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语》一课一练001为政以德(学生版)

合集下载

【初中课内阅读】《论语》六则 一课一练及答案

【初中课内阅读】《论语》六则 一课一练及答案

【初中课内阅读】《论语》六则一课一练及答案《论语》六则学习导航 1、学习此文,能深入思考,逐步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能诵读课文,感知古今汉语的异同。

3、从积累文言字词《论语》六则学习导航1、学习此文,能深入思考,逐步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能诵读课文,感知古今汉语的异同。

3、从积累文言字词入手,理解课文内容。

一、沙滩拾贝1、填空:①《论语》是记录_________的一部书。

是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名____,字_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②《论语》全书共篇,内容涉及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道德修养等方面,行文以为主,是体散文的典范。

③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合为《四书》。

2、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粗字注音(1)人不知而不愠()(2)不亦说乎()(3)学而不思则罔()(4)思而不学则殆()(5)默而识之()(6)敏而好学(3、读后你有哪些疑惑?请写在下面。

(一、二点即可) 4、划分下列句子的停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是以谓之‘文’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二、浪里串珠5、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6、古今异义。

学而不厌古义:今义:是以谓之“文”也古义:今义:7、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⑸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⑹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识:)⑺择其善者而从之(从:)8、“而”的用法,有的表顺接,有的表转接,请区别下列句中“而”的不同用法: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敏而好学()学而不厌()择其善者而从之()9、摘出出自《论语》六则中现在常用的成语。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为政以德专项测试同步训练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为政以德专项测试同步训练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为政以德专项测试同步训练2020.031,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②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2)在本章中孔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仁?2,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曰:“如斯而已乎?”②我欲仁,斯仁至矣③为之,犹贤乎已④君子曰:学不可以已A.①②同,③④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同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晁端友寒林残日欲栖乌①,壁里青灯乍有天小雨愔愔(2)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注:①乌:乌鸦;②愔愔:寂静无声。

(1)诗中的“乌”和“马”两个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的三、四两句,叶梦得《石林诗话》作“小雨愔愔人不寐,卧听羸马啮残蔬”。

其中“不寐”与原诗“假寐”相比哪个更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道”是“治理”之义的一项是()A.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B.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C.如杀无道,以就有道 D.忠告而善道之6,指出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B.周监于二代C.女安,则为之 D.岂若从辟世之士哉7,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2016《论语》选读为政以德练习及答案

2016《论语》选读为政以德练习及答案

高二《为政以德》练习背诵并默写: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送死和祭祀。

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

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这是否表明孔子是主张君民平等、贫富不分的呢?请简述之。

(不超过100字)(《为政以德》)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材料1: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

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14·5)材料2: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13·6)材料3:逢蒙学射于羿,杀羿。

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庚公之斯追之。

曰:‘吾生矣。

’其仆曰:‘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庚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

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庚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学他射于夫子。

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

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

’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

”(《孟子·离娄下》,有删改)请根据羿和奡的事例简要说一说德和才能的关系。

(1分)从上面三则材料里面可以看出后羿被学生逢蒙所杀“不得其死然”,其根本原因在哪里?请作简要分析。

(3分)3.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 分)材料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材料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季康子和孔子分别持什么治国思想?(1分)(2)这两则材料都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强调儒家学说中的统治者和老百姓之间的什么样的互动关系?4.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完成13~17题。

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教学案:主题一+第一课+为政以德+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教学案:主题一+第一课+为政以德+Word版含答案.doc

⊙第一课 为政以德⊙第二课 克己复礼⊙第三课 待贾而沽⊙第四课 知其不可而为之 第一课为政以德在人们的眼中,孔子永远是那个穿着布袍、拄着拐杖、头顶有丘的老头;永远是那个个性沉稳、天资聪颖、坚强固执的思想家。

他的灵魂穿越了亘古的长空,向我们诉说着“是谓大同”的理念。

读到“是谓大同”,你也许会想起柏拉图的理想国,但孔子与柏拉图毕竟是不同的。

于丹说:“孔子没有色彩,只有温度。

”没有色彩,就是适合一切的色彩。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你能够想象没有这位哲人的世界吗? 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近孔子,走进《论语》,聆听先贤的教诲,沐浴经典的光辉。

[对应学生用书P1]1.孔子 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先祖原是宋国的贵族,在一场政治斗争中失败后逃到鲁国,但到孔子出生的时候,已沦为平民。

孔子3岁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

孔子年轻时因家境贫寒给季氏做过委吏(管理粮仓)和司职吏(管理牲畜),工作很出色。

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明确了自己学习的目的和方向,系统地从事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学习。

他学无常师,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三十而立”,自30岁开始,他独立参加社会政治生活,并且创办了私学,开始收徒讲学。

相传,他的弟子先后有三千人,最著名的有颜回、子贡、季路(子路)、冉有、曾参等。

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启,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课标要求] 1.背诵2.1、2.3、13.6章和16.1章中“丘也闻 有国有家者”至“而在萧墙之内也”部分。

2.重点掌握“必”、“用”、“社稷”、“相”、“国”、“家”、“年”、“劝”在文中的意思,并理解“共”、“道”、“齐”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下列词语与现代意义的区别:民免而无 耻;节用而爱人;祸起萧墙;分崩离析;鸣 鼓攻之;既来之,则安之。

4.结合课文,说说孔子提出的为政者的基本素 质是什么。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课时1课堂作业 苏教版选修《<论语>选读》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课时1课堂作业 苏教版选修《<论语>选读》

浙江省奉化中学高中语文《为政以德》课时1课堂作业苏教版选修《<论语>选读》一、基础积存1.给以下加点字词注音譬.如()冉.有()千乘.之国()颛臾..()()社稷.()虎兕.()柙.()椟.()近于费.()2.通假字(指出以下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通,释作。

(2)道之以政……道之以德:通,释作。

(3)道千乘之国:通,释作。

3.词类活用(指出以下各句加点字活用的类型,并说明词义)(1)富.之:(2).足.食,足.兵(3)那么修文德以来.之(4).既来之,那么安.之(5)如杀无道..(6).以就有道..(7)君子之德风.(8).举善.而教不能二、基础验收4.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庶.民遮.掩摭.拾甘蔗.B.颛.臾祥瑞.揣.测水流湍.急C.案牍.渎.职牛犊.买椟.还珠D.郾.城都江堰.偃.旗息鼓揠.苗助长5.以下加点词的说明全数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陈.力就列.(摆出来;职位)相.夫子(辅佐)B.齐.之以刑(齐全)使民敬.忠以劝.(尽力)C.有国.有家.(邦国;家庭)萧墙..之内(宫门照壁)D.尔言过.矣(过度)无乃尔是过.与(责备)6.以下对加点字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①使民以.时 ②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③民免而.无耻 ④节用而.爱人 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7.以下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 .尚德.哉假设人 君子之德.风B .敬事而信. 民无信.不立 C .羿善.射 举善.而教不能 D .富.之 季氏富.于周公 8.以下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①曰:“富.之。

” ②举善.而教不能,那么劝 ③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④故远人不服,那么修文德以来.之 ⑤故人不独亲.其亲 ⑥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⑦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语文版《论语》选读之一《为政以德》

语文版《论语》选读之一《为政以德》
02
从有若的谈话里,可知重民思想已深入孔门弟子之心。有若反对国君加重对人民盘剥,主张实行周代的“彻法”,有其进步意义,看来孔门的“恢复周礼”,还需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视为倒退行为。
03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 孔子说:“自身的行为端正,就是不发命令,下面的人也知道 该怎么做;自身的行为不端正,即使三令五申也没有人听从。”
孔子所以提出“为政以德”是因为:
统治集团的道德风气对社会道德风尚有导向社会效应;“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是实行“德政”的关键;
为了缓和消解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防止“民变”的扩大,首先要规范统治者的行为,谨慎对待与民众的关系,争得民心。
孔子崇拜周公“敬德保民”、“以德慎罚”的传统,汲取殷商失德亡国的教训和周朝有德而兴的历史经验。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季氏富于周公(1),而求也为之聚敛(2)而附益(3)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4)可也。” 「注释」 季氏富于周公: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 聚敛:积聚和收集钱财,即搜刮。 益:增加。 鸣鼓:大张旗鼓,公开声讨。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前者较为妥贴。 齐:整齐、约束。 免:避免、躲避。 耻:羞耻之心。 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1
2
这里的对话实际上说的是儒家政治与法家政治的区别;儒家政治主张德治,以道德和礼教约束民众;法家政治主张法治,以政令、刑法驱遣民众。德治侧重于心,法治兼用,儒、法并行。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课时2课堂作业 苏教版选修《<论语>选读》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课时2课堂作业 苏教版选修《<论语>选读》

浙江省奉化中学高中语文《为政以德》课时2课堂作业苏教版选修《<论语>选读》一、基础积存:(一)特殊句式(指出以下句子的特殊类型,并翻译句子)1.为政以德:,译:2.道之以政:,译:3.齐之以刑:,译:4.使民以时:,译:5.临之以庄:,译:6.既富矣,又何加焉:,译:7.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译:8.无乃尔是过与:,译:(二)固定句式(翻译以下句子的意思)尔是过与.?9.无乃..10.何以伐为.?..11.年饥,用不足,如.之何.?(三)背诵自测12.子曰:“为政以德,,。

”13.子曰:“其身正,;其身不正,。

”14.子曰:“,,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15.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那么修文德以来之。

,。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

二、阅读明白得(一)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12.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2.19)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2.11)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

16.从这些不同回答中表现出孔子如何的治国思想?17.面对一样的问题,孔子什么缘故别离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明白得。

(二)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那么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那么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四分五裂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为政以德练习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为政以德练习

• • • •
A.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道之以政 C.男有分,女有归 D.道千乘之国
• 3.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先:先去掉)
• A.齐之以刑(整治) 富之(使…富裕) • B.足食足兵(使…足够)于斯三者何先 (前面) • C.敬事而信之一的田税制度)草上之 风(加,受……吹)
1.下列加点字读音标注有误的一项是
D(矜guān)
A.为(wéi)政以德 则将焉用彼相 (xiàng)矣 B.虎兕(sì )出于柙 (xiá) 固而近于费 (bì ) C.草上之风必偃(yǎn)南宫适(kuò) D.既庶(shù)矣,又何加焉 矜(jīn)寡孤独
•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C(A共=拱;B道=导;D道=导)
• 4.下列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民免而无耻 • B.有耻且格 • C.又何加焉 • D.敬事而信 • E.年饥 • F.后世必为子孙忧
F 无耻(不知羞耻)格(心悦诚服) 加(还要做)敬(严肃认真地办理) 饥(年成不好,灾荒)
• • • • • • • •
7.下列句子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为政以德(状语后置) 民无信不立(省略句) B.使民以时(状语后置) 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 C.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省略句) 其身正,不令而行(省略句) D.君子哉若人(宾语前置)
•D(主谓倒装)
• 6.下列加点的词语(固定结构)释义有误 的一项是 • A.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认为) • B.何以伐为(凭什么……呢) • C.如之何其彻也(怎么能) • D.君孰与足(与谁) • E.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怎么样)
A.把…作为
• • • • •
7.下列“其”字用作反问的一项是 A.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它的) B.如之何其彻也(怎么) C.其身正(他,代当政者) D.俱不得其死然(指羿和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为政以德班级:学号:姓名:㈠梳理积累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道.之以政()3.道.之以德()4.道.千乘之国()实词(一词多义,解释加点的词)1.道.之以政()2.道.千乘之国()3.如杀无道.,以就有道()4.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6.无乃尔是过.与()7.是谁之过.与()8.且尔言过.矣()9.则将焉用彼相.矣()10.今由与求也相.夫子()11.足.食()12.百姓足.,君孰与不足()13.使民敬、忠.以劝.()14. 草上之风,必偃.()15. 君子哉若.人()实词(古今异义,解释加点的词语)1.民免而无耻..()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3.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4.既来之...,则安..之.()实词(词类活用,解释加点的词语)1.足.食,足兵,民信.之矣()2.富.之()3.于斯三者何先.()4. 则修文德以来.之()5.既来.之,则安.之()6.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虚词(指出词性,说明用法或解说意义)1.为政以.德()2.以.就有道()3.使民以.时()4.忠以.劝()5.居其所而.众星共之()6.民免而.无耻()7.必不得已而.去()8.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9.危而.不持,颠而.不扶()10.固而.近于费()1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1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13.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14.而.谋动干戈于邦内()15.而.在萧墙之内也()16.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17.子欲善而.民善矣()18.举善而.教不能()19.禹、稷躬稼而.有天下()20.于.斯三者何先()2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22. 虎兕出于.柙()23. 季氏富于.周公()24. 哀公问于.有若()25. 何以伐为.()26. 如之何其.彻也()27. 必.不得已而去()28. 草上之风,必.偃()29. 俱不得其死然.()30. 无乃尔是.过与()固定结构(标注并解释)1.无乃尔是过与()2.何以伐为()3.年饥,用不足,如之何()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4.有若对曰:“盍彻乎?”()5.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特殊句式(写出句式名称)1.是社稷之臣也()2.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3.非吾徒也()4.为政以德()5.道之以政,齐之以刑()6.道之以德,齐之以礼()7.使民以时()8.季氏将有事于颛臾()9.而谋动干戈于邦内()10.季氏富于.周公()11.临之以庄()12.又何加焉()13.无乃尔是过与()14.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㈡温故知新一、选择题。

(每题3分,共24分)【】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道千乘之国C.不患寡而患不均 D.道之以德【】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草上之风,必偃.偃,仆,倒伏。

B.今由与求也相.夫子相,辅佐C.无乃尔是过.与过,责备。

D.足.食足,足够【】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B.民免而无耻C.昔者先王以为..于颛臾..东蒙主 D.季氏将有事【】4.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使民以.时为政以.德B.季氏富于.周公哀公问于.有若C.必.不得已而去草上之风,必.偃 D.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危而.不持【】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富.之 B.既来之,则安.之C.于斯三者何先. D.足.兵,民信之矣【】6.下列加点的固定结构不表反问语气的一项是A.无乃..伐为...尔是过与. B.是社稷之臣也,何以C.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D.有若对曰:“盍.彻乎.?”【】7.下列各句,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道之以政 B.君子哉若人C.季氏富于周公 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8.下列对课文语句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这体现了孔子“先富后教”的思想。

B.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孔子认为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三个条件是足食,足兵,民信之,民信乃为政之首要。

C.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孔子强调统治者的表率作用。

D.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孔子认为财富应平均分配,即均贫富才能使人心安定。

二、将下列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2分)⑵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2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4分)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6.1)⑴写出出自上述语段的一个成语。

(1分)⑵找出文中能反映出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深刻的政治眼光的句子。

(1分)⑶从全文看,孔子是怎样一个人?(2分)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4分)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⑴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⑵概括孔子的观点。

(2分)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4分)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1)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3.6)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5)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3),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2.20)⑴从以上四章文字来看,孔子认为为政者应该首先做到什么?(1分)⑵结合以上四章文字,说说孔子的政治主张是怎样的。

(3分)六、给下列加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用“|”标注)(5分)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取材于《韩非子·说林上》)㈢我看孔子【基本要求】1.古代儒家主张以德治国,现代社会更强调以法治国。

治国应以“德”为重还是以“法”为重?请结合本课内容,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发展要求】2.请同学们结合本章内容,围绕孔子的“为政”观,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要求说明】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任选一题完成。

㈣参考资料◆《为政以德》教学指导意见【教学目标】1.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

3.背诵重点章句。

【教学要求】【词语理解的主要目的是理解课文意思,除参阅课文注解外,教师对于未加注而学生不能解释的词语要稍加疏通。

有些固定短语成为汉语成语或者熟语的,要古今参照,使学生明白其意义,熟悉其用法。

l6.1章可以涉及孔子与学生对话辩论的章法艺术。

为政者的基本素质可以结合“为政以德”的内涵进行阐发,“教学要求”中“发展要求”的内容,可以分条让学生学习掌握,也可以把各段串联起来达成。

建议教师能够触类旁通,连类而及,把各段内容统一在“为政以德”这个主题下。

本章节中孔子讲为政,讲的是政治哲学,或者说是政治原理。

孔子认为,“政者,正也”。

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一个君子的要求,他才能够为国家做事(可大受),也才能做成事。

所以后代的章节中,孔子就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如果这样,就没有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

小人必然会被感化,“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样,孔子自然就反对武力征服,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统治者自身做出榜样就是对百姓最好的教育,“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食)、送死(丧)和祭祀。

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

当自己的学生为季氏敛财时,他公然号召其他学生“鸣鼓而攻之可也”。

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要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当然这并不是说孔子主张均贫富,孔子主张的是上下各得其分(根据自己的名分、地位,该得多少就是多少),所以对统治者而言“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当然对百姓的教育是必需的:“‘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教什么?教之以礼、信、孝悌。

◆课后练习参考答案一、此题意在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问题,在思考中加深认识。

这个问题是汉代王充在《论衡•问孔》篇中提出来的。

学生对此看法可以不同,但要注意避免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要把这两条材料和其他材料结合起来看。

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

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

当然,总体看来,孔子对礼教强调得更多,这是他所关注的一个重点。

二、此题意在通过词义的深入探究正确把握文意。

“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

“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

因此,朱熹对“均无贫”这个均字的解释应该是符合孔子原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