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观察和护理论文

合集下载

新生儿黄疸光疗的临床观察与综合护理分析

新生儿黄疸光疗的临床观察与综合护理分析

新生儿黄疸光疗的临床观察与综合护理分析【摘要】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疾病,严重时可能导致脑损伤甚至死亡。

光疗作为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光照来降低患儿体内胆红素的浓度。

本文从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特点、光疗的作用机制、操作方法和护理措施以及光疗的并发症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结论部分对光疗的疗效进行了分析,强调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本文旨在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对新生儿黄疸光疗的全面了解,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保障患儿安全及健康。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光疗、临床观察、综合护理、作用机制、操作方法、护理措施、并发症、疗效分析、护理工作、进一步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生理现象,其发生率在全世界范围内均较高。

新生儿黄疸主要是由于新生儿血液中的胆红素过多导致的,通常在出生后的1至2天内开始出现,多在出生后的第3至5天达到高峰。

黄疸的主要症状是皮肤、巩膜和口腔黏膜发黄,严重者可引起神经系统损害及其他合并症。

光疗是目前治疗新生儿黄疸最有效、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光疗的作用机制是利用特定波长的蓝光照射新生儿皮肤,激活皮肤表层胆红素的光解作用,使其转化为无毒的异构体,进而经尿液、粪便排出体外。

光疗操作简便,但患儿在接受光疗后需要特别细致的护理,以确保疗效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对新生儿黄疸光疗的临床观察与综合护理分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了解黄疸的临床特点、光疗的作用机制和操作方法,以及光疗后的护理措施和并发症,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护理质量,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新生儿黄疸光疗的临床观察与综合护理分析,旨在通过对光疗的作用机制、操作方法以及光疗后的护理措施进行深入研究,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借鉴经验。

通过对光疗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进行分析,探讨光疗对新生儿黄疸的疗效,以及护理工作在光疗过程中的重要性。

本研究还旨在探讨新生儿黄疸光疗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及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为临床治疗和护理提供更加全面的指导和支持。

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护理论文

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护理论文

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护理论文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

一般情况下,新生儿出生后1~2天,血清胆红素浓度即可上升到5~7 mg/dl,到第三天可上升到10 mg/dl以上,这一现象被称为生理性黄疸。

若血清胆红素浓度超过17~20 mg/dl,即为新生儿黄疸。

过高的胆红素会导致新生儿发生脑损伤,出现可逆或不可逆的神经系统损害。

蓝光治疗是新生儿黄疸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的护理策略,以期提高其治疗效果和护理质量。

一、蓝光治疗的原理蓝光治疗是利用具有较高能量和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治疗新生儿黄疸。

蓝光的波长在400~480 nm之间,能有效刺激人体内色素细胞的代谢,促进胆红素从皮肤中转移出来,防止对神经系统造成潜在威胁。

同时,蓝光还能促进维生素D3的形成,确保新生儿的健康发育。

二、蓝光治疗的实施1、环境准备:蓝光治疗室应保持光亮舒适,噪音较小、不易引起婴儿惊醒的环境。

为避免交叉感染,治疗室内需保持清洁。

室温较高,应适当降温,以减少婴儿的水分流失。

2、掌握治疗时间:蓝光治疗时间由医生根据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浓度、疾病严重程度及治疗效应等因素进行制定,一般为5~7天。

治疗效果良好,血清胆红素浓度正常后即可停止治疗。

3、保证治疗安全:蓝光治疗时间一般在2~4小时,婴儿全身暴露在治疗设施下,应注意保暖,避免寒冷感染。

治疗过程中需保持医护人员的密切观察,随时了解婴儿的身体状况。

如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治疗。

三、护理措施1、缓解焦虑情绪:蓝光治疗时间较长,很容易引起婴儿的焦虑情绪,影响治疗效果。

家长可以给宝宝讲一个简单有趣的故事、哼一段温馨的歌曲或轻抚宝宝安抚其情绪。

2、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正常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过程,因宝宝暴露于大量光照下,会出现大量汗液及肠胃中水分丧失,容易引起体液的失衡。

护理人员应及时喂养,避免婴儿出现脱水现象。

3、减缓皮肤敏感:由于婴儿皮肤幼嫩不耐受,蓝光照射会导致婴儿皮肤敏感、红肿等情况。

早产儿黄疸的观察与护理分析

早产儿黄疸的观察与护理分析

早产儿黄疸的观察与护理分析xx年xx月xx日•早产儿黄疸概述•早产儿黄疸的观察•早产儿黄疸的护理措施•早产儿黄疸的并发症及处理目•早产儿黄疸的预防与控制•研究展望与结论录01早产儿黄疸概述指皮肤、黏膜及巩膜发黄的症状,通常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导致。

黄疸指早产儿在出生后的一段时间内出现黄疸,通常在出生后2-3天内出现,并在出生后2-4周内消退。

早产儿黄疸早产儿黄疸的定义生理性黄疸由于早产儿肝脏功能不成熟,无法有效处理胆红素,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聚。

随着早产儿生长发育,生理性黄疸会逐渐消退。

病理性黄疸由于某些疾病或病理因素导致早产儿黄疸持续时间过长或加重,需要及时治疗。

早产儿黄疸的分类生理性黄疸早产儿肝脏功能不成熟,无法有效处理胆红素,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聚。

此外,胎便排出延迟、母乳喂养不足、缺氧等也可能导致生理性黄疸加重。

病理性黄疸可由新生儿感染、新生儿溶血、母乳性黄疸、遗传性疾病等多种疾病引起。

早产儿黄疸的原因02早产儿黄疸的观察1黄疸的识别方法23观察早产儿皮肤是否出现黄染,特别是眼白和身体皮肤。

根据皮肤颜色注意早产儿大便颜色是否变浅或呈灰白色。

根据大便颜色观察早产儿食欲是否下降,精神状态是否萎靡。

根据食欲和精神状态在早产儿出生后的24-48小时内,每2-4小时观察一次;48-72小时内,每4-6小时观察一次;72小时以后,每6-8小时观察一次。

监测频率每次观察时,记录早产儿的皮肤颜色、大便颜色、食欲和精神状态,以及测量体温。

监测时间黄疸的监测频率与时间黄疸的严重程度评估根据皮肤和大便颜色皮肤黄染严重且大便颜色变浅或呈灰白色,说明病情较重。

根据食欲和精神状态食欲下降、精神萎靡的早产儿病情较重。

根据体温变化持续高热可能是病情加重的表现。

03早产儿黄疸的护理措施蓝光照射通过蓝光照射治疗,将新生儿体内的间接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物质,有助于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减轻黄疸症状。

注意事项在光照治疗过程中,需要保护新生儿的眼睛和生殖器,避免长时间照射造成的不良影响。

新生儿黄疸的观察和护理措施研究

新生儿黄疸的观察和护理措施研究

新生儿黄疸的观察和护理措施研究新生儿黄疸是指出生后48小时内,新生儿面黄肌瘤,或体表黄染的现象。

它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约有60%的新生儿会出现黄疸症状。

在黄疸的发病机制上,主要是由于新生儿不成熟的肝功能和胆汁系统所致,同时合理的观察及护理、及时的干预和治疗也非常重要。

一、观察及诊断1. 皮肤颜色黄疸初期常在新生儿的头部或脸颊区域出现,随着病情的恶化,黄疸也逐渐向下发展。

此时需要观察黄疸的程度,黄疸指数在5-6 mg/dl左右的比较常见,但一般情况下未超过20mg/dl。

2. 黄疸的颜色和部位黄疸颜色为黄色,但有时也会偏绿色。

新生儿皮肤的黄疸部位主要是在脸部和胸部区域,随着病情的加重,黄疸会逐渐扩散至手臂、腹部、膝盖等部位。

3. 食欲变化新生儿黄疸时,由于肝功能不足,胆汁分泌减少,导致受胆固醇影响的内分泌系统受到抑制,从而影响到新生儿的食欲,发生厌食、吃奶无力等现象。

4. 系统症状新生儿黄疸不仅会表现为皮肤黄染,还可能出现一些系统性的症状,如高热、呼吸急促、腹泻、便秘、肝脾肿大等。

二、护理措施黄疸的严重程度和病情的恶化程度不同,护理措施也应因人而异。

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护理措施。

1. 饮食管理新生儿黄疸时,饮食管理十分重要。

母乳喂养是最好的选择,但要保持母亲营养足够,保证奶水的充足和营养的均衡;同时还要注意观察新生儿的饮食情况,餐后应即时扫描和麻醉。

2. 避免阳光照射直射太阳光可以使新生儿肌肤发生过敏反应,从而加重黄疸症状。

应采用间接光照、灯光等方式作为日照源。

避免阳光的直射,在照射使用时要注意保持距离。

三、结语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经常出现的常见病之一,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情况及时观察判断,进行适当的护理,以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

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家长需要注意饮食、卫生、环境和日常的护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疾病和损伤。

新生儿黄疸光疗的观察与护理

新生儿黄疸光疗的观察与护理

1.3.4.3 预防呕吐,防止窒息 光照治疗下的患儿易哭闹及手 足舞动,加上新生儿胃的解剖位置呈水平的关系,易造成 新生儿呕吐。再之,新生儿反射能力差,呕吐的胃内容物 易呛入气管收起新生儿窒息,故在护理上要采取防止新生 儿呕吐引起窒息的措施。喂患儿进食时采取45°角,喂食 的速度不能太快,患儿每次喂食不宜太饱,不超过30ml, 进食后30min内给予头部稍抬高,用柔软布类固定患儿右背 部使其成右侧卧位。这样,使奶汁尽快进入十二指肠,减 少奶汁在胃内长时间的停留及刺激,而且此体位在新生儿 呕吐时,奶汁易吐出口腔外。如患儿在哭闹中因吸入过多 的空气而暂不喂食,否则容易引起呕吐。患儿哭吵烦躁时, 护理人员应给予皮肤接触,尽量便其安静后才喂食,以达 到防止呕吐的目的。
2 结果 本组11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通过光 照疗法和精心的护理,108例治愈出院,其 中显效65例、有效43例,1例疑似胆道闭锁 转上级医院,继续治疗,1例ABO溶血由于 自身家庭问题停止治疗。其中15例出现轻微 皮疹,29例出现绿稀便,停止光疗后自行消
失。
3 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疾病,但
1.3.4.4 预防感染 新生儿免疫力低下,易受其 他细菌感染,因此在光照治疗中预防感染工作 十分重要。首先,护理人员在接触患儿前后要 洗手,有上呼吸道感染者尽量不接触患儿,非 要接触须戴口罩。注意做好新生儿臂部、脐部 护理,防止皮肤破损后细菌侵入引起感染。进 行光照治疗的室间及光疗箱要清洁,并做常规 消毒。光疗箱内湿化器的水箱均使用灭菌蒸馏 水,光疗结束后倾倒水箱内的水,使水箱干燥 备用。光疗时戴的眼罩使用后均用清水洗净, 再放入煮沸的蒸汽中熏蒸3min,晾干备用。
祝大家:
无忧PPT整理发布
【关键词】 新生儿 黄疸 光照疗法 护理 新生儿黄疸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胆红素增高而

新生儿黄疸护理论文

新生儿黄疸护理论文

浅谈新生儿黄疸的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2-3873(2011)03-0227-01【摘要】新生儿黄疸是指在新生儿时期由于体内胆红素累积引起皮肤巩膜等黄染的现象。

足月儿生理性黄疸多于生后2~3天出现,4~5天为高峰,10~14天消退。

早产儿生理性黄疸较足月儿多见,可延长到3~4周。

我科2008年9月到2009年9月共收治患儿200例,给予持续蓝光照射和精心护理取得较好效果。

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护理1新生儿黄疸病因与分类1 .1生理性黄疸小儿出生24 h后发现黄疸,并能够在10~14天内自然消失,没有其他症状,称之为生理性黄疸,有50%正常出生的小儿会出现生理性黄疸,对于早产儿而言,生理性黄疸的发生率要更高,可达80%。

生理性黄疸,大都在生后第3天出现。

早者在生后第二天出现,迟者可在第5天出现黄染,其色泽一般较轻浅,呈浅黄色,一般2~3天消退。

稍重者可延迟到出黄疸的5~6天后消退,而早产儿的黄疸,最多也不应超过7~10天。

超过14天的黄疸为迁延性黄疸,或由于其他疾病引起的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出现的顺序,一般先见于面部、颈部,然后遍及胸腹及四肢,巩膜也出现黄染。

生理性黄疸产生的原因与小儿出生后体内胆红素的代谢有关。

有一种能够消除体内多余胆红素的转移酶,要在小儿出生后3~5天才能成熟,所以此期间,新生儿体内会出现过多的胆红素而表现为黄疸。

当这种转移酶成熟后,就会将多余部分的胆红素消除,黄疸也就消失了。

所以生理性黄疸是不需要治疗的,它是人生长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

1.2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是由各种病因引起。

主要特点是黄疸出现得比较早,一般在出生后24 h之内就会出现,而且黄疸的程度较重,持续时间也较长或黄疸消退后又复现。

引发病理性黄疸的疾病较多,有些疾病还相当严重,可危及小儿的生命。

常见的疾病有新生儿溶血症、新生儿肝炎、新生儿胆道闭锁、新生儿败血症以及一些遗传性疾病。

新生儿黄疸病因分类护理论文

新生儿黄疸病因分类护理论文

新生儿黄疸病因分类及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0-0180-01【摘要】新生儿黄疸(neonatal??jaundice)是新生儿时期的常见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新生儿时期对胆红素代谢不成熟,血中胆红素水平增高,出现皮肤﹑巩膜﹑粘膜黄染现象。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一般不做特殊处理,病理性黄疸可发生核黄疸,引发智力落后,神级系统疾病等后遗症,甚至威胁新生儿的生命。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病因分类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经常会发现宝宝在住院期间皮肤会发黄,并且家属也经常会询问原因。

据临床数据表明我国50%足月儿及80%早产儿可发生新生儿黄疸1]呢?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

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

若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2~3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重复出现或生后一周至数周内才开始出现黄疸,均为病理性黄疸。

生理和病理原因使血液里的胆红素增高,出现皮肤、巩膜﹑粘膜处发黄。

1 新生儿黄疸常见的原因1.1 红细胞破坏太多太快体内的胆红素约80%是由衰老的红细胞被破坏而形成的。

如果红细胞破坏太多太快,胆红素激增,就会引起黄疸。

1.2 肝细胞摄取、结合和排泄胆红素发生障碍由于肝细胞发炎或肝细胞内缺少旰脏酶,或这种酶活力低,胆红素到肝脏后变成结合胆红素并排除的过程受影响。

1.3 由于胆管阻塞由于胆管阻塞,胆红素不能排泄到小肠,使胆汁淤积在肝细胞或胆道内而引起黄疸.国内也有报道2]要因素,其中窒息占首位。

由于新法复苏的推广和使用,新生儿窒息率大大降低,故窒息已不是新生儿黄疸的常见原因。

此外还有缺乏症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有报道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的新生儿中有1/3呈现黄疸3]2 新生儿黄疸的检查正常新生儿脐血胆红素最高约51.3μmol/l(3mg/dl),在生后4天左右达高峰,一般不超过171~205μmol/l(10~12mg/dl),早产儿不超过256.5μmol/l(15mg/dl),以后逐渐恢复。

黄疸论文:72例新生儿黄疸护理体会

黄疸论文:72例新生儿黄疸护理体会

黄疸论文:72例新生儿黄疸护理体会[摘要] 目的探讨新生儿黄疸的护理体会。

方法对72例新生儿黄疸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72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除1例因梗阻性黄疸转入外科治疗外,其余患儿均取得满意疗效,未出现核黄疸。

结论加强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能及时找出病因并进行治疗,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护理;体会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临床症状,由于其发病机制不同,它既可以是生理现象,又可以是病理现象.严重时可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产生胆红素脑病,愈后很差。

及时有效治疗黄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院于2008年1月~2011年l 月间对72名新生儿黄疸采用蓝光照射配合水疗、抚触一系列整体护理,明显减少黄疸的发生和促进黄疽的消退,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间收治的新生儿黄疸72例,男婴42名,女婴30名。

生理性黄疸48名,病理性黄疸24名。

黄疸指数12mg/dl 33例。

1.2方法生理性黄疸以及黄疽指数12mg/dl采用蓝光照射,并结合水疗、抚触护理。

2结果本组72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除1例因梗阻性黄疸转入外科治疗外,其余患儿均取得满意疗效,未出现核黄疸。

3护理体会3.1生命体征的观察观察体温、脉搏、呼吸等变化,观察心跳的次数、强弱是否有异常。

判断有无感染以及有无核黄疸的发生。

要注意观察有无昏睡、昏迷情况,眼球有无斜视、注视,有无肢体抽动。

若出现嗜睡、反应差、拥抱反应减弱等,要注意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严重可致婴儿死亡。

新生儿刺激反应正常、肌张力良好。

若对刺激无反应或反应低下、肌张力差是病态的表现。

新生儿体温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而改变,夏季常因室温过高、水摄入不足而发生高热、脱水。

冬季又易发生体温不升,凡是早产儿、低体重儿要防止硬肿症的发生。

3.2皮肤护理观察新生儿黄疸的颜色、部位变化,可判断黄疸的严重程度。

若新生儿黄疸从巩膜、头面部,逐渐扩散到四肢、手足心,且颜色加深,说明黄疸逐渐加重,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黄疸的观察和护理体会
[摘要] 目的总结新生儿黄疸的观察和护理经验。

方法通过对54名新生儿黄疸患儿的观察,分析新生儿黄疸发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护理措施。

结果 54例新生儿黄疸病患儿均找出原因,53例经及时治疗,黄疸消退,1例溶血性黄疸患儿治疗无效死亡。

结论加强新生儿黄疸患儿的观察和护理,有助于尽快找出发病的原因,及时治疗,可有效防止新生儿黄疸并发症的发生,使新生儿黄疸早日消退,促使患儿早日康复。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117-01
医学上把未满月婴儿的黄疸称为新生儿黄疸,它是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于皮肤、粘膜及巩膜出现以黄疸为特征的病症。

足月儿血清胆红素大于221μmol/l,早产儿血清胆红素大于257μmol/l,黄疸持续过久,足月儿大于2周,早产儿大于4周;黄症退而复现,血清结合胆红素大于34μmol/l,均称为病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分感染性黄疸和非感染性黄疸;感染性黄疸又分新生儿肝炎、新生儿败血症、尿路感染及先天性疟疾等;非感染性黄疸包括新生儿溶血病、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和遗传性黄疸1]。

现对我科2010年1—10月收治的54例新生儿黄疸患儿的临床资料和护理体会进行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患新生儿黄疸病患儿54例,其中男婴28例,女婴26名。

患生理性黄疸29例、溶血性黄疸2例、感染性黄疸12例、阻塞性黄疸4例、母乳性黄疸7例。

针对黄疸发生的原因,制订有效的护理计划,54例患儿中1例因溶血性黄疸出现核黄疸,经治疗无效死亡, 53例患儿经1-3周治疗均康复出院, 治疗有效率96.1%(见表1)。

表1 五组患儿病因比较
x2=9.6, p<0.05
1.2 护理方法
1.2.1 定时测体温、血压、脉搏和呼吸,随时观察患儿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新生儿黄疸的部位和颜色的变化,以观察黄疸病的严重程度,若黄疸从头面部和巩膜逐渐扩散到四肢,并且颜色加深,说明黄疸病逐渐加重,应引起高度重视;若黄疸患儿出现嗜睡,反应差,拥抱反应减弱,应警惕新生儿脑病的发生;观察患儿粪便和尿液颜色的变化,也可反映新生儿黄疸病的轻重,若尿液呈酱黄色,应考虑到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

若粪便由浅黄色转为白色,应考虑胆道闭锁引起的黄疸;观察患儿喂奶量,也可诊断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1.2.2 新生儿黄疸病的治疗,对生理性黄疸采取静脉输入葡萄糖液,补充维生素等治疗;对大便内无胆红素患儿,应使用维生素a、d、k肌肉注射,或口服其水溶性制剂,如维生素k3、k4等。

积极纠正缺氧、失水、酸中毒,防止核黄疸的发生;重视人工喂养,
对母乳性黄疸应及早用牛奶、米粉等人工喂养,诱导建立正常肠道菌群,刺激肠蠕动以利排便,保持大便通畅,以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增加胆红素与白蛋白的结合,常用方法是输血浆,每次25ml 或白蛋白1g/kg,以降低新生儿核黄疸的发生;对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病的处理,应在新生儿出生后1天内,立即用压缩红细胞换血以改善患儿水肿, 2-7天降低患儿胆红素防止核黄疸;做好保暧,避免低体温,纠正酸中毒;采取光照疗法降低新生儿胆红素[3]。

2 结果 54例黄疸病患儿中, 1例溶血性黄疸患儿因发生核黄疸,经治疗无效死亡,其他53例患儿经过2-3周护理治疗均健康出院,治疗有效率96.1%。

3 讨论新生儿黄疸分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在一般情况下很多新生儿可在出身后2-5天内出现黄疸,但一般情况良好,经过输液等治疗后,足月儿在14天内消退,早产儿可延迟至3-4周内消退,诊断为生理性黄疸。

但黄疸出现在24小时内;足月儿血清胆红素大于221μmol/l,早产儿血清胆红素大于257μmol/l,黄疸持续过久,足月儿大于2周,早产儿大于4周;黄症退而复现,血清结合胆红素大于34μmol/l,均称为病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分感染性黄疸和非感染性黄疸;感染性黄疸又分新生儿肝炎、新生儿败血症、尿路感染及先天性疟疾等;非感染性黄疸包括新生儿溶血病、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和遗传性黄疸。

对新生儿黄疸病根据黄疸发生的时间顺序、黄疸发展速度、婴儿大小便颜色、家族史和实验室检查进行临床诊断。

新生儿黄疸是由于血中胆红素代谢异常
引起的皮肤、巩膜和粘膜黄染的临床现象,尤其是在出生后1周以内的新生儿,有很多都会因为大量的未结合胆红素进入体循环,从而进入皮肤、巩膜及粘膜,因此引起黄疸的发生[4]。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一种生理现象,在医院适当用葡萄糖水输液或口服,黄疸就会逐渐消退,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应查明病因积极进行治疗,以预防黄疸病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8,4(7):114.
[2] 蒋胜,张敬.临床医师[m].新世界出版社,2008,2(2):1273.
[3] 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8,4(7):116.
[4] 门振兴.中国实用儿科杂志[j].中国实用医学杂志
社,2009,20(9):2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