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几种途径
国外产品在中国市场的营销策略

国外产品在中国市场的营销策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市场交流更加紧密,跨国公司在市场上的竞争也愈加激烈。
由于中国市场的庞大潜力和经济活力,越来越多的国外公司开始将目光投向中国市场,通过灵活的市场策略来实现在中国市场的营销计划。
本文将从品牌建设、渠道建设、文化适应和价格策略四个角度,对国外产品在中国的营销策略进行探讨。
一、品牌建设在中国市场,作为一家国外公司,首先需要了解的是中国消费者的文化,价值观以及消费习惯。
根据不同文化背景和消费习惯,进行适应性针对性的产品和品牌营销,是国外企业进入我国市场的首要任务。
对于品牌建设,营销策略有两种:转换品牌策略和保留品牌策略。
转换品牌策略指的是原有品牌在中国市场难以推广,需要进行重新定位并打造适用于中国消费者的品牌。
保留品牌策略则是继续在中国推广原有品牌,并在市场营销中引入中国文化元素,使消费者对该品牌有更深刻的认识。
2017年,美国奢侈品牌Coach 就在中国推出了一款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而设计的产品系列,成功赢得大批中国消费者的认可。
二、渠道建设在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之初,应该考虑清楚营销的渠道,以保证信息能够有效传播。
渠道建设要注重多方面因素,如人力、物力、财力等,目的是在保持成本效益的同时,为营销工作提供良好保障。
对于选择合适的渠道,可以考虑自主渠道、代理渠道、分销渠道、多元化渠道等。
例如,2018年,德国企业SAP就在中国市场推广一种全新的营销策略——多元化渠道,包括线上线下多渠道推广,不同渠道之间相互支持,互动融合,以期达到更大的推广效果。
三、文化适应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时,不同的文化、信仰、风俗习惯和社会结构等差异会对企业营销策略产生影响。
因此,企业必须充分了解中国社会文化背景和消费者心理,逐步适应中国市场文化,从而更好地开展工作。
对于文化适应,企业首先要了解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需求,进而更好地定位产品市场定位和品牌形象。
其次,找到合适的文化元素进行巧妙融合,以创新的市场策略和特色的产品吸引消费者。
国外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几种途径word精品

国外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几种途径本报记者胡佐宏从上世纪80 年代的中外合资,到今天的跨国收购,许多国外化妆品品牌通过上述这些途径成功进入中国市场(编者注:本文中的中国市场,特指中国内地市场)。
随著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那些还没有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品牌,都将目光投向了这个庞大的消费市场。
不过对于希望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品牌来说,要想成功进入中国市场,首先要根据中国市场的现状以及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途径。
进入有间接进入、直接进入、特许经营等途径,国外品牌在中国市场上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同,进入的途径也就不同。
途径一:合资改革开放之初,由于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和企业自身的特殊情况,外资企业如果不首先取得中方的支持,在国内市场上往往举步艰难,因此,当时国外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首选途径就是合资。
通过合资伙伴,了解国内行业形势、法律法规,降低进入国内市场的难度。
从1981 年德国威娜与天津第一日用化学厂成立首家合资美发企业起,到20 世纪90 年代末,国外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多数采取合资的形式,特别是上世纪80 年代中期到90 年代末,是合资的鼎盛期。
由于国外品牌拥有资金、技术、市场操作的经验,再加上合资的中方企业为其铺路搭桥,使得这些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上发展迅猛,所向披靡,短短几年时间就“攻占” 了大部分中国市场。
例如1988 年宝洁在广州成立合资公司后,就以迅猛的发展优势占据了大半个中国日化市场,将一些中国日化老品牌打个措手不及,很多最终被迫淡出市场。
不过,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透明化,特别是加入WTO 之后,中国已经进入自由市场经济社会,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外品牌放弃合资,转而采取独资或者控股的形式,独自享用中国市场利益。
途径二:OEM/ODM在没有加入WTC前,按照中国的相关政策法规,外资企业是不允许单纯以贸易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的,它们必须在中国投资建厂,然后才允许其产品在中国进行销售,而中国加入WTO后,外资企业“必须在国内生产才能在国内销售”这一硬性规定取消,国外品牌就可以更本质地从企业经营的角度上考虑问题,比如考虑是OEM/OD还是直接进口。
外国品牌授权模式分析

外国品牌授权模式分析
外国品牌授权模式是指外国品牌将其品牌权利授权给国内合作方使用和经营的模式。
这种模式通常适用于外国品牌希望进入中国市场,但又没有自己在当地开设分支机构或经营实体的情况。
外国品牌授权模式的主要方式包括以下几种:
1. 品牌授权代理:外国品牌将其品牌授权给中国的代理商,代理商在国内市场代表品牌进行推广和销售。
代理商通常会支付一笔授权费用,并且负责市场营销、渠道拓展等工作。
2. 特许经营:外国品牌将其品牌和经营模式授权给中国的经营者,经营者可以使用该品牌和经营模式在中国市场开设连锁店或经营店铺。
经营者通常需要支付一定的加盟费用和提供相关的运营支持。
3. 制造授权:外国品牌将其产品制造技术和工艺授权给中国的制造商,制造商可以生产和销售该品牌的产品。
制造商通常需要符合一定的质量标准和生产要求,并支付一定的技术授权费用。
授权模式的优势在于外国品牌可以通过与国内合作方的合作快速进入中国市场,减少自身的市场开拓成本和风险。
同时,合作方可以通过获得权威品牌的授权,获得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的提升。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授权合作时,外国品牌应该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并签订合适的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和权益,以确保品牌形象和权益的保护。
此外,外国品牌还需要对合作方的市场监督和管理进行有效的控制,以保证品牌形象的一致性和质量的可控性。
案例模板一:科隆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模式、路径变化与股权结构调整

科隆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模式、路径变化与案例正文:科隆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模式、路径变化与股权结构调整12005年5月,北方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北钢)新建一座4500m³高炉,对于高炉降温、冷却系统中水的计量部分将会有300个左右的测量点,这意味着要使用约300套电磁流量计。
北钢以往使用的电磁流量计中60~80%来自科隆。
因此科隆测量仪器(上海)有限公司(独资销售公司,简称:KMIC)销售工程师易丁得知此消息后,马上赶到北钢4500m³高炉项目部,就电磁流量计选型等问题进行技术交流并达成了初步意向。
翌日上午,合资公司—上海光华爱而美特仪器公摘要:德国科隆公司(LUDWIG KROHNE )创建于1921年,是一家致力于流量和液位测量仪表生产和销售的全球化公司。
本案例描述了科隆公司在中国创办合资公司、独资公司的背景与发展历程,重点描述了该合资公司与独资公司的冲突、合资公司管理层的中德双方矛盾与博弈。
1987年科隆公司在上海成立了合资公司SGAIC ,1999年、2003年又在上海创设了独资销售公司KMIC 与独资生产公司KMTS 。
合资公司SGAIC 与独资生产公司KMTS 的产品线几乎重叠,但销售渠道不完全一致。
进入21世纪后的SGAIC 公司与KMTS 公司在中国市场展开相互竞争与压价残杀。
中德双方为收回合资公司SGAIC 股权,展开多年博弈。
科隆公司作为一家历史悠久的跨国公司,为什么要在中国分别创办相同产品线的合资与独资公司?跨国公司应如何根据海外市场特定环境,选择合理的进入模式和发展路径,并适时调整股权结构?关键词:股权结构;海外市场;进入模式;合资公司;独资公司0 引言“谁代表科隆”?这是德国科隆总部的困惑,也是中国市场客户的困惑。
2005年6月亚洲地区执行总裁Haag 坐在德国杜伊斯堡总部办公室内,凝视着来自中国的独资公司和合资公司分别撰写的“请允许我代表科隆”的项目申请书,陷入沉思……1.本案例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欧阳桃花、杨梅英、徐志、丁玲、姚唐撰写,作者拥有著作权中的署名权、修改权、改编权。
美国高科技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成功之道

美国高科技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成功之道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地增强,成为了全球重要的经济大国。
许多海外企业也开始把目光投向了这个庞大的市场,并努力适应中国市场的需求和文化。
美国高科技企业也不例外。
然而,与国内企业相比,美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进展一直不太顺利。
那么,美国高科技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成功之道究竟是什么呢?一、适应本土市场如果一个企业想要在中国市场长久地生存,那么他们必须要学会适应本土市场。
这就意味着企业需要了解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和文化习惯,并据此改进产品和服务。
举个例子,当谷歌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他们发现大多数中国人更喜欢用百度作为搜索引擎,因为百度更懂得中国人的需求和语言环境。
所以,谷歌就开始开发适合中国市场的功能,如谷歌翻译和谷歌地图,并在中国市场上取得了部分成功。
二、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与本土企业建立有利的合作关系是另一个成功进入中国市场的关键。
首先,中国的市场是高度竞争的,尤其是对于外来企业来说。
因此,建立起与本土企业的合作关系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融入市场,迅速打开销售渠道。
另外,很多本土企业对于国际企业的市场经验也很感兴趣,而美国企业具备着雄厚的技术和管理能力,可以帮助本土企业提升自身的素质和品牌形象。
例如,美国汽车巨头福特就选择了与中国著名汽车制造商长安合作,并在中国市场占据了重要地位。
三、与政府合作中国是一个政治敏感的国家。
如果美国高科技企业想要在这里成功进入市场,他们必须与当地政府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政府的支持可以缓解企业在中国本土经济市场所遇到的挑战,如税收和政策方面的限制。
此外,中美两国政府签署的一些协议也可以为外来企业提供商业机会和市场开拓的平台。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航天航空公司在中国市场与中国政府签署的合同,这些合同涵盖了很多制造和技术领域,美国企业通过这些合同得到了很好的商业机会。
四、品牌价值和排名在中国市场,品牌和排名是非常重要的。
这一点同样适用于美国高科技企业。
LG 电子在中国的营销创新分析

最新-广告中的秘密-国外相机是如何进入中国市场的- 精品

广告中的秘密-国外相机是如何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相机是如何进入中国市场的?为什么有的国外相机和镜头企业曾经特别火,可后来却慢慢地落后了?为什么有的国外相机进入中国时间虽短,可是很快就被摄影人接受呢?我们心中有许多疑问,可是很多年来却不知道如何来解开心中的谜团。
一、疑问中的发现我们随意翻阅着《大众摄影》杂志,突然从广告中发现了一些秘密,当年学摄影时,摄影前辈向我们推荐购买的相机大多是广告中宣传最多的相机。
从美能达到佳能,从尼康到索尼,从玛米亚到哈苏,一代代地更换,原来很大程度上都是受广告的影响。
那么,我们系统地统计杂志的广告情况,是不是可以看出国外相机进入中国市场的情况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搬出来所有的《大众摄影》杂志,逐一翻阅,当我们翻阅完几十年的杂志后,眼睛亮了起来,从中果然可以看出国外相机进入中国市场情况的一些端倪。
二、进入中国的相机和镜头品牌中国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允许国外相机进入中国市场,先后有近20种左右的日本相机和镜头品牌、1种韩国相机品牌、10种左右的欧洲相机品牌、1种美国相机相机品牌进入中国,它们在中国展开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有的在艰难的奋争中不断壮大,有的在残酷的拼斗里轰然倒下,有的后起之秀跃跃欲试,有的弱小企业力图在市场夹缝中分得一杯羹。
经过30多年的努力,国外相机已经牢牢地占领了中国的相机市场。
据中国电子商会在2019年底公布的全国调查数据表明,目前,国外品牌的数码相机在中国拥有94的市场占有率。
三、成功占领中国相机市场的佳能目前,在中国摄影界中,到处都能看到佳能相机的影子,殊不知佳能刚进入中国的前十多年,还是非常弱小的,1980年第8期,佳能就继美能达之后,在《大众摄影》杂志上发布-1相机的广告,这是《大众摄影》复刊后的第一个封底广告。
紧接着两年的时间中,佳能连续发布了15期广告,佳能的-1和-1至今仍然是许多中国摄影名家珍藏的相机。
可是从1982年至1991年,佳能广告从《大众摄影》杂志上消失了踪迹。
看外国品牌如何进入中国市场

国外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几种途径从上世纪80年代的中外合资,到今天的跨国收购,许多国外化妆品品牌通过上述这些途径成功进入中国市场(编者注:本文中的中国市场,特指中国内地市场)。
随著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那些还没有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品牌,都将目光投向了这个庞大的消费市场。
不过对于希望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品牌来说,要想成功进入中国市场,首先要根据中国市场的现状以及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途径。
进入有间接进入、直接进入、特许经营等途径,国外品牌在中国市场上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同,进入的途径也就不同。
途径一:合资改革开放之初,由于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和企业自身的特殊情况,外资企业如果不首先取得中方的支持,在国内市场上往往举步艰难,因此,当时国外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首选途径就是合资。
通过合资伙伴,了解国内行业形势、法律法规,降低进入国内市场的难度。
从1981年德国威娜与天津第一日用化学厂成立首家合资美发企业起,到20世纪90年代末,国外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多数采取合资的形式,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是合资的鼎盛期。
由于国外品牌拥有资金、技术、市场操作的经验,再加上合资的中方企业为其铺路搭桥,使得这些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上发展迅猛,所向披靡,短短几年时间就“攻占”了大部分中国市场。
例如1988年宝洁在广州成立合资公司后,就以迅猛的发展优势占据了大半个中国日化市场,将一些中国日化老品牌打个措手不及,很多最终被迫淡出市场。
不过,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透明化,特别是加入WTO之后,中国已经进入自由市场经济社会,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外品牌放弃合资,转而采取独资或者控股的形式,独自享用中国市场利益。
途径二:OEM/ODM在没有加入WTO前,按照中国的相关政策法规,外资企业是不允许单纯以贸易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的,它们必须在中国投资建厂,然后才允许其产品在中国进行销售,而中国加入WTO后,外资企业“必须在国内生产才能在国内销售”这一硬性规定取消,国外品牌就可以更本质地从企业经营的角度上考虑问题,比如考虑是OEM/ODM还是直接进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几种途径
本报记者胡佐宏
从上世纪80年代的中外合资,到今天的跨国收购,许多国外化妆品品牌通过上述这些途径成功进入中国市场(编者注:本文中的中国市场,特指中国内地市场)。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那些还没有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品牌,都将目光投向了这个庞大的消费市场。
不过对于希望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品牌来说,要想成功进入中国市场,首先要根据中国市场的现状以及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途径。
进入有间接进入、直接进入、特许经营等途径,国外品牌在中国市场上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同,进入的途径也就不同。
途径一:合资
改革开放之初,由于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和企业自身的特殊情况,外资企业如果不首先取得中方的支持,在国内市场上往往举步艰难,因此,当时国外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首选途径就是合资。
通过合资伙伴,了解国内行业形势、法律法规,降低进入国内市场的难度。
从1981年德国威娜与天津第一日用化学厂成立首家合资美发企业起,到20世纪90年代末,国外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多数采取合资的形式,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是合资的鼎盛期。
由于国外品牌拥有资金、技术、市场操作的经验,再加上合资的中方企业为其铺路搭桥,使得这些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上发展迅猛,所向披靡,短短几年时间就“攻占”了大部分中国市场。
例如1988年宝洁在广州成立合资公司后,就以迅猛的发展优势占据了大半个中国日化市场,将一些中国日化老品牌打个措手不
及,很多最终被迫淡出市场。
不过,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透明化,特别是加入WTO之后,中国已经进入自由市场经济社会,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外品牌放弃合资,转而采取独资或者控股的形式,独自享用中国市场利益。
途径二:OEM/ODM
在没有加入WTO前,按照中国的相关政策法规,外资企业是不允许单纯以贸易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的,它们必须在中国投资建厂,然后才允许其产品在中国进行销售,而中国加入WTO后,外资企业“必须在国内生产才能在国内销售”这一硬性规定取消,国外品牌就可以更本质地从企业经营的角度上考虑问题,比如考虑是OEM/ODM还是直接进口。
但基于制造成本、交通便利、研究和开发时间、地理特征、生产/卫生许可证等其他方面的考虑,一些国外化妆品品牌通常选择OEM/ODM的途径进入中国市场。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劳动力价格相对便宜,而且资源丰富,许多生产原料都可以利用当地材料,这样降低了生产成本。
所以即便是在中国生产分灌包装出口到世界各地去,其成本也是非常低。
”有业内人士指出,在中国加入WTO后,大量的国外品牌首选OEM/ODM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这也催生了国内OEM/ODM的兴旺,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盘踞了大大小小几千家OEM/ODM企业,为国外品牌进行OEM/ODM生产。
正是因为看中国庞大的OEM/ODM市场,欧洲最大的化妆品OEM生产商——英国仕华露飞((Swallowfield)于2004年在上海设立办事处,首次将业务扩展到中国。
目前,在国内OEM企业里生产产品的国际品牌中,既有不计其数的中小品牌,也有市场知名度很高的大品牌。
途径三:收购
通过收购中国现有化妆品品牌,国外品牌就可以相对较小的成本占领更大的市场,轻松进入中国并实现快速发展。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汉高陆续收购了“天津加酶”、“海鸥”、“天天”、“桂林”、“孩儿面”、“可蒙”和“光明染发剂”等品牌,到2004年法国欧莱雅集团接连将小护士和羽西两大国内品牌收归麾下,到2007年强生买下大宝,再到今年法国COTY(科蒂)集团注资丁家宜,这些国外品牌一连串的收购行动,都是为了庞大的中国市场。
国外品牌之所以热衷收购中国本土化妆品品牌,是因为国外品牌可以将自己的品牌导入被收购本土品牌已经成熟的市场渠道,巧妙地将在国外市场销售的品牌移师中国。
雅诗兰黛前CEO连翰墨就曾预言,中国本土化妆品公司多半将被国际品牌收购。
国内的业内人士也指出,从国际化妆品市场发展的趋势来看,未来还将有更多国外品牌通过收购等途径进入中国市场。
从目前来看,收购已经成为外国大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并保持有利竞争地位的主要途径。
途径四:授权经营
除了OEM和收购,一些国外品牌通过授权经营的方式进入中国,让自己的品牌抢占中国市场。
有着多年国外品牌代理经验的大连荣乾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荆鹏告诉《中国洗涤化妆品周报》记者,很多国外品牌就是通过授权中国总代理商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一来可以减少投资风险,二来中国人更熟悉中国市场,而一旦做大做强了,国外品牌就可能把中国的总代理商“砍”掉,自己直接来操作中国市场。
除了授权经营外,还有一种非授权的经营(也称之为贸易货)。
授权经营意味着国外品牌商授权国内销售商在指定的地区销售其产品,并有市场及品牌的管理
权,但国外品牌商不会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做国内市场;而非授权经营则意味着双方只是单纯的买卖关系,国内销售商有可能是从国外品牌商的下级经销商那里购买了产品,再转销到中国,这其实就是一种简单的倒货行为。
这样的例子很多,如韩国爱敬,最开始在国内是无授权经销,后来爱敬在中国市场逐渐有了固定的消费者,于是爱敬就对中国市场实施了授权经营。
途径五:借道香港
由于CEPA的实施,自2004年起273种香港和澳门产品在进入大陆市场时实行零关税,这其中包括了化妆品。
对于“零关税”这辆顺风车,国外化妆品品牌绝不会漠然视之,他们借助“零关税”这条通道,将香港作为跳板,顺利进入中国内地市场。
“相对于其他途径,国外化妆品品牌借助香港的经销商入侵大陆,是一条比较好操作的途径。
”澳雪国际公关部经理贾向军表示,首先是香港有很多大型经销商,他们往往规模较大,能够比较专业的运作品牌,其次是许多香港的大型经销商在内地建有分销渠道,借助他们在内地建设分销渠道,国外品牌可以轻松实现进军中国内地市场的目的。
此外,国外品牌还可以收购符合条件的“香港公司”,避开股权、开店数量、开店地域的限制,从而在CEPA条例下进入中国市场;或吸引部分国际化妆品企业来港投资生产,获得进入内地的特权。
当然,进入中国市场的途径不限于上面这几条,有些国外品牌还通过参与上海世博会、美博会等大型展会的机会,接近中国消费者,向中国消费者展示它们的实力,从而达到进入中国市场的目的。
但是,今天的中国市场跟20多年前资生堂、宝洁进入时相比,市场环境已经今非昔比,加上中国消费者的品牌意识的成熟,国外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难度也将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