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

合集下载

教育学基础第四章

教育学基础第四章

师劳动的创造性
机智上
3、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表现在教师的教育 4、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表现在教师对教育原
则、内容、方法等的灵活选择和运用上 (例:数学课上教师解决鸡兔同笼的应用 题。)
返回
教育对象是异常独特、多样的,每个教育
对象都有自己的天赋,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有自己的价值观,有自己的家庭背景、文 化背景、交际背景,而且这些因素又是处 于不断变化、发展过程中的。教师不仅要 面对每一个学生个体,更重要的是要面对 由千差万别的学生个体所组成的群体。这 些个体和群体与教师之间是互动的关系, 因此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特点施以不同的 方法。
返回
2、对教师个人的作用。
教师只有把教学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刻 的反思,其本身才具有思考和发展的活力。 教师应经常对个人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 进行批判性的反思,时常思考诸如“怎样 教”、“为什么这样教”等问题。教师一 旦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情景,以研 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 际问题,则对已有旧理论会更愿意思考, 对于新问题也会更敏感,更有创见,教育 教学质量也就会随之提高。
教育学
目录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第二章 教育功能
第三章 教育目的 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 第五章 课程 第六章 课堂教学 第七章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第八章 学生评价
教 育 名 言
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法和教学时数
课 后 思 考 题
教 学 参 考 书 目
返回
(二)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教师职业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 1、有经验者为师阶段 2、有知识者为师阶段 3、有知识且有职业素养者为师阶段
返回

《教育学教程》第四章第三节

《教育学教程》第四章第三节

第三节师⽣关系⼀、什么是师⽣关系师⽣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与⼈的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教师与学⽣在教育过程中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中介⽽形成的⼀种最基本、最主要的⼈际关系,也是⼀定社会政治、经济、道德等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与体现。

千百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良好的师⽣关系,有利于调动师⽣双⽅的积极性、⽣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形成轻松愉快、⽣动活泼的教学⽓氛;有利于提⾼教学信息传输的效度和速度;是有效地进⾏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

我国的师⽣关系是以培养全⾯发展的新⼈为根本⽬标的。

这是⼀种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新型师⽣关系,其明显的特征是教育民主、尊师爱⽣、教学相长。

这种师⽣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映,是符合教育、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的。

⼆、师⽣关系的类型师⽣关系并不是⼀种单⼀的关系形式,⽽是⼀个由多层⾯关系所构成的关系体系。

具体来说,它是由以下⼏种层⾯的关系⽽构成的。

(⼀)师⽣之间的⼯作关系师⽣之间的⼯作关系是教师和学⽣为完成⼀定的教育任务⽽产⽣的关系。

这种关系具有⼯具性的⽬的,即它是以教育活动为纽带服务于⼀定的教学任务,是不以教师和学⽣的主观态度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师⽣之间良好的⼯作关系主要表现为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的教学⽬标上的协调⼀致。

在师⽣关系中,⼯作关系是师⽣关系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师⽣之间⼀种合理化的结合关系,师⽣之间的良好⼯作关系的建⽴,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育⽔平和素质修养。

具有较⾼教育⽔平和良好素质修养的教师,能够有效地控制整个教育过程,并充分调动学⽣的主动参与意识,使学⽣⾃觉地、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育过程之中,为达到共同的教学⽬标⽽努⼒。

(⼆)师⽣之间的⼼理关系⼼理关系是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实际交往⽽形成和建⽴的⼈际情感关系。

这种关系使师⽣摆脱了既定的“教师”和“学⽣”⾓⾊的束缚,把师⽣双⽅联结在⼀定的情感氛围和体验中,实现⼈格、精神和情感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4.1学生

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4.1学生

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4.1学生第四章学生与教师第一节学生教育活动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系统是一个以人的集合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社会系统。

在诸种要素中,学生和教师是其最基本的要素。

要研究教育系统,研究教育系统中人的活动,首先必须研究学生和教师,研究师生之间的关系。

学生虽然是教育过程和教学过程的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是教师工作的对象,但我们以往的教育学对学生的分析和研究却很不够。

虽然我们强调教师应该吃透两头,即充分理解教材和充分认识学生,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教师的实际工作中,对前一点往往比较重视,后一点却重视得不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一)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1.学生是人学生是人,这是不需证明的、人所共知的命题。

但是在教育的实际活动中,甚至在教育理论中,却往往会出现否定学生的人的属性的情况。

学生是人,这里所指的人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1)学生是能动的主体与生产劳动的对象不同,教育的对象——学生,不是死的自然材料,也不是没有意识的动物和植物,而是活的能动体。

所谓能动体,首先,意味着他具有发展自身的动力机能。

他不仅与其他生物一样能够通过对外界的摄取活动,使自己的身体得以保存和发展,更重要的是,他还表现出人所特有的能动性,能创造和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以发展自己的身心。

其次,他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不同特殊素质,即具有个人的爱好、兴趣、追求,有个人的独立意志。

作为一种实践对象,他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塑造和改造,而是能够意识到自己是被他人所塑造和改造的,从而有可能自觉地参与到教育过程中去,以一种与教师相重叠的目的活动,共同完成教育的过程。

(2)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各具其思想感情。

这也是与作为物的劳动对象完全不同的。

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反映不仅限于认知范围内的,这也即是说,与其他的实践对象不同,在教师的心理上,应不仅把学生作为一种认识对象,而且应与学生在其他心理系统,诸如情感、需要等建立联系,这种心理联系是双向的,如教师对学生产生某种感情,学生对教师也有感情。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目录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目录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目录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章教育功能与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功能概述第二节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三节教育与人的发展第四节教育目的及其功能第五节我国的教育目的第三章学校第一节学下概述第二节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第三节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第四节学校文化第五节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教育第四章教师与学生第一节教师第二节学生第三节师生关系第五章班主任工作与班级管理第一节班主任工作概述第二节班集体第三节班级管理概述第六章课外活动第一节课外活动概述第二节课外活动的设计、指导与组织开展第七章教育研究第一节教育研究概述第二节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第三节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第四节文献的搜集与整理第五节教育研究方案的设计第六节教育研究的方法第七节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第八节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第九节我国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几大学派第一部分教学法第一章教学目标第一节教学目标概述第二节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四节教学目标的设计、陈述方法和评价第二章教学过程第一节教学概述第二节教学过程概述第三节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第四节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第三章教学内容第一节教学内容概述第二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第三节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背景下的综合性学习第四节课程资源第四章教学设计第一节教学设计概述第二节课程的类型和结构第三节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的实际与实施第四节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第五章教学实施第一节课程实施第二节教学方法第三节教学原则第四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第五节说课第六节教学组织形式第七节现代学习方式第八节教学行为第六章教学评价第一节教学评价的含义第二节教学评价基本理论第三节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第四节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

《教师与学生》PPT课件

《教师与学生》PPT课件

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 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职业道德素养 知识素养 教师的职业素养 能力素养 职业心理素养 教师专业发展(概念、内容、途径) 学生的特点: 可塑性、依赖性、向师性
教师及其职业素养
教 师 与 学 生
学生
现代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学生是责权主体 概念: 教育活动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师生关系的内容 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影响师生的关系因素: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尊师爱生 民主平等 教学相长 心理相容
教师专业发展
• 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 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 即由专业新手逐渐成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 内容,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 与深化,专业能力的提高,专业自我的形 成 • 途径,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提高自主反 思意识,进行教育研究,丰富专业知识
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师生关系
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教师劳动特点
•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 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 人”)和间接性 • 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 教师威信有两种:权利威信,信服威信
教师的职业素养
• 职业道德素养,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 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 • 知识素养,政治理论素养,精深的专业知 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必备的教育科 学知识 • 能力素养,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教学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 • 职业心理健康,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 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第四章 学生与教师题库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第四章 学生与教师题库

一、选择题1.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对中小学生的身份表述是: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 ( )。

A.未成年公民 B .社会公民 C .普通受教育者 D .青少年儿童2 .个别教师私拆、毁弃学生的信件、日记的行为侵犯了学生的 ( )。

A.公正评价权 B .隐私权 C .人格尊严权 D .名誉权3 .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一种 ( )。

A .平等关系B .上下关系C .道德关系 D.’教育关系4 .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大致是在 ( )。

A .原始社会初期B .奴隶社会初期C .封建社会初期D .资本主义初期5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

A .传授知识B .开发学生的智力C .做学生的朋友D .教书育人6、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 )A、单一性B、多重性C、模糊性D、低级性7、对我国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作出明确、具体规定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8 .我国教育家( )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A .孔子 B.荀子 C .扬雄 D .韩愈9.教师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这是由学生的( )决定的。

A.人格尊严权 B .人身自由权 C.隐私权 D .名誉权10 .学生所享有的受教育权主要包括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学习权和 ( )。

A.名誉权和荣誉权 B .公正评价权 C .隐私权 D .人格尊严权11.《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是维护少年儿童的 ( )。

A .社会权利的客体独立地位B .社会权利主体非独立地位C .社会权利主体独立地位D .社会权利的客体非独立地位12 .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 ( )。

A.潜在性 B .现实性 C.可塑性 D .特殊性13 .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 ( )。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本义务。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日:八点 四分。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有以下
权利( )。 ABCDE
• A.参加专业学术团体
B.指导学生的学
习和发展
• C.按时获取工资报酬 学提出意见和建议
D.对学校教育教
• E.参加进修和其他方式的培训
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日:八点 四分。
三、教师的职业素养
• 长者为师;官师一体;僧师一体 • 2.职业化阶段:私学教师的出现
• 学高为师;智者为师
• 3.专门化阶段:师范教育的产生
• 1681年法国拉萨儿创立世界上第一所师资训练学校,是世界上 独立师范教育的开始.
• 1897年盛宣怀开办南洋公学师范院是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 • 4.专业化阶段 •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通过了《关于教师
身上存在的不足,要允许学生犯错
第三十二页,编辑于星期日:八点 四分。
• 在学生心目中老师是高尚完美的,最值得学 习。这说明学生具有( )B。
• A.依赖性
B.向师性
• C.可塑性
D.接受性
第三十三页,编辑于星期日:八点 四分。
• [2011]4.学生不是被动的劳动对象,他们是 具有主体性的受教育者。学生的主体性包括 五个方面,即独立性、选择性、______、 创造性和自我意识性。( D )A?
第三十五页,编辑于星期日:八点 四分。
(二)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 1、环境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条件 • 2、环境影响人的发展差异 • 3.环境影响人的发展的方向与水平 • 4.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第三十六页,编辑于星期日:八点 四分。
(三)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主导作 用
• 1.教育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比较全面、系统

第四章第二三节学生师生关系

第四章第二三节学生师生关系
“真的请了吗?”记者不太敢相信老师会请全班同学吃冰激 凌。在以往的观念里,老师是备受尊敬的权威,痛宰老师的 事情是完全不敢想象的。
“当然了。迟到就得受罚,这规矩是我定的,我就得带头遵 守。”赵老师笑着说。而就是这样一位被学生们昵称为“果冻”
的物理老师,今年带的学生在全国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中为辽宁省摘得 了唯一一块金牌。
第三节 师生关系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九点 三十一分。
主要内容
一、师生关系的历史概括 二、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 三、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九点 三十一分。
一、师生关系的历史概括
(一)中国古代的师生关系
孔子、韩愈等。古代师生关系受到等级影响,强调 师道尊严,学生对教师必须绝对服从,只能听而不 问、信而不疑。
(1)教育目标要真实地反
(3)教育方法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教育要体现个别差异性。
2、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1)要尊重儿童的感受。
(2)要尊重儿童的选择。 (3)要鼓励学生的创造。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九点 三十一分。
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九点 三十一分。
据记者了解,现在的老师越来越年轻化,虽然家长 们会担心年轻老师缺乏经验,但是年轻老师思维活 跃、教学方法新颖,似乎更容易和学生“打成一 片”。赵老师告诉记者,“现在的学校里,再也看不到
我们当学生时被罚站墙根儿、罚抄写、打骂的现象了。现 在的学生都要求张扬个性,说通俗点,就是要给他们留面
里的倒数。我因此而很自卑。 那天一上课,坐在教室窗边的我就开起了小差。“王永明,你起 来回答……”突然,老师向我提问了。可怜的我连什么问题都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教师及其职业素养
一、教师的概念
(一)传递和传播人类文化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

(二)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全面科学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
职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三)教师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
二、教师职业的发展历史
(一)非职业化阶段:奴隶社会
(二)职业化阶段:私学出现
(三)专门化阶段:
1.专门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出现为标志
2.世界最早:法国
3.中国最早:清代末“南洋公学”师范教育为标志
(四)专业化阶段
三、教师职业的性质与作用
(一)性质
1.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二)作用
1.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发展和人类延续中起桥梁和纽带作用
2.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加里宁提出),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关键作用
3.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四、教师的职业角色(特点)
教师职业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性
1.传道者角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授业解惑者角色(知识传播人类文化的传递者)
3.示范者角色(榜样)
4.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
5.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角色
6.研究者角色和学习者,学者角色
7.其他:心理调节者(心理保健者),学生心灵的培育者(学习的指导者)
Ps: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
1)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五、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复杂性和创造性
1.复杂性:
1)教育目的全面
2)教育任务多样
3)劳动对象差异性
2.创造性:
1)因材施教
2)教学方法不断更新
3)教师需要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尤其是意外情况迅速正确地作出判断,随
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个词概括: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掌握分寸,对症下药
理解概念强调三个关键词:复杂性,情境性,实践性
(二)连续性和广延性(时间/空间)
(三)长期性和间接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
(四)劳动主体性和示范性(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五)方式的个体性和成果的群体性
六、教师劳动的价值
(一)社会价值(主要属性,体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地位的标志)
(二)个人价值
七、教师的职业素养
(一)职业道德素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1.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核心)
3.对待集体:团结协作
4.对待自己:为人师表(良好的道德修养)
(二)知识素养
1.政治理论修养
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教育学,心理学,各科教材教法(最基本),教育管理知识
5.丰富的实践知识
(三)能力素养
1.语言表达能力
2.组织管理能力
3.组织教育教学能力
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教育机智)
(四)职业心理健康
1.高尚的师德
2.愉悦的情感
3.良好的人际关系
4.健康的人格
八、教师威信(实质: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概念: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二)分类:权力威信,信服威信(应该树立)
(三)结构:人格威信,学识威信,情感威信
(四)形成:一般是“不自觉威信”向“自觉威信”发展
(五)建立途径:
1.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点
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习惯的养成
4.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
5.做学生的知己和朋友
九、教师专业发展
(一)概念: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
面的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使其,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二)内容:
1.专业理想的建立
2.教师的专业人格
3.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
1)本体性知识
2)条件性知识
3)实践性知识
4)一般文化知识
4.专业能力的提高
5.专业态度和动力的完善
6.专业自我的形成
(三)发展阶段(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论认为)
1.“非关注”阶段
2.“虚拟关注”阶段
3.“生存关注”阶段
4.“任务关注”阶段
5.“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四)发展途径
1.师范教育
2.入职培训
3.在职培训
4.自我教育
(五)教师专业化的实现
1.国家和政府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和保障
1)加强教师教育
2)制定法律法规
3)提供经济保障
2.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要做的主观努力
1)善于学习
2)恒于研究
3)勤于思考
4)勇于实践
第二节学生
一、学生的特点
(一)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可塑性,依赖性,向师性,是被教育被组织和被领导

(二)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最
高表现)
(三)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发展潜力,发展需要,有获
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二、现代学生观
(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1.学生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具有巨大潜力
3.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4.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1.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责权主体
第三节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概述
(一)概念: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二)两种对立观点:
1.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凯洛夫
2.儿童中心论(学生中心论):卢梭,杜威
二、师生关系的意义
(一)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
(二)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三)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
(四)能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三、师生关系的内容
(一)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1.师生社会角色规定的意义上看,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受授者
2.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实现,既是教育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3.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
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2.教师和学生是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
(三)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四、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制型,放任型,民主型
五、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一)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1.教师方面
1)对学生的态度
2)教师的领导方式
3)教师的智慧
4)教师的人格因素
2.学生方面:学生对教师的认识
3.环境:学校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组织环境
(二)良好师生关系确立的途径与方法
1.教师方面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4)热爱、尊重、公平对待学生
5)发扬教育民主
6)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7)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8)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2.学生方面: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老师
3.环境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和纯洁性,
加强学风教育
六、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一)尊师爱生
(二)民主平等
(三)教学相长
(四)心理相容:教师与学生集体之间,学生个人之间,在心理上彼此协调一致,并相互
接纳,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表现为师生关系密切,情感融洽,平等合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