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波纳米表面改性的微凹表面及其摩擦学效应(1)

超声波纳米表面改性的微凹表面及其摩擦学效应(1)
超声波纳米表面改性的微凹表面及其摩擦学效应(1)

超声波纳米表面改性的微凹痕表面及其摩擦学效应

摘要

众所周知,凹痕表面可以提高摩擦学特性。本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超声波纳米表面改性技术(UNSM)形成微凹表面的演示过程,并评估其摩擦学特性的影响。在磁盘上进行球测试,以揭示机制和微凹表面影响。UNSM处理表面和地面进行比较,UNSM处理的表面摩擦系数已经减少了约25%,这对于配合改善表面摩擦学性能是一个有意义的现象。UNSM 处理表面磨损体积损失也被降低了约60%。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表面粗糙度轮廓测量研究磨损表面。

2011爱思唯尔B.V.保留所有权利关键词:超声波纳米表面UNSM修改过程微型凹陷滑动摩擦系数滑动磨损

1.引言

技术实践的今天,特别是在弹簧制造,汽车及航空航天等行业,没有机械表面处理工艺流程是很难想象的。为了提高摩擦学性能和防止组件和机械部件的机械故障所有的表面处理工艺都被用上了。组件的机械故障,特别是摩擦故障,如摩擦和磨损相关的故障,都是如今不可用的主要的原因之一,这就是为什么这些现象都提升了对摩擦学兴趣。近日,表面纹理已被引入到微观尺度的水平上来提高摩檫学的摩擦和磨损。相关研究主要通过实验来展开。这些研究,例如,检查一个扁平的钢球和一激光纹理钢盘之间的摩擦,通过该微磁盘上的凹陷的正面影响,得出具有较高的滑动速度下情况更加明显[1]。在另一个研究工作中,研究了不同种类的微凹陷表面粗糙度,这表明,不同表面纹理的摩擦系数差别很大[2]。这些研究为降低微凹陷表面的摩擦和磨损率提供洞察机制。然而,有关微凹表面对摩擦学特性的影响的实验通常是耗时的,并且实验结果的客观变化取决于实验条件,从实验中归纳微凹表面的结论,遇到了一些困难[3]。

表面纹理对机械部件的摩擦特性的改善是一个有吸引力的方法。微凹配合表面的摩擦学以各种形式,大小和形状的研究工作已经在世界各地用各种方法使微凹表面技术开展开来,如喷丸,离子束纹理,激光表面纹理等等。今后,除了这些技术,UNSM技术已被应用于各种机械部件[4-6]。Nakano等。[7]报道的摩擦系数增加或减少取决于微观纹理图案的几何形状,凹坑图案纹理导致比其他图案纹理摩擦系数低,如槽和网格图案纹理。

相关的结果表明,较低的摩擦系数可以被获得,因为微凹坑的影响导致更大的配合面之间的分离。微凹陷性能的提高主要归因于UNSM处理表面的微凹陷扮演了润滑剂水库和帮助促进保留配合面之间的润滑薄膜的重要角色,从而降低摩擦和磨损率。值得称道的作品,以及前面提到的研究,对于提高配合面的摩擦学和机械性能的改善有很大帮助。

2.超声波纳米表面改性处理

2.1 UNSM处理的概念

UNSM技术是由DesignMecha有限公司开发和商业化的一项专利技术[4]。UNSM是利用超声波能量改善金属的一种方法。由于其经济效果,对工件的效果可以很好的调节,并因为它在生产机器零件及各种用途的机器中是一种安全,简单和有效的方法,这项技术已引起了人们相当大的兴趣。

UNSM技术掌握着工件表面的质量、性质和特性,在改造领域修改材料的性能,提高了疲劳和耐腐蚀性以及抗磨损性,并减少了接触故障,诱导表面层的残余应力和严重的塑性变形以及稳定性,在机械工业领域提高了静止质量和可靠性的特点。

UNSM技术已经说明了对各种金属和合金,如铝,青铜,钢,钛,铜等的有效性,这种UNSM技术也被应用到高温结构材料。UNSM技术的主要优点之一是它可用于在表面上创建微凹陷,并且这种生产成功率是极高的。

2.2微凹表面形成的理论和过程

在UNSM技术工艺过程中,工件表面不仅受静载荷(聚苯乙烯)作用,而且还受动态负载(P dy= P sin 2πft)的作用,如图1所示[5]。图2所示的发电机和压电转换器发射超声波为20 kHz。当波穿越声学助推器时,会被放大。尺寸在10-100微米范围的震动振幅才可以通过接触面。均匀的处理可以在处理后的表面获得。

UNSM的原理是基于仪器的超声波频率共振的声学调节体的谐波振荡转换。通电的超声波换能器给声学调节体的本体带来了共振。从这些工件表面为20,000-40,000平方毫米的高频脉冲的总的力(F =P st+ P dy)中产生能量[6]。与此同时,撞击在工件表面上产生无数的微凹面,表面上产生严重的塑性变形,从而诱导纳米结构。这些微凹表面既可以作为充满条件下的微流体动压轴承也可以作为润滑条件下的混合润滑和碎屑的微型水库。

通常的氮化硅陶瓷(氮化硅)或碳化钨球和销具有球形精度高和表面光滑的特性被作为敲击介质如表1中所示,这些球和销还可以连接到介质中。使用硬度为2300HV的氮化硅制成不同尺寸的球和硬度为1700 HV的碳化钨制成不同尺寸的销。典型的销和球的大小是直径在1.2-6毫米的范围内,这些可以根据工件选材目的和力学性能的不用来选择。在应用中根据想要得到的效果来处理不同的球和销。

备注:F= P st+ P am sin2π英尺;其中:F是总的撞击力;P st是工具正常静态负载;P am是动载荷的振幅;A为振幅;V是主轴转速(rpm);S是进给速度(mm/rev);r是球半径;D为试样直径。

假设微凹面积为1-10平方微米,深度小于0.1微米。微凹的数量,n用公式(1)计算。

n—f/2πR(V×S) (1)

其中f是频率[1/s],V是该机器主轴的速度[r/s],S为进给速率[m/r],从而使(V×S)[m/s]和f/(V×S)为[1/m],而n是[1/m2],r为要处理的球或销表面的半径。

采用原子力显微镜测定微凹陷表面的确切尺寸[8]。

图1 (a)微凹陷的制作工艺(b) 微凹陷的表面

图2 UNSM处理技术的主要装置

2.3设置和应用

UNSM技术可能在不同的所需位置上设置数控机和计算机数控机。在这项研究中,UNSM工艺过程是在一个标准的加装压电驱动工具的数控车床上进行的。UNSM技术的主要实验设置如图2所示。

有很多基本参数影响UNSM的实验过程。这些参数可能是精确的并被NC / CNC机床高度控制和优化的,为了UNSM技术能够获得每个应用程序的最佳效益,它们的设置必须是简单容易的。本研究实验的基本参数示于表2。

UNSM技术抑制裂纹产生的性能,主要受两方面的影响。打击的影响导致严重的工作表面硬化,同时增加了工作表面的疲劳强度。此外,UNSM技术在表面层中产生的残余压应力。通常情况下,这些压应力的量和深度明显高于标准的制造方法,如车削、钻孔或切割。通过压缩残余应力提高疲劳寿命来影响裂纹萌生和扩展。表面硬度的增加依赖于物质的硬化潜力以及物质条件。

UNSM技术的便利和经济也适用于大面积制造微凹陷表面。它表明,UNSM技术是一种多用途、准确的技术,对于机械部件表面纹理的处理是一种潜在的成本效益方法。

经验及多项研究已经证明了UNSM技术工艺导致的进步,它被广泛用于提高工作在高应力环境和其它关键部件的机械部件的使用寿命。尽管UNS M技术在理解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进展,但是一些地方没有完全掌握和开发,生产率和有效性还有待开发。能够预测设置条件过程中的效果确实是完成控制过程并使其可靠的关键。

3.纳米化机制

纳米晶体材料吸引了人们相当大的兴趣,因为它们的大晶界体积分数新性能[9,10]。自从Gleiter等人。[11]通过惰性气体冷凝和合并成功地合成了第一块块体纳米晶试样,各种合成技术已经被开发用来生产纳米材料,如球磨[12],无定形固体结晶[10],电镀[13,14]和严重塑性变形[15]等等。然而,在技术应用中制备纳米晶体材料,仍然是一个挑战[16]。纳米晶体材料的摩擦学特性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具有潜在的工程学应用程序潜能。在知名的Hall-Petch关系之后,组织的细化预计将提高硬度[17,18]。在纳米晶体材料的许多实验研究中,已证明了晶粒细化耐磨性的显著增强。在纳米硬质合金复合材料的情况下,例如,WC晶粒大小减少到70纳米时其磨粒耐磨性比常规金属陶增长近一倍。纳米铝合金也比常规合金表现出更好耐磨性[20]。纯纳米金属磨损的系统研究是罕见的,这可能是由于生产批量的适合摩擦和的磨损测试的纯纳米样品很困难[21 - 23]。其实,工程材料的失败,如摩擦、磨损、腐蚀和疲劳经常发生材料表面上[24]。这些材料的表面决定于材料的工作属性。常规金属和材料其纳米晶表面层是,它不仅可以解决块体纳米材料制造的难度,还提高了常规材料的性能同时也节省了成本[25]。

了解纳米晶体在UNSM技术中的形成过程是发展UNSM技术的关键。梯度大小的分布从几纳米(顶部表面层)到几微米取决于UNSM处理的试样表面,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来研究不同级别的表面层的微型结构特性。因此,可以推断出微米纳米制度中变形引起的晶粒细化的基本原理[26]。图5展现了UNSM处理试样横截面的表面层的微观结构特征和分布的示意图。纳米结构表面层的厚度(以及精细的结构层)非常依赖材料和UNSM技术工艺参数(如球的大小,振幅,负载,NC/ CNC机床的进给速率和主轴转速)。

在52100轴承钢横截面样本中,沿着地面和UNSM处理表面的深度方向的显微硬度的变化是确定,如图3(a)所示。顶面层的纳米晶的硬度大约是840 HV且随深度增大逐渐减小。很显然,UNSM处理的轴承钢的硬度显着增加,而不会对其他性质造成任何损害。

图3(b)表示的是地面和UNSM处理的标本从顶面沿深度方向残余应力的分布。利用

放射线获得的晶面衍射模式,古典方法可被应用于测定沿试样的长轴方向的残余应力。对试样进行UNSM处理,当压力达到负900兆帕时塑性变形的压缩残余应力有增加的趋势。很明显,UNSM处理表面的残余压应力高于未经处理的表面。压缩残余应力随着离表面的距离增加而不断减少。电子背散射衍射显微照片表明,与未经处理的表面相比较,在UNSM处理的表面层观察到了更多的表面塑性变形,如图4所示。如图4所示的黑点的显微图像,指出了EBSD算法无法重建模糊的菊池线方向上的点。使用TSL OIM分析5程序(EBSD数据采集和处理软件)分析EBSD来测定晶粒尺寸。

图3 (a)从顶面层开始测量地面和UNSM处理试样的显微硬度,

图3(b)从顶面层开始测量地面和UNSM处理试样的残余应力。

图4:(a) EBSD观察下的地面横截面图(b)UNSM处理过标本。

图5UNSM处理的表面层结构特点及分布示意图

金属表面的粒面层的塑性变形层的变化显著提高了金属表面层的强度和硬度。由于在表面层中的塑性变形引起了UNSM,在不改变的化学成分的情况下表面层中的粗粒结构被精制成纳米尺度。如图5所示,UNSM技术已成功地应用于轴承钢它已获得了达100微米厚的三层纳米结构表面层。50nm到500nm范围的成品粒度在最顶端三层中产生,而且它的尺寸随着距离顶部的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它和图3(a)所示的硬度值有密切的关联。表面层加工硬化后的Hall-Petch关系如式(2)所示。材料的硬度H,是依赖于晶粒直径d,以类似的众所周知的Hall-Petch关系方式来表示,晶粒尺寸越小,材料越硬。

其中k是给定的材料常数,为硬度测量与适当的相关常数,d是平均颗粒尺寸。这种关系被在许多微米尺度晶粒尺寸的金属材料的理论和实践中证实[27]。实现批量材料表面纳米化的关键点是在表面层中引入晶界,以便它的微型结构转化为纳米尺寸的微晶。UNSM 是一种在金属材料上实现表面纳米晶的有效技术。

4.摩擦学测试

在这个实验中,上部环的推力球轴承(第51306号)被用来作为盘标本(直径60毫米,厚度5毫米),作为一个球--盘试验台。在本研究中所用的盘和球材料由SAE 52100轴承钢制成,都是在热处理状态完成的(淬火和回火)。

利用球--盘试验台的几何相切来进行摩擦学实验测试。对将要进行连续的滚动/滑动的材料和为了使用一个来自推力球轴承的直径为11毫米的球模拟相同的推力球轴承条件是一个很好的筛选试验。表3列出了球--盘测试的实验条件。

试验后,进行了盘试样的接触面的评估来确定应用正常负载的影响程度。此外,对摩擦学性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通过摩擦力确定摩擦系数,并根据滑动过程中产生的磨痕的表面粗糙度对磨损量进行定量。在这项研究中使用的所有试样,具有相同的表面粗糙度(R a=0.10um),以排除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微凹陷的初期形状是球形。凹陷初期直径和深度分别为约1.25um和0.07um。

图6 摩擦系数在载重条件下UNSM图7 摩擦体积在载重条件下UNSM 处理与地面实验的变化曲线。处理与地面实验的变化曲线。

图8 摩擦系数的变化作为地面和图9 摩擦体积的变化作为地面和UNSM处理的滑动距离的函数。UNSM处理的滑动距离的函数。

图10单个微凹陷的放大3D图和轮廓图

5.结果和讨论5.1摩擦和磨损

在平面上有微型凹陷的存在能够很明显的减小摩擦系数就像是一个更小的膜厚度与粗糙度之比(h/ R q的),小的表面粗糙度,或较大的负载。对于较大的膜厚度比粗糙度(h/ R q的),较大的表面粗糙度,或更小的负载的情况下,在平面上摩擦系数的变化由于微凹坑的效果取决于这些综合影响因素[28]。图6和图7曲线分别描述了摩擦系数和磨损体积损失在滑动距离为100米,转速为100 rpm下UNSM处理和地面标本的函数。此外,增进的摩擦和磨损性能归于较强的纳米尺寸晶粒表面层和从顶表面沿深度方向的微细构造和性能的梯度变化。

图8和图9分别显示了明显不同的摩擦系数和磨损量以及UNSM在同样的100N负载和100rpm下作为滑动距离的函数。

图10显示了微凹陷在初始状态下的放大3D图和轮廓图。图10(b)提供证据表明,微凹陷(初始状态)的膨胀在500 m左右滑动,滑动摩擦距离500 m后趋于稳定,一直到膨胀充满为止。Rapoport等人[29]报告说,相互重叠的一半膨胀表面透露着最小的摩擦系数和亏损量。分别如图8和图9所示当摩擦和磨损稳定之后,UNSM应快速穿脱,示于图10(b)线条的尖锐突起。该UNSM不会是一个绝对的光滑表面,直到球状物撞击到工件表面。

图11随着3D地形试验后的型材表面粗糙度。

(a)图地面表面粗糙度,

(b)图UNSM处理的表面粗糙度。

图12地面和UNSM处理试样滑动距离为50米的表面粗糙度分布的中断测试。

(a)图为地面表面粗糙度,

(b)图为UNSM处理表面粗糙度。

图13(a)图测试后UNSM处理的磨损表面形貌

(b)图测试后地面处理的磨损表面形貌

图14在扫描式电子显微镜放图15滑动距离变化时微

大观察UNSM处理试验表面凹陷消除百分比的函数。

从对表面轮廓曲线的学习中发现磨损体积损失与结束表面有关,标本表面的硬度是预测穿行为的重要参数[30]。纳米晶体表面层的UNSM处理表面,以及由于晶粒细化而增加硬度耐磨性提高。地面盘试样的表面硬度为720 HV,但由于UNSM技术的支持它提高到840HV。评估磨损的表面轮廓曲线如图11所示的地面试验后的磨损体积损失。正如前面提到的,表面粗糙度的UNSM处理和研磨(抛光)试验前的表面具有相同的表面粗糙度(R a=0.10um),目的是消除表面粗糙度的影响。然而,试验后的粗糙度值是不同的,是由于如图11所示的UNSM试样的表面硬度的改进。

观察滑动距离50米的中间阶段之后,进行了UNSM处理过的表面和接地表面的表面粗糙度的中断实验。两个试样的表面粗糙度测量,如图12所示。摩擦随时间变化的图,如上图所示,作为时间的函数关系进行调查摩擦系数性能。

UNSM处理标本的中断测试揭示了一个有趣的事情是磨损轨迹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球磨损碎片,因为UNSM转化处理后的表面硬度(约840 HV)比球硬度(约720 HV)更硬。然而,这个结果并没有发生在同一滑动距离为50米的地面上。所以,UNSM处理的试样表面略有磨损较软的球,相反于地面。其结果是,可以说,当球和圆盘(圆盘标本是UNSM处理)的材料相同并且彼此相对运动和相互作用,由于提高了表面硬度和圆盘试样的残余应力,在一个短距离滑动之后UNSM的磨损效果会很明显。虽然反部分(球)的磨损性能是重要的,但是去量化的球的磨损性能是不可能的,因为球表面上出现轻微的磨损。

5.2 磨损表面和磨损机理

图13显示了UNSM处理和地面试验后的磨损表面的SEM显微图像。经UNSM处理过的磨损表面标本,图13(a),和图13(b)显示的地面表面形态相比具有不同的表面形态。显然,地面形态包含了磨损疤痕和斑点,而经UNSM处理过表面形貌几乎是平坦的,这表明了地面试验后磨损表面有微凹陷残留。图14和图13(a)相辅相成,为了更清楚地看到测试后所剩下的表面微凹陷。

使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滑动磨损距离函数的微凹痕的百分比也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15。原子力显微镜的观测显示,在滑动距离为1000m,负载为100 N,滑动速度为100 rpm时微凹陷几乎磨损。

实验对200-1000 N范围内的不同负载进行了测试,以确定在哪一级的负载下圆盘试件表面发生损伤。图16显示出在更高的负载下脱氨剥落和氧化物出现,但与地面实验进行对比UNSM处理的表面磨损较少。

另一个显着的特点是,观察了UNSM处理试验,表面的微凹陷没有穿。然而,UNSM 处理的表面比地面具有相当的低摩擦系数和磨损体积损失。归因于微凹陷定期对试件表面面积的接触,从而能够表现为集成局部压力确保较高的水动升力。随着负载的增加,滑动引起重复的加工硬化,在磨损表面产生分层裂纹传播随后导致在表面层中的材料剥落形成沉重的塑性变形。纳米晶结构,在UNSM处理过的试样表面层中获得。通过对表面层横截面图的观察,由塑性变形引起的晶粒细化在UNSM技术的基础上被提出。UNSM表面处

理的实验证据和分析表明,微凹陷和改进摩擦学特性对于减少摩擦和磨损是必要的。摩擦系数最小和最大的耐磨性以及机械部件的优化设计和材料开发是重要的科学因素。材料表面纳米化为大宗材料的纳米化过程提供了一个互补的过程。因此,增加硬度和促使压缩残余应力、具有优良的抗磨损保护以及微凹陷的表面提供升降机本身作为微流体动压轴承可以用来降低摩擦系数。

6. 结论

在这项研究中,微凹陷和纳米晶表面层已成功成为SAE 52100轴承钢UNSM生产技术。微凹陷的过程已进行了介绍,对他们的摩擦学特性的影响也进行了评估。微凹陷和使它们达到了预期结果的进程。总结得出以下结论:

-纳米晶体表面层的试件通过UNSM技术制造,随着研究深度的增加被处理的表面上的晶粒尺寸也会跟着增加。

-与地面相比,UNSM表面处理的摩擦和磨损性能显着提高。

-UNSM表面处理耐磨性的提高与高硬度的纳米晶结构有关。

-在UNSM技术的过程中,超声波影响是技术效果的主要载体。

-原子力显微镜观测显示在100 N的负荷下,滑动距离为1000m后,微凹陷几乎破损。

-随着UNSM技术在处理、性能、工业应用方面调查的增加,可以预期,在不久的将来UNSM 将成为升级工程材料。UNSM过程适用于在工件表面产生大量微凹陷。据预计,随着持续的研究和开发,基于UNSM技术的更多新应用可能会在未来诞生。

致谢

这项研究得到了韩国21世纪教育、科学和技术前沿研发项目部旗下纳米材料技术中心的授予(代码#2010K000290)。

参考文献

[1] Z.B. Wang, N.R. Tao, S. Li, W. Wang, G. Lui, J. Lu, K. Lu,Effect of surface nanocrys-tallization on friction and wear properties in low carbon steel, Mater. Sci. Eng.A 352 (2003) 144–149.

[2] B. Bhushan, Handbook of Micro/Nano Tribology, CRC Press LLC,1999, ISBN 0-8493-8402-8.

[3] H. Haefke, Y. Gerbig, G. Dumitri, V. Romano, Microtexturing of functional surfaces for improving their tribological performance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Tribology Conference, Nagasaki, 2000, pp. 217–221.

[4]DesignMecha Co.,https://www.360docs.net/doc/2614674888.html,rmation on:www.designmecha.co.kr.

[5] A. Amanov, Y.S. Pyoun, I.S. Cho, C.S. Lee, I.G. Park, The evaluation of the micro tracks and micro dimples on trib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rust ball bearings,Int. J. Nanosci.Nanotechnol. 11 (1) (2011) 701–705. [6] Y.S. Pyoun, J.H. Park, C.M. Suh, I.H. Cho, C.S. Lee, I.G. Park, A. Amanov, J. Park,Trib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adial journal bearings by ultrasonic nanocrys-talline surface modification technology, Int. J. Mod. Phys. B 15–16 (2010) 3011–3016.

[7] M. Nakano, A. Korenaga, A. Korenaga, K. Miyake, T. Murakami,Y. Ando, H. Usami,S. Sasaki, Applying micro-texture to cast iron surfaces to reduce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under lubricated conditions, Tribol. Lett. 28 (2007) 131–137.

[8] A. Amanov, Y.S. Pyoun,B. Zhang, J.H. Park, J. Nohav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effect of micro-scale dimple size on friction and wear under oil-lubricated sliding contact, in: Proceedings of ASIATRIB2010, Australia, 2010, p. 18.

[9] H. Gleiter, Nanocrystalline materials, Prog. Mater. Sci.33 (1989) 223–315.

[10] K. Lu, Nanocrystalline metals crystallized from amorphous solids: nanocrystal-lization,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Mater. Sci. Eng. R16 (1996) 161–221.

[11] R. Birringer, H. Gleiter, H.P. Klein, P. Marquardt, Nanocrystalline materials, an approach to a novel solid structure with gas like disorder, Phys. Lett. 102A(1984) 365–369.

[12] C.C Koch, Synthesis of 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by mechanical milling: prob-lems and opportunities, Nanostruct. Mater. 9 (1997) 13–22.

[13] U. Erb, A.M. Elsherik, G. Palumbo, K.T. Aust, Synthesis,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electroplated nanocrystalline materials, Nanostruct. Mater. 2 (4) (1993)383–390.

[14] L. Lu, M.L. Sui, K. Lu, Superplastic extensibility of nanocrystalline copper at room temperature, Science 287 (2000) 1463–1466.

[15] R.Z. Valiev, R.K. Islamgaliev, I.V. Alexandrov, Bulk 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from severe plastic deformation, Progr. Mater. 2 (45) (2000) 103–189.

[16] K. Lu, J. Lu, Surface nanocrystallization (SNC) of metallic materials-presentation of the concept behind a new approach, J. Mater. Sci. Technol. 15 (1999) 193–197.

[17] E.O. Hall, The deformation and ageing of mild steel: III discussion of results,Proc. Phys. Soc. Lond. B64 (1951) p747.

[18] N.J. Petch, The cleavage strength of polycrystals, J. Iron Steel Inst. 174 (1953)25–28.

[19] K. Jia, T.E. Fischer, Sliding wear of conventional and nanostructured cemented carbides, Wear 310 (1997) 203–204.

[20] M. Takagi, H. Ohta, T. Imura, Y. Kawamura, A. Inoue, Wear properties of nanocrystalline aluminum alloys and their composites, Scr. Mater. 44 (2001)2145–2148.

[21] X.L. Kong, Y.B. Liu, L.J. Qiao, Dry sliding tribological behaviors of nanocrystalline Cu–Zn surface layer after annealing in air, Wear 256 (2004) 747–753.

[22] F.A. Sadykov, N.P. Barykin, I.R. Aslanyan, Wear of copper and its alloys with submicrocrystalline structure, Wear 225–229 (1999) 649–655.

[23] S.V. Prasad, J.J. Nainaparampil, J.S. Zabinski,Lubricious zinc oxide films grown by pulsed laser deposition: lateral force microscopy of wear surfaces, J. Mater.Sci. Lett. 19 (2002) 1979–1981.

[24] Y.B. Liu, J.D. Hu, Z.Y. Cao, P.K. Rohatgi, Wear resistance of laser processed Al–Si–graphite, composites,

Wear 206 (1997) 83–86.

[25] A.A V oevodin, J.P. O‘Neill, J.S. Zabinski, Nanocomposites tribological coatings for aerospace applications, Surf. Coat. Technol. 116–119 (1999) 36–45.

[26] K.C. Ludema, Friction, wear, lubrication, in: A Textbook in Tribology, CRC Press LLC, 1996, ISBN 0-8493-2685-0.

[27] A. Lasamonie, J.L. Strudel,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i–6Al–4 V titanium alloy with submicrocrystalline structure produced by severe plastic deformation, J.Mater. Sci. 21 (1986) p.1837–1852.

[28] P. Wos, J. Michalski, Effect of initial cylinder liner honing surface roughness on aircraft piston engine performances, Tribol. Lett. 41 (2011) 555–567.

[29] L. Rapoport, A. Moshkovich, V. Perfilyev, I. Lapsker, G. Halperin, Y. Itovich, I.Etsion, Friction and wear of MoS2 films on laser textured steel surfaces, Surf.Coat. Technol. 202 (2008) 3332–3340.

[30] M. Wakuda, Y. Yamauchi, S. Kanzaki, Y. Yashuda, Effect of surface texturing on friction reduction between ceramic and steel materials under lubricated sliding contact, Wear 254 (2003) 356–363.

不同形貌铜纳米颗粒的制备与催化性能研究_赵一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8卷,第4期,第293-297页,2008年12月 Jo ur na l of Baoji U niver sity o f A rts and Sciences(Natur al Science),V ol.28,N o.4,pp.293-297,Dec.2008 不同形貌铜纳米颗粒的制备与催化性能研究* 赵一 (陕西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目的制备一系列不同形貌的铜纳米颗粒,探讨影响金属纳米晶体形貌和尺寸的因素,并研究其催化性能。方法采用化学还原法和水热法进行合成。结果合成出立方体,小球体,片状和枝状形貌的铜纳米颗粒,并选用立方体和小球体这两种具有代表性的铜纳米颗粒应用于苯羟基化反应中,发现立方体形状的铜纳米颗粒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结论就大多数反应而言,较低的反应前驱物浓度、较低的反应体系温度、较长的反应时间以及适当的助剂,有利于生成形貌规整,尺寸均匀,分散性较好的纳米晶体;且铜纳米颗粒催化活性与其暴露晶面有关,高能晶面的催化活性较高。 关键词:铜;纳米结构;催化 中图分类号:O614.1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1261(2008)04-0293-05 Preparation and studying on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copper nanoparticles with different shapes ZH AO Yi (Schoo l o f Chemistr y&M ateria ls Science,Shaanxi No rmal U niver sity,Xi.an710062,Shaanx i,China) Abstract:Aim T o pro duce copper nanoparticles w ith different shapes and discuss the influences of sizes and shapes in synthesis o f nanoparticles and their catalysis performance.Methods T he copper naoparticles w ere prepared by chemical r eductio n and hydr o-ther mal metho d.Results A series of cop-per nanoparticles have been prepared,including cubes,near-sphericity,plates and branches.And com pared the reactive activ ity o f cubic and near-spherical copper nanoparticles in hydr oxy lation of ben-zene.T he cubic copper nano particles show the higher reactive activity.Conclusion Generally,an u-nifo rm sizes and shapes and goo d dispersity nano particles could be prepared by low co ncentratio n of re-actant,low sy stem temperature,long r eactive tim e and suitable surface active ag ents.T he cry stal faces of copper nanoparticles play an essential ro le in determ ining the catalytic hydr oxy lation of ben-zene.T he planes w ith higher surface energ y ar e mor e reactiv e. Key words:copper;nanostr uctures;catalysis 近年来,关于纳米级催化剂的研究发展迅速。其中大多数的研究方向集中在球形纳米的应用和特定形貌纳米颗粒的合成方面,而关于某一种特定形貌的纳米颗粒的催化效果的研究却甚少。Naray-anan[1,2]研究小组将四面体、立方体、球体3种形貌的铂纳米颗粒在同一个催化反应中做了对比,他们发现催化剂的活性主要与其形貌有关。Choudary[3]小组发现六边形M gO晶体的主要暴露晶面是[100]面,其活性高于纳米晶体样品。李亚栋[4]小组对比了3种不同形貌的Ag纳米颗粒在催化苯乙烯氧化反应中的差异,发现主要由[100]晶面组成的立方体颗粒的催化活性远远高于由[111]晶面组成的截角三角片颗粒,这说明了高能晶面的催化活性较高。 金属铜的价格低廉,性质稳定。而由于纳米级铜颗粒比表面大、表面活性中心数目多,因此,它作为催化剂有着极高的活性和选择性,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催化剂原材料,而且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此外,纳米铜粉颗粒还应用于制造导电浆料(导电胶,导磁胶)[5]、 *收稿日期:2008-05-30,修回日期:2008-07-10.E-m ail:zy_sky8620@https://www.360docs.net/doc/2614674888.html, 作者简介:赵一(1982-),男,重庆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纳米材料合成及其应用.

系统功能语言学英汉对照术语表

系统功能语言学英汉术语对照表 作者:翁素贤提供 转贴自:摘自《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 您要打印的文件是:系统功能语言学英汉术语对照表 打印本文 系统功能语言学英汉术语对照表 ―――摘自《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 A Abitliy 能力 Actor 施动者 Addressee 受话者 Addresser 发话者 Agent 施事 Anaphoric 指前的 Antonym 反义词 Antonymy 反义意义 Autonomy 自治性 B Behavior 行为 Behavioral process 行为过程 Beneficiary 受益者 C Cataphoric 指后的 Categorical 绝对的 Categorization 范畴化 Central token 中心标志 Chain 链 Channel 渠道 Choice 选择 Clause 小句 Clause as theme 句项主位 Cleft sentence 分裂句 Closed system 封闭系统 Coclassisfication 相互区分

Coextension相互扩展Coherence连贯 Cohesion链接 Cohesive chain链接链Cohesive tie链接纽带Cohyponym共同下义词Collocation搭配Collocational chain搭配链Comeronym共同局部关系词Command命令 Comment述题 Competence(语言)能力Complementarity互补性Congruence一致性Conjunction连接,连词Consonant辅音 Consonant grammar协和语法Constructivism构建主义Context语境,上下文Context of culture文化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情境语境Continuity连续体Continuum连续体Conventional meaning常规意义Coocurrence同现Cooperative principle合作原则Coordination并列Coreference相互对应Correspondence对应 Critical linguistics批评语言学Cross-coupling交互匹配 D Decategorization非范畴化Declarative陈述的 Delicacy精密度 Dialect方言 Dialectal variety方言变体Diatypic variety功能变体Didactic教导性的 Direct speech act直接言语行为Discontinuity脱节,间断性Discourse话语 Discourse analysis话语分析

2019年超声波医学考试基础知识练习题

更多2019年超声波医学考试基础知识练习题点击这 里 (公众号关注:百通世纪获取更多) 1.探头匹配层的最主要作用是 A.间接保护压电振子 B.减少声波的谐振 C.使探头与皮肤声阻抗相匹配,有利于声波传播 D.降低横向耦合力 E.増加有效振子数目 2.下列关于数字扫描变换器(DSC)所实现的功能哪个是错误的 A.将超声模拟信号转换成电视制式信号 B.比较容易地实现图像放大 C.完成线性内插补并实现丰富的灰阶 D.实现字符显示及图像存储 E.增强了滤波器性能 3.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的工作流程不包括下列哪项内容 A.将多普勒信号进行A/D转换 B.经自相关技术计算多普勒平均速度、方向和速度分散 C.依血流方向及流速做彩色处理 D.彩色血流图与灰阶图像叠加 E.不需再经D/A转换 4.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安全性标准,下列哪项是关键性要求 A.检出彩色的敏感性

C.功能丰富 D.可使用录像、热敏打印 E.是全数字化技术 5.从使用的方面评价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哪项是质量差的标志 A.空间分辨力、速度分辨力、动态分辨力均高 B.检出血流敏感度高 C.显示图像均匀性好 D.彩色血流效果佳 E.提高灰阶图像增益时,彩色图像质量即下降 6.为了最敏感地显示乳房肿块内的彩色血流信号并测速,首选的探头频率为 A.2.0MHz B.2.5MHz C.3.0MHz D.5.0MHz E.7.5MHz 7.患者28岁,为室间隔缺损,左向右分流,用彩色多普勒技术检查分流血流,对仪器的调节,下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低通滤波 B.高频(7MHz以上)电子相控阵探头 C.电子线阵探头(5MHz以上) D.高速档速度标尺(高脉冲重复频率) E.彩色图选用两色彩图 8.改变彩色血流图的基线,使其向红色标尺方向调节,结果 A.红色增多,正向血流测量范围扩大 B.蓝色增多,反向血流测量范围扩大 C.正向/反向血流速度显示无变化 D.使二维图像更加清晰 E.彩色血流能量图显示更鲜明 9.B型实时扫描,电子式与机械式探头比较,其特点是 A.电子探头比机械探头噪声大,有震动 B.机械探头比凸阵探头大 C.机械探头振子数比电子探头多 D.电子凸阵探头具有较大的近区和远区视野,适宜做心脏检查 E.电子探头较机械探头耐用 10.调节灰阶超声仪器的工作条件达到最佳状况,哪项内容不重要 A.提高空间分辨力

[系统,功能,语言学,其他论文文档]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菜谱Chinese Recipe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菜谱Chinese Recipe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菜谱Chinese Recipe 摘要:自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在我国的推广和发展以来,这一学派的语域、语体、 语境等理论越来越多地引起各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本文试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纯理功能角度对中国菜谱——鸡肉火腿虾仁炒饭中的及物性、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进行分析,以验证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分析文字作品中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人际功能;语篇功能 一、引言 菜谱,顾名思义,是指某道菜的制作指导方法,其特点是用词简单易懂,步骤详细有序,其目的是让即使没有接触过这道菜的人也能看得懂,并能依照它做出此道菜。 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韩礼德认为系统功能语法是从意义入手来描述和解 释语言,其目的是为语篇分析提供一个理论框架,该语法能够分析英语中的任何口头和书面语篇。纯理功能思想是系统功能语法的核心思想之一。所谓“纯理功能”,指的是在语言所必须完成的众多功能中,最为抽象、最具概括性的那些功能,它们是语言所固有的,具有语言的普遍特征。韩礼德把纯理功能分为三种:经验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黄国文认为,经验功能指的是人们用语言来谈论他们对世界的经验(包括内心世界),用语言来描述周围所发生的事件或情形;人际功能指的是人们用语言来与他人交往,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用语言来影响别人的行为,并用语言来表达对世界的看法和改变世界;语篇功能指的是人们在使用语言时组织信息的方式,它表明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人们说话和写作时所处的语境的关系。 二、Fried Rice with Chicken,Ham and Shrimp的语域分析 韩礼德把语域定义为“使用的变异”,换句话说,语域是语言使用的特性,指人们在不同的语境中用不同的语言结构来表达意义。语域主要包括三个变量:语场(field,指谈论 的内容)、语旨(tenor,指交际中涉及的参与者及交际双方的关系)和语式(mode,指 交际中使用语言的方式,如口语或书面语),它们分别对应经验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通过对Fried Rice with Chicken,Ham and Shrimp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语场:鸡肉火腿虾仁炒饭的制作方法,从材料的准备到具体的制作步骤,直到最后品尝本菜。 语旨:说话人是懂得本道菜制作方法的人,其讲解的对象是不懂制作方法而学习的人,是“师与徒”或“授课与学习”的关系。 语式:这里说话人是口头解说,因此在语言的选用上,选用的都是口语化的词语,通俗易懂,且由于说话人面对的是学习菜肴制作的学习者,因此语言很随意。

纳米晶带材简介

铁基纳米晶合金 一、简介: 铁基纳米晶合金是由铁元素为主,加入少量的Nb、Cu、Si、B元素所构成的合金经快速凝固工艺所形成的一种非晶态材料,这种非晶态材料经热处理后可获得直径为的,弥散分布在非晶态的基体上,被称为微晶、纳米晶材料或纳米晶材料。微晶直径10-20 nm, 适用频率范围50Hz-100kHz. 二、背景介绍: 1988年日本的Yoshizawa等人首先发现,在Fe-S-iB非晶合金的基体中加入少量Cu和 M(M=Nb,Ta,Mo,W等),经适当的温度晶化退火以后,可获得一种性能优异的具有bcc结构的超细晶粒(D约10nm)软磁合金。这时材料磁性能不仅不恶化,反而非常优良,这种非晶合金经过特殊的晶化退火而形成的晶态材料称为纳米晶合金。其典型成份为 Fe7315Cu1Nb3Si1315B9,牌号为Finemet。其后,Suzuki等人又开发出了Fe-M- B(M=Zr,Hf,Ta)系,即Nanoperm系。到目前为止,已经开发了许多纳米晶软磁材料,包括:Fe基、Co基、Ni基[2]。由于Co基和Ni基不易于形成K、Ks同时为零的非晶态或晶态合金,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实用价值不大。 三、铁基纳米晶软磁合金的制备方法 纳米晶软磁合金的制备一般采用非晶晶化法。它是在用快淬法、雾化法、溅射法等制得非晶合金的基础上,对非晶合金在一定的条件下(等温、真空、横向或纵向磁场等)进行退火,得到含有一定颗粒大小和体积分数的纳米晶相。近年来,也有一些研究者采用高能球磨法制备纳米晶软磁合金。 四、纳米晶软磁合金的结构与性能 纳米晶软磁合金的典型成份为Fe7315Cu1Nb3Si1315B9。随着研究的不断进行,合金化元素几乎遍及整个元素周期表。从合金的化学成份在合金中的作用看,可以分为4类: (1). 铁磁性元素:Fe、Co、Ni。由于Fe基合金具有高Bs的优势,且纳米晶合金可以实现K和Ks同时为零,因而使L值很高、损耗很低,价格便宜,成为当今研究开发的中心课题。 (2). 非晶形成元素:主要有Si、B、P、C等。对于纳米晶软磁合金带材,一般都是先形成非晶带,然后通过退火使材料出现纳米晶,因而非晶化元素是基本元素。特别是B对形成非晶有利,成为几乎所有纳米晶软磁合金的构成元素,含量在5at%~15at%之间。Si也是

第五章 系统功能语言学

第五章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派 韩礼德(M.A.K.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理论是20世纪后半叶国际上最有影响的语言学理论之一,其旺盛的生命力显示,它加深了人们对语言的认识,并将在新世纪语言学研究中发挥更大作用。本文从伦敦学派及其奠基人弗斯的理论研究对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启迪和传承关系谈起,对韩氏理论的几个发展阶段和主要观点、重要成员作一综合性述评,以理清它的发展脉络和理论贡献。 1.弗斯与伦敦语言学派 伦敦学派奠基人弗斯曾在伦敦大学学院的语音系同著名语音学家琼斯(Daniel Jones,1881—1967)一起做研究。1938年,他受聘于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并于1944年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个普通语言学教授。弗斯的语言学理论是他在伦敦大学工作期间形成的,他和他的同事又长期在伦敦大学工作,因此以他为首的语言学派被称为“伦敦学派”。这个学派与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乔姆斯基生成语法学派、布拉格学派、丹麦的哥本哈根学派等同为20世纪语言学界最为人瞩目的语言学派(王宗炎1985:94)。 弗斯的学生韩礼德继承和发展了弗斯的语言学理论,并建立了新弗斯学派。韩礼德在伦敦大学获得汉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后,于1947年到北京大学跟随罗常培教授学习汉语音系学、词典学和比较历史语言学。后来师从王力教授研究现代汉语方言。1949年回伦敦,被剑桥大学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导师便是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的弗斯教授。 弗斯的语言学思想对韩礼德的影响特别大。弗斯(1957)认为,语言中的意义(即使用中的语言项目的功能)非常重要,语言中言语产生的社会语境也非常重要。弗斯受伦敦经济学院人类学教授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1884—1942)语言研究的影响,强调言语使用的社会语境,其目标是根据马林诺夫斯基的“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建立一种语言学理论。遗憾的是,弗斯自己没有达到这个目标。 他的观点后来在弟子韩礼德手上获得发展。尽管弗斯的学术思想在很多方面有深刻见解,给人启迪,但他并未形成一个连贯的理论框架。对韩礼德这一代人来说,任务之一是把弗斯的学术观点建立成一个能解释“什么是语言”和“语言是怎样工作的”这样一种完整的理论体系。韩礼德面临的任务是:怎样用关于情景语境的观点建立一个能把语言中的范畴和它们之间的关系都解释清楚的语言学理论。 2.阶和范畴语法 在“现代汉语的语法范畴”(Halliday 1956)一文中,韩礼德建立了一个能比较好地处理语言单位之间关系的分析框架。这篇论文代表韩礼德语言理论研究的开始。他在文中提出,语言中有三个语法范畴,即:单位(unit),成分(element)和类别(class)。在这个分析框架中,“系统”从属于“类别”。韩礼德用汉语例子解释了单位与成分和类别之间的关系。他还讨论到汉语小句中“旧”(given)信息与“新”(new)信息的区别,并谈到“系统”选择中的“盖然”(proba-bilistic)问题。可以说,这篇论文的初步理论框架为以后的系统功能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 韩礼德虽然在上文中已提出一个能很好处理语言单位之间关系的分析模式,但它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而且还存在一些问题(见Butler 1985: 14_15,王宗炎1985:136_148)。 这篇文章主要是对现代汉语进行研究,从那之后,韩礼德的研究开始真正进入普通语言学理论领域。1961年他发表了“语法理论的范畴”(Halliday 1961);一般认为,这是一篇能代表韩礼

关于卢柯课题组纳米材料的综述

关于卢柯课题组纳米材料的综述 摘要:本文对卢柯教授所在的纳米材料研究团队的主要成员、研究方向、所获奖项及研究成果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卢柯教授所在的纳米材料研究团队的研究方向之一为金属纳米材料的制备与加工,微观结构的表征,力学性能,物理性能,热稳定性,以及相变。 关键词:卢克课题组、微观结构表征、力学性能、物理性能、热稳定性、相变1、引言 卢柯教授所在的纳米研究团队的研究方向是金属纳米材料的制备与加工,微观结构的表征,力学性能,物理性能,热稳定性,以及相变。卢柯,生于1965年5月,九三学社社员。原籍河南汲县,生于甘肃华池。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学位,著名材料科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主要从事金属纳米材料及亚稳材料等研究。获国家专利6项,国际专利1项;多次在国际会议上作特邀报告;国际《材料科学与工程评论杂志》特邀为其撰写长篇综述论文并发表了专刊。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50余篇;2010年在Nature上发表了一篇关于金属的未来的一篇文章;并且在science上也发表了多篇文章,2003年,《科学》上发表了卢柯等人的一项最新科研成果:将铁表层的晶粒细化到纳米尺度,其氮化温度显著降低,从而为氮化处理更多种材料和器件提供了可能。这是卢柯科研小组取得的又一个突破性进展,被评为 2003 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2004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采用纳米尺寸的生长孪晶强化金属的新途径获得了同时具有超高强度和高导电性的铜。而按照以往的经验,对铜进行强化以后,会使其导电率有所下降。这一成果的创新性在于,把难以统一在一起的性能统一在了一起。2013年又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在金属中发现超硬超高稳定性新型纳米层片结构。他杰出的研究工作已经使他获得了无数的奖项。其中包括:2013年入选“万人计划”杰出人才。 2011年荣获德国洪堡研究奖(Humboldt Research Award);获国际亚稳及纳米材料年会金质奖章和青年科学家奖;第三世界科学院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青年科技奖;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何梁何利基金技术科学奖;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等荣誉。身为中科院金属所所长的卢柯把他的工作描述成:我是个班长,领着团队在做事。卢柯认为,现在是中国各个领域发展

系统功能语言学

系统功能语言学 三大元功能(three metafunction) 概念功能中的经验功能通过及物性结构得以体现,反映的是经验关系;人际功能通过语气结构得以体现,反映的是语法关系;而谋篇功能则通过主位结构、信息结构与衔接得以体现,反映的是顺序关系而不是逻辑或语法关系。 语言的三大纯理功能主要体现在语言的四种功能结构上,即:主位结构、语气结构、情态结构和及物性结构。 主位结构由两部分组成:主位和述位。符合人们日常表达习惯的句子结构构成了无标记主位结构;不符合人们日常表达习惯的就构成了有标记主位结构。语气结构体现人际功能中的话语角色关系,共有四种言语功能(陈述、提供、提问和命令)和三种语气(陈述、疑问和祈使)。在句子上主要通过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体现。及物性结构主要体现语言的概念功能,及物性结构主要通过及物性小句,即带宾语的小句来体现。 概念元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 话语范围(field of discourse)语场 (话题(topic)以及场地(setting)) 经验功能(experiential function)和逻辑功能(logical function) 经验功能主要是通过“及物性”和“语态”得到体现 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和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 物质过程是表示做某事件的过程(a process of doing)。这个过程本身一般由动态动词(如)来表示,“动作者”(actor,即逻辑上的主语)和动作的目标(goal逻辑上的直接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来表示,如图1: recognition)等心理活动的过程(a process of sensing)。表示感觉的动词有等;表示反应的动词有等;表示认知的动词有等。

Chapter 11系统功能语言学简介

Chapter 10: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 1. Introduction In this chapter, we will giv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work of M.A.K. Halliday and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 is also named as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Michael Alexander Kirkwood Halliday has sought to create an approach to linguistics that treats language as foundational for the building of human experience. His insights and publications form an approach called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Halliday's work stresses that language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meaning.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SFL), as its name suggests, considers function and semantics as the basis of human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ve activity. Unlike structural approaches that privilege syntax, SFL-oriented linguists begin an analysis with social context and then look at how language acts upon, and is constrained and influenced by, this social context. A key concept in Halliday's approach is the "context of situation" which obtains "through a systema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on the one hand, and the functional organization of language on the other" (Halliday, 1985:11). According to Halliday’s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language, a kind of tool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has many functions. In its system, language has three matafunctions, which are ideational metafunction, interpersonal metafunction and textual metafunction. Each of the three metafunctions is about a different aspect of the world, and is concerned with a different mode of meaning of clauses. 2. Ideational Metafunction The ideational metafunction refers to the fact that language is used to express people’s experiences in the real world including the experiences in their internal world or the experiences in their mind. Namely, ideational metafunction is about the natural world in the broadest sense, including our own consciousness, and is concerned with clauses as representations. Ideational metafunction has three sub-systems, which are transitivity, voice and polarity. Here, we just talk about the first system, transitivity. Transitivity is a semantic system to show the ideational metafunction of language.

系统功能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

系统功能语言学在翻译研 究中的应用 系统功能语言学倡导以意义而非形式作为语言研究的中心,认为语言是一个意义系统,形式是伴随着这个系统,用来体现意义的。可以说系统功能语言学在本质上是意义的而非形式的。语言被认为是一种意义潜势,该潜势同时体现了三种意义,即概念、人际和语篇意义(ideational, interpersonaland textual)。同时它还关注语言外层次,即语境的研究。语言层次思想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一种重要特征。其中表达意义的语义层及体现该层次的词汇语法层是研究的重点,而这也正是翻译研究的中心问题。本文拟从语义层即三大元功能层次探讨系统功能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以期为翻译研究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模式提供一些借鉴。 一、意义、功能与翻译 (一)功能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

Roger Bell 在《翻译与翻译过程:理论与实践》(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一书中将语言学、心理学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试图构建一个系统的语言模式来研究翻译过程[1]XIII.他的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具有相当完整性的翻译理论研究框架……以功能语言学为基础说明了意义在翻译中的中心地位,又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阐述人类信息处理(特别是翻译)的过程。”[2]“此书可以说是近十年里国际译学界最重要的著作之一。”[3] 在翻译研究中,意义一直被认为是一个重要概念。Bell 确认了三个方面的意义,即认知意义(cognitive meaning)、交际意义(interactionalmeaning)和文本意义(discoursal meaning),并将这三种意义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言三大元功能(概念、人际和语篇功能)联系起来。Bell 区分了三个重要概念:命题(proposition)、句子(sentence)和话语(utterance)。在这三者中,命题是最抽象的,与具体语言、语境无关。句子也是抽象的,但较命题次之。句子

转化生成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

转换-生成语法 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简称TG)是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的一个描述语法的一个术语,他在1957年所写的《语法结构》的出版是转换-生成语法诞生的标志。简单的说,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研究的是人类为什么会说话以及如何了解新的句子。 在1957年所出版的《语法结构》和1965年的《语法理论要略》两书被乔姆斯基称为“标准理论”。此后他又修正了些许这些理论,称为“扩展的标准理论”,后又修订扩展的标准理论,形成“修正的扩展的标准理论”。 主要理论 乔姆斯基认为语法主要包括基础和转换两个部分,基础部分生成深层结构,深层结构通过转换得到表层结构,语义部分属于深层结构,它为深层结构作出语义解释。语音部分属于表层结构并为表层结构作出语音解释。 影响 乔姆斯基提出的转换-生成语法很大地冲击了当时以布龙菲尔德为代表的美国描写语言学派。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先天机制,他认为不仅应该研究语言行为,而且应该研究语言能力,转换-生成语法就是关于语言能力的理论。他认为布龙菲尔德等人的理论只是研究了语言行为,不能说明语言能力。语言理论应该解释人类天生的语言能力,他认为自己的学说是理性主义的,而布龙菲尔德的学说则是经验主义的。 也称转换-生成语法。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一种语言学说。创建人N.乔姆斯基。1957年他的第一部专著《句法结构》出版,标志着这种学说的诞生。最先起来响应的有语音学家M.哈利,语义学家J.卡茨,句法学家P.波斯塔尔,心理学家J.A.福多等。这个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中心的学派,在几年内就一跃而为国际语言学界的重要流派。但是到了60年代后期,就内部分裂,70年代后更是声威渐减,而80年代又趋上升。目前该学派有东北语言学会与欧亚语言学会两个国际性组织,出版《语言学探索》等国际性学术刊物。 性质生成语法学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语法学。其研究对象是内在性语言,而不是一般语言学家所研究的外表化语言。外表化的语言指言语行为,说出来的话,音义结合的词句等;内在性的语言指人脑对语法结构的认识,以心理形式体现。 范围生成语法学研究范围限于人的语言知识或语言能力,而不是语言的使用。生成语法学一般不研究话语的社会内容、交际功能和说话的环境等等。 目标过去结构主义语言学以观察语言现象并把它分类为目标,致力于搜集和处理语言素材;生成语法学以描写和解释语言能力为目标,提出语法假设和理论来揭示其规律,说明其原因。例如它要说明儿童为什么能在2、3年内学会语言。 表达方式生成语法学与传统语法学的一个区别,是它使用数学那样的符号和公式来规定概念,表达规则,所以称为形式化的语法。 生成语法学家采用数学模拟的方法进行研究,其研究的对象是大脑的一种独特的认知系统──语法系统,因此乔姆斯基认为它属于经验科学,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学,最终将归入研究人脑机制的生物学。乔姆斯基说,与其把生成语法看作一种理论,不如看作一门“学科”,其性质和研究方法与以往的语言学有本质的区别,而与其他自然科学则基本一致。 发展过程一般人认为,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有4个发展阶段,但是他本人认为只有两个转折点。下文按他本人的意见,分语法规则系统和语法原则系统两项来叙述。

超声医学与技术(医学高级):超声诊断的物理基础考点.doc

超声医学与技术(医学高级):超声诊断的物理基础考点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多项选择题 几何形体对流速剖面的影响有( )。A.入口效应:当血液流经横截面积突然变小处,会产生汇聚作用,形成汇聚形的血流截面。在生理状态下见于动脉分支血流,在病理情况下见于狭窄性病变处 B.出口效应:当血液流经一个横截面积突然扩大处,会产生扩散现象,形成扩散形的血流截面。在生理情况下见于小静脉回流入大静脉,在病理情况下见于血流在通过狭窄口、瓣口和分流通道处 C.弯曲血管:空间血流方向和速度分布沿弯曲管道不断发生改变,产生扭曲 D.湍流:在Re >Rec 的情况下,一般为湍流 E.在心血管系统中,狭窄及关闭不全的瓣口、心内异常分流常发生湍流 本题答案:A, B, C, D, E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单项选择题 关于声速,叙述错误的是( )。A.声波在不同组织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组织密度越高,声速越快 C.组织密度越低,声速越慢 D.空气中声速低于骨组织中声速 E.医用超声诊断设备均以软组织中的平均声速作为校正标准 本题答案:A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3、多项选择题 频谱多普勒的主要特点有()。A.连续波多普勒有2个换能器,1个用于发射,1个用于接收 B.脉冲多普勒有2个换能器,发射短暂超声后,有一可听期 C.连续波多普勒不能检测指定目标的血流信息 D.脉冲多普勒有距离选通能力,可检测指定目标的血流信息 E.连续波多普勒可测高速血流,脉冲多普勒测速受脉冲重复频率(PR F.的限制本题答案:A, C, D, E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4、多项选择题 关于超声波的声场分布,叙述正确的有()。A.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有明显的方向性,称为超声束 B.在远场区,声束因扩散会逐渐增宽 C.声束有主瓣和旁瓣之分 D.声束主瓣越细、越窄对诊断越有利 E.声束旁瓣会产生伪像 本题答案:A, B, C, D, E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5、多项选择题 散射和绕射的发生是有所区别的,其主要区别有()。A.发生散射的条件为障碍物的大小明显小于波长 B.发生绕射的条件为障碍物的大小明显小于波长 C.发生散射时,小障碍物不成为新的声源,不再发射超声波 D.发生绕射时,超声波仅绕过障碍物的边缘行进 E.散射时探头接收到的散射回声强度与入射角无明显关系 本题答案:A, D, E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6、多项选择题 关于超声波的衰减对诊断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有()。A.引起超声能量衰减的原因是吸收和波动方向的变化

表面纳米化对金属材料耐磨性的影响

东华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封面 教师填写: 得分任课教师签名 学生填写: 姓名学号 专业导师 课程名称 任课教师课程学分 上课时间20 至20 学年第学期星期 递交时间年月日 本人郑重声明:我恪守学术道德,崇尚严谨学风。所呈交的课程论文,是本人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明确注明和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及成果的内容。论文为本人亲自撰写,我对所写的内容负责,并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表面纳米化对金属材料耐磨性的影响 摘要:材料的磨损起源于表面,金属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与表面结构密切相关。利 用表面纳米化技术可以在金属材料的表面制备出一定厚度的纳米结构表层,从而大 大提高金属的耐磨性。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报道,综述了表面纳米化在金属耐磨 性方面的影响,讨论了表面纳米化方法与机理以及表面纳米化影响耐磨性的因素, 简述了应用表面纳米化技术改善各种金属材料耐磨性的研究和实用成果,最后进行 了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表面纳米化;金属材料;耐磨性 Influence of Surface Nanocrystallization on Wear Resistance of Metallic Materials Abstract:Wearing stems from surface of material, the friction and wear properties of metallic material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surface structure. Nanostructured layer with a certain thickness can be produced by means of surface nanocrystallization technology on surface of metallic materials to enhance their wear resistance distinctly. With the research work of scholars, an overview of the influence of surface nanocrystallization on wear resistance of metallic materials is given. The methods, principle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wear property of surface nanocrystallization are dis2 cussed,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applying results are illustrated, and the summary and prospect are presented at last. Key words: surface nanocrystallization; metallic materials; wear resistance 1、引言 结构材料中许多失效(如磨损、疲劳等)均与材料表面结构和性能密切相关。在大多数服役环境下,材料的失稳多始于表面,如果能在材料上制备出一定厚度的纳米结构表层,就可以通过表面组织和性能的优化来提高材料的整体性能和服役行为[1]。基于此,20世纪末中科院金属所卢柯研究组提出了“表面纳米化”(Surface nanocrystallization)的概念,该项技术既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特点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特点 韩礼德(MAK Halliday)在伦敦学派语言学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和创立了系统功能语法,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语言学理论之一。系统功能语法从社会学角度出发,重视语言功能,它的影响延伸到与语言相关的各个领域,如语言教学、语篇分析、文体学、机器翻译等。 系统功能语法包括两个方面: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系统语法是指将语言看做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系统网络又称意义潜势。而语言使用者使用语言表达意义,被看做从该系统网络中进行各种有意义的选择的过程。系统功能语法建立在两个事实基础上:⑴语言使用者在语言的系统网络中做出选择,并试图在社会交往中实现不同的语义功能。⑵语言是人类进行社会活动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系统功能语法把实际使用的语言现象作为研究机对象,而不是像转换生成语法那样,把理想化的语言使用者的语言能力作为研究对象。本文试从这一理论基本框架:系统、功能、层次和语篇四个方面概括韩礼德独特的语言观,考量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言研究产生的重大影响。 一、韩礼德的“系统”思想: 在系统语法中,系统的概念是由一条基本的解释性原则构成的,语言被认为是“系统 的系统”。建立各种互相关联的系统的网络,从而解释在语言中各种与语义相关的选择。 不同于索绪尔等把语言单单看作是一套符号的集合。在韩礼德看来,语言不是所有合乎语法的句子的集合,因而语言不能用解说这样一个集合的规则解释,而是用意义的有规则的源泉——意义潜势来解释。所谓意义潜势是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心理语言学人在说话前先形成一种动机,即对要说的话有一种大致的想法,这种动机属于前语言阶段。人有了要说什么的动机之后,还要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把要说的内容组织表达出来。系统功能语法所反映的主要是语言运用中这种可供选择的“意义潜势”。结构是过程的底层关系,是从潜势中衍生的,而潜势可以更好地用整合关系来表达。这就是说,韩礼德的系统的思想把语言系统解释成一种可进行语义选择的网络,当有关系统的每个步骤一一实现后,便可产生结构。 二、韩礼德的“功能”思想: 功能(即传统意义上的语义)在语言形式描述中应处于何等地位一直是语言研究中的一个十分棘手和有争议的问题。传统语法、结构语法和转换生成语法的处理方法都表现为只重视语言形式,而未能把它和语义结合起来。传统语法没有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句子成分分析法只对语言结构进行形式分析。无助于描写语言的意义系统及其体现形式。布隆菲尔德的结构主义理论遵循“发现程序”来分析语言素材,以便能自动发现所研究语言的语法。他认为区别具体词类和语法范畴的标准不是语义,而是他们在语言结构中的分布特征。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否定语义来描写语法的思想,认为语言的语音和句法可以作为纯形式的系统加以描写。系统功能语法科学地处理了语言功能与形式的关系问题,认为语言在本质上是一个意义系统,语言的功能首先体现于语义功能。韩礼德把语言的功能高度概括为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这三大功能并非游离于语言结构之外,它们分别与语言层次的各系统紧密联系并得以体现。如概念功能主要由及物系统来体现;人际功能通过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来体现;语篇功能由主位系统和信息系统来体现。所以功能和系统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功能是基础,系统是功能的体现形式。 三、韩礼德的“层次”思想: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独特语义编码。语言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客观地描述这种编码。在语言结构描述方式上,韩礼德坚持以功能结构为基础,探究语言的语义系统以及其体现形式,它越出句子范围,以语篇为基础,把语言看成是关系的网络,结构是关系的体现。这一点与传统语法、结构语法和转换生成语法对语言结构的处理方法完全不同,系统功能语法不是采用形式分析法,而是在充分吸收格语法、层次语法等语法流派的优秀成果基础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