断的影响

阈下情绪启动对人际判断的影响

阈下情绪启动对人际判断的影响通过3个实验探讨了阈下情绪启动对人际判断的影响作用。

实验l的结果显示,在闽下呈现快乐面孔的条件下,被试对随后中性面孔的喜好判断显著高于阁下呈现中性面孔和阁下呈现恐惧面孔的条件。

实验2的结果显示,在阈下呈现快乐面孔的条件下,被试对随后中性面孔的趋向反应显著高于阁下呈现恐惧面孔的条件。

实验3的结果显示,阈下呈现的情绪人物面孔引发的正负情绪效价,不管对新异性的中性人物面孔图片。

还是熟悉性的中性人物面孔图片的喜好态度都产生了影响。

总之,在情绪的正负效价水平上,阈下情绪启动会影响被试随后的人际判断。

标签:无意识情绪;效价;人际判断1引言传统的情绪理论和研究强调意识经验在情绪产生和情绪状态中的作用。

然而,情绪的产生和作用总是要求意识的参与吗?是否存在着无意识情绪?1.1情绪的无意识引发关于“纯粹接触效应(mere-exposure effect)”的研究表明,正性情绪可以由阈下刺激引发,即被试能够增加对阈下重复呈现的刺激的偏好。

在另一项研究中,给病态性恐惧症患者阈下呈现一些血腥场景或蛇的图片、电影,结果发现被试自我报告的焦虑水平上升,也就是说负性情绪也可以在阈下引发。

但在这些研究中,仅仅是引发情绪的刺激是无意识的,情绪反应本身还是有意识的。

1.2无意识情绪是否存在真正的无意识情绪,即人们不仅对引发情绪的原因无意识,而且情绪反应本身也是无意识的,最近一些研究者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

Kihlstrom(1999)认为无意识情绪是指,某种情绪状态所导致的经验、思想和行动上的变化,这种情绪状态独立于他/她对这种情绪状态的有意识的觉察。

Lambie和Marcel(2002)认为,存在着“几种对情绪的无觉察”,包括“一种完全的无意识情绪状态。

”最初,研究者探讨了阈下呈现快乐或愤怒面孔图片后,被试对中性刺激的评定,例如汉字。

在这些研究中,要求被试监控他们的有意识体验的变化,并告诉他们不要让体验影响对中性刺激的偏好评定。

阈下情感启动范式下的性别面孔情绪刻板效应

阈下情感启动范式下的性别面孔情绪刻板效应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8, 7(8), 1171-1178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8 in Hans. /journal/asshttps:///10.12677/ass.2018.78172Gender Facial Emotional Stereotype underthe Paradigm of Subliminal AffectivePrimingLina Zhang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Received: Jul. 19th, 2018; accepted: Aug. 2nd, 2018; published: Aug. 9th, 2018AbstractResearches showed that the disparate facial features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will affect the perception of emotional expression. On the same baseline, women are more likely perceived to be happy, surprised and fear, whereas men are angry, which is called gender facial emotional stereo-type. We utilized the three-factor mixed experiment design, 2 (gender of priming image: male, fe-male) × 3 (emotion of priming image angry, happy, neutral) × 2 (gender of subject: male, female), to examine gender facial emotional stereotype under the paradigm of subliminal affective priming.The subjects need to assess target images are happy or not when encountering evaluative catego-rization task. Then we analyze the data that is estimated “happy” using the repetitive measure of variance.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gender of priming image and emotion of priming image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1, 35) = 7.064, p < 0.01;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hen priming “happy” emotion whatever the happy priming or neutral priming. This study re-vealed that there exists gender facial emotional stereotype under the paradigm of subliminal af-fective priming.KeywordsSubliminal Affective Priming, Gender Facial Emotional Stereotype阈下情感启动范式下的性别面孔情绪刻板效应张丽娜西南大学,重庆收稿日期:2018年7月19日;录用日期:2018年8月2日;发布日期:2018年8月9日张丽娜摘要研究表明男女两性之间存在的差别性面部特征会影响他人对其情绪表达的觉知。

面孔搜索中性别和熟悉性对情绪表情加工的影响

面孔搜索中性别和熟悉性对情绪表情加工的影响

有学者(比如:Pierce et al.,2004))发现正常人对熟悉面孔的加工同样激活了前额叶、扣带回等脑区,也就是与正性情绪的激活脑区有所重叠,那么就熟悉面孔而言,这两种特征维度的加工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交互作用,同时面孔本身内部特征(眼睛、嘴巴等)的突出显著性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干扰熟悉性和正性情绪表情之间的相互作用。

国外学者对面孔情绪表情与面孔熟悉性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多,比如:Ellis等(1990)用重复启动效应考察二者的关系, Nele,Olaf 和Werner(2008)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探测情绪熟悉性和表情分类任务中的电位变化关系,Christian等(2008)使用评估量表法来考察熟悉性与情绪表情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研究大都采用控制某一特征来考察另一特征识别的方法,并且大都选取负性情绪与正性情绪进行对照,但总体来说对实验结果中有关正性情绪的部分讨论较少。

从功能模型还可以看出,面孔的性别信息与面孔的表情以及熟悉性身份信息的识别之间都没有特定的联系,所以性别加工任务看似相对独立,但男性和女性在面孔特征的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并且大多体现在外部特征上,如果去除了这些外部特征而附加另外一些信息(比如:情绪表情等),那么性别加工的复杂性就大大增加了。

有研究显示不同性别观察者对面部表情的加工也存在差异,从3岁开始女性就表现出较男性更好的识别表情的能力。

Wild等(2001)认为不同性别间由于生理因素如类固醇激素含量的不同造成了对面孔加工的差异,Lee等(2002)用功能磁共振研究不同性别被试观看交互呈现的正性或负性情绪面孔时发现,女性被试激活了比男性更多的脑区;Jorge 和Karine(2002)研究发现男、女观察者在对男、女情绪面孔(尤其是负性情绪)的记忆上有各自一一对应的优势即存在所谓的“自我性别效应”;国内的陆雪松等人(2006)用ERP研究显示在面孔情绪表情特征结构编码的加工时间上也存在着性别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8, 7(8), 1171-1178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8 in Hans. /journal/asshttps:///10.12677/ass.2018.78172Gender Facial Emotional Stereotype underthe Paradigm of Subliminal AffectivePrimingLina Zhang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Received: Jul. 19th, 2018; accepted: Aug. 2nd, 2018; published: Aug. 9th, 2018AbstractResearches showed that the disparate facial features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will affect the perception of emotional expression. On the same baseline, women are more likely perceived to be happy, surprised and fear, whereas men are angry, which is called gender facial emotional stereo-type. We utilized the three-factor mixed experiment design, 2 (gender of priming image: male, fe-male) × 3 (emotion of priming image angry, happy, neutral) × 2 (gender of subject: male, female), to examine gender facial emotional stereotype under the paradigm of subliminal affective priming.The subjects need to assess target images are happy or not when encountering evaluative catego-rization task. Then we analyze the data that is estimated “happy” using the repetitive measure of variance.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gender of priming image and emotion of priming image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1, 35) = 7.064, p < 0.01;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hen priming “happy” emotion whatever the happy priming or neutral priming. This study re-vealed that there exists gender facial emotional stereotype under the paradigm of subliminal af-fective priming.KeywordsSubliminal Affective Priming, Gender Facial Emotional Stereotype阈下情感启动范式下的性别面孔情绪刻板效应张丽娜西南大学,重庆收稿日期:2018年7月19日;录用日期:2018年8月2日;发布日期:2018年8月9日张丽娜摘要研究表明男女两性之间存在的差别性面部特征会影响他人对其情绪表达的觉知。

在同一基线水平上,女性情绪更容易被觉知为开心、惊讶、恐惧,而男性情绪更容易被觉知为生气和愤怒,这种由于面部特征差异引起的对男女情绪状态的感知差异即性别面孔情绪刻板印象。

本研究旨在证明阈下情感启动范式下的性别面孔情绪刻板效应,实验采用2 (启动图片人物性别:男性,女性) × 3 (启动图片情绪性质:开心,生气,无表情) × 2 (被试性别:男性,女性)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

被试在评价分类任务中判断目标图片情绪是“开心”还是“不开心”。

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被试判断目标图片为“开心”的数据分析,发现启动图片人物性别与启动图片情绪性质交互作用显著,F(1, 35) = 7.064,p < 0.01,在开心情绪启动和无表情情绪启动条件下,男女两性启动“开心”情绪均存在显著差异。

研究证实性别面孔情绪刻板效应会对阈下情绪启动效应产生影响。

关键词阈下情绪启动,性别面孔情绪刻板效应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1. 引言情绪启动是指个体正在加工的某个具有情绪性质的刺激,会影响个体随后加工的其他情绪刺激,使得两者情感性质接近甚至一致[1]。

截止目前,国内外很多研究者已采用情绪启动(affective priming effect)范式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最早关于情绪启动的研究是Fazi [2]开展的。

实验中,Fazi以不同SOA (启动刺激与呈现靶刺激呈现的时间间隔,即两者之间的时间差)将积极、消极和中性等具有不同情绪性质的启动刺激呈现给被试,然后再呈现相同的靶刺激,被试的实验任务是对靶刺激的情绪性质进行评价。

实验结果表明启动刺激的不同会导致被试对靶刺激的评价出现差异,从而证明先加工的情绪性质会影响被试对于后续刺激的情绪状态判断。

后期,研究者们在该研究思路的指导下开展了大量情绪启动研究,总结发现即使将启动刺激呈现的时间减少到几十毫秒、十几毫秒、甚至几毫秒,依然可以观察到情绪启动效应[1] [3] [4] [5]。

在这些研究中由于启动刺激呈现的时间只有几十到几百毫秒,其反应时间之短已经超出人类个体认知的时间阈限值,心理学中将此种情况下出现的情绪启动称为“阈下情绪启动”(subliminal affective priming),得名为此是因为实验中被试根本觉察不到出现过启动刺激。

阈下情感启动中最早也是最典型的实验之一,是Murhy和Zajon [1]的判断偏好实验。

Murhy等人先给被试呈现一幅表现积极情绪(愉快)或消极情绪(生气)的面部表情图片,呈现时间为4 ms,然后给被试呈现一个汉字。

实验的巧妙之处在于所有参加实验的被试未曾学习并且完全不懂汉语,所以汉字对于他们来说仅仅是一个无意义符号。

被试的任务是猜测自己看到的汉字在汉语中是代表“好”还是代表“坏”的概念。

结果表明,用于情绪启动的图片效价影响了被试对于汉字的评估,相比那些在消极图片之后呈现的汉字,被试更加喜欢那些在积极图片之后呈现的汉字。

后来,很多人在该范式下变换使用不同的靶刺激,比如靶刺激为中性面孔[6],单词[7],威胁性质的叙述和卡通人物[8]。

上述研究无一例外都得到了相同的结论:情感启动范式中即使是阈下呈现启动材料依旧可以启动情感效应。

国内方面,蒋重清[9],张丽娜程九清和高湘萍[10],凌宇,钟明天,罗英姿,蚁金瑶,姚树桥[11]等人也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了阈下情感启动效应。

以往情绪启动研究中,虽有少数研究者从情绪维度论出发,通过选取正、负效价的材料[12] [13]启动情绪进行阈下情绪启动研究,但大多相关研究还是依据情绪类别论,选取人物情绪图片启动情绪,主要有生气[14]、开心的[15]恐惧的[16]或者是网络情绪图片[17]等情绪材料。

既然是人物图片,则需对人物区分男女性别之差,但前人研究中鲜有考虑到图片人物性别会成为一大影响因素,有研究只是会简单将男女图片数量做平衡[18],但并未考虑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更甚有研究只使用男性或女性人物图片[6] [19],这是否会影响结果呢?面孔刻板印象(Facial stereotypes)是指个体对特定社会群体成员面部特征的认知表征),比如说,当遇到一个面带微笑的人,个体会不自觉地推断该人是友好的,对他/她形成较好的印象;反之,如果遇到的是一个满脸愤怒的人,个体会更倾向于对其作出消极判断。

不仅如此,在长时间的人际交往中,随着社会经验的积累,我们会自动地形成对于某一社会群体典型的面孔特征描述,这些面孔线索往往紧密相关于其所在群体但区别于其他群体。

在面孔刻板印象研究的基础上,对于男女表情面部特征进一步研究发现,女性表现开心、恐惧、悲伤等情绪时,面部特征表现上比男性更加典型;而相比女性,男性在表达生气、愤怒等情绪时面部特征更加典型[20],其主要表现在方下巴、低眉毛的面部特征更易被理解为代表支配与权威的生气表情,而这样的面部特征往往与男性相联系;对于圆脸、高眉毛来说,更容易被理解为代表从属的开心,恐惧情绪,这样的面部特征往往在女性中较多,而且当一名女性拥有男性面孔特征时,我们会更容易认为她是严肃的。

所以研究者认为男女两性本身存在的面部特征会影响人们对于其表达情绪的认知[21]。

研究也证明即使是在同一基线水平上即中性表情,女性面孔更容易被觉知为开心、惊讶和恐惧,而男性面孔更容易被觉知为生气和愤怒[22]。

这种因为男女两性在面部特征上的差异引起的对男女情绪状态的感知差异即为性别面孔情绪刻板印象[15]。

由此我们认为个体对于男女情绪的感知,本身就受到了男女脸部特征上的差异影响,并不仅仅是因为社会角色期待,或许我们认为个体开心或者愤怒不是真正感知到了他/她的情绪,而是仅仅依据其面部特征信息得到的结论。

基于以上理论总结,结合以往研究成果与理论,本实验将主要验证性别对于情绪的影响因素。

所以本实验主要考查以阈下方式呈现人物面孔情绪刺激材料时,启动材料的性别差异是否会影响被试对于目标刺激情绪的判断以及参与实验的被试本身的性别是否也会影响被试对于目标刺激情绪的判断。

2. 研究方法2.1. 研究目的研究旨在探讨性别面孔情绪刻板效应是否会对阈下情绪启动效应产生影响,以及被试性别是否影响阈下情感启动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