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的比较分析及对我国金融监管的思考
我国金融监管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三篇

我国金融监管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三篇金融是一个中文单词,拼音是Jīnr_oacute金融,是指货币的发行、流通和提取,贷款的发行和提取,存款和提取,外汇和其他经济活动。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我国金融监管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摘要:目前,我国金融监管还存在以下问题:协调性较差、监管机构缺乏独立性、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信用体系还不完善,监管措施不力,监管技术落后等。
为了加强我国金融监管,提出转变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监管模式,加强各监管机构的合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完善金融监管的问责制度和信用体系,加强全社会的诚信教育,提高金融监管人员专业化水平和金融监管的透明度,注重原则性和细节性相结合等对策建议。
___)03-0100-03[作者简介]汤磊(1987-),男,汉族,硕士,研究方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与创新。
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金融自由化浪潮推动了全球金融一体化和金融创新,传统金融机构的功能边界逐渐模糊,金融结构及其运行机制日益复杂化,对分散的金融监管组织结构带来了强烈的冲击。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采取了各种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以提高监管效率,同时注重保持本国金融业的活力。
金融监管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特征的政府规制行为。
建国以来,我国金融监管从无到有,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道路。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金融监管体系,但仍处于经济转型、体制转轨阶段,金融监管在很多方面亟待完善,尤其是面临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为了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同时也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深入研究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加强我国金融监管具有现实意义。
一、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一)金融监管协调性较差经济全球化对我国金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目前我国还没掀起大规模的金融机构合并浪潮,但面对拥有庞大资金的外国金融机构的严峻挑战,我国的金融机构纷纷采取相应措施以提高自身竞争力。
国际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比较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分析

国际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比较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分析作者:陈瑜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3年第09期摘要:由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衍生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为各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失,而缺乏有效的金融监管是最大的诱因,此后各国纷纷踏上了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历程,其中美国、英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监管改革不仅代表了世界金融监管的大方向,也为我国金融监管改革有所启示。
对此,本文比较研究了国际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并就其对我国的启示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国际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宏观审视;系统性风险全球金融危机致使世界经济陷入衰退时期,更使金融监管体制的弊端显露无疑,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各国不得不重新审视金融体系,致力于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和完善,以此防范金融风险。
虽然我国暂时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冲击,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缺陷,故我们应比较研究国际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合理借鉴美、英、欧盟等改革的成功之处,并立足国情,切实推动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顺利进行。
一、国际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比较研究一是英国:英国基于金融监管的现有框架对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作了微调和修补:为进一步维护消费者的合法利益,就存款人的保护协议作了改善,如健全法律法规用于FSA资源的巩固,适当拓展金融服务的赔偿范围等;着力强化了FSA的监管权利,如依法处罚违规违法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享有更多的信息权等;注重金融系统风险管理,不仅明确了管理目标,制定了合理的反周期政策,也强调中央银行应强化监测、评估、控制不同金融体系风险;此外还加强了与国际金融监管的沟通与协作。
二是美国:美国分别从理念、制度、架构、手段等诸多方面对金融监管进行了改革和重塑,如美联储的监管职能和地位有所强化,可以对规定的金融控股公司实施并表监管和规制权利,对信用卡银行、信托公司、工业贷款企业等实施并表权利,以及加以充分监管和规制等;设立了全国银行监管局、全国保险办公室,为CFTC和SEC两大机构的关系协调制定了相应的规制标准和方法;通过增设CFPA,使其在储蓄、信贷、支付、等诸多金融服务和产品方面进行监管,以此保护消费者利益;同时还对金融衍生品、金融服务等的监管内容和标准,以及FSC的监管权责作了明确的规定。
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比较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

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比较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作者:李沛霖来源:《北方经济》2008年第07期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深入,金融行业间的国内和国际竞争日益激烈、金融公司靠传统的业务已无法扩大利润增长来源,金融创新和监管规避急剧发展,传统的三大金融领域(银行、保险和证券)及金融产品之间的界线日渐模糊,很多国家纷纷踏上了金融改革、放松金融管制,实行混业经营,进而开始调整监管模式之路。
一、什么是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所谓机构监管,是指为履行政府监管职能而设立相应的监管机构,由不同的监管当局机构对不同的金融机构分别实施监管的一种金融监管方式。
机构监管适用于分业经营。
并由专门的金融监管法规对金融业中的银行、证券、信托和保险机构由不同的监管机构分别监管。
比如我国就是典型的机构监管的国家。
设立了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三家监管机构分别对银行和信托机构、证券机构、保险机构进行监管。
比如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三家监管分局对银行和信托机构、证券机构、保险机构进行监管。
对机构监管的界定其实包含着两层面涵义:其一。
在总体的市场层面上,机构监管强调的是立法者应当将市场上所有的金融机构按行业类别加以分类。
进而使不同的法律规范及监管规则适用于不同的金融机构;其二。
在个体的机构层面上,机构监管则代表着必须将机构整体作为监管的对象。
而无论其经营何种金融业务。
而所谓功能监管是指依据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和金融产品的性质而设计的监管,具体讲,就是将金融监管从通常地针对特定类型金融业务(针对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不同金融机构实施监管)。
转变为针对特定类型金融业务(针对银行业务、证券业务、保险业务分别加以监管),而对“边界性”金融业务亦明确监管主体。
同时加强不同监管主体间合作地监管制度。
据说这个概念是由哈佛商学院地罗伯特·默顿教授最先提出来的。
新加坡是第一个实现功能监管的国家,而美国1999年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最终确定了功能监管的框架。
提升我国金融监管有效性的思考

提升我国金融监管有效性的思考摘要:金融风险对金融监管有制度性需求,加强和改进我国金融监管,健全监管协调机制,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对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国家安全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的建议。
关键词:金融监管;有效性;金融创新金融危机不仅对国际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对我国金融发展理念和金融监管也产生了直接冲击和影响。
危机后常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大变革大重组。
由于金融危机冲击和国际竞争的空前加剧,国际金融体系和监管制度面临重大改革,我国银行业经营环境也在发生很大变化,银行业监管面临着内外制约。
距离有效监管还有较大差距。
为了优化信贷结构,增强金融对经济的服务功能,迫切要求我国金融机构要总结危机之训,完善金融业监管之道。
一、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一)金融监管部门协调机制不完善我国金融部门实行的监管模式主要是分业监管,且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和突出的行政管理色彩,其监管部门简称为“一行三会,一部、一委”,具体指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财政部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简称国家发改委),与“三会”相比,财政部与国家发改委承担的金融监管功能和范围较为简单。
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三者在行政级别上地位相等,这种平级关系使他们之间缺乏协调,无法实现监管部门间的信息共享。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监管过程多头、脱节、分散监管。
出现监管漏洞,而存在的这些漏洞往往是金融机构不能独自承担的,甚至直接威胁到国家整个金融体系。
(二)金融监管有效性不足我国的金融监管比较偏重于合规性监管,从而限制了金融创新的发展空间。
一切跨部门的金融创新,至少需要得到两个以上监管当局的批准,增加了金融创新的复杂性,而且不利于统一金融市场的建成。
当前,我国金融业监管内容主要表现在市场准入方面,且存在着不足:一是重审批轻管理;二是重传统的存贷业务:三是轻表外业务及其他创新业务;四是重国有银行轻其他银行等。
世界金融业统一监管趋势与我国金融监管效率改进的思考

在众多 的 目标 中难 以达到恰当的平衡 ; 银行 、 证券 、 保险业分 别有不 同的监管重点与监管技巧 ,比如对银行业监管的重点 是维持银行体系 的稳定 ,而防范券商 的违规行为则是对证券 业 的监管重点 ,统一监管可能没有清 晰的监管重点 。二是如
,
与此相对应 , 金融监管采取 了机构监管体制 , 即按金 融机
业 经
营状
我 国 已 存 在较 多 的 金 融 混
改进
,
营
现 象 目 前 的 分 业 监 管 框 架 难 以 实施
有 效 监 管 造 成 了 监 管 效 率 低 下 需要 对 其 加
以
以
向统
一
监 管模 式 过 渡
[ 关 键 词 】统
一
监 管 ;混 业 经 营 ;监 管 套 利 ;监 管 效 率
一
作 【 者简介 】 金 伟 (19 5 7 朱
,
15
家 分 业 效 果 似乎 不 错 但
,
。
80
年代 中
,
能
由 于 英 国金 融 业 在 世 界 的 重 要 地 位
,
其统
,
一
监 管模 式 产
实 行 分 业 制 的 美 国银 行 业 又 出 现 了
一
一
次 倒 闭 高潮
每年
生 了 广 泛 的影 响
据世 界银 行 的
46
一
项调 查
目前 已 有 包 括 日
,
年银 行法 (G l a s s
Ste a ga U
法 ) 通 过 之 前 美 国商 业 银 行
, 。
( 1 ) 信 息 优 势 : 混 业 能 提 供 更 多 的金 融 产 品 有 利 于 维持 长 期 的银 企 关 系
金融监视管理组织体制的国别比较

金融监管体制的国别比较陈晨作者简介:陈晨(1982—),男,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现就职于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
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和货币银行。
金融监管体制的不同安排会影响金融监管的效率,金融监管体制的选择与改革问题历来是各国理论界和政界关注与争论的焦点。
随着我国现行金融监管体制中的诸多弊端日益明显,如何深化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科学、规范、高效、稳健的金融体系,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并保证金融安全成为未来经济发展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基于此考虑,本文对国际上主要的金融监管体制进行了比较,权衡各种金融监管体制的利弊得失,为完善和改革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目前,全球金融监管体制主要有四种模式1:机构监管(The Institutional Approach)、功能监管(The Functional Approach)、综合监管(The Integrated Approach)和双峰监管(The Twin Peaks Approach)。
一、机构监管机构监管也称分业监管,是指将金融机构类型作为划分监管权限的依据,即同一类型金融机构均由特定的监管者监管。
2在金融监管早期,各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均是基于机构监管的理念而建立的,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前,机构监管理论仍颇为盛行。
在机构监管体制下,监管机构依据金融机构的类型进行设立,不同的监管机构分别管理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各监管机构高度专业化,其监管对象的划分只根据金融机构的性质(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而不论其从事何种金融业务。
在金融业内各行业经营界限比较清晰的情况下,机构监管有其合理性,监管的分工明确,既有利于提高各监管者的监管专业化程度,也具有监管竞争方面的优势。
但随着金融机构业务多元化,混业经营和金融创新活动模糊了不同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界限,不同金融机构的业务互相交叉、功1美国是个例外,其金融监管模式极其复杂,既不属于这四种模式中的任何一种,又同时兼具这四种模式的一些特征。
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与对策

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与对策关键词:金融监管;金融创新;內部操纵一、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一)监管目标不够明确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金融监管目标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是不同的。
货币政策目标是宏观目标,借助货币政策工具调剂货币供应量,以保持币值稳固。
而金融监管的目标较为具体,突出强调爱护存款人利益和爱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固。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治理暂行条例》(1986)、《金融机构治理规定》(1994)和《商业银行法》(1995)的内容看,我国的金融监管目标具有多重性和综合性。
金融监管既要保证国家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措施的有效实施,又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爱护存款人利益,保证平等竞争和金融机构合法权益,爱护金融体系的安全。
这实际上是将金融监管目标与货币政策目标等同看待,强化了货币政策目标,弱化了金融监管目标,从而制约了金融监管的功效。
(二)金融监管独立性不够巴塞尔委员会《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规定:促进有效银行监管,必须具备稳健且可连续的宏观经济政策,完善的公共金融基础设施,有效的市场约束,高效率解决银行问题的程序以及提供适当的系统性爱护机制等差不多条件。
更为重要的是,在一个有效的银行监管体系下,参与银行监管的各个机构要有明确的责任和目标,并应享有操作上的自主权和充分的资源。
我国银监会作为国务院下属机构,在业务操作、制定和执行政策、履行职责时,较多地服从政府甚至财政部的指令。
银监会分支机构在实际监管中专门难不受地点政府的制约,当监管机构的监管行为触动地点政府的利益时,地点政府往往对监管机构施加压力,从而弱化了监管作用。
(三)金融监管和谐机制对监管主体行为约束力不强“一行三会”召开部际联席会议时,能够依照各自履行职责的需要进行沟通与协商,但这种沟通与协商是平等的、自愿的,没有任何强制约束力。
现有的各监管机构都为正部级单位,当监管主体之间显现潜在冲突时,某些部门便会采取一些有利于本部门而有损于其他部门利益的行动,具体表现为不同监管主体争夺监管对象和监管权力。
我国金融监管发展主要问题及建议

金融监管我国金融监管发展主要问题及建议姓名:班级:学号:摘要:全球金融危机使得金融监管的体制的问题再度成为关注热点,金融监管体制在决定监管效率上发挥着基础作用,对于整个的金融监管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以及金融监管的目标和原则,然后提出了目前中国金融监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国际金融业混业经营对中国现行监管模式提出的挑战、监管手段落后、监管的国际化程度不高以及监管成本较高等四个方面加以分析,而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来一些改进建议。
一、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一)金融监管的定义: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和金融管理的总称。
综观世界各国,凡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无不客观地存在着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管制。
从词义上讲,金融监督是指金融主管当局对金融机构实施的全面性、经常性的检查和督促,并以此促进金融机构依法稳健地经营和发展。
金融管理是指金融主管当局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经营活动实施的领导、组织、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的活动。
金融监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规定对整个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实施的监督管理。
广义的金融监管在上述涵义之外,还包括了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和稽核、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管、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等内容。
(二)我国的金融监管模式:人民银行即中国的央行为中国的政策性银行,主要负责宏观金融政策法规、货币流通和货币的流通量;银监会主要负责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证监会主要负责对证券市场及相关参与者的监管;保监会主要负责对保险市场及其参与者的监管;国家外汇管理局主要负债对中国的外汇储备及外汇市场管理和监管。
二、金融监管的目标和内容金融监管的目标:第一,有效控制和管理货币供给,实现货币供求均衡,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第二;确保负债性商业金融机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提高商业性金融机构的生存能力,增强金融市场的内在稳定性第三,保护债权人、存款人的利益,约束债务人行为,维持金融市场稳定和秩序;第四,改善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实现有效配置和社会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