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设计的起源
大一中国设计史知识点总结

大一中国设计史知识点总结设计是一个伴随人类发展而不断演变的领域,而中国设计史作为其中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大一学习设计史的过程中,我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知识,下面就是我总结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一、中国设计的起源和发展1. 中国古代设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如新石器时代的玉器、陶器等。
中国古代的设计主要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礼仪、尊重传统与稳定,这也使得中国设计在整体风格上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
2.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设计逐渐发展出特有的美学风格。
例如,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是注重天人合一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3. 在唐宋时期,中国的绘画、书法、陶瓷等艺术形式达到了巅峰。
这个时期的设计强调自由、秩序与美感的统一,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
二、中国古代常见的设计元素1. 雅致与简约:中国设计追求简约而不失美感,将精神内涵与物质表现相结合。
例如,传统的中国花园通过布局、材料和景色的选择,创造出宜人而优雅的环境。
2. 象征性与意象:中国设计常常采用象征性的元素来传递特定的含义。
例如,龙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象征,被视为吉祥与权威的象征。
3. 形式与功能的统一:传统的中国设计强调实用性与审美的统一,注重形式与功能的和谐。
例如中国传统家具的设计,注重实用性的同时也追求线条之美。
三、中国古代设计与世界设计的对比1. 中国古代设计与西方设计有许多相似之处,如都注重表达文化、人文主义的表达以及追求美感。
然而,中国古代设计更加注重内涵与象征性,而西方设计更加强调功能与实用性。
2. 在建筑领域,中国的传统建筑更注重居住者对自然的感知,而西方建筑更着重于空间的划分和功能的实现。
3. 在绘画方面,中国古代绘画更注重意境的表达,通过意境来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而西方绘画强调逼真的描绘和透视。
四、中国设计史的现代发展1.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设计开始受到社会主义思想与西方现代设计的影响,设计理念和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艺术设计史

第一节 工艺美术运动
1851年英国世界博览会
英国伦敦1851年举行第一次世界博览会,会上展示的工 业产品外形相当粗陋,显示了机械化工业生产的弊端及设计 水准下降的局面。从反面刺激了现代工业设计思想的出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一章 中国艺术设计的起源
第二节 青铜器时代
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出现的中国青铜工艺,是我国工艺设计史上最突出和最具艺术 性的艺术成就。 青铜工艺代表性代表了奴隶社会手工业发展的最高水平。
第一章 中国艺术设计的起源——青铜器设计
商代尊鬼神,崇拜祖先,所以商代青铜器设计多以表现神秘,严肃、恐怖。 司母戊鼎 四羊方尊 龙虎尊 虎食人卣 人面纹铜方鼎
为工具的时代称为石器时代。
第一章 中国艺术设计的起源——石器时代
人类最初只是使用天然的石块或棍棒为工具,后来经过无数次的经验积累,渐渐学会了选择石块,这种选择 必不可少地需要他们进行观察、判断、比较等自觉的思维活动,并逐步掌握了改进的简单加工技术,出现了 早期的打制石器,虽然这些经过加工的石器,粗陋得似乎与自然物并无多大差异,但从此人类不再像一般动 物那样本能地去满足它们所属物种的标准和需要,而是开始了按照自己头脑中已经存在的某种观念(需要), 有目的地,自觉地改变自然物的形态,这是创造的开始,是人类设计活动的开始。这个时期称为旧石器时代
东汉以后,是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接着有西晋与东晋 的前后交替,再就是北朝的北魏、北齐、北周和南朝的宋、齐、 梁、陈国家分裂;割据愈演愈烈。但是作 为新兴产业浙江一带地 区渐渐发展起来——这就是著名的六朝青瓷。所谓“六朝青瓷” 是指当时生产于江南地区的青瓷器。六朝青瓷标志着中国制瓷业 的成熟。
20世纪中国艺术设计发展史简述

20世纪中国艺术设计发展史简述摘要:1.20世纪中国艺术设计的起源与初期发展2.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艺术设计特点3.20世纪80-90年代的改革开放与艺术设计变革4.21世纪初至今的艺术设计发展趋势5.我国艺术设计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影响6.总结与展望:20世纪中国艺术设计的贡献与未来发展正文:一、20世纪中国艺术设计的起源与初期发展20世纪初,随着西方艺术思潮的传入,中国艺术设计开始迈向现代化。
这一时期,艺术家们努力探索如何在传统艺术基础上融合西方设计理念,为我国艺术设计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艺术设计特点在这个时期,我国艺术设计受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影响,强调实用性、大众化,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建设成果。
此时,艺术设计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推动了我国工艺美术的发展。
三、20世纪80-90年代的改革开放与艺术设计变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艺术设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设计观念逐渐更新,艺术家们开始关注人性化、环保等设计理念,同时在国际设计舞台上崭露头角。
这一时期,中国艺术设计呈现出多元化、创新性的特点。
四、21世纪初至今的艺术设计发展趋势进入21世纪,我国艺术设计持续快速发展,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为艺术设计提供了新的创作空间。
设计跨界融合成为趋势,艺术家们不断探索多元化的表现手法,推动中国艺术设计走向世界。
五、我国艺术设计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影响经过一个世纪的不断发展,中国艺术设计已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在国际设计竞赛中,中国设计师屡获佳绩,为我国争光。
此外,中国艺术设计也为全球设计领域贡献了许多独特的创意和理念。
六、总结与展望:20世纪中国艺术设计的贡献与未来发展20世纪中国艺术设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我国文化事业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浅谈中国艺术设计史

浅谈中国艺术设计史
中国艺术设计史,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的历史,也是一个延续了几千年
的发展历程。
中国艺术设计史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的艺术设计主要以器物为主,
器物的形式和工艺被认为是一种文化象征和社会地位的表现。
而到了汉代,盛行的是通行
人书、书法、印章、绘画等艺术形式。
这些艺术形式的创作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
理解和巧妙的运用。
随着历史的演变,中国艺术设计也渐渐开始融入宗教、国家政治、文学、建筑等领域。
在唐朝时期,佛教艺术的发展达到了巅峰,而宋代时期,景泰蓝、瓷器、紫砂壶等器物的
制作技艺成为世界级的宝藏,吸引着海内外的观众。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艺术设计更是出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优美的书法、舞蹈、戏曲、绘画、雕刻、陶瓷等艺术形式一一呈现。
同时,民间艺术也得到了充分
的发展,白蜡画、剪纸、雕花、扎染等民间艺术形式开始流行起来,给中国艺术设计注入
了新的活力。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中国艺术设计也迎来了大发展。
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中国
的艺术设计开始吸收了大量的西方艺术文化,如油画、雕塑、建筑等领域的艺术形式。
同时,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不断发展的中国也为艺术设计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
更多机会与资源。
所以说,中国艺术设计史是一个历经千年,并且不断演化和创新的历史。
中国艺术设
计是以自我认同、自我反省、自我创新为基础的,并且能源源不断地为中国现代文化注入
新的活力与时代感。
总之,中国艺术设计在整个艺术领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成为了
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见证。
浅谈中国艺术设计史

浅谈中国艺术设计史中国艺术设计史可以说是中国悠久文明的一部分,涵盖了从古代至今的艺术设计传承和发展。
在中国艺术设计史上,有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艺术家和作品,这些都为中国的艺术设计传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古代中国的艺术设计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那时的人们已经开始用石器、陶器等工艺品来装饰生活,中国的艺术设计起源于这个时期。
而到了夏商周时期,中国的青铜器制作达到了巅峰,这些青铜器既是实用工具,也是极富装饰性的艺术品,展现出了中国古代人的美学追求和审美观念。
在此时期,典型的艺术设计符号如龙、凤、鸟兽纹等开始在青铜器上出现,成为中国古代艺术设计的代表符号。
随后,汉代、唐代等时期都有着不同的艺术设计风格和特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唐代的唐三彩,这种彩绘陶器釉色鲜艳,图案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成为了中国古代艺术设计的瑰宝。
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国的艺术设计也经历了起伏。
唐宋两代,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开始备受推崇,而著名的瓷器作为中国的传统工艺也开始逐渐发展,元明清时期更是达到了巅峰。
明朝时期的青花瓷,被誉为中国瓷器史上的一大奇迹,其纹饰优美,色彩鲜艳,带有浓重的中国风格。
清代的景德镇瓷器,更是成为中国瓷器艺术的代表,深受世人喜爱。
中国的绘画和书法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巅峰。
著名的文人画家如唐伯虎、文征明等都是当时的艺术设计大师,他们的作品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现代,中国的艺术设计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认可和发展。
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艺术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新,中国的艺术设计开始走向现代化。
著名的国画家张大千、徐悲鸿等人都成为了当时的艺术设计领军人物,他们开创了新的艺术设计风格,对中国的艺术设计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工艺美术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著名的景泰蓝、金漆工艺、刺绣等传统工艺更是在这一时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成为了当时的艺术设计亮点。
而到了当代,中国的艺术设计更是蓬勃发展。
设计史-中国设计史

第一节原始社会时期的设计
石器设计
形式 目的
旧石器时代 打制石器
新石器时代
磨制石器
形式
有意识的,有 目的打制成石 斧、石刀、石 铲,懂得复合 使石器光滑美 观,且使之工 整、锋利进行 钻孔,便于携 带
目的
陶艺时代
(一)制造工具是人类所特有的改造自然 的社会生产活动
1.动物使用工具仅限于利用自然,而不能制造工具 对自然界进行改造,只有人可以做到。
2.人类做出的有决定性意义的改变是用自己的手来 打制石器,并使用石器工具进行改造自然的社会 生产活动。
3.石器工具凝结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目的性和 实用性,显示出原始时期人类的设计能力和水平, 它标志设计的发生
第一节原始社会时期的设计
原始“彩陶”的设计
■半坡型 鱼形花纹:由写实逐渐演变为抽象,可以分为草体鱼纹和复体鱼纹。人 面鱼纹盆和尖底瓶汲水器。
第一节原始社会时期的设计
原始“彩陶”的设计
■半山型:图案组织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用旋涡纹组成装饰;二是用 葫芦形纹作面的分割,是装饰面区分为数个单位,并流行运用锯齿纹。 甘肃省和政县半山 村
庙底沟彩陶代表作品:彩陶花瓣纹盆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高12厘米,口径20.3 厘米,1956年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北京故 宫博物院藏。泥质红陶,器表磨光。钵体盆 形,敛口,沿外折,鼓腹,腹下缩成高足, 平底,为庙底沟类型的典型器例。绘黑彩, 纹饰以圆点和弧边三角相连缀,形成花瓣式 彩绘的二方连续纹带,纹理优美,线条简洁 流畅,装饰效果强烈。
原始彩陶设计有下列几种: ■半坡型、 ■庙底沟型 、 ■马家窑型 、 ■半山型 、 ■马厂型
中国设计史,一、中国设计艺术起源,第二章青铜时代设计

―北京人”的尖状器
旧石器时代人们使用燧 石、鹿角和骨头所制成 的各种工具
•新石器时代
鹿角制成的鱼叉
石器设计的审美法则:
• 1.宜人性
• 2.形式感 • 3.实用性
为什么说石器是人类早期的设计活动? • 一、它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标准化,这既是为了适应使 用要求,也是由于要适应当时的技术和材料所限定的 条件。 • 二、它表明了原始人类对于石料的特点以及打制成形 方法的清楚认识。精致石器显示了卓越的美感和制作 者对于形的控制能力。
①用漩涡纹组成装饰 ②用葫芦形纹作面的分割,使装饰面区分数个单位。 ③流行运用锯齿纹,彩绘的线条红、黑相间。
旧石器时代人们使用燧石、鹿角和骨头所制成的各种工具
生 产 力
人 类 改 造 自 然 的 能 力
谁来改造
劳动者
利 用
怎么改造
人的因 素
生产工具
加 工 改造什么
劳动对象
生 产 资 料
物的 因素
人类最初只是使用天然的石块或棍棒为工具,后来经过无数次的经验 积累,渐渐学会了选择石块,这种选择必不可少地需要他们进行观察、 判断、比较等自觉的思维活动,并逐步掌握了改进的简单加工技术,出
陶器的用途——器型
• 多数情况下,日常生活用。 • 但在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发现用两瓮对合埋葬小孩的例子, 瓮上凿一小孔,表达了原始人对再生的向往。
尖底瓶
• “彩陶文化” 彩陶,是指一种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红褐 色或棕黄色的陶器。 • 彩陶的做法 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矿物质原料彩 绘,然后入窑烧制,烧制成型的彩陶呈现出赭红、 黑、白诸种颜色图案。
陶器图案的几大类型
• ⑴.半坡型
– 以西安半坡、临时漳姜寨、宝鸡北首岭为代表 – 底式平底钵、平底盆、彭腹罐、细颈瓶等施彩 – 花纹绘在口沿、器肩、上腹等醒目位置
中国艺术设计史-远古时代

什么是艺术设计? 就是人类有意识的、有艺术创造力所体现 的造物活动。
学习目的: 掌握中外各国各时期主要设计风格及代表 作品,在设计知识结构完善和设计思维上得 到开拓。
学习意义 力求寻找符合艺术设计自身发展规律的史 料进行建构,形成具有独特视角的研究线索, 进而阐明在中外艺术设计史上每个时代设计 风格的形成,都与当时的文化发展有密切的 联系。
汉族的先民据先秦文献记载的传说与夏、商、周立都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 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 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认为即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
鬶,古代陶制炊器,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代表器形之一
良渚文化为中国新石器文化遗址之一,分布 地点在长江下游的太湖地区,其中心在浙江 省良渚。
磁山文化陶器
人类最早的面粉
2、裴李岗文化 是新石器时期中国黄河流域一带的一个中 原文化,由于最早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村发 掘并认定而得名。根据考古学家对于在1977 年首次挖掘的文明的鉴证,当地文化平均开 始于公元前5千年,最早的甚至远至公元前8 千年。
裴李岗文化石磨盘
七孔石刀
二、陶器的制作与器型设计
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典型代表: 1、云南元谋石器 2、北京人石器 3、丁村文化 4、峙峪文化 5、山顶洞文化等
1、元谋人 发现于1965年5月,发现地点在云南元谋 县上那蚌村。元谋人化石包括两枚上内侧门 齿,当时定名为“元谋直立人”。
2、北京人石器 北京人距今约60-23万年前,北京人石器 的主要原料是石英脉,普遍使用锤击法、砸 击法打片。
北京人
看PPT
3、丁村文化 我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一种人类文化。 1953年发现于山西襄汾丁村。丁村石器多以 角页岩为原料,占总数的95%左右,少量为 燧石、石灰岩、玄武岩、石英、石英岩、闪 长岩制成。丁村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石核 石器数量较少,其数量略少于总量的1/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中国艺术设计的起源艺术设计的门类:装潢设计、室内设计、陶瓷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数码设计、动画设计、产品造型设计、(家具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纺织设计、建筑设计)艺术设计史的学习:一个设计师如果对世界设计文化没有充分了解,没有全面的设计修养,那么他的设计发展道路是有限的。
第一节:石器设计溯源一.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二.石器设计的审美法则:1.宜人性2.形式感3.实用性第二节:青铜器设计溯源一:青铜器在三千多年前出现,在世界设计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寓意尊神重鬼,崇拜祖先,充满了神秘色彩。
统治者的统治需要、审美情趣、生活方式决定着青铜器的设计。
二:青铜器的主要成分:红铜和锡的合金,根据需要加铅(可以降低熔点,增加硬度)三:青铜器常见的制作工艺1.失蜡法2.焊接3.刻画4.镶嵌 5.金银错6.鎏金失蜡法:以蜡作为模型,在模型的内空间填上泥土,外空间用泥和绳将其包裹,待干后自然成范,然后注入金属液。
由于蜡受热溶化流出,遗留下的空隙就被铜液填充成器型。
该方法在翻造复杂或镂空等器物极有特色,可以制造精致、复杂、多层次的造型。
四:青铜器的用途分类:1.烹饪器2.酒器3.水器4.兵器5.乐器6.事器7.杂器8.工具五:青铜器的纹样:饕餮纹、夔纹、鸟纹、象纹、鱼纹、人纹、几何纹第三节:思考题一.什么是石器设计?石器设计的审美法则是什么?二.什么是失蜡法?什么是饕餮纹?三.简述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工艺的几种装饰手法。
第二章:中国封建社会的艺术设计第一节:陶瓷设计一.原始陶器:1.半坡型:陕西西安半坡出土。
纹样单纯,常用直线、波线、折线组成,黑色绘成,动物形花纹较多。
代表:人面鱼纹。
2.庙底沟型:河南三门峡出土。
纹样多用直线和曲线,鸟纹应用更多。
3.马家窑型:甘肃临洮(tao)县马家窑出土。
纹样以点和螺旋纹为主,装饰面积较大,更为精致美观。
代表:舞蹈纹盆。
4.半山型:纹样多旋涡纹和葫芦纹,并流行锯齿纹,彩绘红黑相间。
5.马厂型:纹样常见折线纹、回纹,人形纹(蛙纹)最有特色。
6.大汶口文化7.龙山文化:代表:黑陶。
原始彩陶的装饰纹样,基本以几何纹的形式出现,有编织纹的遗留;部落图腾崇拜;其他动物纹样是生活直接联系,简化而成。
原始彩陶设计的形式法则:1.对比法:大小、黑白、虚实、曲直、横竖、长短、动静2.分割法:达到装饰的节奏和韵律3.多效装饰法:适用的设计意象和多面结合的艺术构思4.双关法:形体双关和色彩双关二.瓷器1.汉代和两晋:烧制出青瓷。
2.南北朝:青瓷典雅秀丽,温润柔和,端庄挺秀,饱满浑厚,一般胎骨较厚,质地细腻坚硬,并出现褐色点彩。
产地以浙江为中心。
代表:仰覆莲花尊。
3.唐朝:越窑:纯净如翠。
胎骨较薄,施釉均匀,釉色青翠莹润。
邢窑:皎洁如玉。
唐三彩:常用黄、绿、褐等色。
器皿上构成花朵、斑点、几何纹等。
人物塑造有妇女、文官、武士、天王等,动物有鸟、骆驼、狮、马等。
4.宋朝:哥窑:浙江龙泉,釉面有裂纹(开片);官窑:河南开封,釉色莹润,有月白、粉青、大绿等;汝窑:河南临汝,釉色雨过天青,粉青色釉瓷匀净;定窑:河北曲阳,胎质坚细,乳白色,技艺精丽。
“孩儿枕”钧窑:河南禹县,有“窑变”现象,呈绿或紫红斑;磁州窑:河北邯郸,民窑;耀州窑:陕西同关,青瓷窑,边沿姜黄色,胎骨厚重,釉汁浓郁,装饰方式有刻花、印花等;吉州窑:江西吉安,黑釉剔花,黑釉印花;景德镇:江西景德镇,影青器;宋瓷装饰设计:印花、刻花、划花、剔花、镂花。
5.元朝:景德镇全国制瓷中心。
胎质洁白,色彩浓艳,纹饰富丽,绘画工整,胎骨厚重,形制较大,瓷釉浑厚,花色发暗。
6.明朝:突出成就青花瓷、五彩、单色釉江苏宜兴:紫砂壶7.清朝:中国陶瓷生产达到历史顶峰。
青花加彩、斗彩、五彩、粉彩、珐琅彩、墨彩。
第二节:家具设计1.战国:河北平山出土,金银镶嵌龙凤铜方案,高37.4厘米,长宽48厘米。
2.商周至三国:跪坐是主要起居方式,家具设计以矮型为主,席与床(榻)是室内主要家具。
3.南北朝:胡床逐渐普及,出现高坐具。
4.唐和五代:家具大变革时代,经历从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
《韩熙载夜宴图》出现长桌、方桌、长凳、椭圆凳、扶手椅、靠背椅、圆几、大床等。
5.宋朝:桌、椅、凳、床柜、折屏、大案等已经相当普及。
6.明朝:明式家具:a.几案类;b.橱柜类;c.椅凳类;d.床榻类;e 台架类;f.屏座类。
选材:紫檀木,花梨木,红木,鸡翅木,铁梨木,楠木、樟木、胡桃木、榆木以及其他硬杂木。
7.清朝:沿袭明朝的程式,趋向追求富丽华贵,体积庞大厚重,滥用雕镂、镶嵌、彩绘、堆漆等手法,不厌其烦繁琐堆砌,重技巧,忽视效果。
第三节:建筑园林设计一.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发展概述1.早期原始建筑:挖掘洞穴——露天洞穴——棚罩——竹木(干阑式建筑)2.商周建筑:已经使用斗和拱。
3.秦汉建筑:沿袭前朝台榭建筑和纵架结构,楼阁建筑开始兴起。
4.南北朝建筑:佛寺以北魏洛阳永宁寺最大。
5.隋唐建筑:隋朝赵洲桥,大量木结构建筑。
6.宋朝建筑:木建筑采用古典的模数制,最早的建筑技术书《营造法式》,监丞李诫著。
7.辽代建筑: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我国唯一的木塔。
8.明清建筑:以故宫为代表,严格对称布局,是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典型产物。
二.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在结构上的特点1.木框架结构——叠梁式和穿斗式2.衬托性建筑的应用——华表、牌坊、照壁、铜狮等3.封建宗法礼制的设计4.空间设计的高潮5.中轴线的对称布局6.庭院式的组群布局7.富有装饰性的屋顶8.色彩的运用9.工程做法三.中国古代建筑的著名作品1.天坛的设计艺术2.西藏布达拉宫的设计艺术四.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明清北京城设计:全长7.5公里的中轴线贯穿南北,皇家建筑体量宏大,色彩鲜明,与市民的青灰瓦顶形成强烈的对比。
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上强调封建帝王的权威和至尊无上的地位。
北京天坛北京故宫五.中国古代桥梁设计1.汉朝:梁桥,最普遍,古称平桥2.隋朝:赵州桥,最著名的石拱桥3.金代:卢沟桥,联拱式石桥,距今800年历史,长265米,宽8米多,有11个桥孔。
工程成就突出,桥上有精美生动的华表、桥栏、石狮。
4.宋朝:《清明上河图》,汴梁虹桥,单跨木构拱桥,整体造型轻盈。
六.中国住宅设计实例1.干阑式住宅2.帐包式住宅3.四合院住宅4.窑洞住宅5.闽南土楼住宅七.中国园林设计发展以及特点1.最早文字记载《诗经灵台》,记述的“灵囿”;2.商周:古代园林出现;3.秦朝:秦始皇在渭水之南建“上林苑”,建有许多离宫;4.秦汉:建筑宫苑“一池三山”的做法,开创人工堆山记录;5.魏晋南北朝:山水诗和游记,对园林布局有启示;6.元、明、清:大造官苑,故宫御花园、圆明园、颐和园等。
特点:1.浓郁的民族风格,亭、台、楼、阁、廊、榭、轩、舫、馆、桥等,配上自然的水、石、山、木;2.假山是园林的重要因素;3.明代造园家计成《园冶》;4.中国古代园林主要是模仿自然,“虽有人作,宛自天开”;5.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诗文的综合体;6.突出重点景区,辅以若干小景区;7.非常讲究“借景”。
八.古民居建筑与环境——西递1.水理论——水口、村落2.整体外观——砖木结构、封闭构制、青瓦白墙3.三雕装饰——石雕、木雕、砖雕4.门厅与正门闽南土楼住宅布达拉宫应县木塔第四节:服装设计1.夏商周:中国冠服制度初步确立,到周代完善。
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等级、尊卑。
标志着权力和等级的冕服和官服及各种饰品成服饰发展的主流。
服装主要形式:上衣下裳。
衣袖有大小两种样式,衣领一般为矩形,衣长大多到膝盖。
服装的四个主要样式:直裾单衣、曲裾深衣、襦(ru)裙、胡服。
深衣:上衣和下裳缝合在一起的衣服,这种形式是我国历代服装的基本特征,近代男子的长衫、女子的旗袍、连衣裙都是深衣制延续。
2.秦汉:汉四百年,一直以袍服为礼服。
男子:以袍服为贵,为宽衣大袖,分为直裾和曲裾。
女子:礼服是深衣,与战国不同,还需要穿襦裙和裤子。
3.魏晋南北朝:各民族服饰相互影响,相互吸收,渐趋融合,形成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第二次大变革,以自然洒脱、清秀空疏为特点。
男子:中原以南文人讲究宽衣大袖,史称“褒衣博带”。
特点为:袖口宽大,不受拘束,朝宽松舒适的方向发展,以示不拘礼法,不受世俗羁束,潇洒超脱。
女子:深衣流行,通常将下摆制成数个倒三角形,层层相叠,围裳之间有两条或数条飘带。
4.隋唐:中国服饰史最灿烂的一页,特别唐朝女服,从面料到款式,都显示着封建文化的高度文明。
男子:圆领袍衫是隋唐时期士庶、官宦普遍穿着的常服。
女子:盛唐贵族女子服饰以展示形体和气质美,薄、露、透,偏重领子下工夫,有圆领、方领、斜领、直领、鸡心领、袒领。
5.宋朝:《清明上河图》,描绘有各行各业人士的服饰,百态纷呈。
大体沿袭隋唐旧制,崇尚简朴、严谨。
6.明朝:古典服装达到高峰,恢复汉族礼仪,调整官服制度,等级制度更为森严,有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等,冕服只有皇族能穿。
男子:便服:以袍、裙为主。
特点为:大襟、右衽、宽袖、过膝。
官服:胸背有补子,是一种有固定位置、形式、内容和意义的文饰,用金线或彩线织成飞禽走兽,通常为方形,以纹样不同显示官阶差异。
7. 清朝:对传统服饰变革最大,形制也最为复杂。
女子基本与明代末年相似,服饰有朝褂、朝袍、朝裙、龙褂、吉服褂、命妇蟒袍、朝珠等。
满族妇女多穿旗袍,外加坎肩,脚穿高底鞋。
旗袍:初期宽大,后期窄如直筒,一般与腰际平,上衣多无领,穿时加小围巾,后来领口样式渐多。
其他设计:雕塑设计、纺织品设计、漆器设计、瓦当设计、铜镜设计、金属工艺设计第三章: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设计第一节:巴洛克设计艺术巴洛克:诞生16世纪末,兴盛于17世纪,18世纪正式称呼流行,为“古怪荒诞的意思”。
突破古典艺术的常规,一反文艺复兴时期追求高度写实与和谐端庄的人文主义传统,追求华丽、夸张、怪诞、壮观的表面效果,以鲜明饱满的色彩和扭曲动荡的曲线,通过光线变化和形体的动感来塑造一种精神气氛,把现实生活和幻想激情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惊心动魄的戏剧性趣味。
一.建筑设计1.罗马耶稣会堂:1568年开始建造,巴洛克艺术的第一个标志性建筑,表现动感的开端。
正面为柱式的两层,上面两侧有两对大涡卷。
2.罗马圣卡尔罗教堂:“巴洛克建筑之父”波罗米尼设计。
充分利用正弦弧和反弦弧的多变状曲线,多变的外形和天顶上的天使装饰使建筑充满了动感。
教堂天顶圆盖综合运用六角形、八角形和十字形图案,造成一种无限深远的错觉。
3.圣彼得大教堂:巴洛克建筑最伟大的作品。
主教堂的大圆顶由米开朗基罗设计;贝尼尼完成广场廊柱和主教堂雕刻。
广场面积3.5公顷,以一个方尖碑为中心,两边各有一个喷水池,周围围绕着相互对应的半圆形大理石柱廊,284根立柱和88根壁柱组成四个一组的巨大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