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生儿黄疸保健护理论文
临床医学论文 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

临床医学论文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对新生儿黄疸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选取20xx年2-3月在我院分娩的120例正常足月的剖宫产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
对两组新生儿均实行母乳喂养、按需哺乳、母婴同室,进行早吸吮、早接触等常规护理,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早期护理干预,按需添加奶粉,结合抚触、游泳及光照护理,观察记录两组新生儿每天黄疸指数、首次排胎便时间和转黄时间。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新生儿黄疸指数明显降低(P<0.01)。
结论:对新生儿实施早期护理干预能改善黄疸情况,降低病理性黄疸的发生,减轻生理性黄疸的程度,效果明显,值得借鉴。
新生儿黄疸在新生儿期是一种常见症状,主要是因为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血中游离的胆红素增多,引起新生儿巩膜、皮肤、粘膜出现黄染现象,一般发生在分娩后的2-3天。
新生儿的毛细血管比较丰富,血清胆红素值超过5mg时,便可看到黄疸,其他情况良好的话通常为生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的血清胆红素值一般在205-257μmol/L间,并伴有拒食、嗜睡等症状。
血游离胆红素过高时,还会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引发一系列的后遗症,称为核黄疸,对新生儿的生存质量和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
从理论上讲,若能对黄疸的出现进行早期干预,避免出现高胆红素症,预防胆红素脑病是完全可以进行的。
现报道我院对新生儿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方法和疗效。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xx年2-3月在我院分娩正常足月的剖宫产新生儿120例[1],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其中对照组60例,男婴31例,女婴29例,年龄为1-5天,体质量为2600-4100g,平均体质量为(3400±200)g;研究组60例,其中男婴32例,女婴28例,年龄为1-4天,体质量为2540-4150g,平均体质量为(3200±300)g。
新生儿Apgar评分均≥8分,母亲20-32岁,均无妊娠合并症和其他并发症。
新生儿的黄疸护理

新生儿的黄疸护理【摘要】新生儿黄疸是常见的一种情况,主要是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
对新生儿的黄疸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非常重要。
本文从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入手,介绍了黄疸护理的重要性和方法,包括光疗、哺乳、观察等方面。
还介绍了新生儿的黄疸护理注意事项,如定期观察宝宝的皮肤颜色和反应。
提出了新生儿黄疸的预防措施,包括遵循规律的喂养、避免暴晒等。
为了保障宝宝的健康,家长们应该重视新生儿黄疸护理。
对新生儿黄疸护理不可忽视,只有做好护理工作,宝宝才能健康成长。
【关键词】关键词:新生儿、黄疸、护理、原因、重要性、方法、注意事项、预防措施、概述、总结1. 引言1.1 新生儿的黄疸护理概述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一种生理现象,也叫做“恶性黄疽”。
这是由于新生儿的肝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造成胆红素代谢不良所致。
黄疸在新生儿出生后2-3天开始出现,多数在出生后的第一周内逐渐加重,10-14天时逐渐消退。
一般绝大多数新生儿在2-3周内可单独消退,约有10%的新生儿延长至3周之内才能恢复正常。
新生儿黄疸通常从头部开始,向下蔓延,最后波及全身。
黄疸的程度会根据胆红素的含量而有所不同,轻者呈现黄色,重者则呈现深黄色至橙色。
在家庭生活中,新生儿黄疸可能会给家人带来困扰和焦虑,因此正确的黄疸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新生儿的黄疸护理,我们应该充分了解黄疸的原因、重要性、护理方法、注意事项以及预防措施,以帮助新生儿尽快康复,同时也保证家庭的健康和和谐。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详细介绍新生儿黄疸的相关知识,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和护理新生儿。
2. 正文2.1 新生儿黄疸的原因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血浆胆红素水平增高导致皮肤和巩膜呈现黄疸的症状。
其主要原因包括:1. 胆红素代谢异常:新生儿的肝脏功能不完善,无法有效代谢体内过多的胆红素,导致其积聚在体内而出现黄疸。
2. 胆红素排泄障碍:新生儿的胆道系统较为幼稚,有可能出现胆红素排泄受阻的情况,导致胆红素在体内堆积。
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护理论文

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护理论文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
一般情况下,新生儿出生后1~2天,血清胆红素浓度即可上升到5~7 mg/dl,到第三天可上升到10 mg/dl以上,这一现象被称为生理性黄疸。
若血清胆红素浓度超过17~20 mg/dl,即为新生儿黄疸。
过高的胆红素会导致新生儿发生脑损伤,出现可逆或不可逆的神经系统损害。
蓝光治疗是新生儿黄疸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的护理策略,以期提高其治疗效果和护理质量。
一、蓝光治疗的原理蓝光治疗是利用具有较高能量和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治疗新生儿黄疸。
蓝光的波长在400~480 nm之间,能有效刺激人体内色素细胞的代谢,促进胆红素从皮肤中转移出来,防止对神经系统造成潜在威胁。
同时,蓝光还能促进维生素D3的形成,确保新生儿的健康发育。
二、蓝光治疗的实施1、环境准备:蓝光治疗室应保持光亮舒适,噪音较小、不易引起婴儿惊醒的环境。
为避免交叉感染,治疗室内需保持清洁。
室温较高,应适当降温,以减少婴儿的水分流失。
2、掌握治疗时间:蓝光治疗时间由医生根据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浓度、疾病严重程度及治疗效应等因素进行制定,一般为5~7天。
治疗效果良好,血清胆红素浓度正常后即可停止治疗。
3、保证治疗安全:蓝光治疗时间一般在2~4小时,婴儿全身暴露在治疗设施下,应注意保暖,避免寒冷感染。
治疗过程中需保持医护人员的密切观察,随时了解婴儿的身体状况。
如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治疗。
三、护理措施1、缓解焦虑情绪:蓝光治疗时间较长,很容易引起婴儿的焦虑情绪,影响治疗效果。
家长可以给宝宝讲一个简单有趣的故事、哼一段温馨的歌曲或轻抚宝宝安抚其情绪。
2、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正常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过程,因宝宝暴露于大量光照下,会出现大量汗液及肠胃中水分丧失,容易引起体液的失衡。
护理人员应及时喂养,避免婴儿出现脱水现象。
3、减缓皮肤敏感:由于婴儿皮肤幼嫩不耐受,蓝光照射会导致婴儿皮肤敏感、红肿等情况。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与干预研究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与干预研究第一章绪论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皮肤、巩膜和黏膜黄疸。
新生儿黄疸常见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和亚洲人群中。
黄疸的出现可能是因为新生儿肝脏未能及时解毒,导致胆黄素过多积累在血液和组织中。
黄疸严重的话会影响新生儿的生长和发育,甚至威胁到他们的生命安全。
因此,正确的护理和干预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章黄疸的诊断和分级黄疸的诊断与分级需要衡量新生儿血液中胆红素的水平。
听证是一种常规且准确的检测方法,按照胆红素的水平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黄疸。
对于黄疸程度较重的新生儿还要进行肝功、血脂和血清胆红素结合能等多个检测项目。
第三章护理干预3.1 接触光疗接触光疗是一种治疗黄疸的有效方法,可以通过使用蓝光或白光来降低胆红素水平。
接触光疗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保持正确的距离:接触光疗时应避免将光源靠近新生儿,以防止热和灼伤。
2)保持感染控制:使用接触光疗时需要注意感染控制,避免接触光疗仪器和床单的交叉污染。
3)保持宝宝的眼睛:使用接触光疗时需要避免让新生儿看到光源,以免损伤眼睛。
3.2 定时喂养新生儿黄疸患者需要定时喂养,以避免胃肠道感染和水分缺乏。
喝够足够的母乳或人工奶粉的宝宝可以排出更多的胆红素和体内废物,从而有助于治疗黄疸。
为了避免胃肠炎症和腹泻,应此时避免喂太多或太少的食物,保持宝宝身体健康。
3.3 检测常规指标监测新生儿黄疸的胆红素水平也需要通过畸形评估和其他肝功、肾功等检测项目来进行有效评估。
通过定期检测宝宝的进食量、体重变化和大小等物理指标,以及定期检测胆红素水平等可帮助护士评估婴儿的健康状况,这些指标可以帮助护士设计切实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第四章小结新生儿黄疸的护理与干预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正确、及时的护理干预才能使婴儿康复。
在进行干预措施时我们要注意保持宝宝的体温和营养状态,合理的喂养和照护宝宝的心理和情感需求。
光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但使用时要注意眼睛和感染控制。
最后,我们在上述几个方面应该注意,为宝宝提供全面且适当的护理,以促进健康成长。
全程监测干预管理对新生儿黄疸临床护理论文

全程监测干预管理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护理探讨摘要:目的:探讨全程监测干预管理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护理。
方法:根据文献和报道,制订相关流程,以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本医院产科门诊建立孕期保健档案的孕妇及新生儿为对象,进行全程监测干预管理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护理的实践。
结果:通过全程监测干预管理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护理的实施,新生儿高胆诊断率相对2007年提高了20%,每年收治新生儿黄疸住院天数呈逐年下降趋势。
结论:全程监测干预管理促进了医疗团队合作和组织沟通,推动了学科的优化组合和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学科的整体效能水平,能够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管理方法。
关键词:全程监测干预管理;新生儿黄疸;护理管理【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337-01随着医疗护理模式的改变,以人为本、系统化服务理念越来越多的运用到临床中。
根据全程护理管理模式的启发[1],借鉴国外医院先进的管理经验,制定出新生儿黄疸全程管理流程,探索一套比较完善的新生儿黄疸筛查、监测、干预和治疗临床管理路径,现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本医院产科门诊建立孕期保健档案的孕妇722l例,共出生活产新生儿7199例,其中男3699例,女3500例。
1.2方法:以新生儿科为管理平台,产科、输血科、检验科多科合作,制定全程监测和干预治疗新生儿黄疸管理流程。
参与全程管理的工作人员按照流程实施监测干预,并及时将信息反馈至新生儿科,不断修正完善新生儿黄疸全程监测干预管理流程。
2结果全程式管理为规范医疗行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全程。
管理以患者为中心设计出的工作流程,探索了新生儿黄疸筛查、监测、干预和治疗临床管理路径,规范了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整合和强调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与沟通,突出了各项处置活动及治疗的时间性[2]。
医护人员在全程监测和干预治疗新生儿黄疸管理流程中,职责明确,各司其责,有效避免了重复性检查,实现了资源共享,确保了医疗资源的实效性。
课题研究论文:优质护理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96738 临床医学论文优质护理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摘要】目的:评估探讨优质护理应用于新生儿黄疸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20xx年10月-20xx年11月我院接诊的新生儿黄疸患儿58例进行分组,得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优质护理)各29例,对比两组的康复效果和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和黄疸知识知晓度为(91.36±4.29)分、(9.03±0.42)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15.28,11.64;P<0.05)。
结论:新生儿黄疸予以优质护理后,有利于胆红素指数下降,缩短症状持续时间,具备较高的推广应用意义。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科的常见病,临床发病率相对较高。
分析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可知,由于新生儿体内的胆红素水平过量聚集而引起血液胆红素水平上升,进而导致皮肤、巩膜以及组织粘膜等出现黄染症状致病,若未能及时得到有效处理[1-2],可能会导致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后果。
如何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护理干预、帮助改善预后,已经成为了临床研究重点。
为了更好解决有关问题,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方法,研究具体效果和临床应用可行性。
具体内容整理后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20xx年10月-20xx年11月我院接诊的新生儿黄疸患儿58例进行分组,得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优质护理)各29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诊断标准[3],无误诊病例。
对照组中男性16例,女性患儿13例,患儿日龄1-12d,平均日龄(6.43±3.19)天;早产儿8例,足月儿21例;观察组患儿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14例、15例,日龄2-14d,平均日龄(7.29±2.87)天;早产儿10例,足月儿19例。
采用相关统计学软件对两组的基本资料予以分析,显示均无明显差异(P>0.05),可比性高。
研究内容均被所有入选者及家属充分知晓,且均自愿参与,符合相关伦理学要求。
新生儿黄疸病因分类护理论文

新生儿黄疸病因分类及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0-0180-01【摘要】新生儿黄疸(neonatal??jaundice)是新生儿时期的常见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新生儿时期对胆红素代谢不成熟,血中胆红素水平增高,出现皮肤﹑巩膜﹑粘膜黄染现象。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一般不做特殊处理,病理性黄疸可发生核黄疸,引发智力落后,神级系统疾病等后遗症,甚至威胁新生儿的生命。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病因分类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经常会发现宝宝在住院期间皮肤会发黄,并且家属也经常会询问原因。
据临床数据表明我国50%足月儿及80%早产儿可发生新生儿黄疸1]呢?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
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
若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2~3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重复出现或生后一周至数周内才开始出现黄疸,均为病理性黄疸。
生理和病理原因使血液里的胆红素增高,出现皮肤、巩膜﹑粘膜处发黄。
1 新生儿黄疸常见的原因1.1 红细胞破坏太多太快体内的胆红素约80%是由衰老的红细胞被破坏而形成的。
如果红细胞破坏太多太快,胆红素激增,就会引起黄疸。
1.2 肝细胞摄取、结合和排泄胆红素发生障碍由于肝细胞发炎或肝细胞内缺少旰脏酶,或这种酶活力低,胆红素到肝脏后变成结合胆红素并排除的过程受影响。
1.3 由于胆管阻塞由于胆管阻塞,胆红素不能排泄到小肠,使胆汁淤积在肝细胞或胆道内而引起黄疸.国内也有报道2]要因素,其中窒息占首位。
由于新法复苏的推广和使用,新生儿窒息率大大降低,故窒息已不是新生儿黄疸的常见原因。
此外还有缺乏症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有报道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的新生儿中有1/3呈现黄疸3]2 新生儿黄疸的检查正常新生儿脐血胆红素最高约51.3μmol/l(3mg/dl),在生后4天左右达高峰,一般不超过171~205μmol/l(10~12mg/dl),早产儿不超过256.5μmol/l(15mg/dl),以后逐渐恢复。
课题研究论文:探讨整体护理措施对新生儿黄疸的效果

临床医学论文探讨整体护理措施对新生儿黄疸的效果【摘要】目的探讨整体护理措施对新生儿黄疸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xx年1月-20xx年12月在我儿科治疗的新生儿黄疸患儿3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190例,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190例,给予整体护理措施,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和患儿家属满意度。
结果实施整体护理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8%,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满意度为98.4%,对照组患儿家属满意度为74.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期常见症状之一,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1】,足月儿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到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两周,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病理性黄疸在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2-3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复现,或生后2周后开始出现黄疸。
早期黄疸如果治疗不及时,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死亡率较高【2】。
因此,需要正确判断患儿黄疸的性质,进行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同时配合整体护理措施,可以提高患儿的康复速度。
选取我儿科20xx 年1月-20xx年12月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给予整体护理措施,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xx年1月-20xx年12月在我儿科治疗的新生儿黄疸患儿3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90例,其中男107例,女83例;年龄1-9d,平均年龄4.6±1.3d;足月儿101例,早产儿89例。
观察组190例,其中男99例,女91例;年龄0-7d,平均年龄2.4±1.4d;足月儿112例,早产儿78例。
所有患儿均经胆红素监测显示,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超过205.2μmol/L (12mg/dl),早产儿超过256.5μmol/L(15mg/dl),符合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标准【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新生儿黄疸的保健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6-0173-01
【摘要】目的:探讨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
方法:对本院2009年3月~2011年3月新生儿黄疸患儿54例治疗观察。
分别应用个体化护理干预(n=27)以及常规护理(n=27)。
在完成对应的治疗和护理4天后,观察两组患儿的症状。
评定两组患儿的治疗疗效。
结果:个体化护理干预组显效18例,有效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3%(26/27)。
常规护理组:显效14例,有效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4.1%(20/27),护理干预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且症状较常规组消退快。
结论:在个体化护理干预下,患儿的黄疸症状消退更快,有效性更高。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是在新生儿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
其可由于体内的高胆红素造成患儿神经系统的损伤,如为严重的病理性黄疸则可引起患儿核黄疸导致新生儿死亡,存活患儿亦有较为严重的后遗症。
因此早期的护理对患儿十分重要,根据新生儿的特点及患儿家属的心理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降低体内胆红素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009年3月~2011年3月对54例新生儿黄疸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09年3月~2011年3月我院的新生儿黄
疸患者54例。
所有的患儿均符合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标准,就诊时的日龄为18~38h,平均20.4±4.2h,出生时的体重为2000~4200g,平均3150±590g。
患儿中早产儿4例,足月儿50例。
将患儿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针对性干预护理及常规护理。
两组患儿性别、胎龄、入院时血清胆红素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1。
1.2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新生儿护理,给予光照治疗,适当增加水分的补充,每2~4h测量体温,保持温度恒定。
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后给予开塞露5ml注入肛门,捏紧肛门周围皮肤1~2 min。
12h开始喂
2.5%葡萄糖液,每天3次,每次10ml,共
3d。
黄疸消退后按照少量多次、间歇喂养的方式完全喂养母乳。
每日进行新生儿沐浴后,给予全身抚触15~20min,增加游泳项目。
观察两组每次胎粪排出时间及量、胎粪变黄的时间,并在出生第4天采用国产jh20-1b经皮胆红素测量仪测量患儿的经皮测黄疸指数。
1.3疗效标准:①显效:治疗5d后,面部、全身的皮肤发现象黄全部消退,患儿吃奶、睡觉均无异常,血清胆红素<119.7μ
mol/l。
②有效:治疗5d后,面部全身的皮肤发黄现象大部分消退,患儿症状明显缓解,血清胆红素为119.7~171.0μmol/l。
③无效:治疗5d后,面部全身皮肤仍发黄无消退或有所加重,病情有所改善或加重。
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由spss13.0软件统计包
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其中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所有的患儿均有胎粪早排,于60min之内排出,对照组胎粪早排仅6例,两组对比干预组的胎粪排出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第4天黄疸指数偏高的例数在观察组有 2 例,对照组有7例。
两组第1次胎粪排泄时间及胎粪量见表2。
护理干预5d后,干预组显效18例,有效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3%(26/27),显著高于对照组74.1%(20/27),p<0.05。
3体会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
生理性黄疸一般在出生后2~3天出现,于4~6天达到高峰,第7~10天消退,大多表现为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
若生后24小时出现黄疸,持续至2~3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反复出现或生后一周至数周内才开始出现黄疸,均为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发生主要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有关:(1) 新生儿每天生成的胆红素生成较多达到大约8.8mg/kg ,而成人每日仅为3.8mg/kg。
(2) 新生儿肝功能发育未完善,其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不足可导致血液胆红素含量过高。
(3)初生婴儿的肠道内细菌量少,不能将肠道内的胆红素还原成粪胆原、尿胆原而排出体外,反而在肠腔内葡萄糖醛酸酶活性却较高,能将结合胆红素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及未结合胆红素,后者又经肝肠循环通过门静脉吸收至肝。
根据文献报道,在分娩的过程中使用了催产素,产程中出现缺氧窒息等情况时,会加重酸中毒并抑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
最终使非结合胆红素增加而增加新生儿黄疸的风险,因此对于有这些危险因素的患儿,更需要早期监护管理。
由于严重的新生儿黄疸患儿有严重的并发症,就我们在护理的过程中密切的观察患儿可以反映出黄疸的轻重及特点的病情变化(包括胎龄、母婴血型、体重、喂养、患儿体温、大小便的颜色等等)。
对于治疗中的黄疸患儿我们需要严密的观察以下方面以了解病情的变化:1、观察患儿的黄疸的颜色,若黄疸从巩膜到四肢、手足心颜色加重,说明黄疸仍在进展,需要每日监测经皮胆红素值;2、出现有嗜睡、拒食、纳差、吸允无力等表现时需要留意是否为胆红素脑病的前期表现,需立即通知医生,做好抢救准备;3、每日观察生命体征判断有误核黄染及感染;4、观察患儿大小便的次数和性质,如白色大便为胆道闭锁性黄疸的表现,酱油色尿液为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表现等等。
对于新生儿黄疸患儿护理的重点要本着早期干预、预防感染、纠正酸中毒缺氧、降低胆红素解离的方针治疗护理。
在本观察中发现在日常的护理项目中主要采取促进新生儿胎粪的尽快排出,减少胆红素的吸收的方法。
使用甘露醇灌肠外增强背部抚触可刺激皮肤神经引起脊髓排便中枢兴奋以加速排便。
另外游泳和全身抚摸可使肠蠕动加强,促进排便,加强新生儿胃肠道激素分泌,使食欲增加。
本次观察发现当以上应用于针对性的干预护理后,患儿的黄疸症状迅速缓解,并且有助于提高临床效果。
可见,对新生儿黄疸患儿采
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患儿家属的宣教及喂养指导,可大大的减少患儿胆红素脑病等不良并发症发生的概率,有助于患儿的健康。
另外,有文献报道使用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良好,可以作为综合治疗护理新生儿黄疸的有效措施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黄美华,刘赛红,黄广文.新生儿黄疸 643 例病因分析及护理[j].实用预防医学,2008,15(3):824-825.
[2]兰海英,夏爱红,唐丽华.新生儿黄疸早期护理干预分析[j].护理研究,2011 ,18(8 ):110-111.
[3]杨丽霞.新生儿黄疸的观察治疗及护理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4):463-464.
[4]孙红赞,陈鸿.新生儿黄疸的护理体会[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2):317-318.
作者单位:410005 湖南省妇幼保健院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