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社会化和社会角色

一、人的社会化及其意义
(一) 人的社会化的研究及其含义
1、社会学研究社会化的角度
(1)从文化角度研究社会化
(2)从个性发展角度研究社会化
(3)从社会结构角度研究社会化
2.社会学研究社会化的基本线索
其基本线索是有广义到狭义。
3、人的社会化的含义
人的社会化是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的学习、扮演,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基本特征
1.强制性 2.能动性
3.持续性 4.丰富性
(三)人的社会化的意义
1. 对个人的意义
(1)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
(2)继续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的途径。
2. 对社会的意义
(1)人的社会化有助于社会的正常运行
(2)人的社会化有助于保持文化的一致性和社会文化的延续与发展
(3)人的社会化有助于维持社会正常秩序,保持社会稳定。
(三) 社会化的条件
1.个人生物基础条件
第一,人类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
第二,人类具有语言和思维能力。
第三,人类具有高度的学习能力。
第四,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2.社会环境条件
第一,家庭
第二,学校。
第三,同龄群体。
第四,工作单位。
第五,大众传播媒介。
二、 社会化的内容和过程
(一)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1.??学习生活技能,掌握谋生手段
2.?? 培养价值观念,确立生活目标
3.?? 学习社会规范,确定社会角色
4. 培养自我观念,完善人格结构

(二)社会化的过程
从狭义上说,社会化的过程一般是指从儿童期到青年期整个未成年阶段的社会化;从广义上,一个人社会化的过程是从生到死的一生;社会学把人一生中所经历的社会化过程分为预期社会化(基本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发展社会化)两个阶段。
1.基本社会化
(1)儿童期社会化(2)青少年社会化
2. 继续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指继早期社会化之后的成年人不断学习、接受新的文化和适应角色转变的过程。包括中年社会化和老年社会化。
3. 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指个体从原有的生活方式向另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转变、适应新的生活方式的过程。
它意味着个体放弃了原有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以认同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一、社会角色及其分类
(一)社会角色的含义
角色 ,即与人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它是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人们和为的期待,也是社会群体或

组织的基础。
(二)社会角色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社会角色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1.根据人们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将社会角色划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所谓先赋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如一个人从一出生就被赋予性别、种族、民族等角色。
所谓自致角色,是指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自致角色的获得既是个人活动的结果,又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2.根据角色规范化的程度,可以将社会角色划分为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
所谓规定性角色,是指其角色的权利和义务有比较严格而明确的规定。如警察、法官、政府公务员等。
所谓开放性角色,是指其角色的权利和义务没有严格明确的规定。夫妻、父母、子女、朋友、亲戚、同学等角色都属于开放性角色。

3.根据角色所追求的目标,可以将社会角色划分为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
所谓功利性角色,是指那些以追求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如商人、经理、企业家。
所谓表现性角色,是指主要不是以获得经济效益和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为目的的社会角色。如艺术家,医生,教员,政府领导人,慈善家,等等。
二、社会角色的扮演
社会角色的扮演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通常经历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三个阶段。
(一)角色期待
角色期待,也叫角色期望,它是指社会对某一角色的行为模式的期望与要求。
(二)角色领悟
角色领悟,也叫角色认知,它是指角色的扮演者对角色规范和角色要求的认识和理解。
(三)角色实践
角色实践,也叫角色行为。它是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或活动,是角色领悟的发展。
三、社会角色的失调
(一)角色紧张
个人在其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中所引起的在时间和精力上的紧张,称之为角色紧张。
(二)角色冲突
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就产生了角色冲突。
(三)角色不清
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而引起的角色矛盾。
(四)角色失败
指因多种原因而使角色扮演者无法成功地扮演其角色,从而出现严重的角色失调现象。
(三)角色实践
角色实践,也叫角色行为。它是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或活动,是角色领悟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