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剂中常用辅料及相关杂质测定法
注射剂检验操作规程

注射剂检验操作规程注射剂检验操作规程一、目的与范围:本操作规程是为了规范注射剂检验工作流程,保证注射剂产品的质量,以及确保注射剂符合相关标准和法规的要求。
本操作规程适用于所有注射剂检验工作,包括原辅材料检验、半成品检验、成品检验等。
二、检验设备及仪器:1. 显微镜:用于对样品进行微观检查,检测是否存在异物、杂质等。
2. 压力计:用于检测注射剂容器的密封性和耐压性能。
3. 电子天平:用于测量药液的重量,检测药液的配比是否准确。
4. pH计:用于测定药液的酸碱度。
5. 紫外分光光度计:用于检测药液中的杂质和活性成分的含量。
6. 无菌工作台:用于进行无菌检验和操作。
三、操作步骤:1. 取样:按照规定的抽样方案,从批次中随机取样。
注意避免污染和交叉感染。
2. 外观检查:对样品的色泽、透明度、是否有浑浊、沉淀等进行检查。
3. 标签检查:检查样品上的标签是否完好、清晰,包括产品名称、批号、有效日期等。
4. 物理性质检验:包括药液的密度、温度、粘度、等特性的测定。
5. 包装和标志检验:检查样品的外包装是否完好、符合规定,标志是否准确。
6. 含量测定:根据相关标准,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等仪器测定药液中活性成分的含量。
7. 微生物检验:使用无菌技术,进行微生物检验,包括菌落总数、大肠杆菌等指标的测定。
8. pH值测定:使用pH计测定药液的酸碱度。
9. 无菌检验:在无菌工作台下,对样品进行无菌检验,确保无菌要求。
10. 容器密封性和耐压性检验:使用压力计对容器密封性和耐压性能进行检测。
11. 结论判定:根据检验结果,判断样品是否符合要求。
12. 记录和报告:将检验结果记录在相关文件中,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检验结果。
四、注意事项:1. 检验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和个人防护措施,以避免交叉感染和个人伤害。
2. 在检验过程中,应做好样品的标识和保存,以免混淆和损坏。
3. 检验仪器和设备应定期校准和维护,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制剂中几种特殊辅料的含量测定方法

关于制剂中几种特殊辅料含量测定方法的几点建议现推荐几种特殊辅料的含量测定方法,可供参考,具体如下:甘露醇甘露醇是制剂中常用辅料,公司内大量品种使用甘露醇作为辅料。
甘露醇分子含有多个羟基,同药物分子之间存在氢键作用,可能会影响药物的溶出,因此准确测定制剂中甘露醇含量对仿制药研发是十分必要的。
经过文献调研及本公司孟鲁司特钠咀嚼片和曲美片中甘露醇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如下方法可供参考。
1、色谱条件【1】:色谱柱:HP-5色谱柱(50m×0.32mm×0.52μm)进样方式:直接进样进样量:1μl样品浓度:5mg/ml进样口温度:300℃载气种类:高纯氮气载气流速:1.0ml/ml柱温:260℃分流比1:20检测器:FID检测器检测器温度:300℃2、溶液配制:供试品溶液:将待测样品研细,取细粉10mg,精密称定,置10ml顶空瓶中。
直接加入1ml醋酐,再加入1ml吡啶,加盖密闭,振摇均匀,100℃下保温40min。
保温完毕后,开盖取适量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
对照品溶液:取甘露醇10mg,精密称定,置10ml顶空瓶中。
直接加入1ml醋酐,再加入1ml吡啶,加盖密闭,振摇均匀,100℃下保温40min。
保温完毕后,开盖取适量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3、测定法取上述供试品和对照品溶液各1µl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供试品中甘露醇的含量。
在此条件下甘露醇保留时间约为8.4min。
计算公式:含量%=A s×W r×S sA r×S r×P×100%式中:Wr:对照品重量,mgAr:对照品峰面积 As:供试品峰面积Ss:供试品稀释倍数 Sr:对照品稀释倍数P:对照品的含量4、检验仪器:对照品:4、结果与结论4.1结果:曲美片中甘露醇含量测定结果理论含量为文献中给出的投料量或者实际投料量。
从测定结果可以看出,实际测定值和理论值十分接近。
【精品】注射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

注射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学习要点:1.注射剂的质量要求2.注射剂的质量检查项目与方法一、注射剂的质量要求1.提取物(配制注射剂前的半成品)应在有机破坏后进行重金属和砷盐检查.成品不再检查。
重金属含量:≤百万分之十砷盐含量:≤百万分之二2。
溶液型注射剂应澄明,静脉输液应尽可能与血液等渗。
3。
遮光贮存。
4.加有抑菌剂的注射剂,在标签上应标明所加抑菌剂的名称与浓度;注射用无菌粉末应标明所用溶剂。
5。
在固定中药材品种、产地和采收期的前提下,需制定中药材、提取物及注射剂的指纹图谱。
6.注射液、静脉输液和注射用浓溶液每支(瓶)的装量均不得少于其标示量。
标示装量为50ml以上至500ml的注射液、静脉输液或注射用浓溶液的最低装量检查应符合规定。
7.注射用无菌粉末装量差异限度平均装量装量差异限度0。
50g以上±5%0.15g以上至0.50g±7%0。
05g以上至0.15g±10%0。
05g至0。
05g以下±15%凡规定检查含量均匀度的注射用无菌粉末,一般不再进行装量差异检查。
二、注射剂的质量检查1.装量标示装量(ml)供试品(支)≤2(含)52~10(含)310~50(含)250~500(含)最低装量检查法2。
装量差异3.可见异物4。
不溶性微粒:溶液型静脉用注射液、溶液型静脉输液、静脉用注射用无菌粉末、注射用浓溶液5.有关物质6.无菌7。
热原:静脉注射、静脉输液。
注射剂的制备工艺流程

注射剂的制备工艺流程注射剂是一种常用的药物剂型,适用于静脉、肌肉或皮下注射给药。
制备注射剂需要严格控制药物的含量、稳定性和纯度,以确保其安全有效。
以下是注射剂的制备工艺流程。
一、原料准备1. 药物原料准备:根据处方或配方要求,按照正确的称量方法和设备,准确称取所需药物原料。
2. 辅料准备:根据配方要求,准确称取所需辅料,如溶剂、调节剂和增稠剂等。
二、溶液制备1. 溶解药物:将药物原料加入适当的溶剂中,并在适当的温度下搅拌溶解。
2. 透析或滤过:对于需要除去杂质或不溶性物质的溶液,进行透析或滤过处理。
3. 调整pH值:根据需要调整溶液的pH值,使用酸碱调节剂进行调整。
4. 筛选:使用合适的筛网对溶液进行筛选,以去除任何固体颗粒或杂质。
三、灭菌处理1. 灭菌方法选择:根据药物特性和工艺要求,选择合适的灭菌方法,如高温高压灭菌、过滤灭菌或辐射灭菌等。
2. 灭菌设备准备:准备好灭菌设备,并进行相关的验证和校准工作。
3. 灭菌操作:将制备好的注射剂装入合适的容器中,然后进行灭菌处理。
确保灭菌过程中温度、压力和时间等参数符合要求。
四、容器封闭1. 容器选择:根据药物性质和工艺要求,选择合适的容器,如玻璃瓶、塑料瓶或注射器等。
2. 封闭方法选择:根据容器类型和工艺要求,选择合适的封闭方法,如铝箔封口、胶塞封口或塑料盖封口等。
3. 封闭操作:使用合适的设备将容器进行密封,并进行相关的验证和校准。
五、产品包装1. 包装材料准备:准备好符合药物包装要求的包装材料,如纸盒、泡沫垫片或塑料薄膜等。
2. 包装操作:将封闭好的注射剂装入包装材料中,并进行适当的密封和标记操作。
3. 包装检查:对包装后的产品进行外观检查和质量检测,确保包装完好无损。
六、质量控制1. 药物含量测定:使用合适的方法和仪器,对制备好的注射剂进行药物含量测定,确保符合规定的标准。
2. pH值测定:使用合适的方法和仪器,对制备好的注射剂进行pH值测定,确保符合规定的范围。
注射液有关物质及含量测定方法学验证方案

注射液有关物质及含量测定⽅法学验证⽅案注射⽤XX有关物质及含量测定⽅法学验证⽅案样品:⾃制XX供试品:批号:市售品:进⼝XX 批号:国产XX 批号:对照品:XX对照品:⾃制,批号:xxxxxx,XX含量:51.27% ⽔分:1.34%A对照品:来源:批号:B对照品:来源:批号:C对照品:来源:批号:1、⽅法验证注射⽤XX是以XX为原料通过复溶并重新冻⼲获得,制品期间未加⼊任何辅料,同时注射⽤XX有关物质及含量测定⽅法与原料测定⽅法完全⼀致,因此注射⽤XX有关物质及含量测定⽅法学验证可与XX原料⽅法学⼀致,此次⽅法学验证使⽤的样品⽤原料(批号:xxxxxx)代替。
2、检测⽅法含量测定照⾼效液相⾊谱法(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512)测定。
⾊谱条件与系统适⽤性试验⽤⼗⼋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相-甲醇-⼄腈(800:160:16)为流动相;柱温:30℃;检测波长为260nm。
取对照品溶液作为系统适⽤性试验溶液,量取20µl注⼊液相⾊谱仪,各杂质峰之间及主成分峰与相邻杂质峰之间的分离度应符合规定,理论板数按XX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测定法取本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溶解制成每1ml 中约含XX 0.2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
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20µl,注⼊液相⾊谱仪,记录⾊谱图;另取XX对照品适量,同法测定。
按外标法以峰⾯积计算,按⽆⽔物计算,含XX阳离⼦应为50.0%~54.0%。
有关物质照⾼效液相⾊谱法(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512)测定。
取本品,精密称定,加⽔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XX 0.5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分别取A、B、XX、C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溶解并定量制成每1ml中约含A 2.5µg、B 2.5µg、XX5.0µg、C 5.0µ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取对照品溶液20µl,注⼊液相⾊谱仪,出峰顺序依次为A、B、XX、C,调节检测灵敏度,使主成分⾊谱峰的峰⾼约为满量程的10%~30%;再精密量取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各20µl,分别注⼊液相⾊谱仪,记录⾊谱图⾄主成分峰保留时间的6倍。
中药制剂杂质检查技术—注射剂有关物质检查法

注射剂有关物质检查法
中药注射剂 系指药材经提取、纯化后制成的供注入人体内的溶液、乳
状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
中药注射剂有关物质 系指中药材经提取、纯化制成注射剂后,残留在
注射剂中可能含有并需要控制的物质。
除另有规定外,中药注射剂一般应检查蛋白质、鞣质、树脂等,静脉注射液还 应检查草酸盐、钾离子等。这些物质存在于注射剂中既会影响注射剂的澄明度, 又会使患者注射后产生局部疼痛、红肿、组织坏死或出现过敏反应等。故应检查 这些杂质并控制其存在量。
检查原理 : 钾离子与四苯硼钠试剂在酸性条件下生成白色沉淀,使供试 液浑浊,与一定量的标准钾离子溶液在相同条件下所产生的浊 度进行比较,判断注射液中钾离子是否超过规定限度。
五、钾离子检查法
操作方法: (1)除另有规定外,取静脉注射液2ml,蒸干,先用小火炽灼至 炭化,再在500~600℃炽灼至完全灰化,加稀醋酸2ml使溶解, 置25ml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
一、蛋白质检查法
注射剂中的蛋白质在灭菌及贮存期间易聚集沉淀,从而影响注 射剂的稳定性和澄明度,注射后还易引起过敏反应,故应检查。
检查原理 :利用蛋白质pH值小于等电点时呈正离子状态 磺基水杨酸或 鞣酸试剂+蛋白质→沉淀
操作方法:除另有规定外,取注射液1ml,加新配制的30%的 磺基水杨酸溶液1ml,混匀,放置5分钟,不得出现浑浊。注射液 中如含有遇酸能产生沉淀的成分,可改用鞣酸试液1~3滴,不得 出现浑浊。
三、树脂检查法
中药注射剂中如含树脂,在灭菌后或贮藏过程中容易析出, 影响注射剂的澄明度,注射后还会引起疼痛。因此中药注射剂 应进行树脂检查。
测定原理:利用树脂在酸性水中溶解度降低析出絮状沉淀, 进行检查。
注射剂中常用辅料及相关杂质测定法

注射剂中常用辅料及相关杂质测定法药用辅料系指在药品制剂中经过合理的安全评价的不包括有效成分或前体的组分,配制注射剂时,可以根据药物的性质加入适宜的辅料。
如渗透压调节剂、pH值调节剂、增溶剂、助溶剂、抗氧剂、抑菌剂、乳化剂、助悬剂等,注射剂中所用到的辅料应在标签及说明书中标明。
本法可对注射剂中常用辅料(见附表1)和可能引入的有毒有害溶剂二甘醇及三甘醇进行定性鉴别和定量测定。
本法照气相色谱测定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Ⅴ E)测定。
色谱条件系统一:极性弹性石英毛细管柱,固定液为聚乙二醇(PEG-20M);初始温度为50℃,保持5分钟;以每分钟5℃的速度升至220℃。
进样口温度为220℃,检测器温度为250℃。
系统二:中等极性弹性石英毛细管柱,固定液为(6%)腈丙苯基-(94%)二甲基聚硅氧烷;初始温度为50℃,保持3分钟;以每分钟20℃的速度升至220℃。
进样口温度为240℃,检测器温度为260℃。
系统适用性试验(1) 以待测物的色谱峰计算,毛细管色谱柱的理论板数一般应不低于5000。
(2) 待测物色谱峰与相邻色谱峰的分离度应大于1.5。
(3) 对照品溶液连续进样5次,辅料定量测定要求待测物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应不大于5%,有毒杂质检查要求待测物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应不大于10%。
测定法:(1)常用辅料的定性鉴别和定量测定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样品适量,精密称定,根据样品处方中辅料的含量用水或合适的有机溶剂(通常使用甲醇)使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待测成分约500μg的溶液。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各品种项下规定要检查的辅料或溶剂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500μg的溶液。
分别精密量取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各1μl注入气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供试品中待测成分的含量。
(2)二甘醇等有毒杂质的检查应根据品种项下规定的有毒杂质限度,采用相同的制备方法和溶剂配制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其浓度应满足系统定量测定的要求。
实验四 维生素B12注射液检验(吸收系数法和标准曲线法)实验五 药用辅料苯甲酸钠的质量分析

C供 C (mg/mL)
实验五 药用辅料苯甲酸钠的质量分析 一、实验目的
掌握苯甲酸类药物三氯化铁鉴别反应的实验 原理。 掌握双相滴定法测定苯甲酸钠含量的基本原 理。 掌握双相滴定法的基本操作和实验技巧。
二、实验内容
(一)鉴别 1.与FeCl3反应 (1)原理: 苯甲酸的碱性或中性溶液可与三氯化铁 反应,生成赭色的碱式苯甲酸铁盐沉淀。 (2)方法: 0.5g本品 10mL 滴加 ↓赭色 HCl ↓白色 (约半勺) FeCl3 水 (苯甲酸)
S=0.221mol· mL-1
[ H ]= K a c 6.2 105 0.221 3.70 103 pH 2.43
2.方法:
取针剂一支 (规格0.5mg/mL) 水 25.00mL,得20μg·mL-1
→测A278 ,A361, A550(以蒸馏水为空白) →计算A361/ A278, A361/ A550
二、实验内容
(二)含量测定 1.吸光系数法: 测得A361 ,E1%1cm=207 → C、标示量%
标示量% C实测 C 标示量 A 稀释倍数 E 100 100 % C 标示量
2.分解产物反应
(1)原理: 苯甲酸盐加热分解,生成苯甲酸升华物。
(2)方法: 0.5g本品
(约半勺)
干燥
滴加 ↓白色 并试管内壁凝 浓H2SO4 △ (苯甲酸) 结白色升华物
二、实验内容
(二)含量测定 1.原理:
COONa
Kb=1.61×10-10 < 10-8 不能直接用 HCl准确滴定,且滴定产物为苯甲酸, 不溶于水,影响终点观察。
A=E1%1cm ·L · C
2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法:
(1)定性鉴别和定量测定?供试液中的辅料色谱峰的保留时间与处方辅料对照品色谱峰保留时间一致;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相应辅料的含量应为处方标示含量的
80.0%~
120.0%。
(2)限度检查?应根据辅料的生产工艺和可能引入的有毒有害杂质制定相应的限度,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供试品溶液所测杂质的含量不得大于规定限度或杂质峰面积不得大于对照品溶液的相应峰面积。
测定法:
(1)常用辅料的定性鉴别和定量测定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各品种项下规定要检查的辅料或溶剂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500μg的溶液。
分别精密量取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各1μl注入气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供试品中待测成分的含量。
(2)二甘醇等有毒杂质的检查
图1??常用辅料及杂质对照图谱(系统一)
1.异丙醇;
2.正丙醇;
3.二甲基甲酰胺;
4.乳酸乙酯;
5.二甲基乙酰胺;
6.二甲基亚砜;
7.1,2-丙二醇;
8.1,3-xx;
9.1,3-丙二醇;
10.苯甲醇;
11.二甘醇;
12.肉豆xx酸异丙酯;
13.三乙酸甘油酯;
14.甘油;
15.油酸乙酯;
16.苯甲酸苄酯
应根据品种项下规定的有毒杂质限度,采用相同的制备方法和溶剂配制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其浓度应满足系统定量测定的要求。以二甘醇的检查为例,其限度一般规定为不得过
0.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约5g,精密称定,置100ml量瓶中,加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二甘醇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50μ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系统适用性试验
(1)以待测物的色谱峰计算,毛细管色谱柱的理论板数一般应不低于5000。
(2)待测物色谱峰与相邻色谱峰的分离度应大于
1.5。
(3)对照品溶液连续进样5次,辅料定量测定要求待测物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应不大于5%,有毒杂质检查要求待测物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应不大于10%。
丙三醇
油酸乙酯
苯甲酸苄酯
0.098乙醇
0.168异丙醇
0.500丙三醇
0.512三甘醇
0.591
0.785
0.803
0.956
1.000
1.083
1.178
1.206
1.263
1.469
1.564
1.6830.281
0.333
1.000
1.227
【附类色谱柱之间可以相互替代使用。当用系统一测定上述辅料及杂质时,可能会出现几种溶剂共出峰的情况(如乙醇与异丙醇、丙三醇和三甘醇为共出峰),应采用系统二再进行测定。
(3)当供试品溶液中基质存在干扰时,可采用标准加入法测定含量。
(3)对不宜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的注射剂辅料,可采用其它方法如液相色谱法等测定。
1.甲醇
2.乙醇
3.异丙醇
4.丙三醇
5.三甘醇
图2主要辅料及杂质对照图谱(系统二)
附表
1.
极性色谱柱
辅料或杂质名称中等极性色谱柱
相对保留时间辅料或杂质名称相对保留时间异丙醇
正丙醇
二甲基甲酰胺
乳酸乙酯
二甲基乙酰胺
二甲基亚砜
1,2-丙二醇
1,3-xx
1,3-丙二醇
苯甲醇
二甘醇
肉豆xx酸异丙酯
三乙酸甘油酯
本法照气相色谱测定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Ⅴ E)测定。
色谱条件
系统一:
极性弹性石英毛细管柱,固定液为聚乙二醇(PEG-20M);初始温度为50℃,保持5分钟;以每分钟5℃的速度升至220℃。进样口温度为220℃,检测器温度为250℃。
系统二:
中等极性弹性石英毛细管柱,固定液为(6%)腈丙苯基-(94%)二甲基聚硅氧烷;初始温度为50℃,保持3分钟;以每分钟20℃的速度升至220℃。进样口温度为240℃,检测器温度为260℃。
药用辅料系指在药品制剂中经过合理的安全评价的不包括有效成分或前体的组分,配制注射剂时,可以根据药物的性质加入适宜的辅料。如渗透压调节剂、pH值调节剂、增溶剂、助溶剂、抗氧剂、抑菌剂、乳化剂、助悬剂等,注射剂中所用到的辅料应在标签及说明书中标明。本法可对注射剂中常用辅料(见附表1)和可能引入的有毒有害溶剂二甘醇及三甘醇进行定性鉴别和定量测定。