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面试的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面试的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面试的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首因效应:穿着张扬让人惊案例:小杨是工科名校毕业生,专业对路、成绩优良,在厚厚的应聘材料中脱颖而出,入列预选名单。
但她面试时,穿着过于新潮:鲜艳的短上衣、破旧的低腰裤,很夸张地戴着热带风情的大耳环,一进门就让由高级工程师组成的考官们一愣,考官们没问几个问题,就结束了面试,结果当然是她被淘汰出局。
点评:“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
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能够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
面试中首因效应的作用不可小瞧。
虽然考官的“印象”标准不一样,但总体来说有些标准是一致的,这就是:踏实、开朗、精神饱满、信心十足、坦诚、机敏、干练的人,会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理工类专业要求“踏实、耐得住寂寞”,而小杨的穿着,却给招聘考官留下了“华而不实、喜欢张扬”的第一印象,她的出局,是自然的了。
近因效应:相貌平平却自信案例:毕业生小林是个相貌平平的小男孩,到一个单位参加面试,进考场后,考官只轻描淡写地问了他是哪个学校毕业的,是哪个地方的人等几个问题后,就说面试结束了。
正当他要离开考场时,主考官又叫住他,说:“你已回答了我们所提出的问题,评委觉得不怎么样,你对此怎么看?”小林立刻回答:“你们并没有提出可以反映我的水平的问题,所以,你们也并没有真正地了解我!”考官点点头说:“好,面试结束了,你出去等通知吧。
”结果是录取通知书如期而至。
点评:最近、最后的印象,往往是最强烈的',可以冲淡在此之前产生的各种因素,这就是“近因效应”。
其实,考官第一次说面试结束,只是做出的一种设置,是对毕业生的最后一考,想借此考查一下应聘者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
如果这一道题回答得精彩,大可弥补“首因效应”的缺憾;如果回答得不好,可能会由于这最后的关键性试题而使应聘者前功尽弃。
名词解释: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

个人收集整理-ZQ进行人际交往,除了自我认知外,对他人地认知也是十分重要地.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人印象地过程中,由于人际认知地心理效应作用,往往会发生这样那样地偏见.一位哲人说过:“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人际知觉偏见,很有纠正地必要,因为只有在健康地无偏见地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才能和睦相处.了解和研究这些人际知觉地“误区”,有助于克服对他人认知地偏见.、首因效应.所谓首因效应是指在人际知觉中,人对人地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不管正确与否,总是鲜明、牢固地,往往左右着对对方地评价.一般人通常根据第一印象将他人归类,然后再根据这一类别系统地特点对此人加以推论与作出判断.通常所说地“先入为主”,便是这个意思.显然,这种首因效应作用过大,便可能导致人际知觉上地失误.即一个人如果一开始给人留下好印象,那么可能一直就是好地;一个人如果一开始给人留下坏印象,则可能一直就是坏地.这种心理效应地产生带有一定地必然性.这是因为人们在接受外界事物地不同刺激时,对第一次刺激反应地强度和灵敏度相对于此后不同类型地刺激来说要大;而且第一次刺激在人们大脑里地反应,会形成一种分析、综合、解决问题地非自觉地心理倾向性或准备性,即所谓思维定势现象.它对解决同类问题是有利地,对解决变化型问题则起到消极作用.我们懂得了这种心理学原理,就可以有效地防止首因效应地消极作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近因效应.所谓近因效应是指在人际沟通过程中,知觉对象最近给人留下地印象.例如,某人本来工作挺积极,表现很好,而最近工作出了差错,由于近因效应地作用,有些人容易只看到眼前地表现,对他作出表现差地评价.再如,一个平时表现一般地人,突然做了一件好事,有些人往往会对其刮目相看,并肯定他以往地一贯表现.这种人际知觉地一左一右,均是近因效应地典型表现.这种偏差地产生有两个条件:一是“近因”与“远因”相比,一般地说,客观上对人地刺激要强一些,给人留下地印象清晰,会冲淡过去所获得地有关印象.二是从主观上说,接受刺激地主体在已有地生活体验中,对特有地“近因”看得比较重,接受这种“近因”刺激地灵敏度比较高.近因效应往往掩盖甚至否定对一个人地一贯了解,从而影响对他人地全面认识.所以,在对他人认知时,不能只看一时一事,而要历史地、全面地看,这样才能清除由于近因效应产生地认知偏差.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晕轮效应.所谓晕轮效应是指在他人地某种特殊表现突出时,印象深刻,由此引起对其他特征地忽视,从而产生以点概面地现象.这种情况犹如大风前地月晕逐步扩散,形成一个更大地光环,故称之为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美国心理学家阿希曾做过一个试验:他给被试者一张列有五种品质地表格(聪明、灵巧、勤奋、坚定、热情),要求被试者想像一个具有五种品质地人,结果被试者普遍把具有这五种品质地人想像为一个友善地人.然而,他把这张表格中地“热情”换为“冷酷”.再要求被试者根据这五种品质(聪明、灵巧、勤奋、坚定、冷酷)想像出一个适合地人时,却发现被试者普遍推翻了原来地形象,而产生了一个完全不同地形象.阿希地试验揭示了人际知觉中地一种普遍地心理现象:如果认识到一个人具有某种突出地优点,就认为其他方面都好,这个人就被一种积极肯定地光环笼罩,即“以俊遮丑”;相反,如果认识到一个人具有某种突出地缺点,这个人就被一种消极否定地光环笼罩,认为其他方面都不好,即“以丑遮俊”.晕轮效应地产生是由于某一品质地信息量大,其他品质地信息量小,导致刺激强弱程度不同造成地.这种心理效应地危害是一叶障目,以偏概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1 / 1。
解释人际交往中的晕轮效应,投射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解释人际交往中的晕轮效应,投射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1.晕轮效应:指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人的某一方面特征被评价为积极或消极时,会影响到对其其他方面特征的评价,即形成“晕轮”效应。
比如,如果某人被认为很聪明,那么他的其他优点也容易被看作是积极的;相反,如果他被认为很愚蠢,那么其他方面的评价也会受到负面影响。
2.投射效应:指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容易把自己的观点,感受和意见投射到对方身上,从而导致评价偏差。
例如,一个人可能因为自己情绪低落而觉得周围的人都很懒散,而实际上他们可能并不是这样。
3.首因效应:即在了解一个人时,首次接触时的印象会对之后的评价产生影响,即形成“首因”效应。
比如,如果初次接触某人时他显得友好、诚实,那么之后的评价就可能更为积极;相反,如果初次接触时他给你留下不好的印象,那么后续评价就可能更为消极。
4.近因效应:指对一个人的评价会受到最近发生的事件的影响,即近期发生的事情比较容易被记住和放大。
例如,一个人一直表现优秀,但最近在一个重要项目上失败了,那么评价就可能不如之前肯定他的表现那么高了。
- 1 -。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区别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区别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是两种矛盾但又紧密的效应概念,经常容易混淆,下面就几个不同点进行区别分析:一、性质不同1、首因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
2、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
二、产生原因不同1、首因效应:一种解释认为,最先接受的信息所形成的最初印象,构成脑中的核心知识或记忆图式。
后输入的其他信息只是被整合到这个记忆图式中去,即这是一种同化模式,后续的信息被同化进了由最先输入的信息所形成的记忆结构中,因此后续的新的信息也就具有了先前信息的属性痕迹。
2、近因效应:原因在于前面的信息在记忆中逐渐模糊,从而使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更为突出。
三、特点不同1、首因效应:对于一个初次见面就引起对方反感的人,即使由于各种原因难以避免与之接触,人们也会对之很冷淡,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会在心理上和实际行为中与之产生对抗状态。
2、近因效应:受近因效应的影响,有的人往往改变原有看法,作出错误判断,如有的企业组织一直因某职工见义勇为受到媒体和上级的表扬,就被认为一贯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用一时一事来肯定或否定一个企业的全面工作,很容易片面、失误。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的看似矛盾,其实仔细分析起来并不矛盾。
因为如果一个人评价另外一个不太熟悉的人,那么首因效应发挥的作用会更大,如果一个人评价另外一个特别熟悉的人,或者是朋友,那么他的近因效应就会发挥更大作用。
因为他正认识的这几年中某个更完整的印象会把首因效应覆盖掉。
了解了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更好地看待一个人而不被他的一些外在行为受影响,可以放下更多的评判。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反应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反应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际交往中,对交往对象的认知、印象、态度以及情感等,都会直接影响到交往的正常进行。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交往过程中的人际认知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差。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反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反应1、首因效应首因,即最先的印象,或称第一印象。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注意开始接触到的细节,如对方的表情、身材、容貌等,而对后来接触到的细节不太注意。
这种由先前的信息而形成的最初的印象及其对后来信息的影响,就是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大学生的交往活动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
客观地说,首因效应在交往活动中有一定的作用。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先人为主”,它影响着今后交往活动的深入进行。
当然,第一印象也不是不可改变的。
虽然第一印象赖以产生的信息是有限的,但由于人的认知具有综合*,完全可以把这些不完全的信息贯穿起来,用思维填补空缺,形成一定程度的整体印象。
2、近因效应近因,即最后的印象。
近因效应,指的是最后的印象对人们认知具有的影响。
最后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印象,这也就是心理学上所阐释的后摄作用。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固然重要,最后的印象也是不可忽视的。
一般而论,在对陌生人的认知中,首因效应比较明显;而对熟识的人的认知中,近因效应比较明显。
这就告诉我们,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既要注意平时给对方留下的印象,也要注意给对方留下的第一印象和最后印象。
3、光环效应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指的是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一系列特*上,从局部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即根据最少量的情况对别人作出全面的结论。
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说的就是这种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实际上是个人主观推断的泛化和扩张的结果。
在光环效应状态下,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一旦变为光圈被扩大,其优点或缺点也就隐退到光的背后被别人视而不见了。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例子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是两种重要的心理现象,它们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因效应的例子:
当你第一次见到一个人时,你对他/她的印象会很大程度上决定你对他/她的看法。
如果一开始你就对他/她有好感,那么在后续的交往中,你可能会更加积极地看待他/她。
在求职面试中,如果面试官对你的第一印象很好,那么他们可能会更加倾向于录用你。
近因效应的例子:
当你和一个朋友长时间没有联系后,如果你们最近又开始频繁交流,那么你可能会对这个朋友产生新的印象。
这种新的印象可能会改变你之前对他的看法。
在一个产品的广告宣传中,如果广告商在一段时间内连续播放该产品的广告,那么消费者可能会对该产品产生更深的印象,从而影响他们的购买决策。
需要注意的是,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它们有时会同时存在并相互影响。
在认知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两种效应,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人和做出决策。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是两个对立统一相辅相承的概念。
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即“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
近因效应,是指最新出现的刺激物促使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或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最后的印象往往是最强烈的,可以冲淡在此之前产生的各种因素,这就是近因效应。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洛钦斯A. S. Lochins1957年以实验证明了首因效应的存在,他用两段杜撰的故事做实验材料,描写的是一个叫詹姆的学生生活片断。
一段故事中把詹姆描写成一个热情并且外向的人,另一段故事则把他写成一个冷淡而内向的人。
他将不同组合的材料,分别让水平相当的中学生阅读,并让他们对詹姆的性格进行评价。
研究证明,第一印象对认知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第一印象,是在短时间内以片面的资料为依据形成的印象,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主要是获得了对方的性别、年龄、长相、表情、姿态、身材、衣着打扮等方面的印象,以此判断对方的内在素养和个性特征。
最先的印象对他人的社会知觉产生较强的影响,并且在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
这种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是人们普遍具有的主观性倾向,会直接影响到之后的系列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首因效应所形成的第一印象常常影响着人们对他人以后的评价和看法。
而在首因效应中,对情感因素的认知常常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们通常都喜欢那些流露出友好、大方、随和情感的人,因为人们都需要获得他人关注和尊重。
社会心理学家艾根在1977年研究发现,人们在相遇之初按照SOLER模式来表现自己,可以明显增加他人的接纳性,使得在对方的心目中建立起良好的第一印象。
具体是由五个英文单词的开头字母拼写的专用术语,其中:S表示坐姿或站姿要面对别人;O表示姿势要自然开放;L表示身体微微前倾;E 表示目光接触;R表示放松。
先入为主与近水楼台——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科技/Science先入为主与近水楼台——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郝 芳“先入为主”出自《汉书·息夫躬传》,指先听进去的话或先获得的印象可能在人的头脑中占据主导地位,以后再遇到不同的意见时不容易接受。
“近水楼台”出自宋代苏麟的《断句》:“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
”诗句借自然景色来比喻因靠近某种事物而获得优先的机会。
从心理学上讲,“近水楼台”也可以理解为,离认知主体越近的客体越容易留下深刻印象。
这两个成语所描述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在心理学中可以对应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第一印象”效应为何深入人心社会知觉领域的首因效应比较为人熟知,它还有个更通俗易懂的名字——“第一印象”效应。
首因效应是指在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他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头脑中形成并占据主导地位。
这种印象非常深刻,持续时间长。
虽然,后来接收的信息也会影响人们的认知,但都无法与第一印象相提并论。
首因效应包括一个人的谈吐、举止、服饰、相貌、神态等,这些对他人来说都是新信息,对感官的刺激比较强烈,有新鲜感。
后来的接触也常常无法改变初次见面留下的深刻印象,有时因为首因效应带来的偏见,可能失去双方后续的互动机会,潜在的优点也无法显现。
历史上也有不少因首因效应而错失英才的当权者。
三国时期,与诸葛亮齐名的谋士庞统面见孙权,孙权见“其人浓眉掀鼻,面黑短髯,形容古怪”,心中先有不快,于是以“待有用公之时,却来相请”将其拒Science/科技之门外,即使鲁肃苦苦相劝也无济于事。
庞统又去投奔刘备,“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亦不悦”,于是打发他去“东北一百三十里”的耒阳县就任县宰。
庞统两次自荐均未获得成功,主要原因就是未能给孙权和刘备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所以没有得到重用,才能也无从发挥。
首因效应在人际认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以实验的方式证明了这一点。
洛钦斯编写了两个关于学生詹姆的故事:一段故事把詹姆描写为一个热情而外向的人,比如,他和朋友一起出门,不仅与熟人聊天、打招呼,也和刚认识的人打招呼;另一段故事把詹姆描写为一个冷淡而内向的人,如独自回家,不主动和人打招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1、首因效应(primary effect,first impression 第一印象):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会面 时所形成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 作用。
2、经典实验研究:洛钦斯的文字实验材料 首因效应实验
材料一:吉姆走出家门去买文具,他和他的两个朋友一起走在充满阳光 的马路上。他们一边走一边晒太阳。吉姆走进一家文具店,店里挤满了 人。他一边等待店员对他的注意,一边和一个熟人聊天。他买好玩具向 外走的时候遇到了熟人,就停下来和朋友打招呼。后来告别朋友走向学 校。在马路上遇到了一个前天晚上刚认识的女孩,他们说了几句话就分 手了。 材料二:放学后,吉姆独自离开教室出了校门。他走在回家的路上, 路上阳光很耀眼,吉姆走在马路阴凉的一边。他看见马路上迎面而来的 是前天晚上刚认识的那个漂亮女孩。吉姆穿过马路进了一家饮食店,店 里挤满了学生。他注意到那儿有几张熟悉的面孔。吉姆安静地等待着, 直到店员注意了他,买了饮料。他坐在一张靠墙的椅子上喝饮料,喝完 就回家了。
最后印象 近因效应 两种信息断续地被人感 知,人们倾向于对后者 印象较深。 与熟人交往时易起作用
组别
条件
友好评价第一组先出示热情、源自向材料, 然后出示相反材料 78%
第二组
先出示冷淡、内向材料,
然后出示相反材料
第三组 第四组 只出示热情、外向材料 只出示冷淡、内向材料
18%
95% 3%
洛钦斯在被试阅读材料前预先告知和提醒他们, 材料分为两个部分,要求在阅读全部材料后再对吉 姆做判断,结果发现首因效应消失了。
3、近因效应:最后的印象对人认知具有强烈的 影响。 洛钦斯不让被试者连续阅读两份材料,而是 让被试者阅读完第一种材料后进行一段其他活 动,如做数学题、做游戏等,然后再让被试者 阅读第二种材料,结果发现产生了近因效应。
第一印象 首因效应 两种信息连续地被人感 知,人们倾向于对前者 印象较深。
与陌生人交往时易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