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白化病的遗传论文

合集下载

白化病致病的生化原理

白化病致病的生化原理

白化病致病的生化原理白化病,又被称为白癜风,是一种由于黑色素细胞功能减退或缺乏导致皮肤、毛发和眼睛失去色素的疾病。

尽管白化病的确切致病机制还不完全清楚,但生化原理与黑色素细胞相关的生物化学过程以及免疫调节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黑色素细胞是皮肤、毛发和眼睛中产生黑色素的细胞。

黑色素主要由酪氨酸合成,该过程经历了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

首先,酪氨酸经过酪氨酸酶的催化转化为多巴,然后再被多巴酚氧化酶(TYR)催化转化为多巴胺。

多巴胺在酪氨酸羟化酶(TH)的催化下转化为多巴醌,最后被黑色素细胞中的酶(如DCT和TYRP1)作用下转化为黑色素。

白化病患者的黑色素细胞可能发育不全、数量减少或功能受损。

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黑色素细胞的自身免疫破坏。

这是因为黑色素细胞表面的抗原被身体的免疫系统识别为“外来”物质,导致免疫细胞攻击黑色素细胞。

这一自身免疫反应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遗传、环境和免疫调节。

免疫调节也在白化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些研究表明,白化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存在细胞和体液免疫的紊乱。

比如,免疫系统中的Th17细胞被认为是白化病发病中的关键调节细胞。

Th17细胞的增加可能导致黑色素细胞受到攻击和损伤。

此外,T淋巴细胞也可能参与了黑色素细胞的毁损,即通过增加前炎性细胞因子(如TNF-α和IFN-γ)的产生,从而产生了对黑色素细胞的直接暴露。

这些细胞因子的产生刺激了黑色素细胞的细胞凋亡和毁损。

除了自身免疫和免疫调节,其他生化过程也可能参与了白化病的发病。

某些研究发现白化病患者的黑色素细胞中存在代谢紊乱,如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缺陷。

氧化应激可能导致黑色素细胞的DNA损伤,进而影响黑色素细胞的功能和生理过程。

线粒体功能缺陷可能导致黑色素细胞能量供应减少,从而影响细胞的正常代谢功能。

总体来说,白化病的致病生化原理是黑色素细胞发育不全、数量减少或功能受损。

自身免疫反应、免疫调节、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缺陷等因素在致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遗传与优生论文高分噢

遗传与优生论文高分噢

常见遗传性疾病的种类及特点摘要:遗传性疾病是指人类遗传物质发生异常,而导致胎儿出生时或出生后,集体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的疾病。

根据其遗传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三类:单基因遗传,多基因遗传和染色体病。

通过对遗传病的种类和特点的研究,可以有效的预防和治疗遗传病,为人类带来福利。

关键词:遗传性疾病种类特点优生1单基因遗传病: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堆基因作用引起的遗传病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根据致病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的性质看,把单基因遗传病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性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和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1.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特点:患病者的双亲至少一人患病,呈连续性,且男女患病几率相等。

具体是双亲患病子女全患病或患病为3/4, 正常为1/4,双亲一人患病子女全患病或患病与正常各为1/2,双亲正常子女全正常。

如多指症,及Huntington’s舞蹈症。

1.1.1并指:并指,也称并趾,是两个或更多指(趾)完全连在一起。

非洲某些贫困地区,几乎全村人都是并指(趾),不分男女老少,有的只有两指(趾),形同鸵鸟。

1.1.2多指:多指畸形为中国人最多见的手部先天畸形,凡以长在大拇指旁边最为多见。

多指畸形是一种染色体的疾病,很多跟遗传是相关的。

但这种情况又是儿科最常见的畸形之一。

在孕妇怀孕期间,只有合并其他畸形和(或)智力异常才有建议进行染色体检查的必要。

六指症(多指)是常染色体(不是性染色体)隐性遗传,隐性基因可以用a来表示,显性用A表示,它们的结合一共有3种形式AA、Aa、aa存在(AA和Aa都正常)。

AA显示A的性质,Aa的基因A和a同时存在会出现显性形状A的性质(也不是六指),只有基因为aa时显示隐性症状(才会出现多指)。

比如说如果爸爸是六指基因型为aa,母亲正常基因型AA他们的孩子不会遗传上六指,因为他们的基因怎么结合都是Aa,如果爸妈都是六指基因型都是aa那100%他们的孩子也是六指。

因为胎儿在孕8周四肢基本已具雏形,所以孕期的营养、用药、射线、疾病对他都没有影响。

白化病的研究进展

白化病的研究进展

临床药学胡亭 2010221178 2012.12.12白化病研究进展Advance in the Research of albinism【摘要】白化病(albinism)是一种较常见的皮肤及其附属器官黑色素缺乏所引起的疾病,由于先天性缺乏酪氨酸酶,或酪氨酸酶功能减退,黑色素合成发生障碍所导致的遗传性白斑病。

这类病人通常是全身皮肤、毛发、眼睛缺乏黑色素,因此表现为眼睛视网膜无色素,虹膜和瞳孔呈现淡粉色或淡灰,怕光,看东西时总是眯着眼睛。

皮肤、眉毛、头发及其他体毛都呈白色或白里带黄。

本文将从白化病单基因发病机制、症状表现、遗传方式、研究进展方面简单介绍白化病。

【关键词】白化病(albinism)黑色素(melanin)隐性遗传(recessive inheritance)酪氨酸酶(tyrosinase)基因诊断(gene diagnosis)一、单基因遗传病单基因遗传病是指由单个基因突变所引起的遗传病。

突变基因可在常染色体上或性染色体上,可呈显性或隐性,依照突变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和基因显隐性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遗传方式。

单基因遗传病经典的遗传方式符合孟德尔定律,但在遗传病研究的实际情况中也可能出现偏离常规理论的现象。

[1]单基因遗传病有6600多种,并且每年在以10-50种的速度递增,单基因遗传病已经对人类健康构成了较大的威胁。

较常见的有红绿色盲、血友病、白化病等。

根据致病基因所在染色体的种类,通常可分为五类: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3.X连锁显性遗传病。

4.X连锁隐性遗传病。

5.连锁遗传病。

[2]二、白化病的发病机制白化病(albinism)是人类最早研究的遗传性疾病之一。

由于黑色素合成障碍,导致黑色素表达的组织器官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黑色素沉着,同时产生相应的症状和危害。

一般来说,人们普遍了解到人的白化症状是由于控制酪氨酸酶(tyrosinase)的基因异常引起的。

酪氨酸酶存在于人的皮肤、毛发等处,它能催化酪氨酸转变为黑色素;如果一个人由于基因不正常而缺少酪氨酸酶,那么这个人就不能合成黑色素,而表现出白化症状。

白化病因缺乏a己糖激酶b酪氨酸酶c胆碱酯酶d乳酸脱氢酶e含巯基的酶

白化病因缺乏a己糖激酶b酪氨酸酶c胆碱酯酶d乳酸脱氢酶e含巯基的酶

白化病因缺乏a己糖激酶b酪氨酸酶c胆碱酯酶d乳酸脱氢酶e含巯基的酶白化病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导致皮肤、毛发、眼睛和耳朵等部位的色素缺失。

这种疾病的发生与多个基因突变有关,其中一些基因编码的酶在色素生成和分解中起到重要作用。

a己糖激酶是一种酶,它参与细胞内的代谢过程,调节糖类的合成和分解。

白化病患者中,由于己糖激酶基因发生突变,导致该酶的功能受损,影响了色素细胞中黑色素的合成和分布。

b酪氨酸酶是一种参与酪氨酸代谢的酶。

在正常情况下,酪氨酸酶将酪氨酸转化为多巴胺,从而促进黑色素的生成。

然而,在白化病中,由于酪氨酸酶基因的突变,这个酶的功能受损,导致黑色素的合成受到抑制。

c胆碱酯酶是一种参与神经传递的酶,在正常情况下能够降解神经递质乙酰胆碱。

然而,在白化病中,胆碱酯酶的基因突变会导致该酶功能异常,进而影响神经递质的正常降解过程。

这可能会对色素细胞的发育和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导致白化病的发生。

d乳酸脱氢酶是一种参与乳酸代谢的酶,其主要功能是将乳酸转化为丙酮酸。

在白化病患者中,由于乳酸脱氢酶基因的变异,这个酶的活性可能会受到影响。

这可能会导致细胞内乳酸水平的升高,从而影响色素细胞的正常功能。

e含巯基的酶是一类酶的表述,这些酶中包含了巯基官能团。

巯基官能团在细胞内参与多种代谢和氧化还原反应。

在白化病中,巯基酶可能会受到基因突变的影响,导致其功能异常。

这可能会影响细胞内的氧化还原平衡,进而影响色素细胞的正常功能和黑色素的生成。

总之,白化病的发生与多个基因的突变有关,其中编码的酶在色素生成和分解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了解这些酶的功能和变异对于理解白化病的病因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然而,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深入探究这些酶的作用机制以及如何通过调节这些酶来治疗白化病。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复发与基因突变相关性论文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复发与基因突变相关性论文
JAKl、JAK2突变,CRLF2基因过表达及IKZFl突
与儿童ALL显著相关。Wang等¨副对570例ALL和 673例对照组进行分析也证明了这一点。Orsi等¨列 在619例ALL患儿的血液样本中的513例进行基因
分析,发现一些欧洲国家的人群,A砌D5B基因的
rs7089424的危险等位基因携带率较高,且 rs7073837、rsl0994982、rsl0740055纯合子危险基因 型携带者,罹患B-ALL的风险提高两倍,而且超过

变三者有显著的关联,三者共同导致的JAK—STAT 通路的活化是儿童ALL复发的原因之一。Bain等m J 发现JAK2还分别与PCMl、ETV6形成PCMl一 JAK2,进行ETV6一JAK2复发性基因融合,使JAK2 发生重排,进而产生对JAK2抑制剂的反应。这说明
JAK家族突变与其他基因突变共同作用于儿童ALL 的复发。
成对病例进行DNA测序,在32个基因中发现了52 个非同义突变,首次发现了转录辅激活因子CREBBP 的基因突变,并阐述其诱导儿童ALL复发的机制。
Mullighan等口¨进一步对71例复发以及270例未复
JAK—STAT通路,并最终导致ALLⅢ。。JAK3基因在
发患儿进行基因测序,发现18.3%的ALL复发患儿 存在CREBBP基因缺失,导致组蛋白乙酰化受阻,
ARID5B基因多态性对儿童ALL的复发有重要 影响。钱锡峰等¨纠的研究表明,ARID5B基因的5
个单核苷酸多态rs7089424、rs7073837、rsl0994982、
rsl0740055、rsl0821936都与儿童ALL的相关,并且 这5个SNP的基因型频率和儿童ALL发病风险的上 升有关。Guo等¨纠通过对391 16个病例进行meta分

白化病机制及其治疗现状

白化病机制及其治疗现状

白化病机制及其治疗现状白化病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它使得患者的皮肤、头发、眼睛等部位失去原有的黑色素,呈现出白色甚至乳白色的颜色。

白化病等疾病一般被称为“苍白病”,而白化病则是其中的一种。

这种病的发病原因很多,包括自身免疫、基因突变、环境污染等因素,其治疗也是极为复杂的。

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白化病的机制及现有治疗方法,为这种疾病患者提供更好的医学保障。

一、白化病的病因1. 自身免疫研究发现,自身免疫是引起白化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人体的免疫过程中,发生了一定的异常反应,导致机体破坏了原本应该生成黑素的酪氨酸酶细胞。

这使得黑色素的合成过程受到了干扰,导致出现所谓的白化病。

2. 基因突变基因突变也是白化病的原因之一。

医学科学家发现,一些基因的改变可以导致酪氨酸酶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影响黑色素的合成。

这样,即使是一个正常工作的机体,也会受到基因变异的干扰,导致某些部位失去黑色素,产生白化病切。

3. 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白化病病因,但是有时也会影响到黑色素的生成。

在人体环境中,一些化学物质对酪氨酸酶的影响是无法忽视的。

例如,接触某些工业材料、过量摄入某些化学物质等都可能导致酪氨酸酶细胞的损伤,进而导致白化病的发生。

二、现有的白化病治疗方法目前,通过CT 和MRI等现代先进仪器可以有效的检测到患者体内黑素细胞的分布、密度、数量等。

针对不同的白化病病因和不同的患者情况,医生们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段。

1. 外用药目前已经有一些外用药物可以有效改善白化病患者的症状,例如润肤剂等。

这些外用药可以保持病变区域的湿润,减少病变范围,改善毛发颜色等问题。

但是,这些外用药物并不能完全治愈白化病。

2. 光疗对于一些比较严重的白化病患者,光疗可能是更为合适的治疗方法。

光疗可以有效促进黑色素的生成和合成,从而改善白化病患者的症状。

但是,光疗的强度、时间和选择等问题都需要严格的科学设定和控制。

3. 传统中药传统中药是治疗白化病的另一种选择。

案例分享基因检测助力罕见病诊断——白化病

案例分享基因检测助力罕见病诊断——白化病

案例分享基因检测助⼒罕见病诊断——⽩化病⽩化病(Albinism)是⼀组以⾊素缺失和视⼒差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遗传性疾病。

与外胚层来源的组织(最明显的是⽪肤,⽑发和眼睛)中的⿊⾊素减少或缺失相关,产⽣特征性的苍⽩。

眼部缺陷是⽩化病的共有特征,也是功能上影响最严重的器官,主要包括视⽹膜中央凹发育不良、视觉通路的视神经叉投射异常、虹膜透明、畏光以及眼球震颤等。

⽩化病总体发病率约为1/17000-20000。

⼤约每70个⼈中就有⼀个携带OCA突变的等位基因,其中OCA2突变是世界上最常见的。

⽩化病依据临床表型特征主要分为:⾮综合征型的眼⽪肤⽩化病(Oculocutaneous albinism,OCA)、仅累及眼部的眼⽩化病(Ocular albinism,OA)以及综合征型⽩化病(如Hermanskyr Pudlak综合征、Chediak-Higashi综合症)三类。

值得⼀提的是由于在OCA 2型中相同基因的缺失⽽导致其⽩化样特征的⼀对综合征:Angelman(AS)和Prader-Willi(PWS)综合征。

(⼤约1%的AS和PWS患者具有连续的基因缺失,导致类似OCA2的呈现。

)2018年5⽉11⽇,国家卫⽣健康委员会等5部门联合制定了《第⼀批罕见病⽬录》,⽩化病被收录其中。

临床表型⽩化病临床和遗传异质性很⼤,着⾊相关表型可以从类似OCA1A到接近正常,如从⽩⾊到⾦黄直⾄深褐⾊。

OCA1A由于完全缺乏⿊⾊素,出现⽩头发,⽩睫⽑,⽩⾊⽪肤和粉红⾊的眼睛等⼀般⼈群认为⽩化病的典型特征。

最极端的例⼦就是OA1,其⽪肤和⽑发的表现⼏乎与野⽣型⼀致,如果不做细致的眼部检查,⼏乎很难作出诊断。

⽩化病最常见表型注:OCA=眼⽪肤⽩化病,OA=眼⽩化病,HPS=Hermansky-Pudlak综合症,CHS=Chediak-Higashi综合症,AS=Angelman综合征,PWS=Prader-Willi综合征。

白化病是什么遗传对我们有哪些影响

白化病是什么遗传对我们有哪些影响

白化病是什么遗传对大家有哪些影响
一、概述
前几天某同事在地铁上看到了一个小孩,浑身发白,连头发都是白的,看起来很可怕,一进地铁,很多人都把目光投向他了,由于他和正常人肤色不一样,所以就显得格外显眼,某同事听旁边的人说是白化病,说是由于遗传引起的,某同事也不是很懂,现在准备生孩子了,担心这个病会出现在某同事家孩子身上,某同事就有点担心,请问一下白化病是什么遗传对大家有哪些影响?
二、步骤/方法:
1、首先,白化病属于家族遗传性疾病,一般表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多由于近亲结婚所引起,这在一般的中学生物课本上都有遗传系谱图,看的一目了然,要是患者双亲均携带白化病基因,孩子就是白化病人了。

2、其实,白化病本身不发病,在生活中白化病可分为两大群,一为较常见的眼皮肤白化病,机体不能制造黑色素。

另一类为伴有异常免疫系统的白化病,与黑色素及其他细胞蛋白的缺陷有关。

3、最后,带来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是白化病人的皮肤由于缺乏黑色素的保护容易晒伤导致皮肤癌,第二就是不容忽视白化病病人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她们很容易会被人歧视而造成心理问题。

三、注意事项:
1.避免强烈的日光照射,可以戴遮阳帽、穿长袖衣裤,减少强光
下的户外活动,由此降低发生日光性皮炎甚至皮肤癌的可能性。

2、提高心理素质,也应自某同事培养开朗乐观的性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基因遗传病白化病的研究进展
一.摘要:
白化病(albinism)是一种皮肤及其附属物色素缺乏的遗传病。

可分全身性白化病和局部性白化病两种,以前者最为常见。

患者皮肤呈白色,毛发银白或淡黄色;虹膜呈淡红色或淡灰色,半透明,瞳孔淡红,视网膜无色素、羞光,眼球震颤,视力下降;病人对阳光很敏感,日晒后,皮肤可增厚并发生鳞状上皮癌。

白化病的发病是由于黑色素代谢障碍所致。

正常人体内的黑色素由黑色素细胞合成,黑色素细胞内有黑素小体,它含有酪氨酸酶,这种酶能将酪氨酸转变成黑色素。

白化病患者体内黑色素细胞数目正常,细胞内也有黑素小体,但由于控制酪氨酸酶的基因发生突变,不能合成酪氨酸酶,于是黑素小体中酪氨酸酶缺乏,不能使酪氨酸转变成黑色素,从而导致皮肤、粘膜、毛发、眼等白化。

本文将从白化病单基因发病机制、症状表现、预防、诊断、治疗等方面系统介绍白化病。

【关键词】黑色素隐性遗传酪氨酸酶基因诊断
一.单基因遗传病:
单基因遗传病是指由单个基因突变所引起的遗传病。

突变基因可在常染色体上或性染色体上,可呈显性或隐性,依照突变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和基因显隐性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遗传方式。

单基因遗传病经典的遗传方式符合孟德尔定律,但在遗传病研究的实际情况中也可能出现偏离常规理论的现象。

单基因遗传病有6600多种,并且每年在以10-50种的速度
递增,单基因遗传病已经对人类健康构成了较大的威胁。

较常见的有红绿色盲、血友病、白化病等。

根据致病基因所在染色体的种类,通常可分为五类:
1.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2.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3. X连锁显性遗传病。

4. X连锁隐性遗传病。

5. 连锁遗传病
二.白化病的发病机制。

白化病(albinism)是人类最早研究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之一。

由于黑色素合成障碍,导致黑色素表达的组织器官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黑色素沉着,同时产生相应的症状和危害。

一般来说,人们普遍了解到人的白化症状是由于控制酪氨酸酶的基因异常引起的。

酪氨酸酶存在于人的皮肤、毛发等处,它能催化酪氨酸转变为黑色素;如果一个人由于基因不正常而缺少酪氨酸酶,那么这个人就不能合成黑色素,而表现出白化症状。

但实际上,人类的白化病并非如此简单。

它是以色素缺乏为主要表现的一组遗传性疾病,至少包括眼白化病和眼皮肤白化病两类。

不同类型的白化病,临床表现不同,也有人种的差异,但共同的特点是黑色素细胞的酪氨酸酶缺乏,或酪氨酸酶相关酶异常的共同作用,使黑素小体内酪氨酸不能转化为黑色素,造成毛发、皮肤、眼的颜色变浅,酪氨酸酶缺乏,同时造成其它的代谢改变,产生一些伴随症状。

三.白化病的症状表现。

1.先天性遗传性皮肤、毛发及眼睛色素缺乏.
2. 由于色素缺乏,毛细血管显露而使皮肤呈粉红色,
3. 毛发纤细而呈白色或淡黄色,
4. 对紫外线高度敏感易发生日光皮炎、光化性唇炎及皮肤肿瘤等,
5. 眼部由于色素缺乏,虹膜为粉红或淡蓝色,常有畏光、流泪、眼球震颤及散光等症状。

6. 大多数白化病患者体力及智力发育较差。

四.白化病的诊断。

1. 胎儿头皮或皮肤毛囊活检电镜诊断。

2.胎儿直接镜检。

根据中国人种族黑发的特征,通过胎儿镜观察胎儿头发颜色,可直接诊断胎儿是否患有白化病。

3.产前基因诊断。

五.白化病遗传方式。

1.白化病一般表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多由于近亲结婚所引起。

就是说患者的双亲都携带了白化病基因,本身不发病。

如果夫妇双方同时将所携带的致病基因传给子女,就会患病,而且子女中男女患病机会均等,这种情况的发生几率是1/4 。

有一种以眼睛损害为主的白化病类型,被称为眼白化病,表现为X连锁隐性遗传,是由母亲所携带的白化病基因传给儿子时才患病,传给女儿一般不患病,这种传递的概率是1/2 。

这种类型在所有白化病类型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少。

由于白化病的危害性和遗传性,预防与优生是目前有效的应对策略。

所以,通过基因检测确定白化病的分型非常重要,是有效地开展遗传咨询、携带者检出以及产前基因诊断,减少患儿出生的重要基础。

七.白化病的治疗。

目前药物治疗无效,仅能通过物理方法,如遮光等以减轻患者不适症状。

还可以通过使用光敏性药物、激素等治疗后使白斑减弱甚至消失。

基因诊断白化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眼部的症状与体征。

各类亚型的鉴别诊断很关键。

酪氨酸酶活性测定有助于其分类诊断。

基因诊断是目前鉴别诊断和产前诊断中最可靠的方法。

某些白化病亚型可能因为其致病机理未阐明,其基因诊断尚难进行。

研究进展白化病除对症治疗外,目前尚无根治办法,因此应以预防为主,即通过遗传咨询禁止近亲结婚是重要的预防措施之一,同时产前基因诊断也是预防此病患儿出生的重要保障措施。

预防上应尽量减少紫外辐射对眼睛和
皮肤的损害
白化病关键在预防,通过遗传咨询和检测,可知晓夫妻俩是否会有白化病的遗传倾向。

已怀孕的高危妇女,应在怀孕早期及时做基因诊断,以决定是否继续妊娠。

八.白化病的研究进展。

面对现代医学的研究现状,有人大胆提出:白化病人的眼睛,除了虹膜以外,都应当和正常人眼一样健康,白化病人的“眼球震颤”应当是后天造成,应当是人为的,不应该是命中注定的,只是人们没有注意到适时的加以保护而已。

并且假想,将一名正常健康初生儿,用白化病人的眼皮和虹膜进行替换移植,之后,这名被替换了眼皮虹膜的健康初生儿,必然也会出现眼球震颤,也必然会弱视,也必然要和大多数的白化病人一样。

九.结束语。

目前,国内仅部分地区有白化病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资料,据他们的回顾性分析显示,我国白化病的平均患病率为0.0513‰(1/19,476),但缺乏全国范围内的白化病发病率的流行病学研究,因此上述数据的可靠性较差。

所以开展全国范围的白化病流行病调查,对白化病的预防、发病情况,以及对白化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补充
白化病患者的日常注意事项
1.避免强烈的日光照射。

可以戴遮阳帽、穿长袖衣裤,减少强光下的户外活动,由此降低发生日光性皮炎甚至皮肤癌的可能性。

2.注意保护眼睛。

可以佩戴太阳镜,避免长时间用眼并定期进行视力检查。

应到正规医院的眼科咨询,采用科学正确的方法纠正斜视等问题,尽可能改善视力或防止视力下降过快。

3.提高心理素质。

绝大多数白化病病人虽然外表特殊、视力低下,但智力正常,需要社会的理解与帮助,同时也应自我培养开朗乐观的性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