阈下知觉和隐性广告的作用及启动效应研究_石文典

合集下载

阈下知觉和隐性广告的作用及启动效应研究_石文典

阈下知觉和隐性广告的作用及启动效应研究_石文典

阈下知觉和隐性广告的作用及启动效应研究石文典钟高峰(宁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银川,750002)鲁 直(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433)摘 要 采用2(组别) 2(有无指导语) 2(是否学习)的3因素实验设计对80名大学生进行施测,以研究阈下知觉和隐性广告的作用。

结果表明:阈下知觉和隐性广告不能单独起作用,阈上知觉作用非常显著;阈上和阈下启动效应明显。

关键词:阈下知觉 阈上知觉 启动效应 隐性广告1 引言外界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人意识到,人们才能听清楚、看明白,这一强度就是意识阈限(t he threshold ofaw ar eness)。

低于意识阈限的刺激,人们不能清楚地意识到,但仍然会有反应,这种情形叫做阈下知觉。

刺激强度在意识阈限以下的广告,叫做隐性广告。

20世纪50年代,某些广告主开始考察隐性广告对消费者的影响,在新泽西的一家电影院里,在电影放映期间,把可口可乐和炒玉米的广告快速地闪现在银幕上,以至于观察者不能清楚地看到它们。

据说,在6个星期内,炒玉米的销售量提高了58%,可口可乐的销售量提高了18%。

此后,越来越多的人对隐性广告感兴趣,美国已有30多家 隐性广告 公司,为各厂家在电影中作 隐性广告。

然而,研究者不能重复这种结果。

尽管有一些证据证明阈下刺激可以影响情绪反应,却没有迹象证明阈下刺激可以影响消费动机或消费行为。

[1]最近有些证据显示,阈下知觉的作用是通过持续的长期的重复累积过程来实现的,而且要和阈上知觉结合起来。

实际上,阈下知觉只是起到了对阈上知觉的启动效应。

实验中很难把阈下知觉和阈上知觉分离开来,因为阈下知觉是无法直接测量的,只能通过行为反应来间接推测。

M erikle 与他的同事(2001)发现,阈下启动中能观察到典型的Stroop 效应,而阈上启动则观察到的是反转的Stroop 效应[2]。

Stroop 效应是指,在阈下启动中,被试对启动刺激的知觉是无意识的,由此所引起的对靶刺激的反应是自动的、不受控制的;而在阈上启动中,由于启动刺激被有意识地知觉到,使得被试可以根据启动刺激预期即将到来的靶刺激,因此,被试的反应是有目的的[3]。

阈下知觉广告

阈下知觉广告

20世纪50年代,在新泽西的一家电影院里,在电影放映期间,把可口可乐和炒玉米的广告快速地闪现在银幕上,以至于观察者不能清楚地看到它们。

据说,在6个星期内,炒玉米的销售量提高了58%,可口可乐的销售量提高了18%。

这是阈下知觉广告第一次的实验和应用。

在传播的过程中,阈下知觉广告往往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受众在接受信息时,可以同时收到主体和客体的信息。

受众在注意力集中的条件下,一般不会对客体产生不良印象,因而这一传播往往具有较强的麻消费者的心理解决了这方面问题。

在传播的过程中,阈下知觉广告表现出了其极强的渗透性,它以“隐性”的名义将信息隐藏于载体之内并与载体融为一体,以铺天盖地之势让受众防不胜防。

阈下知觉广告的表现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闪现式前面提到过的可口可乐的广告用的就是这种方法,在影院播放时,每隔5秒钟就会闪现3毫秒的广告刺激,而由于广告播放的时间只有几毫秒,速度太快,以至于根本无法达到观众的视觉阈限,所以观众,,也无法动态地变化,因此很多平面广告就在视知觉上下足了功夫。

其中,很多广告都利用阈下的性象征或者标的物来引诱顾客购买和使用产品或服务。

有一个例子,是钻石金酒(Gilbey's Gin)的广告。

可以看到,图中左边为原广告,其中右边那个杯子中的冰放大后(右图)看,会发41“隐藏”起来,视觉的呈现绝对是在观众的视觉阈限以上,只是在此过程当中,观众关注的是故事情节,而不是这些本应引起注意的背景商品。

也就是说,是观众自己把这些商品给“隐藏”起来,视而不见。

这种情况出现的次数很多,如某年的春节晚会上,朱军和冯巩表演的情景相声《笑谈人生》中,两人喝的啤酒一直是“喜力啤酒”;又如电影《天下无贼》中,佳能摄像机,长城润滑油,惠普电脑,诺基亚手机等品牌无数次地出现在镜头正中央。

还有些广告是通过人物。

如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广告语来实现的。

这类广告的广告语一般都是经过艺术修饰的能够使人发生联想并引发本能冲动的隐藏符号。

阈下知觉广告(subliminal_Advertislng)

阈下知觉广告(subliminal_Advertislng)

阈下广告关于潜意识在广告中的作用:广告诉求方式指广告制作者运用各种方法,激发消费者者的潜在需要,形成或改变消费者的某种态度,告知其满足自身需要的途径,促使其出现广告主所期望的购买行为。

广告宣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消费者对广告主的产品的选择,尽管广告所宣传的产品多种多样,但是它总是通过诉求对象来宣传的,所以对消费者的心理是否有很好的把握将关系到广告是否成功。

“科学的广告术是遵循心理学法则的”(广告界流行语).广告信息的传播一般都带有强制性,消费者每天面对的是庞大的广告信息,他们不可能在意识层面上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人们对那些对自己工作、生活至关重要的信息已感到难以对付,更何况是广告信息呢。

于是在消费者意识当中对广告信息总是有一种强烈的抵触情绪.潜意识诉求便成了许多广告制作者的一种策略,其目的是让消费者在毫不费劲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广告信息。

潜意识诉求的另外一个作用是激发消费者的潜在需要.对于潜意识,许多心理学家对它进行过解释,利用好这些解释对我们进行广告诉求有很好的帮助。

消费者是盲目的,我们不需要知道消费者们需要什么,我们仅仅需要知道他们的需求。

关于目的:利用潜意识进行广告诉求成了许多广告人的一种策略,其目的是为了让消费者轻松地接受广告信息,并激发他们内心深处潜在的需要。

每个人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都会出现或看到这种现象,与一个口音较重的人交谈时,不是努力去听清楚对方讲的话,而是设法避开与他交谈,或是听而不闻;看到难懂的文章,不是努力去理解,而是先把它搁置一旁;在听人说话时,如果对方的声音太小听起来费劲,则干脆不听;在看书学习时,阅读材料字体太小,字迹模糊,不易看懂,则干脆不看.总之,当需要投入较多精力去倾听、去阅读时,人们常常设法避开。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在接受信息时,常常按“认知最省力原则"进行的,这样才能尽量减少自己的心理能量消耗。

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的广告信息,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是不会特意去注意这些广告信息的.所以,”让消费者轻松的接受广告信息的诉求目的”变成为广告从业人员的一个很好的努力方向.关于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弗洛依德认为意识是由不同意识水平的三个部分所组成即无意识(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

触动体验的极限——探析当代传播行为中“阈下技术”的应用

触动体验的极限——探析当代传播行为中“阈下技术”的应用

触动体验的极限——探析当代传播行为中“阈下技术”的应用作者:王维佳关键词:感觉阈限阈下刺激潜意识阈下技术隐性广告┊阅读:1212次┊内容提要:本文主要尝试对当代大众传播行为中阈下技术的应用情况和一些相关问题进行探索性的研究。

文章首先介绍了心理学意义上的阈下刺激并对其效果进行分析。

之后,介绍了这种特殊刺激在大众传播领域中的运用情况和有效性的探讨,并对阈下技术应用中可能出现的危害和伦理问题展开分析。

关键词:感觉阈限阈下刺激潜意识阈下技术隐性广告“无数的迹象向我们表明,每时每刻都有无限多的不引起知觉和反映的感觉刺激存在于我们的体内,我们通过这些与目的性行为和体内变化相伴而来的无知觉刺激做出一种选择,以使我们的行为更加适应这种刺激。

”——Leibniz, 1704“潜意识是整个宇宙中最精妙的事物中最精妙的部分。

它决不能因为被使用在提高爆米花或其他产品的销售率上而被玷污或扭曲。

在当今的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保护人类的精神意识独立而不被利用更棘手的事情了。

”——Norman Cousins, 1957“当然,也不断出现一些研究,自称发现了潜意识影响激动人心的效果,这些研究都没有可靠的证据。

对这些似乎可验证的发现进一步的研究,(a) 往往只发现在低层次上的认知处理过程,这些对市场操作者是没有什么价值的;(b) 发现的这些成果难于应用于大众传播的环境;(c) 发现它们可能恰恰(或更加)容易应用于清醒意识的技巧中。

”——Pratkanis & Greenwald, 1988关于阈下刺激有效性的探讨“阈下”(below the threshold) 在心理学中早已不是什么新鲜名词了。

这里的“阈”,指的是“感觉的阈限”,“人的感官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做出反应。

只有在这个范围内的刺激,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

这个刺激范围及相应的感觉能力我们称之为感觉阈限(sensory threshold)和感受性(sensitivity)。

电影阈下知觉广告研究

电影阈下知觉广告研究

电影阈下知觉广告研究作者:许璐来源:《今传媒》2011年第12期摘要:阈下知觉广告可以看作是一种意识形态,它植入的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广告、商业、色彩与符号,从某种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优秀的电影本身就是广告,因为它讲述的不仅是故事,它更表现的是关于情怀与胸怀的情感融合。

关键詞:阈下知觉;意识形态;电影;公益中图分类号:G2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12-0048-02阈下知觉广告是指,人们对一同呈现的画面总是优先注意重要的图形,这样就可以在人们不注意的地方投放广告。

所以利用差别阈限以下的刺激来做的广告指的就是阈下知觉广告,一般称为隐形广告或植入性广告[1]。

电影中阈下知觉广告的出现,给产品和品牌的传播打开了一条新的途径。

其隐性广告的植入应该在不影响影片艺术性的前提下,且同时影片的内容与意境、植入的方式和植入产品品牌的定位、品牌的受众群都要相互匹配,才能自然、潜移默化地对品牌巧妙的宣传。

这样才能使得品牌的知名度在目标受众中得到提升,更有力地保护了品牌的美誉度。

鉴于电影中的植入性广告已经被议论得很通透,所以本篇论文主要想讨论的是电影中的公益广告。

而这里的阈限就是我们的感同身受,差别阈限就是我们对于身边每一个细节的观察能力,阈下知觉广告其实就是我们的生活。

以下就从电影想要表现出的精神来分析电影中阈下知觉广告的公益气质。

一、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它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的概念。

广泛的概念里包括了失业者、贫困者、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孤儿、单身母亲、灾难中的求助者、农民工、性工作者、精神病患者、同性恋者、心理障碍者等等。

大家都想为他们做出点什么,以此为他们的生存与发展腾出更开放的空间。

因此在整个社会都在倡导着要维护弱势群体的浪潮下,电影工作者理所应当地充当着先锋者的作用,予他们以真诚的关注与安慰。

众所周知的很多经典电影想要呼吁的都是对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皮囊》里呼吁的是对暴露癖者与多毛症患者的理解与保护;《四月三周两天》里每个长镜头都在记录着未婚先孕少女的无助与苍白;《米克尔》讲述的就是一位遭到保守势力责难与攻击的同性恋者的政治奋斗史;《大象》里所有的悲剧其实都来源于人们对于自闭症、孤独症患者内心想法的漠视;就连《楚门的世界》在展示完媒介时代现代人娱乐至死的空虚本性之后,还展示了作为孤儿命运的悲戚。

消费者的内隐记忆及启动策略

消费者的内隐记忆及启动策略
但 很 多时候 消 费者并 不 能 回忆起 某 一 过 去经 验 , 然 而这 一经验 却潜 在地 对 他 的行 为 和判 断 产生 影 响 。
比如 , 一个 正在读 报 纸 的 消 费者 通 常 不会 去 注 意 印
操 作 中表现 出来 。早在 l 纪 , 国哲 学家 笛卡 7世 法
尔就已经对 内隐记忆现象进行 了观察和描述 , 但一
但 的确提 升 了他 们对 该 品牌 的喜 爱 程 度 , 且增 加 而
了该 品牌进 入消 费者 品牌考 虑域 的可能 性 … 。 许 多人 可能 还 记 得 一 个 有 趣 的 研 究 : i r Vc y于 a
患者作 为健 忘症被 试 , 无 脑损 伤 的病 人作 为对 照 用
组, 研究 发现 健忘组 被 试 虽 然不 能有 意识 地 提 取 已
2 消 费 者 的 内 隐记 忆 现 象
信息 纷 扰 繁 杂 的今 天 , 费 者 所受 到 的广告 影 消 响大 多是 非意 向性 的 , 们 对 广 告 往 往 投 入 非 常少 他
的注 意力 。在 这种 情 况 下 , 费者 不 会 理 性 地分 析 消 周 边 的消 费影 响 因素 , 很 多情 况 下 只 是 根 据 自己 在 的预 感 和直觉 行事 。但 是 , 消费 者与 广告 接触 后 , 广
信息 仍然 影 响着他 们对 广告及 其所 宣传 的 品牌 的态
度 。S a i h pr o的边 缘 视 觉 呈 现 目标 广 告 的研 究 表
明 , 管 被试试 图避 免观 看在 广告 中所描 述 的产品 , 尽 但是 那些 附带 的产 品广 告仍 然影 响着他们 对广 告 中
所宣 传产 品 的考 虑 J ul 和 B r 。B t r e er 行 了熟 悉 y进 品牌 的 内 隐记 忆 对 陌 生产 品决 策 的 迁 移 影 响 的研 究 。结 果 表 明 , 品 牌 下 的产 品 类 型 改 变 的 同 某

隐藏的说客——潜意识广告研究

隐藏的说客——潜意识广告研究

隐藏的说客——潜意识广告研究隐藏的说客——潜意识广告研究隐藏的说客——潜意识广告研究The Hidden Persuader ——Research on Subliminal Advertising2009年11月9日隐藏的说客——潜意识广告研究一、阈下知觉广告定义二、阈下知觉广告类型三、植入式广告历史与形式四、植入式广告的影响因素五、植入式广告效果的评估洞察人性人心叵测显意识传播模式和潜意识传播模式把一只青蛙放进装有沸水的杯子,它会马上跳出来。

把一只青蛙放进温水并慢慢加热,开始它很舒适,等到发现水太热时,却已没有能力跳出。

温水煮青蛙:让消费者处于温水之中一、阈下知觉广告定义“阈下”(below the threshold) 在心理学中早已不是什么新鲜名词了。

“阈”,指的是“感觉的阈限”,人的感官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做出反应。

只有在这个范围内的刺激,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

这个刺激范围及相应的感觉能力称之为感觉阈限(sensory threshold)和感受性(sensitivity)。

感觉阈限以下,即能够刺激人类感官的最低强度以下。

一、阈下知觉广告定义阈下知觉广告(潜意识广告或隐性广告)是在消费者无意识的情况下将产品图片、品牌名称或其它营销刺激物呈现给他们的一种广告技巧。

通过这种呈现,营销者希望消费者会在阈下水平对信息进行加工,并做出购买反应,避免消费者对传统广告侵入式营销的反感,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二、阈下知觉广告类型一)快速切换(Tachistoscopic Displays) ((二)对象背景反转,或称和谐幻像 (Figure-Ground Reversals orSyncretistic Illusions)(三)嵌入,植入,置入 (Embedding,Product Placement)(四)双关(Double Entrende)(五)背景声光学处理(一)快速切换1957 ,Packard在《隐藏的说客》一书中介绍的“吃爆米花”和“喝可口可乐”实验:一位动机研究者Jame Vicary在电影正常播放的时候,在一个活动的屏幕上每隔5秒以3/1000秒的速度呈现信息“请吃爆米花”和“请喝可口可乐”,在6周内,影院附近爆米花的销量增长了58%,可口可乐的销量增长了18%。

阈下语义启动效应影响因素述评

阈下语义启动效应影响因素述评

阈下语义启动效应影响因素述评
伍姗姗;谭金凤;王丽君;陈安涛
【期刊名称】《心理科学进展》
【年(卷),期】2013(21)4
【摘要】阈下语义启动效应是指阈下呈现的启动词能够对与之有语义联想关系的目标词的加工产生促进作用。

阈下语义启动效应具有不稳定性且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影响阈下语义启动效应的因素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大类,外部因素包括任务类型、实验材料和实验程序等因素,内部因素包括注意、任务设置、目的和期望。

本文首先简单回顾阈下语义启动效应的研究历史,并介绍相应的研究范式及觉知状态的测量方法,然后重点对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和评述。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优化研究范式、加强脑机制研究以及发展理论等几个方面进一步拓展。

【总页数】11页(P626-636)
【关键词】无意识;阈下语义启动;激活扩散模型;中枢加工说;注意敏化模型
【作者】伍姗姗;谭金凤;王丽君;陈安涛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心理学部认知与人格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2
【相关文献】
1.长时语义记忆对阈下语义启动效应的影响 [J], 任爱荣;水仁德
2.时间词汇加工中的时空隐喻效应:来自阈上/阈下加工的证据 [J], 白亚停;孟杰;何
文广
3.汉语阈下语义启动无意识机制研究 [J], 水仁德;丁海杰;沈模卫
4.阈下语义启动的任务分离研究模式及其理论模型 [J], 水仁德;丁海杰;沈模卫
5.任务设置影响负相容效应的机制——自上而下认知控制对阈下启动信息加工的影响 [J], 王佳莹;缴润凯;张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阈下知觉和隐性广告的作用及启动效应研究石文典钟高峰(宁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银川,750002)鲁 直(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433)摘 要 采用2(组别) 2(有无指导语) 2(是否学习)的3因素实验设计对80名大学生进行施测,以研究阈下知觉和隐性广告的作用。

结果表明:阈下知觉和隐性广告不能单独起作用,阈上知觉作用非常显著;阈上和阈下启动效应明显。

关键词:阈下知觉 阈上知觉 启动效应 隐性广告1 引言外界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人意识到,人们才能听清楚、看明白,这一强度就是意识阈限(t he threshold ofaw ar eness)。

低于意识阈限的刺激,人们不能清楚地意识到,但仍然会有反应,这种情形叫做阈下知觉。

刺激强度在意识阈限以下的广告,叫做隐性广告。

20世纪50年代,某些广告主开始考察隐性广告对消费者的影响,在新泽西的一家电影院里,在电影放映期间,把可口可乐和炒玉米的广告快速地闪现在银幕上,以至于观察者不能清楚地看到它们。

据说,在6个星期内,炒玉米的销售量提高了58%,可口可乐的销售量提高了18%。

此后,越来越多的人对隐性广告感兴趣,美国已有30多家 隐性广告 公司,为各厂家在电影中作 隐性广告。

然而,研究者不能重复这种结果。

尽管有一些证据证明阈下刺激可以影响情绪反应,却没有迹象证明阈下刺激可以影响消费动机或消费行为。

[1]最近有些证据显示,阈下知觉的作用是通过持续的长期的重复累积过程来实现的,而且要和阈上知觉结合起来。

实际上,阈下知觉只是起到了对阈上知觉的启动效应。

实验中很难把阈下知觉和阈上知觉分离开来,因为阈下知觉是无法直接测量的,只能通过行为反应来间接推测。

M erikle 与他的同事(2001)发现,阈下启动中能观察到典型的Stroop 效应,而阈上启动则观察到的是反转的Stroop 效应[2]。

Stroop 效应是指,在阈下启动中,被试对启动刺激的知觉是无意识的,由此所引起的对靶刺激的反应是自动的、不受控制的;而在阈上启动中,由于启动刺激被有意识地知觉到,使得被试可以根据启动刺激预期即将到来的靶刺激,因此,被试的反应是有目的的[3]。

总之,阈下知觉到底有没有作用,还在争论之中;阈下知觉作用的机制还未完全探索清楚。

本研究的目的是:阈下知觉能否单独起作用,即是否一定借助于阈上知觉;阈上和阈下知觉是否具有启动效应。

2 方法与程序2.1 被试:随机抽取宁夏大学80名听力正常的本科生,其中男37人,女43人,年龄在18~23岁之间,平均年龄20.7岁。

2.2 实验材料:50条广告词,选自中华广告网评选出的 世界经典广告词100条 ,每条广告词由品牌名和与之对应的广告语组成。

如 英特尔:给电脑一颗奔腾的心 ,共涉及电器、服装、汽车、饮料、日用品、通讯和其他等七个门类。

2.2.1 实验材料的选择。

从 世界经典广告词100条 中,按照以下标准选择:广告语(不包括品牌名)字数在15字以内;随机选择10名大学生,其中有7人以上不知道该广告语。

最后,选出了其中的50条广告词。

涉及电器、服装、汽车、饮料、日用品、通讯和其他等七个门类。

如: 松下:服务就是心满意足 。

松下 是商品品牌名, 服务就是心满意足 是与之对应的广告语。

2.2.2 实验材料的分组。

将七个门类的广告词按照2:1:2的比例随机划分,结果,50条广告词被分成3组,每组都包括电器、服装、汽车、饮料、日用品、通讯和其他七个门类。

第 组20条作为分组材料,用来对被试分组;第 组10条作为主实验材料;第 组20条作为干扰材料,目的是平衡被试对材料的熟悉效应。

三组材料在性质上没有差异。

2.2.3 主实验材料的制作。

两首完全相同的音乐,其中一首用P III 微型计算机重复嵌入3遍10条广告词,广告词录入速度为5字/秒,声音强度为20分贝,音乐声音强度为50分贝;另一首不嵌入广告词,强度同前一首;时间为10分钟。

2.2.4 反应材料的构成。

将主实验材料的10条广告词和干扰材料20条广告词随机排列在一起构成反应材料,共30条广告词,以平衡被试反应的顺序效应。

2.3 实验程序2.3.1 被试分组。

所有被试学习分组材料20分钟,然后给出品牌名,令被试写出与之对应的广告语,测试时间为15分钟。

测试得分由高到低排列;按序号对所有被试进行等距分组,共分为9组,每组10人,如A 组为第1、10、20、30、40、50、60、70、80、90名,其他组以此类推。

分组的目的是为了减少组内差异。

2.3.2 材料预试。

让一组被试认真听嵌入了广告词的音乐,然后令其复述听到的内容。

结果10名被试均未复述出广告词内容,说明主实验材料符合实验要求。

2.3.3 正式测验。

主实验为2(组别) 2(有无指导语) 2(是否学习)的3因素实验设计。

第1个因素是组别,即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只放没有嵌入广告词的音乐,实验组放嵌通讯作者:石文典,男。

E-mai l:sw d nx@宁夏回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宁夏大学自然科学基金、复旦大学金苗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5,28(3):683-685683入了广告词的音乐。

第2个因素是在听音乐前是否加指导语,指导语如下:下面一段音乐中隐含有一些信息,请认真听。

第3个因素是在测试反应材料前是否学习反应材料。

学习反应材料时间为30分钟。

2.3.4 测试反应材料。

给出反应材料的品牌名,令被试写出与之对应的广告语,时间为20分钟。

记分时只记主实验材料的10条广告词,答对一题记1分,干扰材料无论答对答错均不得分。

3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见表1,对各因素分别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分数和对照组分数无显著差异(t=-0.583,p>0.05),有指导语组分数和无指导语组分数无显著差异(t=0.583,p>0.05),学习组分数极其显著高于不学习组(t=-23.872,p<0.01)。

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指导语主效应、组别主效应及指导语 组别、指导语 学习 组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学习主效应非常显著,指导语 学习、组别 学习交互作用显著(见表2)。

4 讨论4.1 阈下知觉和隐性广告的作用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区别是是否给予被试阈下刺激,目的是验证阈下知觉和隐性广告能否单独起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组别主效应并不显著,这说明阈下知觉和隐性广告不能单独起作用。

但也可能由于表1 各组的反应分数的平均值和标准差组别指导语学习M n S D S E对照组有指导语学习8.0010 1.490.47不学习0.40100.700.22Total 4.2020 4.060.91无指导语学习 6.2010 1.750.55不学习0.9010 1.100.35Total 3.5520 3.070.69 T otal学习7.1020 1.830.41不学习0.65200.930.21Total 3.8840 3.570.56实验组有指导语学习8.9010 1.200.38不学习0.10100.320.10Total 4.5020 4.59 1.03无指导语学习8.0010 1.630.52不学习0.40100.700.22Total 4.2020 4.090.91 T otal学习8.4520 1.470.33不学习0.25200.550.12Total 4.3540 4.290.68Total 有指导语学习8.4520 1.390.31不学习0.25200.550.12Total 4.3540 4.280.68无指导语学习7.1020 1.890.42不学习0.65200.930.21Total 3.8840 3.580.57 T otal学习7.7840 1.780.28不学习0.45400.780.12Total 4.1180 3.930.44表2 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S ource S S df M S F Sig.Corrected M odel1114.897159.27109.110.00 Intercept1353.0111353.01926.900.00指导语 4.511 4.51 3.090.08组别 4.511 4.51 3.090.08学习1073.1111073.11735.150.00指导语 组别0.6110.610.420.52指导语 学习15.31115.3110.490.00组别 学习15.31115.3110.490.00指导语 组别 学习 1.511 1.51 1.040.31 Error105.1072 1.46Total2573.0080Corrected T otal1219.9979阈下刺激的持续时间还不够长,还不能起到累积的作用。

本实验由于条件限制,阈下刺激只重复了3遍。

阈下知觉是一种潜在的无意识心理过程,这一过程还不能通过反应观察出来,被试自己也不能报告出来。

虽然阈下知觉的作用既不能观察,又不能控制,但不能因此否定有关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实际上,理论研究是要超前于现实的。

实验结果表明,学习主684心 理 科 学效应极其显著,说明有意识的控制加工对人的行为反应占据着主导作用。

这一结果和其他大量的研究及人们的日常认识相符。

4.2 阈上和阈下知觉启动效应实验结果表明,组别 学习交互作用显著,说明阈下知觉启动效应明显。

在给予一定的阈上刺激的条件下,阈下知觉能促进阈上知觉。

这提示我们,在营销中,不能单独使用 隐性广告 ,而要将 隐性广告 和 显性广告 结合起来才有效果。

实验结果表明,指导语 学习交互作用显著,说明阈上知觉启动效应明显,暗示是有作用的。

一些营销商热衷于运用隐性广告来吸引消费者,许多消费者也相信隐性广告的作用,甚至向政府申请立法来限制这种行为。

实际上,营销商运用隐性广告的手段之所以能够成功,与其说是隐性广告本身的作用,还不如说是人们相信隐性广告在起作用,就是说, 暗示 在起作用。

暗示 作用的实质是阈上知觉的启动效应。

他们在 隐性广告 中,用一些阈上信息提示消费者探究、想象和发现广告里隐藏或镶嵌的秘密,至于这些广告里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可能营销商自己也观察不出来。

如一则隐性广告在一幅模糊的图形下面配以如下提示文字, 自从1957年以来,人们就一直在想方设法从这些冰块中找到乳房。

[4]4.3 阈下和阈上知觉启动效应的的实质阈下知觉启动效应的实质是一种放大作用,能够降低阈限,增强对刺激的敏感性。

阈下知觉由于处于阈限以下,是非常微弱的,它本身不能被知觉和意识到,但是阈下知觉能够使阈限降低,使刺激处于临界状态,当此时给予被试相应的阈上刺激时,阈上刺激与先前的阈下知觉相结合,能够迅速地被激活,从而提高了阈上加工的效果,阈下知觉的启动效应就发生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