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中的动物意象及其作用

合集下载

《庄子》散文中的典型意象分析

《庄子》散文中的典型意象分析

《庄子》散文中的典型意象分析《庄子》散文在文学中具有很高的成就。

他的散文虽属哲学范畴,但没有抽象的说教,而是运用丰富的意象、大量的寓言、奇特的构思和大胆的夸张表达深奥的哲理,他所塑造的意象可谓奇特诡异、变化多端、姿态横生,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

我们研究《庄子》散文中典型的意象,主要是探讨《庄子》散文典型意象的成因、意象的分类、意象的特点还有其深远的影响四个方面的问题。

《庄子》散文中的意象与神话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些固然是作者本人的创造,但许多意象原型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神话,而且,《庄子》散文中的意象处处渗透着殷商、楚文化的气息,殷商、楚文化中自然洒脱、崇尚巫术、好玄想的精神深深影响了《庄子》一书塑造的形形色色的意象。

庄子生活清贫,一生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他把对社会深刻的思考融入到用尖刻犀利的语言刻画出的各种蕴含深刻的意象之中。

《庄子》散文中的意象多是用寓言作为载体出现的,可以说庄子的寓言就是意象的大观园,有对前人的继承,也有自己的独特创造。

《庄子》一书中的意象丰富,它们似水流动,变幻不定,摇曳多姿,动物意象、植物意象、人物意象、无生命的事物类意象等,诸多意象异彩纷呈,庄子在对很多典型意象的塑造上都赋予了前人不曾有的新意。

例如在对鸟的意象的塑造上,就赋予了鸟“自由”,“不死”等新意,在对鱼的描写中不仅还原了鱼的本性,还创造性的赋予了它“自由”、“永恒”、“互化”的内涵。

《庄子》散文的典型意象具有奇特诡异的特点,正如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评价:“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而且,《庄子》一书中所出现的大部分动物、植物意象都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形。

这种变形或者表现在形体的扭曲,或者表现在属性的变异。

《庄子》各篇中所体现的意象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他们既有繁富的特点,又有聚合的特点。

《庄子》散文的典型意象具有很高的文学成就,形形色色的意象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浪漫色彩,而且也深化了他的哲学理念,对后世文学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庄子》动物形象简析

《庄子》动物形象简析

《庄子》动物形象简析《庄子》中共出现126种动物,其中包括猿猴、鱼、马、蝴蝶等动物形象。

动物形象的描写在《庄子》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本文以《庄子》中的动物为入口,探讨《庄子》中的动物形象,发现这些动物和人之间的关联,以期更好地了解这些动物形象背后的深层涵义。

一、猿猴形象:朝三暮四的心理状态首先,《庄子》中刻画的猿猴的形象说明了人对生命中幻变的事物朝三暮四的心理狀态。

《庄子·齐物论》: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

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谓之两行。

[1]猿猴贪图橘子的数量,无法在橘子数量的变化中分辨最终的恒一。

因这份贪念而在幻变的表象中迷失。

佛道有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外在的表象是虚化而幻变的,而只有“道”才是恒定的。

从动物对幻变的事物迷恋的心理状态推及到人对尘世间虚化的事物的迷恋状态。

不管是西楚霸王项羽对虞姬美色的迷恋,还是葛朗台对金钱的眷恋,又或者是儒林外史对功名的追求,这些都是人类对尘世间虚化的事物一种迷恋,正如猿猴朝三暮四的状态一样。

很多人沉醉在虚幻的事物之,并为此忙碌一生。

二、蝴蝶形象:时光流逝的悲哀其次,《庄子》中塑造的蝴蝶的形象诠释了生命在幻变的事物中流逝的悲哀。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2]后来,晚唐诗人李商隐从《庄子》中有感而发,写下了《锦瑟》。

“庄周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这个蝴蝶梦是对人生种种的向往和追求。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这样阐述梦:“梦都是‘愿望的满足,是通往潜意识的幽径。

但是由于潜意识中的信息不受拘束,通常让人难堪,潜意识中的‘稽查者不允许它未经改变就进入意识。

在梦中,潜意识比清醒时放松了此项职责,但是仍然在关注,于是潜意识中的信息被扭曲意义,以通过审查。

试析《庄子》中的“马”的意象

试析《庄子》中的“马”的意象

试析《庄子》中的“马”的意象试析《庄子》中的“马”的意象张家成道家哲学崇尚自然,并且通过对宇宙万象的深刻观察来阐述其思想。

在《庄子》一书中,仅关于“马”的描写就有多处,诸如:《庄子·逍遥游》(下引《庄子》一书只注篇名,书名从略)中的“野马”,《齐物论》中的“万物一马也”,《至乐》中的“马生人”之说,《马蹄》所谓“马之真性”,等等。

可见,庄子对马是颇有研究的。

但是,庄子“马论”却未能引起历来庄学研究的重视。

本文试图从庄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结合老庄哲学独特的思维方式,以期对《庄子》一书中的“马”作出新的解释,藉此窥得庄子哲学之特质。

一在《庄子》首篇《逍遥游》的第一段,庄子这样写道: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这段文字,历来的注家对其文义很少有分歧。

文中的“野马”被解释为“游气也”(郭象注),“此言青春之时,阳气发动,遥望薮泽之中,犹如奔马,故谓之野马也”(成玄英疏)。

从文义来看,这样解释似乎无懈可击。

然而,笔者以为,此处的“野马”并非“游气”,而是实指,即指“马”本身。

不过,庄子在这里所说的“马”不是指因被穿络马首从而为人类所驯化了的马,而是指未失去马之自然本性的“野马”。

因而这段文字的大意即为:鲲鹏展翅,在空中翱翔飞往天池。

它从空中俯瞰大地,只见一群野马在茫茫无际的薮泽荒野之中自由自在地奔腾如飞。

马蹄扬起尘埃一片,与春天里生物复苏发出的气息更相吹动,昭示着天地万物的勃勃生机。

在庄子眼里,“野马”方能体现马的本来面目。

这样的“野马”,庄子有时又称为“天下马”。

在《徐无鬼》中,庄子借徐无鬼之口,提到“国马”与“天下马”的区别,说:吾相马,直者中绳,曲者中钩,方者中矩,圆者中规,是国马也,而未若天下马也。

庄子中庄子对自然界的原文与解析

庄子中庄子对自然界的原文与解析

庄子中庄子对自然界的原文与解析庄子,古代中国哲学家,被誉为道家思想的奠基人之一。

他对于自然界的观察和思考,形成了一系列深刻的言论和哲学观点。

在其作品中,庄子以精湛的文字表达了自然界的奥妙和哲学意义。

本文将介绍庄子对自然界的原文和解析,探究其中的哲学内涵。

庄子在《庄子·逍遥游》中写道:“飞将出水,鳞似雪山。

犹自锄弄,亿然一振。

”这句话描绘了自然界中的鱼儿。

庄子通过对鱼儿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界生物的赞美之情。

他把鱼儿在水中游动的景象与雪山的美景相比拟,进一步强调了自然界的壮丽和神奇。

庄子通过对鱼儿行为的描述,借此探讨了生命力和自然界的亲密联系。

他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都拥有独特的本性,应当自由自在地生活,追求自我的价值。

另一篇经典的庄子作品《庄子·逍遥游》中,庄子写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

”庄子通过这句话,强调了自然界的默契和无声的美。

他认为大自然本身就具有无声的美感,而人们没有必要通过言语或议论来描绘和评价。

庄子的这一观点,体现了他对于自然界自由、纯粹和无拘束的追求。

他认为人们应当通过观察和体验自然界,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

在《庄子·齐物论》一篇中,庄子提到:“天地之无用,此其所以长久也。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于自然界运行规律的思考。

他认为自然界顺应其本性进行运行,没有刻意追求结果和功利。

庄子通过这样的描述,反思了人类过度干预自然的行为。

他认为人们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以无为而治。

庄子在《庄子·逍遥游》中还提出“大知闲闲,小知间间”的观点。

他认为人们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思考,可以获得更加宽广的知识。

庄子认为,人们应当超越狭隘的个体与利益,追求更加广阔的智慧。

他以自然界中的事物为例,告诫人们要摒弃功利之心,体验生活的真正意义。

综上所述,庄子对自然界的原文与解析揭示了他独特的哲学观点。

庄子通过对鱼儿以及自然界中其他事物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界奥妙和生命的赞美。

《庄子》动物形象简析

《庄子》动物形象简析

这类 动物 形 象 为数 较 多 , 外 还 有 《 充符 》中 的 “ 此 德 豚 子” 《 , 秋水 》 中的 “ 骐骥 …‘ 骅骝 ” “ 狴”, 至 乐》 的海鸟 与 狸 《 中
以及 《 徐无 鬼》 中的“ 等等 。 狙”
3 隐含型——形 象寄寓某种哲 理。这类 动物形 象 的特色 ,
众狙的可笑反应 , 我们对 “ 三 ” 朝 这个 概念 的理解 也 就更 具象 了。发挥 同样作用的还有《 山木》 中的“ 稿鸸” 等动物。 2 归纳型—— 形象 推导某种哲理 。当我们 对这 类动 物 的 . 行 动与处境有 了形 象 的 了解 之 后 , 子 会一 针见 血地 提 出他 庄 早有 预谋的某种命题 。
关键词 : 庄子》; 《 动物形 象; 哲理 ; 塑造 法
中图分类号 : 2 7 6 I0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7—18 (0 6 1 0 1 O 10 6 7 20 ) 1— o 6一 2
作者简介 : 陈
欣 ( 9 2一) 女 , 18 , 江西宜春人 , 士研究生 。 硕
为喻体的动物们也 是 很有 形象性 的, 种形 象性 又会 在读 者 这
对照本 、 喻体 时得 到更 进一步 的完 善。 例如《 秋水》 中的两 种鸟类 “ 鹞” “ ” 鹩 与 鸱 分别 是 庄 子与 惠子 的喻体。“ 鹈鹅 ” 是一种颇有气 节的鸟 , 不是梧桐 不栖 , 不 是练实不吃 , 不是 醴泉不喝 。鸱是 猫头鹰 , 是一 种连腐 鼠都 不 嫌弃的鸟。当鹪 锔 从 鸱 的上 方 飞过 时 , 还 冲它 大 叫 一声 : 鸱
乐 帧益 ( 9 2一) 女 , 18 , 江西东 乡人 , 硕士研究生 。
《 庄子》 是先秦诸 子散 文 中最 具有 文学性 的一部 , 迅谓 鲁 之 :汪洋辟 闻 , “ 仪态 万方 。 _ 用庄 子 学 派 自己 的话 说 , 是 ”l 就 “ 谬悠 之说 , 唐 之 言 , 荒 无端 涯 之辞 。 《 下》 其 文 可谓 ”( 天 ) “ 瑰玮 而连犴” “ 、 参差 而淑诡 ” 《 下》 。胡 文英 在《 子独 (天 ) 庄 见》 中提到 :玩 其文而忘其命 意之处 。 可 见《 子》 “ ” 庄 中塑 造的 形象所蕴 含的独特 艺术 魅力。其中 的动物形 象给人 留下 深刻 印象 , 它们 多半 经过 了庄子大胆 的艺术加 工 , 不再是 自然界 普 普通通 的动物 , 而是具有审美意义 的文学形 象。

《庄子》笔下三条鱼、两只鸟、两棵树、两只蝉,都是人生大智慧

《庄子》笔下三条鱼、两只鸟、两棵树、两只蝉,都是人生大智慧

《庄子》笔下三条鱼、两只鸟、两棵树、两只蝉,都是人生大智慧鲍鹏山曾说,庄子的笔下,更像是一个动物的世界。

《庄子》中有濠上观鱼,螳螂捕蝉,偃鼠饮河……这些妙趣横生的寓言故事,串联起来就是一部庄子哲学。

今天,晚君为大家总结了一些具有代表性动植物,个个寓意深刻。

当你读懂了庄子笔下的动物,也就领悟了他的人生智慧。

1三条鱼1.北冥之鱼《逍遥游》中有一条北冥之鱼,名为鲲。

它虽然能够化为身长数千里的大鹏鸟,却不能任意翱翔。

只有等六月起大风的时候,它才能借着风力展翅高飞。

而在此之前,它每一天都在默默蓄力,等待一飞冲天的机会。

想起了《菜根谭》中的一句话,久伏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

一个人天资再好,但想要成就一番事业,都要有一段蓄势储能的时光。

诺贝尔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直到八十岁的时候,才声名鹊起。

在前几十年的人生中,她所做的,就是埋头做实验搞研究。

演员游本昌年轻时从事哑剧表演,反响平平,但他整日泡在剧院苦练表演技巧。

他数十年如一日地打磨自己,终于在52岁那年凭借济公的形象一炮而红。

《尼克·胡哲给自己的信》里说:每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

那段时光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忍受了很多孤独和寂寞,不抱怨不诉,只有自己知道。

所谓的一鸣惊人,其实都是厚积薄发。

人生低谷,你就默默蓄力;身处黑暗,你就酝酿火种。

当你提高了自身修为,时机一到,自然就可以乘风而上。

2.濠梁之鱼《庄子·秋水》中记载,有一天,庄子和惠子路过濠水的桥上。

庄子说,你看这些鱼在下面游得多么快乐。

惠子反问道,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不快乐?庄子立刻回答,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你看,人与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快乐与否只有自己知道。

若是你选择活在别人眼里,只顾迎合旁人,就注定委屈自己。

诗人余秀华出身农村,而且先天脑瘫。

在村人看来,这样子的人就是傻子。

可她偏偏喜爱文学,一天到晚把书捧在手里。

别人纷纷嘲笑她:“一个农村妇女,把家务事做好就不错了。

美文鉴赏之谈庄子意象

美文鉴赏之谈庄子意象

庄子意象•鱼相忘《庄子》中,“鱼”频频赋予“逍遥”之意。

北冥大鲲,化而为鸟;濠梁之鱼,出游从容……但这些都无法真正诠释庄子最深切的想法。

关于“鱼”,最为深刻而让人感动的是那“涸泉之鱼”。

此鱼出自《庄子〃内篇〃大宗师》:“泉涸,鱼相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泉水干涸,两条鱼朝夕相处,互以口沫滋润彼此,互相吹气,如斯苟延残喘。

倒不如忘却,遨游于湖海之中,恍若未曾相识,亦不求相守。

单看此句,未免有断章取义之弊。

而后还有“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载我以行,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也就是说,与其赞誉尧帝的圣明而非议夏桀的暴虐,不如把他们忘掉,相容混于道。

亦可看淡生死疾苦,死生命也,即宿命论,连生死都看破,尚且是非。

如此说来,相忘于江湖应为忘却是非,回归于自然之道,最求精神之上的逍遥自在,形骸上不受外力控制,于内则紧守心斋,排除思虑和欲望,这是精神上的斋戒。

因此,现今武侠小说无数次化用“相濡以沫”,却不知这高尚的情感是被庄子所摒弃的。

庄子推崇“随遇而安”,做个“真人”,不知恶死,不知说生,忘记自己从何而来,去向何处,活着便是享受,将死也不必挣扎,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他自己便是这样一个人,善吾生,亦善吾死,把生死皆看作好事,岂不自在?如此看破,庄子容颜淡定,面额质朴,得失由之。

该失去时便放下,懂得适时放手,亦难矣,这需要最淡然无谓的心态,最自持自明的个性,就像是一个聪敏之人,不是懂得怎样去赌赢更多的钱,而是知道什么时候该离开赌桌。

对于鱼,拘于彼此来说,既相念又能游于大道之江湖是最好的选择。

即使会孤独,有牵绊,但活着便是孤独。

临川慕鱼,不如退而结网;洋洋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活的干脆。

历史上,坦然于是非生死之人并不少!王敦不满皇帝,欲与刘隗动乱继而平天下,拉拢对方,而刘隗却用庄子“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拒之。

人一旦进入自由之道,便可忘乎,不必强求于事,亦不欲有所为。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这三个人,互交于无心之交中,相互扶持却像从未帮助过彼此,忘掉自己的存在,心照不宣。

《庄子》二则知识点归纳之原文赏析

《庄子》二则知识点归纳之原文赏析

《庄子》知识点归纳之原文赏析《庄子》二则知识点归纳之原文赏析鹓雏(yuānchú)比喻意:庄子,志向高洁之士。

鸱比喻意:惠子,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

腐鼠比喻意:功名利禄。

说明庄子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稀罕功名利禄的人。

惠子是个醉心于功名利禄,见利忘义,没主见的人。

鹓雏(yuānchú)的故事里,鹓雏(yuānchú)比喻志向高洁之士。

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

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雏(yuānchú),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

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

而用讲故事的方式来使惠子自己觉得愧疚,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人物特点庄子:鄙视功名、清高自守、机智、幽默惠子:醉心功名、利欲熏心、无端猜忌、心胸狭窄中心思想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yuānchú),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表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讽刺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

表现庄子天到无为而自然的哲学思想。

(一)巧妙地采用了寓言的形式。

庄子往见惠子,表明自己的清高,无意功名利禄,指责惠子为保住官位而偏狭猜忌的心态,但这些并没有直接道出,而是寓于一个虚构的故事中,使人感到意味隽永,具有更强的讽刺性。

善于运用比喻。

其中的“鹓鶵(yuānchú)”“鸱”和“腐鼠”都具有明显的'比喻义,且比喻自然生动形象,特别是把鸱吓鹓鶵(yuānchú)的情景刻画地惟妙惟肖,活画出了惠子因怕丢掉相国的官职而偏狭猜忌的丑态。

按:庄子和惠子本是朋友,惠子先于庄子而逝,在《庄子·徐无鬼》中表现了庄子对墓中的惠子的怀念。

(二)本篇表现了庄子无意于功名利禄的清高的品质。

比起《逍遥游》中表现的虚无主义和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来,还是值得肯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庄子》中的动物意象及其作用作者:刘芳来源:《海外文摘·学术》2017年第18期摘要:《庄子》中对于动物意象运用的数量和质量是先秦典籍中的佼佼者。

庄子延续了上古文化中对于动物的审美传统,在作品中,庄子借助动物意象辩证说理、抒情达意、寓意内涵,表达了对于宇宙、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本文对《庄子》中出现动物意象的原因进行探究,对典型的动物意象进行分析,对动物意象在文本中的作用进行解读,达到认识动物意象在《庄子》作品中的内涵和作用的目的。

关键词:《庄子》;动物意象;意象作用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7)18-0001-041 绪论在社会的低级阶段,原始人将主观神圣和客观物体融合一起,形成“集体表象”[1]。

不难发现,在中国的神话传说序列中,流传最广、材料最多也最出名的是女娲和伏羲的传奇了[2],女娲和伏羲都是人脸蛇身的形象。

这一说法一直流传下来,后代的典籍中有所记载,例如《山海经》、《帝王世记》中都以“人首蛇身”描述他们。

在中国古代的艺术史上,帛画、陶瓷、文学中都有对于动物意象的运用。

无论是上古神话、远古器皿上对于龙凤图腾的刻画,还是《周易》《老子》等诸家百家思想学说,乃至《诗经》《楚辞》等诗歌著作,动物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而存在,展现了动物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独特的意义。

笔者发现,《庄子》是先秦诸多典籍中展现丰富的动物意象的著作之一。

如《逍遥游》中的大鹏、《齐物论》中的庄周梦蝶、《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人间世》中的螳臂当车等,动物意象随处可见。

《庄子》一书涉及的飞鸟计有22种,水中生物15种,陆上动物32种,虫类18种[3]。

动物意象已经成为《庄子》的独特文化景观。

一方面,在上古时期的神话、器皿上发现了诸多对于动物的崇拜式的描绘,庄子延续了上古流传下来的文化中对于动物的审美传统,以动物为表达对象或作为抒发情感的载体。

另一方面,庄子借助动物意象辩证说理、抒情达意、寓意内涵,表达了对于宇宙、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本文从了解庄子生活的时代背景出发,运用“知人论世”“文本细读”等方法,对《庄子》中出现动物意象的原因进行探究、对典型的动物意象进行分析,对动物意象在文本中的作用进行解读,以期认识动物意象在《庄子》作品中的内涵和意义。

2 动物意象产生的原因动物意象在《庄子》中频繁出现不是没有缘故的,与远古神话、殷商楚文化和庄子的创作方式有关。

2.1 远古神话的承袭每一个时代的作家总是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或者承袭了前人文化中的要素。

战国时代是生产水平低下的农业社会,人们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尚且不足,对于自然界掺杂着自己的想象,庄子也不例外,没能突破时代的局限性。

当时,庄子所能了解的书籍多为远古时期的神话。

袁坷在《中国神话通论》一书中说:“庄子的寓言,常有古神话的凭依,是古神话的改装,并非纯属虚构。

”在《山海经》和《庄子》之中,神木、鲲鹏等意象都有相互关联。

《逍遥游》中的“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和《人间世》中的“仰而视其细枝,则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俯而视其大根,则轴解而不可以为棺椁”,与《山海经·海内经》中的“建木,百仞无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和《山海经·海内南经》的“有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缨、黄蛇……其名为建木”有一定的内在关联。

《逍遥游》中的鲲鹏都是北海海神而兼风神的化身,同篇的藐姑射山神人是《山海经·海内北经》中的姑射国中的“神人”。

《应帝王篇》的倏忽为混沌凿七窍,混沌即《山海经·北次三经》所记的“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的天山神鸟帝江。

《庄子》中的神话寓言颇多,散射着远古神话的吉光片羽,可见庄子受到远古神话的影响。

2.2 殷商楚文化的熏陶考据发现,庄子出生在宋国。

周灭商之后,重新分封土地,庄子生活的地方在分封后被命名为宋,实际上,此地依旧在民俗和文化上受到殷商文化的影响。

庄子所在宋国是殷商的后代,殷商文化成为一种无意识的沉积影响着生活在宋国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郭沫若在《屈原研究》中说:“殷人的气质和周人的颇有不同,殷人是比较爱好艺术的民族。

殷墟所发掘出的古物,无论是铜器、石器、白陶乃至甲骨文上所刻的文字,都富有艺术的风味;又因为时代关系,殷人最崇信鬼神,故其文化色彩充分地带着超现实的气韵”[4]。

殷商文化中关注自然、空灵飘逸、想象瑰丽的浪漫主义精神深深影响了庄子的思考和表达。

在《知北游》中,“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表现出庄子对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的深切关注,并且认为“圣人”懂得自然界万事万物的法则和定律,可见庄子对于自然是一种崇敬尊重的心态。

2.3 创作方式的因素《庄子》一书中寓言丰富,例如邯郸学步、庖丁解牛、东施效颦、埳井之蛙等。

所谓寓言,即假借他人他物的言论、故事来寄寓自己的思想观点。

庄子的创作方式中多假借动物意象为说理的工具、情感的载体达到行文的目的。

这与战国的时代背景分不开。

战国时期,各个学派蜂起,士大夫们要到处游历讲学。

庄子为了取信于人,在说理时,将要表达的抽象道理落实到具体的物体和对象上,而在对象的选择上,“大凡人与人是好争胜的,人与下等动物不一定来争胜,人与下等动物既无所好恶,则下等动物的是是非非,就可得到客观的评价了。

既然恶,则下等动物的是是非非,就可得到客观的评价了。

既然得到客观的评价,则真得到客观的评价,则真理才理才不至于被人们排斥。

动物作为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自然而然容易接受”[6]。

3 典型动物意象的分析3.1 鸟的意象鸟的意象是《庄子》中最常见的。

按照写作的需要,主要是塑造大鹏、蜩、学鸠等鸟类。

在《逍遥游》中,庄子四次提到大鹏这一意象。

第一次是“北冥有鱼,其名曰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在开篇,庄子就借助大鹏渲染一种阔大雄奇的大境界,大鹏振翅高飞“不知其几千里”表现大鹏的飞动飘逸和神奇不凡。

但庄子也提到大鹏虽大,但要借助“海运”(大风)才能到达南冥。

为后文与蜩、学鸠的对比做了铺垫,表明大鹏虽大,也要像蜩、学鸠一样借助外物摆脱束缚。

其二是:“《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日:‘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传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引用《齐谐》不仅是为了证明所言是真实,还证明大鹏也如“野马”和“尘埃”一样,不能无所依靠就“水击三千里”“扶摇者九万里”,大鹏也如“野马”和“尘埃”一样,不能超越时空限制。

其三是:“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阔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庄子进一步论证大鹏不能摆脱外物的原因是“风之积累也不厚,则其翼也无力”,正是因为“大翼”才需要“厚风”的衬托才能飞上“九万里”,才能“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阔”往南飞。

庄子认为,大鹏高飞是借助大风的积累才得以实现,相对绝对的自由来说,这是一种限制。

其四是:“汤问棘曰:‘上下四方有极乎?’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馄。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传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在此,庄子借汤、棘之口表明所述的大鹏故事有依据,并进一步深入论证,引出“小大之辩”的问题,文章前面提及如蜩、学鸠以小而自限,而这里斥鴳讥笑大鹏的大而无当。

进一步证明“小”和“大”在自由的问题上相同,都会有所“侍”。

总结上述对于大鹏的描述,大鹏这一意象在庄子的笔下寓意并非完全正面的。

表现上看,大鹏是志存高远、遨游天地任逍遥的动物,但是没有借助“海运”和“大风”并不能畅游广阔时空,在这一点上,与蜩、学鸠并无差别,都需要借助外物的扶持才能实现某一目的,不能挣脱时空限制,不能达到完全的绝对自由。

3.2 马的意象在《庄子》中,庄子对于“马”的描写出现多处,在一定的语境中给予“马”特定的内涵。

其一是《逍遥游》中的“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对于这句话中的“野马”,历来有很多分歧。

文中的“野马”被普遍解释为“游气也”,也有被解释为未被驯服的马。

笔者认为,无论是将“游气”比作“野马”,以凸显气息的纵横肆意,还是实指未被驯服的马,根据上下文推断,其内涵可概括为逍遥自在、奔腾飞动的意象寄托。

其二是《齐物论》中的“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用来佐证“齐物”这一主题。

庄子认为,用白马来说明白马不是马,不如用非马来说明白马不是马。

整个自然界不论存在多少要素,但作为要素而言却是一样的,各种事物不论存在多少具体事物,但作为具体物象而言也都是一样的。

历来对此出现的“马”的解读存在分歧。

《庄子》中“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这句话,笔者认为以“马”作为指认天地万物之象征。

《周易》的《易传》中说“乾为马,坤为牛”。

庄子在多篇文章中提到“牛马”,《应帝王》中的“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天道》中的老子曰“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秋水》中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等。

可依据庄子的意象思维可知:以牛马来象征宇宙间的万事万物,特别是以马来象征乾坤天地。

也可说,马迅捷如飞,奔腾勇猛,与宇宙的变化迅疾有内在关联。

庄子正是在绝对运动的基础上讲相对主义、讲齐物论的。

也许正是在生生不息的宇宙演变的意义上,庄子才借用《周易》中的“乾马坤牛” 之喻,以“马”为象征来表达心中的天道。

其三是《至乐》中提出“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人又反入于机”的观点。

意思是青宁虫生出豹子,豹子生出马,马生出人,而人又返归造化之初的浑沌中。

显然,从今天科学的视角来看,这是荒谬的,但是从生物演化的视角看,庄子认为生物的进化是由低到高的,与“进化论”的观点不谋而合。

结合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庄子认为马是人类的祖先也是情有可缘的。

所以,在《庄子》一书中,常常用“马”来比作“人”的性情,认为“野马”是未被驯服的马,符合自然的天性,拥有自在与逍遥的品行,并认为伯乐对于“马”的训练是迫害马的天然本性,会适得其反。

以马喻人,可见庄子倡导人类的本来面目,自然天性,不能压抑本性中的逍遥与自由。

其四是《马蹄》所谓“马,蹄可以践风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

庄子在《马蹄》中特别强调野马的天性顺遂自然本来,伯乐把车衡和颈轭加在它身上,把配着月牙形佩饰的辔头戴在它头上,那么马就会侧目怒视,僵着脖子抗拒轭木,暴戾不驯,或诡谲地吐出嘴里的勒口,或偷偷地脱掉头上的马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