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材料的结构性质汇总资料

合集下载

碳材料中的微观结构和物性的研究

碳材料中的微观结构和物性的研究

碳材料中的微观结构和物性的研究碳材料是近年来材料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个研究领域,其在电子、能源、航空、汽车、医药等多个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而碳材料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其基础理论,更多地关注在其微观结构和物性方面的研究上。

本文将从碳材料的种类、微观结构和物性这三个方面来阐述碳材料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一、碳材料的种类碳材料广泛存在于自然和人工合成的两个领域,其种类丰富多样,可以分为天然的和人造的两种基本类型:1. 天然的碳材料天然的碳材料包括煤炭、沥青、木炭、石墨、钻石等,它们具有高度有序的微观结构。

其中,石墨是一种层状碳材料,其中碳原子呈六方网格排列。

钻石则是由碳原子构成的三维晶体结构,其硬度和热导率均居于所有材料之首。

2. 人造的碳材料人造碳材料可分为两大类: 炭材料和碳纤维。

炭材料通常制备自纯木材,如木炭、活性炭、炭黑等。

碳纤维则是由一种叫做聚丙烯腈的合成树脂制作的,再经过高温加热和拉伸等工艺处理,使其为具有高度有序微观结构的新型材料。

由于其尺寸小、强度高和导电性好,碳纤维被广泛应用于飞机、汽车、医疗等领域。

二、碳材料的微观结构碳材料的微观结构是其物性的关键所在。

无论是天然的还是人造的碳材料,它们的微观结构都有相似的特点,即由碳原子构成,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有序性和等方性。

而石墨和烯分别代表着碳材料的两种极端结构:1. 石墨结构石墨的微观结构由多个平行的层组成,每一层都是由由碳原子组成的六角形网格。

每一层之间都通过范德华力相互吸引,形成高度有序的微观结构。

纵向的碳原子键都属于sp2杂化轨道,平行于面的碳原子键则是sp2杂化轨道的 p 轨道。

2. 烯的微观结构烯是由单层的碳原子构成的平面晶体,与石墨不同,烯的形态更加扁平、又被称为“石墨烯”。

烯是由碳原子通过σ键和π键形成的,它是一种二维的材料。

烯的另一个原因是它具有良好的导电性、热导率和强度,它被广泛应用于制作集成电路、透明导电电极等。

三、碳材料的物性碳材料的微观结构直接影响其物理、化学性质。

碳材料的性质

碳材料的性质

碳材料的性质碳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和广泛应用前景的材料,其性质主要包括结构性质、电学性质、热学性质和力学性质等方面。

本文将对碳材料的性质进行详细介绍,以便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一类材料。

首先,碳材料的结构性质是其最基本的性质之一。

碳材料的结构可以分为晶体结构和非晶结构两种。

晶体结构的碳材料包括金刚石、石墨等,其晶格结构具有高度有序性,因此具有优异的硬度和导热性。

非晶结构的碳材料如活性炭、炭黑等,其结构较为松散,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因此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

此外,碳材料的结构还包括纳米碳材料,如碳纳米管和石墨烯,其特殊的结构使其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电学性能。

其次,碳材料的电学性质也是其重要的性质之一。

碳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是一种重要的电极材料。

碳材料还具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和耐腐蚀性,因此在电化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电池、超级电容器等。

此外,碳材料还具有较高的光学透过性和光学吸收性,因此在光学材料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再次,碳材料的热学性质也是其重要的性质之一。

碳材料具有较高的热导率和热稳定性,因此在高温材料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高温结构材料、热导材料等。

此外,碳材料还具有较低的热膨胀系数和较高的热传导率,因此在热管理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最后,碳材料的力学性质也是其重要的性质之一。

碳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是一种重要的结构材料。

碳材料还具有较高的弹性模量和断裂韧性,因此在材料加工和结构设计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碳纤维复合材料、碳纳米管增强材料等。

综上所述,碳材料具有多种特殊的性质,包括结构性质、电学性质、热学性质和力学性质等,这些性质使得碳材料在能源、材料、环境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碳材料的性质将会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和应用,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炭的化学知识点总结

炭的化学知识点总结

炭的化学知识点总结一、炭的结构炭的结构主要由碳元素构成,其结构可以分为非晶炭和晶体炭两种。

非晶炭是一种没有规则结构的碳材料,其在原子层次上呈现出无序排列的状态,因此非晶炭的力学性质和电学性质较差。

而晶体炭则是由层状结构的石墨晶体组成,其具有规则且有序的结构,因此在力学性能和导电性能方面有着较好的表现。

此外,炭材料中还存在着许多的孔隙和微孔结构,这些孔隙可以用来吸附气体、液体和固体,因此炭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

二、炭的性质1. 物理性质(1)密度:炭的密度较低,通常在1.5-2.0g/cm³之间,比较轻。

(2)硬度:炭的硬度比较高,常常可用于制作磨料和抛光材料。

(3)导电性:炭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因此可用于制作电极和电磁材料。

(4)热稳定性:炭在高温下表现出很好的热稳定性,因此在高温环境下也能够维持其结构和性质不变。

2. 化学性质(1)耐腐蚀:炭具有很好的化学稳定性,不易被酸、碱腐蚀。

(2)吸附性:炭的吸附性能强,能够吸附气体、液体和固体等不同的物质。

(3)易燃性:经过适当的处理,炭能够燃烧释放热量,可用作燃料。

(4)活性:炭的表面具有丰富的活性基团,可以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三、炭的制备炭的制备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包括燃烧法、碳化法、高温热解法等。

1. 燃烧法燃烧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制备炭的方法,其原理是将有机物料在缺氧条件下进行燃烧,使得其除碳元素外的其他元素被完全氧化,最终留下高纯度的碳元素。

这种方法制备出的炭通常密度较低,硬度较小,但成本较低。

2. 碳化法碳化法是将有机物料在高温环境下进行加热处理,使得其中的氢、氧等元素被去除,留下高纯度的碳元素。

这种方法制备出的炭通常密度较高,硬度较大,但成本较高。

3. 高温热解法高温热解法是在高温下将有机物料进行热解,以得到高纯度的碳元素。

这种方法制备出的炭通常自由度较高,结构较为活泼,具有较好的电学和力学性能。

四、炭的应用炭具有丰富的应用价值,在工业生产、环境保护、能源利用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碳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碳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碳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碳材料是由碳元素构成的材料,常见的有石墨烯、碳纳米管、碳纤维等。

它们具有轻、硬、强、导电、导热、耐腐蚀等特点,在航空、航天、电子、新能源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碳材料的结构一般分为两类:晶体结构和非晶结构。

其中晶体结构最常见的是石墨烯,它是由平面上的碳原子构成的二维晶体,具有高电导率和热导率。

而非晶结构常见的是活性炭、炭黑等,它们由碳原子构成的无序的网络结构,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吸附性能。

石墨烯是目前研究最为热门的碳材料之一,其电子和光学性质十分独特。

在石墨烯中,每个碳原子都形成了 sp2 杂化轨道,与三个相邻的碳原子形成了平面六面体的结构,构成石墨烯的基本单元。

这种结构使得石墨烯能够承受非常高的机械应力,同时具有优异的导电性和热导性。

石墨烯的超高表面积和超导特性,也使其在能源储存和传输领域有重要的应用。

碳纳米管也是一种具有独特结构和性能的材料。

它们是由由一层或多层石墨烯卷曲而成的长管状结构,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成为多维结构的一部分。

碳纳米管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高比表面积和强烈的基态荷电性质,因而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器件、生物传感器和纳米机器人等领域。

碳纤维是由碳纤维原料制成的纤维材料,具有高强度、高模量、低密度、高温、耐腐蚀等性能。

它广泛应用于飞机、汽车、船舶、体育用品等领域。

碳纤维的制备流程相对复杂,需要在高温、高压、特定气氛下进行,才能得到高品质的碳纤维材料。

总之,碳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已经成为近年来材料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碳材料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我们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碳材料的性质与特性,探究其制备与应用的可行性,尽可能发掘碳材料的潜在性能,开拓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碳的结构与性质

碳的结构与性质

二、碳的多样性
在宇宙中,碳元素所占比例为0.3%,占第六 位; 在太阳系中碳含量位列第四位;
碳在宇宙进化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已鉴定 出的星际和环绕星际的分子有118种,其中超 过75%是含碳分子。
宇宙中碳的形态
位置
包围在红色巨星和渐 进线巨型分支星的含 富碳星云 弥散的星际环境 (ISM)
人类进化以来,很早就开始利用各种炭物质和炭材 料。各种炭材料在航天、航空等工业、医疗、能源和 日用品中得以应用。
★大量的中间过渡状态,很少的纯碳 结晶形式。 ★结晶形式:金刚石、石墨、咔宾、 富勒烯 ★非晶态:多种过渡形式炭,包括高 变质程度煤、人造石墨、热解炭、 玻璃炭、炭黑、CF等
三、碳的结构
-
岩石土壤等 7x107
石油煤
海洋4x105 石灰石6x108
6x104
目前地球上存在的碳及每年间的移动量(亿吨)
碳是地球上一切生物有机体的骨架元素,没有碳就 没有生命(生物学)。碳元素占人体总重量的18 %左右; 当今世界以碳为主要原子构成的有机化学为橡胶、 塑料、合成纤维三大材料奠定了基础; 以碳为主的化石燃料仍然是目前的主要能源; 煤炭 石油 天然气
1、碳原子及其结合方式
碳原子的价态
碳的基态电子结构:1s22s22p2基态的原子 价为二价,但在许多化合物中碳多为四价。
形成共价键时一个2s电子被激发跃迁到 2p轨道上形成具有成键能力的四个价电 子↓ 1s22s2px2py2pz
杂化

2s2 碳的原子序数为6,具有很强 的结合能力

2p2


石墨的各向异性
A 方向 弹性模量(105MPa) 热导率(KJ/m.h.K) 热膨胀系数(10-6/K) 电阻率(10-5Ω .m) 磁化率(单晶 10-6emu/g) 10.35 585-1463 -1.5 4-5 -0.5 C 方向 0.36 3.3-251 +28.6 500 -22

碳知识点归纳总结

碳知识点归纳总结

碳元素
要点一:碳单质
碳(carbon)在自然界中存在有三种同素异形体──金刚石、石墨、C60。

金刚石的空间结构
2.石墨
①物理性质:石墨乌黑柔软,是世界上最软
3773K。

石墨的层与层之间是以分子间力结合起来的,因此石墨容易沿着与层平行的方向滑动、裂开。

石墨
石墨的立体结构
1
原理:2233
③将二者配成溶液(等浓度),然后向溶液中分别滴入酚酞,看红色的深浅,较深的是碳酸钠原理:二者溶液皆呈碱性,但Na2CO3的碱性比NaHCO3强
称反应后的固体质量,质量不变的是碳酸钠。

原理:2NaHCO3Na2CO3 + H2O + CO2↑
2
要点三:
1.溶洞的形成原理:
在自然界,溶有二氧化碳的雨水,会使石灰石构成的岩层部分溶解,使碳酸钙转变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
CaCO3+CO2+H2O=Ca(HCO3)2
当受热或压强突然减小时溶解的碳酸氢钙会分解重新变成碳酸钙沉淀
Ca(HCO3)2==== CaCO3↓+CO2↑+H2O
大自然经过长期和多次的重复上述反应。

从而形成各种奇特壮观的溶洞
2.高炉炼铁的原理:
3.木炭燃烧的过程中发生着碳单质、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之间的转化:
C
①②

CO ④CO2
①C+O2 = CO2
②2C+O2 = 2CO
③2CO+O2=2CO2
④CO2+C = 2CO
3。

碳的几种单质在结构物理性质用途上的差异

碳的几种单质在结构物理性质用途上的差异

碳的几种单质在结构、物理性质、用途上的差异以单质学生存在的碳有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碳、足球烯等。

下面介绍它们在结构和物理性质上的差异。

一、结构:1、金刚石:金刚石晶体属立方晶系,是典型的原子晶体,每个碳原子都以sp3杂化轨道与另外四个碳原子形成共价键,构成正四面体。

2、石墨:全部以sp2杂化轨道和邻近的三个碳原子形成三个共价单键并排列成平面六角的网状结构,这些网状结构以范德华力联成互相平行的平面,构成层片结构。

3、无定形碳:无定形碳指木炭、焦炭、活性炭和炭黑等。

它们的内部结构并不是真正的无定形体,而是具有和石墨一样结构的晶体,只是由碳原子六角形环状平面形成的层状结构零乱而不规则,晶体形成有缺陷,而且晶粒微小,含有少量杂质。

4、足球烯:C60(碳60简称为C60)分子是一种由60个碳原子结合形成的稳定分子,它形似足球。

具有60个顶点和32个面,其中12个为正五边形,20个为正六边形,它形似足球,因此又被称为足球烯。

二、物理性质及其用途:1、金刚石:纯净的金刚石是一种无色透明,在八面体形状的固体,含有杂质的金刚石带棕、黑等颜色。

开采岀来的金刚石并没有宝石的外形和光彩,通过切割和磨光等工艺才能成为钻石。

金刚石具有以下物理性质:①高热传导率,②低热膨胀系数, ③低摩擦系数,④高硬度,⑤在可见光和红外光下高透明性,⑥ 高折射系数,⑦化学和放射性惰性等。

因此,它广泛应用于工业和科研的特殊领域,例如,可作为切割工具、研磨料、不利环境屮的热探头、放射性检出仪、压力敏感器、荧光显增器、光学窗、微型机械元件,以及高密度、高能量电子元件等。

2、石墨:①石墨及其制品具有耐高温、高强度的性质,在冶金工业屮主要用来制造石墨圮埸,在炼钢中常用石墨作钢锭Z保护剂,冶金炉的内衬。

②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因此可用作制造电极、电刷、碳棒、碳管、水银正流器的正极,石墨垫圈、电话零件,电视机显像管的涂层等。

③石墨有耐磨润滑性。

在机械工业屮常作为润滑剂。

碳材料科学-知识点总结

碳材料科学-知识点总结

1、炭材料的多样性?(广义和狭义定义)广义上看:金刚石、石墨、咔宾都属于炭材料,这是一个广义的定义,但由于金刚石和咔宾在自然界存在非常少,结构也单一,不像石墨那样具有众多的过渡态中间结构(如焦炭、CF、煤炭、炭黑、木炭等)。

狭义上看:炭材料一般是指类石墨材料,即以SP 杂化轨道为主构成的炭材料,从无定形炭到石墨晶体的所有中间结构物质(过渡态碳),它是由有机化合物炭化制得的人造炭。

补充:新型炭材料:根据使用的目的,通过原料和工艺的改变,控制所得材料的功能,开发出新用途的炭及其复合材料。

大谷杉郎认为:新型炭材料可大致分为三类。

一是强度在100MPa以上,模量在10GPa以上使用时不必后加工的方法制得的新型炭成型物;二是以炭为主要构成要素,与树脂、陶瓷、金属等组成的各种复合材料;三是基本上利用炭结构的特征,由炭或炭化物形成的各种功能材料。

2、炭材料的基本性质?和金属一样具有导电性、导热性;和陶瓷一样耐热、耐腐蚀;和有机高分子一样质量轻,分子结构多样;另外,还具有比模量、比强度高,震动衰减率小,以及生体适应性好,具滑动性和减速中子等性能。

这些都是三大固体材料金属、陶瓷和高分子材料所不具备的。

因此,炭及其复合材料被认为是人类必须的第四类原材料。

3、炭材料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自然界中(广义)一切增炭化(富碳)物质的形成过程机理,特别是着重于它(包括原料经历部分炭化的中间产物)多层次的微观结构的形成,以及此结构在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力)影响下的转变。

此外,炭科学还研究炭集合体的各种物理与化学性质。

核心内容:自有机物前驱体出发,通过热处理使有机物转化成具有可被控制的微晶排列的炭固体,这一知识乃是炭材料科学的最核心部分。

有机原料中间状态终炭材料:1、形成过程(机理) 2、各过程中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化学、物理)3、外界条件与材料结构性能的关系;第一部分碳的结构与性能1、碳的结晶形式有哪些,阐述其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结晶形式:金刚石、石墨、咔宾、富勒烯金刚石:SP3杂化轨道,四个等同σ共价键,具饱和性和方向性面心立方晶体特征:1)硬而脆;2)碳中密度最大(3.52g/cm3);3) 1800℃以上转换为石墨;4)电绝缘体和热良导体;5)具四个等同轨道,如果与氢、碳结合就形成典型的脂肪族化合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一堂课的主要内容
❖ 生物质、生物质能、生物质资源、生物质能 的特点、生物质能转化的技术路线
❖ 生物质气化、生物质气化基本原理与过程、 生物质气化工艺流程
❖ 植物资源液化
第四章 活性炭的结构和性能
❖ 第一节 、活性炭的基本概念 ❖ 第二节、活性炭的微结构 ❖ 第三节、活性炭的孔隙结构 ❖ 第四节、活性炭的化学结构 ❖ 第五节、活性炭的吸附性能 ❖ 第六节、活性炭的质量指标
❖ 1938年布朗诺尔、埃米特、泰勒 (Brunauer, Emmett, Teuer) 3人在朗格 谬尔(Langmuir)动力学吸附理论的基 础上,提出了多分子层吸附理论(简称 BET理论)和著名的BET方程。
❖ 1943年美国匹斯堡活性炭公司(现在的 Calgoh公司)首次采用烟煤压块、水蒸 气活化工艺制造军用活性炭。
折发展历程、基本上建成了独立、完整、初具 规模的工业体系。 ❖ 目前.年产量达10余万t,仅次于美国、俄罗斯、 日本居世界第4位,比初期增长3000余倍,翻了 30多番; ❖ 活性炭工业产值在整个林化产品个仅次于纸和 松香居第3位。
在活性炭工业的发展史上,
有代表性的事件记录如下:
❖ 1949年,沈阳东北制药总厂多管炉投产:(木炭原料,粉状药用 碳)、
二、活性炭工业历史与现状
❖ 活性炭工业历史:
❖ 在公元前1550年埃及就用于医药, ❖ 公元前2世纪印度用于滤水, ❖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墓木椁用木炭来吸潮、防腐,
❖ 明朝李时珍在《木草纲目》中记述果核烧炭可治疗 腹泻和肠胃病。
❖ 到中世纪,木炭用于糖液脱色精制.以后发现骨炭 有更大的脱色力,
❖ 从19世纪中叫开始研究“用量少、效果好”的脱色 吸附剂,活化炭的研究走上了轨道,
❖ 1911年在维也纳附近的Fanto工厂 首次用水蒸气活化法生产出Eponit 粉状炭,1913年又用氯化锌活化法 生产出防毒面具用的粒状活性炭。
❖ 从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期,由于 战争的原因,防毒面具用活性炭 和糖厂用的脱色炭有很大发展。
❖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要求可 靠性更高的防毒面具,煤开始作 为生产活性炭的原料,出现了压 块、压伸工艺制造技术。
❖ 二十世纪初欧洲诞生了活性炭工业。
日本学者柳井弘提出,把活性炭工业的 建立和发展分为四个时期:
❖ (1)、工业化前(1900年以前) ❖ 1制8脱56色年炭已的有,用麦粉、焦油和MgCO3混合加热 ❖ 1868年开始用纸厂废物拌和磷酸烧制脱色炭。
但这些都是在实验里完成的, ❖ 工业化设备、材料、工程理论问题没能得到
❖ (3)、成长期(1925-1950),20年代初期 在欧洲,活性炭的用途已扩大到矿物油、 植物油和化学药品的精制。
❖ 1926年以后,活性炭制法研究集中在荷 兰,而理论方面研究集中在德国。
❖ 1929年以后,在美国开始把粉状活性炭 用于水处理(每年2000-3000 t)。这时原 料使用相当广泛,扩展到用果壳、核、 泥煤等。活化方法也多种多样,理论研 究进一步深化。
❖ 1951年,青岛东风化工厂焖烧炉投产(木屑原料,粉状药用炭等)。 ❖ 1957年,上海新中国化工厂建成氯化锌法土法生产车间(木屑原
料,糖用粉状炭);接着在杭州木材厂建成了同样的车间。 ❖ 1960年,在太原908厂建成斯列普炉,国家重点项日活性炭最大
解决。
❖ 谢勒(Sheele)在1773年、方塔纳 (Fontana)在1777年分别发现木炭能吸 附大量的气体及空气。
❖ 1785年,洛维茨证实木炭能使某些液 体脱色。这一发现导致木炭于1794年 在英国精制糖厂中首次获得工业应用。
❖ 18世纪末,人们首次发现木炭的吸附 能力
❖ (2)、工业生产出现(1900-1925年): 1900-1901年,奥斯特雷杰科(Ostrejko) 发发明了金属氯化物和植物原料混合来 制造活性炭的两项专利。1909年以木 炭为原料用气体法在欧洲开始生产粉状 活性炭,1911年荷兰NORTE炭出售(后 成为命名的糖用碳),
❖ 工业应用促使活性炭吸附理论和空隙结构研 究有很大进展。
❖ 苏联学者杜宾宁(Dubinin)等人发展了 Polanyi的吸附势理论,提出了体积填 充理论和计算活性炭孔分布的D-R ( Dubinin-Radushkevioh)和D-A (Dubinin-Astakhor)方程,成为当今人
们研究活性炭孔结构的重要理论和方 法。
第一节 、活性炭的基本概念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活性炭是什么?(定义)
❖ 活性炭(AC: activated carbon)是由含碳材料制成 的外观呈黑色,内部孔隙结构发达、表面积大,吸 附能力强的一类微晶质碳素材料。
❖ 分子式:C;分子量:12.011;熔点:3652℃;沸 点:4827℃,3652℃升华。有多孔结构和对气体、 蒸气或胶态固体有强大吸附本领的炭。每克的总表 面面积可达500~1000平方米;密度为1.9~2.1; 表观密度约0.08~0.45。含碳量10%~98%。
❖ 德国和日本采用挤压成型制造柱状活 性炭。在此期间,基础性研究也有了 一些进展。
❖ (4)、新发展期(1950—1975年)。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活性炭工业的主导权己从欧洲转到 美国,为保护环境和节省能源,活性炭用途 已扩大到空气净化、废水处理、香烟滤嘴等 方面、原料来源转向煤、石油。多层耙式炉、 流动床炉等气体活化法逐步扩大,药品(氯化 锌)活化法逐渐减少、再生技术提上日程,进 入现代化工业水平。这时在美国活性炭的应 用巳遍及17个行业,如自来水、工业用水净 化,气体净化、分离,溶剂回收,制糖等。
❖ 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随着现代工 业和环境科学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活性 炭新品种和新应用,如球形炭、浸渍炭、 纤维活性碳等。
❖ 活性炭的产量和质量也在不断提高,至 80年代末全世界活性炭年销售量约60 万吨,
❖ 其中以煤为原料加工制成的活性炭占 60%以上。
三、我国活性炭工业的创立与发展
❖ 1、企业发展 ❖ 我国的活性炭工业初创于50年代, ❖ 60-70年打基础,前30年经过马鞍形、螺旋式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