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宇宙观

佛教的宇宙观(续一)

本文依据佛教的经论,探讨佛陀所阐述的宇宙现象,依次分析:

(1)佛典中有关数字、时间及长度的计量。

(2)三千大千世界的结构以及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中时间的相对差异。

(3)宇宙的动态变化:于成、住、坏、空中,世界与有情的生灭。此中经论的记载有许多符合现代科学的说法,只是佛教的宇宙论同时考虑物质与精神的合一 ──推动宇宙变化的是物质间以及精神间的作用力,此力统称作「业力」。佛陀因材施教,在大乘佛法中宇宙的描述更为浩瀚,要由「缘起」与「性空」的观点,才能掌握宇宙的真面目。最后本文讨论「四记问」,以澄清佛陀对宇宙这一问题是否不予置评。

一、前言

佛教对宇宙现象的描述,散见于大小乘的经论中,小乘的经典有西晋法立及法炬译的《大楼炭经》、后秦佛陀耶舍及竺佛念译的《长阿含经》卷十八、隋阇那崛多等人译的《起世经》、隋达摩笈多译的《起世因本经》等;小乘的论典有《大毗婆沙论》、《俱舍论》等;大乘的经典有唐实叉难陀译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等;大乘的论典有玄奘译的《瑜伽师地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等等,由这些经论使我们知道佛教对宇宙现象的重视。以下依次依据经论来分析佛典中有关数字、时间、长度的计量、三千大千世界的结构及其成、住、坏、空,并对物质世界及有情世界的成灭详细阐述。

二、数字

为了描述大幅度的宇宙现象,佛经中定出许多大的数字,如「阿庾多」、「阿僧企」。今依《俱舍论》卷十二的记载:

「一十为十,十十为百,十百为千,十千为万,十万为洛叉,十洛叉为度洛叉,十度洛叉为俱胝,十俱胝为末陀,十末陀为阿庾多,十阿庾多为大阿庾多,十大阿庾多为那庾多,十那庾多为大那庾多,(中略)……十跋逻搀为大跋逻搀,十大跋逻搀为阿僧企耶。」

依此说法,「洛叉」为105,「俱胝」为107,「阿庾多」为109,「那庾多」为1011,「阿僧企耶」(或略为「阿僧企」,意译为「无数」)为1051。这些大的数字常用来记述长的时间、距离等。只是在大小乘的不同经论中,所记叙的数值大小常有不同,一方面可能是佛经经过长期背诵下传而有所出入,一方面可能是释尊因材施教,适应听众的根机而有不同的权说与实说。佛典中经常出现很大的数字,不外反应出佛教的眼光不是只拘限在一小范围内,而是放眼在广大的时空,使心胸能含摄整个宇宙。

三、时间

佛典中的短时间,用「剎那」、「一弹指顷」来叙述

。今依《俱舍论》卷十二:

「对法诸师说:如壮士一疾弹指顷,六十五剎那」

「剎那百二十为一怛剎那。六十怛剎那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即「须臾」)。三十牟呼栗多为一昼夜。此昼夜有时增、有时减、有时等。三十昼夜为一月。总十二月为一年」

依此记载来推算,一须臾(一牟呼栗多)为48分钟。一剎那为0.0133秒。一弹指顷约为0.86秒。

佛典中的长时间则用「劫」来表达。「一大劫」由「成劫」、「住劫」、「坏劫」及「空劫」等四劫所合成,此四劫各由「二十中劫」所合成。因此「一大劫」共含有八十中劫,每「二十中劫」是由一减劫、十八中劫及一增劫所合成。所谓「一增劫」是由人寿十岁时算起,每经过百年,人寿增一岁,一直增至人寿八万岁为止,如此一段时间,为一「增劫」,共计7,990,000年;反之,则为「减劫」。十八中劫皆由一增一减所合成,故又称「增减劫」。若将增劫及减劫各近似为八百万年,则「二十中劫」约为三亿年,「一大劫」约为十二亿年。依此可以推算出佛经上的「三大阿僧企劫」约为3.6×1060年。以上主要依小乘经论来计算,若依大乘经论(如《华严经》、《瑜伽师地论》)则其数值更大。目前太阳及地球的形成年龄,科学上认为不超过二百亿年,此点可相互比较。

四、长度

佛典中的长度单位常用「极微」及「逾缮那」(「由旬」)来表达。《俱舍论》卷十二的颂文说:

「极微微金水,兔羊牛隙尘,虮虱麦指节,后后增七倍,二十四指肘,四肘为弓量,五百俱卢舍,此八逾缮那。」

此颂文是说:由「极微」开始,依次以七倍来增加,则成为「微」、「金尘」、「水尘」、「兔毛尘」、「羊毛尘」、「牛毛尘」、「隙尘」、「虮」、「虱」、「面麦」、「指节」的长度。三个指节合成一「指」,二十四指横排即合成一「肘」的长度,四肘成为一「弓」,五百弓成为一「俱卢舍」,八俱卢舍为一「逾缮那」(一由旬)。此中「指节」及「指」的长度较为习知。今设一指节的长度为2.5公分,宽为三分之五公分,如此可估计出:

一极微(的长度)为0.05A(埃)

一俱卢舍为800公尺

一逾缮那为6.4公里

一千逾缮那为一地球半径。

由于一个波尔半径为0.5A,故知极微本身近乎原子的大小。














佛教的宇宙观(六)

现将上述两个专题作个归纳。

“空”是什么?“空”是宇宙之本原,是隐性的物质、能量与信息,故

佛法称之为“蕴含妙有之真空”。“有”是什么?“有”是“空”的显化,是显性的物质、能量与信息,故佛法称之为“不碍真空之妙有”。

“空”与“有”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是本质与表象的关系。“空”是宇宙的本质,因而是潜在的、隐性的、内涵的;“有”是宇宙的表象,因而是外在的、显性的、形式的。本质的显化即为表象,故称“有乃空现”;表象的内涵则是本质,故称“空在有中”。本质的“空”与表象的“有”,二者的统一就是宇宙本体之全貌。将这个原理推而广之,用以观察万事万物,便可发现:没有一种表象不含本质,也没有一种本质不具表象;二者相为表里,不离不弃。这样,看似空泛的宇宙本体,其实正充斥于我们的周围,一无所在又无所不在,一无所是又无所不是,关键就看我们的“悟性”如何——迷,则云遮雾障;悟,则了了分明。

佛法有“空有不二”、“空有同时”的提法。《心经》上有四句话:“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异色,色不异空。”尽管许多学佛的人都能把《心经》倒背如流,但真正理解这四句话的并不多。这里的“色”,狭义指物质,广义指万有。由于本质是表象的内涵,故称“空即是色”;由于表象是本质的显现,故称“色即是空”;由于本质与表象相表里,统一而为宇宙,故称“空不异色,色不异空”。可见,这四句话正是对宇宙本体的精当表述,只可惜太简炼,难于为大众所理解,甚至反而引起许多误解。

这里有个最大的难题,就是宇宙本原之“空”究竟如何证明?这就要涉及一个“亲证”(或称“体证”)的问题了。

什么是亲证(体证)?这里用一个例子来比喻。比如,我们说某人的本质好,某人的本质不好。这个“本质”便是隐性的内涵,可以相当于“空”。其深层的表象,是意识(心念),但这还是较为隐蔽的,可喻为物质、能量、信息“三要素”(狭义的“有”)。其浅层的表象,是言语和行为,可喻为由“三要素”组合而成的万事万物(广义的“有”)。我们说某人的本质好与坏,如何证实?只能通过其表象去推论,而无法直接加以验证。再说得明白一点,这种本质的好坏表现于行为,但不能从解剖其四肢去发现;表现于言语,但不能从解剖其口舌去发现;表现于意识,但不能从解剖其大脑去发现。如何证明其本质的好坏?只能通过具体接触去观察、去感受,这就叫亲证(体证)。倘若别人亲证了的东西,你坚持不信,那就只好请你自己去亲证了。

作为宇宙本原的“空”,由于是本质的、内涵的、隐性的,同样只能通过推理

去论证(即佛法所谓“悟”),或者通过修行去体证(即佛法所谓“证”)。如果执意坚持只有科学实验才可信,就等于坚持通过解剖去发现一个人的本质,或通过仪器去检验一个人的好坏,这岂不是很荒唐吗?其实,科学的认知范围是相当有限的,绝非全知全能的。作为宇宙本原的“空”,尽管还不能用科学手段加以验证,但绝不能凭这一点去否定其实在性。

“空有”理论的意义何在?其重大意义就在于:要想真正认识“有”,必须深入研究“空”;而我们之所以研究“空”,目的还在于更好地驾驭“有”。简言之,知“有”必须知“空”;究“空”为了究“有”。二者既不可偏废,也不可偏执。

佛法讲“三空”——“我空”、“法空”、“空空”。所谓“我空”,就是将“我”(主观世界)看空;所谓“法空”,就是将“法”(客观世界)看空;所谓“空空”,就是将“空”也看空,也就是空而不空。

怎样才能将“我”与“法”看空呢?就是要认识到一切事物(包括自身)都是“四大”、“五蕴”之聚合,本质皆空。

所谓“四大”,即地、水、火、风四大元素(“四大”又统称为“色”)。换成科学语言,就是各种物质元素。

所谓“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五种积蕴。换成科学语言,就是物质(色)、感觉(受)、反应(想)、言语行动(行)、思维(识)。由于“四大”统称为“色”,属于“五蕴”之一,因而“五蕴”包括“四大”。

所谓“五蕴之聚合”,就是指一切生命体(包括人类)无非一定元素(色)的组合,接触一定的环境(受),产生一定的反应(想),付诸一定的言行(行),形成一定的思维(识);然后又在思维的支配下,选择环境,实施言行,以求得到某种感受。如此循坏往复,便是整个生命过程。

既然天地万物只是“四大”、“五蕴”的聚合,而所有这些“四大”、“五蕴”又都是宇宙的表象,统属“有”的范畴,也就都是空虚不实、空幻不定、并且终归空寂不存的。无论外界的客体还是自我的本体,都是各种因缘的聚合,都是本质的某种表象,故谓之“假有”、“幻相”。正如禅宗六祖惠能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宇宙万物就这样聚聚散散,生生灭灭,一刻不停地变异流转,所以其本性皆空。万物尚且其空如此,万事更是其空可知。

明代洪应明所著《菜根谭》(我自己很喜欢的一本书,愿各位龙友看看)有言:“山河大地尚属微尘,而况尘中之尘?血肉身躯且归泡影,而况影外之影?非上上智,无了了心。”这就是说

,在浩渺的宇宙之中,山河大地也只不过小若微尘,何况这“微尘”之中的区区万物?我们人体这个血肉之躯最终都要化归泡影,何况这“泡影”之外的功名利禄?不能达到很高很高的智慧,便无法了了分明地认清万事万物的空幻本质。反过来说,只要弄清了这些道理,也就不难领会“我空”与“法空”了。

怎样才能将“空”也看空呢?所谓“空空”,就是空而不空。这就要认识到,“空”并非一无所有、一派死寂的“顽空”,而是蕴含妙有、充盈生机的“真空”。

刚才讲万事万物空虚不实,是说不实在,不是说不存在;讲万事万物空幻不定,是说不恒定,也不是说不存在;讲万事万物终归于空寂不存,是就具体事物而言,不是就整个宇宙而言,一件件事物归于空寂不存,不等于整个宇宙也归于空寂不存。

前面已经讲了,“空”作为宇宙的本原,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遍宇不虚、亘古不灭的;“空”作为宇宙的本质,虽然隐而未显,无形无象,蕴含于作为宇宙表象的万事万物之中,看似一无所在,实则无所不在;在“成”、“住”、“坏”、“空”纷纭变化的宇宙之流中,“空”是天体一轮演化的终结,又是天体新一轮演化赖以发端的前奏,因而是整个宇宙演化链中衔接毁灭与新生的重要一环。

作为宇宙表象的万事万物,自然不等于作为宇宙本质的“空”,就这个意义而言,万事万物一无所是;但万事万物都是“空”的显化,也就都蕴含着本质的“空”,就这个意义而言,万事万物又无所不是。换句话说,如果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便一无所是;倘能透过表象看本质,则无所不是。

就连对于佛法,也应如此看待——如果浮在表面,只知咬文嚼字,执着于文字之相,那么,即使把整个《大藏经》背得滚瓜烂熟,也一无所是;反之,如果深入精髓,融会贯通,则任何一本经、一首偈,都无所不是。《金刚经》有言:“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释迦牟尼佛说了几十年法,为什么不承认说了法呢?就是教人们不要把佛法当作僵化的教条去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因为那样就一无所是了。禅宗有言:“佛法在哪里?佛法在屎尿中。”为什么?因为透过屎尿也可以领会“净”与“垢”、“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等大道理。关于这一点,后文第四章(佛法的修行观)在谈“无净无垢”的时候,再作说明。

由此可见,“空”并非一无所有,而是蕴含妙有的(虽未显化为“有”,却是“有”赖以显化的本原);“空”亦非一派死寂,而是蕴含生机的(虽未显化为新一轮天体,却是新一轮天体

赖以发端的源头);“空”不等于任何一件具体事物,故一无所是;但“空”又不离于每一件具体事物,故无所不是。如此空而不空,即是“空空”之所谓。

当我人们领悟了“我空”与“法空”,便不至于认虚为实、以妄为真、迷惑于虚幻的表象;当我们领悟了“空空”,便不至于沉溺于空、枯寂于空、迷失掉本具的佛性。

只有不惑于虚幻的表象,才能不被富贵荣华、功名利禄之类牵着鼻子走;只有不迷失本具的佛性,才能生起大愿,付诸大行,实现积极的人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