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高考复习纲要1(为政以德)

合集下载

论语提纲刚要-为政

论语提纲刚要-为政

论语提纲刚要-为政序号内容章节核心要点11子曰:为政以德,其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又提出一个感念“德”,德表达了什么?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篇谈诗意义何在?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礼制、刑制之间,孔子阐明了自己的观点!4子曰:吾十有(yòu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对世界的认识产生的治学思想是由信而学还是由学而信?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无违:不违背什么?6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懿子孟武伯父子俩皆问孔子‘孝’,孔子为什么回答不同?7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孝的表现=养+敬8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上司对下属的色难对身边同事色难对自己亲人色难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

回也,不愚。

不违如愚。

孔子与颜回师徒浑然一体。

是颜回听的智慧。

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看他对待“眼前的事情"。

看他对待‘特殊事情’整个过程无论是眼前还是特殊事情,看他做完之后的态度。

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故知新对知识而言12子曰:君子不器。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轻诺之人必寡信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周的定义比的定义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与思的辩证16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什么是异端?17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智)也。

‘知之为知之’的知表达什么?18子张学干禄。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纲要1(为政以德)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纲要1(为政以德)

刘老师《<论语>选读》教学笔记一为政以德【相关成语】众星拱北;陈力就列;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大动干戈;祸起萧墙;鸣鼓而攻之;风行草偃;化若偃草;开柙出虎。

【重点理解】◆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实际上说的是儒家政治与法家政治的区别:儒家政治主张德治,以道德和礼教约束民众;法家政治主张法治,以政令、刑法驱遣民众。

德治侧重于心,法治侧重于规矩,应道德与法制并行。

这里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孔子对行政、法制的忽视,有一定的思想局限性。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①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

②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

对于统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姓爱戴,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就失去了作为统治者的最根本的条件,这也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孔子反对攻伐颛臾的理由。

从历史看,“先王以为东蒙主”,是自家人。

从地域看,“在邦域之中”。

从政治关系看,本就属于国家的臣子。

体现了孔子的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孔子的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就是“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修文德”。

◆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你怎样理解孔子的“均无贫”?①孔子之意与农民起义口号之意不相同。

农民起义的“均贫富”是讲究平均主义,取消等级制度;孔子提倡以“等级制”为核心的“礼”,“均无贫”是指“各得其分(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上下相安”,是相对公平,还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②这种思想对后代人的影响很大,甚至成为人们的社会心理。

就今天而言,这种思想有消极的一面,讲究阶级差别,基本不适宜现代社会。

(完整版)简论语高考复习资料讲和练

(完整版)简论语高考复习资料讲和练

《论语(选读)》重要思想陈述一、为政以德复习目标:(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

(2)正确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深刻领会孔子所提出的“均贫富”的含义。

重要思想(1)“为政以德”:“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

“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

要求执政者实行“仁政”:A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B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作示范,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

(2)“民生与教化”:孔子高唱仁爱赞歌的同时不忽视老百姓的温饱。

子贡问政时,孔子先强调“足食”再强调“教之”。

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不容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

(3)“先富后教”: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

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

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的基本生活,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孔子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重视人的基本准则。

(4)“均无贫”与“均贫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是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在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的;“均无贫”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一致,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

二、克己复礼复习目标:(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

(2)明确礼治的内涵,礼与仁的关系,礼与孝的关系(3)了解孔子所提出的“克己复礼”、所主张的君臣关系与宋儒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主张的联系和区别。

高考语文《论语-选读》各课思想总结-精华版

高考语文《论语-选读》各课思想总结-精华版

《<论语>选读》课文思想学问点梳理——依最新高考大纲要求(部分课文大纲不做要求)第一课为政以德孔子主见运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反对暴政与刑杀;以仁义道德来教化百姓,用制度礼义来劝服百姓,百姓才有廉耻之心而走正道。

1.“德”与“礼”“德”与“礼”是孔子治国为政的主要主见。

“德”是对个人的要求,以“仁”为核心。

对统治者而言,应当执行“仁政”,对百姓不过分压迫剥削,这客观上对百姓有利。

“礼”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听从于制度之“礼”。

古代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基础上的一种政治志向体系,与今日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分。

它虽在确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它与民主、法治是不兼容的。

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建立确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包括统治者与百姓)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还是有其主动的意义,对今日也有借鉴作用。

2.民生与教化孔子的天道观是唯物的,崇尚自然的。

他不会高唱仁爱的赞歌而忽视老百姓的温饱。

子贡问政时,他先强调“足食”,然后才是“教之”。

当然,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都不容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

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正体现了儒家“杀身成仁”的思想主见。

3.先富后教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

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

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特别重要的问题。

孔子一方面主见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没有冲突,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他主见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但他又主见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气,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仁”等,甚至把它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1为政以德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1为政以德

【原文】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千乘之国:乘,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 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 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 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 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 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 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 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评析】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 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 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 邦的基本点。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 想。但这与“爱人” 则无太大干系。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 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鲁迅曾经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 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 这是站在人民群 众的立场上看待孔子治国方略的。因而颇具尖锐性。
【原文】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评析】 鲁国的三家曾于公元前562年将公室,即鲁国国君直辖的土 地和附属于土地上的奴隶瓜分,季氏分得三分之一,并用封建 的剥削方式取代了奴隶制的剥削方式。公元前537年,三家第二 次瓜分公室,季氏分得四分之二。由于季氏推行了新的政治和 经济措施,所以很快富了起来。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季氏积敛 钱财,搜刮人民,有悖于“富民”主张,所以孔子很生气,孔 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食)、送死(丧)和祭祀。 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 苛政猛于虎。当自己的学生为季氏敛财时,他公然号召其它学 生“鸣鼓而攻之可也。”表示不承认冉求是自己的学生。

语文版选修教材《〈论语〉选读》资料之01.为政以德

语文版选修教材《〈论语〉选读》资料之01.为政以德

第一课 为政以德引人入胜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向世界呼唤:“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中国孔子的智慧。

”可见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价值和地位,以孔子“儒家伦理”为轴心的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已经成为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是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之极。

《为政以德》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其中有的观点对今天仍有积极意义;有的观点则有其时代局限性,我们须以批评的眼光审视之。

……[课 前 预 案]……一、文言知识(一)正字音论.(lún)语 譬.(p ì)如 庶.(sh ù)矣哉 千乘.(sh âng ) 颛.(zhu ān)臾 社稷.(jì) 彼相.(xi àng ) 虎兕.(sì) 出于柙.(xi á) 椟.(d ú)中 相.(xi àng )夫子 聚敛.(li ǎn ) 盍.(h ã)彻乎 必偃.(y ǎn ) 躬稼.(ji à) (二)通假字1.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通“拱”,读g ǒng ,环抱,环绕。

) 2.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通“导”,读d ǎo ,训导。

) 3.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道”通“导”,读d ǎo ,治理。

) 4. 无乃尔是过与.(“与”同“欤”,读yú,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

) (三)一词多义①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是.社稷之臣也(代词,“这”的意思。

) ③问今是.何世(表示判断。

) ①则将焉用彼相.矣(扶着盲人走路的人,名词。

) ②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辅助,动词。

) ③老死不相.往来(互相,副词。

) ④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观察,动词。

《论语》复习(为政以德)

《论语》复习(为政以德)

————政治主张及实践
《仁者爱人》: 仁爱观;(人生的价值观) 《君子之风》: 生死观,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 要内容和要求;(道德修养) 《周而不比》: 人际交往观;
——修身
《〈论语〉选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
• 《诲人不倦》: 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 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论教育) • 《高山仰止》: 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 • 《沂水春风》: 礼乐文化(礼乐治国); • 《中庸之道》:中庸思想 • (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
•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 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 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 尚德哉若人!" • (躬稼而有天下。统治者以德治天下)
• 《论语》中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 之以礼,有耻且格。” •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 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 若人!尚德哉若人!”
• (1)从上面材料可以看出孔子主张建立 • 的社会。(1分) • (2)在《论语》中孔子多次称颂尧舜禹,有人说 这是孔子对‚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朴野生活 的向往,在这一点上和老庄思想是相同的,对此你 是怎么看的?(3分)
• 一个有道/有德/为政以德。(1分) • 在《论语》中孔子虽然多次称颂尧舜禹稷,但他赞 美的主要是他们高尚的个人品德和德政,并非“老 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朴野生活。在这一点上孔 子和老庄思想是不同的,孔子反对的不是文明的进 步,而是道德的退化,他希望通过恢复周礼,通过 道德教化来积极地建设理想社会。优秀崇高的道德 是人类的本质特征,它应该成为人类的永恒精神。 因此,在孔子学说保守的现象后面,包含着对人类 永恒精神的追求。(观点1分,分析说明2分)

《为政以德》知识梳理与练习2018教师版

《为政以德》知识梳理与练习2018教师版

《为政以德》知识梳理与练习2018教师版 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瑞安二中《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一:为政以德一、复习目标:(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

(2)正确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深刻领会孔子所提出的“均贫富”的含义。

二、课文梳理1.为什么要为政以德?“为政以德”章(2.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从治理者而言)“道之以政”章(2.3)——民有耻且格(从被治理者而言)2.如何为政以德?对“治理者”的“素质”要求。

“道千乘之国”章(1.5)——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有时“其身正”章(13.6)——正己“季康子问政于孔子”章(12.19)——正己、善己“季康子问使民敬”章(2.20)——正己(己庄,己孝慈)“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章(14.5)——尚德而不尚力对“治理者”的“措施”要求。

“季氏富于周公”章(11.17)——庶而富民(反对强征暴敛,主张藏富于民)“子适卫”章(13.9)——先富民后教民“子贡问政”章(12.7)——民信君“哀公问于有若曰”章(12.9)——民君一体(反对强征暴敛,主张减轻赋税,藏富于民)“季康子问使民”章(2.20)——举善而教不能“季氏将伐颛臾章“”(16.1)——反对谋动干戈3.孔子提倡的“为政以德”包含“君德”和“政德”。

“君德”,即强调国君要“其身正”,“身正”才能感化人,才能“令行”。

(13.6)“政德”,即为政者要以德为先,强调对民众进行道德教化。

并非取消刑罚,反对“不教而诛”。

三、重要思想陈述(1)“为政以德”:“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

“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

要求执政者实行“仁政”:A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B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作示范,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

(后人评价:孔子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老师《<论语>选读》教学笔记
一为政以德
【相关成语】众星拱北;陈力就列;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大动干戈;祸起萧墙;鸣鼓而攻之;风行草偃;化若偃草;开柙出虎。

【重点理解】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实际上说的是儒家政治与法家政治的区别:儒家政治主张德治,以道德和礼教约束民众;法家政治主张法治,以政令、刑法驱遣民众。

德治侧重于心,法治侧重于规矩,应道德与法制并行。

这里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孔子对行政、法制的忽视,有一定的思想局限性。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
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①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

②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

对于统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姓爱戴,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就失去了作为统治者的最根本的条件,这也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孔子反对攻伐颛臾的理由。

从历史看,“先王以为东蒙主”,是自家人。

从地域看,“在邦域之中”。

从政治关系看,本就属于国家的臣子。

体现了孔子的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孔子的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就是“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修文德”。

◆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你怎样理解孔子的“均无贫”?
①孔子之意与农民起义口号之意不相同。

农民起义的“均贫富”是讲究平均主义,取消等级制度;孔子提倡以“等级制”为核心的“礼”,“均无贫”是指“各得其分(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上下相安”,是相对公平,还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②这种思想对后代人的影响很大,甚至成为人们的社会心理。

就今天而言,这种思想有消极的一面,讲究阶级差别,基本不适宜现代社会。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这一章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

有若的观点是以“富民”为核心的经济思想,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

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

反之,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短期行为必将使民不聊生,国家经济也就随之衰退了。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执政者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反对暴政,主张德治。

这一则它的核心内容是反对杀人,主张德治,在全国上下形成一种道德风尚,移风易俗,改造思想,而不是靠刑罚手段来强制实施统治。

正是在这一点上,见出儒家政治与法家政治的根本区别。

思考:孔子主张“风行草偃”,又号召学生对冉求“鸣鼓而攻之”,这样做是否自相矛盾?
不矛盾。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当权者应该用自身的道德来教育熏陶百姓,这样百姓自然会有礼有德;但是道德熏陶也不能无原则、不加区分地运用,在特定的环境中和面对特殊的人的时候,要有特殊的对待方式。

冉有为季氏“聚敛而附益之”的做法本身就违背了德政,并且冉有的话让孔子觉得他是那种屡教不改的人,道德熏陶对他已经不起作用了。

孔子让弟子声讨冉有,正是出于对德政的维护。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以身作则。

孔子主张“礼治”、“德治”,这不单单是针对老百姓的,对于当政者仍是如此。

当政者本人应当庄重严谨、孝顺慈祥,老百姓就会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又努力干活。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

尚德哉若人。


主张尚德不尚力。

孔子是道德主义者,他鄙视武力和权术,崇尚朴素和道德。

南宫适认为禹、稷以德而有天下,羿、奡以力而不得其终。

孔子就说他很有道德,是个君子。

后代儒家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的主张,要求统治者以德治天下,而不要以武力得天下,否则,最终是没有好下场的。

特别注意:孔子称颂尧舜,主要是赞美尧舜高尚的品德和德政,而不是“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