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皇帝讳高炽成祖长子也原文及译文解析原文及译文解析
明仁宗本纪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

明仁宗皇帝仁宗皇帝,讳高炽,成祖长子也。
幼端重沉静,好学问,从儒臣讲论不辍。
洪武二十八年,册为燕世子。
太祖尝命与秦、晋、周三世子分阅卫士,还独后。
问之。
对曰:“旦寒甚,俟朝食而后阅,故后。
”又尝问:“尧、汤时水旱,百姓奚恃?”对曰:“恃圣人有恤民之政。
”太祖喜曰:“孙有君人之识矣。
”成祖举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
先是,郡王高煦、高燧俱以慧黠有宠于成祖。
高煦从军有功,宦寺黄俨等复党高燧,阴谋夺嫡,谮世子。
永乐二年,立为皇太子。
成祖数北征,命之监国,裁决庶政。
四方水旱饥馑,辄遣振恤,仁闻大著。
而高煦、高燧与其党日伺隙谗构。
或问太子:“亦知有谗人乎?”曰:“不知也,吾知尽子职而已。
”十年,北征还,黄俨等谋立高燧,事觉伏诛,高燧以太子力解得免,自是太子始安。
二十二年即皇帝位。
大赦天下,以明年为洪熙元年。
罢西洋宝船、迤西市马及云南、交阯采办,汰冗官。
官吏谪隶军籍者放还乡,诏文臣年七十致仕,河溢开封,免税粮。
戊戌,赐吏部尚书蹇义及杨士奇、杨荣、金幼孜银章各一,曰“绳愆纠缪”,谕以协心赞务,凡有阙失当言者,用印密封以闻。
洪熙元年春正月壬申朔,御奉天门受朝,不举乐。
夏四月,帝闻山东及淮、徐民乏食,有司徵夏税方急,乃诏大学士杨士奇草诏,免今年夏税及科粮之半。
士奇言:“上恩至矣,但须户、工二部预闻。
”帝曰:“救民之穷当如救焚拯溺,不可迟疑。
有司虑国用不足,必持不决之意。
”趣命中官具楮笔,令士奇就门楼书诏。
庚辰,帝不豫,辛巳,大渐,崩于饮安殿,年四十有八。
赞曰:“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选自《明史·本纪第八·仁宗》)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B. 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C. 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D. 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11.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世子,指古化帝王、诸侯的妻妾妃子中所生的长子,后来泛指王侯的嫡长子。
《明史·高拱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明史·高拱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明史·高拱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明史·高拱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明史·高拱传》原文及翻译明史原文:高拱,字肃卿,新郑人。
穆宗居裕邸,出阁请读,拱与检讨陈以勤并为侍讲。
拱侍裕邸九年,启王益敦孝谨,敷陈剀切。
王甚重之,手书“怀贤忠贞”字赐焉。
严嵩、徐阶递当国,以拱他日当得重,荐之世宗。
四十一年,擢礼部左侍郎。
寻改吏部,兼学士,掌詹事府事。
进礼部尚书,召入直庐。
四十五年,拜文渊阁大学士,与郭朴同入阁。
穆宗即位,进少保兼太子太保。
阶虽为首辅,而拱自以帝旧臣,数与之抗,朴复助之,阶渐不能堪。
而是时以勤与张居正皆入阁,居正亦侍裕邸讲。
阶草遗诏,独与居正计,拱心弥不平。
会议登极赏军及请上裁去留大臣事,阶悉不从拱议,嫌益深。
三年冬,帝召拱以大学士兼掌吏部事。
拱乃尽反阶所为,凡先朝得罪诸臣以遗诏录用赠恤者,一切报罢。
拱之再出,专与阶修郤,所论皆欲以中阶重其罪。
阶子弟颇横乡里。
拱以前知府蔡国熙为监司,簿录其诸子,皆编成。
所以扼阶者,无不至。
逮拱去位,乃得解。
拱练习政体,负经济才,所建白皆可行。
其在吏部,欲遍识人才,授诸司以籍,使署贤否,志里姓氏,月要而岁会之。
仓卒举用,皆得其人。
又以时方忧边事,请增置兵部侍郎,以储总督之选。
拱又奏请科贡与进士并用,勿循资格。
其在部考察,多所参伍,不尽凭文书为黜陟,亦不拘人数多寡,黜者必告以故,使众咸服。
以广东有司多贪黩,特请旌廉能知府侯必登,以厉其余。
失人废事,渐不可训。
神宗即位,拱以主上幼冲,惩中官专政,条奏请诎司礼权①,还之内阁。
又命给事中雒遒、程文合疏攻保,而己从中拟旨逐之。
拱使人报居正,居正阳诺之,而私以语保。
保诉于太后,谓拱擅权,不可容。
太后颔之。
明日,召群臣入,宣两宫及帝诏。
拱意必逐保也,急趋入。
比宣诏,则数拱罪而逐之。
拱既去,保憾未释。
语文文言文翻译-仁宗皇帝,讳高炽,成祖长子也

赞曰:“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 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选自《明史·本纪第八·仁宗》) 参考译文
仁宗皇帝,名为朱高炽,是明成祖的长子。年幼时端庄 稳重沉静,喜欢学习,跟随儒臣研究讨论不止。
洪武二十八年,被册封为燕世子。太祖曾经命令他与秦、 晋、周三位世子分别检阅卫士,唯独他落后回来。问他。他 回答说:“早上很寒冷,等吃了早饭然后才检阅,所以落后。” 大祖又曾问他:“尧、汤时发生水旱之灾,百姓依仗什么?” 回答说:”依仗圣人有体恤百姓的政治。”太祖高兴地说:“孙 儿有作人君的见识啊。”
永乐二十二年(朱高炽)登上皇帝位。大赦天下,把第 二年作为洪照元年。停止向西洋派从事贸易的船只、停止从 迤西买马以及从云南、交祉采办物品,淘汰闲散无用的官员, 放被贬隶属军籍的官员回乡,下诏七十岁的文臣退休,黄河 在开封决口,免征税粮。戊戌,赐给吏部尚书蹇义及杨士奇、
杨荣、金幼孜银质印章各一枚,刻着“绳慰纠缪”,告诉他们 凡有过失应当进言的,用印密封来报告。
二十二年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为洪熙元年。罢 西洋宝船、迤西市马及云南、交阯采办,汰冗官。官吏谪隶 军籍者放还乡,诏文臣年七十致仕,河溢开封,免税粮。戊 戌,赐吏部尚书蹇义及杨士奇、杨荣、金幼孜银章各一,曰 “绳愆纠缪”,谕以协心赞务,凡有阙失当言者,用印密封以 闻。
专题04 精准落实翻译得分点(特殊句式)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参考译文] 姚崇的两个儿子光禄少卿姚彝和宗正少卿姚异,平日广交宾客,收
受了许多礼物,受到当时人们的非议。主书赵诲被姚崇亲近信任,接受 了胡人的贿赂,皇上亲自审问,赵诲被收捕入狱判处死罪。姚崇出面营 救,皇上因此不高兴。姚崇、宋璟相继为相,姚崇擅长随机应变以圆满 地完成任务,宋璟则擅长遵守成法坚持正道。两人每次进见时,皇上常 常站起来迎接,他们离开时,皇上便要在殿前相送。等到李林甫做了宰 相,虽然宠幸重用超过了姚崇、宋璟,但得到的礼遇就太微薄了。
分条陈述对百姓不利的政策法令上报,凡是遭灾而不立即请求赈济的,加罪。
得分点:“条政令之不便民者”,定语后置;“不便民”,对百姓不利;“以
闻”,上报,向上级或朝廷、皇上汇报;“被”,遭受;“振”,同“赈”,赈济。
[参考译文] 仁宗皇帝,叫朱高炽,是明成祖的长子。洪武二十八年(1395),被
册封为燕世子。太祖曾命令他分阅奏章,他专取有关军民利弊的奏章陈 述。有的有文字错误,就不奏述。太祖指着奏章对他说:“你疏忽了 吗?”他回答说:“不敢疏忽,只是考虑到小过失不足以冒犯皇上。” 永乐二十二年(1424),朱高炽即帝位,大赦天下。癸酉日,下诏令有关 官吏:“分条陈述对百姓不利的政策法令上报,凡是遭灾而不立即请求 赈济的,加罪。”辛巳日,死于钦安殿,终年四十八岁。
(节选自《明史·本纪》,有删改)
(1)太祖指示曰:“儿忽之耶?”对曰:“不敢忽,顾小过不足渎天德。”
太祖指着奏章对他说:“你疏忽了吗?”他回答说:“不敢疏忽,只是考虑到小过 失不足以冒犯皇上。”
得分点:“指示”,指着奏章给他看;“忽”,疏忽;“顾”,只是;“渎”,
冒犯。
(2)条政令之不便民者以闻,凡被灾不即请振者,罪之。
《宋史·王曾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史·王曾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史·王曾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宋史·王曾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史·王曾传》原文及翻译宋史原文: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人。
少孤.,从学于里人张震,善为文辞。
咸平中,由乡贡试礼部及廷对皆第一。
杨亿见其赋,叹曰:“王佐器也。
”宰相寇准奇之,特试政事堂,授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
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
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
”其见尊礼如此。
出知应天府。
天禧中,民间讹言有妖起若飞帽,夜搏人,自京师以南,人皆恐。
曾令夜开里门,敢倡言者即捕之,卒无妖。
天圣四年夏,大雨。
传言汴口决,水且大至,都人恐,欲东奔。
帝问曾,曾曰:“河决奏未至,第民间妖言尔,不足虑也。
”已而果然。
陕西转运使置醋务,以榷利,且请推其法天下,曾请罢之。
曹利用恶曾班已上,尝怏怏不悦。
及利用坐事,太后大怒,曾为之解。
太后曰:“卿尝言利用强横,今何解也?”曾曰:“利用素恃恩,臣故常以理折之。
今加以大恶,则非臣所知也。
”太后意少释,卒从轻议。
以彰信军节度使复知天雄军。
契丹使者往还,敛车徒而后过,无敢哗者。
人乐其政,为画像而生祠之。
曾进退士人,莫有知者。
范仲淹尝问曾曰:“明扬士类,宰相之任也。
公之盛德,独少此耳。
”曾曰:“夫执政者,恩欲归己,怨使谁归?”仲淹服其言。
曾资质端厚眉目如画在朝廷进止皆有常处平居寡言笑人莫敢干以私。
少与杨亿同在侍从。
亿喜谈谑,凡僚友无不狎侮。
至与曾言,则曰:“余不敢以戏也。
”平生自奉甚俭,有故人子孙京来告别,曾留之具馔,食后,送数轴简纸。
启视之,皆他人书简后裁取者也。
(《宋史•王曾传》)译文: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人。
少年丧父,从师于本地学者张震,善写文章词赋。
宋代咸平年间,以单人身份参加会试和殿试,都考了第一。
大臣杨亿看了他的文赋,慨叹道:“这真是王佐之材啊!”宰相寇准认为他是奇才,特地在政事堂考验他的才华,授予他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的职务。
《宋史·任中正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史·任中正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史·任中正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宋史·任中正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史·任中正传》原文及翻译宋史原文:任中正,字庆之,曹州济阴人。
父载,右拾遗。
中正进士及第,为池州推官。
历大理评事、通判邵州。
以翰林学士钱若水荐,迁秘书省著作佐郎、通判大名府。
若水美风神有器识能断大事事继母以孝闻雅善谈论尤轻财好施所至推诚待物委任僚佐总其纲领无不称治汲引后进推贤重士襟度豁如也转运使陈纬徙陕西,举中正自代,太宗曰∶“朕自知之。
“召为秘书丞、江南转运副使。
中正躯干颀长,帝择大笏,命内臣取绯衣之长者赐之。
至部,岁大稔,民出租赋、平籴皆盈羡。
发运使王子舆欲悉调饷京师,中正曰∶“东南岁输五百余万,而江南所出过半。
今岁有余,或岁少歉,则数不登,患及吾民矣。
“乃止。
擢监察御史、两浙转运使。
民饥,中正不俟诏,发官廪振之。
按晋州盛梁狱,论如法。
既而有与梁善者,密中之,出为荆湖转运使。
代张咏知益州,在郡五载,遵咏条教,蜀人便之。
马知节知密院,改同知院事。
明年,曹利用为枢密使,复为副使。
仁宗在东宫时,以右丞兼宾客。
帝既即位,乃拜兵部尚书。
中正素与丁谓善,谓且贬,左右莫敢言者,中正独营救谓,降太子宾客、知郓州。
任中师。
字祖圣。
任中正弟。
先是,转运使韩渎急干笼利。
自薪刍、蔬果之属皆有算。
而中师尽奏蠲之。
中正贬。
中师亦降太常博士、监宿州酒税。
顷之。
中正以母老徙曹州,迁礼部尚书。
卒,赠尚书左仆射,谥康懿。
初,中正母入谒禁中,与陈彭年、王曾、张知白妻同见真宗,命中正母为班首,且赐坐。
中正事亲孝敬,平居简素。
(选自《宋史·任中正传》,有删改)译文:任中正,字庆之,曹州济阴人。
他的父亲任载,担任过右拾遗。
任中正进士及第后,担任池州推官。
历任大理评事、通判邵州。
因为翰林学士钱若水的推荐,调任秘书省著作佐郎、通判大名府。
2023届江西省部分地区高三4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文言文阅读江西省上饶市2023届高考二模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知伯帅赵、韩、魏而伐范中行氏,灭之。
休数年,使人请地于韩,韩康子与之。
知伯说,又使人请地于魏,魏宣子与之。
知伯说,又使人之赵,请蔡、皋狼之地,赵襄子弗与。
知伯因阴结韩、魏,将以伐赵。
赵襄子定居晋阳,三国之兵乘晋阳城,遂战。
三月不能拔,因舒军而围之,决晋水而灌之。
围晋阳三年,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士卒病羸。
襄子欲以城下,张孟谈曰:“臣闻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则无为贵知士也。
”张孟谈于是阴见韩、魏之君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知伯帅二国之君伐赵,赵将亡矣,亡则二君为之次矣。
”二君曰:“我知其然。
夫知伯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未遂而知,则其祸必至,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谋出二君之口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二君即与张孟谈阴约三军与之期日夜遣入晋阳张孟谈以报襄子襄子再拜之。
知过出见二主,入说知伯曰:“二主色动而意变,必背君,若不杀则遂亲之。
”知伯曰:“亲之奈何?”知过曰:“魏宣子之谋臣曰赵葭,康子之谋臣曰段规,是皆能移其君之计。
君其与二君约,破赵则封二子者各万家之县一,如是则二主之心可不变,而君得其所欲矣。
”知伯曰:“破赵而三分其地,又封二子者各万之县一,则吾所得者少,不可。
”知过见君之不用也,言之不听,出,更其姓为辅氏,遂去不见。
张孟谈闻之,入见襄子曰:“臣遇知过于辕门之外,其视有疑臣之心,入见知伯,出更其姓。
今暮不击,必后之矣。
”襄子曰:“诺。
”使张孟谈见韩、魏之君曰:“夜期。
”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知伯军。
知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知伯军而禽知伯。
知伯身死,国亡地分,为天下笑,此贪欲无厌也。
夫不听知过,亦所以亡也。
知氏尽灭,唯辅氏存焉。
(《战国策·赵一》有删减)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张孟谈曰/谋出二君之口/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二君即与张孟谈阴约三军/与之期日/夜/遣入晋阳/张孟谈以报襄子/襄子再拜之/B. 张孟谈曰/谋出二君之口/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二君即与张孟谈阴约/三军与之期日/夜遣入晋阳张孟谈以报襄子/襄子再拜之/C. 张孟谈曰谋/出二君之口/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二君即与张孟谈阴约/三军与之期日/夜遣入晋阳/张孟谈以报襄子/襄子再拜之/D. 张孟谈曰谋/出二君之口/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二君即与张孟谈阴约三军/与之期日/夜/遣入晋阳张孟谈以报襄子/襄子再拜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 “韩康子与之”和《六国论》中“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的“与”含义相同。
山东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仁宗皇帝,讳.高炽,成祖长子也。
幼端重沉静,好学问,从儒臣讲论不辍。
洪武二十八年,册为燕世子。
太祖尝命分阅章奏,独取切军民利病者白之。
或文字谬误,不以闻。
太祖指示曰:“儿忽之耶?”对曰:“不敢忽,顾小过不足渎天德。
”成祖举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
先是,郡王高煦、高燧俱以慧黠有宠于成祖。
高煦从军有功,宦寺黄俨等复党高燧,阴谋夺嫡,谮世子。
会朝廷赐世子书,为离间。
世子不启缄,驰上之。
而俨先潜报成祖曰:“世子与朝廷通,使者至矣。
”无何,世子所遣使亦至。
成祖发书视之,乃叹曰:“几杀吾子。
”成祖,以北平为北京,仍命居守。
永乐二年,立为皇太子。
成祖数北征,命之监国..,裁决庶政。
四方水旱饥馑,辄遣振恤,仁闻大著。
而高煦、高燧与其党日伺隙谗构。
或问太子:“亦知有谗人乎?”曰:“不知也,吾知尽子职而已。
”十年,黄俨等谋立高燧,事觉伏诛,高燧以太子力解得免。
二十二年即帝位,大赦天下,壬午,敕.自今官司所用物料于所产地计直市之,科派病民者罪不宥。
戊戌,赐吏部尚书蹇义及杨士奇、杨荣、金幼孜银章各一曰“绳愆纠缪”,谕以协心赞务,凡有阙失当言者,用印密封以闻。
癸酉,诏有司:“条政令之不便民者以闻,凡被灾不即请振者,罪之。
”辛巳,崩于钦安殿,年四十有八。
赞曰: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
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选编自《明史·本纪第八·仁宗》)材料二:先是,仁宗尝与侍臣论科举..之弊。
杨士奇曰:“科举当兼取南、北士。
”仁宗曰:“北人学问远不逮南人。
”士奇曰:“长才大器,俱出北方,南人虽有才华,多轻浮。
”仁宗曰:“然则将何如?”士奇曰:“试卷例缄其姓名,请于外书“南”“北”二字,如当取百人,则南六十,北四十,南北人才,皆入彀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仁宗皇帝讳高炽成祖长子也原文及译文解析原文及译文解析
仁宗皇帝,讳高炽,成祖长子也。
幼端重沉静,好学问,从儒臣讲论不辍。
洪武二十八年,册为燕世子。
太祖尝命与秦、晋、周三世子分阅卫士,还独后。
问之。
对曰:“旦寒甚,俟朝食而后阅,故后。
”又尝问:“尧、汤时水旱,百姓奚恃?”对曰:“恃圣人有恤民之政。
”太祖喜曰:“孙有君人之识矣。
”
成祖举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
先是,郡王高煦、高燧俱以慧黠有宠于成祖。
高煦从军有功,宦寺黄俨等复党高燧,阴谋夺嫡,谮世子。
永乐二年,立为皇太子。
成祖数北征,命之监国,裁决庶政。
四方水旱饥馑,辄遣振恤,仁闻大著。
而高煦、高燧与其党日伺隙谗构。
或问太子:“亦知有谗人乎?”曰:“不知也,吾知尽子职而已。
”十年,北征还,黄俨等谋立高燧,事觉伏诛,高燧以太子力解得免,自是太子始安。
二十二年即皇帝位。
大赦天下,以明年为洪熙元年。
罢西洋宝船、迤西市马及云南、交阯采办,汰冗官。
官吏谪隶军籍者放还乡,诏文臣年七十致仕,河溢开封,免税粮。
戊戌,赐吏部尚书蹇义及杨士奇、杨荣、金幼孜银章各一,曰“绳愆纠缪”,谕以协心赞务,凡有阙失当言者,用印密封以闻。
洪熙元年春正月壬申朔,御奉天门受朝,不举乐。
夏四月,帝闻山东及淮、徐民乏食,有司徵夏税方急,乃诏大学士杨士奇草诏,免
今年夏税及科粮之半。
士奇言:“上恩至矣,但须户、工二部预闻。
”帝曰:“救民之穷当如救焚拯溺,不可迟疑。
有司虑国用不足,必持不决之意。
”趣命中官具楮笔,令士奇就门楼书诏。
庚辰,帝不豫,辛巳,大渐,崩于饮安殿,年四十有八。
赞曰:“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
(选自《明史·本纪第八·仁宗》)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B.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C.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D.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子,指古化帝王、诸侯的妻妾妃子中所生的长子,后来泛指王侯的嫡长子。
B.监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常指皇帝外出时,由太子或重臣留守宫廷处理国事。
C.大赦,中国古代皇帝在登基、换年号、立后、立太子等情况下,
对已判罪犯减刑或免刑。
D.冗官,冗,指闲散、多余无用的,冗官是指闲散官员,或无专取而备执行临时使命的官吏。
12.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宗体恤士卒。
仁宗受命检阅卫士时,因为体恤士兵寒冷让其吃饭后再检阅,说明他有体恤百姓之心,因此受到太祖的称赞。
B.仁宗宽厚本分。
朱高煦、朱高燧一直图谋夺嫡,仁宗表示对此不知,只专注于本职;谋立朱高燧事件败露后,仁宗尽力为其开脱,使其免罪。
C.仁宗广施恩泽。
他登基以后,罢宝船、市马及采办,汰冗官,放官吏还乡,诏文臣致仕免税粮等一系列行为,可以称得上是惠政不断。
D.仁宗行事果断。
洪熙元年夏,山东等地出现饥荒,面对紧急情况,他当机立断命令杨士奇拟诏减免粮税,没有预先通知户、工二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
(2)救民之穷当如救焚拯溺,不可迟疑。
有司虑国用不足,必持不决之意。
10.C A项“在位一载”主语是“仁宗”,“在位”作谓语,“一载”作补语,成分完整,“用人”跟在后面多余;“岂不……哉”构成完整的反问句,不能断开,故排除A。
B项“用人行政善”错,应该
是“用人行政”做主语,“善”作谓语。
“不胜书”做“善”的补语,“善不胜书”不可断开,故排除B。
D项,“涵濡”与“休养”内容相近,均为施政的理念,两词间不能断开,“使天假之年”为假设出的内容,后面的内容为此假设估出的推理,应从“年”后断开,“涵濡”“休养”都属于“德化”的内容,应与“德化“断开,故排除D。
11.A A项“古代帝王、诸候的妻妾妃子中所生的长子”错,应为“古代帝王、诸侯的正妻所生的长子”。
12.A A项“因此受到太祖的称赞”错,太祖称赞他是因为他在回答太祖提问时表现出了“人君之识”。
13.(1)世子守卫北平,善于抚慰土卒,凭借一万人抵抗李景隆五十万部队,城池依靠他得以保全。
(2)救济百姓的穷困应当如同救火灾救水淹一样,不能犹豫,有关官员顾虑国家财用不够,必然拿不定主意。
参考译文:
仁宗皇帝,名为朱高炽,是明成祖的长子。
年幼时端庄稳重沉静,喜欢学习,跟随儒臣研究讨论不止。
洪武二十八年,被册封为燕世子。
太祖曾经命令他与秦、晋、周三位世子分别检阅卫士,唯独他落后回来。
问他。
他回答说:“早上很寒冷,等吃了早饭然后才检阅,所以落后。
”大祖又曾问他:“尧、汤时发生水旱之灾,百姓依仗什么?”回答说:”依仗圣人有体恤百姓的政治。
”太祖高兴地说:“孙儿有作人君的见识啊。
”
永乐二十二年(朱高炽)登上皇帝位。
大赦天下,把第二年作为
洪照元年。
停止向西洋派从事贸易的船只、停止从迤西买马以及从云南、交祉采办物品,淘汰闲散无用的官员,放被贬隶属军籍的官员回乡,下诏七十岁的文臣退休,黄河在开封决口,免征税粮。
戊戌,赐给吏部尚书蹇义及杨士奇、杨荣、金幼孜银质印章各一枚,刻着“绳慰纠缪”,告诉他们凡有过失应当进言的,用印密封来报告。
洪熙元年春正月,驾临奉天门接受朝见。
不演奏音乐。
夏四月,皇帝听说山东及淮、徐的百姓缺食物,官吏催征夏税正紧,于是命令大学士杨士奇起草诏书,免除今年夏税及所征粮食的一半。
杨士奇说:“皇上的恩惠到了极点,但一定要让户、工二部知道。
”皇帝说:“救济百姓的穷困应当如同救火灾救水淹一样,不能犹豫,有关官员顾虑国家财用不够,必然拿不定主意。
”赶快命令宦官准备好纸笔。
让杨士奇在门楼写诏书。
庚辰,皇帝身体不适,辛巳,病危,在钦安殿驾崩,享年四十八。
赞辞说:“在位一年,使用人才实行政治,美善之处写也写不完。
假如上天延长他的寿命,让他恩惠润泽天下百姓得以休养,他仁德教化的盛大,岂不是可以与汉文帝、汉景帝一样伟大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