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临终关怀社会工作

合集下载

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

晚期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服务探析周静2012102649 摘要:本文通过阅读文献,发现我国临终关怀现状、问题和策略。

并从社会工作角度出发,分析晚期癌症患者临终关怀介入的理论依据、方法,并对现有临终关怀政策、社工技巧进行反思,提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临终关怀癌症患者社会工作一.引言据统计,我国现在每年因肿瘤死亡的人数超过140万。

就目前的医疗技术,只有约1 /3的肿瘤患者可以得到治愈;2 /3的肿瘤患者在疾病诊断时已经为晚期肿瘤而无法得到根治性治愈。

由于癌症的特殊性和我国医疗体制的不完善,很多癌症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要忍受多次放化疗的痛苦,有的甚至放弃治疗,在痛苦中等待自己的死亡。

临终关怀是近代医学领域中新兴的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与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相适应,维护临终病人的“活”与“死”的尊严,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同时给予病人家属精神上的支持。

晚期肿瘤患者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内,生理、心理和精神上承受着巨大压力,遭受病痛折磨, 对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造成巨大创伤。

对晚期癌症患者进行临终关怀,提高其最后的生存质量,使其有尊严的离开这个世界是迫切和紧要的。

二.概念界定临终关怀:临终阶段是指各种疾病的终末期,即治疗无效, 日益衰竭。

1我国的临终期一般有3个月。

临终关怀主要针对临终病人死亡过程的痛苦和由此产生的诸多问题,为病人提供舒适的医护环境、温暖的人际关系和坚强的精神支持,帮助病人完成人生的最后旅途,并给予家属安慰和关怀的一种综合性卫生医疗服务。

2简单而言,它是帮助病人“优死”和其家属“好生”,使病人死得无憾、家属活得无虑的一种医疗服务。

三.文献回顾(一)我国临终关怀现状我国自1988年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成立以来,临终关怀取得了快速发展,逐渐被人们所知晓。

在临床实践方面,30个省、市、自治区,除西藏外,都纷纷因地制宜地创办了临终关怀服务机构。

目前在我国临终关怀模式主要有三种,跨专业合作运作模式、社区家庭病床模式、社区医院模式。

社会工作——临终关怀哀伤五阶段

社会工作——临终关怀哀伤五阶段

社会工作——临终关怀哀伤五阶段专注于临终与死亡领域的美国心理学家伊丽莎白‧库伯勒-罗丝博士提出了“哀伤五阶段”理论,认为人们在面对濒临死亡或亲人死亡时,通常要经历五个阶段的心理过程:否认-愤怒-协商-抑郁-接受。

1.否认我们否认或拒绝承认已经发生的事实,试图告诉自己生活和以前一样,没有改变。

我们的第一感觉是“这不可能!”“这怎么可能发生在我身上?”显得震惊、目瞪口呆、难以置信。

会流泪或沉默,内心痛苦、诧异、怀疑的感觉反复翻腾。

这一阶段通常时间较短,当现实改变不了时,我们会很快从否认中清醒。

2.愤怒我们会变得愤怒,抱怨,对自己、他人或上天充满责怪,情绪容易变得悲愤和激动。

我们可能会对医生发火,认为他们医术不行;会怨恨老天爷,无情夺走生命;会认为“这一切不公平!”。

亲人可能还会怨恨病人或死者,但自己往往感觉不到,而是以直接表达的方体现,例如对着死者的照片咒骂,埋怨他(她)的离开是对我们的抛弃。

这一阶段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容易显得歇斯底里和充满破坏性和毁灭性。

3.协商我们会试图与现实讨价还价,抱着推翻事实的希望,好让自己得到些安慰。

协商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行为变化或许以承诺,想以此来延长生命。

例如“如果我真切地恳求上天,或许他会怜悯,再给几年活着的时间。

”这一阶段是心理的调整期,停留过长容易产生严重内耗,让自己不断地在事实与幻想之间摇摆。

4. 抑郁人们失去了希望,无法改变现实,产生沮丧、悲伤、无力、无价值感。

我们会因为产生强烈的无助感而放声大哭或只是默默伤心,显得无精打彩对生活不再提起兴趣,也有恐惧感和内疚感,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会觉得“人生还有什么意义?”这一阶段是五个阶段中最难渡过的,会有较长的沉浸期和消化期。

5.接受我们意识到生活必须继续,承认事实并开始新的生活。

我们恢复了往常状态,但偶而还是会感到痛苦、孤独与绝望。

濒临死亡的人常常会感到疲劳与虚弱,会想““好吧!既然我已经没法改变事实了,就好好准备后事吧!”而亲人则对逝者有着思念,甚至梦到死者又回到身边,但也接受了现实,意识到逝者永远都不会再回来了。

临终关怀与医务社会工作

临终关怀与医务社会工作
21 0 0年 1 O月 第2 2卷 下半 月 第 2 0期
中国民康 医学
Me i a o r a fC i e e P o l , at dc lJ u lo h n s e p e f He l n l h
Oc . O O t2 1 Vo . 2 S 12 HM No 2 .0
【 热点 问题研究 】

临 终 关 怀 与 医 务 社 会 工 作
罗 灵 , 伟 爱 仲
苏州 2 50 ) 10 8 ( 苏州市社会福利院 , 江苏
【 要】 摘 描述了临 终关怀与医 务社会工作在实务运用 及价 值体现方面的 紧密联系, 介绍运用个案工作、 小组工 社区工作等医 作、 务社会
与灵性层 面的痛苦 为重 点 ; 强调通过为 患者提供保守 性的治 疗和支持性 的照顾 , 尽可能使患者有尊 严地 、 安详地死 亡 , 与
此 同时, 向患者家属提供支持系统与哀伤辅导 拉 。 医务社会 工作 是指 综合 医 院和诊所 、 童医 院和诊 所 、 儿 慢性病 医疗 院及 医学康 复机构 中社 会工作 的实 施 ] 。主要
p i h fe h c ,i e s a d s i s Gi e t e s g e t n f s i r o p o t e d v l p n f h s ie c r r i e i o p c h l s p y,ta l to t i s d a k l . v u g si s o  ̄ a wo k t r mo e t e eo me t o o p c 且 e s vc n h s i e p i o h g n l h o l h e o e m
b i i g a d o h r is e . u l n n t e su s d

临终关怀中的社会工作者角色

临终关怀中的社会工作者角色
C.患者家庭经济状况良好
D.患者医疗状况稳定
15.社会工作者在临终关怀中,以下哪些能力是必要的?()
A.沟通技巧
B.同理心
C.危机干预能力
D.医疗专业知识
第三部分判断题(本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正确的请在答题括号中画√,错误的画×)
1.社会工作在临终关怀中的主要职责是提供医疗服务。()
2.社会工作者在临终关怀中应专注于患者的物理治疗需求。()
3.社会工作者在临终关怀中可以为患者家庭提供心理支持和丧亲辅导。()
4.在临终关怀中,社会工作者不需要关注患者的文化背景和信仰。()
5.社会工作者在临终关怀中的角色包括协助患者和家庭处理社会和经济问题。()
6.社会工作者在临终关怀中应当强制患者接受心理治疗。()
7.在临终关怀中,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患者和家庭获得必要的社区资源。()
4.以下哪个不是社会工作者在临终关怀中需要关注的家庭问题?()
A.经济压力
B.照料压力
C.家庭沟通
D.医疗纠纷
5.社会工作者在临终关怀中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以下哪项措施不恰当?()
A.耐心倾听
B.表达同理心
C.强制灌输正面思想
D.提供心理辅导
6.在临终关怀中,社会工作者协助患者和家庭处理丧亲问题,以下哪个阶段是首要关注的?()
A.经济援助
B.法律咨询
C.医疗服务
D.丧葬服务
12.社会工作者在临终关怀中应具备以下哪项能力?()
A.医疗技能
B.心理辅导技巧
C.法律专业知识
D.市场营销技巧
13.以下哪个群体在社会工作者进行临终关怀时需要特别关注?()
A.患者本人
B.患者家属
C.医疗团队

浅析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浅析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浅析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服务的必要性体现在对死亡和临终关怀的认知和处理方式的转变。

传统文化和社会观念中,死亡常被视为一个禁忌话题,人们往往回避和逃避谈论和面对死亡。

现代社会面临着逐渐变老的人口结构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导致终末期患者的增加。

正视死亡和临终关怀的重要性,为终末期患者提供全面的身心关怀和支持,成为了社会工作必须关注的重要议题。

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服务的必要性体现在对患者和家属的综合支持和辅助。

对于终末期患者和他们的家属来说,面对死亡和临终是一种身心的挑战和困扰。

社会工作师作为专业人士,通过提供情感支持、信息咨询、决策协助、调解问题等服务,可以有效地帮助患者和家属减轻困扰和焦虑,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服务的必要性体现在对终末期患者权益保护和照顾的重要性。

终末期患者往往处于弱势地位,需要得到合法权益和尊严的保护。

社会工作师作为终末期患者的代言人和倡导者,可以协助患者和家属了解和行使自己的权益,参与医疗决策和规划,保证他们的合法权益得到尊重和满足。

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服务的可行性体现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优势。

社会工作专业不仅包括人际关系建立、谈判和协商等技巧,还包括人类发展、社会制度、社会政策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这使得社会工作师能够在临终关怀中提供专业和全面的支持和服务,帮助患者和家属面对死亡和临终的挑战。

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不仅体现在对死亡和临终关怀认知的转变,还体现在对患者和家属的支持与辅助、权益保护和照顾的需求以及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优势。

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终末期患者和他们的家属可以得到更好的关怀和支持,达到尊严、舒适和有意义的临终体验。

临终关怀获奖的社会工作案例

临终关怀获奖的社会工作案例

临终关怀获奖的社会工作案例临终关怀是社会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为了提高临终病人的生活质量和减轻其痛苦,许多社会工作项目在临终关怀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并获得了奖项的认可。

下面是一些获奖的临终关怀社会工作案例:1. “和煦之家”临终关怀项目:该项目由一家社会工作组织发起,旨在为临终病人提供家庭式的关怀环境。

项目成立了一支由专业社工、医护人员和心理咨询师组成的团队,通过提供身心关怀、疼痛缓解、心理支持等多方面的服务,帮助病人在家庭的温暖中度过最后的日子。

该项目通过其独特的服务模式和卓越的效果,获得了社会工作领域的创新奖。

2. “阳光寿终”社区临终关怀项目:该社区社工团队针对社区内的临终病人,开展了一系列的临终关怀服务。

团队成员通过定期探访、提供心理支持、帮助家属解决困难等方式,为临终病人和家属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和关怀。

该项目凭借其在社区内的广泛影响和良好口碑,获得了社会工作卓越奖。

3. “生命之音”临终关怀音乐疗法项目:该项目由一家医疗机构的社工团队发起,通过音乐疗法来缓解临终病人的身心痛苦。

社工团队与专业音乐治疗师合作,为病人提供个性化的音乐治疗方案,通过音乐的力量帮助病人舒缓压力、缓解疼痛,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该项目赢得了临终关怀创新奖。

4. “爱在身边”临终关怀志愿者服务项目:该项目由一家社会工作机构组织,通过培养一支专业的临终关怀志愿者队伍,为临终病人提供陪伴、照料和心理支持等服务。

志愿者团队定期探访病人,为其提供温暖和关怀,并协助病人和家属处理各种问题。

该项目因其志愿者服务的专业性和社区影响力,获得了临终关怀志愿者奉献奖。

5. “无畏关怀”医院临终关怀项目:该项目由医院的社工团队发起,旨在为临终病人提供全方位的关怀。

团队成员与医护人员合作,通过提供疼痛缓解、心理咨询、丧葬安排等服务,为病人和家属提供了全程的支持。

该项目获得了医院质量奖,成为医院临终关怀工作的典范。

6. “生命之花”临终关怀院校社工项目:该项目由一所大学的社会工作学院发起,旨在培养高校社工专业学生在临终关怀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临终关怀社会工作服务的内容

临终关怀社会工作服务的内容

临终关怀社会工作服务的内容
临终关怀社会工作服务是针对临终病患和其家庭提供的综合性服务,旨在为患者和家属提供物质、精神和社会支持,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身体疼痛控制
临终病患常常会出现剧烈的疼痛,影响其身体和心理的舒适度。

社工可以通过协调医疗资源,提供病患合适的药物治疗和疼痛管理方案,以减轻病患的疼痛,提高其生活质量。

二、心理关怀
临终病患和家属往往面临心理负担和困扰,包括焦虑、抑郁、绝望等。

社工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支持组织和心理干预等方式,为病患和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他们缓解情绪压力,增强心理抗压能力。

三、社会支持
临终病患和家属常面临着社会孤立和不适应等问题,社工可以通过协调社会资源,提供家庭照料、亲友支持、义工服务、临终关怀课程等社会支持,为病患和家属提供社会支持和帮助。

四、宗教/文化关怀
临终病患和家属往往有宗教或文化信仰,社工可以根据其宗教文化背景,提供宗教/文化关怀服务,为病患和家属提供精神安慰和支持。

五、临终关怀计划制定
社工可以通过与病患和家属沟通,了解其医疗状况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临终关怀计划,为病患和家属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和支持。

六、末期医疗决策
临终病患常常需要面对末期医疗决策,包括放弃治疗、维持治疗等选择。

社工可以通过与医护人员、病患和家属的沟通,协助病患和家属作出合理的医疗决策,为其提供指导和支持。

以上是临终关怀社会工作服务的内容,社工在服务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和协调,以最大程度地满足临终病患和家属的需求。

临终关怀的服务内容

临终关怀的服务内容

临终关怀的服务内容
死亡并不是突如其来的事,大多数人思考这一问题已有很长时间,但工作人员“一般不碰这个话题”。

实际上,直接面对死亡和濒临死亡的现实,是社会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针对服务对象的临终关怀。

本着个别化的原则,提供一对一的服务:
①全程陪伴走过最后一程,通过心理疏导、情感支持,协助其处理不良情绪,增强自我整体感、掌控感。

②探寻生命的价值,通过生命回顾,协助探究其一生的过程,使其重新体会生命的价值。

③开展“死亡教育”,在一个安全的、能接纳服务对象可能会有的多种多样的感受的氛围里谈论死亡,尊重死亡是一个自然现象,它可以降低对死亡的恐惧,使服务对象勇于面对死亡的事实。

④加强各层面协调沟通,发挥专业团队作用,整合光荣院、医院、社区、社会等各种资源,在进行一般治疗护理的同时,提供治疗性触摸、按摩、音乐治疗、冥想等补充治疗,最大限度地舒缓临终者的痛苦、满足临终者的需求。

⑤处理未完成的事务与愿望,通过谈论希望和未处理的事务,协调沟通亲友,帮助计划临终生活、进行后事交代、制订葬礼计划、筹划人生道别、完成未了心愿,协助实现自我整合。

⑥协助做好后事处理,提供相关资讯,代表服务对象及其亲属争取合法权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⑴恢复功能 • ⑵协调功能 • ⑶稳定功能
• • ⑴体现人的价值 • ⑵体现社会的价值
二、临终关怀社会工作的概念
• 临终关怀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和临终关怀团 队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物质、精神和服 务等方式对那些晚期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帮 助,使他们能够恢复生活能力,改善互动 关系,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晚期病人家庭 能够重新运行和达到新的协调的过程。
并追求服务效果的现代社会工作体系逐步形成,社会工作内容的扩大和社会 工作组织及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的剧增,使社会工作教育日益成为一项重要 的事业。 • 欧美相继出现了一些由慈善组织开办的社会工作人员训练班、训练学校,开 设社会工作基础课程。 • 在20世纪初,美国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等大学陆续建立了社会工作系。 •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应用社会学,获得了学术界的认可,并成为社会科学中就 读学生最多的学科之一。
• ⒉对晚期病人及其家属的社会工作内容
• ⑴社会心理需求评估(psychosocial assessment)
• 临终关怀的社会心理需求评估,是指对影 响晚期病人及其家属当前各种不适应状况 的社会心理因素,以及晚期病人和家属各 自对有关因素的反应,进行调查了解和做 出具体分析。这是组织有效的临中关怀社 会支援的前提和基础。
二、社会小组工作
• 临终关怀社会小组工作指运用社会学、心 理学、社会心理学、死亡学等学科的理论 和技术,了解社会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对濒 死和死亡认识和态度,并采取干预措施的 过程。社会工作的群体从广义上讲包括正 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如社会团体和社会 组织;从狭义上讲专指那些有特殊困难的 群体,如临终关怀医院、养老院、老年社 区等。
(一)临终关怀小组工作的功能
• ⒈促进个体转变 • ⒉社会控制 • • ⒋再社会化
(二)小组工作的原则
• ⒈个体化原则 • ⒉多样性原则 • • ⒋专业关系原则 • ⒌合作原则 • ⒍修正原则 • ⒎鼓励原则 • ⒏解决问题原则 • ⒐体验原则 • ⒑机会原则 • ⒒制约原则 • ⒓区别对待原则 • ⒔评估原则 • ⒕自律原则
• ⑷活动程序设计技巧 • 活动程序设计技巧主要包括:①策划临终关怀慈善活动、制订目标、宣传策略。②调
• ⑸行政管理技巧:行政管理技巧主要包括:①文件资料处理。②财务处理。③计划、 ④评估。
•谢谢
• ⑹居丧照护(bereavement care)
• 居丧照护是临终关怀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 方面。
第二节 临终关怀社会工作方法

• • 社会个案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以晚期病人、晚期
病人家属或晚期病人的家庭为工作对象,运用现 代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基本知识,在与工作对 象沟通的过程中,了解其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 题,帮助其发掘自身解决问题的潜能,调适个人 与他人、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增强个人适应能力。 社会个案工作是临终关怀社会工作最基本的方法。
• ⒉社会个案工作的方法
• ⑴直接疏导法
• ⑵间接网络法、环境改变术及资源运用
(四)社会个案工作的领域
•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 在临终关怀工作中,对社会个案工作提出 了新的任务和要求,社会个案工作不仅要 帮助晚期病人及其家属解决实际问题,而 且还要帮助他们发展,为他们的发展方面 (心理、生涯规划、晚期病人家庭的婚姻 辅导、亲子关系、子女教育等等)提供咨 询与辅导。
• ⑷社区行动阶段 • 具体方法有:①会议,②教育与宣传,③人事,④财务,⑤协调,⑥
成效评估。
• ⒉社区工作的基本技巧 • ⑴分析技巧 • 包括:①了解社区的结构、过程、资源、问题、需要;②分析社会政策及社会问题;
③社区观察;④街头访问;⑤家庭访问;⑥文献分析;⑦访问社区领袖;⑧社区调查。
• ⑵建立与维系技巧 • 建立与维系技巧:①群众初步接触的技巧;②口头谈话、家访、电话访谈;③通过社
区关系联络建立形象;④协调临终关怀运动与政府部门、社会团体、政治团体的关系。 • ⑶动员及组织技巧 • 动员及组织技巧主要包括:①动员群众了解临终关怀知识;②挖掘和培训临终关怀运
动的社区热心人士;③居民死亡教育组织的建立与运作、主持会议、组织行政事务; ④宣传普及临终关怀知识的社会行动,包括记者招待会、群众大会、游说、请愿、谈
(四)临终关怀社区工作的过程与 技巧
• ⒈社区工作的过程 • ⑴建立关系阶段 • ⑵收集资料阶段 • 内容包括:①社区的基本资源。②社区内的资源。③社区内目前晚期
• ⑶制订计划阶段 • 制定计划包括:①整体规划,即对社区临终关怀工作的现在与将来进
行规划。规划涉及社区组织与发展的全局,可分为近期规划与长远规 划。②具体规划,即对社区中晚期病人家庭亟待解决的问题制订出工
• ⑷寻求社会资助(ascertaining financial resources)
• 临终关怀是一项崇高的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 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与合作。因此,寻求社 会各界的支持包括寻求的“第三者”(third party)和其他社会经济资源对临终关怀项目或临 终病晚期病人及其家属的专项资助,例如,出资 雇用专业临终关怀工作人员对晚期病人进行专护, 或承担晚期病人的某项费用开支,是临终关怀社 会支援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
• ⒈接纳原则 • 即社会工作者应无论对象的性别、种族和信仰,无论自己的好恶与否,
• ⒉个体化原则 • 即时刻注意工作对象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仔细观察认真研究每个工作
• ⒊沟通原则 • 即强调个案工作者与案主的信任和交流,以便于社会工作者深入研究。
• ⒋保密原则 • 随着工作的进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了解案主的隐私,虽然这样做有
• ⒈临终关怀社会工作的主要对象 • ⒉临终关怀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 1985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林南(Nan lin)等在《健康与社会行为
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重大生活事件之后社会支援的缓冲效应》 的研究报告。该项研究通过确定个人所经历的重大“丧失性”生活事 件,并追踪在这一事件中(或)之后是否得到社会支援,以及支援者 的个人特征、支援者和被支援者的关系类型,以检验社会支援对重大 丧失性生活事件对个体应激的缓冲效应。研究结果表明:
第八章 临终关怀社会工作
史宝欣
第一节 临终关怀社会工作概述
• 一、社会工作概述 • (一)社会工作的起源与发展 • ⒈西方社会工作的兴起和发展 • 1604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颁布了一项济贫法令,史称“伊丽莎白济贫法案” • 1884年,英国出现了历史上首家社区福利服务中心——伦敦汤恩比馆。 •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有系统的服务体系、服务人员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 ⑵个别咨询与支持(individual counseling & support)
• 个别咨询与支持是指采取同晚期病人或家 属个别访谈的方式,针对具体情况,提供 他们所需要的咨询和有效支持。
• ⑶群体咨询(Group Counseling)
• 群体咨询通常是指由临终关怀机构组织的 各种类型的“社会支援小组”(social support group)利用晚期病人及其家属社 会网络中的“强关系”和“同特征关系”, 以实现社会支援的“缓冲效应”。
• ⒉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 中国古代和近代并没有产生专业意义的社会工作,
也没有形成系统的事业。 • 20世纪20年代,一些受西方社会科学思想影响的
知识分子开始在我国开展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活 动。如北京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的社会福利服务 工作, • 晏阳初的华北平民教育运动,陶行知的师范教育 活动,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以及李景汉的社会 调查工作,都为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起到了巨大 的推动作用。
三、临终关怀社区社会工作
• (一)社区工作的概念 • 临终关怀社区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是以社区和社区居民为案主,
通过发动和组织社区居民参与集体行动,确定社 区内晚期病人及其家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动员 社区资源,争取外力协助,有计划、有步骤地解 决晚期病人及其家庭的实际困难,调整或改善社 区人际关系,培养自助、互助及自决的精神,加 强社区凝聚力,培养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在社区内开展死亡教育和健康教育,提高社区的
利于分析案主,但必须做到绝对保密,这也是社会工作者基本的职业 道德。 • ⒌案主自决原则 个案工作者不能包办案主的行为,案主问题的解决
• ⒈社会个案工作的模式
• 中国社会一直是家本位,家庭有责任承担有关家 庭成员福利的所有责任,而每个家庭成员都有义 务为家庭做贡献。对人的帮助有双重目标,一个 目标是直接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另一个目标是通 过帮助家庭来帮助有需要的个人。
• ⑴经历过重大丧失性生活事件的人,平均抑郁水平明显高于未经历过 重大丧失性生活事件的人,两组之间的平均抑郁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 意义。
• ⑵经历过重大丧失性生活事件的人,如果曾经得到由“强关系”和 “同特征关系”提供的社会支援,其平均抑郁水平明显低于那些未曾 得到社会支援者,二者比较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 ⑸向有关方面提供信息(providing information
to additional resources) • 根据晚期病人及其家属的需求,由临终关怀社会
服务人员向有关方面,例如社区医疗卫生职务机 构、晚期病人和家属工作单位、亲戚、朋友等, 提供有关晚期病人和(或)其家属的信息,以及 晚期病人和(或)家属希望获得他们的支持和帮 助的需求。必要时,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还需做 深入细致的说明,以获得有关方面和人员的支持, 满足晚期病人及其家属的各种基本需求,提高他 们的生活质量。
• 联合国1955年出版的《经由社区发展获得社会进步》一书提出了社 区工作的10项原则,具体内容如下:⑴依照社区居民的根本愿望及需 要,来拟定初始的工作计划。⑵建立多目标的计划及各方面的配合行 动,以力求全面和均衡的社区发展工作的进行。⑶在推行社区发展初 期,社区居民自信心的加强及自主自发精神的培养,与物质建设同样 重要。⑷社区各种计划的拟订、执行均应由社区居民共同参加。⑸注 重地方领导人才的运用和训练。⑹发动并组织妇女与青年参加各种社 区发展工作。⑺对于社区所提出的自助计划,政府应当给予重点或全 面的积极协助。⑻全国性社区发展计划的建立,应有完整的政策和完 善的行政组织,并应同时注重社区工作者的培训、地方与国家资源的 利用,及研究、实验、考核等工作⑼在社区发展计划中,应充分利用 地方性、全国性及国际性的民间组织,因为这些力量,对于社区发展 工作的推行,是不可缺少的资源。⑽对地区性与全国性的社区发展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