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字用法例析

合集下载

如何辨析而字的几种关系

如何辨析而字的几种关系

如何辨析而字的几种关系辨析“而”字的几种关系“而”是一个常用的连词,它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两个独立的分句、表示转折关系的作用。

但是,“而”字还有其他的几种关系,下面将对其进行辨析。

一、表示转折关系“而”字最常见的用法就是表示转折关系。

它可以连接两个相对独立的句子,表示前后两个句子之间的对比或转折。

例如:“他虽然年纪轻,而思想成熟。

”这句话中,“而”字连接了前后两个句子,表示了年纪轻和思想成熟之间的对比。

二、表示递进关系除了表示转折关系,有时候“而”字还可以表示递进关系。

它连接的两个句子在意义上是有一定的递进关系的。

例如:“他不仅勤奋学习,而且成绩优秀。

”这句话中,“而”字连接了前后两个句子,表示了勤奋学习和成绩优秀之间的递进关系。

三、表示对比关系除了表示转折和递进关系,有时候“而”字还可以表示对比关系。

它连接的两个句子在意义上是相对立的,存在明显的对比。

例如:“他工作努力而收入微薄。

”这句话中,“而”字连接了前后两个句子,表示了工作努力和收入微薄之间的对比。

四、表示因果关系除了表示转折、递进和对比关系,有时候“而”字还可以表示因果关系。

它连接的两个句子中,前一句是结果,后一句是原因。

例如:“他感到疲倦而没有好好休息。

”这句话中,“而”字连接了前后两个句子,表示了感到疲倦是没有好好休息的原因。

五、表示并列关系除了表示转折、递进、对比和因果关系,有时候“而”字还可以表示并列关系。

它连接的两个句子中,前一句和后一句并列,没有明显的逻辑关系。

例如:“他喜欢唱歌而且喜欢跳舞。

”这句话中,“而”字连接了前后两个句子,表示了他既喜欢唱歌又喜欢跳舞。

六、表示让步关系除了以上几种关系,有时候“而”字还可以表示让步关系。

它连接的两个句子中,前一句是条件,后一句是让步。

例如:“虽然天气很热,而他还是坚持锻炼。

”这句话中,“而”字连接了前后两个句子,表示了尽管天气很热,但他还是坚持锻炼。

“而”字在句子中可以表示转折、递进、对比、因果、并列和让步等不同的关系。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而”字的用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而”字的用法

六、表因果答案与详解一、根据所学,分析并指出下面各句中的“而”字的用法。

1.冰,水为之而(表转折)寒于水。

(《劝学》)译句: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2.君子博学而(表递进)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表递进)行无过矣。

(《劝学》)译句: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3.人非生而(表承接)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译句: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表转折)耻学于师。

(《师说》)译句: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5.爱其子,择师而(相当于“以”,表目的)教之。

(《师说》)译句: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

6.小学而(表转折)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译句: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

7.群聚而(表修饰)笑之。

(《师说》)译句: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

8.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表转折)不知其所止。

(《赤壁赋》)译句: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

9.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表承接)登仙。

(《赤壁赋》)译句: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10.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表修饰)歌之。

(《赤壁赋》)译句: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

11.下江陵,顺流而(表修饰)东也。

(《赤壁赋》)译句:夺得江陵,沿长江向东进军。

12.盈虚者如彼,而(表转折)卒莫消长也。

(《赤壁赋》)译句: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

13.耳得之而(表承接)成色,目遇之而(表承接)成色。

(《赤壁赋》)译句: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

1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表并列)吾与子之所共食。

(《赤壁赋》)译句: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15.觉而(表承接)起,起而(表承接)归。

(《始得西山宴游记》)译句:醒来后即起来,起来后即回家。

而字在古文中的用法及意思解释

而字在古文中的用法及意思解释

而字在古文中的用法及意思解释一、引言古代汉字的使用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其中一个常见又重要的字是“而”。

它在古文中兼具连词和副词的性质,可能表示并列、递进、转折、因果等关系。

本文将从字义解析、用法举例等方面探讨“而”字在古文中的使用。

二、字义解析“而”字通过与其他字组合,形成复杂的词义,同时也可以单独作为语气助词使用。

其主要含义如下:1. 表示并列关系:表示两个或多个相同类别事物之间的连接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与”等。

例:“虽则不来而往,其情故然。

”(《左传·襄公十七年》)2. 表示递进关系:表达逐步推进、加强的过程。

例:“微众善比以积,并赡养余士而有遗民。

”(《孟子·公孙丑上》)3. 表示反对或转折关系:揭示对比或截然相反的态度。

例:“昔者庆父恶能成乎?庆父生我及母皆劳苦。

”(《孟子·公孙丑下》)4. 表示因果关系:表达原因与结果之间的联系。

例:“内寝弗取,而出己也。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5. 作为语气助词:起修饰语气、衬托情感的作用。

例:“夫不战者,善战之胜也;不怒者,善战之不败也。

”(《孙子兵法·用间》)三、用法举例1. 并列关系“而”字常用于连接并列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例如:“忠良既殁,征士卒辑力焉而攻之。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这个例句中,“而”连接了两个并列动作,表示同时发生或共同进行。

2. 递进关系在古文中,“而”字还可以表示逐渐增加或进一步发展的递进关系。

例如:“耻辱愈薄而爱憎愈浓。

”(《庄子·德行篇》)该句表达了以耻辱为动力的逐渐增加的心理过程。

3. 反对或转折关系“而”字也常用于反驳、转折的情境,强调对比或否定。

例如:“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管子·牧民上》)这句话用“而”字突出了民众与君王之间的对比关系。

4. 因果关系“而”字在因果关系中起到连接作用,表达原因与结果之间的联系。

古汉语“而”字结构简析[1]

古汉语“而”字结构简析[1]

古汉语“而”字结构简析深圳广播电视大学龙岗分校李元芝摘要:“而”字结构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语法结构。

它既可以是通过连结词或词组构成的词组和单句,也可以是通过连接句子而构成的复句。

且在语言的运用中,“而”字结构可以发挥它的多方面的功能,包括语法功能、修辞功能和语汇功能。

关键词:结构模式、复句型、语法功能、修辞功能、语汇功能“而”是古汉语虚词中粘接力很强的一个连词。

它可以将具有多种多样关系的两个词、词组和句子粘合在一起,组合成新的词组和句子。

而且,这些新的词组和句子都有共同的结构模式。

这种共同的结构模式,我们称之为“而”字结构。

“而”字结构由三项要素构成:“而”字是中项,“而”字前面的语言单位是前项,后面的语言单位为后项。

如果我们以“A”代表前项,以“B”代表后项,那么“而”字结构就可以表述为“A+而+B”。

简化一下,就是“A而B”。

如在“信而见疑”(《史记·屈原传》)中,“信”是前项,“见疑”是后项,这句话使用的就是“而”字结构。

“而”字结构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语法结构。

甚至可以说,凡是用古汉语写作的作者,没有人不使用“而”字结构。

在流传至今的古汉语经典作品中,随处可见“而”字结构的影子。

而且,“而”字结构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一些,其中有些问题需要作比较仔细的探讨。

这里,我们对古汉语中“而”字结构的层次、类型和功能作一个简要的分析。

一、“而”字结构的层次性有人认为“而”字只是对词或词组起连接作用。

实际上,“而”字不仅连接词或词组,而且也连接句子。

所以,“而”字结构既可以是通过连结词或词组构成的词组和单句,也可以是通过连接句子而构成的复句。

如下面的例子:(1)吾有三宝,持而保之。

(《老子》)(2)倍齐而合秦。

(《史记·楚世家》)(3)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左传·襄公三十年》)(4)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诸葛亮《出师表》)例(1)(2)是由“而”字连接两个词或词组构成新的词组,其结果是词组,所以它们是词组型的“而”字结构。

文言虚词用法焉以之而

文言虚词用法焉以之而

②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什么”
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 师》)
用作助词
①常用在句末加强语气,可译为“啊” “呢” “了”也可不译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于国 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退秦师》) ②用于句中,表示停顿,不翻译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秋水》) ③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面表示状态,相当于“然”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 记》) 译:在杂乱的石壁中间选择一两处敲打它, 发出硿硿的响声。
以:用作动词
①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忠臣不一定被任用,贤臣也不一定被任用。 ②以为,认为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秋水》) ③率领 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羽之死》) ——命令骑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赶他。
以:用作副词
通“已”,可译为“已经”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以:用作连词
③表目的,“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 为的 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等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④表原因,常用在表示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⑤表结果,可译为“才”“以致”“得以”等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六国论》)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而 常用作连词
④表转折,相当于“然而”、“但是”、“却”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而寒于水(《劝学》) ⑤表假设,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劝学》)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⑥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 等,或不译 。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赤壁赋》) 终日而思,吾尝跂而望矣,登高而招,顺风而呼

初中课本中有争议的“而”字用法辨析

初中课本中有争议的“而”字用法辨析

初中课本中有争议的“而”字用法辨析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第十五单元“修辞与鉴赏”中,“而”字用法较为特殊,有时会存在些许争议。

下面将分别对其中的几个用法进行辨析。

1.顺承用法
“而”字用作顺承连词,表示“并且”,连接两个相同或相似的情节或动作。

例如《红楼梦》中的“凤姐耳边听着,而人已走了”。

这里的“而”起到连接上文和下文的作用,并进一步强调了“人已走了”这个情节,使之更加生动。

2.逆转用法
“而”字用作逆转连词,表示转折或对比,并与“却”“但是”等连词意义相似。

例如在《思美人》中,“妙笔生花,而专注于技艺研究,却疏于人情社交。

”这里的“而”在强调妙笔生花的同时,转折出后面的逆境,使人们对其技艺研究的认识更加深入。

3.修饰手法用法
“而”字在句子中有时起到修饰手法的作用。

例如在《古诗十九首》中,“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而今听得金声琵琶,不觉泪湿沾巾袂。

” 这里的“而”在强调了当下听琵琶的情景同时,起到拼接、衔接和烘托表现手法的作用。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和实词推断技巧整理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和实词推断技巧整理

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技巧一、代入筛选法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

如果我们熟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例】“而”,其主要用法有:连词,译为“又”、“而且”、“就”、“却”、“如果”、“因而”;代词,译为“你”、“你的”;动词译为“好像”等。

若要在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某所,而母立于兹”中找出与其他各句不同用法的句子,在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后,就不难确定应为作代词“你的”解释的⑥了。

二、语境推断法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的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此法对起关联词语作用的虚词特别有效。

【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断,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以”应为表原因的“因为”。

三、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虚词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例】“吾将以身死白之”/“险以远,则至者少”,前句“以”用在名词“身”前,又处在动词“死”前,可以推断“以”应该是介词,与“身”组成介宾短语做“死”的状语;后句中“以”用在“险”和“远”两个形容词中间,应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所以两句用法不同。

四、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

【例】“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揣测,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

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

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还是)还也”。

【例】“焉”:在句首,如“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哪里;在句中,如“杀鸡焉用牛刀”,何必;在句末,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相当于“之”。

而的用法承接和顺承的区别

而的用法承接和顺承的区别

而的用法承接和顺承的区别一、深入解析“而”的用法在汉语中,“而”的用法非常丰富多样。

它不仅可以表示转折关系,还可以用于承接和顺承的语境中。

本文将重点围绕“而”的用法,探讨承接和顺承所带来的区别。

二、“而”的承接和顺承的基本含义1. 承接:作为连词,“而”在句子中起到衔接前后内容的作用,表示前后两个动作或状态之间的逻辑关系。

这种逻辑关系往往是一个因果或结果性质的连接。

例如:他努力学习,而成功了。

这里,“努力学习”和“成功了”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后者是前者努力的结果。

“而”在此处表示结果性质的承接。

2. 顺承:同样地,作为连词,“而”也可以被用于表达两个并列动作或状态之间的递进或平行关系。

这种使用方式下,“而”更多地强调时间上的紧密联系。

例如:他每天学习英语,而且每天都背新单词。

这句话中,“每天学习英语”和“每天都背新单词”是具有紧密联系的并列动作。

“而”在此处表示递进关系,表示前后两个动作的连续发生。

三、承接和顺承的区别1. 关注点不同:承接:强调因果或结果性质的衔接,是一种逻辑上的连接。

它所表达的是一个行为或状态引起了另一个行为或状态的效果。

顺承:强调时间上的连续性或递进关系。

它所表达的是一个行为或状态与另一个行为或状态形成了紧密联系。

2. 意义转变:承接:通过“而”的使用,前后两个动作之间建立了一种从因到果,从原因到结果的转折关系。

它使得句子更加有条理和严谨。

顺承:通过“而”的使用,前后两个动作之间表现了一种按照某种时间顺序进行的动态演进关系。

它给人一种步步递进、情理相应的感觉。

3. 句法结构:承接:“而”往往出现在两个并列分句之间,连接两个具有明显因果关系的动作或状态。

常见结构可以是“A + 而+ B”,其中,“A”表示前一件事情,“B”表示后一件事情。

顺承:“而”通常用于连接两个并列的动作或状态,使得句子更加连贯流畅。

常见结构可以是“A,而且B”,其中,“A”表示第一个动作或状态,“B”表示第二个动作或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字用法例析
“实字易训,虚字难释”,“而”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虚词之一,其用法跟现代汉语多有不同,且灵活多变:
一、连接平等的两件事物,表示并列关系。

可译为“和”、“与”。

如: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二、连接前后程度不等的两件事物,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且”、“并且”、“而且又”、“并且也”。

如: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三、连接前因后果的两件事,表示因果关系。

可译为“因而”、“因为……就”。

如: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感极而.悲者也。

四、连接相对、相反的两种事物,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可是”、“却”、“反而”。

如: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五、连接状语与动词,表示修饰关系。

可译为“地”或不译。

如: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六、连接两个同时发生的动作,前者是后者的情态或方式。

可译为“着”。

如: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七、连接两个动作,前者表示方法手段,后者表示目的。

可译为“来”、“去”。

如:
临渊而.渔,溪深而渔肥。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八、连接两事物,表示在某种情况下,自然会产生相应的结果。

可译为“就”。

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冥。

九、连接两件事,前者表示事情费时长而发生的迟缓。

可译为“才”。

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十、连接两个动作或两种情况,表示时间前后相继。

可译为“然后”、“以后”。

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十一、和“既”、“俄”、“已”、等组成固定词语。

如:
既而
..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已而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俄而
..,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

请指出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5、水落而.石出。

6、攻大泽乡,及而.攻蕲。

7、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8、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9、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10、默而.识之。

11、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12、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3、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

14、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1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6、朝而往,暮而.归。

17、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18、为坛而.盟,祭以蔚首。

19、曹操之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20、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21、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

2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3、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4、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参考答案:
1、二;
2、三;
3、四;
4、五;
5、八;
6、十;
7、二;
8、一;
9、四;10、五;11、七;12、九;13、一;14、六;15、七;16、九;17、六;18、七;19、二;20、九;
21、七;22、一;23、七;24、三。

地址:山东省梁山县杨营中学高连球
邮编:2726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