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液培养的操作步骤和结果解读

合集下载

学习液常规检查的操作技巧和解读方法

学习液常规检查的操作技巧和解读方法

学习液常规检查的操作技巧和解读方法液常规检查是临床医学中常用的一种检验方法,通过对人体液体中的成分和性质进行分析,可以为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掌握液常规检查的操作技巧和解读方法,对于医生准确诊断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液常规检查的操作步骤和解读方法,希望能为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提供参考和帮助。

一、液常规检查的操作技巧1. 采集标本:液常规检查的常用标本包括血液、尿液、腹水和胸水等。

在采集标本之前,需要告知患者相关的准备工作,例如空腹采集尿液、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等。

采集时需要使用无菌容器,并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采集和保存。

2. 标本处理:采集到标本后,需要及时进行标本的处理。

例如,血液标本需要离心分离血浆和血细胞,尿液标本需要密闭保存,防止细菌感染。

正确的标本处理可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检查项目选择:液常规检查中包括多个项目,例如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尿液pH值等。

在实施检查之前,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需要的信息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检查。

不同的项目可以提供不同的临床意义,医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4. 仪器操作:液常规检查中需要使用一些专业仪器进行检测。

医生需要熟悉仪器的使用方法,正确进行操作。

例如,使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红蛋白浓度时,需要将标本放入试管并放入仪器中进行测量。

5. 数据记录和分析:完成液常规检查后,医生需要将结果记录下来,并进行相应的数据分析。

例如,通过比较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和正常范围的差异,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贫血等问题。

同时,医生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二、液常规检查结果的解读方法1. 血液检查结果解读:血液检查结果包括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等指标。

医生可以通过这些结果来判断患者的贫血程度、免疫功能等情况。

例如,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贫血,红细胞计数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有一定的炎症反应。

2. 尿液检查结果解读:尿液检查结果包括尿液比重、尿液pH值、尿蛋白等指标。

《药剂学》 实验指导

《药剂学》 实验指导

湖北理工学院医学院《药剂学》实验指导书药学系教研室2010年10月前言药剂学实验是一门应用及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是学习药剂学重要的一环。

本着强调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宗旨,使学生通过药剂学实验课进一步掌握主要剂型的理论知识、处方设计原理、制备方法;掌握主要剂型的质量控制、影响因素及考核方法;熟悉不同剂型在体外释药及其速度常数测定;了解常用制剂机械。

培养学生独立进行试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学生面向未来,面向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

在内容的总体安排上,包括普通剂型的制备,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最后安排了综合训练的设计性实验,以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培养。

为了保证达到药剂学试验的预期目的,要求学生必须做到:一、实验前预习有关实验内容明确目的了解方法,做到心中有数。

二、实验时要勤于思考,仔细观察实验现象与结果,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中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做到安全操作,杜绝浪费,保证制品质量。

四、实验后做好仪器与环境的清洁,认真写好实验报告。

2010年10月目录实验一溶液型液体制剂的制备………………………………………………4-7实验二混悬剂的制备………………………………………………………8-10实验三乳剂的制备…………………………………………………………11-14实验四安瓿剂的灌封及注射剂的质量检查………………………………15-17实验五散剂与胶囊剂的制备………………………………………………18-21实验六片剂的制备及质量检查……………………………………………22-27实验七软膏剂的制备及体外释药试验……………………………………28-31实验八栓剂的制备及质量检查……………………………………………32-35实验九酊剂与流浸膏的制备………………………………………………36-37实验十滴丸的制备…………………………………………………………38-40实验十一微囊的制备………………………………………………………41-44实验十二设计性实验…………………………………………………………45-46实验一溶液型液体制剂的制备【实验目的】1. 掌握液体制剂制备过程的各项基本操作。

用“体验式学习”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以“准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为例

用“体验式学习”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以“准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为例

实验教72021年第2期(总第535期>教学参考^ - ZHON^.M E HI \\l E JI VOM E(ANKAO体验式学习,,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以“准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为例范晓琼1李丹2(1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北京100102;2北京中学北京100018)摘要:以“准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教学为例,论述如何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经历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行动应用的学习阶段,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文章编号:1002-2201(2021)024)0354)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体验式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即教师基于学生 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创设某种情境,引导学生亲身 体验情境,全身心投人课堂教学活动,从而构建知识、形 成经验的一种教学方式。

大卫•库博(David Kolb)提出 体验式学习圈(见图1),指出体验式学习圈由具体体 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行动应用四个阶段构成,体验 式学习正是这四个阶段的循环过程,即学生在某个情境 中进行实践,遇到问题要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出眼前矛 盾的一般特征,总结经验,将其应用于新的情境中。

体 验式学习圈中的每一个阶段都可能成为体验的起点或 突破口,每一次体验式学习都能使学生构建新知识,产 生新经验。

图1体验式学习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高中 化学课程以全面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其中,“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维度的学科核心素养侧重 从实践层面激励学生勇于创新,具体描述:认识科学探 究是进行科学解释和发现、创造和应用的科学实践活 动;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和假设;能从问题 和假设出发,确定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运用化学实 验、调查等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中学会合作,面对 “异常”现象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溶液培养研究方法

溶液培养研究方法
3. 随着植物生长对养分的吸收利用,沉淀下 来的养分也可能又逐渐溶解,被植物吸收 利用。
4. 铁盐例外,因其再溶解度低,须经常补充。
我国化学试剂规格划分
(1)优级纯试剂 亦称保证试剂,为一级品,纯度 高,杂质极少,主要用于精密分析和科学研究, 常以GR表示。
(2)分析纯试剂 亦称分析试剂,为二级品,纯度 略低于优级纯,杂质含量略高于优级纯,适用于 重要分析和一般性研究工作,常以AR表示。
四、工作液的制备
配制步骤:在容器中放入大约需要配制 体积的1/2-2/3的清水,量取所需A母液的用 量倒入,搅拌均匀;然后再量取B母液的用 量,伴随清水缓慢倒入,均匀搅拌,此过 程水量以达到总液量的80%为宜。最后量 取C母液,按照B母液的方法加入,搅拌均 匀。测定并调节溶液PH,加入剩余体积的 水。稀释过程注意防止沉淀的出现。
采用自动化流动营养液装置,可以保持营 养液不停地循环连续流动、自动更换。
其他管理和土培试验相同
雾培
又称气培、喷雾培、气雾培,指作物的根 系悬挂生长在密闭、不透光的容器(槽、 箱或床)内,营养液经特殊设备形成雾状, 间歇性喷在作物根系上,以提供作物生长 所需的水分和养分的培养方法。
水培与雾培的区别
二、幼苗的培育和定植
细沙育苗至根长 2-4cm 时 移 植 至 尼 龙纱网上后等根长 至 5-7cm 时 定 植 。 定植时选择生长均 一的幼苗,每孔2-3 株,待幼苗生长正 常后间苗,每孔留 一株。
三、试验管理
通气(可用各种方法,如液面下降法、加H2O2 法、搅拌法及自动打气)——调节pH(不同作 物有不同的最适pH)——补充Fe——加水或营 养液是否需更换——废液处理。
溶液培养研究方法
相关概念(一)
溶液培养: 指在某种营养液中进行的生物实验,由于 营养液通常是水溶液,所也也叫水培试验。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格式标准)(生命科学专业)教师:黎勇目录索引实验一油镜的使用与细菌的简单染色法 3实验二细菌的革氏染色与芽孢染色 5实验三常用培养基的配制7实验四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观察及酵母死活细胞的鉴别8实验五、微生物大小的测定与显微计数10实验六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与分离纯化11实验七细菌鉴定中常用的生理生化反应12实验八(综合实验)化能异养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13课程名称: 微生物学实验班级:化生系生命科学本科实验日期: 指导教师:黎勇实验一油镜的使用与细菌的简单染色法〔目的要求〕学习并熟练掌握油镜的使用技术;观察细菌的基本形态;学习观察细菌的运动性的基本方法。

〔基本原理〕1、 N·A=n·sinα2、 D=λ/2N、A3、目镜可提高放大倍数,但有效放大率取决于镜口率。

已经分辨的物体不放大瞧不清,未分辨物放得再大也瞧不清。

4、用悬滴法或凹玻片法观察细菌的运动性时,可以通过真运动能定向地由一处快速运动来区别于颗粒的布朗运动。

〔器材用具〕显微镜、载玻片、凹玻片、盖玻片、接种环、香柏油、二甲苯、凡士林、吸水纸、擦镜纸;细菌、放线菌等固定装片;培养18小时左右的B、subtilis、 S、arueus 菌斜面培养物;无菌水、生理盐水。

〔方法步骤〕:(一) 油镜的使用镜检装片在中倍(或高倍镜)下找到目的物,并使位于视野正中聚光镜上升到最高位置,虹彩光圈开到最大,镜头转开成八字形在玻片的镜检部位(光斑处)滴一滴香柏油油镜转入正下方侧视小心上升载物台(缩短镜头与装片距离,镜头浸入油中,至油圈不扩大为止镜头几与装片接触) 粗调器徐徐下降载物台(密切注视视野,当捕捉到物像时,立即用细调器校正) 仔细观察并绘图取出装片,清洗油镜:擦镜纸拭去镜头上的香柏油擦镜纸沾少许二甲苯擦去残留(用手指辅助,迅速拭擦一、二次) 用清洁擦镜纸仔细擦干二甲苯(2-3次)。

(二) 细菌的简单染色法:涂片干燥火焰固定染色水洗干燥油镜观察(三) 细菌运动性的观察取洁净盖玻片,四周涂上凡士林滴加一小滴菌悬液凹玻片的凹窝向下盖于盖玻片上翻转观察〔结果分析〕1、画一圆圈表示视野,选取所观察的微生物绘图,注意特殊结构、形状与排列。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格式标准)(生命科学专业)*****目录索引实验一油镜的使用和细菌的简单染色法 3实验二细菌的革氏染色与芽孢染色 5实验三常用培养基的配制7实验四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观察及酵母死活细胞的鉴别8实验五、微生物大小的测定与显微计数10实验六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和分离纯化11实验七细菌鉴定中常用的生理生化反应12实验八(综合实验)化能异养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13课程名称:微生物学实验班级:化生系生命科学本科实验日期:指导教师:黎勇实验一油镜的使用和细菌的简单染色法〔目的要求〕学习并熟练掌握油镜的使用技术;观察细菌的基本形态;学习观察细菌的运动性的基本方法。

〔基本原理〕1. N·A=n·sinα2. D=λ/2N.A3. 目镜可提高放大倍数,但有效放大率取决于镜口率。

已经分辨的物体不放大看不清,未分辨物放得再大也看不清。

4. 用悬滴法或凹玻片法观察细菌的运动性时,可以通过真运动能定向地由一处快速运动来区别于颗粒的布朗运动。

〔器材用具〕显微镜、载玻片、凹玻片、盖玻片、接种环、香柏油、二甲苯、凡士林、吸水纸、擦镜纸;细菌、放线菌等固定装片;培养18小时左右的B.subtilis. S.arueus 菌斜面培养物;无菌水、生理盐水。

〔方法步骤〕:(一)油镜的使用镜检装片在中倍(或高倍镜)下找到目的物,并使位于视野正中聚光镜上升到最高位置,虹彩光圈开到最大,镜头转开成八字形在玻片的镜检部位(光斑处)滴一滴香柏油油镜转入正下方侧视小心上升载物台(缩短镜头与装片距离,镜头浸入油中,至油圈不扩大为止镜头几与装片接触)粗调器徐徐下降载物台(密切注视视野,当捕捉到物像时,立即用细调器校正)仔细观察并绘图取出装片,清洗油镜:擦镜纸拭去镜头上的香柏油擦镜纸沾少许二甲苯擦去残留(用手指辅助,迅速拭擦一、二次)用清洁擦镜纸仔细擦干二甲苯(2-3次)。

(二)细菌的简单染色法:涂片干燥火焰固定染色水洗干燥油镜观察(三)细菌运动性的观察取洁净盖玻片,四周涂上凡士林滴加一小滴菌悬液凹玻片的凹窝向下盖于盖玻片上翻转观察〔结果分析〕1、画一圆圈表示视野,选取所观察的微生物绘图,注意特殊结构、形状和排列。

溶液的配制及分析(2)配制操作及误差分析 教案 陆越

溶液的配制及分析(2)配制操作及误差分析 教案 陆越

第八课时溶液的配制及分析(2)配制操作及误差分析陆越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摩教师演示实验掌握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方法。

通过观看实验仪器认识配制溶液的主要仪器—容量瓶。

通过C B=n B/V溶液公式分析由于不当操作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解决方案的合理性,认识实验步骤在化学以及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演练严密的实验步骤体会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二、教学重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容量瓶的使用及整个实验的操作步骤三、教学难点溶液配制中的误差分析四、教学过程【导引】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方法,C B=n B/V溶液,将“三岔口”变成了……(学生回答:“十字路口”)。

那么从实际操作上来讲,如何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又需要哪些实验仪器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溶液的配制及分析”第二课时—配制操作及误差分析》【过渡】那么某个学习小组(东东、土豆、图图和小莫)听了陆老师的课后,也想尝试用固体NaCl去准确配制NaCl溶液。

他们期望如下:体积:100mL ;物质的量浓度:1.0mol/L【总结任务】“达到目标”:配制100mL 、1.0mol/L的NaCl溶液那么到底怎么做呢,或者你的方案思路是什么?给大家30秒时间思考。

“方案思路”:C物质的量浓度V体积n(NaCl) m (NaCl)“核心问题”:(1)如何准确测定测定溶质质量(2)寻找一种能精确测定确定溶液体积的仪器(3)将溶质全部转移到相应的仪器“核心仪器”:容量瓶准确配制一定体积一定浓度的溶液(1)构造:玻璃磨口塞、细颈、梨形平底玻璃瓶(2)特点:温度(20℃)规格:50mL,100mL,250mL,500mL刻度线(3) 读数:溶液的凹液面正好与刻度线相切时即为容量瓶上所标记的体积。

(4) 注意事项:①是否漏水②溶解、稀释、反应、长期存放均不能在容量瓶中进行③选用和所配溶液体积相等或稍大的容量瓶【配制步骤】1、计算n=C*V=0.1L*1mol/L =0.1molm=n*m=0.1mol*58.5g/mol=5.85g【问】计算出结果后,我们的学习小组成员各显神通,想了很多方案,大家来判断下是否合理呢?“参考方案”东东说:托盘天平称取5.85g的NaCl于烧杯中,加入100mL的水溶解。

2023-2024学年高中化学2.2.2溶液组成的定量研究教案苏教版必修第一册

2023-2024学年高中化学2.2.2溶液组成的定量研究教案苏教版必修第一册
简短介绍溶液组成定量研究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溶液组成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 让学生了解溶液组成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溶液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溶液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 溶液组成案例分析(20分钟)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 溶液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溶液浓度计算方法的学习。
3. 溶液配制和稀释的实验操作。
4. 溶液渗析原理的理解及应用。
难点:
1. 溶液质量守恒定律在复杂实验中的运用。
2. 不同浓度溶液配制和稀释的计算方法。
3. 溶液渗析实验的操作技巧及现象解释。
解决办法:
1. 通过实际案例和实验,让学生从直观上理解溶液质量守恒定律,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5. 学习评价工具:运用在线评价工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及时评价和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我改进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 引起学生对溶液组成的定量研究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溶液的组成是如何定量的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溶液实验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溶液定量研究的魅力或特点。
4. 科学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溶液渗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5. 实验技能:通过溶液配制、稀释和渗析等实验操作,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6. 交流与合作:在课堂讨论、实验操作等环节,培养学生善于倾听、表达和交流,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液培养的操作步骤和结果解读液体培养是微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中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用于培
养细菌、酵母菌、真菌等微生物以及细胞组织。

本文将介绍液体培养
的操作步骤及结果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实验技术。

一、液体培养的操作步骤
液体培养是将微生物或细胞组织悬浮在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培养,通
常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
1. 准备培养基和培养容器:选择适用的培养基和培养容器,根据实
验需要添加相应的营养物质和抗生素。

2. 制备接种液:将待培养的微生物或细胞组织进行预处理,如悬浮、培养基调整和稀释等。

确保接种液的浓度适宜。

3. 接种:将接种液加入到培养容器中,并尽量保持无菌操作环境,
以避免污染。

4. 培养条件控制:根据待培养微生物或细胞组织的特性,设置合适
的培养条件,如温度、pH值、氧气供应等。

5. 培养过程观察:在培养的过程中,及时观察并记录培养物的生长
情况,包括外观、颜色、悬浮状态等指标。

6. 取样和分析:根据实验需求,在培养过程中适时取样,进行相关
分析和检测。

以上是液体培养的基本操作步骤,根据实际需要,可能会有一些细
微的变化和调整。

准确的操作和注意无菌操作非常重要,以确保实验
结果的准确性。

二、液体培养的结果解读
液体培养的结果解读需要根据实验设计和具体目的来进行。

液体培
养的结果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
1. 生长曲线分析:通过测量在培养过程中生物体的增殖情况,可以
绘制生长曲线。

根据曲线的不同阶段和趋势,可以分析出微生物或细
胞组织的生长速率、生长周期以及产物的生成情况等。

2. 观察培养物特征:通过观察培养物的外观、颜色、浑浊度等指标,可以初步了解培养物的状态。

不同微生物或细胞组织在液体培养中会
有不同的特征表现,这些特征可以为后续的分析提供参考。

3. 检测指标的变化:根据实验需求,可以对培养物中的代谢产物、
酶活性、蛋白质表达等指标进行检测。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变化进行分析,可以了解生物体在不同阶段的代谢活性和功能表现。

4. 显微镜观察:将培养物制片并进行显微镜观察,可以进一步了解
微生物或细胞组织的形态结构、细胞数量和染色性质等。

通过以上的结果解读,可以得出液体培养实验中微生物或细胞组织
的相关信息,为后续的实验分析和应用提供依据。

总结:
液体培养是一项重要且常用的实验方法,在微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正确的操作步骤和合理的结果解读对于实验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通过本文的介绍,相信读者已经对液体培养的操作步骤和结果解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希望能够对读者在相关实验中的顺利进行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