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地理环境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地理环境问题

【摘要】饮食自古以来就是老百姓生活的第一大事,人们重视日常饮食,更热终于建设属于自己独特风格的饮食文化。我国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国家,广袤的领土下由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早就了形态各异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从而孕育了丰富多彩、地域差异明显的饮食文化,在饮食文化的发扬和影响下,逐渐开发了以饮食文化为主要特色的旅游资源。笔者将紧密结合中学地理的相关知识,阐述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影响,并分析影响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的地理环境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地理环境

0.引言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具有丰富饮食文化特色的国家,中华饮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沉淀和深厚的人文内涵,在我国民族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不同的地域环境早就不一样的饮食文化,因为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地形地势、气候、土壤、植被等等都存在巨大的差异性,因此不同地域孕育的饮食文化差异性明显[1]。以饮食文化为基础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形成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饮食文化风味,而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未来发展将是潜力巨大的、充满无限生机的。而研究饮食文化旅游资源中地理环境问题有利于更好地发展和传承饮食文化,促进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1.自然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影响

(1)对食物种类和特色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是人们饮食的根本,人们从大自然中选择食材。在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节中提到,自然地理环境在地形、地势、气候、海陆位置、植被土壤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区域差异性,深深地影响了该地区的饮食文化。比如靠近海陆位置的地域人们喜食海鲜、海产等而海鲜菜成为他们的饮食特色;住在距离江湖位置的人们喜食河鲜,河鲜菜是当地的饮食特色;偏僻的山区峡谷地带,山珍野味居多,峡谷激流河段的河鲜肉质弹性十足,口感鲜美;在草原地区,草原草质优良,适合牛羊生长,这里的牛羊肉质鲜美,少膻味,瓜果较甜。我国的秦岭——淮河以北属于暖温带气候区,温度适宜,降水较少,适合小麦、玉米、高梁等农作的生长,因此在河北、陕西、山西等一带的人们喜食面食,如馒头、饺子、烙饼等。而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平均温度较高,雨量充沛,河网密布,是种植水稻的最佳地带,因此南方人的主食是大米,其余饮食产品大多有大米制作而成,比如米粉、年糕、糍粑、汤圆、粽子等[2]。

(2)对饮食习惯和口味的影响。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冷热干湿状况的差异会影响人们的饮食习惯和口味。自古以来我国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呈现了“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特点,这主要是不同的气候环境所造成的。在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上的大气·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节中提到,我国的气候变化南北东西差异明显,我国绝大部分受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影响,形成“南热北冷、东湿西干”的总体特点。人们通过调理自身的饮食习惯和口味来达到适应自然环境的目的。比如四川、重庆、湖南喜食辣味,因为这些地区气候湿冷,而辣椒具有驱寒祛风湿的效果。在山西黄土高原上的居民喜欢吃酸,是因为黄土高原含钙丰富,酸吃酸有助于帮助人们消解体内多余的钙物质,预防各种结石。我国南方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热多雨,适合多种蔬菜的生长,因此蔬菜一年四季供应丰富,加盐量以满足身体所需为主,形成较为清淡的口味,而北方蔬菜产量和种类明显比南方少,加盐量较少,口味较重[3]。

(3)对食物制作和烹饪方法的影响。不同的地形地势影响人们的食物制作与烹饪的方法。在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节中提到不同的自然地域环境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其中包括食物制作和烹饪的方式。青藏高原海波高、气压低,食物的熟透程度与正常气压下有较大差异,因此藏民喜欢用焙炒的方式把青稞做成糍粑。东三省,气候严

寒,冷冻食品种类大,数量大,保鲜时间长,比如冻鱼、冻豆腐、冻水果、冻肉等。北方蔬菜的产量旺季会将蔬菜晒干,并腌制起来,储备在淡季的时候食用。

2.人文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影响

(1)生产力与生产方式。中国地域辽阔,南北纵向,东西横向,各个地域的生产方式都有所差异,有以种植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的农耕经济、有以出海捕鱼、森林打猎等为主的渔猎经济,有养殖牛羊为主为主的游牧经济。在不同的生产方式下逐渐形成了不同的饮食文化。在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提到,南方盛产稻米,北方生产玉米、小麦,内蒙古、青藏高原地区喜食肉类、奶制品,并形成了奶酪文化和烧烤文化。

(2)政治经济文化环境。饮食文化毕竟是人创造出来的文化,具有鲜明的人文气息和文化内涵。因此不同政治经济文化影响下的饮食文化也有不同之处。在高中地理必修三《地理环境与区域经济文化发展》一节中提到,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影响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社会因素,不同的思想观念主导下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比如唐代禁食鲤鱼,因为鲤与李同音;元代羊肉菜风靡全国,因为元代的政治主导者是少数民族;明代有八仙桌宴客习俗,至今流传。

(3)文化融合与交流各个地区和各个民族间在漫长的历史交流中,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逐渐融合,尤其饮食文化的交流融合越来越明显,使得很多地方的饮食特色传扬到世界各地。比如四川重庆的火锅开遍中国甚至世界,满足的小吃沙琪玛、新疆的烤羊肉串、兰州拉面等风味小吃传遍世界,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3.影响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地理环境问题和对策

(1)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欠缺。很多地区在开发以饮食文化为基础的旅游资源时,为了追求旅游市场效益,盲目引进其他菜品和菜系,这种胡乱跟风的做法,表面看起来品种丰富,但忽视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造成饮食文化资源的混乱,从而严重降低了该地区原本饮食文化的吸引力,最终走向被同化的道路。在高中地理选修二《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一节中提到,旅游资源必须强调资源的独特性,这样才有吸引游客的资本。我国的南方的一些古镇旅游景区,比如乌镇、凤凰古城等打出的招牌特色菜在很多地方趋同,比如姜糖、腊肉、血耙鸭等在全国各地都有。

因此在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凸显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深度挖掘特色所在,塑造具有丰富地域饮食文化特色的旅游资源,这样才能具有充足的吸引力和强大的竞争力。比如西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中以糍粑、奶酪、酥油茶等为主,朝鲜族以泡菜、打糕为主。

(2)人文内涵欠缺。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最核心的就是人文内涵,人文内涵是吸引人们游览的最主要的因素。在高中地理选修三《旅游资源的开发》中提到在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形成过程中,如果忽视人文内涵的塑造,忽视文化功能,没有对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民族文化精髓进行深入挖掘,就不能做成成功的旅游资源,同时不能满足现代游客对精神层面享受的需求。

因此,要深入探求饮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内涵,深入挖掘历史积淀下的饮食习俗和文化,同时将这些具有鲜明人文内涵的物质融入进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做好旅游产品的文化特色。比如“带子上朝、“烧秦皇排骨”、“东坡肉”等,这些菜品都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典故。

(3)环境保护意识欠缺。人们在对食材的获取以及制作的过程中往往没有考虑到环境问题,尤其是在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意识更是欠缺。在高中地理选修三《旅游资源的开发》中提到,不遵守自然规律、打破生态平衡的流程有资源开发是不会长久发展下去的,尤其是以饮食文化为基础的旅游资源开发,要知道生态平衡的自然环境才会生长出优质的食材,若只重索取,忽视保护,会严重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导致当地的生物链断裂,有些物种会灭绝。最近流传的一种治病良药冬虫夏草,因其具有提高免疫力、抗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