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国内外高校组织结构并提出______国内高校改革方案
基于能力矩阵分析的课程联动改革方案设计

[摘要]在研究分析国内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能力矩阵分析的课程联动改革方案设计,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跨学科的学习效果。
通过分析学科能力矩阵和学生能力矩阵,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构建跨学科的课程联动改革方案。
以自动化专业为例,详细介绍了方案设计的步骤和实施过程,并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
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能力矩阵分析的课程联动改革方案设计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果,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关键词]能力矩阵;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3)33-0165-04基于能力矩阵分析的课程联动改革方案设计陈甜甜,钱玉莹,许颖(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山东青岛266041)一、引言课程联动是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有机整合,通过跨学科的学习活动和项目,促进学生跨学科思维和能力的发展。
它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成为具有全面素质的终身学习者。
然而,课程联动改革面临着许多挑战。
如何确定合适的学科组合和学习目标,如何协调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学计划和评估方式,如何引入先进的教学技术和资源等问题都是需要解决的关键。
在这个背景下,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能力矩阵分析的课程联动改革方案设计。
二、国内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科技、资本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要求劳动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能了解生产过程、工艺原理,不断提高技术熟练程度。
为此各国大力发展应用型大学,以英国职业资格培训体系、美国的社区学院、澳大利亚TAFE 学院、德国的现代学徒制培训为代表。
英国制定、实施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职业资格体系,将所有的职业资格分为熟练工人、技术工人、技术员或监督员、高级技术员或初级管理人员、专业人员或中级管理人员,分级培养在工作范围内能将技术、知识转换运用的能力,包括组织、计划和创新的能力,包括随机应变的能力,还包括个人在工作环境中与同事、经理及客户之间相处的能力等。
高校学生会改革实施方案

高校学生会改革实施方案学生会是高校的重要组织之一,旨在为学生服务,促进学生发展。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学生会的工作方式和组织形式也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因此,本文提出了一些改革方案,以期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期望,促进学生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学生会改革方案1. 优化学生会组织结构目前,许多高校的学生会组织结构过于庞大,层级繁琐,导致决策效率低下,工作效率不高。
因此,我们建议优化学生会组织结构,将层级简化,减少不必要的部门和职位,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应该注重建立学生会的分工协作机制,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形成相互协作、互相支持的工作模式,以提高学生会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效率。
2. 加强学生会的宣传工作学生会的宣传工作是学生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会与广大学生联系的重要纽带。
因此,我们建议学生会加强宣传工作,通过各种渠道向学生宣传学生会的工作内容、工作成果和工作方向,让学生了解学生会的工作,增强学生对学生会的信任和支持。
同时,学生会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扩大宣传范围,提高宣传效果。
3. 建立学生会的评估机制学生会的工作需要不断评估和改进,以确保学生会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因此,我们建议建立学生会的评估机制,定期对学生会的工作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采取措施加以改进和完善。
同时,学生会应该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工作方向和重点,确保学生会的工作符合学生的需求和期望。
4. 加强学生会的培训和管理学生会的成员是学生代表,需要具备一定的管理和领导能力,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因此,我们建议学生会加强成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成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同时,学生会应该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明确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健全的考核机制,激发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5. 推进学生会的创新工作学生会是一个充满创新和活力的组织,需要不断推进创新工作,提高学生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改革方案

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改革方案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民办高校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在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过程中,财务管理问题却时常成为影响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难题,如学费乱收费、虚报虚增、违规经营等问题屡见不鲜。
本文旨在探讨当前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优化改革方案。
一、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1.缺乏有效监管民办高校组织结构相对松散,缺乏有效监管机制,导致财务管理难以监管。
部分民办高校在招生和收费方面存在乱收费等问题,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学校缺乏严格的财务管理监管,管理混乱,对学生信息缺乏统一管理。
2. 预算管理不规范民办高校在预算制定、执行过程中管理不规范,部分学校缺乏有效的预算控制和监督机制,导致教育经费使用出现违规等问题,学校存在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并无明确的财务保障。
3. 财务人员能力不足民办高校中有相当一部分从事财务管理相关工作的人员来自非专业财务领域,对财务知识了解不多,财务管理经验不足,所以无法全面了解国家法律政策以及档案管理、资金流转、税收政策等领域的规范和要求,影响了财务管理的效益。
4.信息化水平较低民办高校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财务信息化工作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尤其是学校之间并未建立标准化信息流通系统,导致信息共享和协同管理能力低下,时间和成本的成本更高了,从而难以实现资金流转的透明和监督。
二、针对上述问题的优化改革方案1. 进一步加强监管有效监管措施是解决民办高校财务管理问题的关键。
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民办高校的管控和监督机制,推动相应制度的建立。
同时,加强对民办高校财务人员的考核和培训,提高其专业能力。
2. 强化预算管理民办高校应该严格执行预算制,加强对教育经费资金的监管管理,注重对预算的实施过程和结果的跟踪。
同时推动学校增加筹集资金,健全筹资机制入股资本等,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实现民办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 建立健全财务信息系统建立健全的财务信息系统,政府部门和民办高校可以通过共享信息的方式来完成信息的管理,同时还可以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使监管更加专业高效。
论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创新

论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创新缪鑫平摘 要:本文在回顾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历程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高校内部体制改革的内容,并对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就和缺失进行了评价,提出了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创新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创新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43-1027/F(2008)6-139-02作 者: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副教授;湖南,娄底,417003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是指高校内部的组织结构体系,包括管理机构的设置、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的划分,以及内部管理运行机制。
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
相对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来说,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更为广大高校管理者和教职工所关注,并直接影响着广大教职员工的切身利益。
一、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回顾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至今,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9年至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之前,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摸索阶段,这一阶段改革的特点是:国家在高校小范围试点,进行以人事制度、分配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单项改革,带动高校教学和科研等其他工作,为政府对高校改革政策的制定,提供实践与理论依据;第二阶段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到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视察南方讲话之前。
这一阶段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扩大试点范围,从单项改革逐步转向整体综合配套改革;第三阶段从邓小平视察南方讲话到1997年。
这一阶段改革重点转移到高校外部相应的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并开始了大规模探索与实践;高校内部改革深人到教学改革领域,加强跨世纪的高校领导班子、教学科研带头人队伍、学校党政管理干部队伍的建设;第四阶段是1998年8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颁布与教育部年底召开的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为标志至今。
这一阶段改革重点在五个方面:一是学校机关改革,重点是减员增效:二是学术单位调整,主要是校内院系调整,以适应新科技发展和新教学模式的要求,提高质量,多出成果;三是分配制度改革,在增量中拉开差距;四是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五是后勤改革,方向是社会化或准社会化。
211104646_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

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孔荣 黄新 吴颖(苏州城市学院 江苏苏州 215104)摘要: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要适应行业用人需求,培养适合新时代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根据现有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及考核评价方面现状及存在问题,基于项目化教学优势,该文提出以产品或服务项目为牵引构建“理论+实践”教学体系,并从双师队伍建设、育人评价机制改革、产教融合基地建设、激励机制完善应用型本科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的5条有效路径。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项目化课程 教学体系 路径探索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3)06-0120-04 Teaching Reform of Project-Based Courses in Applied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KONG Rong HUANG Xin WU Ying(Suzhou City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Province, 215104 China)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appli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should meet the needs of industry em‐ployment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ra.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current curriculum system, teaching staff, teaching conditions and examination and evaluation, base on the advantages of project-based teaching, this paper proposes to build a "theory +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with product or service projects as the traction, and puts forward five effective paths of the teaching reform of project-based courses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qualified teams,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evaluation mechanism, the construction of production-education integration bas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incentive mechanism.Key Words: Appli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 Project-based curriculum; Teaching system; Exploration path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及《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引导高校主动面向区域、面向行业、面向产业办学,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2024年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_1

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1(一)学习体会:加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展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是畅通技术技能人材成长渠道的重要措施,也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体现,还是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利用型人材的必要途径。
(二)实行建议:不管是本科职业教育,硕士职业教育,还是博士职业教育,建议都依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进程与生产进程对接”的要求构建新的培养模式,建立职业教育重要的思想,创设与产业需求相适应的专业群,校企合作搭建与市场标准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培养能够实现教学进程与工作进程对接的师资队伍,展开教学进程与工作进程对接的教学。
任何职业院校,只要做到“三个对接”,办学质量就一定高。
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长学制指本科5⑻年,本硕博连读8年等。
职业教育领域谈长学制,国家层面主要从5月2日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开始。
《决定》提出:“适度提高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本科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
12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深化产教融会的若干意见》(国办发〔〕95号)又提:“适度提高高等学校招收职业教育毕业生比例”。
“职业教育毕业生”包括中职中技、高职高技毕业生。
这就把两类毕业生上“立交桥”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本来只到达大专的,进到可以连读本科了。
本《方案》进一步明确要展开职业教育本科试点和加强专业硕士培养,这里又提“长学制”。
这样,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3+2、3+4、3+4+2等长学制教育就和普通教育领域的3+2、3+4、本硕博连读等长学制教育基本一样。
至此,职业教育领域,学历人材成长管道基本买通,学历还是职业教育检验学生水平的第一标准,升学仍成职业院校办学的导向。
(二)实行建议:1、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材,建议在“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教科研用结合为途径”的基础上增加一条:以实现“三个对接”为目标展开。
高等学校领导体制

高等学校领导体制摘要:高校领导体制是指高等学校实施领导职能的组织形式、组织制度以及在长期的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中所形成的各种领导关系。
高等学校领导体制主要包括: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结构;高等学校的领导方式;高等学校领导者的职责与权限的划分以及高等学校领导者的管理制度。
高校领导体制有着极强的时代性。
关键词:高校领导体制;校长负责制;高等学校领导体制改革一、新中国建立以来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演变新中国建立以来,公立高等学校的内部领导体制围绕党政关系这一根本性问题,经历了以下七个阶段的变革:校长负责制(1950-1956);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1956-1961);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1961-1966);“文革”时期的特殊体制(1966-1976);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1978-1985);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的试点(1985-1989)以及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89年至今)。
(一)校长负责制(1950-1956)建国初期,我国教育界学习苏联经验,实行校长负责制。
校长由国家任命,直接向中央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是学校行政的最高负责人。
当时高校的党组织实行党组制,党组成员以行政负责人的身份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学校党委对行政不起领导作用。
这种领导体制缺乏监察机构和制度、缺乏民主管理的制度,但从总体上讲,它是适应当时的历史条件的,对于建立和发展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基本上保持了高等教育与国民经济的同步增长。
(二)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1956-1961)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全面展开,在教育领域特别强调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由“一长制”变为“党委制”。
(三)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1961-1966)1960《高教六十条》提出此制度。
高等学校的校长,是国家任命的学校行政负责人,对外代表学校,对内主持校务委员会和学校的经常性工作。
组织手册

报告7-组织手册大连铁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组织管理手册机密大连铁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组织管理手册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二零零四年二月第33 页共33 页目录序言31.管理模式41.1.集团公司定位41.2.集团公司管理模式42.集团公司组织结构63.集团总部组织结构73.1.总经理办公会73.2.办公室113.3.人力资源部143.4.财务部163.5.投资发展部183.6.证券事务部203.7.审计部223.8.经营管理一部243.9.经营管理二部263.10.技术工程部283.11.工程预算部313.12.清欠办公室32 序言《大连铁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组织管理手册》(以下称《组织手册》)是对大连铁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铁龙股份)组织结构的基本规定,它阐明了在目前的竞争环境和发展战略下,铁龙股份在组织体系上做出的一系列安排,包括管理模式的选择.集团公司组织结构的确定.集团公司总部的定位和部门设置,在公司内部对责任和权力做出了清晰的界定,因此,这本《组织手册》是保证铁龙股份正常运行的基础性文件。
从根本上讲,组织形式的选择是为了获得一种有效的协调机制,这种机制引导人力.物力.财力的合理流动,以最低成本达到组织的最高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组织手册》是公司最重要的制度性文件之一。
战略决定组织,这是管理的基本原则。
组织结构的调整是一个企业需要不断面对的问题。
今天,铁龙股份选择了这样一种组织结构;明天,随着外部竞争环境的变化,随着铁龙股份发展战略的调整和管理基础的提升,铁龙股份的组织结构还将做出进一步的调整,但无论如何,它始终是公司向前发展的坚实基础。
这本手册需要您认真阅读,妥为珍藏,不要外传,这也是您对自己.对公司的一份承诺与尊重。
1.管理模式1.1.集团公司定位铁龙股份目前的定位是混合型控股公司,即集业务经营与资本经营于一体,战略管理与业务运作相结合的企业集团管理模式。
集团公司对各子公司实行集权式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比国内外高校组织结构并提出国内高校改革方案一、国外高校组织结构1)欧洲模式欧洲模式是欧洲大陆国家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其基本结构是教授与国家官僚机构的结合。
在欧洲大陆国家中,行会一直盛行于基层结构当中并占据了主导地位。
主持讲座的教授是教学领域和科研领域的主宰,他们对本学科领域中的助理人员和学生进行个人控制。
而教授组成的团体在大学中进行的集体统治则主要垄断了课程、教师任用和研究方向等方面的决策权。
国家官僚机构掌握着上层的控制权,并主要把权力集中在中央政府一级,几乎所有的大学和学院都处在一个或数个中央部门的管理之下。
因此,欧洲模式的典型是一个国家型的变体。
在其中,德国作为联邦制国家,其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则成为联邦型的变体,在各州都有低于中央政府的州政府的教育管理部门。
国家型与联邦型作为欧洲模式的两个典型表现为两个集团的利益,即高级教授与国家、州教育部的官员。
欧洲大陆模式使得教授和一些部门官员的观点得以通行。
无论是上层结构还是下层结构,权力的争夺都在这两个集团当中展开。
教授控制着下层,但中央级的官员也可利用机关固有的官方力量来决定讲座主持人的人选。
而在官员主导的上层结构中,高级教授作为最有力的构成成份,在中央决策中也拥有重要的咨询权。
在欧洲大陆模式当中,中层的行政管理非常薄弱,教授们通过遥远的教育部来获得服务,而无需专职的管理。
这种模式下,各院校之间的特色和竞争也被削弱,各单位之间缺少人才竞争和发展特色的刺激。
欧洲大陆模式中,基层有强力行会权力,顶端又有有力的部级官僚机构的权力,中间层的院校管理的权力则比较薄弱,各大学之间差别较小,公立大学占据着优势。
因此,欧洲大陆模式面临的改革就是加强中层管理的权力,同时削弱讲座教授和中央部门官员的权力。
另外,形成并扩大院校类型的差异,满足现代高等教育的要求。
2)英国模式相对于欧洲大陆模式,英国模式是把教授行会与院校董事会及行政管理人员的适度影响结合起来的模式。
各学院和大学都是获得特许的自治团体,负责本校的管理。
在此背景下,行会权力很大,在许多学院中,教授行会权力兴旺发达。
由于英国早期没有像欧洲大陆国家一样发展将院校置于某一政府部门管辖的模式,也没有将教师包括进国家公务人员的体系中。
因此,英国院校既没有全国性的、也没有地方性的正规组织体制,院校有着高度的自治权。
院校的高度自治鼓励了院校间的竞争和各院校特色的形成,但是牛津和剑桥两所大学的地位和影响,导致了其他院校对这两校风格的模仿,又阻碍了特色的发展。
只是区别于欧洲大陆模式的是,这种趋同来自于自愿模仿,而非官方的命令。
在英国模式之中,低层布置了有力的行会权力,在中层也有一定的力量。
在院校一级中,行政部门的领导、校外人士的参与和教授的集体统治也得到了一定机会。
政府部门和国家机关在传统上没有多少权力,全国性的协调作用由学术寡头集团提供。
各院校间也没有明显的差别。
师范类、技术类学院则在英国历史上与大学分立,他们比大学受更多地方和国家两级政府的影响。
英国模式中的权力之争主要集中在基层结构,大学本身当中。
这种竞争被控制在一个精心编织的各教授团体的协议网当中,在协议网中,各教授团体在各自的领域当中居于主导地位。
这种竞争在同时也被控制在教授团体与大学管理人员、董事会之间的协议中。
相比较欧洲大陆模式,政府部门处于从属地位是英国模式的核心特点。
英国模式的改革方向是强化国家协调的作用。
在英国近年的改革努力当中,英国教育和科学部具备了更多的欧洲大陆国家教育部的特征,英国高等教育领域之中的权力之争也逐步转变为欧洲式的教授与国家机器的斗争。
3)美国模式美国模式也是教授行会与院校董事会及行政管理当局相结合,但与英国模式相比,教授的统治力量比较薄弱,而董事会的影响和院校行政官员的权力则比较大。
美国的独立高等院校都是获得特许状的法人,由董事会为各自的院校负全面责任。
作为执行机构的系在院校当中取代讲座成为了基石,既抑制了个人权力,又在大学结构中把校内的学者团体与校外的联系融合在一起。
这样,在大学内部,美国的院校权力就比欧洲和英国具备更多官僚的性质。
在美国的权力模式下,地方官僚化成为了特色。
美国没有全国性的机构发挥作用,管理公共教育的责任由各州的教育厅承担,但它们对拥有特许自治权的院校也通常没有影响力。
于是,美国的私立院校各走各的办学道路,公立部分则实际上划分48或50个部分,谁也无法完全控制美国的高等教育。
很不正规的全国体制促进了院校间的特色和竞争的形成。
由于没有像牛津、剑桥那样在英国拥有巨大影响力的院校.自愿的分化与自愿趋同的趋向同样明显。
美国模式下,由院校行政官员和董事会形成权力很大的中间层次。
基层组织采取行会与官僚相结合的形式,权力不大。
在政府的一级上,权力很小甚至根本不存在权力。
在美国的主要院校类型当中都有着五花八门的院校。
因此美国的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方面就是使其在所有先进国家中最混乱的高等教育系统变得更有行政秩序。
美国的改革一直稳定地朝着加强院校领导的方向发展,大力加强上层结构。
国外高校的组织结构总结分析各国权力体制的组成和改革方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既继承本国传统的管理文化和管理体系,又受本国国家体制构成的影响。
欧洲模式是上层国家行政权力和下层学术权力的力量强大,中层行政管理力量较弱;英国则主要由基层学术权力控制高等教育管理,中央上层结构较弱;美国则是中间层级的行政管理权力强大,中央行政协调能力薄弱;日本则是要在多样化的基础上加强全国高等教育管理的行政秩序。
四种模式各有利弊,改革的方向也是根据自身的不足在不断进行着调整。
可见,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并未存在一个完美的结合模式,根据自身状况选择最优化的组合方式,并在实践当中针对不足进行不断地改良才是实现两者共处的最佳方式。
二、我国高校组织结构中国高校当前的管理方式以偏重行政权力为主,以科层组织形式构建的组织结构构成了学校内部组织的主要形式。
在中国高校的组织结构当中,行政权力为主导的科层组织占据了高校管理当中的统治地位,并且挤占了学术事务中学术权力所应负责的空间,违背了公共组织理论当中的分权治事原则,同时因为从计划经济体制当中延续至今的管理当中的官僚弊病与当前体制相伴而行,这种使得高校中二元权力失衡的组织结构和权力分配方式影响着大学管理的有效进行。
两套并行的行政权力系统在我国高校的行政组织当中,由于还存在党组织对高等教育直接领导的特殊情况,存在着两套自上而下的权力系统,如图3.1、图3.2所示:书记副书记副书记部长院(系)党总书记副部长院(系)党副总书记干事辅导员图3.1 图3.2两套领导组织层级下形成的两套组织结构,构成了我国高校的科层式管理组织结构,在原本就是在模仿行政机构、围绕行政权力所建立起来的高校内部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增添了更多的层级和人员,使得我国高校的管理系统更显臃肿和低效,并使管理当中的权力向行政权力严重倾斜,在高校当中产生了“官本位”这种本应与象牙塔无缘的社会现象。
这种管理方式在面对高校的特性时就产生了问题。
由于高校的学术成果以及同学术研究相关的一系列学术活动,并不是能像一般的制造工厂一样定期定量的从流水线上生产出产品,而是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灵活性。
比如某位高校中的某位科学家在其一生的学术生涯当中从事了难以计数的研究,却只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
尽管这篇学术论文的质量极其优异,不仅在专业领域当中具有重要意义,甚至可能获得诺贝尔奖,但是由于其产出的效率过低,就极有可能在中国高校的这套学术产品流水线上被过早的淘汰。
这不能说是一种无奈。
基于这种现实,国内近些年频繁出现的学术造假事件和大量发表确鲜有高水平引用的学术论文不能不说是这种模式化的管理方式所带来的恶果。
美国大学人员结构(2005年)与我国高校人员结构(2006年)对比表1、减少行政层级,改变科层管理的行政方式在当前的校院系三级的高校组织结构当中,存在着过多的行政层级。
这些过多过细的行政层级划分,使得高校内的行政权力在行使时自然而然的带上科层性的色彩。
在改变管理方式的过程当中需要减少行政权力在高校中的层级可规范行政权力的行使范围,确保行政权力在高校日常学术事务当中宏观掌控而不越权,不干扰学术权力的运行。
在“责任制”的管理方式下,原本众多的行政层次可以缩减至校院系三层,并根据校院系三层不同的需要各自拥有对应限度的权限和规模。
从而缩减原先大量的用于执行行政命令的基层层次,使大量“双肩挑”的学者回到本属的学术研究岗位而不必再分心于繁杂的行政事务。
学术权力在基层的学术事务当中回归主导地位,以服务行政的理念指引行政部门的日常管理。
2、强化法制、法规的建设,明确行政部门的权限重建高校权力体系的关键在于明确行政权力的行使权限,下放行政权力,充分给予学术权力的行使空间。
权力必须要由权力来限制,但高校中处于行政权力对面的学术权力却无疑处于弱者的地位,缺乏限制行政权力扩张的能力。
如果没有其他权力的限制,行政权力就会不断蚕食侵犯本属于学术权力的领域,再次形成行政权力泛化的局面。
在中国高校的历史上,北大的蔡元培时期与抗战时的西南联大一直是被人们反复提起的典范,但无论是北洋政府时期的北大,还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由于社会的极不稳定,政府对高校都缺少过多的关注,这也使得自上而下的行政权力失去了依附,从而使学术权力获得了更多自由的空间。
而在当今的和平时期,政府机构正常运转,高校作为重要的国家资源不可能无视国家政府部门的管理。
因此,要限制强势的行政权力就必须通过法制的力量。
通过法制、法规的建设来明确高等教育管理部门的权限,明确高校内部行政权力的行使范围,让在高校的权力运行中处于行政权力对立面的学术权力在权力受到行政权力的侵占时能够诉诸来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力、拥有与行政权力相互制约的能力。
3、加强思想引导,抛弃“官本位”在高校中抛弃“官本位”的思想就是要给行政人员树立起服务行政的理念,为学术人员树立追求学术成就的职业目标。
行政部门的管理工作要为学术权力的行使提供最大的便捷,合理协调学术权力的运行,而绝不逾矩去对学术事务的细节指手画脚。
对于学术人员而言,要使他们抛弃“官本位”的理念,从追求行政层级的提升回归到追求学术的成就,则需要积极地从两方面进行引导,既要消除过多的行政层级而给予学术权力的自由与空间,又让其看到除了行政层级提高之外,学术的成就同样可以获得相应的荣誉与利益。
消除高校内的“官本位”思想是从高校内的思想根源上铲除行政权力不断反复增生的土壤。
高校权力体系的重新构建还需要许多方面的配合,也没有固定的模式。
但就当前的权力系统来看,限制和明确行政权力的范围,扩大学术权力的空间是改变行政权力泛化、构建新的权力体系中的基本原则。
高校组织在变革的实践中必须依据自身情况,根据这个原则对内部权力不断组合优化,才能不断提高权力的运行效率,更好的实现办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